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疏水阀对于改善环境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平原[1](2021)在《蒸汽凝结水回收利用探索》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蒸汽的消耗量逐年增加,蒸汽换热后产生的大量凝结水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回收利用蒸汽凝结水既可以减少锅炉补给水量、降低运行成本,又可以改善给水品质、降低锅炉排污率,全面探究蒸汽凝结水回收利用尤为重要。
钱建康[2](2020)在《工业无线现场总线在石化安全监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制造中,存在着很多负责连接和控制气体运动的阀门,这些阀门的工作环境时常伴随着腐蚀、氧化、高温、冷冻等恶劣情况,随着阀门工作时间的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泄漏,较大的泄漏可以用视觉和听觉识别,但对于无色无体且泄漏较小的气体,不易被察觉;如何能够快速准确识别泄漏故障,及时更换故障的阀门,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减少能源损失有很大的意义。现有的气体泄漏检测装置分为手持式和介入式,手持式检测仪不能实时监测阀门的泄漏情况且受人为误差,环境噪音,风向等影响较大;介入式检测的焊接过程给部分易燃气体造成安全隐患且会改变流体形态,导致测量参数误差加大,因此以上两种检测气体泄漏方式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本文在现有的气体泄漏检测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Wireless HART无线通信协议的实时非介入式阀门气体泄漏检测系统。以输送蒸汽的管道为例,该系统首先利用检测模块采集小孔泄漏产生的高频超声波,利用数字信号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利用频谱分析技术为蒸汽泄漏定级,利用声压级与雷诺数的关系为蒸汽泄漏定量,然后将检测结果送到控制模块MSP430处理,控制模块将根据Wireless HART无线通信模块的请求,将检测结果集中发送到网关,再由网关发送到上位机,实现精确的数字式气体泄漏监测系统,在维护阀门时,可以通过云服务器远程获得阀门的泄漏数据,这为维修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工厂节约了维修的人员成本。在钢厂蒸汽管道的测试实验结果中,表明了该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实用性,这为阀门气体泄漏的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陈晓欣[3](2019)在《火电厂回热系统加热器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热系统加热器存在不凝结气体和发生闪蒸一直是阻碍加热器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因加热器结构复杂设备不严密进而空气等不可凝结气体漏入会严重削弱蒸汽凝结换热效果,另一方面加热器变工况运行压力突变易引发闪蒸问题,而由此形成的闪蒸型气液两相流动又会引发诸如冲刷腐蚀、流动加速腐蚀和振动噪声等更严重问题,将时时刻刻威胁加热器运行安全性。因此,本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构建含不凝气体的蒸汽凝结和闪蒸数值模型对其内部特性进行细致研究,又模拟预测了加热器中气液两相流易腐蚀位置,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及工程实际吻合良好,主要工作包括:对于不凝结气体存在于加热器壳侧而影响蒸汽凝结换热的问题,提出采用欧拉壁面液膜模型耦合组分输运模型进行求解,接着为充分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从网格模型和边界条件两方面分析进一步优化了模型设置,此后就不凝结气体的质量分数、入口温度和入口流速对含非凝性气体蒸汽凝结的影响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不凝性气体质量分数增加液膜厚度逐渐减小,且当蒸汽入口掺杂5%的空气时凝结换热系数变化非常小,而当空气等不凝结气体的含量超过20%时,凝结传热系数快速下降最终趋于平稳;随入口温度从80℃增加至140℃,凝结壁面的液膜厚度也逐渐增大,然而冷凝传热系数随入口温度升高而减小;当入口流速v=5.5m/s时,最大液膜厚度是4.396e-4m,而当入口流速为v=1.5m/s时最大液膜厚度达到4.715e-4m,即液膜厚度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从而证明了组分输运结合欧拉壁面液膜模型的方法处理含不凝结气体的蒸汽凝结问题的可行性,也为改善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影响提供参考。