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创腔三种引流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明曼[1](2020)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使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截石位的摆放,试验组采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试验组在切除和修整5-7点位及精阜周围尖部增生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与水平面呈头高臀低20°斜坡状截石位;当切除和修整膀胱颈10-2点位至括约肌近端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为头低臀高20°截石位。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前列腺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对术中体位舒适度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随访1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术后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每组32例,其中试验组因其他疾病转外院治疗而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1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1例。共完成研究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组织平均切除量、前列腺组织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术中SBP、DBP、HR、SpO2、R和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包膜穿孔、水中毒、大出血。术后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5例,4例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因出血量大,膀胱内血块填塞,采取PKRP治疗。两组拔除导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个月,两组内术前、术后IPSS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反复间断性出血,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和尿道狭窄、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大,前列腺组织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少,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出血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魏世平[2](2018)在《前列腺包膜和周围NVB的病理结构分析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前列腺包膜的病理分析目的:研究前列腺包膜的病理组织结构,探讨其在前列腺剜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2016年2月30例前列腺包膜(耻骨上前列腺剜除术(n=10例)、耻骨后前列腺剜除术(n=10例)、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n=10例))采用HE(苏木素-伊红)染色、VanGiesons(范吉森)染色和Masons(梅森)染色,分析前列腺包膜病理组织结构。结果:三组前列腺包膜的组织学研究提示由平滑肌和胶原纤维组成,平滑肌层形成外环内纵的结构,其中环形和纵向平滑肌比例是1:2或2:3,纵向层更加广泛,三组间平滑肌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包膜纵向平滑肌层可能是前列腺剜除术的解剖学层面基础,临床上遵循该层面进行前列腺剜除手术可能会促进前列腺窝的组织修复,会减少手术相关副损伤的发生。第二部分TUERP术相关前列腺外科包膜的病理分析目的: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ERP)和耻骨上经膀胱开放前列腺剜除术(SOP)后患者前列腺外科包膜的病理特点,评价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40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内镜组)和40例开放前列腺剜除术(开放组)的标本,内镜组标本1-3是在TUERP术后经尿道内镜下收集,分别为经尿道切除的前列腺腺体深部组织、经尿道切除的前列腺腺体表面邻近前列腺外科包膜的组织和术后前列腺腺窝组织;开放组标本采用耻骨上经膀胱开放剜除术后联合经尿道内镜下收集,标本1-3顺序与内镜组相同。采用HE染色法分析上述标本组织病理构成。另外将两组剜除的前列腺组织进行质量秤重并比较两组的剜除率。结果:内镜和开放组标本病理成分分析大致相同,标本1为腺体、平滑肌和少量纤维组织成分;标本2为纤维组织、平滑肌成分和少量腺体成分,越靠近外科包膜处纤维组织越多,腺体成分越少;标本3主要为纤维组织和少量炎性细胞,腺体成分几乎不见。两组组内标本1-3成分构成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和开放组剜除率大致相同,约58.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外科包膜主要由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构成,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的剜除层面等效于耻骨上经膀胱开放前列腺剜除术的前列腺外科包膜层面,能在安全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有效切除增生腺体组织。第三部分前列腺包膜周围NVB的分析目的:分析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包膜周围神经血管束(NVB)分布的MRI特点,探讨3.0T MRI评价PCA侵犯NVB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10例正常前列腺、20例BPH和42例PCA患者的前列腺MRI影像结果,比较分析NVB在前列腺包膜周围分布及肿瘤侵犯NVB的成像结果,同时对比分析NVB受侵MRI影像结果和术后PCA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正常前列腺、BPH和PCA包膜周围NVB分布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前列腺体部包膜周围NVB分布最密集,NVB呈集束状位于背外侧(约60%),弥散状位于腹侧区域(约40%);PCA侵犯NVB的图像呈多样化,主要表现为NVB和前列腺包膜间脂肪间隙消失;42例PCA共有20例术前MRI诊断为NVB受侵犯,其中共有1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NVB受侵犯,MRI诊断NVB受侵犯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5.45%,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80.77%,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具有一致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前列腺、BPH和PCA包膜周围NVB分布特点无明显差异,3.0T MRI可以清晰显示PCA侵犯NVB的图像,能在PCA根治术前提供NVB保留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第四部分术前MRI检查前列腺包膜周围NVB的分布差异在保留神经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术前核磁共振(MRI)检测神经血管束(NVB)在前列腺包膜周围分布的差异情况,在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NS-LR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2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8~74岁,平均68岁。