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钥匙一键通服务中心给客人带来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周波[1](2019)在《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扩大乡村居民就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提振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凭借,我国更是将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如何能让居民一如既往地支持旅游发展是乡村旅游业界和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大多依托社会交换理论,基于“成本—收益”比较和“积极—消极”影响评价的逻辑,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然而,这种研究视角将居民视作理性决策的“经济人”,假设不同的居民对于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与损耗有相同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且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却忽略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欣欣向荣的背后开始呈现出社区居民个体自我提升能力遭遇瓶颈的现实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提高。因此,需要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将社区居民视为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个体,探索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个体能力进而提升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理论规律与实践路径。“知识转移”是提升社区居民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近来,一些学者注意到知识转移对提升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积极效用。研究发现,知识转移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认知能力与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并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还能增强社区解决旅游发展事务的能力,提升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凝聚力,进而提高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态度。社区居民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形式,其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社会交往,社会资本成为促进居民之间知识转移的重要动力。尽管对于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和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已有相关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将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相结合,纳入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概念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为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形成机理提供另外一个视角的解释。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四个乡村旅游聚集地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收集质性资料,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量化数据。围绕研究目的,本文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具体研究:首先,采用定性设计,通过案例研究和35位居民的深度访谈,检视在乡村旅游情境下社区居民知识转移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梳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以及知识转移对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关系,初步探索和构建起“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潜在影响关系”。其次,采用定量设计,通过608位居民问卷数据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检验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和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使案例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度论证的“潜在影响关系”凝练为具备理论基础的“现实逻辑理论关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概念模型。最后,采用比较研究设计,通过研究居民个体差异在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和旅游支持态度关系的影响变化,比较不同居民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特征在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和旅游支持态度影响关系中的差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三点:(1)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知识转移现象,社会资本是影响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和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且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人际信任、互惠合作、共同愿景三个层面。同时,发现知识转移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存在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潜在关系。(2)证实了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之间的影响关系。具体而言,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具有积极影响。同时,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作用。于此,构建起完整的“社会资本-知识转移-旅游支持态度”的理论分析框架。(3)社区居民个体特征在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和旅游支持态度关系中影响差异较为明显。基于个体特征的差异比较研究发现,从性别差异来讲,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更加重视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和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而关于知识转移对旅游支持态度影响,两者差异不大;从年龄差异来看,在知识转移对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关系中,老年居民显示了最强的效应;青年居民则更加认可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和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中年居民更加认同互惠合作与共同愿景对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从学历划分的差异来讲,非大学学历居民更加认同知识转移对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积极影响,大学学历居民则更加认同人际信任和互惠合作对知识转移和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乡村社区情境,将社区居民视为兼具“经济人”、“社会人”和“知识人”的“三元角色”的个体,构建了“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概念模型,为未来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提出居民的知识是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变量,促成了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的“内因说”与“外因说”两种平行视角的对话,充实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1)地方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应引导社区居民之间建立“旅游互助小组”,实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供应联动化,避免居民资源闲置,强化居民之间的关系连带,促进居民间的社交互动;(2)地方政府应联合社区引导居民建立“社区学习社团”,形成社区居民之间知识转移活动“组织化”和“常态化”的模式,以知识促提升,提升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态度,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内涵式发展。