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节炎和力学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南[1](2021)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膝关节炎是多发于中老年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骨赘形成和软骨下骨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并伴有关节疼痛、僵硬、畸形和肌肉萎缩等多种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关节运动障碍甚至残疾。膝关节炎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关节软骨为关注点,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等影像学方法,以关节软骨磨损和关节间隙狭窄为膝关节炎的标志性病理特征,对膝关节炎进行诊断和评估。然而,关节软骨等结构性病变往往发生在疾病中晚期,且关节软骨一旦磨损便不可逆转,病情极易因发现较晚而错过治疗的绝佳时期。此外,膝关节炎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尚无法做到根治疾病,而手术治疗又会造成关节内部损伤,使患者承受痛苦并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面对临床诊断膝关节炎的瓶颈问题和巨大的医疗需求,研究人员利用影像学和生化检查等方法进行了诸多研究,然而目前仍未有行之有效的膝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因此,如何在膝关节炎发生、发展的早期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关节炎是一种全关节疾病,病变累及下肢骨骼、半月板、滑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多种组织。特别是在膝关节炎的早期阶段,关节软骨等组织的异常变化尚未达到影像学检测方法的诊断标准,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例如肌肉、肌腱、韧带和血管可能已经发生了相应的病理改变。因此,以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为关注点对膝关节炎进行研究,为探索膝关节炎病变新机制,寻求膝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仿生学是学习、模拟大自然,在建造的人工制品中实现回归自然的仿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科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难题的一条有效捷径。现代仿生学的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模拟生物,还注重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索,将一切对人类有用的信息进行仿生尝试,尤其是将人类生活作为生活模本,同生物模本一样进行仿生模拟。人类在自身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技能与知识为仿生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中、西医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疾病诊断方法,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中医凭借人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临床信息,得出诊断性的结论;西医利用感官和检查工具,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的方法了解和评估人体状态,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中医“四诊”中的切诊(按诊和脉诊)与西医的触诊相似,都能够获取人体软组织的相关信息。例如,体表温度、湿度;压痛感、摩擦感;肿块的位置、大小、轮廓、硬度、移动度、与周围软组织有无粘连;血管充盈情况和动脉搏动的部位、速率、强度和节律等信息。中、西医通过切诊(按诊和脉诊)和触诊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行为过程,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仿生模本,这启示我们可以利用仿生思维解决目前膝关节炎早期诊断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膝关节周围主要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和血管为关注点,以中、西医切诊(按诊和脉诊)和触诊的疾病诊断方法为基础,利用在体、无创、定量的现代影像学技术获取软组织多物理场的相关参数,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仿生辨识。本文开展的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为探索膝关节炎病变新机制,寻求膝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提供全新的思路,并对人类传统疾病辨识方法向定量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场研究。本文选取了膝关节周围的9块肌肉、6条肌腱/韧带为测量对象,利用超声弹性成像系统在体、无创、定量测量了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具有显着性影响。对不同性别而言,男性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大于女性;对不同年龄而言,除了个别软组织以外,健康受试者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本文还探索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肌肉、肌腱/韧带杨氏模量的差异性,分析发现男性大部分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女性大部分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膝关节炎患者大于健康受试者。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疼痛部位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杨氏模量的影响,分析发现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内侧副韧带和髌外侧支持带,这四条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与膝关节疼痛部位密切相关。(2)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研究。本文选取了为膝关节供血的7条主要动脉血管为测量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体、无创、定量测量了动脉血管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动脉血管形态学参数无显着性影响;仅有个别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性大于女性。本文还探索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动脉血管血流参数的差异性,分析发现血管形态学参数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大部分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膝关节炎患者大于健康受试者。(3)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温度场研究。本文利用红外热像仪在体、无创、定量测量了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和血管的表面温度,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大部分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表面温度均无显着性影响;仅有个别软组织表面温度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性大于女性。本文还探索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软组织表面温度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仅有部分软组织的表面温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膝关节炎患者大于健康受试者。(4)基于机器学习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本文基于测得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场、血管流场和温度场的相关参数,利用决策树、BP神经网络、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等五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仿生辨识。研究结果表明,极限学习机的健康受试者识别正确率和患者识别确诊率分别在90%-100%之间和85%-95%之间,总体识别正确率在90%-97.5%之间,极限学习机对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的识别率高、识别精度稳定,可以作为辨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的机器学习模型。
殷可意[2](2021)在《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适应性运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之一,老年、女姓和肥胖人群是这种渐退化疾病的主要易感群体。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到2020年,寿命增长和老龄化发展已使OA上升为致残的第4大原因。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滑膜关节,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和承受负载过大,发生OA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关节。近几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肥胖患病率逐渐增高,KOA病患数量很可能在未来大幅增加,由此产生的人体功能障碍、残疾,不仅严重妨碍日常生活,还会引发严重心理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均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KOA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究其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慢性心血管类疾病,人们通常将KOA视为“衰老的正常现象”,同时缺乏大范围、规范性、跨人群的骨关节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因此,如何立足患者需求,解决疾病负担挑战,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于规范化治疗,提高骨关节健康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亟待社会各界合力破局。KOA缺乏完全治愈手段,临床干预以缓解关节疼痛,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为重点,其中非药理干预以运动生物力学手段为主,如何调整膝关节内负载是KOA干预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该手段的使用仍旧存在诸多壁垒,例如,缺乏对KOA群体步行时多环节与膝关节运动配合模式的认识,干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同时这一手段的实施需要严苛的实验环境,在临床领域大范围推广困难重重,是否可利用其他生物力学指标简易推估膝关节负载少有探索。以上均为KOA康复干预与日常管理(包括: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干预方案制订和效果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应用参考。综上,本项目总体研究目的是:以步行为动作任务,老年女性KOA为目标人群,深入探讨KOA群体多步行时适应性运动特征变化,明确KOA群体特有的“适应性调整”模式;确定对膝关节负载变化敏感的相关生物力学因素,建立其相互关系,以期指导制定有力且高效的运动干预模式,从而实现KOA早诊早治、及早干预、治疗策略的个性化和阶梯化目标。研究一具体目的:探究KOA老年女性相较于健康老年女性,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收力矩变化对邻近髋、踝关节和其他环节(足、骨盆和躯干)运动特征的影响,以期获取对KOA疾病介入较为敏感的多环节生物力学指标。研究方法:受试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受试者的初选(膝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和年龄),后续通过临床手段——膝关节站立位放射学影像(即X光片:正位片、侧位片)完成KOA的诊断和分期判定(K-L分级),本研究最终纳入KOA受试者15人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5人。设备搭建:在运动科学学院运动技能研究中心实验大厅完成步态分析实验。使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追踪全身反光球运动轨迹,采样频率为100Hz,配合埋入步道中间位置的两块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步行过程中经过测力台时双足地面反作用力,采样频率为1000Hz。