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多氯联苯处理技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魏晋飞,赵霞,景凌云,李庆维,张瑞[1](2019)在《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现状、处理方法及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对各种环境介质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且综述了多氯联苯的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物理法主要有吸附、萃取、絮凝沉淀、填埋等,化学法主要有高级氧化法和还原法,生物法主要有普通生物法和高等生物法。最后,提出了PCBs处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处理方法的展望。
刘亚妮[2](2019)在《联苯代谢对微生物生长胁迫及分裂抑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球菌R04(Rhodococcus sp.R04)是一株可以有效降解联苯/多氯联苯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课题组前期已经对其降解联苯/多氯联苯的功能做了大量研究,在研究中发现,红球菌R04代谢联苯的过程中联苯也反作用于R04细胞,使细胞分裂受阻,无法形成正常的分裂隔膜,且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如2,3-二羟基联苯(DHBP)、2-羟基-6-酮基-6-苯基-2,4-己二烯酸(HOPDA)等,究竟是哪种代谢产物或者联苯自身对红球菌R04细胞分裂产生的强大抑制作用还不清楚;同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FtsZ作为重要的分裂蛋白对细胞有重要的意义,联苯胁迫下红球菌R04细胞出现的分裂异常是否与FtsZ蛋白有直接关系这是本研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成功将红球菌R04的FtsZ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异源表达,表达量高且为可溶性蛋白,通过钴柱或镍柱亲和层析,得到纯度较高的FtsZ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FtsZ蛋白在红球菌R04中的定位以及表达情况提供有力材料,可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在联苯培养下红球菌R04细胞内不同时期FtsZ蛋白的表达情况,也可以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联苯及其代谢物培养下细胞处于对数期时FtsZ蛋白在胞内的定位情况,为进一步研究FtsZ蛋白与红球菌R04细胞分裂和隔膜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研究红球菌R04 FtsZ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定位以及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我们构建了融合表达质粒pET-m3c-ftsZ-rfp,通过IPTG诱导含有融合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发现,随着IPTG浓度的升高,大肠杆菌丝状化明显,细胞分裂受到阻滞,通过对FtsZ蛋白进行荧光标记发现细胞分裂过程中FtsZ定位于Z环处,可以说明FtsZ蛋白作为细胞分裂相关蛋白参与了隔膜环的形成,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分裂。其次我们还用联苯及其代谢物培养了含有融合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研究发现DHBP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生长停滞,FtsZ蛋白几乎不表达,所以我们推测联苯代谢物2,3-二羟基联苯(DHBP)对大肠杆菌的分裂以及FtsZ蛋白的表达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是联苯自身还是其代谢物对细胞产生的抑制作用,我们分别用联苯培养代谢酶缺陷型红球菌R04及几种模式菌株,发现与前体-联苯及代谢产物HOPDA相比,DHBP对所有研究对象,不论是G+或是G-细菌,或是酵母细胞分裂都有较强的抑制和形态的改变。DHBP可使代谢酶缺陷型红球菌R04分裂时形成不完整的隔膜,分裂一侧或端部出现肿胀的小结,影响其正常分裂;DHBP导致大肠杆菌BL21生长缓慢,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表面发生凹陷,胞质内容物流失;DHBP抑制枯草芽孢杆菌WB600分裂,细胞体积明显缩小,而联苯存在时,枯草芽孢杆菌隔膜异常,菌体比对照长约23倍;用DHBP处理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酵母,其分裂受到影响,具有分裂隔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明显变少,出芽生殖的红酵母细胞比例也从64.2%下降到19.3%。
杨一泓[3](2019)在《茶叶中混合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快速筛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因其独特的口感、优雅的外形和营养健康的养生效果长期受到国内外人们深深的喜爱,成为世界上销量最高的饮品类之一。近年来,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深受世界各地关注。由于茶叶上富含多类污染物,其多元化的基质也会影响污染物检测效果。所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并且检测到更多污染物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G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76种混合污染物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质谱(GC-Q/TOF)以20 min全扫描模式同时分析茶叶中169种混合污染物高分辨快速筛查方法;最后对实际空白样品检测,以确定方法的实用性。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GC-MS/MS)上建立了 20 min内多反应离子检测模式(MRM)仪器方法,其中使用甲基毒死蜱单标建立“保留时间锁定”模式,确保得到最佳数据;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质谱(GC-Q/TOF)精确质量污染物个人数据库Pesticide Personal Compound Database and Library(PCDL)中 852 种化合物基础上增加8种多氯联苯污染物用于新建个人PCDL数据库,为筛查实验提供污染物信息基础。(2)本文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是以AOAC发布的检测水果蔬菜上常见农药方法为基础,通过优化实验确定新方案:称取2(±0.05)g茶粉,加入10mL纯水涡旋30sec,静置30 min。依次加入10 mL 1%乙酸乙腈、6 g MgSO4、1.5 gCH3COONa-3H2O,剧烈摇晃振荡1 min。于高速冷冻离心机5000 r/min离心5 min。准确转移2.5 mL上清液,加入净化填料涡旋30 sec。再准确转移2 mL溶液,40℃氮吹吹至近干。最后,1 mL乙腈溶解残留物,涡旋30 sec,取上清液通过0.22-μm PTFE过滤膜后待上机检测。(3)GC-MS/MS方法使用新型净化填料EMR-lipid,结果显示,每种待测污染物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相关系数γ都大于0.99。样品回收率为70.2%-121.44%,相对标准偏差(RSDs)在0.09%-29.38%范围内。76混合污染物的检测限(LOD)为0.1-5μg/kg,定量限(LOQ)为 0.1-10 μg/kg。(4)GC-Q/TOF方法采用二氧化锆(ZrO2)和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填料组合。结果显示,回收率大多在80%-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s)大多低20%。充分利用MassHunter定性软件在电子电离EI模式下使用Find by Fragments(FBF)工作流程和精确质量污染物个人数据库 Pesticide Personal Compound Database and Library(PCDL)对169种目标污染物进行验证;未知物分析(UA)和NIST谱库结合用于目标物筛查;使用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MPP)软件对数据集进行整合用于非目标物筛查。(5)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GC-MS/MS上检测到4种污染物:三种多环芳烃和农药三唑磷;GC-Q/TOF上检出多环芳烃和六六六及其代谢物。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开发的方法在监测茶叶中农药和环境污染物残留方面更有效、更快捷、灵敏度高、实用性强。
