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明泽,郑燕,彭筱媛[1](2021)在《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是坚持走强军之路的必然要求。军训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团结意识、忧患意识,抗压能力等育人功能。新时代,各高校充分发挥军训的育人功能十分有必要,本文重点探究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就实现路径做了进一步思考,以期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扎实前进。
李卉淼,徐旭敏,代云年[2](2021)在《高校军训承训教官自主培养模式探究——以中南大学军训承训教官自训营建设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军训承训教官自主培养模式是高校新生军训工作互利多赢的新尝试,在减轻了承训部队带训压力的同时,全面提高了学生教官综合素质。既助力高校征兵工作,促进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又是新形势新政策下学生军训难题最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南大学武装部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大纲》要求,通过军训承训教官自训营建设,不断探究自主培养模式,从而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军训任务。
孙华刚[3](2021)在《提升高校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的研究 ——基于浙江省四所高校实证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军训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特殊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属性。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关于大学生军训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成果都集中在运用人本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心理等理论视角,侧重挖掘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并过于追求军训本身作为“知识育人”的实用性,相对忽视大学生军训教育的社会性、国防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军训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军事机关和高校等部门重视,特别是在原有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军训教育认识理解不足、组织领导不规范不统一、课程内容单调陈旧、教学训练吸引力不强、训练保障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已滞后于新时代高校学生军训教育发展要求。本文以教育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提升高校学生军训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实证的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截取浙江省四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大学生军训教育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的六大因素,研究了大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确实,大学生军训作为高校一门必修课,与高等教育在目标导向、教育内容上存在高度契合性。要真正实现“军事教育”与“知识教育”双重目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应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转换的阶段特点,对军训教育的教学组训方法、手段建设、过程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创新,既要秉持合规定性发展质量要求,调整工作体系;又要着眼特色化质量要求,完善课程与教学体系;还要满足普及化教育质量需求,优化师资承训体系;还要联动多元外部利益相关者,变革保障体系;还要从过程性质量要求出发,建立评估监测体系。应该看到,大学生军训教育是一个涉及政府、军事机关、高校管理、大学生等多方相关利益者的公共管理议题。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等的影响,本文选取浙江省内四所特征不同的高校老师、学生两类群体来做问卷调查,以线上方式组织完成调查,导致问卷样本的抽样过程不够严谨,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以弥补相应不足。
昌灯圣,刘姝利,徐盼[4](2021)在《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发展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军事训练。军训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程,也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的各项措施,分析了高校军训自训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索建立高校学生军训自训联盟形式,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提供建议。
昌灯圣,王巍峰,苏登[5](2021)在《普通高校学生军训白训意义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军训作为大学生涯的第一课,也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不断扩招以及部队人数精简的背景下,高校军训自训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军训"以老带新"模式为例,分析了普通高等学校军训自训的现状、功能、模式以及意义等问题,为普通高校军训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康,袁金明[6](2020)在《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文中认为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军训工作已历经了多年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要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以军训自训模式弥补军训外训模式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军训自训模式中有机融入德育理念和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爱党爱国爱军爱民为"魂",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严莉莉[7](2020)在《基于守正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初探》文中认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守正创新"为校训,开创性地建立了一支稳固的军训教官队伍,即由退伍复学军人进行施训,实现了学校自训教官从无到有的突破。该教官队成员经军事训练岗前培训后,承担了学校的军训工作,有效充实了学校的军训教官力量。大学生教官们在带领军训过程中又重现了军人的英姿,展示出了较高的军人素质,体现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形成了具有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
马文璐[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国防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如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必将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1月,教育部召开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专题调研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教育事业规律性,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是坚持走强军之路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谋划工作,切实将其上升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紧抓好。