数据分析:使用Nexus和Visual 3DTM软件进行后续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指标:1.步态时空参数——步幅、单步长、步宽、步态周期时长和步速;2.运动学——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足前进角,骨盆和躯干侧倾角;3.动力学——下肢髋、膝、踝关节净力矩。研究结果:(1)老年女性KOA受试者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步速显着下降(t=2.129,P=0.04),其他步态时空参数不存在组间差异;(2)老年女性KOA受试者步行过程中髋关节外展角度有所增大,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出现时刻的髋关节角度1明显大于对照组(t=4.561,P<0.0001),其余膝、踝额状面内角度不存在显着组间差异;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出现时刻的骨盆、躯干侧倾角明显倾向患侧(t=4.396,P=0.0001;t=10.03,P<0.0001),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出现时刻的足前进角表现为外八(t=3.351,P=0.002)、骨盆和躯干侧倾角显着倾向患侧(t=3.028,P=0.0052;t=3.135,P=0.004);(3)支撑末期中对应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出现时刻的踝关节力矩2(t=17.73,P<0.0001),支撑初期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t=14.42,P<0.0001),踝关节最大背屈力矩(U=58,P=0.0004)及膝关节最大伸膝力矩(t=2.197,P=0.03)存在显着组间差异。研究二:具体目的:在不同体重KOA老年女性中进一步探究步态时空参数、下肢关节及其他身体环节的运动特征改变,明确KOA老年女性群体步行时特有的“适应性变化”过程;同时利用数学手段建立上述运动调整与膝关节内收力矩的关系,探讨其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受试者:招募及筛选条件同研究一,最终纳入KOA受试者60人,群体中存在体重超标的情况,由于体重也是对膝关节负载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按照我国成人身体质量指数标准,最终将研究二中的受试者分为三组,依次记为BMI(正常),BMI(超重),BMI(肥胖)。数据处理分析及指标:同研究一研究结果:(1)步行过程中,步幅(F=3.951,P=0.02)、单步长(F=3.737,P 0.03)、步速(F=4.851,P=0.01)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BMI(肥胖)组和BMI(正常)组之间。而步宽、步态周期时长不存在任意两者的组间差异;(2)三组KOA受试者中,超重组和肥胖组相较于体重正常组,在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出现时刻,骨盆、躯干侧倾角明显倾向患侧(F=8.449,P=0.0006;F=4.663,P=0.01),在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第二峰值对应时刻,足前进角瞬时值显着增大,表现为更大的外八字(F=5.553,P=0.006;F=11.51,P<0.0001),肥胖组相较于体重正常组,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减小(F=4.620,P=0.013),膝关节垂直胫骨力峰值降低(F=4.644,P=0.0097),髋关节外展力矩峰值随着体重增大,逐级减小(F=6.539,P=0.0334,P=0022)。(3)足前进角、骨盆和躯干侧倾角、步速和BMI值与代表KOA中膝关节负载的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第二峰值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BMI、足前进角在膝关节内收力矩双峰值变化中相对贡献较大,其次为躯干、骨盆侧倾角和步速。研究结论:(1)相较于健康老年女性,KOA老年女性增大的膝关节内收力矩引起步速减慢,髋关节支撑初期外展角度增大,踝关节支撑末期外翻力矩增大,足前进角内八程度减小,骨盆和躯干侧倾向患侧等适应性运动特征变化;病程一致的KOA老年女性,随着体重递增,膝关节内收力矩逐级增大,上述适应性变化更加凸显;(2)膝关节内收力矩增大导致步速,足前进角,骨盆和躯干侧倾角产生明显的适应性运动改变。利用上述指标和身体质量指数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快速推估膝关节内收力矩双峰值的大小,易于其在KOA诊断、干预中大范围应用;(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体重和足前进角对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的相对影响较大,降低体重,增大足前进角度(外八字)可降低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并作为KOA老年女性群体步态修正方案的普适关注点。
韦俊余[3](2021)在《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髓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其力学机制的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筋骨并重,由筋及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手法由筋及骨,再由骨到筋的整体治疗理念的应用,并首次通过结合影像学和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理筋动髌手法作用,引起髌股关节面应力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为其他医学研究提供了临床和实验新思路。1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1.1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观测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影像学数据变化,以评价理筋动髌手法对于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引起的早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作用,并为进一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髌股关节炎关节面的应力变化提供数据基础,最终完善该手法的力学作用机制和规范手法的临床操作。1.2研究对象与方法1.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中心和骨伤科研究所就诊的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年龄须在40—55岁之间。1.2.2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临床选取的30例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予以理筋动髌手法进行治疗,依患者病情,每周治疗3-5次,5周为1疗程,随访观察2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对膝关节X线片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用SPSS20数据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1.3研究结果通过临床理筋动髌手法的治疗和随访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数据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具体的情况如下:治疗前、后髌股倾斜角的比较:治疗前为16.43±1.36,治疗后为15.1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髌骨外移距离的比较:治疗前为3.12±0.15,治疗后为2.9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1.4结论基于“筋骨并重,由筋及骨”的中医整体观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理筋动髌手法干预由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引起的早期髌股关节炎,能获得良好的髌股关节的对位,并能通过影像学技术观测到治疗前后相应的影像学数据变化,为进一步通过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力学机制,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2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2.1研究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手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力学依据及研究数据的说服力,并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理筋动髌手法进行有效性的改善和进一步规范手法的临床操作,有利于手法的统一标准化。2.2研究方法选取一名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女性,44岁,身高165cm,体重55Kg)的右膝作为研究的初始资料,根据螺旋CT采集的原始断层扫描数据,应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处理系统对CT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提取膝关节骨性及韧带支持带等相关结构。然后通过逆向化处理建立膝关节的几何图形,定义单元、材料和几何形状的相关属性,定义单元的相关函数及边界条件,然后模拟加载相关载荷,完成有限元模型的构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模型进行有效性的验证并对手法影像学数据对模型干预的科学性进行了相关的论证。股四头肌肌腱的牵拉力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取股四头肌肌腱的平均拉力为200N。在膝关节屈曲90°位,根据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所获得的影像学数据进行相关模型数值的干预,然后固定胫腓骨,将股骨沿纵轴方向逐渐伸直膝关节,再分别于60°位和30°位进行干预并采集相关数据,然后对膝关节屈曲90°、60°和30°位的前后髌股关节面的应力变化进行对比。通过研究结果的变化阐述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生物力学机制。2.3研究结果膝关节屈曲90°、60°和30°时干预组的工况模型髌骨软骨关节面的应力峰值较未干预组的应力峰值分别下降了 0.47Mpa、0.99Mpa和1.81Mpa;干预组的股骨滑车软骨关节面的应力峰值较未干预组的应力峰值分别下降了 0.72Mpa、0.73Mpa和1.64Mpa。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减小,髌股关节软骨面应力减小的越明显。随着髌股关节面应力峰值的降低及髌股关节面应力接触面积的增大,髌股关节面异常的应力分布及应力集中的异常状态在干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有限元模型髌股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的改善及应力集中峰值的减少等的变化,说明理筋动髌手法可通过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明显的缓解早期髌股关节炎的症状及改善髌股关节软骨面异常的应力状态。2.4结论理筋动髌手法能改善早期髌股关节炎关节软骨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髌骨异常的运动轨迹。其可通过降低关节面应力集中区域的应力大小,减少软骨的破坏和促进软骨的修复;同时增加了关节面应力不足区域的应力大小,使软骨得到了滋养,阻止软骨营养不良性的变性崩解的病理进程。从而有利于早期髌股关节炎的防治。
