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父母的畸形婚配(论文文献综述)
周婷[1](2021)在《张扬与绽放:探究白居易诗歌中女性生命意识的根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白居易的妇女诗为研究对象,以白居易的家庭背景为切入点,找寻其诗作中观照女性生命意识的根源,并以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为参照,关注白居易诗作中的女性生命意识。据此,笔者对白居易的妇女诗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诗作中蕴含的女性生命意识进行阐发。目的是通过归纳梳理,加深对白居易妇女诗及其诗歌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支持。
徐萌[2](2021)在《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拟闺音”诗是指男性诗人以女性口吻或站在女性视角抒情达意创作出的一种诗歌类型。此类诗歌至唐鼎盛,其女性形象更以“性别交互”的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现实生活,暗示出了男性诗人的女性观与多样情思,并折射出“封建盛世”繁荣风貌下隐藏的多种社会矛盾与不公,极具写实精神。故本文选取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性与现实价值,从而展现唐代“拟闺音”诗的独特魅力。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按“拟闺音”诗定义与本文研究目的,从时间范围、选材范围及形式特征三方面对《全唐诗》(包括《全唐诗补编》)进行严格筛选,选出“拟闺音”诗约440首。并对唐前“拟闺音”诗的发展过程简单概述,以便了解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进行论述,为论文写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唐代“拟闺音”诗的创作主体的人生经历,以证明此类诗歌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并总结在“性别交互”的独特视角下,诗中女性形象暗示出的男性诗人进步与落后并存的矛盾的女性观。第三部分将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分为宫廷女性与民间女性,并分析不同社会身份下唐代女性的生活面貌与真实情感。同时探究“性别交互”作用下,带有寄托色彩的政治化的女性符号所折射出的男性诗人的生活与情思。第四部分在点明唐代女性于君权、父权、夫权的封建囚笼中相对卑弱的社会地位的基础上,选取常见而典型的诗篇探讨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展现出的唐代女性以悲为主、以乐为辅的情感体验,难逃痛苦或被弃的普遍命运以及不慕荣利、随遇而安、控诉不公的人生态度。第五部分主要探究唐代“拟闺音”诗塑造女性形象、烘托女性情感的常见手法,如多彩的意象烘托、美梦与现实的对比、巧妙的比喻与用典以及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等。第六部分通过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与唐代不同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对比,为“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真实展现唐代女性的生活与心声再添力证。并总结出“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性别交互、情感直抒、性格多样的独特性和艺术再现唐代女性的生活与心声、以诗证史而揭示出唐代社会多种黑暗不公等重要的现实价值。
张明明[3](2020)在《《红楼梦》高潮艺术论》文中指出《红楼梦》的叙事高潮概念是一个伴随着《红楼梦》创作、刊行、评点、传播与接受,而渐趋成熟与定型的概念。根据核心人物、主要矛盾、余波影响、事件转捩点、小说旨归等界定“高潮艺术”的关键词,可梳理出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和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分别以贾元妃、贾宝玉、贾珍与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政为核心人物,多次使用皴染、横云断山、特犯不犯、伏脉千里、一树千枝等艺术手法,围绕着贾府中兴、后继无人、祖恩耗尽、理想世界遭到现实世界侵袭、情的毁灭、家族败亡等重大问题,共同演绎着家族兴衰与宝黛情缘两条主线上的故事。其中,元妃省亲既是贾府衰落过程中政治中兴的高潮,也是小说由“风月宝鉴”主题向宝黛爱情与贾府兴衰主题的过渡,还为后续其他高潮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与土壤,尤其是大观园的修建,为宝黛情缘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宝玉挨打是宝玉人生路上“情悟”哲学的关键,也是世俗与脱俗冲突的高潮,更是小说“以人补天”失败的高潮;祭宗祠开夜宴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该高潮过后,小说的叙事主调由欢乐、融洽转向忧忿、哀怨,叙述的重点转向对各方矛盾斗争的书写;抄检大观园的爆发标志着贾府内部矛盾的炽热化,是贾府“自杀自灭”的高潮、是“世俗世界”对“理想世界”戕害的高潮、是贾府婢女遭遇悲剧的高潮,也是贾府抄家的凄惶预演;黛死钗嫁是整部小说“梦幻情缘线”的核心,宣告了“木石前盟”的失败,代表着爱情、诗心以及青春的结束;贾府抄家是家族衰败的制高点,是家族兴衰线与宝黛爱情线最后的交点,是对小说其他高潮的总照应。