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一、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杰[1](2021)在《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上提供新思路、新依据。方法:本研究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内分泌科导师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首先向患者交代本研究内容与流程,患者知情同意后,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纳入研究,以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本试验共收集60例患者,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健康宣教、严格控制饮食以及科学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降糖调脂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试验者定期回访、记录数据,并嘱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随时向试验者反馈。研究结束时,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降糖调脂方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所有受试者安全性观察指标未见异常,研究期间均未曾出现明显不适及药物不良症状,提示本研究用药安全。2.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血糖水平(FBG、2h PG、Hb A1c)、血脂水平(TC、TG、HDL-C、LDL-C)、体重指数BMI、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积分等方面统计学无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血糖、血脂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糖脂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好转,治疗组在改善糖脂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更突出;对照组与治疗组糖尿病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90.00%,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高血脂症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和86.67%,统计学有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53.33%和83.3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改善最明显的症状是口干多饮、气短懒言、头重眩晕和肢体麻木,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降糖调脂方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为治疗原则,能够调节患者糖脂代谢水平、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与单纯西药治疗相对比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庞琳琳[2](2021)在《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导师对血脂异常的中医学认识及治疗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法对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脂蛋白代谢异常及其血管内皮受损致A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从脾论治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杨关林教授精通现代医学理论,博采传统医学的各家思想,认为血脂异常与痰浊相关,以血脂异常为切入点,提出血脂异常以“脾虚痰浊”立论,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以健脾祛痰为重点,从“脾主运化”论治血脂异常每获良效。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导师关于血脂异常的中医学理论及治疗方法。2.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包括: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19日。搜集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3.采用高脂饮食单笼饲养建立小型猪血脂异常脾虚痰浊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均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予基础饲料喂饲,且每只小型猪均单笼饲养,限制活动。实验周期为24周。于第0、12、2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小猪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 AI)等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测定血中1磷脂鞘氨醇(S1P)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猪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氧磷酶1(PON1)、HDL-Apo AI、HDL-SAA、HDL-PON1水平;于第2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猪血清和内皮组织匀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 NOS),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IPR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q PCR法测定SIPR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杨关林教授认为,中医膏脂运化失常,多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在治疗的过程中,当紧守“脾虚痰湿、浊脂内生”之病机,有效运用“脾主运化”思想,以“复脾运化、祛痰化浊、调脾胃以调血脂”为治疗原则,总结出从“脾主运化”论治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并凭借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将血脂异常从“脾主运化”论治学术思想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2.共纳入18项研究,合计15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祛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血脂异常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血浆TC、TG、LDL-C水平,升高血浆HLD-C、Apo A水平,改善中医症状、减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健脾祛痰法与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者降低TC、TG、LDL-C,升高HLD-C、Apo A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纳入研究中报道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包括便秘、腹胀、腹泻、腹痛、恶心、皮疹、头痛、转氨酶升高等,多在停药后恢复,没有试验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健脾祛痰法,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血脂水平疗效方面,健脾祛痰法能显着降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G水平(P<0.01),降低其LDL-C水平(P<0.05),显着升高Apo A1水平(P<0.01);经健脾祛痰法治疗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C也有所降低(P>0.05),HDL-C有所升高(P>0.05)。在纠正dy HDL疗效方面,经健脾祛痰中药治疗后,血清MPO、HDL-SAA水平显着降低(P<0.01),HDL-Apo AI、HDL-S1P、HDL-PON1水平显着升高(P<0.01),PON1水平升高(P<0.05),MPO/PON1比值显着减小(P<0.01),HDL-SAA/HDL-Apo AI比值减小(P<0.05)。在改善内皮功能方面,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 NOS、i NOS、ET-1、ICAM-1水平显着升高,e NOS、NO水平显着降低;健脾祛痰中药显着降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 NOS、i NOS、ET-1、ICAM-1水平(P<0.01),显着升高e NOS水平(P<0.01),NO水平也升高(P<0.05)。各组内皮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变化一致。表明健脾祛痰中药能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功能。研究发现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e NOS表达也降低(P<0.05),健脾祛痰中药显着增加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m RNA表达(P<0.01),升高e NOS m RNA表达(P<0.05)。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e NOS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i NOS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健脾祛痰中药增加S1PR1、PI3K、e NOS蛋白表达(P<0.05),显着增加Akt蛋白表达(P<0.01),降低i NOS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1.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脾虚痰湿、浊脂内生”,导师以“脾主运化”为指导思想,以“复脾运化、祛痰化浊、调脾胃以调血脂”为治疗原则,治疗血脂异常疗效显着。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3.健脾祛痰中药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脂水平,减少dy HDL含量,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功能,该作用与活化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受抑制的S1PR1/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黄正慧[3](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徐路[4](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李端阳[5](2020)在《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调脂消斑通脉方对治疗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提供试验依据,并进一步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治方面的有效干预方法和手段,及为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防治思路。