为获得能够准确反映加热器内闪蒸发生的内部特性,以疏水阀及附近管道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因闪蒸相变属于非平衡热力学过程,传热传质剧烈且难收敛,这里采用非稳态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压力、汽化过热度、初始水温和初始水位高度对闪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低压入口来说,高压入口的闪蒸发生的更充分更明显;汽化过热度△T分别取5K、15K和30K进行模拟,发现汽化过热度越大,闪蒸发生的越快越剧烈;较高的初始温度为闪蒸汽泡的形成提供了相当好的外部条件,即初始温度越高导致闪蒸现象的可能性越大;初始水位高度的变化对闪蒸时温度降低的速率影响较小。为无闪蒸的加热器运行优化及结构设计提供指导思路。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简化加热器模型进行模拟,继续预测了加热器中含不凝结气体及发生闪蒸的主要作用位置,并结合电厂故障现场图分析由此形成的气液两相流对壳体及部件的冲刷腐蚀、流动加速腐蚀及振动噪音故障情况,进而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加热器结构优化策略和改进措施。为帮助电厂操作人员更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将加热器常见故障发生时对应的特征参数变化汇总制表,并结合电厂SIS监测系统提出一套加热器性能诊断方案,以确保加热器能够安全经济地运行。
向鹏[4](2018)在《川西气田脱水及整体增压系统跟踪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川西气田自2014年全面实施整体增压脱水,工程投运后整体增压认识有待深化,脱水撬运行工况、性能参数、脱水效果有待跟踪评价。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整体增压脱水投运后脱水站、增压站规划设计、运行工况等跟踪,对整体脱水站实际运行与规划设计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对脱水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得到了如下结论:(1)通过各脱水站实际运行情况与规划设计对比分析,得出脱水站在选址、总体布置、运行工况、区域脱水覆盖气量等4个方面与规划存在较大偏差。(2)通过建立三甘醇脱水HYSYS模拟模型,进行了单因素影响分析及因素权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水过程中天然气温度影响最为重要,天然气处理量和甘醇温度的影响程度较弱,在现场实际操作中,最终可调参数为甘醇循环量。(3)对脱水站气源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管网基础上通过气源调度可以提高装置处理能力,但会导致管网压力增高,部分增压设备超出设计工况,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首站新建脱水设备。(4)对脱水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脱水站在全部投运后,气田脱水有一定效果。(5)对未脱水区域开展的气质改善工程进行了跟踪评价。(6)对整体增压运行情况、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
高兴东,张范[5](2018)在《蒸汽凝液回收系统的改造技术与实施》文中认为凝液回收作为一种重要的节能措施被越来越重视。通过对不同压力等级伴热蒸汽的回收实施技改,采用闭式回收系统,解决了回收系统常见的几种问题。技改实施后,凝液全部得到了回收,提升了现场形象,减少了脱盐水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秦玉成[6](2018)在《轮胎硫化机热工阀门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硫化机热工管道由各种执行元件组成,这些执行元件包括切断阀、薄膜调节阀、疏水阀组等,通过这些阀门的通断,实现蒸汽、氮气的进出,从而达到硫化工艺对所需介质的压力、温度、时间的要求。了解和掌握阀门的结构、特性,才能进行合理的选型与应用。
李向旭,雷娟[7](2017)在《机械型天然气疏水阀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机械型天然气疏水阀的研发需求背景、应用场合、性能特点、安装使用要求及日常维护。
张富东[8](2018)在《空调蒸汽冷凝系统的改造方案设计及其性能分析》文中指出空调是工厂冬天供暖的主要设备,空调蒸汽冷凝盘管的正常换热为车间的正常生产提供必要的环境温度。原空调蒸汽冷凝系统不能正常使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空调蒸汽盘管热交换后产生的冷凝水不能顺畅流向集水罐、冷凝系统中产生的水锤对盘管造成严重损坏、总管网的冷凝水反流回集水罐中造成冷凝系统疏水失效,为了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保障生产正常进行,需要对设备的蒸汽冷凝水系统进行改造。论文从空调的结构、蒸汽冷凝系统入手,对原有疏水系统进行分析,对设备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通过对蒸汽冷凝水疏水系统的排水量、管路压力的计算和冷凝系统产生水锤、反流原因的分析,得出原疏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通过对空调蒸汽冷凝水系统的改进,更换了浮球式疏水阀,降低了冷凝水收集罐的高度,对原冷凝水系统易产生的水锤现象、冷凝水反流的缺陷进行改进。改造后的冷凝回收系统经过时间的验证,冷凝回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空调蒸汽冷凝回水系统能够采用闭式冷凝回收方式运行,空调蒸汽盘管的加热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蒸汽的使用量,同时采用闭式回收方式,蒸汽冷凝水回收到锅炉进行二次利用节约了燃料以及软水处理的成本,改进后闭式冷凝水回收方式没有蒸汽混合物的外排,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保障了生产车间内所需的温度,经过实际的使用,改造后的冷凝疏水系统可以连续稳定运行,进一步证明改造结果是成功的。