上述高潮事件既富于变化性,又合于统一性,在遵循生活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都有开端、有铺垫、有发展,“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矛盾冲突最激烈、核心人物形象最饱满、主旨表达最鲜明的情节,才会将故事推向高潮,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观者情绪。高潮事件之后,情节也不会戛然而止,而是放缓或加快后续影响,增强整部小书的厚重感,使情节富有节奏感。同时,还要不断加入新的情节链,转换枢纽,别开一境,从而牵引出后续高潮事件。无论家族兴亡线,还是宝黛情缘线,都在阐述幻灭与毁灭,这是《红楼梦》高潮艺术的统一性;因各高潮事件侧重点不同,幻灭的表现形式和幻灭的内容不同,这又是《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变化性。通过探究《红楼梦》高潮事件始末及其起承转合间的艺术特征,可以发现,小说的高潮事件应具备结构的匀称性、手法的反复多样性、情节的相似与差异的统一性、人物形象的定型性四方面特点,且这四方面应统一于小说主线、服务于小说主旨。这既是裁夺诸多事件是否为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处理高潮事件时,技法高低的又一标准。
陈静[4](2019)在《从《金瓶梅词话》看晚明娼妓生活》文中指出《金瓶梅词话》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品,因其涉及性描写,一直存在于禁书、秽书之列;但谁也不能否认《金瓶梅词话》对明代的社会病态以及人性丑恶的大胆暴露,因此,《金瓶梅词话》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选择《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分析明代娼妓制度,展现娼妓生活的社会背景,分析《金瓶梅词话》中典型的娼妓形象以及娼妓与家庭的关系,从娼妓的角度对明代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思。绪论。首先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包含娼妓制度、不同类型的娼妓形象、娼妓与封建家庭之间多样的潜在关系以及由娼妓的生存情态所进行的文化反思,梳理《金瓶梅词话》的人物研究总括和娼妓形象研究现状,总结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明代娼妓制度与《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生活。首先对娼妓进行定义和分类;其次,梳理明代史料和笔记中的娼妓制度,在此基础上研究《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生活,对比小说文本和史料文献,突出《金瓶梅词话》中所描写的明代娼妓制度下直观而生动的娼妓生活实例。第二章《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形象分析。本章节将《金瓶梅词话》中所出现的娼妓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类,在每一类中选取典型的娼妓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将妓院的老鸨作为一类特殊的娼妓进行分析,解读《金瓶梅词话》中鸨母的形象。第三章《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与家庭。《金瓶梅词话》中的官妓首先生存于乐户家庭,而乐户家庭是在明代娼妓制度下所形成的特殊家庭。在乐户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商业同盟关系,妓女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其次,分析娼妓与社会良家的关系,以西门庆家为对象,讨论娼妓和西门庆在“干女儿”这一亲戚关系的掩盖下所进行的权色交易,其实质是娼妓利用高官及其家庭成员攀附权贵的手段。讨论西门庆家中的妻妾以及仆妇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妓”化倾向,分析《金瓶梅词话》中两个特殊的娼妓,即由妓而妾的李娇儿和由妾而妓的孙雪娥,探讨她们在家庭内部和外部所表现的性格特征。第四章《金瓶梅词话》中娼妓与社会文化反思。娼妓和妓院都带有商业色彩,是明代商业社会的组成部分。《金瓶梅词话》细致地描绘了妓院与酒楼、民间球社等行业的合作。同时,在妓院集聚的勾栏巷形成了繁荣的“院中”经济。娼妓业的发达同时加速了妇女买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娼妓在明代的生存面貌,分析其精神状态。
刘冰心[5](2019)在《现存元杂剧中“掠夺婚”剧本研究》文中认为元杂剧是元代主要的文学样式,它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元杂剧的题材众多,爱情婚姻剧是元杂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主流的婚姻形式是聘娶婚。掠夺婚区别于正规的聘娶婚,但在元朝却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带来了“掠夺婚”这一陋习遗留。元杂剧中的“掠夺婚”作品为我们了解元朝野蛮的婚姻制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将以明代臧懋循所编的《元曲选》以及当代隋树森所编的《元曲选外编》为底本,把涉及“掠夺婚”的作品进行整理分类,深入探讨“掠夺婚”造成的悲剧以及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对“掠夺婚”的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出元杂剧中“掠夺婚”作品的存目。第二部分主要对“掠夺婚”剧本的代表作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掠夺者”进行研究。详尽介绍掠夺者掠夺女子的方式、原因,以及“掠夺者”的形象、“掠夺者”的结局。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掠夺婚”背后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包括被掠夺的女子及其本夫、父母、孩子。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掠夺婚”作品表达的思想以及“掠夺婚”作品兴盛的原因。不同于以往的论文仅仅局限于分析掠夺婚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将更多地从掠夺者对被掠夺的女子以及她们的家庭造成的迫害去阐释“掠夺婚”的悲剧意蕴。
