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沙洋“5月7日”干部学校旧事

追查沙洋“5月7日”干部学校旧事

一、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论文文献综述)

孙超群[1](2021)在《山东五七干校研究(1968-1979)》文中提出

杨琳琳[2](2018)在《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七”干校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为贯彻毛泽东的干部下放参加劳动和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以走“五·七”道路为名,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大专院校教师、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类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体力劳动,改造世界观的场所。1969年8月,上海市电影、新闻出版、文化系统在奉贤各自建立“五·七”干校,其中电影、新闻出版干校位于奉新,文化干校位于塘外。三所干校建校后很快投入到“斗批改”、“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等政治运动中,在肃杀的政治气氛中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这种紧张的情况直到1971年上半年随着干校的任务由“斗批改”转为轮训在职干部,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有所缓和。上海市文教系统16个单位的“五·七”干校逐步并迁至奉新。1975年4月,在原上海市电影、新闻出版、文化“五·七”干校的原址之上,成立了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按照文教组的构想要把所有文教单位的“五·七”干校都集中于此。但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五·七”干校生存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全国各级各地的“五·七”干校逐步撤销,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也于1978年11月停办。“五·七”干校打出的旗号就是以“五·七”指示为指针,以抗大为榜样,坚持把“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放在首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通过组织学员通过结合现实斗争认真看书学习、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队锻炼这样三条途径,达到改造世界观的目的,即“三条途径,一个目的”,这成为“五·七”干校的教育方针。加之干校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使得知识分子必然要放弃原有的业务工作,从事自己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这是全国干校的普遍状况。但由于上海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文教干校中的部分知识分子还是从事了一些业务工作,组建“翻译连”,从事“白皮书”的翻译工作;建立“外语培训班”,培养外语人才,这是上海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特殊之处。本文介绍了奉贤地区文教系统“五·七”干校出现的背景、并迁过程、办校概况,分析了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评价,试图还原在“文革”背景下,作为“五·七”干校的教育和改造对象的上海市文教单位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态图,深入认识上海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他们在价值取向和现实处境中的选择。

董江流[3](2016)在《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五七干校是1968—1979年期间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而举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学校。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是指湖北省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的五七干校。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北京的高等院校等在湖北举办的五七干校,都不属于湖北地方五七干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湖北省各级党政机关被“砸烂”,陷于瘫痪状态,出现了大批“靠边站”干部,需要重新安置。“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五·七指示》发出后,湖北省有部分部队、工人、农民、学生尝试着走上“五·七”道路。湖北各级革命委员会为了解决广大“靠边站”干部,集中组织干部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没有真正起到既能安置“靠边站”干部,又能将他们引上“五·七”道路的作用。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涌现出来的。1968年10月毛泽东“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指示发出后,湖北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纷纷开始筹办五七干校,干校成为安置“靠边站”干部的主要场所。“九一三”事件前,干部在五七干校都要参加政治学习、政治运动和高强度的集体劳动,其中,政治运动搞得人心惶惶,对干部造成了极其残酷地打击,有部分干部甚至被迫害致死。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批判林彪集团罪行和摒弃林彪的干部教育思想。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加大下放干部的分配工作,许多干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在职干部成为了干校的主要轮训对象。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数量继续增加,部分干校陆续与党校合办。“文革”后期,湖北地方五七干校还开展了错误的“批林批孔”运动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许多干部对此十分厌烦和反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开展了批判“四人帮”运动。随着五七干校的地位动摇,党校的地位不断提高,五七干校已不再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五七干校被撤销。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此后不久,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彻底走向停办。虽然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只存在11年的时间,但却对湖北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也因此改变命运。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对湖北政治、经济、文化、干部等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虽然除了负面影响外,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学习马列原着对提高干部理论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加生产知识、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密切干群关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等。但巨大的负面影响完全大过有限的积极影响。总之,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是“文革”极“左”路线的产物,应该予以否定,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陈国强[4](2004)在《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洋,因在"文革"期间,曾有27家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而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滨江小镇的印象。他们创造了沙洋历史上独特的"五七"干校文化现象