术前血清PSA 0.9412.28 ng/dl,平均7.01 ng/dl。术前Gleason评分5~10分,平均6分。临床分期:T1T2期37例,T3期5例。术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IIEF-5)平均为21分,其中勃起功能正常(IIEF-5>22分)23例。42例术前均行MRI检测,根据NVB在前列腺包膜周围的分布差异情况分为3组:A组17例,为完全未见明显的NVB;B组8例,为可见NVB但不明显;C组17例,为可见明显NVB。3组的年龄、术前血清PSA、Glea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前IIEF-5分别为19.5分、22.8分、2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均全麻下行NS-LRP。比较3组手术前后IIEF-5的差异。结果:本研究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42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4.1个月。A、B、C组术后IIEF-5分别为8.0分、14.1分、15.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IIEF-5下降幅度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RI检查NVB明显可见的患者相比,MRI检查未见明显NVB患者的前列腺包膜周围与勃起功能相关的神经可能走行于前列腺包膜两侧,并弥散分布于前列腺前方腹侧面。为最大限度保留NVB及术后勃起功能,NS-LRP术中在前列腺包膜两侧和腹侧面应更精确地解剖和游离。
陶慧[3](2018)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两种尿管牵引方法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牵引气囊导尿管方法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患者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为寻求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的尿管牵引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标准纳入2017年07月~2018年7月期间的80例在泰兴市人民医院行TURP的患者,手术结束后,患者均立即行尿管牵引。按住院期间尿管牵引的方法将患者分为甲组腹股沟区牵引法(40例)和乙组橡皮筋牵引法(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由患者及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由同一医生完成TURP;冲洗液的类型、速度和用药在术中术后均相同。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采用膀胱痉挛症状评分表评分(BSSS)来量化两组患者膀胱痉挛的程度;各自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4个时间段(术后6h内、术后6h~12h内、术后12h~18h内、术后18h~24h内)膀胱冲洗液中的平均红细胞计数比较牵拉后止血效果;比较相关并发症(尿道外口压迫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红)的发生率;并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长、切除前列腺组织的重量、冲洗液的总用量、术后膀胱冲洗液转清亮的时间及术后住院总天数,最后进行两组数据的差异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橡皮筋法在术后焦虑和膀胱痉挛程度优于腹股沟区法;2.腹股沟区法和橡皮筋法患者术后膀胱冲洗液中的红细胞计数均随时间过渡逐渐减少,差异有可比性(P<0.05);3.橡皮筋法患者在术后24h内的4个时间段内,冲洗液中红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腹股沟区,差异有可比性(P<0.05);4.橡皮筋法患者的膀胱冲洗液的总用量及术后住院总天数均较腹股沟区法少(P<0.05),术后膀胱冲洗液转清亮的时间较腹股沟区短(P<0.05);5.并发症中尿道外口压迫性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血栓及压疮(压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术后24小时橡皮筋牵引尿管法具有舒适度高,并发症少,有效减少TURP术后出血。2、本研究表明TURP术后应用橡皮筋牵引尿管法可使膀胱冲洗液的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缩短,值得在TURP术后推广应用。
陈培杰[4](2017)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常见病,TURP是目前公认的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特别是双极等离子电切器的投入使用,其手术优势更明显。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ERP)至今开展已十余年,但这类病人的长期疗效如何,能否挑战TURP术的“金标准”地位,目前尚未看到类似的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金标准”的“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RP)”为对照,开展TUERP术与TURP术治疗BPH术后10年长期的随诊研究和短期的随机对照研究,来综合评价TUERP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应用效果,为TUERP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10年随诊研究目的为了客观评价TUERP术后十年的长期疗效,以及复发等并发症等情况。方法以TURP术为对照组,研究TUERP术患者术前、术后10年的前列腺体积(PV)、膀胱残余尿量(PV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以及术后十年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TUERP 组术后 10 年的 PV、PSA、IPSS、QOL 值均小于 TURP 组,TUERP组术后10年的Qmax值大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方面,TUERP术的逆行射精率高于TURP术,复发(需再次手术)率TUERP术小于TURP术,其余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TURP术,TUERP术切除增生组织彻底,长期疗效好,并发症少,逆行射精的发生率高,未发现因增生复发需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TUERP术可能挑战TURP术的“金标准”地位,但仍需获得多中心、大样本、长期的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第二章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为了客观的短期综合评价TUERP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情况。