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泉丸加味治疗小丁遗尿3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1](2020)在《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儿科的单症状性遗尿患儿,共计8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自拟方剂开窍醒神汤加减口服,对照组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同时两组都进行行为疗法,即睡前控制饮水量,心理疏导等;疗程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证候积分比较及停药8周后随访患儿遗尿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检验,各组间均为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备可比性。(2)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共40例,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症状改善方面,在改善主症遗尿次数、夜间尿量、睡眠觉醒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有效,两组药物在减少患儿夜尿次数方面作用相当,在夜间尿量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觉醒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次症小便频次、小便颜色、饮食情况、大便情况、面色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开窍醒神法”与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二者在疾病疗效方面作用相当,但开窍醒神法治疗在次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方面作用显着,且复发率低于醋酸去氨加压素,表明开窍醒神法治疗小儿遗尿症具有独特优势,为优化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赵梦洁[2](2020)在《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外治法联合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脾肾两虚型遗尿症患儿74例,年龄分布于5~12岁。按就诊顺序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予以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对照组予以摄泉止遗汤治疗,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并于治疗后6月对短期疗效中完全改善及改善患儿进行随访。本研究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治疗前主次症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主症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主症的改善均有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次症证候疗效:两组方案对次症的改善均有效(P<0.05),在改善次症神疲倦怠、自汗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3)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在中医证候总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疾病疗效评价:短期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长期疗效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对主症、次症的改善均有效,在对主症及次症神疲倦怠、自汗的改善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对次症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的改善上两组疗效相当。在中医证候疗效和疾病短期疗效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长期疗效上两组无明显差异。
陈再创[3](2020)在《加味益智散治疗小儿遗尿症下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味益智散治疗下元虚寒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为小儿遗尿症的治疗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复发率更低的方法,同时为加味益智散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东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下元虚寒型遗尿症患儿共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口服加味益智散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综合疗效。结果:①两组患儿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证候积分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②短期疗效方面: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70.0%,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③复发率方面:停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15.8%;对照组复发率为47.6%,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④症状改善方面:两组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但主症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⑤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在综合疗效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加味益智散与醋酸去氨加压素疗效相当;两种药物均可改善患儿的遗尿症状,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两者疗效接近,但在改善次要症状方面加味益智散优于醋酸去氨加压素,且加味益智散治疗后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加味益智散治疗下元虚寒型遗尿症有确切疗效,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刘玮艺[4](2019)在《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患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进行临床研究,将这62例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在此期间,共脱落4例病例(试验组脱落1例,因为患儿依从性差不能接受口服汤剂治疗而脱落;对照组脱落3例,其中因为接受其他治疗剔除2例,另1例因个人原因不能按时治疗而脱落),最终实际完成58例。