(3)旅游管理部门应主动承担起“知识中介”的作用,不仅要在乡村社区内架起不同居民和不同知识源转移的“桥梁”,未来还应在整个旅游领域鼓励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的知识转移,提高整体旅游业发展的知识水平;(4)地方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促进知识转移方面的积极效应,培养乡村精英,激发和凝聚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知识存量低”、“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低”、“居民旅游经营重单干、轻合作”等障碍性问题,为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顾晓彤[2](2015)在《马克思主义养老保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当六十五岁及以上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大于或等于7%时,该国便处于老龄社会,当所占比例大于14%时便处于重度老龄化社会,大于20%时就成为超级老龄化社会。以上述条件为准,我国在上世纪末期便处于老龄化社会。伴随着我国老人比重的加大,关于老人的养老问题便突显了出来,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所以,快速创建和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为当下我国最应得到重视的问题。本篇文章从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出发,发展得到适用于中国的理论从而解决当下我国老人社会保障等问题。因此就必须首先对兰州市养老保障的现状做深入调查,再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理论付诸于现实来解决问题。首先,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作了简单介绍,总结了国内外对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相关研究,同时对养老服务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总结和提取对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和进步有益的内容;接着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障理论,对中国历届领导人的养老保障思想进行分析与总结。接着,通过调查研究兰州市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和老年人口具体数据对兰州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最后,通过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兰州市养老服务体系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不足、民办养老院运营困难、养老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等。通过对兰州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所遇问题的分析,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对我国城市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创建和优化给出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周伟伟[3](2014)在《金陵饭店:质量铸品牌创新促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开业30余年来,南京金陵饭店以其融民族文化与国际水准的专业化服务和独具魅力的"细意浓情"赢得了境内外贵宾的高度评价2014年4月26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团一行下榻金陵饭店。为接待玛格丽特二世一行,金陵饭店在招待晚宴的菜肴选择上下了一番功夫。"中西合璧"是本次晚宴的关键词,席上中西菜肴基本各占一半,其
申海凤[4](2013)在《合作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虚拟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各种挑战:机构养老投入过大,服务的老人数量有限;社区养老服务还不健全;家庭养老受到“421”家庭结构的严峻挑战。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又大大降低了养老成本,普遍受到老年人的认可,虚拟养老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种形式,在兰州乃至全国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对于这种新的养老形式,之前的学者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大多限于实践范畴,并没有很好的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本文结合合作治理理论,从参与虚拟养老的各个主体: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老年人的特点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入手,找到这一新的养老方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包括虚拟养老院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动机问题、合作治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过程权责划分不明确。并结合合作治理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合理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建立畅通的利益表机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完善虚拟养老合作治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信任机制;合理划分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老年人的权利与义务。
伍海琳[5](2011)在《饭店个性化服务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饭店的个性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出了饭店个性化服务的内容,探讨了饭店个性化经营的两类模式:第一类是以具有某种鲜明个性的潜在顾客为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饭店,第二类则是饭店针对不同顾客的个性需求提供差别化产品。目前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饭店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还不具备普遍性、迫切性和经济承受能力,适合自己发展的服务模式。
汝勇健[6](2010)在《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宾客满意度——以酒店业服务流程优化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服务流程的分析,阐述了服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并以酒店服务流程优化为例论述了服务流程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何亮[7](2008)在《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旅游业务的持续增长,国内酒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为取得竞争优势,国内酒店集团化的进程也迅速推进。但相比国际品牌的酒店集团,本土酒店管理公司的弱势地位非常明显,不仅规模小,而且品牌建设落后,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对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公司所处的行业、地域、政治、经济及竞争因素等外部环境,综合评估行业的竞争态势、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到公司发展的机会,同时去发现潜在竞争者和替代者的威胁。