方法以TUERP术为试验组、TURP术为对照组,研究TUERP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PVR、PSA、Qmax、IPSS和QOL,以及术中、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对于TURP术,TUERP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血钠稀释的更少,手术效率更高,术后恢复更快;TUERP组术后随诊的PSA、IPSS、QOL值均小于TURP组,TUERP组术后的Qmax值大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患者术中包膜穿孔、输血及术后PVR、尿潴留、继发性出血、尿道狭窄、尿失禁和膀胱颈挛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UERP组的患者术后并发逆行射精较TURP组发生率高。结论相对TURP术,TUERP术切除前列腺增生组织彻底、有效、安全,手术效率高,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短期手术疗效好。TUERP术手术并发症少,与TURP术无差异,但逆行射精的发生率较TURP高。TUERP术可能作为今后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
张奎[5](2016)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常见的中老年男性疾病之一,50岁以上发病率>50%,8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90%【1】。由于膀胱内尿液排出受阻,BPH患者常常出现急性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肾脏和膀胱等器官受损,致使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中老年男性身心健康【2】。因此,对于BPH的治疗也越发重要。对于症状较轻的BPH患者,可行药物等保守治疗,症状较重甚至有泌尿系统损害的B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是其唯一的选择【5】。对于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因创伤大风险高及并发症多等缺点已被逐渐摒弃【3】。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在临床被应用,如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TUPKRP)、经尿道前列腺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greenlight 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prostate,PVP)、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PAE)等。本文对比分析TUPKRP、PVP、PAE三种微创手术的优劣,具有很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70例行TUPKRP、PVP和PAE三种手术方式的BPH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比较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分析并对比研究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的资料(30例PVP,30例TUPKRP,10例PAE)资料。这70例患者手术前均行直肠指检,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并记录残余尿(PVR),填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分(QOL),血清列腺特异抗原(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查阅并记录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3个月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残余尿(PVR)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PVP组平均时间为(66.7±11.7)min,大于TUPKRP组和PAE组耗时最长。三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PVP组(42.2±8.4)ml少于TUPKRP组(112.6±22.7)ml,而PAE组出血最少。三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5)。3.术后膀胱冲洗时间:PVP组(24.7±2.3)h少于TUPKRP组(41.6±3.4)h,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组无需术后膀胱冲洗;留置尿管时间:TUPKRP组(5.0±0.9)d大于PVP组(4.2±0.8)d及PAE组(3.5±1.0)d,三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PVE组(4.3±0.5)d少于PVP组(7.2±0.7)d及TUPKRP组(8.4±1.0)d,三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随访3个月时,TUPKRP组的IPSS、QOL、Qmax及PVR分别为(6.1±1.6)分、(2.2±1.4)分、(18.5±3.1)ml/s、(22.6±8.1)ml,PVP组分别为(5.4±2.0)分、(1.7±1.5)分、(19.7±3.3)ml/s、(23.8±7.9)ml。PAE组分别为(13.4±1.2)分、(2.6±0.4)分、(18.6±1.9)ml/s、(48.8±10.6)ml。三组患者IPSS、QOL、Qmax及PVR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三组结果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TUPKRP组有1例患者因术后出血较多给予输血治疗。术后排尿困难、暂时性尿失禁、尿道狭窄例数分别为1例,2例,2例。术后并发症例数多于其它两组。PVP组术后排尿困难、暂时性尿失禁、尿道狭窄例数分别为l例,1例,0例。PAE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腹部及会阴部轻度疼痛不适感(可耐受)。术后排尿困难、暂时性尿失禁、尿道狭窄例数分别为2例,0例,0例。结论1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症状,是治疗BPH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2尽管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选择性汽化术手术时间长,但较TUPKRP具有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TUPKRP更安全的手术方式。3 PAE治疗前列腺增生有着损伤小、出血少、麻醉要求低、术后无需膀胱冲洗等优点。是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益补充。
李向齐[6](2015)在《耻骨后前列腺摘除与经尿前列腺电切143例比较分析》文中认为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是前列腺摘除的一种术式。此术式是直视下摘除前列腺体,直视下止血,术中和术后出血机会少,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2005年5月以来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用改良术式做了143前列腺增生患者,结果 143例手术均成功。全部患者均无术中术后输血,术后并发症少。此术式效果确实,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对比,展开论述。