吴煜靓[6](2019)在《宋代婚姻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诞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令宋代社会生活发生了诸多变革。在婚姻嫁娶领域,宋人所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在宋诗当中多有体现。本文以宋代婚姻诗为研究对象,包括宋人的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婚姻观念与婚嫁模式、宋代婚姻诗的创作目的、主体等几方面,兼及宋代婚姻诗的艺术特色及影响。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了宋代婚姻诗中涉及的主要礼仪与民俗。在分析之前,首先界定婚姻诗的概念,明确礼仪与民俗的含义。第一节展现了婚姻诗中的主要礼仪。首先梳理《全宋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婚嫁诗,归纳其中蕴含的婚姻礼仪,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六礼”以及“六礼”之外的其他相关礼仪。第二节主要分析宋代婚姻诗中的婚俗。在分析涉及相关婚俗的婚姻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催妆”与“观花烛”两大风俗。第二章是对宋代婚姻诗中的婚姻观念与婚姻模式的考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宋人在婚男嫁女时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与模式。第一节展现了宋代主流的三种婚姻观念,包括“婚姻贵及时”、“财昏”以及“嫁鸡逐鸡飞”的观念。第二节探寻了宋代的婚姻模式,比如“入赘婚”、“中表婚”和“世婚”。这些模式虽不独属于宋朝,但是它们得到了宋人积极地响应。此外,本节对宋代婚姻诗中涉及到的妇女改嫁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第三章是对宋代婚姻诗的创作目的与创作主体的分析。第一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文人进行婚姻诗创作的目的,包括交往酬应、奉诏而制和配乐祝颂。第二部分总结了僧人进行婚姻诗创作的目的,包括酬应、讽世、遣怀、宣扬佛教义理等。第二节主要探讨了僧人成为宋代婚姻诗中特殊的创作对象的原因和表现。第四章总结了宋代婚姻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宋人以才学为诗,长于用典。本章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宋代婚姻诗中的男子典故、女子典故以及《诗经》中的典故,归纳婚姻诗中常见的典故类型、所表现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宋人独特的审美风貌。
张一丹[7](2019)在《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婚配类委婉语可以反映说话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同时,其演变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更。本文以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1996)及各类工具书、语料库中的婚配类相关婉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探究其构造方式、使用条件、使用原因及实际使用中的交际功能。本文从婉指对象和语义角度对婚配类委婉语进行了分类。婉指对象从“妻/妾/夫”及“夫妻”类和“婚姻状态”类这两大方面进行叙述以表现其委婉性;语义角度从婚配类委婉语是否具有多义项以及有无标记两大方面入手,以此得出大多数婚配类委婉语是从其他义项引申而来的,并且直接在语素中表现其委婉义项的情况只占少数的结论。本文以概念隐喻和转喻模式分析婚配类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并加之以图式解释,研究发现转喻构造方式略多于隐喻构造方式。同时,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共同作用于各种构造方式,使得直陈语和所指事物之间在双方可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理解的阻塞,即产生了语言的模糊感,由此说明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的构造原则主要遵循模糊原则。婚配类委婉语的使用受社会地位、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交际对象及内容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本文最后从文化背景、社会性质、社会心理机制及文学发展状况这四大方面展开婚配类委婉语的使用原因探究,并进一步论述使用婚配类委婉语带来的实际交际意义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的影响。