试验组30例患儿给予口服健脾固肾止遗汤,对照组28例患儿给予口服缩泉胶囊,疗程均为14天。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分析。结果:1.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脾肾两虚型小儿神经性尿频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处理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在总积分及单项主症积分(尿频、尿急)均有明显的降低,经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有疗效。3.两组患儿的膀胱容量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经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儿的膀胱容量均增加。结论:1、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疗效优于缩泉胶囊。2、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患儿尿频,尿急的临床症状。3、健脾固肾止遗汤可以增加患儿膀胱容量。
高敏[5](2018)在《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探讨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联合针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小儿遗尿症的综合疗效,筛选出更好的方法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并为小儿遗尿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课题采用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根据遗尿患儿的个人体质,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病程超过3个月的心肾不交型遗尿患儿共110例,年龄在513岁之间。随机分为:中药组、针灸组、中药联合针灸组。三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月(若治疗期间患儿病愈可与主治医师协调在痊愈12周后停止治疗,进行随访),其中病愈患儿持续随访6个月,用来观察对比三组遗尿患儿的临床治愈情况、远期治愈情况及复发情况,治疗期间如出现症状加重可退出课题组。同时三组患儿需在家长的协助下配合基础治疗。将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每周遗尿次数以及主症和次症的症候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同时观察血常规、尿常规及骶尾骨X线等相关安全指标,并如实记录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需继续追踪回访病愈患儿6个月,以便进行疗效评判。疗程结束后,对3组病例收集和统计的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1)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经过统计学检验,各组间均为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备可比性。(2)疾病疗效对比:(1)治疗中期(6周后)疾病疗效对比:三组患儿疗效,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3个月后)疗效对比:三组患儿终点疗效,经秩和检验,(P=0.014<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灸组终点疗效较差。(3)临床治愈率对比:三组患儿临床治愈率经统计学检验,(P=0.285>0.05)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4)复发率对比:三组患儿复发率(P=0.059>0.05),均无明显差异,临床无统计学意义。(5)长期治愈率对比:三组患儿长期治愈率经统计学检验,(P=0.617>0.05)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6)证候疗效对比:(1)治疗中期(6周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三组患儿治疗中期中医证候疗效经统计学检验,(P=0.145>0.05)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3月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三组患儿治疗中期中医证候疗效经统计学检验,(P=0.001<0.05)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7)安全性评价对比:筛选遗尿患儿在临床治疗及病例随访期间,无中途退出或失访病例,三组病例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运用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三组疗效对比,中药联合针灸组起效相对较快,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三组患儿远期随访无显着差异。
王璐[6](2018)在《神经性尿频中医诊疗指南制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的编制原则,采用循证性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编制的技术方法,开展神经性尿频中医诊疗指南制订的研究,以制订出“能够为中医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外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与国际诊疗指南接轨”的循证性神经性尿频中医诊疗指南。方法:指南制订的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循证证据形成方法、专家论证会方法、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临床一致性评价方法等。本研究主要阐述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临床一致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成果。