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1)在《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脑血管栓塞后再通、心衰纠正、休克纠正、微循环再通以及心肺复苏可能引起脑缺血,恢复缺血区域的血供,再灌注损伤可能加剧脑功能障碍,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交感神经阻滞方法,可使支配区域内的血流量增加、循环改善,而且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但其是否可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待探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及作用机理,为临床上应用星状神节阻滞治疗存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的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54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10周龄,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颈交感干离断组(TCST组)。2.Sham组行手术操作但未插入线栓,IR组行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CST组行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即刻离断颈交感干。3.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6、12和24 h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于脑缺血再灌注24 h时,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比、采用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CD68、Iba-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形态学变化及MRI检测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1.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各时间时间点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均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均降低(P<0.05)。2.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均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均降低(P<0.05)。3.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的凋亡情况: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皮质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皮质区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4.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脑组织CD68、Iba-1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脑组织CD68、Iba-1蛋白表达下调(P<0.05)。5.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脑组织病理损伤均加重;与IR组比较,TCST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脑组织病理损伤均显着减轻。结论1.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2.颈交感干离断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王敏[2](2020)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开展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为本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拓宽经筋疗法治疗范围。材料与方法:依据本研究制定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先后纳入5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除余数法将所有患者分入2组,每组25人。在中风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循经筋阿是穴针刺疗法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疗法,连续治疗7天。在治疗前、治疗中(第4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共4次,治疗过程中记录全部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疗效评价。治疗和评测后,选择SPSS23.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对2组患者中风类型、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即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和盐酸氯丙嗪疗法均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有效。3.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4%,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的治愈率68%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即时和一周后疗效均优于盐酸氯丙嗪治疗。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较盐酸氯丙嗪疗法有更好的止逆效果。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无毒副作用,发生的不良事件远少于盐酸氯丙嗪治疗。
黄若诗[3](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lasy,简称脑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48‰,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与反射异常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等特点,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改善患儿远期预后的关键。脑瘫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虽然常规康复可促进脑瘫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但会降低患儿及家长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还会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如何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发展迅速,其主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而使血管舒张、循环改善,从而达到促进神经元供血供氧,增加神经支配功能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功能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然而关于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GB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一步探究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房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包括双瘫、偏瘫、四肢瘫)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阻滞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脱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脑瘫分型、GMFCS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的康复治疗项目(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阻滞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G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GMFM-88评分比较,t=9.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GMFM-8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2.25,P<0.05,对照组t=-4.33,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抓握能力评分比较,t=3.0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抓握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6.595,P<0.05,对照组t=-2.904,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比较,t=7.6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3.450,P<0.05,对照组t=-7.884,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常规康复训练配合SGB,两种方式均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联合SGB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功能。
吴丹[4](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35天。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上肢Fugl-Meyer评定法(FMA)和肿胀评分的变化,评价各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60例病人,无脱落病例,无退出病例。(1)基线对比:(1)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2组患者在基线比较上具有可比性。(2)对2组患者治疗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上肢Fugl-Meyer评定法(FMA)和肿胀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P>0.05,提示2组患者治疗前在病情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性,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上肢Fugl-Meyer评定法(FMA)和肿胀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经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可以明显缓解SHS患肢疼痛,消除肿胀,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郑晓彤[5](2019)在《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与运动针法治疗进行对比,探究浮针扫散与再灌注活动的作用机理,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7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分为浮针组和运动针法组,在治疗期间浮针组脱落4例,运动针法组脱落5例,故最终浮针组32例,运动针法组31例,脱失率分别为11.11%和13.89%。两组患者均在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浮针组予浮针疗法(针对患肌治疗并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隔1天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次、治疗2周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VAS评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浮针组治疗1次VA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运动针法组治疗1次VA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2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浮针组治疗1次即可减轻疼痛,即时疗效明显优于运动针法组;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显着减轻疼痛,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疼痛减轻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2.肿胀评分:两组治疗前肿胀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次肿胀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肿胀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肿胀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缓解肿胀方面,两组均无显着的即时疗效;但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缓解肿胀,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肿胀缓解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3.上肢FMA评分:两组治疗前上肢FMA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次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上肢FMA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着性升高(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上肢FMA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无显着的即时疗效;但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浮针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而运动针法组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2%。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治疗2周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浮针组优于运动针法组。结论:经研究发现,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缓解水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浮针组各方面的短期疗效均优于运动针法组,减轻疼痛的即时疗效亦优于运动针法组,同时临床疗效也优于运动针法组,由此推断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优于运动针法。