朱慧灵[8](2019)在《《礼记》中的妇女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儒家礼治思想为切入点,在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基本精神下,在立子立嫡、庙数、同姓不婚的制度背景下,对《礼记》中的妇女观进行分析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明确《礼记》在冠、婚、丧、祭等方面对妇女言行进行规定的具体内容,并理清这些礼制规定的背后逻辑。同时,客观、辩证地看待《礼记》中妇女观念的积极方面,关注《礼记》中保护妇女权益的礼制规定,找寻其中蕴含的儒家人文主义关怀。全文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分别是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不足、“妇女观”概念的界定及本文研究方法的说明、《礼记》成书年代与成篇年代的说明、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男女有别观念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原因,并从多个方面论述男女有别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儒家构建的一整套有关妇女的礼制体系,都建立在“男女有别”观念基础之上,它体现在冠、婚、丧、祭等礼制规定的方方面面。但是,儒家强调的男女有别观念与后世所讲的男尊女卑观念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研究时不能陷入误区,因此单列一节论述二者的区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是从夫妇关系出发,分析《礼记》中的妇女观念。首先,《礼记》对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义务规定得极为明确、详细,因此最先论之。其次,《礼记》并不只对妇女的义务进行单方面的规定,同时也要求丈夫应对妻有“敬”有“义”,夫妇二人应以敬相待、以义相合。最后,《礼记》中,“祔”有合祭、合葬二义,为使夫妇二人能在死后再续情义,儒家主张行祔葬之礼。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从母子、婆媳与翁媳、妻妾、叔嫂等家庭关系出发,分析《礼记》中的妇女观念。其中,母子关系又分以血缘维系的亲生母子关系与以礼制维系的非亲生母子关系。对慈母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群体,儒家尽可能地保障其生存与丧葬权力,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关怀。婆媳关系与翁媳关系部分,《礼记》在儒家孝道思想的框架下,对妇女“事舅姑”时的应有之仪作了规定,同时强调舅姑在接受媳妇的恭敬孝顺时,也应报以同等的尊重。妻妾关系部分,《礼记》强调嫡庶尊卑之别,以保障嫡妻正统地位,以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对叔嫂关系的礼制规定,则是“男女有别”观念的集中体现。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本文内容的总结。
马怡[9](2018)在《中国社区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社区伦理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社区伦理的内涵、中国社区伦理的历史演进、当下境遇以及现代建构等重要问题。这一研究不仅具有开拓伦理学研究新领域、为我国社区伦理的现代构建提供理论指导的理论意义,还具有促进我国现代新型社区伦理关系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建构以及有利于我国居民公民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角度界定社区伦理、探寻社区伦理功能,从历史视角观照我国社区伦理的历史演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社区伦理的当下境遇,并从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维度建构我国现代社区伦理。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为:社区伦理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区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共同创造与共同遵从、践履的用以调节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社区以及社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各种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规范居民言行、协调人际关系、聚合居民共识与力量的功能以及区域性、历史性与公共性特征。从历史角度审视,我国社区伦理主要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不断嬗变过程。当今社会,我国社区伦理的总体境状呈现出既有现实社区中尊老爱幼、邻里守望与虚拟社区中人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的积极面,又有现实社区中邻里情薄、公德水平低、公益意识弱以及虚拟社区中不良信息泛滥的消极面。因此,消弭当下我国社区伦理境状中的消极面,全面建构我国现代社区伦理,应以责任伦理、关怀伦理、交往伦理为伦理基础,恪守系统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继承与借鉴原则,聚焦于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社区伦理建构。