当前,高校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论述作为“魂”和“纲”,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其次,界定了国防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以理论基础为依据,明确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再次,结合辽宁省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及18所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究辽宁省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和待解决的困难,探讨研究并提出了从加强思想引领、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育载体、健全机制和完善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中就包含着国防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对高校国防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国防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指导,切实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王海凤[9](2020)在《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日甲午一役后,国人开始转向日本学习,“训育”这一教育名词随之传入中国。嗣后,中华教育界人士对“训育”一词进行了多方阐释,并将其应用于新式学堂,进行了有关训育制度的早期实践。民国成立后,“训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致使其时各高等院校在实践层面有关训育的探索,大多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随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训育体制,但仅局限于中小学,未涉及高等院校。是故,其时各高校有关训育制度的实践,仍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模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开始在专科以上学校正式构建训育制度。其后,无论国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抑或教会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训育规章法令,从以下三方面推行训育制度:实施“导师制”;成立“训导处”;筹设“三青团分团部”。然而,由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的具体实情不一,在“训育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各校的实施情形有所不同。本选题以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训育”由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制度的演变进程为线索,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方面出发,即按照“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上升至训育制度的正式建构,来谋篇布局、划分章节。在思想层面,自“训育”一词传入中国后,对其内涵、外延,国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在介绍西方训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国人形成了自己的训育理论体系。在对训育制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国人亦在实践层面进行有关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清末“监学官”的设立、“寄宿舍制度”的出现及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皆是有关训育制度的初步实践。民国前期,在训育实践方面,各高等院校仍沿袭了清末的训育范式,直至“五四”之后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因无可资遵循的训育方针,各高等院校的训育组织较为混乱,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各高校开设了“党义课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防止学生受到非三民主义因素的影响,在训育制度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政权开始在高等院校构建训育制度,不仅在学制系统中订定了统一的训育方针、训育标准,而且在管理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训育组织机构。训育制度建立后,国民政府为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行训育制度,将“导师制”纳入教育教学体制;将“训导处”加入行政管理体制;将“三青团”植入高校组织机制。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此三大举措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各自的“本职”功能,为抗战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三大举措的“本职”功能发生变质,“党化”与“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一党专政”下的任何管理举措,最后的发展路径,只能是用来维护国民党根本利益的工具。
袁百文[10](2020)在《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课程是普通高校实施军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大学生军事素质和国防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自全国高校普遍开展军训工作以来,军事课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实践中军事课程实施与军事课程设置和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军事课程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给军事课程实施提供助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课程实施理论对军事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首先对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本研究依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自编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和学生学习兴趣三个方面,以重庆市七所高校2019级的1256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对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还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教学保障、教师发展和督导评价问题对三名军事课程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各高校军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本研究认为,依据课程实施理论和课程层次论,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理想状态下应当属于持相互适应价值取向的“研究-发展”实施模式,即国家教育部门负责制订课程计划并通过行政命令向高校推广而高校则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修改后的课程计划。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实施模式,既可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落实也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调查结果发现:1.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必讲课目比重低;2.军事技能课必训内容部分缺失,63.1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核生化装备,95.6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弹射击;3.军事技能课缺少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31.92%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军事技能考核。从访谈分析来看军事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地位低,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职能分工不合理,军事课程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多;军事技能训练所需场地、器材保障困难。总的来看,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要求落实不到位;第二,课程内容部分缺失;第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且部分内容缺失;第四,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设置待优化;第五,军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待加强。本研究认为首先应改变对军事课程的认识,然后完善高校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设置,加强军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建立健全军事课程督导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军事课程实施实效性。
二、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生军训的意义与地位 |