结果:在经过文献研究、三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方法学质量评价及临床一致性评价后,形成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专家指导组审核稿,经专家指导组审核通过后报送中华中医药学会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形成送审稿上报,通过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将指南报批稿等报送中华中医药学会,最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实施。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问卷调查法”“专家会议法”三法合一的中医药特色指南研究方法,并进行临床一致性评价,保证神经性尿频中医诊疗指南的制订从过程到结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及中医特色性。通过指南制订的具体过程验证了循证性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编制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的《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规范了神经性尿频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促进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
李鹏飞[7](2017)在《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来研究气虚肺郁型遗尿,探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为今后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中医治疗方法,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并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小儿遗尿症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遗尿专病门诊,西医诊断为小儿遗尿症,中医诊断为遗尿,辨证分型属气虚肺郁型,年龄在5至12岁之间,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遗尿患儿共61例。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30例患儿设为西医对照组,接受口服弥凝(醋酸去氨加压素)的治疗,每次0.2mg,一日一次,睡前1小时予少量水口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1例患儿设为中医治疗组,接受中医益气宣肺法的治疗,口服中药“缩尿方”,每日一付,早晚各一次。两组同时配有基础治疗:⑴睡前严格控制进水量;⑵进行膀胱功能训练;⑶患儿父母晚间唤醒患儿一到两次,起床排便。将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每周遗尿次数以及主症和次症的症候积分作为观察指标,同时对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安全指标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满4周后进行疗效评判。疗程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统计学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及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经统计学验证,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疾病疗效对比:疗程结束后,中医治疗组31例患儿,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疾病疗效总有效率83.87%;西医对照组30例患儿,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6.87%;经统计学验证,两组在疾病疗效对比上无显着性差(P>0.05)。(3)症候疗效对比:中医治疗组的31例患儿,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55%;西医对照组30例患儿,治愈3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7例,症候疗效总有效率76.67%;两组症候疗效对比,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对比:西医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中医对照组未出现不良事件,经统计学验证,两组在安全性对比上无显着性差(P>0.05)。结论:(1)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与西医对照组疗效相当,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2)益气宣肺法在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证候方面改观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尤其是睡眠深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乏力、汗出多少等证候的改观上优势明显。(3)服用“缩尿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药物安全性较好。
吴珊珊[8](2017)在《基于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研究“盐炙入肾—肾主水”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缩泉丸出自《妇人良方》,由盐益智仁、乌药、山药组成。方中君药益智仁炮制品的选择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益智仁生品主入脾经,主治脾虚而不能统摄涎唾的口涎自流;益智仁盐炙后主入肾经,主治肾虚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或遗尿。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和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多层次多角度阐明了益智仁“生品入脾·止泻,盐炙入肾·缩尿”中药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本课题在前期益智仁“盐炙入肾”的研究基础上,从复方角度出发,以缩泉丸“补肾缩尿”的功效为切入点,研究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的科学性和“盐炙入肾-肾主水”的作用机理。目的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益智仁盐炙前后及分别组成缩泉丸来研究‘盐炙入肾-肾主水’的机制”(81473353)的一部分,对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科学性和“盐炙入肾-肾主水”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课题组前期已初步确定了缩泉丸的药效部位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差异。