林思洋[10](2018)在《广东恩平地区的冥婚现象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恩平地区的冥婚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神秘的习俗,从恩平县志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对于恩平地区的民众来说,它其实是一种结合了丧葬及婚姻两种人生仪式的特殊文化,既模糊了生和死的界限,又同化了生与死的概念,将婚与丧两者结合。和其他地区的冥婚不同的是,恩平地区的冥婚没有杀人卖女,铺张浪费,高价求尸等被社会媒体所抨击的不良影响,反而具有其独特的正面性和功能性。这是综合了恩平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气候环境、历史背景、宗教条件等各项变量而导致的结果。这种地方性同时也导致了恩平地区的冥婚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无论是民众对生命的观念,还是对亡魂的恐惧,都通过冥婚这一民俗而表达出来。本文围绕着广东恩平地区的冥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外加上大量阅读县志及相关文献,对广东恩平地区的冥婚从地方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讲述了笔者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选题以及其选题意义,以及笔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恩平地区的婚姻观和丧葬观,以及冥婚的类型区分,并从官方以及民众两个角度对恩平地区的冥婚进行了宏观上的解释。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阐述了恩平地区冥婚的特点及其地方性,笔者主要从田野调查获得的访谈资料和县志的记载中对这部分进行解释。第四部分讲述了恩平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冥婚创造的条件,以及冥婚流传至今的民俗功能。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以上几部分内容,讲述了恩平地区由于其地方性所给冥婚带来的正面性。
二、白居易父母的畸形婚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居易父母的畸形婚配(论文提纲范文)
(1)张扬与绽放:探究白居易诗歌中女性生命意识的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女性生命意识 |
二、白居易女性诗歌的分类及其体现的女性生命意识 |
(一)从白居易女性诗歌的分类看其体现的女性生命意识 |
1.宫廷妇女诗中关注女性的生存境况 |
2.商妇诗中关注女性的情感需求 |
3.弃妇诗中关注女性平等意识 |
4.劳妇诗中矛盾女性观的体现 |
三、诗歌中女性生命意识根源探析——白居易的身世背景 |
(一)父母的婚配关系对白居易诗歌倾向产生的影响 |
(二)情感生活的压抑对白居易诗歌倾向产生的影响 |
(2)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唐前“拟闺音”诗发展过程 |
二、本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题的研究价值及方法 |
第一章 唐代“拟闺音”诗的创作主体及其女性观 |
第一节 “拟闺音”诗的创作主体 |
一、官僚阶层 |
二、布衣阶层 |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女性观 |
一、封建婚姻制度下值得同情赞美的“牺牲者” |
二、托口抒志、聊以安慰的绝佳政治“工具” |
三、传统视阈下的顺、贞、静、婉的要求 |
第二章 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的社会身份 |
第一节 宫廷女性 |
一、和亲女 |
二、宫人 |
第二节 民间女性 |
一、未嫁之女 |
二、已婚之妇 |
三、特殊群体 |
第三节 政治化的女性符号 |
第三章 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的情感体悟与人生态度 |
第一节 宫廷女性的时代地位与情感表达 |
一、君权下的“君臣”之序 |
二、宫廷女性的命运与情感 |
第二节 民间女性的生存地位与情感体验 |
一、父权与夫权下的“尊卑”之序 |
二、民间女性的情感与命运 |
第三节 “拟闺音”诗中女性的人生态度 |
一、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 |
二、日暮倚修竹,了此残余生 |
三、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 |
第四章 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 |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意象烘托 |
一、多样的植物意象群 |
二、锦字回文书与同心结 |
三、牛女星与参商星 |
第二节 甜蜜梦境与残酷现实的交织 |
第三节 巧妙的比喻与用典 |
一、丰富的比喻 |
二、巧妙的用典 |
第四节 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 |
一、融情于景 |
二、以景结情 |
第五章 唐代“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和现实价值 |
第一节 唐代不同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对比 |
一、唐史、墓志记载的女性和“拟闺音”诗中的女性 |
二、“第三视角”下的女性和“拟闺音”诗中的女性 |
三、女性诗人描摹的女性和“拟闺音”诗中的女性 |
第二节 “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 |
一、性别交互 |
二、情感直抒 |
三、性格多样 |
