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

ADI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

一、美国模拟器件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论文文献综述)

袁林中[1](2021)在《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滚转飞行器主要是围绕课题项目旋转制导弹药进行研究的。旋转制导弹药的姿态参数测量一直是旋转制导的研究重点,它是评定旋转制导综合性能和提高制导精度的重要依据。面对旋转制导弹药及其内部零部件小型化、制导精密化的高要求,突破惯性测量系统小型化和精密化的技术瓶颈成为关键。目前,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系统中的小体积陀螺仪关键器件处于国产量程小、精度较低、高端进口受阻的状态,而采用国产陀螺仪进行自旋飞行器的转速测量,还存在转速测量量程不够、测量参数误差大等问题,影响制导精度。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解旋功能的隔离装置来降低自旋对IMU惯性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对于提高飞行姿态等相关参数的测量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隔离弹体自旋轴、用于安装惯性测量系统的旋转隔离装置,使弹药弹体旋转时IMU惯性测量系统跟随飞行器绕旋转轴线同步反转,以消除IMU惯性测量系统绕弹体轴线的对地旋转(称为解旋)。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设计要求,对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进行了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确定了执行元件等主要元件的选型,建立了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控制系统校正器。2、采用了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和数学模型,通过模块化设计思路搭建了无刷电机模块、PWM逻辑输出模块,电压逆变器模块、速度控制模块等关键子模块,通过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机电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表明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动态特性良好。3、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空间受限等设计要求,设计了旋转隔离装置机械模块和机电控制系统,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中包括主控制板硬件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电流采样电路、编码器接口电路等硬件电路模块,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中断子程序和模糊PID子程序等软件模块。4、为研究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的解旋性能,设计了试验平台的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经试验参数调试,在空载和负载两种情况下进行解旋性能试验研究,采集了转速稳态阶段和变速阶段的数据,试验表明:机电系统的转速控制精度和系统响应速度均符合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解旋效果好。

武宏涛[2](2021)在《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油气勘探方向已经由常规的浅层、大储量勘探转向岩性勘探和深部勘探。现阶段采用的动圈式速度检波器检测带宽较窄,高频信号的检测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影响,并且数据采集系统为24位分辨率,对小信号分辨能力有限。提高地震波采集系统的检测分辨率,降低环境干扰对信号的影响是地震波勘探研究的重点之一。为了满足当前地震波勘探对设备的新要求,论文提出使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的压电式加速度检波器作为信号拾取传感器,同时采用32位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将模拟地震波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从而提高地震波信号的拾取能力。本系统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放大、滤波、单端转差分处理,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增加信号的抗干扰性。论文研制了基于高性能TMS320F28335的高分辨率、高可靠性地震波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测试。使用低压差稳压电路进行模拟供电,并采用LC滤波电路对系统开关电源纹波进行优化,同时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离,降低系统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波采集信号的信噪比,设计数字低通滤波算法FIR对地震波信号做高频干扰滤除。系统采用RS485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据传输,并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设计系统上位机的控制、显示界面,实现对采集硬件参数的设置、上位机通信的参数配置、采集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做时域波形图显示及存储。最后,搭建测试平台进行采集性能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满足设计要求。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实现了单通地震波采集系统,为野外多道地震波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长磊[3](2021)在《基于复合电源的纯电动汽车能量控制策略》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内燃机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普及,而由于内燃机汽车在石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加重,开发节能绿色的新型汽车已经刻不容缓。其中,纯电动汽车作为新型汽车的理想车型,一直是全世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受限于电池技术,纯电动汽车在续驶里程、整车成本及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等方面仍有不足。目前来看,除了依赖于电池技术的突破,提出合理的复合储能系统及其控制策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纯电动汽车复合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拓扑结构设计,参数匹配,以及能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常用车载储能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考虑车辆对动力源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混合电源系统,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以满足车辆复杂变工况对动力源的输出要求。