在行业竞争环境明晰后,本文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内部资源、经营管理状况和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进行详细分析,力图找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确定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框架,并在市场定位、治理结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质量管理体系、区域发展、及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等方面,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彭昕[8](2008)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我国的酒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着名的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据国家旅游局《2006年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星级酒店总数达到1275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02家,四星级酒店1369家。有37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60个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502家酒店。近年来,包括希尔顿、凯宾斯基、雅高、喜达屋、香格里拉等顶级跨国酒店集团己经开始加紧利用其资本与品牌优势,在中国不断扩张,同国内的高星级酒店展开新一轮的竞争。这样的形势必将对中国酒店业原有高端客源市场的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加剧高星级酒店的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顾客的消费经验越来越丰富,个性化消费趋势越来越突出,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知识经济和人的主体性回归的时代,面对充满无数种变数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如何以变革的服务理念重新审视酒店服务,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的酒店企业硬件配置同质化程度很高,从优化硬件设施上入手已很难提高顾客满意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酒店能够深入发掘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高效率地为之提供服务,酒店就能使规范化服务所不能满足的顾客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可见,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酒店个性化服务就是服务人员根据每个顾客的特别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其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使顾客获得产生特别深刻的精神心理体验。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即在承认顾客具有不同个性与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服务。不仅要满足顾客临时的、特殊的要求,还应对顾客的各种个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推出与之相应的服务和产品,使顾客能得到符合自己个性化要求的服务和产品。二、个性化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对顾客的一举一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恰到好处地把握顾客需求,针对顾客个性需要提供特别关照并且区别对待,是一种物质服务与心理服务相互结合的优质服务。三、顾客个性需要的满足还依赖于服务人员为之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在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要尽量发挥酒店和服务人员的个性特点,提供大于百分之百标准化服务的特别满意服务。服务人员的个性化服务与酒店的个性化和服务项目的多样化密不可分。具有特色的酒店,新颖别致的服务项目能够丰富和拓展个性化服务的内涵,使其呈现出多样的外延形式。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研究,希望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措施,为我国高星级酒店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借以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笔者之所以把研究范围定为我国高星级酒店,是因为,高星级酒店的客源群体主要为公务、商务人员和各类成功人士。这类客人入住酒店频率很高,对酒店的管理细节极为熟悉。相对于低星级酒店的客人来说,他们对酒店产品的需求更为表现出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点,标准化服务已不能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对于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研究需求更为迫切。再者,开展个性化服务对酒店的基础服务质量、设施设备、员工素质等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的低星级酒店开展条件相对较差,而高星级酒店更加具备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开展个性化服务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加完备的条件。另外,这也是基于我国高星级酒店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和对低星级酒店的示范效应和表率作用考虑的。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本文的出发点,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目前个性化服务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起点。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梳理、归纳。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个性化服务理论与实践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握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对策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关注点。二、规范分析法。本文采用了“研究的必要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策)”的规范分析方法。在正文的分析上,没有采用用纯理论的演绎方式,而是将理论分析融入必要性分析中,并辅以实例进行剖析归纳,对我国高星级酒店如何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进行了思考。三、案例分析法。虽然我国高星级酒店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中硬件和服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际着名的酒店相比,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将个性化服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时间较晚,对个性化服务的认识和具体做法存在差距。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的竞争力,使其获得长远的发展。为此,本文使用了案例分析法进行比较研究,对国际着名酒店品牌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经验做出品评,以资借鉴。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概况、总结;简要地回顾了酒店个性化服务理论,论述了酒店个性化服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第二章分析了我国高星级酒店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可促使我国高星级酒店不断创新服务产品,适应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能够树立酒店品牌,培养忠诚顾客;同时能够增强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从而增收节支,稳步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第三章回顾了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历史,对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指出,目前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个性化服务认识不足,存在认识误区;客史档案不完备,没有形成顾客信息网络;忽视顾客沟通,难以准确把握顾客需求;组织结构僵化,不能迅速对个性化服务机会作出反应;缺乏高素质员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有限。