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的缩泉丸对肾阳虚多尿模型大鼠肾和膀胱功能及机体水液代谢的改善作用的差异,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差异等探讨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的科学性及“盐炙入肾-肾主水”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文献学、药理学和化学相结合的手段开展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研究“盐炙入肾-肾主水”作用机理。1进行文献研究,整理古方缩泉丸主治病症、缩泉丸中益智仁和全方的研究进展、“盐炙入肾”研究进展、“肾主水”研究进展等内容,为开展益智仁盐炙缩泉丸增强“盐炙入肾-肾主水”作用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采用药理学方法,建立两种大鼠多尿模型,验证缩泉丸温肾缩尿的药理作用,并比较盐炙前后作用差异。3运用ELISA(酶联免疫检测)测定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的缩泉丸血中β2-微球蛋白(β2-MG)、白细胞介素Ⅱ(IL-2)、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HE染色法测定肾脏、睾丸、胸腺、脾脏的病理形态。从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的缩泉丸对模型大鼠肾脏和睾丸病理形态、肾功能、免疫功能三个方面的影响,探讨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对于肾脏的影响,阐明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入肾”的作用机理。4从分子水平出发,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等方法比较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的缩泉丸对模型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mRNA及蛋白的表达;离体膀胱逼尿肌细胞M3R和β3-AR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对HPA轴的影响,从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的缩泉丸对机体水液代谢的影响,阐明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肾主水”的作用机理。5从药代动力学出发,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研究缩泉丸有效部位圆柚酮(NK)和乌药醚内酯(LD)的肠吸收特征及炮制对肠吸收的影响,阐明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肠吸收的变化。运用HPLC-QQQ-MS测定血液中杨芽黄素(TC)、白杨素(CS)、11,12-二羟基圆柚酮(DNK)、LD、NK的含量;同时测定尿液和粪便中LD、DNK和NK的含量。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以及对于粪便、尿液的排泄影响,比较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代谢差异,阐明益智仁盐炙对于缩泉丸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1缩泉丸石油醚部位能显着延长首次排尿时间(P<0.05);显着降低ACH激动的豚鼠膀胱逼1对水负荷多尿模型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能够延长水负荷模型大鼠首次排尿时间(P<0.05),但总排泄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肾阳虚多尿模型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尿量显着减少(P<0.05)。表明缩泉丸具有―缩尿‖作用,且缩泉丸中君药益智仁盐炙后作用有增强的趋势。2缩泉丸对肾阳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睾丸指数的改变均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对肾脏和睾丸病理损伤有显着的改善(P<0.05),并且显着降低血清中BUN、β2-MG含量(P<0.05),IL-2、IGg含量(P<0.05),且益智仁盐炙后组成的缩泉丸作用增强,从大鼠肾脏和睾丸病理形态、肾功能、免疫功能三个方面的影响阐明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入肾”作用机理。3缩泉丸上调肾阳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Q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调整M3、β3-AR mRNA和蛋白表达(P<0.05)使膀胱保持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显着升高CRH、ATCH和cAMP浓度(P<0.05),从而调整尿液的生成,且益智仁盐炙后组成的缩泉丸作用增强,从机体水液代谢的影响阐明缩泉丸中益智仁盐炙“肾主水”的作用机理。4缩泉丸石油醚部位中NK、LD在各肠段吸收均较好;与益智仁生品缩泉丸相比,益智仁盐炙缩泉丸中圆柚酮Ka和Peff增大(P<0.05);乌药醚内酯的Peff增大(P<0.05),从吸收角度阐明盐炙科学性。5益智仁盐炙缩泉丸主要入血成分DNK、NK在血中的半衰期(t1/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显着高于益智仁生品缩泉丸(P<0.05),而消除率(CL)显着低于益智仁生品缩泉丸(P<0.05);LD在血中的CL、MRT药动学参数与益智仁生品缩泉丸相比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益智仁盐炙后组成的缩泉丸生物利用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从体内变化角度阐明盐炙科学性。结论1益智仁盐炙后组成的缩泉丸其缩尿作用增强,是通过改善肾脏和睾丸病理损伤,改善肾功能,提高免疫功能,三个方面增强药物“补肾”作用的,从药物盐炙增强“补肾”作用方面阐释了中药炮制理论“盐炙入肾”的作用机理。2肾脏主持和调节一身水液,盐炙后补肾作用增强,可以调节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益智仁盐炙后组成的缩泉丸增强水液代谢平衡是通过提高肾脏AQP-2的表达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调节膀胱逼尿肌受体的表达维持膀胱正常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全身的水液代谢调节的,佐证了“肾主水”的中医理论,并从水液代谢调节方面阐述了“肾主水”的作用机理。3益智仁盐炙后组成的缩泉丸不仅提高了君药益智仁入血成分生物利用度,同时还提高了配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益智仁盐炙缩尿作用增强可能与生物利用度增加有关,从药动学过程揭示了益智仁盐炙后组方的科学性。