方法:按纳入标准纳入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180天,观察组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前90天给予调脂消斑通脉方进行治疗。比较干预前、干预90天、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常规指标(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90天及干预后血脂水平(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前降低,中医证候得到改善,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干预90天及干预后血脂改善程度和中医证候得到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脂消斑通脉方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调脂和改善中医证候作用,且优于单纯应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调脂消斑通脉方可有效降低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TC、TG、LDL水平。研究期间两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调脂消斑通脉方安全性良好。

汪倩[6](2020)在《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使用针刺结合异功降脂饮疗法对各组高脂血症小鼠进行干预,观察针药结合使用对改善高脂血症小鼠TC、TG、HDL-C、LDL-C、小鼠行为及体重的协同增效作用,观察各组高脂血症小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从而探讨异功降脂饮疗法对各组高脂血症小鼠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体质量20±2g雄性健康KM小鼠,先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再使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试验标准的58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3)和实验组(n=45),实验组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进行造模,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食不作处理。喂养4周后,两组各随机抽取5只,摘眼球取血,检测血脂后处死。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针药结合组、辛伐他汀组继续喂养高脂饲料,空白组继续喂养普通饲料。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0.01 ml/(g·d)灌胃治疗,异功降脂饮组给予异功降脂饮0.01 ml/(g·d)灌胃,其余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针灸组针刺丰隆、足三里,内庭,留针20 min,其余组固定20 min。针药结合组予针药结合干预,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体重变化,血脂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结果:1.治疗后小鼠体重较模型组小鼠明显降低(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明显优于异功降脂饮组与针灸组(P<0.05)。2.治疗后小鼠较模型组小鼠相比,血脂四项情况改善显着(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与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相比,TC、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3.治疗后小鼠较模型组小鼠相比,显着或极显着提高SOD值(P<0.05,P<0.01),与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相比,针药结合组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1.针刺丰隆、足三里及内庭结合异功降脂饮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行为学表现、体质量及TC、TG、HDL-C、LDL-C含量。2.针刺丰隆、足三里及内庭结合异功降脂饮可以提高高脂血症小鼠体内SOD的含量。3.本实验表明,针刺结合异功降脂饮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的。

李丹妮[7](2020)在《不同BMI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BMI水平PCOS患者的内分泌代谢指标及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讨BMI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揭示不同BMI水平PCOS患者的内分泌代谢特征及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PCOS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观察表,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46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根据BMI分级标准,将246例PCOS患者分为正常BMI组(83例)、超重组(78例)和肥胖组(85例),分析不同BMI组PCOS患者的内分泌代谢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不同BMI组PCOS患者的年龄、病程、初潮年龄、行经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组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人体测量学指标:不同BMI组PCOS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臀围及WH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BMI组、超重组、肥胖组腹型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20.48%、73.08%、9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外在体征指标:不同BMI组多毛评分、多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黑棘皮症评分、黑棘皮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超声指标:不同BMI组平均卵巢直径水平比较,超重组(2.96±0.39)和肥胖组(3.08±0.36)均高于正常BMI组(2.79±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组卵巢多囊样改变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指标:LH、LH/FSH水平比较,肥胖组低于正常BMI组;HDL-C水平比较,超重组与肥胖组均低于正常BMI组。TSH水平比较,肥胖组高于正常BMI组;FPG、FINS、HOMA-IR、TG、LDL-C、TC水平比较,超重组和肥胖组高于正常BMI组,且肥胖组FPG、FINS、HOMA-IR、TG水平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H、LH/FSH、HDL-C与BMI呈负相关,TSH、TC、LDL-C、TG、FPG、FINS、HOMA-IR与BMI呈正相关。6.内分泌特征:不同BMI组中LH/FSH比值升高的发生率比较,正常BMI组(45.78%)高于肥胖组(1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雄激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代谢特征:不同BMI组空腹血糖升高、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组糖代谢异常均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正常BMI组脂代谢异常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37.74%)和高甘油三脂血症(33.96%)为主,超重组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36.76%)为主,肥胖组以混合型高脂血症(36.71%)和高甘油三酯血症(35.44%)为主。8.中医证候分布特点:PCO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痰湿证(32.93%)为主,肾阳虚证(21.54%)次之。不同BMI组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正常BMI组以肾阳虚证(26.50%)和气滞血瘀证(22.89%)为主,超重组(30.77%)和肥胖组(57.65%)均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不同BMI水平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差异性,超重/肥胖型PCOS患者中医证候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正常BMI的PCOS患者中医证候以肾阳虚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BMI与PCOS内分泌代谢紊乱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BMI升高增加了PCOS患者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程度。因此,合理调控PCOS患者BMI水平、优化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可能在延缓PCOS的发生发展、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崔雅妹[8](2020)在《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基于评价结果,进行小样本临床试验,旨通过利用脐灸结合饮食控制疗法观察2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生化指标的改变。方案设计:Meta分析部分:计算机检索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Cochrane Library和Pub Med,纳入各数据库近20年来关于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临床对照试验(RCT)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共观察结局指标5项: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胆固醇(TC)变化水平;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LDL)变化水平及不良反应。使用Cochrane偏倚评估系统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软件Revman5.3进行Meta分析。临床试验部分:运用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及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以量化指标更科学客观的评价疗效。