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毒饵的场效、残留及毒理学研究

链毒饵的场效、残留及毒理学研究

一、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向阳,费守华[1](2014)在《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德国小蠊是城市中最难防治的卫生害虫之一。我国已大量应用胶饵现场防治德国小蠊。该文从目前胶饵的主要成分、使用剂量和方法、现场杀灭效果、适口性、连锁杀灭作用等方面对国内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更科学地使用胶饵技术防治德国小蠊。

王学军[2](2012)在《山东省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及抗性相关酶生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一类重要的城市卫生害虫,呈世界性分布,能够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导致多种疾病的传播,危害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德国小蠊的侵害程度也日益加重,侵害范围更为广泛,由宾馆、餐饮店、食品加工厂等特殊行业蔓延至机关、单位、学校和居民家庭中,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德国小蠊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易产生抗药性,所以成为城市卫生害虫防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制德国小蠊的重要手段,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长期和频繁使用,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还使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问题己成为制约德国小蠊化学防制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进行抗药性监测及其相关酶活性研究,了解和掌握其抗药性水平和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其抗药性发生发展的生化机理,为实施抗性治理和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德国小蠊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德国小蠊为试验动物,分别在山东省境内的济南、青岛、淄博、泰安、德州、东营、济宁7个病媒生物监测点采集德国小蠊野外种群。首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蜚蠊抗药性检测方法中的药膜法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残杀威、乙酰甲胺磷5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进行检测,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所饲养的实验室敏感品系作为参考种群,分别对每种种群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毒力回归方程及抗性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山东省德国小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其次,采用生化方法对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进行蛋白电泳测定。通过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对机体代谢酶和靶标酶活性的影响,评价GSTs、AChE和SOD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三种酶的相对活性作为德国小蠊抗性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探讨德国小蠊抗药性发生发展的生化机制,并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防制策略。主要结果:药膜法检测结果表明,7个地理种群德国小蠊对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最高,为37.99(淄博种群),其次是溴氰菊酯28.49(济南种群),抗性水平为高抗,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系数分别是8.42(济南种群)和7.44(济南种群),属于中抗水平,对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均小于2,基本无抗药性。除对残杀威基本无抗药性外,7个地理种群德国小蠊对其它4种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济南和淄博种群的抗性水平均为中抗和高抗,德州、济宁和东营种群的抗性水平为低抗、中抗和高抗,青岛和泰安种群的抗性水平为低抗和中抗。采用生化方法对7个地理种群德国小蠊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了酶活性及蛋白电泳测定,7个种群德国小蠊的GSTs相对活性为101~153,AChE的相对活性为123~346,均明显高于敏感品系,SOD的相对活性为100-112,同敏感品系差异不明显。蛋白电泳测定结果显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蛋白总量较敏感品系有明显升高,AChE条带略有提高。结论与建议:目前山东省7个地理种群德国小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同种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同一地理种群德国小蠊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亦有显着差异。济南、淄博种群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济宁、德州和东营种群,青岛、泰安种群抗性水平最低,5种杀虫剂中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抗性水平最高,高效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次之,对残杀威基本无抗药性产生。研究结果还显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GSTs、AChE较敏感品系活性提高,并且它们的相对活性同抗药性水平存在正相关性关系,表明AChE和GSTs参与了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形成,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GSTs和AChE相对活性可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监测指标,但多数野外种群SOD活性同敏感品系差异不显着,因此SOD相对活性能否作为抗药性的监测指标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建议济南、淄博、济宁、德州和东营监测点暂时停止使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减少高效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的使用量,残杀威可以继续使用。青岛监测点应减少溴氰菊酯的使用量,其它4种药物可交替使用,泰安监测点应减少乙酰甲胺磷的使用量,其它药物可以交替使用。另外,选择和使用一些新型化学药剂和剂型,如有机氟类杀虫剂和灭蟑胶饵,既可以起到抗性治理的作用,又能提高防制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今后山东省德国小蠊的防制策略应依据卫生害虫综合管理(IPM)原则,建立德国小蠊防制长效管理机制,以生态学和社会因素为基础,加大环境治理、物理防制和政府支持及公众参与的力度,加强对德国小蠊密度、侵害率及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减少和延缓杀虫剂抗药性的发生发展,将德国小蠊控制在不足危害的媒介密度阈值以下。