刘芸[4](2019)在《青岛市市售贝类中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含量水平、组成特征及居民健康影响风险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分析检测方法,检测贝类中16种多环芳烃(PAHs)与7种多氯联苯(PCBs)化合物的含量水平,分析其组成特征,并分别进行居民健康影响风险分析。初步了解青岛市贝类中PCBs与PAHs的分布特征,进而为海产品中PAHs与PCBs污染的控制监管提供有效的调查方法和数据依据,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方法:1.16种多环芳烃与7种多氯联苯化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1.1仪器检测方法的建立:将配制好的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标准溶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选择离子检测(SIM)模式进行检测。使用HP-5MS色谱柱,设置初始温度90℃,以20℃/min升温至220℃,再以5℃/min升温至300℃,保持5分钟进行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峰面积定量。1.2分离提取方法的建立:准确称量5.00 g样品于具塞玻璃离心管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及正己烷-二氯甲烷溶液,经水浴超声提取后;离心取上清液,重复两次,所获提取液经旋蒸后复溶,过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收集净化液旋蒸至近干,使用正己烷复溶;过净化柱洗脱,合并提取液氮吹至近干,定容。1.3方法学评价: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相关系数、准确度、稳定性、出峰时间和重现性验证,确定方法的检出限。并计算多环芳烃与多氯联苯的回收率与精密度,开展方法学评价。2.样品的收集与分析检测:分别在青岛市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等采集扇贝、海螺、蛤蜊、贻贝,牡蛎等5类各40份,共计200份样品。选其可食部分匀浆后,根据上述建立的分离提取与仪器检测方法对待测的贝类样品进行分析检测。3.膳食消费量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24小时膳食回顾法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食用扇贝、海螺、蛤蜊、贻贝和牡蛎此5种贝类海产品的居民进行膳食调查,收集消费量,采用记账法记录消耗量数据。4.结果分析方法:计算贝类海产品中不同形态PAHs和PCBs的含量,利用SPSS20.0,做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种贝类海产品中PAHs与PCBs的检出率以及其含量水平和组成特征。采用点评估法,计算5种贝类的膳食摄入PAHs和PCBs的接触健康风险指数(ERI)及致癌风险指数(CRI)并进行初步的居民健康影响风险分析。结果:1.分析检测的方法学评价:所建立的多环芳烃-多氯联苯GC-MS法,PAHs的检出限为0.070.27μg/kg,相关系数为0.99820.9999,精密度为0.73%4.82%,回收率为70.20%103.80%;PCBs的检出限为0.120.34μg/kg,相关系数为0.99800.9999,精密度为1.10%4.30%,回收率为75.30%103.60%。2.贝类样品中PAHs与PCBs的检出情况和含量水平:在青岛市超市、批发市场等地采集的5种市售贝类样品的16种PAHs中仅7种同系物有检出,其余PAHs同系物均未检出;7种PCBs均有检出。贝类中PAH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未检出(ND)85.39μg/kg和ND168.66μg/kg;其中PAHs含量与PCBs含量的最大值均在牡蛎中出现。贻贝Flu检出率最高,为72.50%;扇贝的7种PCBs同系物的检出率与其他4种贝类相比均为最高,其中扇贝中PCB52检出率扇贝最高,为85.00%,其次为牡蛎和贻贝。检测结果显示PCBs含量结果均未超过限量标准,PAHs有少数超过限量值,其含量值大多集中在中低水平。3.贝类样品中PAHs与PCBs的组成特征:5种贝类样品中的中环PAHs含量最高,最高可占总体的64.14%;低相对分子质量(LMW,24环的PAHs)占总含量91.75%96.31%。总体结构比例:4环芳烃>3环芳烃>2环芳烃>56环芳烃。对贝类中PCBs各组份进行分析发现,四氯联苯、六氯联苯比例相对较高,两者总和占总PCBs的62.44%66.60%;三氯联苯、五氯联苯含量相对较低,总体趋势为:六氯联苯>四氯联苯>五氯联苯>三氯联苯>七氯联苯。4.贝类样品中PAHs与PCBs的居民健康影响风险评价:计算PAHs和PCBs的接触风险指数(ERI),结果显示在5种不同贝类中PAHs和PCBs的接触风险指数均小于1,经分析非致癌危害较低。分别计算5种不同贝类中PAHs和PCBs的致癌风险指数(CRI),将其结果相加和获得总致癌风险指数,其范围为1.58×10-63.56×10-6,均在可接受致癌风险范围内。结论1.本研究在国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简便快速检测海产品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GC-MS法,方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精密度均能满足检测需求。2.通过检测发现,青岛市市售贝类海产品中多环芳烃与多氯联苯均有检出;但大多数含量水平较低;不同种类贝类海产品中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含量与组成特征不同。3.结合我市居民消费情况,对居民健康影响进行初步风险分析,发现我市贝类海产品中PAHs和PCBs的可食用健康影响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仍需对多环芳烃略有超标的现象多加关注。并为将来开展全国范围内海产品中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持。
熊楠[5](2019)在《典型地区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暴露水平评估及标准物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是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亲脂性、生物蓄积性等,并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膳食摄入是人类摄入二恶英类化合物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例如:鱼类、肉类、蛋类、乳制品类等,长期暴露可导致严重健康威胁。因此,食品中二恶英类化合物污染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体暴露受到全球的重点关注。因此本论文主要围绕动物源性食品中二恶英类化合物进行了如下的工作:(1)典型地区猪油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水平及膳食暴露评估;(2)湖北省动物源性食品中NDL-PCBs水平及膳食暴露评估;(3)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标准物质研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在某省5个地区(GXGPN、GXYLBB、GXHCJCJ、GXGLYS、GXWECW)共采集猪油样品30份。样品经过前处理后,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GXGGPN地区猪油中PCDD/Fs的浓度最高,为1.65 pg?g-1 fat。猪油样品中PCDD/Fs的总含量范围为0.245.5 pg?g-1 fat,平均值为1.4 pg?g-1 fat;DL-PCBs的总含量范围为2.426 pg?g-1 fat,平均值为9.9 pg?g-1 fat。