本研究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中选取2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法对20例患者进行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12周,对患者饮食控制每次治疗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定期随访,试验结果记录了患者入组时、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血脂实验室检查的数据和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并运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Meta分析部分:纳入文献14篇,共纳入患者885例,其中观察组441例,对照组444例,所纳入文献质量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有效率优于山楂降脂片;与常规针刺组、血脂康胶囊组、他汀类药物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艾灸在改善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血脂康胶囊组。(3)TC水平的变化:艾灸组与常规针刺组、血脂康胶囊组及他汀类药物组相比改善患者血清TC水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山楂降脂片组比较,艾灸组能明显降低患者TC水平;(4)LDL水平的变化:艾灸组对于降低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LDL水平与血脂康胶囊组及他汀类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常规针刺组及山楂降脂片组相比,艾灸组能明显降低患者LDL水平且疗效显着。临床试验部分:(1)中医证候积分:经过对三个时间点(即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各时间点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脂生化指标:经过对三个时间点(即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血清TG、TC、HDL水平与其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治疗结束时较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LDL-C的水平较治疗结束时及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偏低,Meta分析评价结果需谨慎对待。2.通过对中医证候积分的统计分析表明,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能有效的改善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3.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可以降低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停止治疗后,治疗效果不能延续,故对血脂的长期改善未见明显效果。

余赟[9](2020)在《消渴8号方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消渴8号方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方对于降糖、降脂等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湖南省省直中医院内分泌科病人60例,其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且符合肝郁脾虚证证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阿托伐他汀钙片+消渴8号方治疗,对照组予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体重、BMI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降低体重方面:治疗组体重下降较对照组有差异(P<0.01),指数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1)。3.降糖方面:治疗组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1)。4.降脂方面:治疗组的TC、TG、LDL-c、HDL-c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1)。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消渴8号方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葛肖波[10](2020)在《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部分,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血脂异常的临床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以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对照,标注并提取文献中所涉及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对数据结果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和药效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1)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6组(n=8):空白组、模型组、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药食同源中剂量组、药食同源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大鼠全程自由摄食、饮水。分组编号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确定药物干预前各组大鼠血脂基线稳定。(2)第2周起,空白组早晨(8:00am)、下午(3:00pm)以20ml/kg/d蒸馏水灌胃;模型组于早晨以20ml/kg/d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各药物干预组于早晨以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对应药物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 5.625g/kg/d、11.250g/kg/d、22.500 g/kg/d、4.167mg/kg/d给药),持续造模 4 周。造模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其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判断血脂异常大鼠模型是否建立,进一步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3)第6周起,空白组、模型组按上述剂量蒸馏水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上述剂量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按上述剂量阿托伐他汀灌胃,每日一次(8:00am),持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并摘取大鼠肝脏、胸主动脉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432篇文献共涉及方剂468首,含中药209味,其中药食同源类中药63味。频次≥10的药食同源类中药29味(占药食同源类中药总数的46.03%),出现频次为1661次(占药食同源类中药出现频次总数的94.91%),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茯苓、决明子、黄芪、甘草、当归、荷叶、桃仁等。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中平性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4.83%;五味中甘味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3.48%;归经中脾经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23.46%。用药多从脾、肝、肾论治,注重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调理气机。提取出10个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决明子)、(山楂-茯苓)、(山楂-黄芪)、(茯苓-决明子)、(山楂-茯苓-决明子)、(山楂-荷叶)、(山楂-甘草)、(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决明子-黄芪),药对共涉及6味中药,分别是山楂、决明子、茯苓、黄芪、荷叶、甘草。2.实验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基线稳定和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的判断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前大鼠血脂水平的基线稳定。4周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①造模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该两组间对TC的防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TC水平,药食同源三个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造模前后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模型组、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TC、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③造模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血脂指标差值在TC、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效果①治疗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TC水平均下降,其中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变化显着(P<0.05),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变化极为显着(P<0.01),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之间,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之间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两组大鼠TC水平显着低于前两组(P<0.05);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均极其显着降低(P<0.01),三组间无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剂量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LDL-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干预的三组(P<0.01)。