(2)在保证车辆满足典型工况动力要求的前提下,以车辆在寿命周期内经济最优为优化目标,以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单体数量为控制变量,利用遗传算法对复合电源参数进行匹配。(3)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并搭建策略的仿真模型。该策略能够实现本文所选储能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并控制两种储能源的协同放电,以降低蓄电池承担的峰值电流,实现既定的优化目标。(4)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储能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工作模式及能量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搭建了小功率实验平台对复合电源在各工作模式下的放电情况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复合电源的升降压、复合电源的协同放电和超级电容器组的串并联切换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宗沙沙[4](2021)在《基于SiC逆变器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电动汽车将逐渐取代燃油机汽车,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通出行工具。电机驱动器作为电动汽车三大核心之一,其逐渐向着高能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逆变器中传统的硅基(Si)功率器件由于其本身材料特性的限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型电动汽车电机驱动器的需求。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因为其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的特性可以有效替代硅基功率器件,将其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器中能够明显提高控制器的功率密度,降低控制器的体积,达到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然而SiC MOSFET应用在电机控制系统会出现难以避免的桥臂串扰、共模干扰等问题,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工作。因此分析和研究SiC器件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对电机驱动器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SiC MOSFET的桥臂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所用SiC MOSFET功率器件进行了静态、动态工作特性的研究与分析,对SiC器件出现的桥臂串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串扰电压的极值公式,并分析了几种常见的串扰抑制电路,提出了一种新型串扰抑制电路,通过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新型抑制电路的有效性。本文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上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分析了其数学模型。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对几种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理论推导在Matlab/Simulink上搭建了算法仿真模型,并仿真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可行性。本文针对高频条件下SiC逆变器电磁干扰及母线电压利用率低的问题,对逆变器的矢量调制策略进行了改进研究。分析了导致逆变器共模干扰的共模电压产生的原因,并在抑制共模电压的矢量调制策略基础上加入了一种电压重构型过调制策略,提高了调制范围。此外,分析了抑制共模电压策略在低速区域因死区所导致的负面效应,并对其进行了死区补偿。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改进型逆变器调制策略的优越性。本文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SiC逆变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及软件的设计。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系统电路、SiC功率器件的驱动电路、逆变器主电路及采样调理电路。在硬件电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软件控制程序的设计,主要介绍了主程序流程、主中断控制及逆变器矢量调制策略流程。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电路的调试,对以上理论研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证明了新型驱动电路及改进型逆变器调制策略的可行性。

王文静[5](2021)在《基于双三角载波的控制型软开关定频逆变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新能源技术受到更多关注。逆变器作为新能源发电中的重要组件,其性能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优劣。电力电子器件、电路拓扑结构和控制技术等的发展推动了逆变器向高频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小逆变器的体积,提高效率和功率密度,降低成本。逆变器的高频化会给传统硬开关电路带来损耗过大、电磁干扰严重等问题。本文引入了软开关技术,介绍了控制型软开关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实现控制型软开关的两个关键点。此方法无需添加辅助电路,利用开关管的结电容与输出滤波电感的谐振作用,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控制策略上,采用滞环电流控制模式。该策略具有控制简单、稳定性好且系统动态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是存在开关频率不固定的缺点,导致输出滤波器设计困难。本文介绍了基于滞环电流控制的单相全桥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得到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开关频率表达式,定量解释开关频率不固定的原因。并给出了逆变器中基于滞环电流控制的三种电流调制方式,以实现控制型软开关。在传统滞环电流控制的基础上,叠加双三角载波,构成双三角载波定频策略,使得开关频率等于三角载波频率,实现定频滞环控制型软开关。进一步求解该控制策略中内部参数关系,通过分析电感电流的实际边界和环宽,揭示了双三角载波定频策略的本质是一种变环宽的定频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定频滞环电流控制策略,简化系统设计,实现了定频控制型软开关逆变。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仿真验证,在搭建的硬件实验平台中进行实验,控制算法由TMS320F28035 DSP编程实现。