赵美善[9](2017)在《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针灸有效病症小儿遗尿为切入点,全面地收集和整理现代医家治疗小儿遗尿的针灸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探求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并建立优选规律谱。目的在于为腧穴优选及配伍方案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为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规律性研究寻找突破。方法:先搜集大量的关于小儿遗尿的1949年至2017年的期刊文献,将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淘汰后,在符合标准的文献中整理出完整的针灸配方,并使用这些数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之后以此数据库为基础,使用Excel以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灸处方进行整理归纳划分,整理出其中的腧穴的使用频次、部位、归经、穴性、配伍规律等腧穴配伍优先规律并这些针灸处方对于小儿遗尿治疗的规律谱。结果:经筛除和整理,共收集到有关小儿遗尿的针灸处方文献366条,涉及42个腧穴,总频次为1489次,涵盖12条经脉和经外奇穴。腧穴频次分析结果:以关元、气海、中极、百会、三阴交较多;经脉关联分析结果:以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部位关联分析结果:以胸腹部及腰背部腧穴居多;特定穴关联分析结果:以使用募穴与原穴较多。结论: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前十分别为关元、气海、百会、中极、三阴交等穴位。使用的经络前三分别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使用穴位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为任脉、督脉、肾经以及足阳明胃经。使用穴位分部以胸腹部最多见,其次为四肢部以及背腰部,头颈部。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募穴次,其次为原穴、背俞穴、交会穴。腧穴配伍主要以关元配气海,中极配关元,百会配关元,中极配气海,关元配三阴交、气海配三阴交为主。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优选是根据病症情况,具有循经选穴、局部选穴、临近选穴、远端选穴和重视局部与远端选穴的规律。针灸治疗小儿遗尿配伍具有局远配伍法、局部配伍法、前后配伍法、本经配伍法、俞幕配伍法、交会配伍法。
秦源[10](2016)在《彭宪彰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了诸多杰出的贡献。中医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奋斗史,其发展有赖于历代医家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上至四大经典的问世,下至如今众多的医学典籍的涌现,每一部着作都承载着无数医者的心血,这些理论用于指导临床的同时,再经由临床的不断验证及创新,新的理论及方法又不断地更新及丰富了现有的理论。因此,对于医家学术着作的保存及整理发掘,有利于丰富中医理论及推动临床实践的发展。本课题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通过对当代“内科杂病专家”彭宪彰老师现存着作及与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研究,归纳与分析彭宪彰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辨治经验,期望能将彭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地整理,能够全面集中地呈现彭老的毕生成就,为中医理论及临床辨治添砖加瓦。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彭宪彰老师现存的着作及病案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并总结彭老的学术思及临床辨治经验的特点,此外文中选取彭老具有典型特征的病案进行举证,以便于本文进行分析与阐述。本论文从彭宪彰所撰写的《伤寒六十九论》及《叶氏医案存真疏注》两部着作中可以看出,彭老对伤寒学术及温病学术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长于临床应用。彭老擅长使用经方治疗杂证,并首创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遗尿症,开创以宣法治疗遗尿症的先河,有助于开拓中医辨证思路。结合温热学派的辨治体系,根据病情现状自拟处方治疗温热诸证。临床用药具有“简、效、联、变、和”的五大特点。处方用药重视顾护“后天之本”兼顾脾胃,不喜用攻伐之药,在治疗中总以用药平和为特点,考虑患者体质的同时,兼顾四时地域特征,具有“天人相应”的用药特点。此外,彭老治学态度严谨,辨治思维灵活变通,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勇于不断地创新。
二、缩泉丸加味治疗小丁遗尿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泉丸加味治疗小丁遗尿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病例选择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四) 西医诊断标准 |
(五) 证候评分 |
(六) 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
(一) 分组方案 |
(二) 治疗方案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与安全评定 |
(五)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统计学资料 |
(一) 性别分布 |
(二) 年龄分布 |
(三) 病程分布 |
二、基线比较 |
(一) 性别比较 |
(二) 年龄比较 |
(三) 病程比较 |
(四) 观察指标的比较 |
三、疗效分析 |
(一)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积分 |
(二)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总积分 |
(三) 治疗前后两组次症积分 |
(四) 治疗前后两组次症总积分 |
(五) 治疗前后两组症候总积分 |
(六) 疾病疗效 |
四、随访 |
五、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一) 病名 |
(二) 病因及病理机制 |
(三) 治疗 |
三、立法依据 |
(一) 神窍不开、心脑失灵为标 |
(二) 肾虚不摄、膀胱失守为本 |
四、方药解析 |
五、结果分析 |
(一)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析 |
(二) 疗效分析 |