夏锦瑜[3](2010)在《毒死蜱稻田应用的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毒死蜱是当前我国水稻上最常用的杀虫剂之一,其对农产品安全与稻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江苏地区为对象,采用室内测定与条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毒死蜱稻田应用的环境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1.毒死蜱稻田应用对主要靶标害虫的活性及桶混应用效果评价研究了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及毒死蜱与其它4种农药混配对褐飞虱和二化螟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等5种单剂对褐飞虱均有较高的活性,毒死蜱与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按照3:2、3:1和5:1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大于单剂,有明显的相加或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17.05、178.25、125.63;5种单剂对二化螟的毒力表现为毒死蜱>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杀虫单,而毒死蜱与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分别按照2:3、3:2、3:1和5:1的比例混配,均对二化螟表现出一定的相加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按比例桶混的防效较其它混剂和单剂要好。2.毒死蜱稻田应用在重要产品与环境对象上的残留特性分析研究了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其在植株、稻壳、稻米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以推荐剂量最大量的2倍剂量施药一次,毒死蜱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动态动力学一级方程式为Ct =8.1836e-0.1939x,半衰期为3.57d;在稻田水样中的残留动态动力学一级方程式为Ct =0.7891e-0.1267x,半衰期为5.47d。于收获前15d施药,至收获前1d,低剂量毒死蜱在水稻植株、稻壳、稻米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522mg/kg、0.584 mg/kg、0.385 mg/kg,高剂量毒死蜱在水稻植株、稻壳、稻米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804mg/kg、0.711 mg/kg、0.488 mg/kg。两种施药量下,稻米中的毒死蜱残留量均大于我国毒死蜱在稻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3.毒死蜱应用对稻区环境代表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分析探讨了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及其在机体内的富集情况,为评价毒死蜱环境生态风险提供依据。参照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评价标准,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均为高毒。在亚致死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不同组织的AChE和CarE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清水中恢复饲养后,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此外,在鲫鱼和河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毒死蜱,并且其较易在肝脏和鳃内富集。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议近期稻田施用毒死蜱农药,可与吡蚜酮或者氯虫苯甲酰胺按比例桶混使用;并适当延长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安全间隔期;在靠近水体的农田或是稻渔共作系统应谨慎合理使用,以免对非靶标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生伟伟[4](2009)在《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初步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是一种世界性卫生害虫,近年来在我国迅速扩散,在许多地区蔓延成灾,并且取代黑胸大蠊等成为新兴的室内蜚蠊优势种群。近年来,对于德国小蠊的防治、虫情调查等都有大量报道,但是对于取代其他室内蜚蠊成为优势种群的机理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生殖和生长发育,比较逆境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在相同条件下两种蜚蠊的种群动态研究,探索了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对环境适应性、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以及种间竞争等与蜚蠊传播扩散紧密相关的几个因素,旨在探索德国小蠊在扩散传播中的生物生态学优势,以及扩散后对原有蜚蠊种群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生殖和生长发育分别在16℃、20℃、24℃、28℃、32℃下观察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并计算发育速率,发现温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存在影响,在各个温度处理中,德国小蠊的发育速率都明显大于黑胸大蠊。同时比较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在不同温度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研究发现黑胸大蠊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受温度影响更大,相同温度下黑胸大蠊产卵量大于德国小蠊,但卵孵化率低于德国小蠊。28℃时,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最短,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最高。2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在逆境条件下存活时间的比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两种蜚蠊的存活时间。在低温范围内(-5℃-5℃),德国小蠊的和黑胸大蠊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存活时间随温度下降呈明显缩短趋势;在高温范围内(40℃-50℃),德国小蠊的和黑胸大蠊不同虫态的存活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低温处理时德国小蠊一龄若虫的存活时间最久,分别为0.79天、1.98天、25.76天。在高温处理中德国小蠊雌成虫的存活时间最长,分别为10.74天、3.84天和2.76天。结果表明德国小蠊在适应低温和高温逆境方面优于黑胸大蠊。结果表明德国小蠊在适应低温和高温逆境方面优于黑胸大蠊。缺少食物或者水都会对两种蜚蠊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在有水无食、无水无食、无水有食条件下,黑胸大蠊雄成虫存活时间最长,分别为45.50天、32.03天和33.37天。其中,水对蜚蠊寿命影响显着,有水处理下两种蜚蠊的存活时间均显着高于无水处理。但在无水条件下,有食处理德国小蠊存活时间明显高于无食处理,一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寿命在无食物时分别为7.43天、15.43天、8.75天;在有食条件下提高到9.67天、18.39天和11.21天,而黑胸大蠊各虫态存活时间在有无食和无食处理中差异不显着;与黑胸大蠊相比德国小蠊更适应缺水环境。3不同饲养密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卵孵化率、一龄若虫体重的影响对不同饲养密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卵孵化率的研究表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卵孵化率降低,当饲养密度从5对/瓶上升到25对/瓶时,德国小蠊的卵孵化率从89.65%降到70.54%,黑胸大蠊的卵孵化率则从85.64%下降到68.54%。