根据得到的实验波形,验证了计算内部参数关系的正确性、控制型软开关的应用性和提出的改进型定频滞环电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曲行行[6](2020)在《线反电动势观测器的改进与增益优化的BLDC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刷直流电机因具备优良的调速性能、简洁的内部结构及较高的使用效率,自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关于其控制方式的研究也成为现代电气传动领域的研究热点。无刷直流电机的普遍控制方式是采用机械传感器获取转子位置对定子绕组进行换相以实现其旋转。然而,位置传感器会在系统尺寸、控制成本、抗干扰性及电路复杂性等多方面限制无刷直流电机的推广与应用。因此,无刷直流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成为目前国内外一重点的研究方向。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关键问题是电机转子位置信息的采集。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研究国内外几种主流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后,总结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优缺点,以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整体结构、数学模型和控制原理等,经综合考虑后采用状态观测理论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线反电动势状态观测器来获得电机速度及转子位置等相关信息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进行无刷直流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同时,针对传统状态观测器设计理论中存在的普遍缺陷,如包含大量高频干扰分量、开关增益值的选择需要高频且恒定、估算状态量易抖振等问题,本文改进传统状态观测器结构,提出了一种线性和非线性误差反馈相结合的新结构,极大程度上减小了估算速度中的抖振和估算反电动势中的高频扰动分量,加速估算状态量的收敛和提高观测器的稳定性。此外,为进一步确定改进后观测器的增益参数及内部反馈项函数中可调参数的最优值,本文摒弃了传统的极点配置求增益值的方法,查阅大量优化算法后选用了一种新颖的元启发式优化算法——灰狼优化算法,以电机转速的时间乘以误差积分(ITAE)作为寻优性能指标对观测器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寻优计算,确保观测器在估算状态量过程中的抗干扰性及准确性,减小了与实际状态量之间的误差,保证电机转速输出的最优化。最后以MATLAB/Simulink为仿真平台,通过与传统的观测器对比及模拟不同工况下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改进和优化后的观测器在其加快收敛速度和减弱估计状态量的波动上有很大提升,有效降低了估算速度的绝对平均值和峰值误差,实现了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最优化控制。

刘彬彬[7](2020)在《EVVTL驱动及氧闭环控制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由汽车尾气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更加严重,再加上石油能源枯竭问题。人们开始把汽车发动机的节能、增效、低排放作为一体化课题进行综合研究和技术开发。由于可变气门技术可以全面提高发动机综合性能,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和怠速稳定性;氧闭环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所以这些技术逐渐成为研究机构和汽车厂商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在一套新型的可变气门机构的基础上,开发出其驱动及氧闭环控制系统。实现通过控制一个电机就能对发动机可变气正时和升程进行连续控制,并且达到精确测量及控制空燃比,从而达到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目的。本论文主要是以模块化设计了EVVTL的驱动系统和宽域氧传感器的控制器。针对EVVTL驱动系统,通过查阅资料介绍了可变气门驱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并且详细介绍了EVVTL的工作原理;选取无刷直流电机为控制核心,并简单说明了无刷直流电机的优点以及工作原理;在硬件设计方面,通过Altium Designer软件,采用飞思卡的芯片MC9S12XEP100MAL作为主芯片;以IR2301S芯片和NMOS管构成了主要驱动电路;在软件设计方面,通过Code Warrior软件完成主中断程序、PID控制程序、位置检测程序以及PWM波发生程序等主要底层内容;通过VS2012软件,完成了上位机的控制软件。针对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通过查阅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并且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在硬件设计方面,介绍了主芯片的拓展电路,并采用CJ125芯片构成核心电路;在软件设计方面,完成温度PID控制程序、λ值计算程序和串口通讯程序等主要底层内容;完成人机交互的上位机程序。最后,本文在完成EVVTL的驱动系统和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之上,对开发的模块进行功能验证,证明了该系统工作正常能达到预期目的,驱动系统可以连续控制发动机气门的升程和正时,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也可以较准确的检测出空燃比。对可变气门驱动及氧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既能促进可变气门技术的应用,也能进一步推进氧传感器控制器及空燃比分析仪的国产化。

刘家琪[8](2020)在《小功率光伏微电网与市政电网联合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加速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可再生能源家族中资源量最大、分布最普遍的便是太阳能。太阳能发电是太阳能光热转换利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受太阳光质量影响较大,如何保障负载端的稳定以及可靠用电是光伏利用的一个关键。在避免引进储能系统所带来的效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从解决清洁能源优先利用、负载稳定供电、不影响大电网运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小功率光伏微电网与市政电网联合运行供电方式,并着重分析了光伏并网逆变系统中的逆变器,对并网和能量控制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本文对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单相光伏并网系统中硬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所设计硬件拓扑结构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不同的控制策略对光伏逆变系统的效率和控制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比较了常用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并优化了基于干扰跟踪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参数。针对传统比例复数积分控制无法应用于单相坐标系的问题,提出了将广义二阶比例复数积分控制引入到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中,并与电网电压前馈控制和重复控制构成复合控制策略,对小功率光伏微电网与市政电网联合运行供电的能量控制起到较好控制效果。