第三节 “拟闺音”诗中女性形象的现实价值 |
一、艺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生活与心声 |
二、突显出以诗证史的写实精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红楼梦》高潮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
第二节 已有成果及现状 |
一、“高潮”的定义 |
二、《红楼梦》高潮艺术研究巡礼 |
第三节 《红楼梦》结构分析 |
一、八十回本《红楼梦》结构 |
二、一百二十本《红楼梦》结构 |
三、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高潮艺术的异同 |
第一章 家族势力振兴的高潮——元妃省亲 |
第一节 元妃省亲高潮艺术 |
一、省亲前层层铺叙 |
二、省亲中悲喜交集 |
三、省亲后牵引出更多“虚热闹” |
第二节 元妃省亲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
一、高潮内涵:以“势”补天的高潮 |
二、高潮拐点:由“风月宝鉴”向“红楼故事”过渡 |
三、高潮影响:成为后续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 |
第二章 世俗与脱俗冲突的高潮——宝玉挨打 |
第一节 宝玉挨打高潮艺术 |
一、顿挫之笔,层层造势 |
二、痛怛之情,竭力渲染 |
三、柔情脉脉,自然收束 |
第二节 宝玉挨打在父子冲突关系中的高潮艺术 |
一、众父子关系爬梳 |
二、贾政与宝玉父子关系爬梳 |
三、宝玉挨打在父子关系中的高潮艺术 |
第三节 宝玉挨打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
一、高潮特征:宝玉对“意淫”的执念达到顶点 |
二、高潮内核:世俗与脱俗的冲突 |
三、高潮影响:关涉后续高潮事件的走向 |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高潮——祭宗祠开夜宴 |
第一节 贾府现状 |
一、贾府权势达到巅峰 |
二、经济支撑力达到极限 |
三、人丁最兴旺、支派最繁盛 |
四、仪礼约束力最明显 |
第二节 祭宗祠开夜宴的高潮艺术 |
一、以陌生化手法渐次写出煊赫气势 |
二、以烘云托月之法写出欢乐与冷清 |
第三节 祭宗祠开夜宴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
一、高潮本质: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
二、高潮导向:叙事基调由欢乐转向哀怨 |
第四章 “自杀自灭”的高潮——抄检大观园 |
第一节 抄检大观园高潮艺术 |
一、抄检前不断蓄势 |
二、抄检中运笔“特犯不犯” |
三、抄检后“提按顿挫” |
第二节 抄检大观园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
一、高潮表征:“内囊”耗尽的顶点 |
二、高潮内涵:“自杀自灭”的高潮 |
三、高潮本质:“理想世界”被毁灭的高潮 |
四、高潮外延:贾府婢女悲剧的高潮 |
第五章 灵与肉毁灭的高潮——黛死钗嫁 |
第一节 宝黛爱情心路概况 |
一、爱的试探:砸玉剪穗鉴痴心 |
二、爱的发展:赠帕题诗表痴心 |
三、爱的成熟:情婢试玉乱痴心 |
四、爱的毁灭:焚稿成婚释痴心 |
第二节 黛死钗嫁高潮艺术 |
一、破败之事,连连爆发 |
二、一死一娶,悲惨难名 |
第三节 黛死钗嫁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
一、高潮内涵:爱情之情的毁灭 |
二、高潮本质:诗灵诗心的毁灭 |
第六章 贾府衰败的高潮——贾府抄家 |
第一节 抄家前的诸种预兆 |
一、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
二、内部“自杀自灭”愈演愈烈 |
第二节 贾府抄家高潮艺术 |
一、抄家前危机四伏 |
二、抄家中凄惶无比 |
三、抄家后“树倒猢狲散” |
第三节 贾府抄家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
一、高潮内涵:家族的衰败 |
二、高潮终结:对其他高潮的归结 |
第七章 《红楼梦》高潮艺术规律 |
第一节 六大高潮特点探究 |
一、结构层面:位置较为均匀 |
二、手法层面:反复多样 |
三、情节层面:关涉全局 |
四、人物层面:定型人物 |
第二节 高潮艺术的成因 |
一、“一回两事”的式微与“大旨谈情”的朦胧 |
二、作者的文化观念与现实遭际 |
三、悲剧精神的内在要求 |
主要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从《金瓶梅词话》看晚明娼妓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代娼妓制度与《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生活 |
1.1 娼妓概念的厘定 |
1.1.1 娼妓的定义 |
1.1.2 娼妓的分类 |
1.2 明代娼妓制度 |
1.2.1 乐籍制度 |
1.2.2 禁止官员宿娼 |
1.2.3 禁止买良为娼 |
1.2.4 娼妓的职能 |
1.2.5 娼妓与“脂粉钱” |
1.3 《金瓶梅词话》中所反映的娼妓生活 |
1.3.1 乐籍制度下的乐户 |
1.3.2 官员宿娼 |
1.3.3 买良为娼和娼妓从良 |
1.3.4 娼妓的职能 |
1.3.5 “脂粉钱”和“金花银” |
第二章 《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形象 |
2.1 官妓 |
2.1.1 “金钱狂”李桂姐 |
2.1.2 “孝顺干女儿”吴银儿 |
2.1.3 “水晶心肝玻璃人”郑爱月 |
2.1.4 “码头妓”冯金宝 |
2.2 家妓 |
2.2.1 《金瓶梅词话》家妓群像 |
2.2.2“一身傲骨”庞春梅 |
2.3 私妓 |
2.3.1 “灵魂低贱”王六儿 |
2.3.2 “爱情贞洁”韩爱姐 |
2.4 《金瓶梅词话》中的两个鸨母 |
第三章 《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与家庭 |
3.1 娼妓与乐户家庭 |