陈国强[5](2004)在《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文中认为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洋,因在"文革"期间,曾有27家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而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滨江小镇的印象。他们创造了沙洋历史上独特的"五七"干校文化现象

二、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发端(1969-1973)
    第一节 毛泽东的理想王国
        一、《“五·七”指示》溯源
        二、知识分子的工农结合之路
        三、《“五·七”指示》与“文革”的发动
    第二节 奉贤境内的文教“五·七”干校
        一、“文革”在上海
        二、上海市新闻出版、电影、文化“五·七”干校
    第三节 奉贤文教“五·七”干校中的知识分子
        一、生存状态
        二、苦中作乐
第二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调整(1973-1978)
    第一节 “九·一三”事件之后
        一、“五·七”干校面临危机
        二、“五·七”干校的整顿
    第二节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并迁
        一、上海市文化“五﹒七”干校成立
        二、完成合并
    第三节 上海文教系统干校中的外语培训班
        一、背景
        二、上海师范大学“五·七”干校外语培训班概况
        三、办学评价
    第四节 上海市文教系统干校中的翻译连
        一、翻译连的产生
        二、翻译机器
第三章 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
    第一节 建章立制
        一、组织体制及干部配备
        二、“三条途径、一个目的”
    第二节 基础建设
        一、建筑房屋
        二、道路、用水
    第三节 七次轮训
        一、第一期轮训
        二、第二期轮训
        三、第三期轮训
        四、第四期轮训
        五、第五期轮训
        六、第六期轮训
        七、第七期轮训
第四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结束
    第一节 走向衰落
        一、“文革”落幕
        二、干校的困难与挽救
    第二节 干校停办
        一、中央的拨乱反正
        二、干校的正式撤销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一、毛泽东1966年7月8 日写给给江青的信
        二、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亲历者访谈实录
        三、上海市文化“五﹒七”干校创作,组歌《“五﹒七”干校赞歌》
        四、“五·七”干校题材期刊论文目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概念阐释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创办的背景
    一、“文革”全面发动后湖北党政机关被“砸烂”
    二、“文革”初期湖北尝试走“五·七”道路
    三、湖北组织干部办起“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第二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发出后创办
    一、湖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创办
        (一)湖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筹建
        (二)湖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正式开办
        (三)湖北省五七干校的红卫兵战校
    二、武汉市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创办
        (一)武汉市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建立
        (二)武汉市各区五七干校的创办
    三、其他市县五七干校的创办
        (一)黄石市
        (二)黄冈地区
        (三)孝感地区
        (四)咸宁地区
        (五)荆州地区
        (六)襄阳地区
        (七)郧阳地区
        (八)宜昌地区
        (九)恩施地区
    四、“九一三”事件前的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
        (一)政治学习
        (二)政治运动
    五、“九一三”事件前的集体劳动
第三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在“九一三”后进行大幅度调整
    一、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一)批判林彪集团罪行
        (二)摒弃林彪的干部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的调整
        (一)下放干部纷纷走出干校
        (二)以轮训在职干部为工作重点
    三、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增加及与党校合办的新动向
        (一)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数量继续增加
        (二)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数量增加的原因
        (三)部分干校与党校合办
    四、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五、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第四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在“文革”后走到穷途末路
    一、开展批判“四人帮”运动
    二、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地位动摇
        (一)党校地位提高,干校地位下降
        (二)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已不受欢迎
    三、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消亡
第五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影响
    一、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上的负面影响
        (一)科技上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上的负面影响
    四、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一)“左”倾思想和政治运动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二)恶劣环境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三)高强度劳动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五、学习马列原着对提高干部理论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六、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加生产知识、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加生产知识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七、对密切干群关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五七干校研究(1968-1979)[D]. 孙超群. 山东大学, 2021
  • [2]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D]. 杨琳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研究[D]. 董江流.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J]. 陈国强. 湖北文史, 2004(02)
  • [5]追寻沙洋“五七”干校旧事[J]. 陈国强. 湖北文史, 2004(02)

标签:;  ;  ;  

追查沙洋“5月7日”干部学校旧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