最后在MATLAB/Simulink和TMS320F28335 DSP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复合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李星[9](2019)在《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本文以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研制为背景,首先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制定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完成了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最后对整体系统进行联调。主要完成的内容如下:(1)制定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分别从雷达结构、部件选型、硬件电路设计等方面入手减小雷达整机的体积和重量,并进行了负载估算和功耗估算,为部件选型提供参考依据。(2)对雷达伺服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根据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按模块搭建雷达方位轴和俯仰轴的三闭环模型,然后对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验证了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为后期的控制器软件设计和系统联调提供理论依据。(3)完成了雷达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根据控制器与雷达总控上位机、控制器与驱动器的接口关系制定了以DSP+FPGA为基本架构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根据小型化的设计目的和性能指标要求确定控制器的芯片选型,并详细介绍了电源电路、控制电路、解码电路、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4)完成了雷达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DSP软件设计。根据雷达的功能需求制定了DSP软件的整体设计框架,然后对各软件模块要实现的功能和接口关系以及底层硬件的初始化配置进行了说明。使用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的三环控制策略和PID控制算法完成了凝视、方位环视搜索、方位扇区搜索、环视体搜索、扇区体搜索、轨迹跟踪等伺服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5)对雷达伺服控制系统进行联调。首先,按模块对控制器的单板电路进行调试,保证各电路单元能够正常工作、各接口能够正常数据交互;然后,对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验证。

彭文强[10](2019)在《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控制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直升机在军事和民用应用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离不开它本身超强的机动能力。而这种超强的机动能力与它的良好的操纵系统密切相关。对于真实直升机性能和旋翼操纵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改善大多是通过直升机风洞试验台进行模拟试验。模型旋翼试验台由几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操纵系统的精度是试验台获取准确数据的前提,影响到整个直升机性能的评定。操纵系统的可靠性是试验台安全运转的基础。因此,研制出一套高精度、稳定可靠的旋翼操纵控制系统尤为关键。本文根据某部队的应用需求,研制一套高精度、稳定可靠性的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控制系统。首先,本文针对本课题的需求,对比了几种伺服控制方式,采用基于PC的倍福(BECKHOFF)控制器+COPLEY驱动器组合的直流电动控制方式。通过分析对被控对象的特性及COPLEY驱动器速度环自身只能通过手动整定参数的不足,选择了以系统中采用的无刷直流电机(BLDCM)作为被控对象,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并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优化PID参数。通过Simulink搭建了BLDCM控制仿真系统,构成了BLDCM在两种不同控制算法下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验证分析,成功实现了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系统可靠精度控制。其次,设计了基于PC的BECKHOFF控制器+COPLEY驱动器组合的控制方式的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系统方案。根据控制需求和总体控制方案对系统的关键元器件进行计算和硬件选型,并设计完成了旋翼操纵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合直升机试验台信息管理系统的远程通信需求,采用了EtherCAT总线协议实现了控制器与驱动器间的通讯。遵循IEC61131-1国际标准在TwinCAT 3软件平台下实现了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控制器算法和I/O监控系统的软件开发,以可视化组态软件LabWindows/CVI为开发工具完成了上位机与控制器之间的监控界面设计。最后,实验测试了不同控制轴的旋翼操纵控制精度及控制性能,现场测试结果达到了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控制的精度要求。

二、美国模拟器件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模拟器件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论文提纲范文)

(1)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导炮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旋转弹制导技术及隔离控制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分析及机电系统设计
    2.1 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分析
    2.2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稳态设计
        2.2.1 负载分析
        2.2.2 执行元件匹配设计
    2.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执行元件选型设计
        2.3.1 直流无刷电机的基本结构
        2.3.2 直流无刷电机工作原理及旋转磁场的产生
    2.4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动态设计
        2.4.1 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4.2 机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校正器设计
        2.4.3 机电系统直流无刷电机的运行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3.1 控制系统及PID调节技术
        3.1.1 控制系统选择
        3.1.2 PID调节技术及作用
    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2.1 模糊控制算法