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模型组TC、LDL-C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的TC水平均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上述四组的LDL-C水平亦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5、P<0.01)。③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LDL-C差值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低剂量组TC差值亦升高(P<0.05),且该组LDL-C差值显着低于其他三个药物干预组(P<0.01)。(4)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作用血管内皮结构变化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内皮损害严重;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损害降低,其中药食同源中剂量组病理改变最少,其次为阳性对照组,药食同源高、低剂量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如下:①与模型组NO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有极其明显的升高(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余三组极显着降低(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②与模型组ET-1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下降(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高于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③与模型组TNF-α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较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药食同源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降低(分别为P<0.01,P<0.05)。④与模型组IL-6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低、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P<0.05、P<0.01、P<0.01、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他三组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极显着低于其低、高剂量组(P<0.01),阳性对照组极显着低于药食同源高剂量组(P<0.01),且与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与模型组MDA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此外,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低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⑥与模型组SOD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极显着提高(P<0.01),且该三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远远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1.文献研究结论 临床干预血脂异常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兼顾五脏,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此外,注重活血化瘀、祛湿化痰和调畅气机。因此,本研究认为,痰浊、血瘀是血脂异常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祛瘀化痰可作为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指导原则。2.实验研究结论 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均可起到较好的降脂效果,且初步认为药食同源类中药保护血管内皮可能与改善血管舒缩状态、抗炎、抗氧化有关。

二、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和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经过
        2.1 技术路线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疗程
        2.5 研究指标
        2.6 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2 治疗前疗效观察指标对比
        3.3 疗效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3.4 安全性指标观察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正虚为本之气阴两虚
        1.2 邪实为标之痰瘀互结
    2 治法治则
    3 “降糖调脂方”方药分析
        3.1 组方来源
        3.2 组方药物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1 血糖水平疗效对比分析
        4.2 血脂水平疗效对比分析
        4.3 中医证候改善疗效对比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降糖调脂方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观察表
    附录三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四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论脾主运化在血脂异常诊治中的应用
    1 理论依据
    2 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
    3 脾运得健,脂质代谢复常
    4 血脂异常从脾主运化论治中药选择
    5 小结
论文二 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在血脂异常诊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一线治疗
        1.2 二线治疗
        1.3 对症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标准治疗
        1.2 替代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4.3 PBC患者病情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合并症情况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AIH与女性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4.3 AIH患者病情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3.1 饮食运动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4 胆汁酸代谢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2.1 膏脂的含义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3.2.1 过食肥甘厚味
        3.2.2 过逸少劳
        3.2.3 体质因素
        3.2.4 情志因素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3.3.1 脾运失健
        3.3.2 脾胃气虚
        3.3.3 肝失疏泄
        3.3.4 肾失气化
        3.3.5 肝肾阴虚
        3.3.6 痰瘀互结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3.5.1 饮食疗法
        3.5.2 适量运动
        3.5.3 针灸治疗
        3.5.4 中药复方
        3.5.5 其他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4.1 理论基础
        4.2 临床经验
        4.3 实验研究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中药煎剂制备
        2.2 高脂饲料制备
        2.3 动物分组
        2.4 给药方法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2.6.1 行为体征观察
        2.6.2 血浆检测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2.6.7 胆汁酸谱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7.1 总RNA质量检测
        3.7.2 溶解曲线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3.9.2 质控样本评价
        3.9.3 胆汁酸成分
        3.9.4 标准曲线结果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3.9.6 差异胆汁酸
讨论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4.1.2 差异胆汁酸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4.3 肝脏FXR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5)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3 体质学说与血脂异常
    4 西医与血脂异常
    小结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观察指标
    4 数据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6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附表
    体质分类判定表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6)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不同BMI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体格检查
        2.3 超声检查
        2.4 实验室指标测定
        2.5 评价标准
        2.6 质量控制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2.8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人体测量学指标
        3.3 外在体征指标
        3.4 超声指标
        3.5 实验室指标
        3.6 不同BMI组的内分泌特征
        3.7 不同BMI组的代谢特征
        3.8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3.9 相关性研究
讨论
    1 PCOS与肥胖的关系
    2 临床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超声资料
    3 内分泌特征分析
        3.1 高雄激素血症
        3.2 LH/FSH比值升高
        3.3 促甲状腺激素
    4 代谢特征分析
        4.1 糖代谢
        4.2 脂代谢
        4.3 代谢综合征
    5 中医证候分析
        5.1 PCOS的中医证候