孟令旗[9](2017)在《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声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569012)的资助下完成的。高压蒸汽系统蒸汽疏水阀在启闭及运行时,容易出现空化、流激振动甚至水击,诱发噪声等诸多问题,对仪器设备安全性及人体健康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国际上通常采用多级降压结构抑制高压降疏水阀的高噪声,但如何针对具体高压降工况,设计多级降压消声减振结构,需要相关的研究作为支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1)介绍了高压降蒸汽疏水阀噪声现象、危害及噪声产生机理,根据国内外对流致噪声、阀门消声特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阀内件参数与疏水阀流致噪声及消声特性间关系的必要性。(2)给出了高压降蒸汽疏水阀的多级降压防空化工作原理及多级套筒节流内件设计方法;运用CFD软件对不同阀内件参数的疏水阀进行流场稳态数值模拟,研究其内部流动情况;以稳态流场模拟结果为初值,进行非稳态流场数值模拟,并在模拟计算收敛后提取流致噪声声源数据,为高压降蒸疏水阀流致噪声数值模拟做准备。(3)研究了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阀流致噪声数值模拟的理论,分析并判断了流致噪声声源类型;以瞬态流场计算得到的声源信息作为激励,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及AML自动匹配层技术,利用声学软件LMS Virtual.Lab对不同阀内件参数的疏水阀进行声场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套筒孔径、不同套筒壁厚及不同套筒间隙对疏水阀流致噪声声压大小及频谱规律的影响,为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阀的阀内件降噪设计提供参考。(4)介绍了声学有限元方法及消声元件传递损失理论;利用声学软件LMS Virtual.Lab对不同阀内件参数的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阀进行消声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不同阀内件参数疏水阀声压分布规律、监测点声压响应曲线及传递损失曲线,对比分析不同套筒孔径、不同套筒壁厚及不同套筒间隙对疏水阀声传递损失的大小及频谱规律的影响,为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阀的消声特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上述研究,为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阀流致噪声与阀内件参数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为阀内件参数降噪优化提供了依据;为疏水阀消声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汤俊[10](2017)在《疏水阀气液两相流冲蚀特性模拟和结构优化》文中提出液滴冲蚀指的是材料受到小而松散的液滴颗粒冲击时表面出现破坏的一类损耗现象,同时也是气动疏水阀等设备的表面损伤主要形式之一。蒸汽管路中的凝结水,在高速流动的蒸汽推动下,会对阀门或使用蒸汽的设备产生强烈的撞击,从而造成阀门等设备的冲蚀损伤或破坏,减小设备的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研究气动疏水阀内气液两相流的冲蚀特性,提出减弱冲蚀损伤的办法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理论价值。本文以SY4500气动疏水阀为研究对象,采用ICEM软件对其流道模型进行整体结构网格划分,使用CFX软件中的Eulerian-Lagrangian多相流粒子追踪模型和SST k-w湍流模型进行流场模拟。在对网格进行无关性验证基础上,研究液滴在阀门内的液滴运行轨迹,分析阀门表面容易损伤的部位。调用两相流流场仿真的分析结果,采用了显式动力学软件LS-DYNA分析液滴撞击靶板的应力应变,比较不同工况下阀内各个部位的抗冲蚀特性。最后,根据上述两相流流场模拟结果和动力学仿真结果,得到了降低液滴的法向速度可以有效的减少该气动疏水阀的冲蚀磨损的结论,并优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级对冲式结构,提高疏水阀的抗冲蚀特性。