刘俊峰[7](2014)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 BPE)、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和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LUTS)为主的临床症状。BPH具有临床进展性,其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应的,症状亦随年龄的增加而进行性加重。BPH患者疾病进展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寿命得到较大延长,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到来。尤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日趋严峻,截止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远高于国际社会老龄化标准。且未来4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逐步达到峰值,中国将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也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2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今后我国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得到延长。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男性预期寿命的延长,将会产生更庞大的BPH患者人群,加之人口寿命的延长相应延长了临床治疗的时间,将会产生更加高昂的医疗费用,并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这使得我国泌尿外科临床工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目前,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仍然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痛苦少、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等一系列优势,在临床广泛被使用。但其也有不适用于较大体积前列腺(80m1)、切除不彻底、术后残留腺体组织较多(5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缺点。另外,由于开放手术能够沿着外科包膜彻底摘除前列腺增生组织,远期复发率仅为6%左右,而TURP则必定会有增生的前列腺组织残留,远期复发率达16%~17%(5~8年)。所以泌尿外科医生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探索,希望发明一种同时兼有两者优势,而又消除两者缺点的创伤更小,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方法。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是我国学者融合了开放前列腺摘除术与TURP两者的技术优点而独创的手术方式。它从解剖学角度出发,找到增生腺体和外科包膜之间的层面,并沿此包膜平面完整球面剥离增生腺体,然后再切除腺体组织。该术式既具有微创腔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又能达到开放手术的彻底性、不复发的效果,而且安全性高,是BPH手术治疗上革命性的突破。多项研究证实经尿道剜除术安全、有效、可行、术后并发症少,是理想的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治疗方法。经尿道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会受到手术设备仪器的限制。与传统单极电切系统相比较,双极等离子电切系统不需要专门的负极板,具有以下特点:低温切割、组织热损伤小;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冲洗液,极少发生电切综合症(TURS);止血高效、可靠,术中及术后出血少;独特的“被膜保护”作用使包膜穿孔发生率下降;无负极回路板,防止电击和灼伤。双极等离子体电切系统突破了单极电切手术系统的局限性,是经尿道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又一大进步。将等双极离子体的优越性能作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and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ERP)的能量载体,即产生了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剜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 TPKEP)。有临床研究显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BPH安全、可行,与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PKRP)相比较,疗效相似,但TPKEP术中切除增生腺体更彻底,手术时间却较短,出血较少,安全性更高。已有学者提出TURP不应该再是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才是未来BPH腔内微创治疗的趋势,不远的未来有可能替代TURP成为BPH外科治疗新的“金标准”。然而也有循证医学meta分析认为,这些临床证据级别较低,仅为谨慎推荐使用。并且目前对于TPKEP术后尿失禁等后术后并发症情况仍存在较多争议,限制了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的临床推广应用。目的本研究通过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的对比,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的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单中心、平行组设计,分段均衡随机化分组,以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组为对照组,以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组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观察指标数据。2012年08月至2013年08月期间,共计1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BPH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将这136例病例分段均衡随机化分组,其中68例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另外68例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术者均为我院泌尿外科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年资及手术例数接近,手术熟练程度接近,均具有丰富的TURP操作经验并熟练掌握“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本研究开始前,均统一培训并达成手术操作步骤基本共识,以尽量减少因操作者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均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经直肠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PV),尿动力学检查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问卷调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血钠离子浓度(Na+)和血红蛋白浓度(Hb),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测中心静脉压(CVP)。