3.1.1 乐户家庭的家庭关系 |
3.1.2 娼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
3.2 娼妓和社会良家 |
3.2.1 “干女儿”与人情往来 |
3.2.2 美妓与宠妾 |
3.2.3 封建家庭妻妾和仆妇的“妓”化倾向 |
3.2.4 妓家与良家中的神佛供奉 |
3.3 悬置在妓家和良家之间的两个特殊女人 |
3.3.1 由妓而妾李娇儿 |
3.3.2 由妾而妓孙雪娥 |
第四章 《金瓶梅词话》中娼妓与社会文化反思 |
4.1 娼妓与明代商业 |
4.1.1 纵淫之风与妓业之盛 |
4.1.2 买卖妇女 |
4.2 娼妓在明代的生存情态 |
4.2.1 明代等级悬殊的娼妓群 |
4.2.2 娼妓的自我价值判断和职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现存元杂剧中“掠夺婚”剧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现存元杂剧中“掠夺婚”剧本概述 |
第一节 何为“掠夺婚” |
一、“掠夺婚”释义 |
二、“掠夺婚”的产生及发展 |
第二节 剧本存目 |
一、“掠夺婚”剧本界定 |
二、元杂剧相关作品存目 |
第二章 “掠夺婚”剧本的代表作研究 |
第一节 《汉宫秋》 |
第二节 《鲁斋郎》 |
第三节 《黄花峪》 |
第三章 掠夺者研究 |
第一节 掠夺方式 |
一、“师”婚 |
二、“夺”婚 |
三、“窃”婚 |
第二节 掠夺原因 |
一、美色诱惑 |
二、金钱诱惑 |
三、政治影响 |
第三节 掠夺者形象 |
一、豪强权贵 |
二、流氓无赖 |
三、商人 |
第四节 掠夺者的结局 |
一、斩首示众 |
二、依律治罪 |
三、其他 |
第四章 “掠夺婚”背后的受害者 |
第一节 被掠夺者 |
一、被掠夺者的身份 |
二、被掠夺者的态度 |
三、被掠夺者的命运 |
四、被掠夺者的形象 |
第二节 本夫 |
一、本夫的身份 |
二、本夫的遭遇 |
三、本夫在“掠夺婚”中扮演的角色 |
四、本夫的形象 |
第三节 其他受害者 |
一、父母 |
二、子女 |
三、其他人 |
第四节 受害者的结局 |
一、夫妻团圆 |
二、洗刷冤屈 |
第五章 元杂剧中“掠夺婚”作品的思想内涵及兴盛原因 |
第一节 “掠夺婚”作品的思想内涵 |
一、元杂剧作家的生活背景 |
二、思想内涵 |
第二节 “掠夺婚”作品兴盛的原因 |
一、蒙古婚姻风俗影响 |
二、民族文化冲突 |
三、元朝政治黑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宋代婚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宋代婚姻诗的研究意义 |
二、宋代婚姻诗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宋代婚姻诗的礼仪与风俗 |
第一节 宋代婚姻诗中的礼仪规范 |
一、宋代婚姻诗中的“六礼” |
二、宋代婚姻诗中的其他礼仪 |
第二节 宋代婚姻诗中的风俗习惯 |
一、宋代婚姻诗中的催妆之风 |
二、宋代婚姻诗中的观花烛之风 |
第二章 宋代婚姻诗中的婚姻观念与婚嫁模式 |
第一节 宋代婚姻诗中的婚姻观念解读 |
一、宋代婚姻诗对“婚姻贵及时”观念的继承 |
二、宋代婚姻诗对于“财昏”观念的批驳 |
三、宋代婚姻诗对“嫁鸡逐鸡飞”观念的推崇 |
第二节 宋代婚姻诗中的婚姻形式考察 |
一、“权宜就家室”的入赘婚 |
二、“奕世姻娅在”的世婚 |
三、“嫁人重母党”的中表婚 |
四、“琴瑟贵更张”的妇女改嫁 |
第三章 宋代婚姻诗创作目的及主体 |
第一节 宋代婚姻诗的创作目的 |
一、文人创作婚姻诗的目的 |
二、僧人创作婚姻诗的目的 |
第二节 宋代婚姻诗的特殊创作对象 |
一、作为特殊创作对象的僧人 |
二、僧人成为婚姻诗创作对象的原因 |
第四章 宋代婚姻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宋代婚姻诗中的男子典故 |
一、乘龙跨凤 |
二、坦腹东床 |
第二节 宋代婚姻诗中的女子典故 |
一、无盐女 |
二、梁鸿妻 |
第三节 宋代婚姻诗对《诗经》典故的运用 |
一、《诗经》中的贺婚诗典故 |
二、《诗经》中的其他典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0.2 选题理由及价值 |
0.3 委婉语研究综述 |
0.3.1 国外委婉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
0.3.2 国内委婉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
0.3.3 婚配类词汇研究历史与现状 |
0.4 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的分类 |
1.1 按婉指对象分类 |
1.1.1 “妻/妾/夫”及“夫妻”类 |
1.1.2 婚姻状态类 |
1.2 按语义角度分类 |
1.2.1 义项类型 |
1.2.2 有无标记类 |
1.3 小结 |
第二章 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原则 |
2.1 隐喻、转喻认知研究及其他 |
2.1.1 隐喻模式 |
2.1.2 转喻模式 |
2.1.3 其他 |
2.2 汉语婚配类委婉语构造原则的表现 |
2.2.1 距离原则和关联原则 |
2.2.2 模糊原则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的特点及使用条件 |
3.1 婚配类委婉语的特点 |
3.1.1 体系性 |
3.1.2 时代性 |
3.1.3 地域性 |
3.1.4 伴生性 |
3.1.5 非典型性 |
3.2 婚配类委婉语的使用条件 |
3.2.1 社会地位 |
3.2.2 性别差异 |
3.2.3 文明及受教育程度 |
3.2.4 谈论内容所指对象 |
3.3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婚配类委婉语使用原因及社会语用功能 |
4.1 婚配类委婉语的使用原因 |
4.1.1 社会文化原因 |
4.1.2 社会现实原因 |
4.1.3 社会心理原因 |
4.1.4 语言学原因 |
4.2 婚配类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