六、问题与展望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遗尿症的中医药疗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及研究 |
1.1 遗尿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3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及研究 |
2.1 定义及分类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机制 |
2.4 遗尿症主要治疗方法 |
3.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概况 |
3.1 耳穴贴压外治的优势 |
3.2 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机制探讨 |
3.3 穴位选择 |
3.4 临床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分组及对照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2.临床观察 |
2.1 观察方法 |
2.2 观察项目 |
2.3 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统计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3.2 疗效评价统计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4.讨论 |
4.1 从脾肾论治小儿遗尿症的立题依据 |
4.2 耳穴贴压的选穴依据 |
4.3 摄泉止遗汤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耳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附录三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四 体格检查表 |
附录五 长期疗效观察表 |
附录六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加味益智散治疗小儿遗尿症下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1.1.1 从病因病机角度分析 |
1.1.2 现代医家从多角度探索小儿遗尿病机 |
1.1.3 遗尿各证型的证候特点及治法主方 |
1.1.4 中医外治法 |
1.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的治疗 |
1.2.3 讨论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材料及相关标准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观察指标 |
2.1.4 统计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研究基线评价 |
2.2.2 两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 |
2.2.3 两组证候积分对比及变化分析 |
2.2.4 单项症状得分对比及变化分析 |
2.2.5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疗效对比 |
2.2.6 不良反应 |
2.3 讨论 |
2.3.1 病例完成情况 |
2.3.2 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均衡性 |
2.3.3 两组疗效对比总结 |
2.3.4 组方立论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小儿神经性尿频的理论研究 |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小儿神经性尿频治则治法的认识 |
2.西医学对神经性尿频的认识及研究 |
2.1 病因 |
2.2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标准(脾肾两虚型) |
3.病例选择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4.治疗方法 |
5.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
5.1 症状及体征量化积分标准 |
5.2 观察指标 |
6.临床疗效标准 |
7.安全性评价指标 |
8.统计方法 |
9.临床资料 |
9.1 病例来源 |
9.2 两组临床资料分布情况如下 |
9.3 治疗前两组患儿病情程度比较 |
9.4 治疗前两组膀胱容量比较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主症(尿频、尿急)、次症积分比较 |
3.治疗前后两组单项主症积分变化 |
4.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变化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病因病机 |
2.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疗效观察的立题依据 |
3.方药组成及相应的饮片量 |
4.方药中各位中药的作用及药理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筛选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安全性评价 |
2.3 有效性评价 |
2.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2.5 监测试验的质量指标 |
2.5.1 主要观测指标标准操作规程 |
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性别情况比较 |
1.2 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2 病情比较 |
2.1 治疗前病情比较 |
2.2 治疗后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理论与探讨 |
1 历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1.1 历代医家对小儿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辩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于小儿遗尿的研究 |
2.1 小儿夜间遗尿症的定义及分类 |
2.2 小儿遗尿症的发病机制 |
2.3 小儿遗尿症的西医临床治疗 |
3 导师学术思想 |
3.1 心肾不交型小儿遗尿症的病因病机 |
3.2 导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对症方法 |
4 “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的用药治疗依据及方解 |
5 中医选穴的具体组方及方解 |
6 实验结果分析 |
6.1 纳入患儿临床特点 |
6.2 一般资料与疗效的关系 |
6.3 治疗方案与疗效的关系 |
6.4 三组疗效的对比 |
6.4.1 三组疾病疗效对比 |
6.4.2 中医三组证候评分对比 |
6.5 不同方案与安全性关系 |
问题与展望 |
1 问题 |