猪油中TEQPCDD/Fs+DL-PCBs含量范围为0.0280.26 pg?g-1 fat,平均值为0.073pg?g-1 fat。其中,OCDD对PCDD/Fs总含量的贡献率最高,占72.3%,平均值为1.0 pg?g-1 fat;PCB118对DL-PCBs总含量的贡献率最高,占61.6%,平均值为6.1pg?g-1 fat。由此可推断出猪油中二恶英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厂、化工厂及油漆厂等废气、废渣的排放。该省居民食用猪油的平均膳食暴露水平为0.47pg TEQ-1kg bw-1month,处于较低健康风险水平。2.在湖北省9个地区共采集300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水产类、肉类、奶类、蛋类)。经过前处理后,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法对其中6种指示性PCB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地区鱼类中NDL-PCBs平均含量最高,为266.255 pg?g-1 ww;其次是肉类,为48.712 pg?g-1 ww;奶类和蛋类分别为26.535 pg?g-1 ww、18.543 pg?g-1 ww。PCB28、PCB153对总含量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1.43%、30.49%。由此可以推断出指示性PCBs主要来源于电力电容器的浸渍剂以及油漆、树脂、结合剂等材料的添加剂。湖北省居民水产类膳食摄入量为0.256 ng?kg-1bw?day-1,肉类膳食摄入量为0.054 ng?kg-1bw?day-1,奶类膳食摄入量为0.01 ng?kg-1bw?day-1,蛋类膳食摄入量为0.01 ng?kg-1bw?day-1。水产类占4种膳食摄入总量的79.56%,是居民摄入NDL-PCBs的主要来源。3.本研究选择满足候选物筛选原则和要求的鱼肉样品作为标准物质候选物,经过混匀、分装、冻干、粉碎制成鱼粉。然后,对鱼粉样品进行前处理,再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法对鱼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进行测定,经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后,采用多家实验室协作定值的方法对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的含量进行定值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结果显示经单因素分析和F检验,瓶间均匀性试验的检验值F均小于临界值F0.01(9,20)。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定值化合物满足一元线性拟合方程中斜率|b1|<t(0.95,2)?s(b1),表明特征值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该标准物质的研制为二恶英、多氯联苯检测提供指控参考和能力评价。
卓平清,田凤鸣,王瀚,胡文斌,陈文东[6](2016)在《非生物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氯联苯作为持久性污染物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对多氯联苯的非生物降解法的类型、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降解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武倩倩[7](2015)在《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洗脱—曝气修复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可以通过土壤、大气、水、生物体等多种介质长期存在于环境并进行迁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台州固废拆解区早期落后的拆解工艺,含有多氯联苯的变压器油、酸洗废液等随意倾倒,拆解区已受到严重的土壤多氯联苯污染,对其污染特征及修复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研究将对当地生态效应预测及人体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台州市典型固废拆解区土壤PCBs污染为研究对象,在对现场多氯联苯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讨PCBs的去除机制,确定土壤PCBs污染的高效修复技术参数,为场地土壤多氯联苯污染修复提供技术参数和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拆解区土壤已遭受严重的多氯联苯污染,约有47%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多氯联苯最高值达到了937ng-g-1,重点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台州拆解园区沿线一带,水稻和蔬菜出现不同程度的多氯联苯超标,农产品与土壤污染物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2)表层土壤中ΣPCBs浓度范围为71.26-113.06ng·g-1,平均值为92.39ng-g-1,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单体均有检出,其中PCB28含量最高,占总量的36.52%,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PCB28>PCB52>PCB101> PCB153> PCB138>PCB180。土壤剖面中,PCBs大部分集中在腐殖质层,随着深度增大含量逐渐降低,40cm以下可降低95%左右;从单体组成来看,氯原子取代数目越多PCBs垂向迁移能力越弱。沉积物中ΣPCBs浓度范围为246.74-621.76 ng·g-1,远高于土壤。水体中ΣPCBs浓度范围为72.36-90.66ng·L-1,远高于水质标准限制值。(3)对不同介质中PCBs各单体所占总量的比例进行比较,其中PCB28在底泥中所占比例低于土壤和河水,而高氯联苯(PCB153、138和180)在底泥中的比例高于土壤和河水,氯代原子数越多,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更易于被颗粒物吸附。(4)使用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现场污染土壤和人工污染土壤进行静态洗脱对比,当洗脱液浓度为5g·L-1时,新鲜人工污染土壤和野外污染土壤中PCBs洗脱率分别为43.7%和23.6%。随人工污染土壤老化时间的延长,PCBs洗脱率逐渐降低。低氯联苯的洗脱率大于高氯联苯。(5)使用Tween80和大气降水分别淋滤污染土壤,Tween80对PCBs的去除率为40%,而大气降水条件下去除率很低,说明原位土壤经过长时间“老化”后,污染物很难通过自然条件去除。(6)对不同曝气流量、不同介质和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相中PCB28的AS修复去除效果,发现曝气流量越大,去除速率越快,效果越好,但是过大的曝气流量容易引起土壤介质的扰动,实验最终选定流量为40ml/min。砂土介质中污染物去除速率比土壤介质快,且去除率大于土壤。此外,较高温度有利于 NAPL相和液相中NAPLs向气相的转化,增温条件下污染物去除速率比低温时较快。(7)利用TOUGH2程序中的T2VOC多相流模型,对曝气流量为40ml/min条件下,砂土和土壤两种不同介质含水层中PCB28的AS修复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数据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预测PCB28污染物在曝气修复过程中的衰减规律。(8)从土壤中筛选出抗性微生物,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微生物的最佳生存环境:pH=7和温度为30℃时菌株的生长状况最好。多氯联苯初始含量在9~15μg·L-1范围时,微生物降解作用发挥主要作用,对PCBs的利用率高,降解效果好。(9)抗性微生物经过驯化后,在最佳生存环境下进行生物曝气,曝气口附近PCBs去除率高达73.7%,土柱末端达到60.3%,经微生物修复后综合去除率能达到90%。(10)选择T2VOC模型,利用PetraSim可视化界面程序分别建立二维和三维修复模型,选用不同曝气方法对不同尺度的实际污染场地进行PCB28三相流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T2VOC可以很好地模拟分析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及修复情况,显示水、气、NAPL三相流运移及压强等变化。