术中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获取标本的重量。另外,术中还记录冲洗液总量并留取样本化验其血红蛋白含量用以计算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国际尿失禁协会(ICS)推荐的1h尿垫试验(pad testing)对术后尿失禁进行判断。于术后拔除导尿管后第24h、术后每周分别行尿垫试验,并记录数据,四周后仍有尿失禁者每月随访观察,直至恢复。于术后第3、6个月时间点随访并记录Qmax.PVR.IPSS.QOL等随访指标数据。本研究需要收集的研究指标数据包括:术前PSA.PV.Qmax.PVR.IPSS. QOL.Na+、Hb.CVP;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获取标本的重量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包膜穿孔、经尿道电切综合征、膀胱损伤、直肠损伤等);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继发性出血、短期尿失禁、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尿道膀胱刺激征、拔除尿管后尿潴留)。术后拔除导尿管后24小时、术后第1、2、4周的尿垫试验结果,术后分别第3、6个月时间点随访指标Qmax.PVR.IPSS.QOL.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手术的术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剜除组与电切组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年龄(71.68±6.94岁VS71.76±7.04岁).PV(68.31±22.29ml VS66.99±18.76ml).IPSS(23.51±2.79分VS23.15±3.36分)、QOL(4.50±0.70分VS4.68±0.70分)、PVR(59.82±24.56ml VS62.21±24.96ml).Qmax(6.04±2.08ml/s VS6.32±1.71ml/s). PSA(3.39±0.95ng/ml VS3.35±1.20ng/ml).Na+(141.64±1.78mmol/L VS141.86±1.62mmol/L).Hb(136.04±8.28g/L VS139.18±14.48g/L).CVP(6.76±0.65cmH20VS6.81±0.65cmH20),两组的组间特征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中剜除组发生2例(2.9%)包膜穿孔,电切组为9例(13.2%),两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差异(P<0.05),说明剜除组术中包膜穿孔发生率小于电切组。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发生,均未发生TURS.膀胱损伤、直肠损伤、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剜除组与电切组两组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低钠血症;术前、术后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患者内环境的影响相似。剜除组和电切组两组术后CVP比较(7.58±0.92cmH20VS8.34±0.82cmH20),剜除组CVP低于电切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剜除组术中冲洗液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量更少,对循环系统的容量影响更小,手术安全性更高。3、剜除组与电切组两组围手术期观测指标:手术时间(49.50±16.49min VS61.48±19.68min).术中出血量(61.24±26.30ml VS90.12±33.12ml)、膀胱冲洗时间(12.88±2.52h VS23.40±2.68h)、导尿管留置时间(35.88±6.79h VS79.03±9.54h)、术后住院时间(4.97±0.65d VS6.28±0.64d)、获取标本的重量(39.28±13.57g VS25.69±8.22g)、偶发癌检出剜除组6例(8.8%),电切组未检出,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剜除组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电切组。术后尿道膀胱刺激征剜除组9例(13.3%),电切组19例(27.9%),剜除组尿道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小于电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组术后未发生术后继发性出血和再次留置尿管事件,电切组各发生2例(2.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个月时随访,剜除组患者与电切组Qmax.PVR.IPSS.QOL分别为:(20.99±2.54ml/s VS20.32±1.63ml/s).(4.94±3.11ml VS4.65±3.25ml)、(2.93±0.72分VS2.97±0.75分)、(1.40±0.52分VS1.44±0.58分),6个月时随访,Qmxa.PVR.IPSS.QOL分别为:(21.57±2.55ml/s VS21.65±2.07ml/s)、(3.66±2.40ml VS3.21±2.33ml).(2.24±0.79分VS2.26±0.59分)、(1.12±0.50分VS1.16±0.61分)。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Qmax. PVR、IPSS、QOL分别与术前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术后3、6个月Qmax、PVR、IPSS、QOL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Qmax、IPSS、QOL情况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Qmax、IPSS、QOL术后3到6个月得到继续改善;两组患者术分别后3个月的PVR情况与6个月时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Qmax、PVR、IPSS、QOL’情况剜除组与电切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着意义(P>0.05),提示两种术式在改善Qmax、PVR、 IPSS、QOL方面效果相似。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情况为拔除尿管后24小时剜除组10例(14.7%),电切组6例(8.8%)。拔除尿管后1周时剜除组8例(11.1%),电切组3例(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后2周时剜除组1例(1.5%),电切组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恢复速度相似。术后2周时电切组无尿失禁病例,剜除组仍有1例尿失禁(张力性尿失禁),坚持训练盆底肌,于术后8周恢复。2组均未出现永久性尿失禁。6、两组尿失禁程度比较:拔除导尿管后24h尿失禁程度为,中度:剜除组9例,漏尿量(6.14±1.62)g/h,电切组6例,漏尿量(3.47±0.84)g/h,两组漏尿量虽有统计学差异(t=3.706,P=0.003<0.05),但均属中度尿失禁范围(1g<1h漏尿<10g);重度:两组均无发生;极重度:剜除组1例,漏尿量为68.6g/h,电切组无发生,两组比较,尿失禁程度上无差异。术后1周尿失禁程度为,中度:剜除组7例,漏尿量(3.31±0.41)g/h,电切组3例,漏尿量(2.73±0.85)g/h,两组漏尿量无统计学差异(t=1.526,P=0.116>0.05);重度:两组均无;极重度:剜除组1例,漏尿量为57g/h,电切组无发生。2组比较尿失禁程度上仍无差异。术后2周时仅剜除组有1例极重度尿失禁,坚持训练盆底肌,于术后8周恢复。