李佳茹[4](2021)在《针刀干预对兔膝骨关节炎韧带TGF-β1、Col-Ⅲ、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针刀松解法,通过松解膝关节韧带与周围组织粘连,观察针刀干预下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韧带组织形态学改变及TGF-β1、Col-Ⅲ、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探究针刀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韧带组织的作用机理,进一步说明针刀干预对治疗膝骨关节炎模型兔的恢复作用,为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2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每组8只。采用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法造模6周,6周后对实验兔进行行为学评分,分析造模成功与否,造模成功后饲养1周进行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电针组和针刀组进行干预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3周后采用Jessica Badendick评分量表对各组兔关节腔软骨形态进行评分;取各组兔膝关节韧带组织,光镜下观察关节韧带组织形态学改变;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膝关节韧带组织中TGF-β1、Col-Ⅲ、MMP-9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各组兔在造模前饮食、饮水、神色、活动正常,双目有神,对周围环境变化反应敏感。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兔饮食饮水减少,神色黯然,精神不振,双目少神,对周围环境变化反应迟钝,活动量减少,由于左肢束缚出现右肢承重现象,部分兔脱毛现象严重,便溏,不食。造模结束进入治疗期,电针组、针刀组兔饮食、饮水、神色好转,上述改变逐渐恢复正常。治疗3周结束后,电针组和针刀组膝关节活动好转,活动量增加,关节周围肿胀明显改善,模型组各方面情况改善不明显。2.关节腔软骨形态评分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Jessica Badendick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针刀组评分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刀组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光镜观察:空白组兔膝关节韧带组织结构完整,韧带细胞数目较多,排列整齐;模型组兔韧带组织结构层次不清,韧带层薄而粗糙,韧带细胞数目少,排列散乱;电针、针刀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大耳白兔韧带组织结构层次清楚,韧带细胞增多,但局部细胞排列散乱,不及空白组。4.q RT-PCR法实验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比较TGF-β1、Col-Ⅲ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MMP-9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TGF-β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ol-Ⅲm RNA表达水平上升,MMP-9m RNA表达水平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与模型组比较TGF-β1、Col-Ⅲm RNA表达水平升高,MMP-9m RNA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Col-Ⅲ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GF-β1 m RNA表达水平较高,MMP-9m RNA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法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ol-Ⅲ蛋白表达下降,MMP-9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针刀组TGF-β1、Col-Ⅲ蛋白表达上升,MMP-9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刀组Col-Ⅲ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TGF-β1蛋白表达较高,MMP-9蛋白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刀治疗可减轻关节腔软骨的退变,防止骨性关节炎发展区域进一步扩大。2.针刀治疗可减少韧带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所造成的损伤,对韧带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恢复膝关节正常的活动功能。3.针刀干预有效调节膝骨关节炎韧带组织中TGF-β1、Col-Ⅲ,MMP-9的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保护韧带组织及关节软骨的完整性,可能是针刀治疗KOA的作用机制之一。
杨鹏[5](2021)在《基于“筋骨平衡”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治疗KOA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阐明壮医经筋推拿恢复膝关节“筋骨平衡”的起效机制,探讨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方案。方法:选取1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筋组25例、治骨组25例、先筋后骨组25例、先骨后筋组25例,筋骨同治组25例。治筋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干预;治骨组采用牵伸手法进行干预;先筋后骨组第一疗程采用壮医经筋推拿干预,第二疗程采用牵伸疗法干预;先骨后筋组第一疗程采有牵伸疗法干预,第二疗程采用壮医经筋推拿干预;筋骨同治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联合牵伸疗法进行干预。每天治疗1次,隔2天1次,3次/周,6次/疗程,共治疗2疗程。(1)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评估;(2)膝功能判定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表评估。(3)临床疗效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临床受试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25例KOA患者,脱落14例,最终完成研究病例111例。(1)基线资料对比:受试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患者VAS评分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先筋后骨组与筋骨同治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比其余三组,VAS评分显着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的患者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分析显示,先筋后骨组较其余四组的功能评分均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总体疗效对比:经治疗后,先筋后骨组总有效率为95.24%,筋骨同治组总治疗率为91.30%,先骨后筋组总有效率为85.71%,单纯治筋组总有效率为83.33%,单纯治骨组总有效率为63.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先筋后骨组与筋骨同治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其他三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膝部“筋骨平衡”系统的打破是筋先骨后的顺序,故应遵循“先治筋,后调骨”的治疗顺序。(2)采用“先治筋,后调骨”的治疗方案,可最大程度的恢复“筋骨平衡”状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壮医经筋推拿通过干预“枢筋”,以调整膝部“筋骨失衡”状态,达到治疗KOA效应。
李彦锦[6](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除了早期的西医对症治疗和晚期的人工关节置换之外,目前尚缺乏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淫羊藿是祖国医学中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益精健骨的功效,在漫长的中医药历史发展中,淫羊藿长期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骨痿”(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提取物淫羊藿苷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对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病变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课题通过现代实验技术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及其机制,观察淫羊藿苷的防治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人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探索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病变机制及相关体内实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体内实验的有效模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6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2)、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2)和内固定组(ORIF组,n=12)。确认骨骺闭合并排除下肢畸形后开展实验。通过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作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模型,模拟车祸“仪表盘”式高能量损伤所致髋臼后壁骨折。Sham组仅显露左侧髋臼后侧骨面,不进行骨折造模;Non-ORIF组骨折造模后不予复位和固定;ORIF组骨折造模后直视下解剖复位并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完成X线片、处死取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各组病变特点,并采用影像学半定量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本组实验24只模型兔中,21只(87.5%)呈单纯后壁骨折,骨折类型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和ORIF组随时间进展表现出进行性的关节退变,特别是Non-ORIF组,PTOA病变发生早且快,第3周即呈现软骨退变和关节间隙变窄,第6周可见明显软骨磨损、软骨下骨硬化、大量骨赘增生,与临床髋臼骨折继发PTOA病变出现早进展快的特点相符。第6月Non-ORIF组髋关节肥大畸形,软骨严重退变剥脱,臼窝变浅,股骨头变扁并半脱位,也与临床常见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晚期病变高度相似。与Non-ORIF组相比,虽然ORIF组影像学半定量评分无显着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特点显着改善,骨软骨结构层次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软骨退变程度明显减轻,第6月OARSI评分较Non-ORIF组显着降低,显示出ORIF对创伤性关节炎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备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骨折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骨折后第3周和第6周髋关节病变符合髋臼骨折继发PTOA发病早进展快的特点,第6月病变特点也与临床常见髋关节PTOA晚期病变高度相似。本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也为开发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体内实验模型。第二部分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并分析内在机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和内固定组(ORIF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TUNEL法比较软骨下骨细胞凋亡。结果:Mico CT显示Non-ORIF组骨折后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骨小梁厚度减小、骨小梁间隙增大,同时软骨下骨板厚度减小、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大,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第6月时骨质疏松性改变明显缓解。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血清CTXI浓度从第3天至第3周显着增加,至第6周增幅回落;第3天至第6周血清P1NP和BALP浓度随时间进展显着降低。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Non-ORIF组软骨下骨第3天、第3周RANKL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OPG表达减少,第6周RANKL增幅回落,OPG表达回升,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第3天、第3周软骨下骨Caspase3和Bax表达显着增加,Bcl-2表达减少,骨细胞高度特异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减少,第6周各基因和蛋白改变趋势缓解;TUNEL显示第3周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与Non-ORIF组相比,ORIF组Micro CT显示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改善;各时间点CTXI浓度明显降低,P1NP和BALP浓度增加,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和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UNEL显示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显着减少。此外,Micro CT显示ORIF组第6月软骨下骨呈现骨硬化改变,Tb.BMD、BVF、Tb.Th、Ct.Th均显着高于Sham组,同时Tb.Sp显着降低。结论:破骨细胞过度激活和其介导的骨重建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的重要作用因素,且与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软骨下骨改变与软骨退变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契合中医整体观在PTOA病理诊断中的指导意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骨细胞进一步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软骨下骨破坏,有利于改善PTOA病变。