4.2.1 避讳功能 |
4.2.2 礼貌功能 |
4.2.3 掩饰功能 |
4.2.4 诙谐功能 |
4.3 小结 |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礼记》中的妇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
三、“妇女观”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方法的确定 |
四、《礼记》各篇成篇年代与《礼记》一书成书年代 |
五、选题意义 |
第一章 “男女有别”观念及其在《礼记》中的表现 |
第一节 先天——生理差异对男女分工的规定 |
第二节 后天——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选择 |
第三节 从为人女的角度考察“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 |
第四节 对“男女有别”的强调不应绝对等同于“男尊女卑” |
第二章 从夫妇关系考察《礼记》中的妇女观 |
第一节 《礼记》对女子义务的理论规定 |
第二节 《礼记》对夫妇间“敬”与“义”的理论规定 |
第三节 “祔”礼论析 |
第三章 从其他家庭关系中考察《礼记》中的妇女观 |
第一节 母子关系(一)——以血缘维系的母子关系 |
第二节 母子关系(二)——以礼制维系的母子关系 |
第三节 婆媳关系与翁媳关系 |
第四节 妻妾关系 |
第五节 叔嫂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社区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社区伦理概述 |
第一节 社区伦理的内涵与类型 |
一、社区伦理的内涵 |
二、社区伦理的类型 |
第二节 社区伦理的功能与特征 |
一、社区伦理的功能 |
二、社区伦理的特征 |
第二章 中国社区伦理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区伦理 |
一、先秦时期的社区伦理 |
二、秦至鸦片战争前的社区伦理 |
第二节 中国近代社区伦理 |
一、晚清时期的社区伦理 |
二、北洋时期的社区伦理 |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社区伦理 |
第三节 中国现代社区伦理 |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区伦理 |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区伦理 |
第三章 中国现代社区伦理的境遇 |
第一节 现实社区伦理的境遇 |
一、熟人社区伦理的现状 |
二、半熟人社区伦理的现状 |
三、陌生人社区伦理的现状 |
第二节 虚拟社区伦理的境遇 |
一、虚拟熟人社区伦理的现状 |
二、虚拟半熟人社区伦理的现状 |
三、虚拟陌生人社区伦理的现状 |
第四章 中国社区伦理的当代建构 |
第一节 建构的伦理基础 |
一、责任伦理理论 |
二、关怀伦理理论 |
三、交往伦理理论 |
第二节 建构的基本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时代性原则 |
三、继承与借鉴原则 |
第三节 建构的主要策略 |
一、现实社区伦理的建构策略 |
二、虚拟社区伦理的建构策略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现实社区伦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虚拟社区伦理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10)广东恩平地区的冥婚现象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恩平地区对冥婚的观念 |
第一节 恩平地区的婚姻观 |
第二节 恩平地区的丧葬观 |
第三节 冥婚的概念 |
一、冥婚的类型 |
二、恩平地区对冥婚的定义和看法 |
第三章 恩平地区冥婚的特征 |
第一节 殇童:恩平民众的生命观 |
第二节 梦兆:来自往生者的托梦 |
第三节 仪式:亦婚亦丧的人生礼 |
第四节 禁忌:煞替代的民俗控制 |
第四章 恩平地区冥婚的成因与功能分析 |
第一节 恩平地区冥婚产生的地方性条件 |
一、恩平地区冥婚产生的自然条件 |
二、恩平地区冥婚产生的社会条件 |
第二节 恩平地区冥婚存在的功能分析 |
一、冥婚的心理功能 |
二、冥婚的社会功能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白居易父母的畸形婚配(论文参考文献)
- [1]张扬与绽放:探究白居易诗歌中女性生命意识的根源[J]. 周婷.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S1)
- [2]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徐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红楼梦》高潮艺术论[D]. 张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从《金瓶梅词话》看晚明娼妓生活[D]. 陈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现存元杂剧中“掠夺婚”剧本研究[D]. 刘冰心. 湖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宋代婚姻诗研究[D]. 吴煜靓. 吉林大学, 2019(12)
- [7]汉语婚配类委婉语研究[D]. 张一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礼记》中的妇女观研究[D]. 朱慧灵.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9]中国社区伦理研究[D]. 马怡. 厦门大学, 2018(12)
- [10]广东恩平地区的冥婚现象调查与研究[D]. 林思洋.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