结论1、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短期手术疗效不差于、甚至超过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2、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手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安全性高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3、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更适合用于治疗高龄、高危、大体积的BPH患者。4、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总体上优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BPH比较理想的方法,有可能替代传统的TURP成为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治疗新的“金标准”。5、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相同,程度相同,恢复速度相同,真性尿失禁发生率并不增加。6、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对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高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有利于前列腺偶发癌早期发现和治疗。7、本研究显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是未来BPH腔内微创治疗的趋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及长期的随访进一步证实。
王艳敏[8](2011)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腺窝外压迫止血术后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窝外压迫止血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后除按泌尿外科手术护理外,保持气囊导尿管的牵引力,持续膀胱冲洗,膀胱训练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结果 25例患者采用此法压迫止血达到止血的目的,效果满意。结论加强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窝外压迫止血术后护理,Foloy氏导尿管牵引、膀胱训练、持续膀胱冲洗及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何李君[9](2010)在《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不同术式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7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其中5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28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77例患者痊愈,其中术后并发急性附睾炎1例。经有效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前列腺增生症不同术式对护理的要求略有不同,但术后严密的观察、有效的综合护理、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患者痊愈的有力保证。
邢树[10](2008)在《三种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比较与选择(附1848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TVP)、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摘除术(Madigan术)、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TVP 757例,Madigan术579例,TUVP512例。结果:TVP组、Madigan术组、TUVP组输血者分别为423例(56%)、232例(40%)、66例(13.1%)平均输血量分别为280mL、108mL、45mL。住院天数分别为16.9d、14.5d、9.5d。术后并发症分别为45例(7.7%)、20例(3.5%)、20例(3.9%)。结论:TVP手术操作容易掌握,能完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并能同时处理膀胱内病变,手术效果好,并发症较多。Madigan术、TUVP手术对患者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适应症较宽。TUVP手术需要特殊器械。
二、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创腔三种引流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创腔三种引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BPH的手术治疗 |
(二)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腺体组织残留原因 |
(三) 前列腺切除术的体位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临床资料 |
(一) 对象来源 |
(二) 入选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脱落标准 |
(五) 样本量确定 |
(六) 分组 |
二、麻醉方式与仪器设备 |
(一) 麻醉方式 |
(二) 仪器设备 |
三、干预方法与步骤 |
(一) 术前访视与术前基线资料记录 |
(二) 器械准备 |
(三) 手术步骤与术中干预 |
(四) 术后护理干预 |
(五) 出院随访检查与记录 |
四、观察指标 |
(一) 术前观察指标 |
(二) 术中观察指标 |
(三) 术后观察指标 |
(四) 随访观察指标 |
五、统计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研究进程 |
二、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
三、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
(一)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切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
(二) 生命体征 |
(三) 体位舒适度评分 |
(四) 并发症 |
四、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
(一) 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
(二) 出血 |
(三) 并发症 |
五、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
(一) IPSS评分 |
(二) PVR |
(三) Qmax |
(四) 出血 |
(五) 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一、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切除率和手术效率的影响 |
(一)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和切除率的影响 |
(二)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
二、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一) 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
(二) 生命体征与体位舒适度的影响 |
(三)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 |
三、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效果的影响 |