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案例提出了我国高星级酒店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七点对策:树立正确理念,纠正认识偏差;加强顾客沟通,完善服务信息网络;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服务效率;采用人本化管理,培养高素质员工;搞好“个性化服务”标准化,积累服务经验;灵活运用个性化服务手段,全面满足顾客需求;转变质量评估观念,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本文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星级酒店如何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酒店个性化服务的相关理论进展进行阐述的同时,分析方法上摆脱传统的纯理论分析,把对理论的理解融入在必要性、问题和对策分析当中进行综合把握;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穿插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辅之以适当的说明和评价,在论述上面更有说服力,提出的对策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和指导意义。
李卓[9](2007)在《体验营销在酒店业的引入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的到来促进了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产品差异化的消失使得体验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有效方式,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仅注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功能上的利益,更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感受。 而我国酒店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大多数酒店忽视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只是热衷于追随模仿,带来了行业内激烈的竞争,这是目前我国酒店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在需求导向的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对体验营销这一营销学领域新产生的营销观念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研究,并通过分析体验经济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结合酒店产品的特点,试图将体验营销观念引入到酒店营销理论中,并初步构建了体验营销实施模型及其在具体的酒店中应如何实施。 体验营销观念在学术领域尚属不很成熟的理论,本文选取这样一个较有难度的题目,力求对这一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并解决这一观念如何与酒店业营销实现合理对接的问题,为这一观念在营销学术领域的确立和在酒店业中的实施做出一些贡献。本文在全面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将其应用到具体酒店中,对这一观念在酒店业中的引入和理清它在酒店业营销中的实施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较有突破的前瞻性研究。
王星[10](2006)在《饭店行政楼层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以成都皇冠假日饭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验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在饭店业更是如此,但是体验营销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及效应着实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我国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纷纷进入中国,抢占饭店市场份额。本土的饭店将遭遇不小的挑战。吸取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才是我国的饭店行业的出路。要想留住顾客,就得靠体验营销这一有别于传统营销的策略了。体验营销是一切都围绕着消费者这个中心点来进行设计的营销方法。 饭店行政楼层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殊不知,这一专门面向高端客户、被称为“饭店中的饭店”的楼层,每年为饭店创造的利润通常占饭店总利润的20%以上。因此,研究饭店重要群体行政楼层顾客的积极体验,更关系到饭店的发展。但尽管如此,目前它还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也极少。鉴于此,本文将酒店行政楼层作为研究重点,以成都皇冠假日饭店的行政楼层为例,以其高端客户作为体验营销实施的对象,设计了在行政楼层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现阶段学术界对于饭店业实行体验营销的研究进展。并将新兴的体验营销理论与其他市场营销理论进行了比较。 第三个部分则介绍了行政楼层这个新生事物,并分析了酒店行政楼层的主要客户群及其需求,并因此确定了在行政楼层实施体验的定位。
二、金钥匙一键通服务中心给客人带来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钥匙一键通服务中心给客人带来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与样本地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样本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章节安排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2.1.1 社区居民的概念 |
2.1.2 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概念 |
2.1.3 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测量 |
2.2 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因素 |
2.2.1 经济影响感知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2 社会影响感知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3 文化影响感知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4 环境影响感知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5 旅游资源使用度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6 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7 社区依恋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2.8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 |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3.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
2.3.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学说 |
2.3.3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 |
2.3.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2.4 知识转移理论 |
2.4.1 知识转移的定义 |
2.4.2 知识转移的类型 |
2.4.3 知识转移的结果 |
2.4.4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2.4.5 知识转移与旅游研究 |
2.5 社会资本理论 |
2.5.1 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内涵 |
2.5.2 社会资本的测量 |
2.5.3 本文采用的测量方式 |
2.6 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关系 |
2.6.1 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 |
2.6.2 社会资本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2.6.3 知识转移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2.7 文献述评 |
3 案例研究: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3.1 案例选择与数据搜集 |
3.1.1 案例选择 |
3.1.2 数据搜集与分析 |
3.2 案例地的演化 |
3.2.1 萌芽阶段:乡村发展命运关口的重新选择 |
3.2.2 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多重机遇迭加下的扬帆起航 |