第三部分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4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内固定组(ORIF组,n=16)和淫羊藿苷组(ICA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ICA组自造模当天起以淫羊藿(60mg/kg/day)连续灌胃给药3周,其余各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于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和OARSI评分,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结果:与ORIF组相比,虽然ICA组第6月组织病理学OARS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ICA组能进一步改善软骨下骨早期骨质疏松性改变,第3周时Tb.BMD显着升高,Tb.Sp显着降低;第6周时Tb.BMD、Tb.Th、Ct.Th均显着增加,Ct.Po显着下降。与ORIF组各时间点相比,ICA组血清CTXI浓度进一步降低,P1NP和BALP浓度进一步增加,软骨下骨中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时间点Caspase3和Bax表达较ORIF组进一步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ICA组第6月软骨下骨硬化改变较ORIF组明显改善,Tb.BMD、BVF、Tb.Th均显着降低。结论:淫羊藿苷能显着改善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其对PTOA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即改善软骨下骨病变有利于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达到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的治疗效果。淫羊藿苷不仅能抑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还能显着改善成骨活性,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骨细胞凋亡有关,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崔中赏[7](2021)在《基于“筋柔骨正”理论的“推髌伸膝”手法治疗0-Ⅱ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在体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膝骨性关节炎得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得生活质量。以“推髌伸膝”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手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观察“推髌伸膝”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索该手法的在体力学特征。研究方法:选取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住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针刺、艾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推髌伸膝”手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关节周围压痛阈值、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的变化,并使用Record HWnd CSharp测力手套测量并分析“推髌伸膝”手法的力学特征。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OMAC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WOMAC评分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KS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的KS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对比发现,试验组的KSS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膝关节周围压痛阈值方面,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周围压痛阈值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4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关节周围压痛阈值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膝关节活动度方面,试验组患者的屈曲度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14天的屈曲度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伸直度较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的膝关节各项活动度较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14天和2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屈曲度和总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膝关节的伸直度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在下肢力线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的髋-膝-踝角和关节间隙角较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平台后倾角较治疗前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下肢力线各项指标较治疗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髋-膝-踝角和关节间隙角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胫骨近端内侧角、股骨远端外侧角和胫骨平台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与关节周围压痛阈值和膝关节屈曲度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p<0.01)。8.通过对推动髌骨移动时拇指发力的力学特征分析发现,由外向内推动髌骨移动所用力的方向变化范围在X、Y、Z三个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4,0.33和0.06,由内向外分别为0.14,0.04和0.03。由外向内推动髌骨移动时拇指发力过程中力度的变异系数为0.07,而由内向外分别为0.05。结论:“推髌伸膝”手法和常规针刺、艾灸均能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推髌伸膝”手法的优势在于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和纠正异常的下肢力线。施行“推髌伸膝”手法时,由外向内推动髌骨移动时拇指发力在方向和力度的变化程度大于由内向外。
贾梦莹[8](2021)在《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影响口颌功能的颌面部高发病,髁突软骨缺损难以自愈,其退变分子机制不明。力学刺激直接作用软骨,炎症反应广泛参与髁突软骨破坏。细胞焦亡以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8为主要特征,参与慢性炎症,而细胞焦亡在TMJOA软骨细胞中的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异常力学刺激下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为TMJOA的靶向治疗提供线索。方法:第一部分:(1)临床研究,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颞下颌关节滑液,根据CBCT或MRI检查分为伴髁突骨质破坏的TMJOA患者组与不伴髁突骨质破坏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nternal derangement,TMJID)组,分析临床基线资料。(2)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焦亡相关炎性介质IL-1β,IL-18,Caspase-1,NLRP3在两组的表达差异。第二部分:(1)组织水平,通过SD大鼠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干预4周,8周,12周,建立TMJOA模型,通过体式显微镜观察软骨形态结构,Micro-CT扫描软骨下骨,Mimics 20.0系统分析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与骨体积比BS/TV,骨小梁厚度Tb.Th及骨小梁个数Tb.N,评价软骨下骨改建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分系统评价软骨病损特征。(2)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焦亡经典途径关键分子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在正常组与UAC诱导组颞下颌关节组织的表达及分布,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以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焦亡关键基因及蛋白在UAC诱导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1)分子水平,分离培养SD大鼠软骨细胞,分别采用0 dyn/cm2,4 dyn/cm2,12dyn/cm2,16 dyn/cm2的流体剪切力(Fluid Flow Shear Stress,FFSS)干预软骨细胞1h;采用12 dyn/cm2的FFSS干预软骨细胞1h,2h,4h,通过ELISA技术比较软骨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IL-18,IL-1β的表达差异。(2)通过AO-EB染色比较细胞破膜死亡在各组的表达情况。(3)通过WB技术比较焦亡关键蛋白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在各组的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伴髁突骨质破坏的TMJOA患者与不伴有髁突骨质破坏的TMJID患者好于发中青年女性,均有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功能紊乱症状,TMJOA组功能紊乱人数占比较大。(2)颞下颌关节滑液焦亡相关炎性介质IL-1β,IL-18,Caspase-1,NLRP3的表达比较分析,证明了伴髁突骨质破坏的TMJOA患者IL-1β,IL-18,Caspase-1,NLRP3的浓度较高(P<0.05)。第二部分:(1)UAC可诱导TMJOA样表现,体式显微镜可见软骨形变,随UAC作用时间延长,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病损加重,Micro-CT显示BV/TV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降低,软骨下骨丧失明显,UAC诱导4周出现BS/BV增高(P<0.05),短期骨改建,UAC诱导8周及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Th在UAC诱导12周减小,Tb.N在UAC诱导4周,8周减小(P<0.05)。UAC诱导组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增加。(2)免疫组化显示UAC组焦亡关键蛋白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高表达于软骨层,RT-PCR及WB亦检测到UAC诱导组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表达高水平的焦亡相关基因及蛋白(P<0.05)。第三部分:(1)ELISA结果表明软骨均接受1h FFSS干预时,4 dyn/cm2,12 dyn/cm2,16 dyn/cm2FFSS干预组较0 dyn/cm2FFSS对照组比较,培养基上清炎性因子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在12dyn/cm2FFSS作用下,随FFSS干预时间延长,软骨细胞焦亡关键分子表达增高(P<0.05)。(2)AO-EB染色表明随FFSS载荷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破膜死亡细胞数增多。(3)WB显示软骨细胞焦亡关键蛋白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的表达也随FFSS载荷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调(P<0.05)。结论:(1)TMJOA患者滑液中可表达高浓度的焦亡相关炎性介质。(2)单侧前牙反牙合可诱导TMJOA病损,焦亡关键蛋白可表达于髁突软骨层,随OA病损程度加重,焦亡关键分子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增加。(3)软骨细胞存在细胞焦亡,随FFSS作用软骨细胞强度及时间的增加,软骨细胞焦亡现象加重。