        3.2.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3.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3.1 MATLAB/Simulink特点
        3.3.2 旋转隔离装置直流无刷电机模块
        3.3.3 PWM逻辑输出模块
        3.3.4 电压逆变器模块
        3.3.5 速度控制模块
        3.3.6 机电系统仿真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
    4.1 旋转隔离装置机械设计
        4.1.1 动力输出及硬件电路控制模块
        4.1.2 惯导系统信息采集模块
    4.2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1 硬件电路主控制器设计
        4.3.2 电源电路设计
        4.3.3 驱动电路设计
        4.3.4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3.5 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4.3.6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4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中断子程序设计
        4.4.3 PWM调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和分析
    5.1 试验平台机电系统设计
        5.1.1 试验平台机械设计
        5.1.2 试验平台机电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及软硬件系统设计
    5.2 试验装配系统
    5.3 旋转隔离装置动态性能试验调试
    5.4 空载试验解旋性能分析
    5.5 负载试验解旋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压电式检波器工作机理研究
    2.1 地震波传播形式
    2.2 压电效应原理与检波器结构
    2.3 压电加速度检波器运动数学模型分析
    2.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及方法
        2.4.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等效结构
        2.4.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连接方式
        2.4.3 前端放大器类型对输出电压信号的影响
        2.4.4 压电式传感器与放大器的选配
    2.5 压电式地震波检波器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
    3.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3.2 DSP主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3.2.1 控制器复位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3.1 前端放大电路设计
        3.3.2 滤波电路设计
        3.3.3 单端转差分电路设计
    3.4 ADC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4.1 Σ-Δ型A/D转换器
        3.4.2 ADS1282芯片介绍及引脚说明
        3.4.3 ADS1282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3.4.4 ADS1282信号输入调理电路
        3.4.5 ADC模数转换器控制电路
    3.5 数据采集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3.5.1 传感器电源电路设计
        3.5.2 5V电源电路设计
        3.5.3 DSP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3.5.4 ADS1282参考电源电路
        3.5.5 ADS1282模拟供电电源设计
    3.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7 系统采集主控板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电式检波器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4.3 ADS1282控制驱动程序设计
        4.3.1 ADS1282复位操作
        4.3.2 ADS1282工作模式配置程序设计
        4.3.3 ADS1282获取转换数据程序设计
    4.4 系统存储程序设计
    4.5 通信RS485 程序设计
    4.6 数字信号滤波算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Labview开发平台介绍
    5.2 上位机总体方案设计
    5.3 地震波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5.3.1 上位机串口通信模块
        5.3.2 地震波数据拼接算法设计
        5.3.3 上位机控制命令发送设计
        5.3.4 上位机系统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
    6.1 检波器性能对比
    6.2 采集系统电路实现
    6.3 采集系统电路调试
        6.3.1 系统供电电源输出测试
        6.3.2 电源纹波测试与优化
        6.3.3 前置放大和滤波电路测试
    6.4 驱动程序调试
    6.5 系统采集性能测试
        6.5.1 系统短路噪声与分辨率
        6.5.2 系统动态范围
        6.5.3 差分驱动性能测试
        6.5.4 模数转换分辨率测试
        6.5.5 震动信号采集效果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复合电源的纯电动汽车能量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复合电源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1 基于规则的复合电源能量控制策略
        1.2.2 基于优化的复合电源能量控制策略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复合储能系统的研究
    2.1 储能技术研究
        2.1.1 蓄电池储能
        2.1.2 超级电容器储能
        2.1.3 燃料电池储能
        2.1.4 飞轮储能
    2.2 复合储能系统
        2.2.1 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
        2.2.2 复合电源系统的拓扑结构
        2.2.3 复合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
        2.2.4 复合电源系统的工作模式
    2.3 本章小结
3 复合电源参数匹配
    3.1 复合电源参数匹配的意义
    3.2 复合电源的选择及模型
        3.2.1 蓄电池的选择及模型
        3.2.2 超级电容器的选择及模型
    3.3 复合电源参数匹配
        3.3.1 车辆行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3.3.2 车辆行驶典型循环工况的选择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复合电源参数匹配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电源能量控制策略的研究