通过对土壤NAPLs污染进行完整、实际的模拟,为土壤地下水系统NAPLs污染修复工程从理论研究到实际运用的转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丁舒[8](2014)在《Ni/Fe纳米颗粒与豆磷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去除多氯联苯研究》文中指出多氯联苯(PCBs)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化学稳定性,远距离迁移性和生物富集性等特点。PCBs的危害以及不能快速自然降解的特性,使得其有效去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当前,基于零价铁的双金属纳米粒,因其自身优良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研究中设计和制备了高活性Ni/Fe纳米粒以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材料。选择3,3′,4,4′-四氯联苯作为目标污染物对所制备的去除材料的性能进行验证。添加模板物质来辅助纳米材料的合成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二元软团簇由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组成,能够有效引导有优良特性的Ni/Fe纳米粒的生成。PVP-SDS软团簇的持久功能性导致了Ni/Fe纳米粒具有二级组装的特定结构,对应着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更高的反应性。Ni/Fe纳米粒良好的活性由其对PCB77更高的去除率(72h内99.3%)和去除效率(kobs为0.0674 h-1)而得到体现。固体载体经常被用来提升双金属纳米粒的性能。本研究中,通过微乳液体系中原位负载并沉积磷脂载体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由豆磷脂与纳米双金属组成的复合材料(表示为lecithin-nano Ni/Fe)。磷脂在充当微乳液组分的同时,作为功能材料富集有机污染物。虽然该复合材料仍需改进,但相比于空白载体,lecithin-nano Ni/Fe能够更加迅速去除PCB77,初步体现了豆磷脂与双金属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改进设计,创新工艺制得磷脂包覆Ni/Fe纳米粒的新型复合材料。传统的完全水化工艺被证明会严重损害还原潜能。因此,尝试使用乳化—溶剂扩散工艺,并在丙酮或水溶液中进行短时超声分散,来完全或部分替代完全水化过程。虽然使用丙酮有利于避免氧化,但是水溶液中分散造就了复合材料更好的功能性。这反映出可控水化过程与良好的分散性之间的关联。接下来,对磷脂与双金属的初始质量比进行优选,得到适宜值为5:1。
李雪倩[9](2012)在《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产品,常被用作电力电容器的绝缘油、液压系统的传压介质等,自其生产以来,由于消费过程中的渗漏或排放使之大量进入环境,因其高毒性、高残留性及难降解性而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目标。土壤又是极易吸附PCBs的场所,许多电力设备封存点土壤中的PCBs含量更是超标严重,使得PCBs对土壤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对于PCBs污染土壤的处置方法,主要依靠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以及联合修复,处理对象有高浓度和中、低浓度污染土壤,其中基于物理的热脱附方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修复手段,但我国在高浓度PCBs污染土壤热脱附处置领域的研究尚处空白阶段,因此本研究主要依托863项目《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针对热脱附的技术需求,考虑到高效低能耗的要求,率先对PCBs高浓度污染土壤进行热脱附预处理干化过程的研究。本文首先综述了多氯联苯相关特性和污染现状及检测分析方法和处置技术,然后通过多项技术测定多氯联苯高度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利用试验室小型空心桨叶干化机对土壤的干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分的内部扩散是影响此类土壤干化速率的主要因素。此外,在常压渗透模型基础上,根据需要对模型简化,进行了干化机的传热设计计算,并分析各项参数对所需干化面积的影响。利用HRGC/HRMS进行了试验室条件下低温干化过程气、固相中PCBs分布特征的研究,测定了不同干化温度干化后,气相和固相中PCBs的种类及数量,对TEF大的多氯联苯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干化过程各类PCBs的排放量进行了统计,发现1~3氯代联苯与PCBs总量具有干化温度越高单位摄氏度可增幅空间越小的特性,而4~7氯代联苯与指示性PCBs总量、TEQ具有干化温度越高单位摄氏度可增幅空间越大的特性,对低温干化过程的安全性给出了评价。对飞行时间质谱仪在线检测技术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选取了氯苯、氯酚、多氯联苯进行了试验条件下的定浓度标定,建立了检测信号与实际浓度间的关联关系方程,评价了仪器对三类物质的检测能力,指出氯代官能团的增加及羟基官能团的加入,会降低TOF-MS的电离效果。利用TOF-MS进行了试验室条件下惰性气氛预处理(干化)过程中PCBs排放特性的在线检测研究。分析各类可检测到的PCBs在不同干化温度、不同初始污染土壤质量、不同载气(氮气)流量条件下的排放响应情况,探究响应的排放速率、排放后期的稳态情况以及各类多氯联苯响应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发现温度和载气流量主要影响达到最大排放速率的时间,而初始物料质量则以影响排放响应稳定性为主。同时,建立了2-4氯代联苯离线分析数据和在线检测信号的关联模型
虞坚[10](2012)在《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释放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水系,杭州地表水年供量的85%来自钱塘江,所以钱塘江是杭州市的重要命脉。本文考察了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的污染状况,发现钱塘江存在潜在多氯联苯环境风险,因此展开对沉积物多氯联苯释放规律的研究,考察了溶解性有机质对多氯联苯释放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后研制了多种纳米零价铁材料,为沉积物多氯联苯削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总结了2006-2010年钱塘江沉积物的污染现状,发现沉积物PCBs含量不仅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O.M)显着相关,也受钱塘江水文条件变化的影响,枯水期沉积物PCBs的污染更严重。对钱塘江供试样富阳段沉积物现状的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为7.71~12.24%,PCBs水平在57.9155~76.7846μg/kg dw,以4氯代、5氯代PCBs为主。沉积物多氯联苯的释放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说明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沉积物多氯联苯释放速率常数、平衡释放量与多氯联苯辛醇分配系数Kow负相关,与多氯联苯溶解度S正相关。提取了钱塘江有机重污染沉积物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并对其进行了分级,得到亲水性有机物HY和疏水性有机物HON,并对DOM进行红外表征,其可能的官能团包括多糖、羧基、酚结构、芳香结构、C=C、C=O、C-O、脂肪族、芳环、Si-O、-NH4+等。DOM、HY和HON提高LDPE膜上PCBs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且显着促进PCBs释放。pH影响HY、HON对PCBs释放的效果,高温促进PCBs的释放且夏季钱塘江多氯联苯污染严重。此外,LDPE膜上的PCBs logKmw和logKow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7(20℃),R=0.95(30℃)。对市售活性炭(AC)改性,实验室制备的纳米零价铁(Fe0)、负载零价铁的活性炭(AC-Fe0)、负载零价铁的蒙脱石(MMT-Fe0)、负载零价铁的有机改性蒙脱石(CTMAB-MMT-Fe0)等材料进行X射线小角散射SAXS表征,均属纳米级。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表征结果表明Fe0中90.4%的铁以零价铁的形式存在,AC-Fe0、CTMAB-MMT-Fe0的铁以零价铁和三价铁的形式存在,材料MMT上基本没有负载上零价铁。考察材料对PCBs的去除效率发现AC、AC-Fe0> CTMAB-MMT-Fe0>Fe0> MMT-Fe0。考察纳米零价铁(Fe0)对沉积物多氯联苯的原位削减效果,发现沉积物添加质量分数1%的纳米零价铁(Fe0)后,沉积物的多氯联苯浓度由处理前的15.18ug/kg降低到14.22ug/kg,平均削减率为6.32%,零价铁作用下沉积物中高氯代联苯向低氯代转变。