各密度下德国小蠊孵化率均高于黑胸大蠊。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一龄若虫体重都呈下降趋势。当饲养密度从5对/瓶上升到25对/瓶时,德国小蠊一龄若虫的体重从14.51 mg降为7.86 mg,黑胸大蠊一龄若虫的体重则从43.02mg降为26.11 mg。4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间竞争结果研究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种间竞争,采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单独饲养时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种群数量均明显高于混合饲养时的种群数量,两物种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属于资源利用型竞争。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时德国小蠊种群数量均大于黑胸大蠊种群数量;混合饲养条件下两物种的种间竞争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准能取胜取决于种群的初始状态对谁更有利,混合饲养下德国小蠊种群数量大于黑胸大蠊的种群数量,因此在这个竞争系统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影响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德国小蠊比黑胸大蠊更适应高温、低温、缺水等不利环境条件;两种蜚蠊在同一环境中共存时存在种间竞争,在竞争系统中,德国小蠊占优。

杨小山[5](2008)在《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主体行为及其政策构思》文中研究指明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有着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农药生产、流通和使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健康危机等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更是如此,不仅对此加强管理,还将“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篇中。目前中国农药管理主要采用命令——控制式工具(CAC),然而要预防和解决农药的生产、运输、储藏、销售和使用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还须从环境、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农药环境经济管理,进一步提高农药全方位管理的效率,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畜健康。鉴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植物保护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着重从环境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剖析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构思了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本研究在概述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的主体行为,并以福建省为例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的农户、农药经销商和农产品消费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然后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来分析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评述发达国家的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寻求其对中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进行了政策构思,并建立了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综合评价方法。那么可用于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政策工具有哪些?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如何?作为研究的起点,本文概述了可用于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政策工具有命令——控制式工具、市场化工具及其他工具,然后分别从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政策设计、政策评估、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农药环境经济效益评估与风险评价四个方面综述了其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找出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评价了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功与过,揭示农药污染的问题不在于农药本身,而是人为的利用问题,然后分别从法律法规、农药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三方面来阐述中国的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概况,指出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问题在于法律法规欠完善、执法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有缺陷、管理措施未到位、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基础性工作较薄弱。为进一步理清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主体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政府与农药经销商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表明,政府和农药经销商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为(?),政府以p=p*=(?)的概率进行决策,农药经销商以q=q*=(?)的概率进行决策,政府的检查频率与检查成本、政府对违规销售高毒农药的罚款都严重影响农药经销商销售高毒农药的概率;政府与农药生产企业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表明,政府与农药生产企业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为低农药生产企业治污成本和政府检查成本、加重对违规排污农药生产企业行贿以及对滥用职权的政府部门的罚款,将会利于农药生产企业的治污、提高政府检查的频率、降低农药生产企业的行贿概率和政府滥用职权的概率;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表明,次优配置方案对于政府确保征税或补贴政策(对使用高毒农药的农户采取征税,对使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的农户采取补贴)的有效实施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农户与农产品消费者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生产者农户与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会使所有θ>(?)的农产品退出市场,最终的市场均衡将是(劣,劣)均衡的“柠檬市场”。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和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标签制度,及时向消费者提供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存在很多问题,那么这些行为主体在实践中如何呢?