二、疏水阀对于改善环境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水阀对于改善环境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蒸汽凝结水回收利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蒸汽凝结水回收的意义 |
2 蒸汽凝结水回收利用的方法 |
3 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 蒸汽凝结水回水系统改造的有利措施 |
5 结语 |
(2)工业无线现场总线在石化安全监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阀门气体泄漏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阀门泄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工业无线网络技术 |
2.1 工业无线网络概述 |
2.2 WIA-FA无线传感器网络 |
2.3 ISA100.11A无线网络 |
2.4 WIRELESSHART无线网络 |
2.5 系统的无线网络选择 |
第三章 超声波检测方案理论分析研究 |
3.1 声学原理 |
3.2 利用超声波检测阀门泄漏的原理 |
3.3 超声信号的采样 |
3.4 信号滤波和频谱分析 |
3.5 泄漏等级与泄漏量的理论分析 |
第四章 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4.2 超声波传感器的选择 |
4.3 控制模块 |
4.4 MCU电路设计 |
4.4.1 MSP430电路设计 |
4.4.2 4-20mA的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4.5 WIRELESSHART无线模块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检测模块的软件设计 |
5.1.1 信号的A/D采样的实现 |
5.1.2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
5.1.3 频谱分析的实现 |
5.2 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
5.2.1 MSP430初始化 |
5.3 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
5.3.1 WirelessHART无线模块与控制模块通信机制及报文格式 |
5.3.2 WirelessHART无线模块的信息配置与读取 |
5.4 系统调试和测试结果分析 |
5.4.1 WirelessHART组网调试 |
5.4.2 监测系统测试点的选取和实验设计 |
5.4.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6.1 论文完成的工作 |
6.2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火电厂回热系统加热器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含有不凝结气体的蒸汽凝结两相流研究现状 |
1.2.1 理论研究 |
1.2.2 实验研究 |
1.2.3 数值模拟研究 |
1.3 闪蒸研究现状 |
1.3.1 实验研究 |
1.3.2 数值模拟研究 |
1.4 气液两相流动理论 |
1.4.1 两相流理论基础 |
1.4.2 气液两相流模型 |
1.5 加热器中气液两相流的影响 |
1.5.1 气液两相流危害 |
1.5.2 加热器性能诊断方法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气液两相流理论与数值模拟方法 |
2.1 引言 |
2.2 气液两相流型分类 |
2.3 两相流引起的管子振动冲蚀问题分析 |
2.4 数值模拟方法和模型选定 |
2.4.1 多相流模型 |
2.4.2 湍流模型 |
2.4.3 y+理论与壁面函数选择 |
2.4.4 用户自定义函数 |
2.4.5 收敛性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不凝结气体蒸汽凝结的两相流模拟 |
3.1 引言 |
3.2 蒸汽凝结理论 |
3.2.1 气液界面的传热传质理论 |
3.2.2 含不凝结气体的蒸汽凝结机理 |
3.2.3 蒸汽凝结模型 |
3.3 含非凝结气体的数值模拟 |
3.3.1 物理对象及参数设置 |
3.3.2 选择基本物理模型 |
3.3.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3.4.1 不凝结气体的质量分数 |
3.4.2 入口温度 |
3.4.3 混合气体的入口流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液两相流闪蒸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闪蒸相变机理 |
4.2.1 闪蒸相变的基本理论 |
4.2.2 闪蒸模型 |
4.3 闪蒸数值模拟的过程 |
4.3.1 结构参数及建模 |
4.3.2 选择基本物理模型 |
4.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4.3.4 时间步长无关性 |
4.3.5 模型验证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4.4.1 压力对闪蒸的影响 |