陈新胜,彭支莲,罗淑文,张荣洪,李梅,林野[6](2018)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成3组各40例,醒法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星法组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醒法加星法组两种疗法结合治疗。结果:3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醒法加星法组NIHSS评分明显更低于其余两组(P<0.05)。3组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醒法加星法组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肌力改善醒法加星法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偏瘫疗效更好。
李兴志[7](2007)在《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治疗手段有限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索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高生存率以及降低致残率奠定理论基础。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栓塞组(模型组)及大脑中动脉栓塞同时行颈交感干离断组(治疗组),根据栓塞时间又分为6小时、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四个亚组。观测各组各个时间点大鼠的存活率、梗死面积、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血管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48小时时间点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的海马进行研究,获取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信息,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同时此组大鼠的脑梗死灶的面积小、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高和内皮素的含量低;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在阴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的海马之间共有8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谱成功地鉴定了其中11个,这些差异蛋白功能上主要与细胞骨架、能量代谢和损伤修复等相关。本研究通过对该实验动物的研究,首次揭示了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的作用机理,并鉴定出了几个可能具有治疗意义的关键性差异蛋白质,为临床上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靶点。
李兴志,董莹,任丽娟,胡林森[8](2006)在《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生存率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颈交感干离断(transection of 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生存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死亡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Zea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雄性Wistar大鼠236只,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组(M组)和颈交感干离断组(T组),颈交感干离断组在造成MCAO模型的同时行TC-ST。两组动物均按栓塞时间又分为6h、24h、48h、72h4个时间点,计算并比较M组与T组在上述各时间点生存率的区别。结果T组在24h、48h及72h平均生存率明显高于M组(P<0.05);T组与M组比较6h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颈交感干离断能够有效的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生存率并可能有治疗作用。
韦立莲[9](2005)在《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1999-05/2004-01韶关市中医院收治脑卒中后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结果:经2个疗程(40d)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由9±21,35±15升至65±22,85±20,神经功能缺损由27±9降至8±5,对照组相应评分改善均不如治疗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均<0.05);吞咽能力评分:治疗组由3.50±0.73升到5.51±0.81,对照组由3.67±0.34升到5.01±0.62,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5.83,P<0.05)。结论: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
邱继忠,温德伟,李艳娟,韦凤媛[10](2003)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文中提出 0 引言 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颈部交感神经,却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1920年开始推广非手术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脑梗死患者,经常用各种方法治疗后,仍残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脑梗死后遗的偏瘫、失语为一有益尝试。
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脑性瘫痪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补阳还五汤联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SHS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SHS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SHS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SHS治疗方法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SHS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SHS病名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SHS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SHS的临床分期认识 |
2.4 现代医学对SHS治疗方法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补阳还五汤: |
1.1 组方配伍 |
1.2 方中各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 |
3 疗效与观察指标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 |
一、定义 |
二、流行病学研究 |
三、诊断及分期 |
四、病因病机 |
五、西医的治疗进展 |
第二节 中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 |
一、中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
二、中医的治疗进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价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完成情况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三、研究结果比较 |
四、不良事件观察 |
第三章 讨论分析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基线资料方面 |
二、观察指标方面 |
三、临床疗效方面 |
第三节 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依据 |
一、浮针疗法的相关概念 |
二、浮针疗法的特点 |
三、浮针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
四、浮针疗法的西医机理探讨 |
五、进针点选择、再灌注活动的依据 |
六、总结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一、样本量方面 |
二、实验设计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治疗结果 |
5 讨论 |
(7)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篇前言 |
第二篇文献综述 |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三篇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生存率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颈交感干离断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篇 结论 |
1. 本研究证实颈交感干离断可以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生存率 |
2.本研究证实颈交感干离断可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灶面积 |
3. 本研究证实颈交感干离断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 关肽的含量增高 |
4. 本研究证实颈交感干离断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 降低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生存率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方法 |
1.2.1 MCAO模型的制备及评分标准 |
1.2.2 颈交感干离断的过程及成功的判定标准 |
1.2.3 结果观察与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各组生存率的比较 |
3 讨 论 |
(10)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张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D]. 王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D]. 黄若诗. 郑州大学, 2020(02)
- [4]补阳还五汤联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D]. 郑晓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临床研究[J]. 陈新胜,彭支莲,罗淑文,张荣洪,李梅,林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05)
- [7]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D]. 李兴志. 吉林大学, 2007(03)
- [8]颈交感干离断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生存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 李兴志,董莹,任丽娟,胡林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04)
- [9]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 韦立莲. 中国临床康复, 2005(09)
- [10]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J]. 邱继忠,温德伟,李艳娟,韦凤媛. 中国临床康复,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