    4.1 改进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研究
    4.2 改进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仿真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仿真及实验验证
    5.1 复合储能系统的仿真模型
        5.1.1 复合电源模型
        5.1.2 BDPC模型
        5.1.3 H桥电压逆变器模型
        5.1.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模型
        5.1.5 PID控制器模型
    5.2 改进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分析
    5.3 实验验证
        5.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SiC逆变器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iC功率器件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2 SiC控制器研究现状
        1.2.3 逆变器调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SiC MOSFET驱动特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SiC MOSFET器件特性分析
        2.2.1 SiC MOSFET静态特性分析
        2.2.2 SiC MOSFET动态特性分析
    2.3 高频开关下桥臂串扰及其抑制方法研究
        2.3.1 SiC MOSFET桥臂串扰理论分析
        2.3.2 桥臂串扰抑制措施
        2.3.3 新型串扰抑制电路
        2.3.4 新型串扰抑制电路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数学模型
        3.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分类
        3.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3.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研究
        3.3.1 矢量控制理论
        3.3.2 弱磁控制原理
        3.3.3 直接弱磁控制策略
        3.3.4 弱磁控制仿真实现
    3.4 逆变器矢量调制策略分析
        3.4.1 SVPWM矢量调制原理分析
        3.4.2 抑制共模电压矢量调制原理分析
        3.4.3 TSPWM建模实现
    3.5 改进型TSPWM调制策略研究
        3.5.1 电压重构型TSPWM过调制技术原理
        3.5.2 低压调制区死区补偿方法研究
        3.5.3 改进型调制策略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
    4.1 引言
    4.2 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的系统构成
        4.2.2 DSP主控电路板设计
        4.2.3 驱动电路设计
        4.2.4 功率电路设计
    4.3 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电机控制主程序设计
        4.3.2 主控系统中断程序设计
    4.4 系统实验验证
        4.4.1 驱动电路实验波形
        4.4.2 电机系统实验波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双三角载波的控制型软开关定频逆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逆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逆变技术的电路器件与电路拓扑
        1.2.2 逆变技术的控制方式
        1.2.3 软开关技术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滞环电流控制的单相全桥逆变器
    2.1 滞环电流控制的工作原理与数学建模
    2.2 控制型软开关技术
        2.2.1 控制型软开关实现的条件
        2.2.2 控制型软开关技术的工作原理
        2.2.3 三种电流调制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双三角载波的逆变器定频控制策略
    3.1 三角载波的应用
    3.2 双三角载波定频控制策略的实现
        3.2.1 双三角载波定频的工作原理
        3.2.2 双三角载波定频的参数关系分析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变环宽定频策略
    3.4 改进型定频滞环控制策略
    3.5 共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硬件设计
        4.1.1 主电路设计
        4.1.2 驱动电路设计
        4.1.3 电感电流采样电路
        4.1.4 信号调理电路
    4.2 实验软件设计
        4.2.1 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035
        4.2.2 比较器模块
        4.2.3 ePWM模块
        4.2.4 电压外环PI控制模块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6)线反电动势观测器的改进与增益优化的BLDC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刷直流电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组成结构
        2.1.1 电机本体
        2.1.2 电机控制器
        2.1.3 转子位置传感器
    2.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3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式
    2.4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4.1 定子电压方程
        2.4.2 转矩方程
        2.4.3 传递函数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线反电动势状态观测器的BLDC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启动策略
        3.1.1 三段式启动法
        3.1.2 三段式启动的二次定位
    3.2 基于线反电动势状态观测器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2.1 状态观测器构造原理
        3.2.2 线反电动势状态观测器的构造
        3.2.3 转子位置及转速估算
    3.3 模型搭建及仿真分析
        3.3.1 给定转速运行分析
        3.3.2 转速突变性能分析
        3.3.3 负载突变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灰狼优化算法
    4.1 算法描述
        4.1.1 灰狼群体捕食行为
        4.1.2 数学模型
    4.2 算法优化流程
    4.3 性能测试
        4.3.1 单峰基准函数测试
        4.3.2 多峰基准函数测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反电动势观测器的改进及其增益优化