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的主体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首先,以福建省为例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的农户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在购买农药时以防治效果为首选因素,大部分农户凭经验用药,对化学农药的污染和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在施药时大部分农户也能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农药安全间隔期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仍然不当,补贴手段对农户使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虽有激励作用,农药污染税的征收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如能与补贴手段结合效果会更好。然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了农户对农药污染税交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使用农药时是否采取安全防护措施(x9)、农药经销商是否告诉农户用药时的安全防护措施(x14)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剩余农药的处理方法(x15)达到1%统计检验显着水平,农户的年龄(x1)、农户的文化程度(x2)、土地碎化率(x5)和农药残留情况(x11)达到5%统计检验显着水平,经营规模(x4)和土地使用权的持续性(x6)达到10%统计检验显着水平,说明上述9个变量对农户是否愿意交纳农药污染税的影响是显着的。其次,就福建省漳州市和龙岩市的农药经销商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同行的不正当竞争是农药经销商遇到最多的问题,绝大多数农药经销商在销售农药时能向农户介绍有关使用农药和植保技术知识,大部分农药经销商高于农药说明书的标准向农户推荐农药用量,农药经销商对农户购药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农药经销商能够认识到化学农药为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但对农药使用征税的设想大都不持赞同态度,而对无公害农药使用进行补贴的设想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再次,以福建省漳州市和龙岩市为例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的农产品消费者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地区消费者听说过安全蔬菜,但对安全蔬菜的了解程度较低,消费者对安全蔬菜有较强的购买意愿。为探究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本研究分别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制度层面,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相关主体的有限理性、农药污染信息的不对称性、农药污染的负外部性、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市场的不成熟性;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的滞后性、政府制定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的信息不完全性、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对象的寻租行为、政府不合理干预市场造成价格扭曲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在技术层面,主要有农药研发能力较弱、农药残留检测和降解技术尚需发展、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等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农药器械落后和农药使用技术落后等问题。本研究为解决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主要发达国家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对中国的启示,构思了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并对其政策效果给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评述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农药法律法规、农药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主要发达国家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法律法规的完善、管理体制的优化以及多种手段灵活运用都对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有一定的启示。然后,针对不同行为主体进行了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政策构思,其中有关农药生产企业的政策有命令——控制式工具、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补贴和公众参与;有关农药经销商的政策有标准、禁令、许可证、征税、补贴和教育手段;有关农户的政策有命令——控制式工具、征税、补贴、押金一返还制度、自愿方法和教育手段;有关农产品消费者的政策有教育手段和公众参与。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政策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最后,构建了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按权重大小给出了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就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两种模式,给出了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数据资料的支持下,可用于实际评价,结果可用于被评价对象的优劣排序,可以较客观地评价出不同地区或不同年度的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有利于管理者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究其原因,从而进一步提高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政策效果。

谢秀霞[6](2007)在《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及拟除虫菊酯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作为一种世界性分布,危害极大的室内病媒昆虫,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对我国侵害的程度日益严重。其繁殖能力强,有文献报道,在适宜条件下,一只雌虫一年可繁殖4代或更多。目前我国对德国小蠊的主要防制方法是化学防制,但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杀虫剂,造成其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抗药性已成为制约德国小蠊化学防制的主要因素之一。确定病媒昆虫抗性的发生及抗性水平的发展是提高防制效果的关键,而对杀虫剂毒性机理的研究和快速准确的抗药性检测方法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对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及毒理学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德国小蠊为实验动物,首先对其生物学特性——不同饲养密度与性比对其生殖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以山东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昆虫饲养室饲养的德国小蠊敏感品系为实验材料,设置5种密度、3种性比,研究两个因素及交互效应对生殖力的影响,观察并记录了不同饲养条件下虫体交配、产卵、孵化、低龄期若虫重量、单雌羽化成虫的数量及子代性别情况。