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题随访报告观察表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着作和科研情况 |
(6)神经性尿频中医诊疗指南制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主要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神经性尿频的古代文献研究 |
2. 神经性尿频的现代文献研究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筛选与评价分级 |
2.3 文献检索结果分析 |
3. 文献综述 |
第三部分 专家问卷调查 |
1. 研究方法 |
1.1 德尔菲法 |
1.2 专家问卷的制订 |
1.3 专家遴选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1 问卷反馈情况 |
2.2 专家基本信息情况 |
2.3 三轮专家调查问卷内容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专家论证会 |
2. 同行征求意见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五部分 临床一致性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病例调查方法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2. 临床一致性评价结果 |
2.1 临床一致性评价证候统计分析 |
2.2 临床一致性评价主方统计分析 |
2.3 临床一致性评价中成药统计分析 |
2.4 临床一致性评价其他治法统计分析 |
2.5 临床一致性评价单位测试报告总结 |
2.6 不一致原因及分析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 |
1.1 文献研究法、专家问卷调查法、专家会议法三法合一 |
1.2 专家共识意见的补充性研究 |
2. 神经性尿频指南制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1 文献研究部分 |
2.2 专家问卷调查部分 |
2.3 专家共识意见研究 |
2.4 临床一致性评价部分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质量评价 |
附录2 文献综述 |
附录3 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4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报批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安全性评价 |
2.3 有效性评价 |
2.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2.5 试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病情比较 |
3 组内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比较 |
4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理论与探讨 |
1 历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于小儿遗尿的研究 |
3 导师学术思想 |
4 “缩尿方”的组方依据及方解 |
5 实验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儿遗尿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着作和科研情况 |
(8)基于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研究“盐炙入肾—肾主水”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试剂仪器型号及批号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缩泉丸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盐炙入肾”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肾主水”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缩尿作用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水负荷多尿模型尿量影响 |
第二节 对肾阳虚多尿模型尿量的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盐炙入肾-肾主水”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一节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盐炙入肾”作用机理研究 |
第二节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肾主水”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在体肠吸收比较研究 |
第二节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的缩泉丸体内代谢比较研究 |
第三节 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大鼠排泄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讨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小儿遗尿的病因研究 |
2 中医对小儿遗尿的病因研究 |
3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概况 |
4 西医治疗方法 |
5 总结 |
文献研究 |
1 数据采集 |
2 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统计 |
2.1 腧穴优选统计结果 |
2.2 腧穴配伍规律统计结果 |
讨论 |
1 腧穴优选规律研究 |
2 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彭宪彰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资料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 |
1.4.1 本课题创新性 |
1.4.2 研究意义 |
2. 彭宪彰生平及成果 |
2.1 彭宪彰生平 |
2.2 彭宪彰所着书籍及成果 |
2.2.1 《伤寒六十九论》 |
2.2.1.1 成书缘由 |
2.2.1.2 写作体例 |
2.2.1.3 写作目的及成书意义 |
2.2.2 《叶氏医案存真疏注》 |
2.2.2.1 着书缘由 |
2.2.2.2 写作体例 |
2.2.2.3 成书意义 |
3. 彭宪彰对经典学术思想的阐发 |
3.1 对伤寒学术的见解 |
3.1.1 讨论《伤寒论》的辨证提纲 |
3.1.1.1 阴阳为辨病的总纲 |
3.1.1.2 发汗后,寒热为辨病虚实的提纲 |
3.1.2 关于《伤寒论》中脉象的讨论 |
3.1.2.1 论脉象的“阴阳”所指不同 |
3.1.2.2 论“脉阴阳俱浮紧”的译文 |
3.1.2.3 论太阳病传变脉象 |
3.1.2.4 论温病总纲未言脉象,而风温病“脉阴阳俱浮” |
3.1.2.5 论太阴中风的脉象 |
3.1.2.6 论少阴病的脉象 |