二、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 |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 |
(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 |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抗压能力 |
三、新时代高校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
(一)加强高校、军队合作,保证军训育人内容与时俱进 |
(二)完善军训教官队伍建设,打造军训育人队伍新模式 |
(三)抓好军训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军训育人文化氛围 |
(四)加强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保证军训育人效果的实现 |
四、结语 |
(2)高校军训承训教官自主培养模式探究——以中南大学军训承训教官自训营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训承训教官自训营的建设背景 |
(一)驻地部队承训难以支持 |
(二)在校国防生承训机制不复存在 |
(三)退役大学生承训力量不足 |
二、学生教官自主培养的四大利好 |
(一)角色定位的双重性 |
(二)军政素质的扎实性 |
(三)基本能力的保证性 |
(四)校方工作的能动性 |
三、中南大学军训承训教官自训营建设路径 |
(一)属地选拔,预选教官优中选优,严把入口关 |
(二)强基固本,培训考核循序渐进,严把培养关 |
(三)建章立制,队伍建设多措并举,严把管理关 |
(四)选好配强,军训工作良性有序,严把运行关 |
(五)常抓不懈,模式探索及时反馈,严把质量关 |
四、承训教官自主培养模式的应用意义 |
(一)助力立德树人,部队高校实现双赢 |
(二)助力校方管培,巩固军训育人成果 |
(三)助力国防动员,推进高校征兵工作 |
五、结束语 |
(3)提升高校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的研究 ——基于浙江省四所高校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解析 |
(一)大学生军训 |
(二)教育质量 |
二、理论分析框架 |
(一)教育质量观: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转型 |
(二)“普及化教育时代”教育质量观的主要观点 |
三、教育质量理论对分析大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的适切性 |
(一)有利于界定多元化的政府职能 |
(二)有利于建立长效化的保障机制 |
(三)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的分析视角 |
第二章 基于浙江省四所高校军训教育的实证设计 |
一、调查准备 |
(一)对象选择 |
(二)主要内容 |
二、调查实施 |
(一)组织过程 |
(二)数据整理 |
三、影响军训教育质量的因素 |
(一)组织机构 |
(二)师资队伍 |
(四)教学形式 |
(五)保障条件 |
(六)管理评价 |
四、对问卷设计题目的信度与校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校度检验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军训教育现状 |
(一)军地各级比较重视 |
(二)训练时间基本达标 |
(三)理论教学得到认可 |
(四)军训成效比较明显 |
二、存在不足之处 |
(一)机构繁杂与认识上偏差 |
(二)技能训练组织过于简单 |
(三)承训保障力量明显不足 |
(四)军事教师队伍需要充实 |
(五)军训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
三、制约因素分析 |
(一)工作机构设置不够规范,影响教学保障落实 |
(二)训练内容体系缺乏创新,削弱学生参与热情 |
(三)学科专业化建设滞后,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
(四)相关利益者作用发挥少,没有形成保障合力 |
(五)过程监测与质量评估不够,效果保持较困难 |
第四章 教育质量理论视角下提升军训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
一、秉持合规定性发展质量要求,调整工作体系 |
(一)建立权威高效的组织架构 |
(二)完善军地联动的法规制度 |
二、着眼特色化质量要求,完善课程与教学体系 |
(一)拓宽军事理论课时代元素 |
(二)提高技能训练实战化水平 |
(三)增加实用性社会心理训练 |
(四)丰富军训配套性教育活动 |
三、满足普及化教育质量要求,优化师资承训体系 |
(一)编设相对独立的教研实体 |
(二)充实通专结合的承训队伍 |
四、联动多元外部利益相关者,变革保障体系 |
(一)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
(二)试行基地轮训模式 |
(三)优化后勤保障渠道 |
五、从过程性发展质量要求出发,建立评估监测体系 |
(一)注重凝聚社会共识 |
(二)建立风险管控机制 |
(三)建立效果评价机制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军训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2:军训问卷调查【学生版】 |
后记 |
(4)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发展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现状 |
1.1 高校学生教官完全自训 |
1.2 部队教官和学生共同施训 |
1.3 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比较 |
2 高校军训自训的困难及挑战 |
2.1 军训协同不足 |
2.2 学生教官素质亟待提升 |
2.3 军训自训装备亟待充实 |
2.4 军训质量考核标准难统一 |
3 高校军训模式的发展及对策 |
3.1 建立高校军训自训联盟 |
3.2 自训模式的教学共建 |
3.3 自训模式的装备共建 |
3.4 自训机制成果共享 |
4 结束语 |
(5)普通高校学生军训白训意义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军训自训的背景 |
(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
(二)部队官兵人数精简。 |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需要。 |
二、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军训自训的功能 |
(一)发挥国防教育育人功能。 |
(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功能。 |
(三)创新大学生军训模式功能。 |
三、“以老带新”自训模式要求 |
(一)制度有保证。 |
(二)选人有标准。 |
(三)训练有方法。 |
四、学生军训自训意义及作用 |
(一)学生军训自训的内容和项目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促进了军训自训系统化和理论化建设。 |
(二)加强学生军训自训高校之间的交流,提升高校军训自训质量和水平。 |
(三)解决军训教官不足和调配困难的问题,使高校掌握了学生军训的主动权。 |
(四)弘扬部队光荣传统,促进退伍士兵在学校国防教育中发挥带头作用。 |
(五)建立了大学生民兵营,为部队培养输送优秀大学生士兵储备兵源。 |
(六)丰富校园文化,增强高校大学生建设一流国防文化的自信。 |
(6)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清高校军训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意义 |
二、深入拓展军训自训模式弥补军训外训模式的比较优势 |
三、高校要在军训自训模式中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7)基于守正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守正创新”概念与内涵 |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军训模式困境 |
3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 |
4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意义 |
4.1 组建了一支专业、稳定的教官队伍 |
4.2 提高军训成效 |
4.3 提高学校育人功能 |
5 守正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发展方向 |
5.1 发挥守正创新的办学优势 |
5.2 建立完善的教官训练模式和制度 |
(8)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国防教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防的基本内涵 |
2.1.2 高校国防教育概念界定 |
2.1.3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防教育理论 |
2.2.3 习近平强军思想 |
2.2.4 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
2.3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 |
2.3.2 有利于我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
2.3.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
3.1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政策依据 |
3.1.2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
3.2 辽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加强 |
3.2.2 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 |
3.2.3 具有辽宁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
3.3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 |