其次对毒理学方面——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首先确定了二氯苯醚菊酯对于敏感品系的半致死浓度,并通过反复实验确定了最高致死率不超过35%的五种亚致死浓度的药物溶液。实验室测定了施用五种亚致死浓度的二氯苯醚菊酯24h、48h、72h、96h、120h时,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对酶活性做了聚丙烯酰胺电泳,进一步探讨二氯苯醚菊酯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德国小蠊体内不同酶活性间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再次用德国小蠊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较,观察两种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差异及同工酶谱的区别,探讨在实际抗性监测中,这两种指标的可操作性。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增高,密度抑制效应越来越明显。表现为卵孵化率随密度上升而下降,低龄期若虫重量随密度上升而下降,重量与密度关系呈现逻辑斯谛方程曲线。单雌的子代数量随密度增加而显着下降,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子代数目随密度增高而降低的速度变缓,保持一定范围。说明德国小蠊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性,在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当密度很大时也能保持一定的生殖能力。实验室模拟实验,德国小蠊的生活史为80天左右,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年可繁殖3~4代。在毒理学方面,实验结果显示,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对AChE表现为显着的抑制效应并有一定的浓度—时间—效应关系,对CAT也有抑制效应但随时间变化呈现的规律性不大。聚丙烯酰胺电泳图发现,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不同时间酯酶与过氧化氢酶酶谱有差异,酶带亮暗度不同,表达量不同,说明我们在施用二氯苯醚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由此引起的德国小蠊抗药性和耐药性变化问题,应合理控制用药浓度和科学制定施药时间,延缓抗药性的出现和杀虫剂的使用寿命。对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实验结果显示,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AChE活性有显着性差异,电泳图显示,两种品系的酯酶同工酶不但表达量上有差异,质上也发生了变化,抗性品系比敏感品系多了一条酶带;两种品系CAT活性差异不显着,同工酶只有表达量的不同。在实际抗性监测中,酯酶能够较好的指示德国小蠊的抗性状况,能够作为监测指标的有效指标,过氧化氢酶只能作为参考指标,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德国小蠊这种高繁殖力害虫密度与性比对生殖力影响的系统研究和其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表种类二氯苯醚菊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德国小蠊的生物学及毒理学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分子毒理学指标在抗性监测中的研究为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实际监测工作提供了快速、便捷和准确的方法学参考。本研究还针对我国目前德国小蠊的危害现状,探讨了有效控制德国小蠊种群密度的防制策略。

舒晓明[7](2007)在《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蜚蠊现场防治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测定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蜚蠊现场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投药法,将胶饵投点在蜚蠊活动的场所,观察施药前后蜚蠊密度变化评价杀灭效果。结果: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黑胸大蠊不同部位平均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的1.60,灭后5天降至0.052;其密度下降率为96.75%,灭后10天降至0,下降率为100%;德国小蠊不同部位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8.90,灭后5天和10天下降至0,密度下降率均为100%。结论: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对蜚蠊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舒晓明[8](2006)在《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蟑螂现场防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定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蟑螂现场防制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投药法,将胶饵投点在蟑螂活动的场所,观察施药前后蟑螂密度变化,评价杀灭效果。结果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黑胸大蠊不同部位平均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的1.60,灭后5 d降至0.052;其密度下降率为96.75%,灭后10 d降至0,下降率为100%;德国小蠊不同部位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8.90,灭后5 d和10 d均降至0,密度下降率均为100%。结论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对蟑螂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何上虹,梁铁麟,芮振荣,金跃球,朱江,王士珍,丁志伟,蔡恩茂[9](2003)在《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筛出毒饵现场应用效果评价,安全性评价;对连锁毒饵、非连锁毒饵的食毒虫尸和食毒粪便进行残留量分析与药效平行比较,作进一步验证。方法 现场试验,气相色谱分析,毒理学试验方法。结果 A、C毒饵在宾馆对德国小蠊6个月密度下降率为90.4%、90.5%;在居民区对黑胸大蠊6个月密度下降率均保持100%;A、C毒饵对鼠经口LD50均大于5 000 mg/kg;对皮肤刺激、致敏率均为0,Ames试验阴性,连锁毒饵B粪便残留检测值为毒饵的95.9%,虫尸残留检测值为毒饵的20.6%,非连锁毒饵粪便残留检测值为0,虫尸残留检测值为毒饵的0.26%。结论 连锁毒饵在实际应用中是安全可靠的。

二、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于胶饵的主要有效成分
    1.1 氟虫胺
    1.2 氟蚁腙
    1.3 氟虫腈
    1.4 氟磺酰胺
    1.5 吡虫啉
    1.6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1.7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PFDNV)
2 胶饵现场使用的剂量
3 胶饵施用方法的应用
    3.1 常见场所施用的重点区域
    3.2 施用频率
    3.3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对胶饵药效的影响
4 各种成分胶饵现场杀灭效果
5 胶饵在现场的适口性
6 胶饵现场连锁杀灭德国小蠊的研究
7 胶饵现场防治德国小蠊对其种群抗药性的影响
8 应用胶饵现场防治德国小蠊研究的展望