二、国内外多氯联苯处理技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多氯联苯处理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现状、处理方法及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PCBs的污染现状 |
1.1 大气中PCBs污染 |
1.2 水体中PCBs污染 |
1.3 土壤及其沉积物中PCBs污染 |
1.4 生物体中PCBs污染 |
2 PCBs处理方法 |
2.1 物理法 |
2.2 化学法 |
2.2.1 高级氧化法 |
2.2.1.1 化学氧化法 |
2.2.1.2 光催化氧化法 |
2.2.1.3 水热氧化法 |
2.2.1.4 其他 |
2.2.2 还原法 |
2.3 生物法 |
2.3.1 普通生物法 |
2.3.2 高等生物法 |
3 结语与展望 |
(2)联苯代谢对微生物生长胁迫及分裂抑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细胞分裂 |
1.2 联苯及多氯联苯 |
1.2.1 联苯及多氯联苯的危害 |
1.2.2 联苯及多氯联苯的降解 |
1.3 红球菌R04概述 |
1.4 细胞分裂相关蛋白FtsZ |
1.4.1 FtsZ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
1.4.2 FtsZ蛋白在细胞分裂中的功能与抑制 |
1.4.3 几种与FtsZ有相互作用的分裂蛋白 |
1.4.4 FtsZ蛋白的体外装配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红球菌R04FtsZ蛋白纯化与抗体制备 |
2.1 材料 |
2.1.1 菌株、质粒和培养基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引物设计 |
2.2.2 目的基因ftsZ的扩增 |
2.2.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2.4 FtsZ蛋白的诱导表达 |
2.2.5 FtsZ蛋白的纯化 |
2.2.6 FtsZ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3 结果 |
2.3.1 FtsZ蛋白基因的克隆 |
2.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2.3.3 FtsZ蛋白的诱导表达 |
2.3.4 FtsZ蛋白的纯化 |
2.3.5 FtsZ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
2.4 小结与讨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联苯代谢下红球菌R04FtsZ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定位及其对大肠杆菌分裂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菌株、质粒和培养基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方法 |
3.2.1 引物设计 |
3.2.2 目的基因ftsZ的扩增 |
3.2.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3.2.4 FtsZ-RFP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3.2.5 FtsZ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定位 |
3.2.6 联苯代谢对FtsZ蛋白及大肠杆菌分裂的抑制 |
3.3 结果 |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3.3.2 FtsZ-RFP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3.3.3 FtsZ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定位 |
3.3.4 联苯及其代谢物对FtsZ蛋白及大肠杆菌分裂的抑制 |
3.4 小结与讨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联苯代谢对不同微生物的生长胁迫及分裂抑制 |
4.1 材料 |
4.1.1 菌株、培养基和生长条件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 方法 |
4.2.1 HOPDA的制备 |
4.2.2 荧光显微镜观察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4.3 结果 |
4.3.1 联苯及其代谢物对代谢酶缺陷型红球菌R04分裂的抑制 |
4.3.2 联苯及其代谢物对大肠杆菌BL21分裂的影响 |
4.3.3 联苯及其代谢物对枯草芽孢杆菌WB600分裂的影响 |
4.3.4 联苯及其代谢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裂的影响 |
4.3.5 联苯及其代谢物对红酵母分裂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4.5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与联系方式 |
(3)茶叶中混合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快速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来源 |
1.2 茶叶中农药残留概述 |
1.2.1 茶叶中农药残留简介 |
1.2.2 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3 茶叶中农药残留仪器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1.3 多氯联苯概述 |
1.3.1 多氯联苯简介 |
1.3.2 多氯联苯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3.3 多氯联苯仪器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1.4 多环芳烃概述 |
1.4.1 多环芳烃简介 |
1.4.2 多环芳烃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3 多环芳烃仪器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3 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样品及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方法 |
3.4.1 GC-MS/MS方法 |
3.4.2 GC-Q/TOF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GC-MS/MS的绿茶中76种混合污染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1 QuEChERS方法优化 |
4.1.2 方法学评价 |
4.2 基于GC-Q/TOF的绿茶中混合污染物筛查方法的建立 |
4.2.1 QuEChERS方法优化-净化填料组合 |
4.2.2 数据处理 |
4.3 实际应用 |
4.3.1 GC-MS/MS检测绿茶中混合污染物的应用情况 |
4.3.2 GC-MS/MS检测绿茶中混合污染物的应用情况 |
5 讨论 |
5.1 基于GC-MS/MS的绿茶中76种混合污染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5.2 基于GC-Q/TOF的绿茶中混合污染物筛查方法的建立 |
5.3 实际应用评价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英文缩写与注释 |
作者简介 |
(4)青岛市市售贝类中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含量水平、组成特征及居民健康影响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方法的建立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样品分析检测和居民健康风险分析 |