乌云额尔敦[9](2020)在《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临床中根据患者病变的不同程度和主观疼痛将KOA分为初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四个阶段。采用阶梯治疗策略对KOA进行相关治疗和康复方面的研究,其中基础包括健康宣教、运动生活指导、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和中医药康复治疗。针刀疗法是一种新兴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生物力学干预疗法,临床治疗KOA疗效确切,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中晚期制动6周KOA模型家兔展开相关实验研究,但是对早中期KOA家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干预研究较少。所以本课题观察早中期制动4周KOA模型兔在针刀干预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力学性能变化,并通过纳米压痕、番红O/固绿染色、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针刀对膝关节软骨结构的影响,同时应用ELISA检测血清、关节液中软骨代谢产物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针刀“调筋治骨”治疗KOA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KOA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基于改良Videman法制备4周KOA模型,探讨针刀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是否通过改变膝关节伸肌-屈肌的张力、弹性和生物力学从而影响关节软骨,明确不同分期伸肌-屈肌生物力学改变在软骨破坏降解中的作用,恢复软骨应力平衡减少损伤,阐明针刀治疗KOA的生物力学机制。基于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观察针刀干预膝关节伸肌-屈肌生物力学条件下兔的步态、软骨代谢及结构变化、肌肉性能的改变;通过纳米压痕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膝关节软骨储存模量、损失模量、阻尼系数和兔关节囊滑液及血清中软骨降解产物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Ⅱ型胶原羧基端肽(CTX-Ⅱ)揭示针刀缓解关节软骨降解的机制,明确针刀治疗KOA的最佳治疗时间,阐释针刀“调筋治骨”法治疗KOA的生物力学等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57只新西兰兔按照体重由小到大排号,查随机数字表,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12只。采用改良Videaman法对48只新西兰兔进行制动造模4周。解除制动3天后进行干预。正常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 ml灌胃,每日1次,共4周。模型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ml灌胃,每日1次,共4周。针刀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ml灌胃,每日1次,同时在股内、外侧肌腱止点、股直肌肌腱止点、股二头肌肌腱止点、鹅足腱囊针刀、压痛结节点进行针刀干预,每周2次,共4周。电针组:对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曲泉进行电针干预,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行电针刺激治疗,分别连接梁丘-委中,血海-曲泉(波形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2mA),每次20min,隔天治疗1次,共4周。西药组:每日进行抓取,按体重10 mg/kg给予塞来昔布灌胃,每日1次,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进行相关组织取材检测。采用改良的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量表对各组兔进行行为学评价;对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进行HE染色及拉伸弹性模量等检测,以评估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肌肉性能;对兔膝关节软骨进行纳米压痕、番红O/固绿染色以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等检测,以观察膝关节软骨结构变化;同时应用ELISA检测各组兔血清、关节液中软骨代谢产物(COMP,CTX-2)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Lequesne评分结果:模型组(6.22± 1.92)、针刀组(5.67±0.87)、电针组(5.89±0.93)和西药组(6.11±0.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4周后,模型组Lequesne评分较前降低(4.67±1.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3.33±0.71,P=0.002<0.01)、电针组(3.56±0.88,P=0.009<0.01)和西药组(3.11±0.60,P=0.000<0.01)Lequesne评分显着降低;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3)。2.各组兔肌肉HE染色结果:在固定视野内(10×20倍),模型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1.44±0.11 ×10-1 mm2)与正常组(2.02±0.36 ×10-1mm2)相比显着缩小(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9±0.12 ×10-1mm2,P=0.000<0.01),电针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1.63 ± 0.29 × 10-1mm2,P=0.125),西药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98±0.49 ×10-1mm2,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改善股直肌横截面积更佳(P=0.014<0.05)。固定视野内模型组股直肌肌纤维数(173.08±11.19条)与正常组(137.75±14.48条)相比显着升高(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0.35±15.81条,P=0.000<0.01),电针组股直肌肌纤维数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159.42±27.68条,P=0.106),西药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明显降低(151.24±26.39条,P=0.013<0.05);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纤维数更少(P=0.014<0.05)。各组兔股二头肌固定视野内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数比较在固定视野内(10×20倍),模型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1.37±0.22×10-1mm2)与正常组(2.30±0.30×10-1 mm2)相比显着缩小(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8 ±0.32×10-1mm2,P=0.000<0.01),电针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4±0.29×10-1mm2,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96±0.46 ×10-1 mm2,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691)。模型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185.47±15.61条)与正常组(115.94±10.59条)相比显着升高(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2.56±27.86条,P=0.000<0.01),电针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4.05±20.78条,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51.38±30.76条,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二头肌纤维数无统计学差异(P=0.845)。3.各组兔伸肌-屈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①各组兔股直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升高(2.122±0.529VS 0.878±0.269 MPa,,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降低(1.202±0.583 MPa,P=0.002<0.01),电针组股直肌整体 EM 值显着降低(1.054±0.167MPa,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降低(1.164±0.291 MPa,P=0.001<0.01);同时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直肌E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②各组兔股二头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显着升高(0.775±0.173 VS 0.401 ±0.141 MPa,P=0.007<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表达降低(0.668±0.202 MPa,P=0.406),电针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表达降低(0.647±0.290 MPa,P=0.320),西药组股二头肌整体 EM 值表达降低(0.700 ± 0.148 MPa,P=0.559)。4.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纳米压痕结果:①各组兔膝关节胫骨软骨纳米压痕结果:从整体数据看,模型组胫骨软骨S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SM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SM值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胫骨软骨SM值表达稍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SM值与正常组(5.74±0.68VS6.88±0.62 Pa,P=0.438)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SM值表达升高(8.79±2.32 Pa,P=0.056),电针组胫骨SM值表达明显升高(10.09±2.92 Pa,P=0.012<0.05),西药组胫骨SM值表达升高(6.35±0.43 Pa,P=0.675);同时,针刀组SM值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胫骨软骨L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LM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LM值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胫骨软骨LM值稍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M值与正常组(0.94±0.15VS 1.22±0.09 Pa,P=0.398)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LM值表达升高(1.56±0.65 Pa,P=0.073),电针组胫骨LM值表达明显升高(1.73±0.53 Pa,P=0.029<0.05),西药组胫骨 LM 值表达稍有升高(1.08±0.50 Pa,P=0.645)。模型组兔胫骨软骨LF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LF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LF值升高,西药组胫骨软骨LF值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F值与正常组(0.163±0.008VS0.177±0.004,P=0.216)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174±0.026,P=0.335)、电针组(0.173±0.006,P=0.363)、西药组(0.172 ± 0.008,P=0.410)胫骨 LF 值表达升高;同时,针刀组LF值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②各组兔膝关节股骨软骨纳米压痕结果:模型组股骨软骨S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显着升高(P<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股骨SM值与正常组(13.27± 3.61 VS 4.23±1.33 Pa,P=0.001<0.01)相比显着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SM值显着降低(5.83±1.23 Pa,=0.003<0.01),电针组股骨SM值显着降低(6.21±0.74 Pa,P=0.004<0.01),西药组股骨 SM 值表达显着降低(5.78±3.34 Pa,P=0.003<0.01)。同时,针刀组与电针组SM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从整体数据看,模型组股骨软骨LM值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股骨LM值与正常组(2.15 ± 0.39 VS 0.68±0.16 Pa,P=0.000<0.01)相比显着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LM值显着降低(1.03±0.19 Pa,P=0.002<0.01),电针组股骨LM值显着降低(1.10±0.18 Pa,P=0.002<0.01),西药组股骨 LM 值显着降低(0.97±0.50Pa,P=0.001<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兔股骨软骨LF值在1 Hz、2.59Hz、6.708 Hz时表达升高,在17.374 Hz、45 Hz时,模型组股骨软骨LF值表达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股骨软骨LF值表达均有升高趋势。