(2)山东省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及抗性相关酶生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毒死蜱稻田应用的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农药的使用概况及管理现状
        1.1 我国农药的使用概况
        1.2 我国农药的管理现状
    2 农药残留监控和治理研究进展
        2.1 农药残留标准化技术
        2.2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2.2.1 比色卡
        2.2.2 速测仪
        2.2.3 免疫分析法(IA)
        2.2.4 生物传感器(BS)
        2.3 农药残留色谱检测技术
        2.3.1 气相色谱法(GC)
        2.3.2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CGC)
        2.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3.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
        2.3.6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3 农药环境安全评价
        3.1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
        3.2 农药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3.2.1 急性毒性方法评价
        3.2.2 生物标志物与环境安全评价
        3.2.3 农药在生物体的残留及富集
    4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毒死蜱及其混剂对褐飞虱和二化螟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室内供试昆虫
        1.3 室内饲养条件
        1.4 试验药剂的配制
        1.5 室内毒力测定
        1.6 田间药效
        1.7 数据分析
        1.7.1 室内毒力数据分析
        1.7.2 田间药效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
        2.2 农药及其混剂对二化螟的室内毒力
        2.3 农药及混剂对褐飞虱的田间药效
        2.4 农药及混剂对二化螟的田间药效
    3 讨论
第三章 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及水稻最终残留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1.3 残留动态试验
        1.4 最终残留试验
        1.5 分析方法
        1.5.1 样品前处理
        1.5.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5.3 气相色谱测定条件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灵敏度、准确性和精密度
        2.2 毒死蜱田间残留消解动态
        2.2.1 植株残留消解动态
        2.2.2 水样残留消解动态
        2.3 毒死蜱最终残留
    3 讨论
第四章 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的毒性效应和机体富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急性毒性试验
        1.2.2 慢性暴露试验
        1.2.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1.2.4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1.2.5 鱼、蟹组织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的急性毒性
        2.1.1 对鲫鱼的急性毒性
        2.1.2 对河蟹的急性毒性
        2.2 慢性暴露对机体不同组织AChE 和CarE 活性抑制及其恢复
        2.2.1 对鲫鱼头部AChE 和CarE 活性抑制及其恢复
        2.2.2 对河蟹肌肉和鳃AChE 及CarE 活性抑制及其恢复
        2.3 鱼、蟹组织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
        2.3.1 鲫鱼肌肉、鳃和肝脏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
        2.3.2 河蟹肌肉和鳃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相关试剂的配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初步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蜚蠊的生物学特性
    2 我国常见的家居蜚蠊
    3 蜚蠊对人类的危害
    4 蜚蠊优势种群的变化
    5 国内外防治现状
    6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实验种群的建立
    1 虫源
    2 试虫的饲养
        2.1 饲养装置
        2.2 供食
        2.3 供水装置
        2.4 栖息场地
        2.5 环境条件
        2.6 饲养方法
第四章 温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
        2.2 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速率
        2.3 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产卵量、卵孵化率
    3.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
        3.2 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速率
        3.3 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产卵量、卵孵化率
第五章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逆境条件下存活时间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2.2 高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2.3 食物和水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影响的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3.1 低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3.2 高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3.3 食物和水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影响的研究
第六章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内、种间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内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养密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卵孵化率的影响
        2.2 不同饲养密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一龄若虫体重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间竞争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德国小蠊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下的种群数量比较
        2.2 黑胸大蠊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下的种群数量比较
        2.3 两种蜚蠊种群动态回归分析