(一) 对膀胱冲洗、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 |
(二) IPSS、Qmax、PVR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简表 |
附录 |
致谢 |
(2)前列腺包膜和周围NVB的病理结构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前列腺包膜的病理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TUERP术相关前列腺外科包膜的病理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前列腺包膜周围NVB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术前MRI检查前列腺包膜周围NVB的分布差异在保留神经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两种尿管牵引方法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
4.2 两组患者术后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
4.3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冲洗液平均红细胞计数的比较 |
4.4 两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SAS、BSSS比较 |
4.5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患者TURP术后出血与情绪及膀胱痉挛的相关性 |
5.2 不同尿管牵引方式对TURP术后焦虑情绪及膀胱痉挛的影响 |
5.3 不同尿管牵引方式对TURP术后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
5.4 不同尿管牵引方式对TURP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
5.5 临床体会 |
5.6 创新与不足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电切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4)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10年的随诊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汇表 |
附录一、随诊告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 |
附录三、随机对照研究告知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5)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见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耻骨后前列腺摘除与经尿前列腺电切143例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围手术期准备 |
2.3 麻醉与体位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2.6 研究观测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钠浓度及中心静脉压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情况 |
3.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第四章 讨论部分 |
4.1 BPH概况、BPH发病趋势及面临的社会问题 |
4.2 BPH手术治疗及相关进展 |
4.3 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比较与分析讨论 |
4.4 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比较与分析讨论 |
4.5 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的比较与分析讨论 |
4.6 关于TPKEP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情况的小结 |
4.7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手术技巧 |
4.8 剜除术治疗BPH的前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附录 |
附图 |
(8)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腺窝外压迫止血术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术后护理 |
2.1 保持气囊导管的牵引力 |
2.2 持续膀胱冲洗 |
2.3 预防并发症 |
2.4 膀胱训练 |
(9)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术前准备及护理 |
2.1 心理护理 |
2.2 术前准备 |
2.3 术后护理 |
2.3.1 一般护理 |
2.3.2 尿管护理 |
2.3.3 切口及血浆引流管的护理 |
2.3.4 经尿道电切综合征 (TURS) 的观察 |
2.3.5 膀胱痉挛的处理 |
3 出院指导 |
4 讨论 |
(10)三种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比较与选择(附184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讨 论 |
四、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创腔三种引流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D]. 卢明曼. 苏州大学, 2020(02)
- [2]前列腺包膜和周围NVB的病理结构分析及临床意义[D]. 魏世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3]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两种尿管牵引方法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D]. 陶慧. 苏州大学, 2018(04)
- [4]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D]. 陈培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5]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D]. 张奎.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6]耻骨后前列腺摘除与经尿前列腺电切143例比较分析[J]. 李向齐. 甘肃科技纵横, 2015(04)
- [7]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俊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8]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腺窝外压迫止血术后的护理[J]. 王艳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14)
- [9]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何李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05)
- [10]三种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比较与选择(附1848例报告)[J]. 邢树. 河北医学, 2008(10)
标签:前列腺论文; 前列腺增生症论文; 前列腺增大的原因论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