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F值与正常组(0.166±0.013VS0.163±0.014,P=0.788)相比表达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178±0.006,P=0.218)、电针组(0.176±0.011,P=0.280)、西药组(0.174±0.013,P=0.426)胫骨LF值表达升高。5.各组兔软骨Mankin评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0± 0),模型组Mankin评分显着升高(5.12±1.65,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Mankin评分明显降低(4.07±0.78,P=0.026<0.05),电针组 Mankin 评分显着降低(3.67±1.40,P=0.003<0.01),西药组 Mankin 评分明显降低(3.93±1.44,P=0.014<0.05)。6.各组兔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模型组细胞核数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39.00 ± 11.95 VS 47.33±6.14个,P=0.076);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48.37±8.62个,P=0.017<0.05)和西药组细胞核数(51.46±13.35,P=0.004<0.01)明显升高。同时,模型组细胞核IOD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218085±65522 VS 281656±47981,P=0.032<0.05);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264482±59410,P=0.058)与电针组(268533± 53436,P=0.051)细胞核IOD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细胞核IOD显着升高(296503±96731,P=0.004<0.01)。模型组F-actin骨架蛋白IOD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427822± 114112 VS 591898±161368,P=0.005<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490082±93263,=0.184)和电针组(488292±101458,P=0.220)骨架蛋白IOD表达稍升高但无统计差异,西药组骨架蛋白IOD值表达明显升高(532521±185545,P=0.046<0.05)。核/骨架蛋白比值方面,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比值升高(0.55±0.23 VS 0.49 ± 0.09,P=0.486);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56±0.18,P=0.866)、电针组(0.59±0.23,P=0.596)和西药组(0.58±0.18,P=0.755)比值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Ⅱ型胶原IOD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70567±26683 VS 133780±61671,P=0.001<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91485±36482,P=0.168)和电针组(89782±51996,P=0.236)Ⅱ型胶原IOD值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西药组Ⅱ型胶原IOD 值明显升高(106694±30698,P=0.031<0.05)。7.各组兔血清和关节液中CTX-2和COM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5.92±1.15 ng/ml)相比,模型组血清CTX-2含量显着升高(8.37±0.89 ng/ml,P=0.001<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清CTX-2含量降低(7.22±1.36ng/ml,P=0.091),电针组血清CTX-2含量降低(8.07±1.26ng/ml,P=0.657),但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血清CTX-2含量明显降低(6.86±0.99ng/ml,P=0.025<0.05);针刀组与电针组CTX-2含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04)。与正常组(5.29±1.10 ng/ml)相比,模型组血清COMP含量显着升高(8.47 ± 1.64 ng/ml,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清COMP含量明显降低(6.61±1.39 ng/ml,P=0.014<0.05),电针组血清COMP含量降低,西药组血清COMP含量降低(6.99±0.99ng/ml,P=0.053)。模型组关节液中CTX-2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升高(9.28±2.22VS 8.45±0.79ng/ml,P=0.231>0.05);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降低(7.98±0.87 ng/ml,P=0.066),电针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明显降低(7.82±0.47 ng/ml,P=0.032<0.05),西药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显着降低(7.37±0.77 ng/ml,P=0.007<0.01)。模型组关节液中COMP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升高(8.19±0.98VS 7.15±1.08 ng/ml,P=0.138);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48±1.14 ng/ml,P=0.283),电针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38±1.13,P=0.244),西药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28±1.71 ng/ml,P=0.194)。[研究结论]1.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显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2.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直接改善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状态,明显降低相应拉伸弹性模量,从而间接改善膝关节软骨承受的异常生物力。3.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显着降低关节软骨病理损伤,部分改善软骨粘弹性能,部分缓解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即“调筋治骨”。
伍乃俭[10](2020)在《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骨关节炎之一,是引起中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主要原因,而且导致身体残障的比例十分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一旦发病,病情持续进展,不可逆转。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能显着延缓膝骨关节炎的病情进展,临床上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确切治疗方案。因此治疗本病,早期确诊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膝三针疗法及易罐疗法(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融合拔罐、运动、推拿于一体的疗法)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因此极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目的:现今社会高速运转,患者追求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当多一部份患者并不满足于单一疗法的疗效,因而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及时效性,是否优于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优化的治疗方案,并为今后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旺角区精诚中医专科诊所门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通过STATA 11.0软件设置产生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进入随机数表中对应的组别,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膝三针组(膝三针疗法)、易罐组(易罐疗法),每组各30例。疗程为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日。每天坚持功能锻炼,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本次研究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选用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评价,次要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分别进行四次评分,收集三组的临床资料数据,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评分差异及三组之间评分的差异,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组、易罐组,每组各30例。研究治疗过程中,无脱落剔除病例,最终90例完成治疗。三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治疗前,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膝关节X片经K-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小于易罐组(P<0.05),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VAS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VAS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3)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①WOMAC疼痛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小于易罐组(P<0.01),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疼痛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疼痛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②WOMAC僵硬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间WOMAC僵硬评分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僵硬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僵硬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僵硬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僵硬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复发。③WOMAC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功能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功能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功能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功能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复发。④WOMAC总分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总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总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总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总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总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复发。(4)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JOA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JOA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JOA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升高(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JOA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JOA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复发。