1 样品采集与名称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5)典型地区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暴露水平评估及标准物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二恶英、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 |
1.1.1 二恶英的理化性质 |
1.1.2 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 |
1.2 二恶英、多氯联苯的来源 |
1.2.1 二恶英的来源 |
1.2.2 多氯联苯的来源 |
1.3 二恶英、多氯联苯的危害及毒性评价方法 |
1.3.1 二恶英的危害 |
1.3.2 多氯联苯的危害 |
1.3.3 二恶英、多氯联苯的毒性评价方法 |
1.4 二恶英、多氯联苯的分析方法 |
1.4.1 化学检测分析法 |
1.4.2 生物学检测法 |
1.5 二恶英、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 |
1.5.1 二恶英的污染水平 |
1.5.2 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 |
1.6 标准物质研究现状 |
1.6.1 标准物质定义及作用 |
1.6.2 国内外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
1.6.3 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标准物质 |
1.6.4 标准物质研制方法 |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典型地区猪油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水平及膳食暴露评估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结果表示及膳食摄入评估 |
2.2.5 质量保证与控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各地区猪油中PCDD/Fs和DL-PCBs的污染水平 |
2.3.2 各地区猪油中PCDD/Fs和DL-PCBs的TEQ水平 |
2.3.3 猪油样品中PCDD/Fs和DL-PCBs的污染水平 |
2.3.4 猪油中PCDD/Fs和DL-PCBs的TEQ水平 |
2.3.5 猪油中PCDD/Fs和DL-PCBs的污染来源分析 |
2.3.6 猪油中PCDD/Fs和DL-PCBs的膳食暴露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湖北省动物源性食品中指示性PCBS水平及膳食暴露评估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采集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2.4 结果表示及膳食摄入估计 |
3.2.5 质量保证与控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各地区样品中NDL-PCBs污染水平 |
3.3.2 动物源性食品中NDL-PCBs污染状况 |
3.3.3 食品中指示性PCBs浓度与其他地区对比分析 |
3.3.4 湖北省NDL-PCBs污染来源分析 |
3.3.5 湖北省地区居民摄入PCBs情况 |
3.3.6 减少NDL-PCBs饮食摄入的建议 |
3.3.7 控制指示性PCBs污染的建议 |
3.4 小结 |
第4章 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标准物质的研制 |
4.1 前言 |
4.2 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标准物质制备 |
4.2.1 制备原则 |
4.2.2 原料样品的采集 |
4.2.3 样品的混匀及分装 |
4.3 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分析方法 |
4.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3.2 样品前处理过程 |
4.3.3 仪器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 |
4.4.2 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标准物质稳定性检验 |
4.4.3 鱼肉中二恶英、多氯联苯协作定值研究 |
4.4.4 量值的评定研究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非生物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法 |
1.1 焚烧法 |
1.2 氢化法 |
1.3 金属法 |
1.3.1 金属还原法 |
1.3.2 金属及其氧化物催化法 |
1.4 硫化还原法 |
1.5 氯化法 |
1.6 光降解法 |
1.7 超临界水氧化 |
1.8 过硫酸盐氧化法 |
2 物理法 |
3 表面活性剂法 |
4 展望 |
(7)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洗脱—曝气修复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多氯联苯污染概况 |
1.2.1 多氯联苯的性质及危害 |
1.2.2 多氯联苯污染状况研究 |
1.3 多氯联苯污染修复研究 |
1.3.1 多氯联苯污染修复技术 |
1.3.2 表面活性剂洗脱修复研究 |
1.3.3 表面活性剂洗脱-曝气修复研究 |
1.3.4 污染修复数值模拟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土壤多氯联苯污染特征分析 |
2.1 固废拆解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状况 |
2.1.2 多氯联苯污染状况 |
2.2 固废拆解区样品测试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3 测试方法与步骤 |
2.3 固废拆解区PCBs污染特征 |
2.3.1 表层土壤污染特征 |
2.3.2 土壤剖面污染特征 |
2.3.3 底泥污染特征 |
2.3.4 水体污染特征 |
2.3.5 不同介质对比分析 |
2.4 小结 |
3 土壤中PCB_S的洗脱修复研究 |
3.1 供试土壤性质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2 土壤样品处理 |
3.1.3 土壤性质测试 |
3.2 表面活性剂洗脱修复 |
3.2.1 表面活性剂洗脱实验 |
3.2.2 表面活性剂洗脱效果对比 |
3.3 土壤淋洗实验 |
3.3.1 土壤淋滤洗脱 |
3.3.2 洗脱效果分析 |
3.4 小结 |
4 多氯联苯洗脱强化曝气修复 |
4.1 曝气修复影响因素 |
4.1.1 曝气修复实验 |
4.1.2 曝气流量对修复的影响 |
4.1.3 介质性能对修复的影响 |
4.1.4 温度对修复的影响 |
4.2 PCB28修复模型预测及验证 |
4.2.1 T2VOC数值模拟程序 |
4.2.2 曝气修复模拟验证 |
4.3 洗脱强化曝气修复效果 |
4.3.1 土壤中多氯联苯SEAS修复效果 |
4.3.2 NAPLs相SEAS修复效果 |
4.4 小结 |
5 多氯联苯污染的生物曝气修复研究 |
5.1 土着微生物的筛选 |
5.1.1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5.1.2 微生物的鉴定 |
5.2 菌株降解影响因素 |
5.2.1 菌株降解特性实验 |
5.2.2 菌株降解特性分析 |
5.3 生物曝气深度修复 |
5.3.1 生物曝气修复实验 |
5.3.2 生物曝气修复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6 多氯联苯污染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
6.1 污染运移二维数值模拟 |
6.1.1 模型自然条件初始化 |
6.1.2 污染物点源泄漏运移 |
6.1.3 污染物自由扩散迁移 |
6.1.4 修复过程组份微观运移模式 |
6.2 场地污染运移数值模拟 |
6.2.1 污染场地概念模型 |
6.2.2 污染物面源泄漏运移 |
6.2.3 污染物场地扩散运移 |
6.2.4 修复过程组份衰减模式 |
6.3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
在学期间科研项目 |
在学期间所获奖项 |
(8)Ni/Fe纳米颗粒与豆磷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去除多氯联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多氯联苯的性质和危害 |
1.2 多氯联苯的去除方法 |