        2.4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间竞争的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主体行为及其政策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0.2.1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内涵
        0.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0.2.3 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0.2.4 博弈论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方法
        0.4.2 技术路线
    0.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5.1 创新之处
        0.5.2 不足之处
1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可用于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政策工具研究进展
        1.1.1 命令——控制式工具
        1.1.2 市场化工具
        1.1.3 其他工具
    1.2 政策设计研究进展
    1.3 政策评估研究进展
    1.4 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研究进展
    1.5 农药环境经济效益评估与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2 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农药的生产与使用状况
        2.1.1 农药生产状况
        2.1.2 农药使用情况
    2.2 农药的功过分析
        2.2.1 农药的有利方面
        2.2.2 农药的有害方面
    2.3 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现状
        2.3.1 法律法规
        2.3.2 管理体制
        2.3.3 管理措施
    2.4 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4.1 法律法规欠完善
        2.4.2 执法体系不健全
        2.4.3 管理体制有缺陷
        2.4.4 管理措施未到位
        2.4.5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2.4.6 资金投入不足
        2.4.7 科技基础性工作较薄弱
3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3.1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
        3.1.1 政府行为
        3.1.2 农药生产企业行为
        3.1.3 农药经销商行为
        3.1.4 农户行为
        3.1.5 农产品消费者行为
    3.2 政府与农药经销商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2.1 模型的假定
        3.2.2 模型的建立
        3.2.3 模型的求解
        3.2.4 结果分析
        3.2.5 小结与讨论
    3.3 政府与农药生产企业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3.3.1 模型的假定
        3.3.2 模型的建立
        3.3.3 模型的求解
        3.3.4 结果分析
        3.3.5 小结与讨论
    3.4 政府与农户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4.1 模型的假定
        3.4.2 模型的建立、求解及结果分析
        3.4.3 小结与讨论
    3.5 农户与农产品消费者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3.5.1 模型的假定
        3.5.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5.3 结果与分析
        3.5.4 小结与讨论
4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农户行为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4.1 福建省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概况
        4.1.1 农药使用情况
        4.1.2 农药污染概况
        4.1.3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情况
    4.2 农户行为的调查样本与整理方法
        4.2.1 样本收集
        4.2.2 整理方法
    4.3 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4.3.1 农户的购药和用药行为
        4.3.2 农户对农药污染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4.3.3 农户对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的态度
        4.3.4 农户实际需要的政府对降低农药污染的作为
    4.4 农户对农药污染税交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假定
        4.4.2 实证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4.4.3 提高农药污染税交纳意愿的对策建议
        4.4.4 讨论
5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农药经销商行为调查分析——以漳州市和龙岩市为例
    5.1 漳州市和龙岩市的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概况
        5.1.1 植保概况
        5.1.2 农药使用情况
        5.1.3 农药管理存在的问题
    5.2 调查样本选择及其获取方法
        5.2.1 调查样本的选择
        5.2.2 样本获取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农药经销商的经营基本情况
        5.3.2 农药经销商的农药经营行为
        5.3.3 农药经销商的技术水平及参加培训情况
        5.3.4 农药经销商对政府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评价
        5.3.5 农药经销商有关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行为选择
    5.4 小结与讨论
6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农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以漳州市和龙岩市为例
    6.1 样本与方法
        6.1.1 样本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样本消费者的情况
        6.2.2 消费者对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的认知
        6.2.3 消费者对安全蔬菜的认知
        6.2.4 消费者对安全蔬菜的购买意愿
        6.2.5 消费者对蔬菜市场的评价及所需的政府行为
    6.3 小结与讨论
7 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1 制度根源
        7.1.1 市场失灵
        7.1.2 政府失灵
    7.2 技术根源
        7.2.1 农药研发能力较弱
        7.2.2 农药残留检测、降解技术尚需发展
        7.2.3 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等规律有待深入研究
        7.2.4 农药器械落后
        7.2.5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