(5)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CDS-15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CDS-15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CDS-15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CDS-15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CDS-15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CDS-15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抑郁情绪的复发。(6)临床疗效评定:完成2个疗程后,膝三针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17例,占57%,显效6例,占20%,痊愈2例,占6%;易罐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21例,占70%,显效3例,占10%,痊愈1例,占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分别为无效1例,占3%,有效5例,占17%,显效19例,占63%,痊愈5例,占17%。各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膝三针组及易罐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7)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只有4人,分别是膝三针组1人,易罐组1人,观察组2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血肿或局部皮肤疼痛的情况,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缓解,未出现病情加重。三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意外及不良反应,提示三种治疗方式均比较安全。结论:(1)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减轻膝关节僵硬及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以及降低患者抑郁指数,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心理健康发展。(2)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长期维持效果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能更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复发。(3)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高,三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及明显不良反应,可见三种疗法均安全有效。
二、关节炎和力学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节炎和力学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膝关节炎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影像学检查 |
1.2.2 膝关节镜检查 |
1.2.3 步态分析评估 |
1.2.4 生物标志物检查 |
1.3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研究现状 |
1.3.1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研究现状 |
1.3.2 膝关节周围血流参数研究现状 |
1.3.3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对象、设备及方法 |
2.1 试验对象 |
2.2 测量内容 |
2.2.1 肌肉 |
2.2.2 肌腱/韧带 |
2.2.3 血管 |
2.3 试验设备 |
2.3.1 超声弹性成像系统 |
2.3.2 红外热像仪 |
2.4 测量方法 |
2.4.1 肌肉、肌腱/韧带力学模量测量 |
2.4.2 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 |
2.4.3 软组织表面温度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场研究 |
3.1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杨氏模量重复性分析 |
3.2 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分析 |
3.2.1 性别对软组织力学模量的影响 |
3.2.2 年龄对软组织力学模量的影响 |
3.3 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分析 |
3.3.1 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软组织力学模量分析 |
3.3.2 不同疼痛部位对软组织力学模量的影响 |
3.3.2.1 膝关节疼痛区域划分 |
3.3.2.2 不同疼痛部位对肌肉力学模量的影响 |
3.3.2.3 不同疼痛部位对肌腱/韧带力学模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研究 |
4.1 膝关节周围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重复性分析 |
4.2 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参数分析 |
4.2.1 性别对血管流场参数的影响 |
4.2.2 年龄对血管流场参数的影响 |
4.3 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温度场研究 |
5.1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重复性分析 |
5.2 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分析 |
5.2.1 性别对软组织表面温度的影响 |
5.2.2 年龄对软组织表面温度的影响 |
5.3 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 |
6.1 机器学习概述 |
6.2 数据预处理 |
6.2.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6.2.2 数据降维处理 |
6.3 机器学习对膝关节炎的分类识别结果分析 |
6.3.1 决策树 |
6.3.2 BP神经网络 |
6.3.3 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 |
6.3.4 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 |
6.3.5 极限学习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适应性运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缩写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一 |
1.3.2 研究二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范围 |
1.6 名词解释与操作性定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基本情况概述 |
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 |
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 |
2.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系统风险指标 |
社会人口因素 |
基因遗传因素 |
肥胖与代谢综合症 |
维生素/饮食 |
骨密度和骨量 |
2.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层面风险指标 |
骨与关节形状 |
肌肉力量 |
关节负载与对线 |
职业与运动 |
损伤/手术 |
2.4 影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力学风险指标 |
2.5 文献小结 |
3 研究一 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多环节/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受试者 |
3.2.2 实验流程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运动学数据处理 |
3.3.2 动力学数据处理 |
3.3.3 统计学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步态时空参数 |
3.4.2 多关节/环节运动学特征 |
3.4.3 髋、膝、踝三关节动力学特征 |
3.5 讨论与分析 |
3.5.1 膝骨关节炎外在步态运动特征变化 |
3.5.2 膝骨关节炎关节内部力学特征变化 |
3.5.3 膝骨关节炎多环节运动特征的改变 |
3.6 小结 |
4 研究二 不同体重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全身补偿和适应性运动调整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受试者 |
4.2.2 实验流程 |
4.3 数据采集与解析 |
4.3.1 数据采集 |
4.3.2 数据解析 |
4.3.3 统计学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4.4.1 步态时空参数 |
4.4.2 多环节运动特征 |
4.4.3 下肢三关节运动特征 |
4.4.4 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与多环节运动变量间的关系 |
4.4.5 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二峰值与多环节运动变量间的关系 |
4.5 讨论与分析 |
4.5.1 不同体重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多环节运动学变化 |
4.5.2 不同体重膝骨关节炎患者踝、膝和髋关节运动特征变化 |
4.5.3 膝关节内收外力矩峰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5 综合讨论与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特色创新之处 |
6.3 实践应用与展望 |
6.3.1 实践应用 |
6.3.2 展望 |
6.4 研究局限性 |
6.4.1 系统局限性 |
6.4.2 研究方案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Ⅰ:研究一与二 V3D软件中用到的部分计算编码 |
附件 Ⅱ:VAS 疼痛量表 |
附件 Ⅲ:K-L(Kellgren-Lawrence) Knee OA 分级量表 |
附件 Ⅳ: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附件 Ⅴ: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髓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其力学机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1 早期髌股关节炎治疗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在膝关节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过程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设备和材料 |
4. 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 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6. 负荷加载和有限元模型干预、工况加载和分析结果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刀干预对兔膝骨关节炎韧带TGF-β1、Col-Ⅲ、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其他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动物造模 |
2.3 模型评定标准 |
2.4 干预措施 |
2.5 指标观察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关节腔软骨形态观察及评分比较 |
3.3 光镜观察 |
3.4 RT-PCR法检测韧带中TGF-β1、Col-Ⅲ、MMP-9m RNA表达 |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韧带中TGF-β1、Col-Ⅲ、MMP-9 蛋白表达 |
4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表 |
综述 针刀调节韧带生物力学特性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筋骨平衡”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治疗KOA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
1.1 膝关节运动生理解剖 |
1.2 膝骨关节炎诱因 |
1.3 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2 治疗KOA现代医学手段 |
2.1 KOA初期治疗 |
2.2 KOA早期治疗 |
2.3 KOA中期治疗 |
2.4 KOA晚期治疗 |
3.中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3.1 中医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论述 |
3.2 中医对膝痹的病因病机认识 |
3.3 膝痹的辨证论治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样本估计量 |