        5.2 不同BMI组 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3 其他因素
    2 PCOS的发病机制
        2.1 PCOS与高雄激素血症
        2.2 PCOS与胰岛功能代谢异常
        2.3 PCOS与脂质代谢异常
    3 PCOS的治疗方案
        3.1 改善生活方式
        3.2 调整月经周期
        3.3 降雄激素治疗
        3.4 改善胰岛素抵抗
        3.5 促进生育治疗
        3.6 手术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PCOS的病因病机
        1.1 脾肾亏虚为本
        1.2 痰瘀郁为标
    2 PCOS的辨证分型
    3 PCOS的中医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2 中医外治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 研究资料与方案设计
        1.1 纳/排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检索文献结果
        2.2 文献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评价
    3 讨论
第二部分 脐灸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材料
        1.2 诊断标椎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1.7 质量监控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疗效观察
    3 疗效分析与探讨
        3.1 基本资料
        3.2 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对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3.3 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对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典型病案
附录
    附录一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综述一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现况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脾虚
        2.2 痰浊
        2.3 血瘀
        2.4 痰瘀互结
    3 辨证分型
        3.1 分型概况
        3.2 辨证论治
    4 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脂血症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文献简述
    1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文献列举
        1.1 温针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1.2 隔物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1.3 药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1.4 回旋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1.5 热敏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2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消渴8号方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脱落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项目
        2.3.1 一般资料
        2.3.2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估
        2.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4.2 血糖疗效评定标准
        2.4.3 血脂疗效评定标准
        2.4.4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病例收集情况
        4.1.1 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体重、BMI比较
        4.1.2 治疗前血糖、糖化、血脂、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4.2.1 体重、BMI比较
        4.2.2 血糖、糖化、血脂、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4.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认识
        5.1.1 病名
        5.1.2 病因病机
        5.1.2.1 从肝论
        5.1.2.2 从脾胃论
        5.1.2.3 从肾论
        5.1.2.4 从痰瘀论
        5.1.3 中医治疗方法
        5.1.3.1 中药治疗
        5.1.3.2 中成药治疗
        5.1.3.3 耳穴贴压
        5.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认识
        5.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5.2.1.1 遗传因素
        5.2.1.2 双激素异常
        5.2.1.3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凋亡
        5.2.1.4 神经内分泌调节
        5.2.2 现代医学治疗
        5.2.2.1 手术治疗
        5.2.2.2 降糖药
        5.2.2.3 降脂药
        5.3 方药论述
        5.3.1 方源
        5.3.2 方药组成及配伍
        5.3.3 现代药理研究
        5.4 研究结果分析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临床病例观察
附件二 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
附件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血脂及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中医对血脂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
    3 血脂异常的证型分布
    4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4.1 从肝、脾、肾三脏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4.2 从痰瘀互结的病机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5 血脂异常的中药治疗
        5.1 常用中药的研究
        5.2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研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用药特点的文献研究
    前言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路径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纳入研究的文献
    2 方法
        2.1 中药名称的规范
        2.2 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的分析
        2.4 药食同源类中药和药食同源类中药组合的标注
        2.5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的归纳
        2.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的归纳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方剂中涉及的所有中药频次分布情况
        3.3 中药四气分布情况
        3.4 中药五味分布情况
        3.5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3.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分布情况
        3.7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规律情况
    4 讨论
        4.1 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效特点分析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用药规律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用药
        1.4 实验仪器与器械
        1.5 指标检测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组织病理学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
        3.2 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其血脂水平的调节
        3.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宏观体征、体重和肝脏指数的调节
        3.4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肝脏形态学、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
        3.5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评价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大鼠体重、宏观体征、肝脏影响的分析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方解
        4.4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干预效果
        4.5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D]. 王丽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D]. 庞琳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D]. 李端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D]. 汪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不同BMI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D]. 李丹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D]. 崔雅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消渴8号方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D]. 余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D]. 葛肖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