1.2.1 热处理法 |
1.2.2 物理去除法 |
1.2.3 化学去除法 |
1.2.4 生物去除法 |
1.3 零价铁技术去除污染物 |
1.3.1 去除金属离子污染物的研究 |
1.3.2 去除硝酸盐及硝基芳烃污染物的研究 |
1.3.3 去除染料污染物的研究 |
1.3.4 去除含氯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
1.4 纳米铁,纳米双金属技术及其去除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 |
1.5 液相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1 大分子模板 |
1.5.2 表面活性剂模板 |
1.5.3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模板即软物质团簇模板 |
1.5.4 微乳液模板 |
1.6 豆磷脂的性质与应用 |
1.7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软物质团簇的生成研究及模板条件的确立 |
2.1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软物质团簇的性能与应用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软团簇体系构建 |
2.2.3 电导法分析团簇生成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水溶液中软团簇生成 |
2.3.2 乙醇-水溶液体系对团簇生成的影响 |
2.3.3 含Fe2+溶液中团簇模板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VP-SDS软团簇模板法制备Ni/Fe双金属纳米粒去除PCB77 |
3.1 引言 |
3.2 液相还原法制备Ni/Fe双金属纳米颗粒工艺初探 |
3.2.1 制备过程反应时间考量 |
3.2.2 模板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
3.2.3 Ni投加量和投加方式的考察 |
3.2.4 PCB77去除动力学分析 |
3.3 应用软团簇模板制备纳米双金属粒的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材料 |
3.3.2 软团簇模板引导下液相还原制备Ni/Fe双金属纳米粒 |
3.3.3 Ni/Fe双金属纳米粒的表征 |
3.3.4 PCB77去除及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Ni/Fe双金属纳米粒形貌分析 |
3.4.2 EDS能谱分析 |
3.4.3 BET比表面积分析 |
3.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4.6 Ni/Fe双金属纳米粒对PCB77的去除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基于豆磷脂的微乳液模板体系 |
4.1 表面活性剂及豆磷脂在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微乳液组成考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微乳液体系的筛选 |
4.3.2 乳化剂复配比例优选 |
4.3.3 微乳液km值优选 |
4.3.4 确定微乳液模板组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乳液模板法原位沉积制备豆磷脂负载Ni/Fe双金属复合材料去除PCB77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磷脂负载Ni/Fe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3 磷脂负载Ni/Fe双金属复合材料的表征 |
5.2.4 PCB77去除及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磷脂负载Ni/Fe双金属复合材料形貌分析 |
5.3.2 BET比表面积分析 |
5.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5.3.5 磷脂负载Ni/Fe双金属协同作用去除PCB77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制备豆磷脂包覆Ni/Fe双金属纳米粒的复合材料去除PCB77 |
6.1 构建豆磷脂包覆Ni/Fe纳米粒复合材料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磷脂包覆型复合材料的制备 |
6.2.3 磷脂包覆型复合材料的表征 |
6.2.4 PCB77去除及检测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6.3.2 磷脂包覆型复合材料形貌分析 |
6.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6.3.4 制备工艺选用不同分散介质对PCB77去除的影响 |
6.3.5 磷脂初始投加量对PCB77去除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多氯联苯性质及来源 |
1.1.1 多氯联苯理化特性 |
1.1.2 多氯联苯来源及用途 |
1.2 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及行为 |
1.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
1.2.2 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 |
1.3 多氯联苯污染现状及危害 |
1.3.1 多氯联苯污染途径 |
1.3.2 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1.3.2.1 大气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1.3.2.2 水体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1.3.2.3 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1.3.2.4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1.3.2.5 生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1.3.3 多氯联苯的毒性学特性 |
1.3.3.1 多氯联苯的TEF和TEQ |
1.3.3.2 多氯联苯结构、毒性与分类 |
1.4 多氯联苯检测方法 |
1.4.1 化学分析法 |
1.4.1.1 萃取技术 |
1.4.1.2 纯化技术 |
1.4.1.3 分析技术 |
1.4.2 免疫分析法 |
1.4.3 生物分析法 |
1.5 多氯联苯处理技术 |
1.5.1 物理法 |
1.5.2 化学法 |
1.5.3 生物法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污染土壤理化和干化特性研究及干化机设计计算 |
2.1 研究背景 |
2.2 试验部分 |
2.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
2.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土壤理化特性分析 |
2.3.2 土壤干化特性分析 |
2.3.2.1 不同热源温度对干化特性的影响 |
2.3.2.2 不同热轴搅动速率对干化特性的影响 |
2.3.2.3 不同热源的影响 |
2.4 常压干化渗透模型的干化机设计计算 |
2.4.1 烟气入口参数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
2.4.2 土壤出口含水率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
3.4.3 烟气出口温度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
2.4.4 土壤出口温度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
2.4.5 土壤出口含水率对干化系统干化效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3 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过程离线检测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试验部分 |
3.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
3.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不同干化温度对PCBs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