4.4.2 汽化过热度对闪蒸的影响 |
4.4.3 初始水温对闪蒸的影响 |
4.4.4 初始水位高度对闪蒸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冲刷腐蚀分析及性能诊断 |
5.1 引言 |
5.2 高压加热器数值模型 |
5.2.1 加热器物理模型 |
5.2.2 数值模型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
5.3 加热器中非凝气存在时蒸汽凝结 |
5.3.1 蒸汽凝结段 |
5.3.2 蒸汽进口处凝结 |
5.4 加热器压力骤降发生闪蒸 |
5.4.1 上级疏水进口处闪蒸 |
5.4.2 低水位时疏冷段进口处闪蒸 |
5.5 壳侧气液两相流危害及防护措施 |
5.6 加热器性能诊断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附录 :UDF程序代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川西气田脱水及整体增压系统跟踪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气田增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天然气脱水工艺研究现状 |
1.3 川西气田产水现状 |
1.4 川西气田分离工艺现状 |
1.4.1 分离工艺流程 |
1.4.2 分离工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4.3 分离设备及应用现状 |
1.5 川西气田集输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主要工作量 |
1.7 论文主要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脱水站运行评价及优化研究 |
2.1 脱水站运行跟踪分析 |
2.1.1 整体脱水规划 |
2.1.2 整体脱水规划偏差分析 |
2.1.3 各脱水站运行情况 |
2.1.4 各脱水站运行问题总结 |
2.2 脱水站整体效果评价 |
2.2.1 吸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2.2.2 再生循环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2.2.3 脱水效果评价 |
2.3 脱水站运行优化研究 |
2.3.1 三甘醇发泡处理方案 |
2.3.2 尾气异味处理方案 |
2.3.3 甘醇损耗大处理方案 |
2.3.4 调试问题处理方案 |
2.3.5 三甘醇泄漏解决方案 |
2.4 脱水站运行调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未脱水天然气气质改善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
3.1 未脱水区域分布 |
3.2 气质改善方案 |
3.2.1 增加分离设施 |
3.2.2 普及自动排液装置 |
3.2.3 引进消泡装置 |
3.3 气质改善工程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
3.3.1 自动排液装置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
3.3.2 消泡工艺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压系统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
4.1 整体增压建设与运行现状 |
4.1.1 新场-孝泉气田 |
4.1.2 马井气田 |
4.1.3 新都气田 |
4.2 整体增压系统效果跟踪评价 |
4.2.1 新场区块 |
4.2.2 马井区块 |
4.2.3 洛带区块 |
4.3 增压机组经济效益评价 |
4.3.1 增压运行工况及能耗分析 |
4.3.2 机组经济效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田脱水系统一体化模式研究 |
5.1 气田开发模式与集输特点研究 |
5.1.1 气田整装开发与滚动开发模式特点及差异 |
5.1.2 川西气田滚动开发概况 |
5.1.3 川西气田集输模式 |
5.1.4 川西气田用户特点及气质需求分析 |
5.2 气田脱水模式与分离模式研究 |
5.3 新区脱水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蒸汽凝液回收系统的改造技术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凝液回收的必要性 |
2 装置原凝液系统概况 |
3 改造技术方案 |
3.1 当个别疏水阀漏气严重时, 整个系统背压升高, 影响系统平衡 |
3.2 输送高温凝液时, 水泵叶轮易发生汽蚀, 导致抽空、设备损坏等问题 |
3.3 提高凝液在闭式回收系统中的爬高能力 |
4 实施方案 |
5 节能效益分析及结论 |
5.1 直接经济效益 |
5.2 采用闭式凝液系统回收系统, 除了直接效益, 还有一定的间接效益 |
6 结语 |
(6)轮胎硫化机热工阀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切断阀结构及特性 |
1.1 法兰连接式切断阀 |
1.2 焊接式角座阀 |
(1) 节能效果更有优势 |
(2) 漏点少 |
(3) 压损更小 |