8 主要发达国家农药环境经济管理评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评述
        8.1.1 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8.1.2 联邦环保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8.1.3 较为详细的管理内容
        8.1.4 命令——控制式工具为主的管理措施
    8.2 日本农药环境经济管理评述
        8.2.1 明确详细的法律法规
        8.2.2 农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8.2.3 命令——控制式工具为主的管理措施
    8.3 欧盟农药环境经济管理评述
        8.3.1 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8.3.2 欧盟领导、各成员国协助的管理体制
        8.3.3 命令——控制式工具与市场化工具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8.4 发达国家农药环境经济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8.4.1 法律法规要完善
        8.4.2 管理体制要优化
        8.4.3 管理措施需要各类工具的灵活运用
9 中国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构思
    9.1 有关农药生产企业的政策
        9.1.1 命令——控制式工具
        9.1.2 排污收费
        9.1.3 排污权交易
        9.1.4 补贴
        9.1.5 公众参与
    9.2 有关农药经销商的政策
        9.2.1 标准
        9.2.2 禁令
        9.2.3 许可证
        9.2.4 征税
        9.2.5 补贴
        9.2.6 教育手段
    9.3 有关农户的政策
        9.3.1 命令——控制式工具
        9.3.2 征税
        9.3.3 补贴
        9.3.4 押金——返还制度
        9.3.5 自愿方法
        9.3.6 教育手段
    9.4 有关农产品消费者的政策
        9.4.1 教育手段
        9.4.2 公众参与
    9.5 小结与讨论
10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10.1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的实施条件
        10.1.1 法律法规
        10.1.2 市场机制
        10.1.3 政府行为
        10.1.4 技术保障
        10.1.5 公众环保意识
    10.2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实施的准则
        10.2.1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平衡
        10.2.2 各种类型政策相互匹配
        10.2.3 新制定的政策与原先适用政策的协调
        10.2.4 公平与效率兼顾
    10.3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规范
    10.4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
        10.4.1 评价内容
        10.4.2 评价要求
    10.5 建立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0.6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0.6.1 评价指标
        10.6.2 部分指标释义
    10.7 农药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10.7.1 确定权重的层次分析法
        10.7.2 横向评价
        10.7.3 纵向评价
    10.8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6)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及拟除虫菊酯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1、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
    2、德国小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及研究现状
    3、德国小蠊抗药性检测的主要方法
    4、抗药性治理的主要策略
正文
    第一部分:饲养密度与性比对德国小蠊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德国小蠊毒理学的研究
        (一) 二氯苯醚菊酯对德国小蠊的急性毒性试验
        (二) 二氯苯醚菊酯对德国小蠊分子毒理学指标的影响
        1、二氯苯醚菊酯对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
        2、二氯苯醚菊酯对德国小蠊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
        (三) 分子毒理学指标在实际抗性监测中的研究
    第三部分:德国小蠊防制策略的探讨
        1 生态环境防治法
        2 化学防制方法
        3 生物防制方法
        4 注重IPM在防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蜚蠊现场防治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对黑胸大蠊现场防治效果:
    2.2 对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
3 讨论与分析

(9)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2种研制毒饵对德国小蠊的现场试验
2两种连锁毒饵对黑胸大蠊的现场试验(表2)
3食毒蜚蠊粪便及虫尸的残留量分析
4毒理学研究

四、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J]. 冯向阳,费守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03)
  • [2]山东省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及抗性相关酶生化特征研究[D]. 王学军. 山东大学, 2012(01)
  • [3]毒死蜱稻田应用的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夏锦瑜. 扬州大学, 2010(02)
  • [4]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初步比较[D]. 生伟伟. 西南大学, 2009(10)
  • [5]农药环境经济管理的主体行为及其政策构思[D]. 杨小山.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2)
  • [6]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及拟除虫菊酯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谢秀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7]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蜚蠊现场防治效果观察[J]. 舒晓明. 医学动物防制, 2007(02)
  • [8]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蟑螂现场防制效果研究[J]. 舒晓明.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03)
  • [9]连锁毒饵现场药效以及残留量和毒理学研究[J]. 何上虹,梁铁麟,芮振荣,金跃球,朱江,王士珍,丁志伟,蔡恩茂.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3(04)

标签:;  ;  ;  ;  ;  

链毒饵的场效、残留及毒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