    5.1 传统线反电动势观测器的结构改进
    5.2 灰狼算法优化观测器增益
        5.2.1 ITAE性能指标
        5.2.2 算法优化电机控制系统流程
    5.3 模型搭建及结果分析
        5.3.1 给定转速运行分析
        5.3.2 转速突变性能分析
        5.3.3 负载突变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灰狼优化算法MATLAB核心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EVVTL驱动及氧闭环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可变气门技术
        1.1.2 氧闭环控制技术
    1.2 可变气门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有凸轮驱动系统
        1.2.2 无凸轮轴驱动系统
    1.3 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EVVTL驱动系统
    2.1 EVVTL工作原理
        2.1.1 机械结构
        2.1.2 驱动方式
    2.2 无刷直流电机
        2.2.1 基本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
        2.3.1 电机控制系统模型
        2.3.2 电机本体模块
        2.3.3 电压逆变器模块
        2.3.4 电流控制模块
        2.3.5 速度控制模块
        2.3.6 仿真结果
    2.4 驱动系统硬件设计
        2.4.1 总体设计
        2.4.2 主芯片
        2.4.3 驱动电路
        2.4.4 转子位置信号检测电路
        2.4.5 相电流检测电路
        2.4.6 串口通信
        2.4.7 电源电路
    2.5 驱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2.5.1 单片机底层软件设计
        2.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
    3.1 氧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能斯特电池
        3.1.2 泵电池
        3.1.3 工作原理
    3.2 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主芯片
        3.2.3 集成控制芯片CJ125
        3.2.4 加热控制电路
        3.2.5 串口通信
        3.2.6 电源电路
    3.3 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3.3.1 单片机底层软件设计
        3.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测试
    4.1 EVVTL驱动系统测试
    4.2 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标定实验
    4.3 本章小结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功率光伏微电网与市政电网联合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联合供电系统供电模式的研究与选取
    2.1 光伏发电电池模型
        2.1.1 简化等效电路
        2.1.2 电池特性曲线
    2.2 联合供电系统工作模式的选择
    2.3 逆变器结构的确定
        2.3.1 单级式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2.3.2 双级式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2.3.3 多级式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2.3.4 逆变器系统的确定
    2.4 小结
第3章 联合供电系统拓扑结构的研究与选取
    3.1 相关设计标准
    3.2 前级DC/DC电路的选取
        3.2.1 前级DC/DC电路分析
        3.2.2 前级DC/DC电路参数选定
        3.2.3 直流侧电容的参数选定
    3.3 后级DC/AC电路的选取
        3.3.1 后级DC/AC电路分析
        3.3.2 后级DC/AC电路参数选定
    3.4 滤波电路的选取
        3.4.1 滤波电路分析
        3.4.2 滤波电路参数选定
    3.5 外围电路的选取
        3.5.1 吸收电路的选定
        3.5.2 驱动电路的选定
        3.5.3 复位电路的选定
        3.5.4 辅助电源电路的选取
        3.5.5 时钟电路的选定
        3.5.6 JTAG电路的选定
    3.6 联合供电系统总拓扑的选定
    3.7 小结
第4章 联合供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最大功率跟踪算法的研究与选定
        4.1.1 恒定电压控制法
        4.1.2 增加电导控制法
        4.1.3 模糊逻辑控制法
        4.1.4 干扰跟踪控制法
        4.1.5 改进型干扰跟踪控制法
    4.2 锁相环的研究
        4.2.1 锁相环的基本概念
        4.2.2 锁相环的实现过程
        4.2.3 联合供电系统并网锁相环的选定
    4.3 能量控制策略研究
        4.3.1 广义二阶比例复数积分控制
        4.3.2 重复控制
        4.3.3 电网电压前馈控制
        4.3.4 复合控制策略的选定
    4.4 小结
第5章 仿真与实验
    5.1 仿真环境和条件
    5.2 不同控制策略下的并网波形比较
        5.2.1 基于广义二阶积分控制下的并网波形
        5.2.2 基于重复控制下的并网波形
        5.2.3 基于复合控制下的并网波形
    5.3 实验环境和条件
    5.4 联合运行系统样机输出验证
        5.4.1 低负荷运行时联合系统输出波形
        5.4.2 中负荷运行时联合系统输出波形
        5.4.3 高负荷运行时联合系统输出波形
    5.5 联合运行系统样机输出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雷达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雷达的主要功能与性能指标
        2.1.1 雷达的主要功能
        2.1.2 雷达的性能指标
        2.1.3 雷达的工作环境要求
    2.2 雷达总体方案设计
        2.2.1 雷达结构方案设计
        2.2.2 雷达硬件电路方案设计
    2.3 雷达负载估算
        2.3.1 风载力矩估算
        2.3.2 惯性力矩估算
        2.3.3 摩擦力矩估算
        2.3.4 负载综合力矩估算
    2.4 雷达功耗估算
        2.4.1 控制模块功耗估算
        2.4.2 驱动模块功耗估算
    2.5 雷达核心部件选型
        2.5.1 电机选型
        2.5.2 驱动器选型
        2.5.3 旋变选型
        2.5.4 DC/DC电源模块选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伺服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3.1.1 电压方程
        3.1.2 转矩和运动方程
    3.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3.2.1 无刷直流电机三闭环控制模型