3.3.2 不同干化温度对PCBs毒性的影响 |
3.3.3 不同干化温度对气相PCBs排放百分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4 在线检测二恶英类及其指示物的试验研究 |
4.1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 |
4.1.1 基本原理 |
4.1.2 电离技术进展 |
4.2 试验部分 |
4.2.1 仪器介绍 |
4.2.2 标准物质检测 |
4.2.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
4.2.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
4.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2.3.1 仪器对标准物质检测信号分析 |
2.2.2.3.2 标准物质在线标定分析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5 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过程在线检测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试验部分 |
5.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
5.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不同干化温度条件下各类PCBs排放特性在线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
5.3.2 不同初始质量条件下各类PCBs排放特性在线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
5.3.3 不同载气流量条件下各类PCBs排放特性在线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
5.3.4 在线检测与离线分析结果耦合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引言 |
6.2 全文总结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工作展望 |
附录Ⅰ 符号清单 |
附录Ⅱ 多氯联苯209种同系物的IUPAC编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释放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环境中的多氯联苯 |
1.1.1 多氯联苯的性质 |
1.1.2 环境中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 |
1.2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状况及释放规律 |
1.2.1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 |
1.2.2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释放研究进展 |
1.3 溶解性有机物影响沉积物中多氯联苯释放的研究进展 |
1.3.1 溶解性有机物(DOM)性质 |
1.3.2 溶解性有机物(DOM)在环境中的行为 |
1.3.3 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对沉积物中多氯联苯释放的影响 |
1.4 多氯联苯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多氯联苯处理处置技术 |
1.4.2 零价铁处理多氯联苯机理及应用 |
1.5 论文研究背景与选题思路 |
1.5.1 研究背景 |
1.5.2 选题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污染现状与释放规律 |
2.1 前言 |
2.1.1 研究背景 |
2.1.2 研究目的 |
2.2 分析方法 |
2.2.1 采样方法 |
2.2.2 实验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 |
2.3.2 钱塘江沉积物中多氯联苯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
2.3.3 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年际变化初探 |
2.3.4 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释放规律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溶解性有机物(DOM)对多氯联苯释放的作用机理 |
3.1 前言 |
3.1.1 研究背景 |
3.1.2 研究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钱塘江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级提取制备 |
3.2.2 负载PCBs的LDPE膜制备 |
3.2.3 实验设计与分析 |
3.2.4 DOM的红外光谱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钱塘江沉积物DOM含量与性质 |
3.3.2 DOM对多氯联苯释放的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 |
3.3.3 DOM对多氯联苯释放总量的影响 |
3.3.4 DOM对不同氯代水平多氯联苯释放的影响 |
3.3.5 DOM对单组分PCB同系物释放的影响 |
3.3.6 不同性质DOM(HY、HON)对多氯联苯的释放影响 |
3.3.7 影响因素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氯联苯的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的制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AXS表征 |
4.3.2 XAFS表征 |
4.3.3 低浓度PCBs的削减技术研究 |
4.3.4 沉积物多氯联苯的削减控制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作者简介 |
二、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
三、主要参与的项目 |
四、国内外多氯联苯处理技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现状、处理方法及研究展望[J]. 魏晋飞,赵霞,景凌云,李庆维,张瑞. 应用化工, 2019(08)
- [2]联苯代谢对微生物生长胁迫及分裂抑制的研究[D]. 刘亚妮. 山西大学, 2019(01)
- [3]茶叶中混合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快速筛查方法研究[D]. 杨一泓.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青岛市市售贝类中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含量水平、组成特征及居民健康影响风险分析[D]. 刘芸. 青岛大学, 2019(03)
- [5]典型地区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暴露水平评估及标准物质研制[D]. 熊楠.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非生物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J]. 卓平清,田凤鸣,王瀚,胡文斌,陈文东. 甘肃高师学报, 2016(06)
- [7]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洗脱—曝气修复及数值模拟研究[D]. 武倩倩.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2)
- [8]Ni/Fe纳米颗粒与豆磷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去除多氯联苯研究[D]. 丁舒. 天津大学, 2014(08)
- [9]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检测研究[D]. 李雪倩. 浙江大学, 2012(02)
- [10]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释放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D]. 虞坚. 浙江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