3.3.2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
3.3.3 军事技能训练亟需加强 |
3.3.4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3.3.5 个别国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
3.4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漠 |
3.4.2 军事训练场地与设施缺乏 |
3.4.3 国防教育经费不足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1 凝心铸魂,通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
4.1.2 固本培元,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3 润物无声,通过营造浓厚国防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
4.2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及军事技能训练 |
4.2.1 规范军事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和审查 |
4.2.2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课程体系 |
4.2.3 优化军训内容,增强军训实效性与时代性 |
4.2.4 加强高校对课程和训练的统一管理与领导 |
4.3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
4.3.1 重视专业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
4.3.2 解决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 |
4.3.3 加强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
4.4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实践载体 |
4.4.1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
4.4.2 结合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
4.4.3 加强高校与部队、企业、社区之间的共建 |
4.5 健全国防教育机制,完善国防教育保障制度 |
4.5.1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强化制度支撑 |
4.5.2 落实国防教育工作考评与监督机制 |
4.5.3 加大国防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9)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评析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思想层面:近代中国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清末“训育”概念的传入 |
一、“训育”传入的背景 |
二、“训育”传入的主体 |
三、“训育”传入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前期训育内涵的争辩 |
一、训育重要性的探讨 |
二、训育内涵的博弈 |
三、训育实施路径的论争 |
第三节 民国后期训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
一、训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 |
二、训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训育思想 |
第二章 实践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 |
第一节 清末新式学堂“训育”的践行 |
一、“监学官”的设立与管理规则的颁布 |
二、“寄宿舍制度”的出现 |
三、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 |
第二节 民国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验 |
一、“学监制”的续存 |
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
三、“经学”训育课程的延续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行 |
一、“导师制”的先行 |
二、训育组织的杂出 |
三、“党义课程”的开设 |
第三章 制度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构建完型 |
第一节 训育制度建立的缘由 |
一、“学校风潮”频发的推动 |
二、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建议 |
三、战时施政方针及教育政策的导引 |
第二节 学制系统“训育”的构建 |
一、训育方针的艰难确立 |
二、训育标准的加速订定 |
三、“导师制”的大力倡导 |
第三节 管理系统“训育”的编织 |
一、训育组织“训导处”的建立 |
二、训育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
第四章 全面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高校训育制度的实况 |
第一节 “导师制”的实施 |
一、国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二、私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三、教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第二节 “训导处”的设立 |
一、国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二、私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三、教会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引入 |
一、国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二、私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三、教会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第五章 历史反思: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评析 |
第一节 训育制度的总体评析 |
一、训育制度的内在联系 |
二、训育制度的功能体现 |
第二节 导师制的评析 |
一、从师生情感交流的角度看 |
二、从学子民族精神的角度看 |
三、从学生思想行动的角度看 |
第三节 训导处的评析 |
一、导致学校管理的行政性 |
二、催生校园氛围的政治化 |
三、加强学生思想的控制力 |
第四节 三青团的评析 |
一、于学子抗敌热情的影响 |
二、同高校政治色彩的关系 |
三、与学生进步运动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军事课程目标与实施 |
(三)军事课程内容与实施 |
(四)军事课程实施过程 |
(五)小结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理论阐释 |
(一)课程实施理论与军事课程 |
(二)课程层次论下的军事课程实施 |
(三)普通高校军事教育实施演进 |
五、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过程 |
(五)研究结果 |
六、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改进对策 |
(一)完善军事课程要求 |
(二)落实军事课程内容 |
(三)改进军事课程考核 |
(四)改革军事课程实施机构 |
(五)加强军事课程师资建设 |
(六)健全军事课程督导体系 |
结论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究[J]. 吴明泽,郑燕,彭筱媛. 大学, 2021(42)
- [2]高校军训承训教官自主培养模式探究——以中南大学军训承训教官自训营建设为例[J]. 李卉淼,徐旭敏,代云年. 高教学刊, 2021(31)
- [3]提升高校学生军训教育质量的研究 ——基于浙江省四所高校实证调查[D]. 孙华刚.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4]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发展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 昌灯圣,刘姝利,徐盼.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5]普通高校学生军训白训意义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 昌灯圣,王巍峰,苏登.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03)
- [6]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J]. 陈康,袁金明.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12)
- [7]基于守正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军训教官培育体系初探[J]. 严莉莉. 大众标准化, 2020(15)
- [8]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D]. 马文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9]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D]. 王海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百文.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