3.2.3 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的现实局面 |
3.2.4 规范阶段: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与谋求新路径 |
3.3 案例分析与主要研究发现 |
3.3.1 知识转移的表现 |
3.3.2 知识转移的结果 |
3.3.3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社会资本 |
3.3.4 社会资本对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假设的推演与概念模型的构建 |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4.2 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 |
4.3 知识转移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
5.1 抽样地点和数据搜集 |
5.1.1 抽样地点 |
5.1.2 问卷调查对象 |
5.1.3 数据搜集 |
5.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
5.2.1 问卷设计 |
5.2.2 变量测量 |
5.3 样本数据分析与检验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正态分布性检验 |
5.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6.1 结构方差模型检验 |
6.1.1 模型拟合情况 |
6.1.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 |
6.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2 基于社区居民个体特征差异的比较分析 |
6.2.1 居民性别差异的影响比较研究 |
6.2.2 居民年龄差异的影响比较研究 |
6.2.3 居民教育程度差异的影响比较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理论贡献 |
7.3 管理建议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马克思主义养老保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国外研究综述 |
1.4 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
1.4.1 养老服务 |
1.4.2 养老服务体系 |
1.4.2.1 家庭养老服务体系 |
1.4.2.2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2 养老保障理论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养老保障理论 |
2.1.1 马克思养老保障思想 |
2.1.2 列宁养老保障思想 |
2.2 毛泽东养老保障思想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障理论 |
2.3.1 邓小平养老保障思想 |
2.3.2 江泽民养老保障思想 |
2.3.3 胡锦涛养老保障思想 |
2.3.4 十八大后党和国家关于养老保障的改革方略和政策 |
3 兰州市老年人口结构和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
3.1 兰州老年人口结构现状 |
3.2 兰州市养老服务体系 |
3.2.1 居家养老 |
3.2.2 养老机构养老 |
3.2.3 社区居家养老 |
3.2.4 兰州市虚拟养老院现状 |
3.2.4.1 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 |
3.2.4.2 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内容 |
3.2.4.3 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流程 |
3.2.4.4 虚拟养老院的组织构架 |
4 兰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4.1 问卷的总体情况描述统计 |
4.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
4.1.2 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统计 |
4.1.2.1 社区医疗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
4.1.2.2 社区养老生活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
4.1.2.3 社区文化和娱乐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
4.2 与高级需求相关题目的统计 |
4.2.1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方面,沟通有待加强 |
4.2.2 在社区中的角色方面,社区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 |
5 兰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 政府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
5.2 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
5.2.1 社区资金缺乏且设施不完善 |
5.2.2 政府对养老机构投入不够,民办养老院生存困难 |
5.2.3 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大且素质偏低 |
5.3 现有养老保障制度难以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需求 |
6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城市养老服务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
6.1 重视养老问题,发挥政府保障和主导作用 |
6.1.1 放开政策引入养老社会力量 |
6.1.2 建立为老人服务人员诚信体系 |
6.1.3 建立养老保险缴费激励制度 |
6.1.3.1 进一步完善基金积累制度 |
6.1.3.2 强化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
6.1.3.3 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
6.2 实现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建立综合养老普惠体系 |
6.2.1 自我养老模式 |
6.2.2“以房养老”模式 |
6.2.3 虚拟养老院模式 |
6.2.4“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 |
6.3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
6.4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和在大学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 |
6.4.1 培训养老服务人员 |
6.4.2 民政部与高校合作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金陵饭店:质量铸品牌创新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治理示范创立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 |
细意浓情打造世界级“中国服务”标杆 |
关爱员工激发人才活力 |
(4)合作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虚拟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合作治理理论及其适用分析 |
(一) 合作治理理论概说 |
(二) 合作治理理论对于虚拟养老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三、兰州市虚拟养老院概况 |
(一) 兰州市虚拟养老院建设的动机、目的 |
(二)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主体 |
(三) 兰州市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方式 |
(四) 兰州市虚拟养老院的创新之处 |
四、合作治理视角下兰州市虚拟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原因 |
(一) 合作主体动机角度的问题与原因 |
(二) 虚拟养老合作治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三) 合作权责划分角度的问题与原因 |
五、合作治理视角下虚拟养老模式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 合理协调各主体的不同利益动机 |
(二) 完善虚拟养老合作治理机制 |
(三) 合理划分各主体的权力与义务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宾客满意度——以酒店业服务流程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服务流程优化原则 |
1.1 以宾客为导向 |
1.2 以宾客为中心 |
1.3 体现整体服务的思路 |
1.4 一线员工参与服务流程的设计 |
2 服务流程优化方式 |
2.1 水平工作整合 |
2.1.1 前台服务一站式 |
2.1.2 宾客服务一键通 |
2.2 垂直工作整合 |
2.3 工作次序最佳化 |