(4) 整体空间小 |
(5) 备件更换方便 |
2 调节阀结构及特性 |
2.1 薄膜调节阀 |
2.2 滑窗式调节阀 |
(1) 节省蒸汽用量 |
(2) 具备阀门运行记录功能。 |
(3) 调节精度高 |
3 疏水阀结构及特性 |
3.1 疏水阀的作用 |
3.2 疏水阀的类型 |
3.2.1 浮球式疏水阀 |
3.2.2 倒吊桶式疏水阀 |
4 集成阀组结构及特性 |
4.1 管件连接式 |
4.2 底座集成式 |
5 结语 |
(7)机械型天然气疏水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机械型天然气疏水阀的研发背景及特点 |
3 机械型天然气疏水阀的应用 |
3.1 适用场合 |
3.2 安装要求 |
3.3 配置需求 |
3.4 疏水阀日常运行保养中的注意事项 |
4 疏水阀停机检修时的注意事项 |
5 天然气疏水阀常见的故障及原因分析 |
6 结语 |
(8)空调蒸汽冷凝系统的改造方案设计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调及冷凝水系统布置 |
2.1 空调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组合空调机组结构 |
2.1.2 组合空调机各段的功能 |
2.2 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 |
2.2.1 蒸汽冷凝回水系统组成 |
2.2.2 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工作原理 |
2.3 空调位置的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参数计算的冷凝水系统故障分析 |
3.1 冷凝水回收系统存在的缺陷 |
3.2 蒸汽盘管的耗热量及凝结水量计算 |
3.3 冷凝水疏水管路压力计算 |
3.4 蒸汽冷凝疏水系统的故障分析 |
3.4.1 盘管冷凝水疏水不畅问题分析 |
3.4.2 疏水阀与蒸汽盘管间水锤现象原因分析 |
3.4.3 集水总管冷凝水反流集水罐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凝水系统改造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 冷凝水系统改造目标及预期效果 |
4.2 设备改造方案 |
4.2.1 疏水阀选型 |
4.2.2 确定选择疏水阀的类型 |
4.2.3 疏水阀的排水量裕度的选择 |
4.3 疏水阀后收集管线的改造 |
4.4 冷凝盘管与疏水阀间接头的改造 |
4.5 总回水管与集水罐间管网的改造 |
4.5.1 止回阀的选择 |
4.5.2 止回阀的选型 |
4.5.3 防反流止回阀的安装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调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改造效果及性能分析 |
5.1 改造后空调盘管表面温度以及送风温度 |
5.2 改造后设备疏水阀疏水能力的验证 |
5.3 改造后疏水阀前后管路压力的验证 |
5.4 降低水锤对蒸汽盘管的损坏 |
5.5 效益分析 |
5.5.1 冷凝水回收的经济效益 |
5.5.2 冷凝水系统改造后的社会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声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阀门噪声产生机理 |
1.2.1 机械振动噪声 |
1.2.2 流致噪声 |
1.2.3 空化噪声 |
1.3 流致噪声、消声特性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 |
1.3.1 流致噪声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 |
1.3.2 消声特性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节 |
第2章 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2.1 疏水阀多级降压防空化工作原理 |
2.2 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结构设计 |
2.2.1 高压降疏水调节阀降压级数计算 |
2.2.2 高压降疏水调节阀套筒开孔设计计算 |
2.3 稳态流场模拟及分析 |
2.3.1 流场控制方程 |
2.3.2 流体域网格模型的建立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
2.3.3 湍流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置 |
2.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4 瞬态流场模拟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阀流致噪声数值模拟研究 |
3.1 流噪声数值模拟理论 |
3.1.1 Lighthill声类比理论 |
3.1.2 Curle声比拟方程 |
3.1.3 FW-H方程 |
3.2 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声源分析 |
3.3 流致噪声数值模拟过程 |
3.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及计算流程 |