        3.2.2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建模
        3.2.3 电压逆变器模块
        3.2.4 电流滞环控制器模块
        3.2.5 参考电流产生模块
        3.2.6 转速控制模块
        3.2.7 位置控制模块
    3.3 雷达伺服控制系统性能仿真
    3.4 雷达伺服控制系统功能仿真
        3.4.1 方位环视搜索仿真
        3.4.2 方位扇区搜索仿真
        3.4.3 扇区体搜索仿真
        3.4.4 环视体搜索仿真
        3.4.5 轨迹随动跟踪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达伺服系统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1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4.2 控制器核心器件选型
        4.2.1 DSP和 FPGA选型
        4.2.2 RDC解码芯片选型
        4.2.3 控制器串口芯片选型
        4.2.4 控制器电源选型
    4.3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3.1 电源设计
        4.3.2 控制电路
        4.3.3 RDC解码电路设计
        4.3.4 上位机接口电路设计
        4.3.5 驱动器接口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达伺服系统控制器软件设计
    5.1 雷达伺服控制器软件方案设计
        5.1.1 软件需求分析
        5.1.2 DSP伺服控制软件流程设计
        5.1.3 DSP伺服控制算法设计
    5.2 DSP控制软件模块化设计
        5.2.1 DSP控制软件总体结构
        5.2.2 软件模块功能及相互关系
        5.2.3 控制器底层硬件初始化配置
    5.3 凝视功能实现
        5.3.1 轨迹规划
        5.3.2 凝视功能软件设计
    5.4 搜索功能实现
        5.4.1 方位环视搜索功能软件设计
        5.4.2 方位扇区搜索功能软件设计
        5.4.3 环视体搜索软件设计
        5.4.4 扇区体搜索软件设计
    5.5 轨迹跟踪功能实现
        5.5.1 轨迹跟踪原理
        5.5.2 速度前馈控制算法
        5.5.3 跟踪功能实现
    5.6 参数装订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雷达伺服系统调试
    6.1 雷达控制器单板调试
    6.2 雷达性能调试
        6.2.1 电流环调试
        6.2.2 速度环调试
        6.2.3 位置环调试
    6.3 雷达功能调试
        6.3.1 凝视功能调试
        6.3.2 搜索功能调试
        6.3.3 轨迹跟踪功能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伺服控制技术概述
    1.3 伺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工作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控制算法设计
    2.1 旋翼操纵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1.1 控制需求
        2.1.2 功能需求
        2.1.3 技术要求
        2.1.4 控制方案提出
        2.1.5 控制对象分析
    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建模
        2.2.1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2.2 无刷直流电机传递函数
        2.2.3 无刷直流电机状态方程
    2.3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算法
        2.3.1 BLDCM控制策略介绍
        2.3.2 PID控制原理
        2.3.3 LQ最优控制理论
        2.3.4 LQ最优控制参数优化方法
    2.4 BLDCM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2.4.1 BLDCM控制系统
        2.4.2 最优二次型PID参数优化设计
    2.5 BLDCM的 Simulink仿真
        2.5.1 仿真模型建立
        2.5.2 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模型旋翼试验台操纵系统方案设计
    3.1 旋翼操纵系统运动控制总体方案设计
    3.2 关键器件选型
        3.2.1 控制器
        3.2.2 电机
        3.2.3 检测反馈元件
        3.2.4 驱动器
        3.2.5 外围器件
        3.2.6 工控机及电源
    3.3 系统供电设计
        3.3.1 控制柜设计
        3.3.2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3.4 系统硬件组态
    3.5 本章小结
4 模型旋翼操纵系统软件设计
    4.1 通讯协议简介
        4.1.1 ADS协议
        4.1.2 EtherCAT协议
    4.2 软件开发环境
    4.3 模型旋翼操纵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4 软件设计的关键技术和算法
        4.4.1 上位机程序
        4.4.2 TwinCAT3 程序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及分析
    5.1 引言
    5.2 驱动器性能测试
    5.3 单轴运动测试
    5.4 多轴同步运动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荣誉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美国模拟器件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D]. 袁林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武宏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复合电源的纯电动汽车能量控制策略[D]. 陈长磊. 烟台大学, 2021(09)
  • [4]基于SiC逆变器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宗沙沙.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双三角载波的控制型软开关定频逆变技术研究[D]. 王文静. 浙江大学, 2021(08)
  • [6]线反电动势观测器的改进与增益优化的BLDC控制方法研究[D]. 曲行行.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EVVTL驱动及氧闭环控制系统开发[D]. 刘彬彬. 湖南大学, 2020(08)
  • [8]小功率光伏微电网与市政电网联合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D]. 刘家琪.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研制与开发[D]. 李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直升机模型旋翼操纵控制系统研制[D]. 彭文强.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ADI公司推出新型电压逆变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