(7)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竞争战略内容 |
第二节 酒店竞争战略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概况 |
第一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概况 |
第二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经营现状 |
第三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一节 酒店管理行业特点 |
第二节 厦门酒店管理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优势分析 |
第二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劣势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SWOT分析 |
第二节 厦航酒店管理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第三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
第四节 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的战略性区域选择 |
第七章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酒店个性化服务理论综述 |
1.3.1 酒店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
1.3.2 酒店个性化服务的理论依据 |
1.3.3 酒店个性化服务的基本特征 |
1.3.4 酒店个性化服务与标准化服务的差异 |
1.3.5 酒店个性化服务与规范化服务的辩证关系 |
1.3.6 酒店个性化服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主要贡献 |
2. 我国高星级酒店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
2.1 创新服务产品,适应消费发展趋势 |
2.2 树立酒店品牌,培养忠诚顾客 |
2.3 增强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
2.4 增收节支,稳步提高经济效益 |
3. 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现状 |
3.2 我国高星级酒店开展个性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对个性化服务认识不足,存在认识误区 |
3.2.2 客史档案不完备,没有形成顾客信息网络 |
3.2.3 忽视顾客沟通,难以准确把握顾客需求 |
3.2.4 组织结构僵化,不能迅速对个性化服务机会作出反应 |
3.2.5 缺乏高素质员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有限 |
4. 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对策 |
4.1 树立正确理念,纠正认识偏差 |
4.1.1 树立正确的个性化服务理念 |
4.1.2 纠正对个性化服务的认识偏差 |
4.2 加强顾客沟通,完善服务信息网络 |
4.2.1 完善服务信息网络是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基础 |
4.2.2 引导员工主动与顾客沟通 |
4.2.3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搜集顾客信息 |
4.3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服务效率 |
4.3.1 以顾客为导向,建立“倒金字塔”组织结构 |
4.3.2 压缩管理层级,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
4.4 采用人本化管理,培养高素质员工 |
4.4.1 推行参与管理,培养员工对酒店的忠诚 |
4.4.2 完善授权制度,充分挖掘员工潜能 |
4.4.3 加强员工培训,重要岗位聘用高素质员工 |
4.5 搞好“个性化服务”标准化,积累服务经验 |
4.6 灵活运用个性化服务手段,全面满足顾客需求 |
4.7 转变质量评估观念,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体验营销在酒店业的引入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文的写作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体验营销概念及相关理论综述 |
2.1 体验营销概述 |
2.2 体验营销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我国酒店的经营现状及消费者需求分析 |
3.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者需求分析 |
第四章 体验营销观念在酒店业中的引入 |
4.1 体验营销观念引入酒店营销战略的可行性 |
4.2 体验营销概念在酒店业中的引入 |
第五章 体验营销观念在酒店业的实施 |
5.1 酒店产品的认知 |
5.2 酒店体验营销实施的策略 |
5.3 酒店体验营销实施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4 酒店顾客满意度的定量评价方法 |
第六章 体验营销在深圳威尼斯酒店的应用 |
6.1 酒店的背景介绍 |
6.2 成功原因分析 |
6.3 给予我们的启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饭店行政楼层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以成都皇冠假日饭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基本概念和理论 |
1.1.1 体验营销的概念 |
1.1.2 体验营销的特点 |
1.2 体验营销理论应用研究 |
1.3 我国饭店营销研究进展 |
1.4 我国饭店业体验营销理论的研究进展 |
1.5 结论 |
2. 体验营销与其他市场营销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
2.1 传统营销 |
2.2 服务营销 |
2.3 体验营销 |
3. 行政楼层在饭店业的地位 |
3.1 中国旅游业概况 |
3.2 中国饭店业概况 |
3.3 行政楼层的概况及顾客需求 |
3.3.1 行政楼层的由来 |
3.3.2 行政楼层顾客群体与需求 |
3.3.2.1 行政楼层顾客群体 |
3.3.2.2 行政楼层顾客需求 |
3.3.3 行政楼层的体验定位 |
4. 行政楼层体验营销策略 |
4.1 行政楼层体验设计 |
4.1.1 运用体验的剧场模型,设计行政楼层独特的舞台环境 |
4.1.1.1 创造舒适的审美体验 |
4.1.1.2 创造惬意的休闲体验 |
4.1.2 完美演出 |
4.1.2.1 共同营造“家”的氛围 |
4.1.2.2 让客人成为表演的主角 |
4.1.3 行政楼层尊贵服务流程体验设计 |
4.1.3.1 重要客人的接待礼仪 |
4.1.3.2 VVIP的特殊接待礼仪 |
4.1.3.3 个性化的快速登记 |
4.1.4 行政楼层服务角色的创造和演出 |
4.1.4.1 象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客人 |
4.1.4.2 省心的管家服务 |
4.2 实施体验营销需要把握的原则 |
4.2.1 要有明确的主题 |
4.2.2 要以酒店的经营宗旨相符合 |
4.2.3 互动体验强调的是顾客的参与 |
4.2.4 体验要量身定做,要有个性化 |
4.2.5 体验要从顾客的感官角度去设计 |
4.2.6 体验要靠员工来传递 |
4.2.7 体验要完整 |
4.3 行政楼层实施体验营销的意义 |
4.3.1 有助于树立酒店的品牌形象 |
4.3.2 有助于留住酒店的忠诚客户 |
4.3.3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酒店的服务能力 |
4.3.4 能为酒店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声明 |
致谢 |
四、金钥匙一键通服务中心给客人带来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关系研究[D]. 周波. 浙江大学, 2019(02)
- [2]马克思主义养老保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D]. 顾晓彤. 兰州财经大学, 2015(03)
- [3]金陵饭店:质量铸品牌创新促发展[J]. 周伟伟. 中国品牌, 2014(08)
- [4]合作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虚拟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申海凤. 兰州大学, 2013(05)
- [5]饭店个性化服务经营模式研究[J]. 伍海琳. 企业经济, 2011(02)
- [6]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宾客满意度——以酒店业服务流程优化为例[J]. 汝勇健. 价值工程, 2010(32)
- [7]厦门航空酒店管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何亮. 厦门大学, 2008(03)
- [8]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D]. 彭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02)
- [9]体验营销在酒店业的引入与实施研究[D]. 李卓.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1)
- [10]饭店行政楼层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以成都皇冠假日饭店为例[D]. 王星. 四川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