3.3.2 声学有限元网格 |
3.3.3 数据转移及快速傅里叶变换 |
3.3.4 流噪声数值模拟边界条件 |
3.4 流致噪声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1 套筒孔径对流致噪声的影响分析 |
3.4.2 套筒壁厚对流致噪声的影响分析 |
3.4.3 套筒间隙对流致噪声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消声特性研究 |
4.1 消声元件传递损失理论 |
4.2 疏水阀声学有限元模型 |
4.3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 |
4.3.1 确定网格类型、介质材料属性 |
4.3.2 设定入口、出口边界条件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套筒孔径对阀消声特性的影响 |
4.4.2 套筒壁厚对阀消声特性的影响 |
4.4.3 套筒间隙对阀消声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疏水阀气液两相流冲蚀特性模拟和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蒸汽疏水阀研究现状 |
1.2.1 调节阀的研究现状 |
1.2.2 数值仿真在调节阀中的应用 |
1.3 液滴冲蚀研究现状 |
1.3.1 液滴冲蚀的原因 |
1.3.2 液滴冲蚀的过程 |
1.3.3 外界参数对液滴冲蚀的影响 |
1.3.4 液滴冲蚀破坏机理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疏水阀原理及CFD理论基础 |
2.1 调节阀的工作原理 |
2.1.1 连续性方程 |
2.1.2 伯努利方程 |
2.1.3 调节阀的流量方程 |
2.2 CFD理论基础 |
2.2.1 CFD控制方程 |
2.2.2 控制方程求解方法 |
2.3 湍流模型 |
2.3.1 湍流模型简介 |
2.3.2 湍流模型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疏水阀气液两相流流场仿真 |
3.1 疏水阀的使用工况 |
3.2 几何模型建立 |
3.2.1 蒸汽疏水阀模型概述 |
3.2.2 Solidworks软件建模 |
3.3 网格划分 |
3.3.1 网格划分软件概述 |
3.3.2 网格划分方法 |
3.4 数值计算 |
3.4.1 数值计算软件CFX |
3.4.2 蒸汽疏水阀的计算模型 |
3.5 流场仿真结果 |
3.5.1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5.2 疏水阀两相流仿真结果 |
3.5.3 仿真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滴冲蚀仿真 |
4.1 液滴冲蚀仿真方法 |
4.2 动力学软件LS-DYNA概述 |
4.3 动力学仿真方法 |
4.3.1 单元类型选定 |
4.3.2 材料本构模型 |
4.3.3 模型参数设置 |
4.3.4 模型建立 |
4.3.5 网格模型选取 |
4.4 动力学仿真结果 |
4.4.1 不同角度液滴冲蚀结果分析 |
4.4.2 不同速度液滴冲蚀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蒸汽疏水阀结构优化 |
5.1 蒸汽疏水阀设计概要 |
5.2 冲蚀磨损控制措施 |
5.2.1 材料选择 |
5.2.2 表面强化工艺 |
5.2.3 结构改进 |
5.3 蒸汽疏水阀的优化结构 |
5.4 蒸汽疏水阀的优化模型仿真与分析 |
5.4.1 模拟概述 |
5.4.2 流场分析 |
5.4.3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疏水阀对于改善环境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蒸汽凝结水回收利用探索[J]. 黄平原.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0)
- [2]工业无线现场总线在石化安全监测的应用研究[D]. 钱建康.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火电厂回热系统加热器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诊断[D]. 陈晓欣. 东南大学, 2019(06)
- [4]川西气田脱水及整体增压系统跟踪优化研究[D]. 向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蒸汽凝液回收系统的改造技术与实施[J]. 高兴东,张范. 节能, 2018(07)
- [6]轮胎硫化机热工阀门概述[J]. 秦玉成.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8(03)
- [7]机械型天然气疏水阀的应用研究[J]. 李向旭,雷娟. 甘肃科技, 2017(21)
- [8]空调蒸汽冷凝系统的改造方案设计及其性能分析[D]. 张富东. 湖南大学, 2018(06)
- [9]高压降多级降压疏水调节阀声学特性研究[D]. 孟令旗.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10]疏水阀气液两相流冲蚀特性模拟和结构优化[D]. 汤俊.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