3.1.2.7 论少阴亡阳脉阴阳俱紧 |
3.1.2.8 论三阴中风欲愈证的脉象 |
3.1.3 对《伤寒论》的注释提出见解 |
3.1.3.1 对语义模糊的注释,进行完善与讨论 |
3.1.3.2 对不赞同的注释,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论证 |
3.2 对温病学术的见解 |
3.2.1 温病的范畴与分类 |
3.2.2 温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 |
3.2.3 温病的辨证依据 |
3.3 对内伤杂病的见解 |
3.3.1 对杂病的诊断 |
3.3.2 有关杂病的辨证 |
3.3.3 对杂病的治法 |
小结 |
4. 彭宪彰经方运用的研究 |
4.1 对经方的继承——擅用经方治杂病 |
4.1.1 “吴茱萸汤”治头痛 |
4.1.2 “四逆汤”治外感表里两虚证 |
4.1.3 五苓散治疗外感兼水湿内停证 |
4.2 对经方的发挥——擅长根据病情,将经方随证化裁 |
4.2.1 湿温病 |
4.2.1.1 湿温病概况 |
4.2.1.2 典型病案列举 |
4.2.1.3 病案分析 |
4.2.2 风温病 |
4.2.2.1 风温病概况 |
4.2.2.2 典型病案列举 |
4.2.2.3 病案分析 |
4.2.3 伏暑 |
4.2.3.1 伏暑病概况 |
4.2.3.2 典型病案列举 |
4.2.3.3 病案分析 |
4.2.4 彭老治疗温病的治法特点 |
4.2.4.1 以“疏”治外感温热病 |
4.2.4.2 用“宣”法治湿温病 |
4.2.4.3 以“温”法化痰除湿 |
4.3 经典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新治法 |
4.3.1 宣清结合治麻疹顺证,宣养共施治麻疹逆证 |
4.3.1.1 麻疹的概况 |
4.3.1.2 典型病案列举 |
4.3.1.3 病案分析 |
4.3.1.4 宣清结合治顺证,宣养共施治逆证 |
4.3.2 辛开苦降法治痢疾 |
4.3.2.1 痢疾的概况 |
4.3.2.2 典型病案列举 |
4.3.2.3 病案分析 |
4.3.2.4 以“和法”治痢疾 |
4.3.3 久泻 |
4.3.3.1 久泻的概况 |
4.3.3.2 典型病案列举 |
4.3.3.3 典型病案列举 |
4.3.3.4 同病异治法疗痢疾 |
4.4 仿古法而立新治法 |
4.4.1 仿用“通因通用”之法,立攻里养阴法 |
4.4.2 仿“乌梅丸”,立温脾健胃,清热除湿方 |
5. 彭宪彰临床用药研究 |
5.1 知药善用 |
5.1.1 巧用多效药 |
5.1.2 擅用平和药 |
5.1.3 慎用毒烈药 |
5.1.4 选用不同品种药物 |
5.2 利用配伍,佐制药性 |
5.3 不拘泥原方,随证用药 |
5.4 剂型多样化,不拘泥于汤剂 |
5.4.1 擅用灸法配合治疗 |
5.4.2 以丸剂治急证 |
6. 彭宪彰对中医理论及临床的贡献 |
6.1 首创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遗尿症 |
6.1.1 原发性遗尿症的西医认识 |
6.1.2 中医对遗尿的认识 |
6.1.3 彭老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遗尿 |
6.2 运用赞化血余汤治疗脱发 |
6.3 对中医治法进行临床观察 |
6.3.1 心悸型 |
6.3.1.1 寒证 |
6.3.1.2 虚证 |
6.3.1.3 虚中夹实证 |
6.3.2 痹证型 |
6.3.2.1 寒证 |
6.3.2.2 热证 |
6.3.3 水肿型 |
6.3.3.1 寒证 |
6.3.3.2 虚证 |
6.3.3.3 热证兼虚证 |
7. 讨论与总结 |
7.1 彭老的治学态度 |
7.1.1 逐字研读经文本意 |
7.1.1.1 强调重视字词的本意 |
7.1.1.2 强调重视字词的隐含之意 |
7.1.1.3 可从语法结构分析句意 |
7.1.2 重视经文中的文字省略 |
7.1.2.1 “脉缓”及“脉阴阳俱紧”的省文 |
7.1.2.2 “但满而不痛”的省文 |
7.1.2.3 白虎加人参汤证中“大汗出”、“脉洪大”的省文 |
7.2 彭宪彰的学术思想 |
7.2.1 对中医学术的传承 |
7.2.2 不囿成法,探索创新 |
7.2.2.1 对麻杏石甘汤的发微 |
7.2.2.2 对“汗法”的发微 |
7.2.2.3 如何对经方进行创新 |
7.2.3 以主次矛盾辩证法,阐释标本缓急的治法 |
7.2.3.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的主次矛盾 |
7.2.3.2 “葛根汤证”中的主次矛盾 |
7.2.3.3 “栀子厚朴汤证”中的主次矛盾 |
7.2.3.4 表里同病中,救里与救表的主次矛盾 |
7.2.3.5 “四逆汤证”中的主次矛盾 |
7.3 彭老的临证经验 |
7.3.1 彭老治疗温热类疾病的用药特点 |
7.3.2 强调审明主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7.3.3 善抓主证,不忘兼证 |
7.3.4 顾护脾胃,重视后天之本 |
7.4 彭老的用药特点 |
7.4.1 “简” |
7.4.2 “效” |
7.4.3 “联” |
7.4.4 “变” |
7.4.5 “和” |
7.5 彭老的经验给予后世的启示 |
7.5.1 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根源 |
7.5.2 学贵不泥,用贵变通 |
7.5.3 面对危急重症,不可轻言放弃 |
8.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小儿遗尿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彭宪彰部分图文资料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缩泉丸加味治疗小丁遗尿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D]. 李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D]. 赵梦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加味益智散治疗小儿遗尿症下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D]. 陈再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玮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醒脑开窍、补肾止遗法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D]. 高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神经性尿频中医诊疗指南制订的研究[D]. 王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D]. 李鹏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8]基于益智仁盐炙前后组成缩泉丸研究“盐炙入肾—肾主水”的作用机制[D]. 吴珊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1)
- [9]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D]. 赵美善.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彭宪彰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D]. 秦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