2.3 分组方法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案 |
2.6 疗程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方法 |
2.9 研究结果 |
3.总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筋”与“骨”的平衡 |
2.筋骨平衡与膝骨性关节炎 |
3.筋骨失衡,以筋为先 |
4.壮医经筋与膝骨性关节炎 |
5.壮医经筋推拿以枢筋为关键,达筋骨平衡效应 |
6.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
6.2 在膝关节疼痛与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
7.研究创新点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WOMAC骨关节炎指数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外治治疗膝关节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术中和术后大体情况 |
2.2 标本大体观 |
2.3 影像学特点与评分 |
2.4 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
3 讨论 |
3.1 中医骨伤科学对髋臼骨折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
3.2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基础 |
3.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设计特点 |
3.4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ORIF的疗效 |
3.5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MicroCT扫描 |
2.3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
2.4 Rt-PCR基因检测 |
2.5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
2.6 破骨细胞TRAP染色 |
2.7 凋亡细胞TUNEL荧光法检测 |
3 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指导分析软骨下骨病变与PTOA的内在联系 |
3.2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变化特点 |
3.3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生化改变 |
3.4 骨细胞凋亡在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中的作用 |
3.5 ORIF对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作用 |
3.6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
2.3 MicroCT扫描 |
2.4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
2.5 Rt-PCR基因检测 |
2.6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
2.7 破骨细胞TRAP染色 |
3.讨论 |
3.1 淫羊藿苷治疗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估 |
3.2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的作用 |
3.3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的生化改变 |
3.4 淫羊藿苷改善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机制 |
3.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综述 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
一、创伤性关节炎概述 |
二、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三、中医药在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二):课题资助情况 |
附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基于“筋柔骨正”理论的“推髌伸膝”手法治疗0-Ⅱ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在体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推髌伸膝”手法治疗0~Ⅱ级KOA临床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观察指标 |
3 结果 |
第一部分 “推髌伸膝”手法治疗0~Ⅱ级KOA临床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膝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
1 KOA发病中的生物力学机制 |
2 KOA诊断中的生物力学方法 |
3 KOA治疗中的生物力学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手法治疗KOA的中医机理研究 |
2 手法治疗KOA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TMJOA患者与TMJID患者颞下颌关节滑液焦亡相关炎性介质的表达研究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大鼠TMJOA组织的表达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2 研究内容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流体剪切力干预对软骨细胞焦亡的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靶向NLRP3炎性小体治疗炎症疾病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刀治疗KOA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
1 针刀治疗KOA临床研究进展 |
2 针刀治疗KOA的实验研究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组织层面: 改善关节软骨形态 |
2 细胞层面: 降低细胞凋亡率,促进受损软骨修复 |
3 分子层面: 调控各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刀对膝骨关节炎镇痛作用的研究概述 |
1 外周镇痛机制 |
2 中枢镇痛机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
1 关节周围软组织 |
2 骨性结构 |
3 下肢力线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
2.3 取材及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兔行为学结果 |
3.2 各组兔肌肉HE染色结果 |
3.3 各组兔伸肌-屈肌拉伸弹性模量(EM)结果 |
3.4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纳米压痕结果 |
3.5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
3.6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3.7 各组兔血清和关节液中CTX-2和COMP含量结果 |
4 讨论 |
4.1 KOA动物模型选择 |
4.2 针刀干预缓解KOA模型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降低膝周肌群拉伸弹性模量 |
4.3 针刀干预降低KOA模型兔软骨Mankin评分,缓解KOA软骨损伤 |
4.4 针刀干预改善KOA模型兔关节软骨生物力学性能 |
4.5 针刀干预促进KOA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修复 |
4.6 针刀干预抑制KOA模型兔软骨降解标志物CTX-2、COMP的表达 |
5 结论 |
结语 |
1 实验总结 |
2 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
(10)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
1.1.1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分析 |
1.1.2 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 |
1.1.3 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1.1.4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1.1.5 小结 |
1.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
1.2.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命名 |
1.2.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
1.2.4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1.2.5 小结 |
1.3 靳三针的文献研究 |
1.3.1 靳三针的起源 |
1.3.2 靳三针的组穴原理 |
1.3.3 靳三针的组穴特点 |
1.3.4 靳三针的针法特色 |
1.3.5 靳氏膝三针的穴位组成 |
1.3.6 靳氏膝三针的临床治疗进展 |
1.4 易罐的文献研究 |
1.4.1 易罐的简介 |
1.4.2 易罐的适应症 |
1.4.3 易罐治疗的生物力学效应 |
1.4.4 易罐的治疗特点 |
1.4.5 易罐疗法的临床治疗进展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中止标准 |
2.2.7 研究流程图 |
2.2.8 随机方法 |
2.2.9 盲法 |
2.2.10 治疗方法 |
2.2.11 观察指标 |
2.2.12 随访方式 |
2.2.13 知情同意书 |
2.2.14 疗效评价指标 |
2.2.15 疗效评价标准 |
2.2.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2.17 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及解决方法 |
2.2.18 统计分析 |
2.3 基线资料情况 |
2.4 评价指标结果 |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
2.4.2 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 |
2.4.3 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 |
2.4.4 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 |
2.4.5 临床疗效比较 |
2.4.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基线资料分析 |
3.1.2 观察指标分析 |
3.1.3 临床疗效分析 |
3.1.4 安全性分析 |
3.1.5 综合分析 |
3.2 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优势 |
3.3 膝三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
3.4 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
3.5 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分析 |
3.6 创新性 |
3.7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关节炎和力学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D]. 吴佳南. 吉林大学, 2021(01)
- [2]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适应性运动特征研究[D]. 殷可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髓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其力学机制的分析[D]. 韦俊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针刀干预对兔膝骨关节炎韧带TGF-β1、Col-Ⅲ、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佳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筋骨平衡”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治疗KOA的临床研究[D]. 杨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李彦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筋柔骨正”理论的“推髌伸膝”手法治疗0-Ⅱ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在体力学研究[D]. 崔中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D]. 贾梦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D]. 乌云额尔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伍乃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膝关节炎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症状论文; 膝关节软骨磨损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关节炎最佳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