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

一、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剑佺,姜横,孟怡辰,高瑞,马君,王策,周许辉[1](2021)在《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行脊柱手术的441例脑脊液漏患者,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3例)和对照组(418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影像学资料、术中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治疗情况等, 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 为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男14例, 女9例, 年龄(52.9±15.3)岁;对照组男244例, 女174例, 年龄(51.2±17.2)岁。两组脑脊液漏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中硬膜囊修补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术前合并高血压17例(73.9%), 与对照组123例(29.4%)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术中脑脊液漏计量、术后脑脊液引流速度分别为(118.4±56.9)ml、(15.4±5.8)ml/h, 均高于对照组(76.3±23.0)ml、(9.7±2.1)ml/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脑脊液漏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血压、术中脑脊液漏计量、术后脑脊液持续引流速度与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结论术中硬膜囊破裂引起的脑脊液大量漏出及术后脑脊液快速引流与脊柱术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 高血压是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

李昌任[2](2021)在《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内镜后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ior 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PE-ULBD)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手术治疗的单节段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放组,内镜组应用局麻下PE-ULBD(n=16),开放组应用全麻下椎管后壁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n=14)。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病程、随访时间、病变节段、Sato分型、是否合并硬膜骨化、有无MRI T2像髓内高信号、CT横断面椎管面积残余率、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 JOA)和Nurick分级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m JOA评分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及优良率,于出院当日采用患者满意度指数评估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程度。结果:开放组失访1例,余29例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病程、随访时间、病变节段、Sato分型、是否合并硬膜骨化、MRI T2像髓内高信号、CT横断面椎管面积残余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和MRI显示,所有手术节段减压充分。手术时间内镜组(159.25±34.89)min与开放组(139.92±16.26)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内镜组(79.31±33.86)ml少于开放组(354.23±95.60)ml,术后下地时间内镜组(11.75±2.77)小时短于开放组(125.54±36.86)小时,住院时间内镜组(7.44±1.75)天短于开放组(13.85±4.22)天,住院费用内镜组(32089.43±1619.26)元低于开放组(48019.85±8611.3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组与开放组末次随访m 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分别为8.06±1.81分vs 5.06±2.29分,8.54±1.45分vs 5.85±1.41分,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改善率为(54.78±17.75)%,优良率为62.50%,开放组改善率为(55.92±19.29)%,优良率为69.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Nurick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内镜组较开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内镜组短暂性肋间神经痛1例(6.25%),开放组无肋间神经痛发生。内镜组4例硬膜缺损,均为合并硬膜骨化并且术中切除者,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开放组4例硬膜缺损,其中3例为合并硬膜骨化且术中切除术者,另1例为合并硬膜粘连者,在分离硬膜和TOLF时出现硬膜缺损,4例(30.77%)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两组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脊髓损伤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1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治疗单节段TOLF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主观满意度高等优势。2经皮脊柱内镜在持续水介质下的手术操作和内镜下的放大作用,不仅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而且类似于显微镜下手术,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有助于降低脊髓损伤的风险。3融合型或结节型TOLF,以及TOLF合并硬膜骨化不是经皮脊柱内镜的手术禁忌,反而内镜手术减压切除骨化硬膜不仅可规避脑脊液漏的风险,而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的发生率。

程远培[3](2021)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的疗效,探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5-S1节段CLDH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8月到2019年12月采用PELD治疗的42例L5-S1节段CLDH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腰椎X线、CT和MRI检查,均被确诊为单节段CLDH。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PEID组(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一组为PETD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比较PEID组和PETD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Oswestry功能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PEID组和PETD组的临床疗效(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的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比较PEID组和PET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PEID组和PETD组共计4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4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7.40±8.36岁,平均BMI为26.32±3.58,平均病程20.71±29.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57±2.98个月。PEID组和PETD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随访时间、术前VAS评分和术前ODI指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PEID组和PETD组患者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96±0.62,2.46±0.51,2.17±0.48,1.75±0.44,1.46±0.51;3.28±0.75,2.78±0.73,2.39±0.70,1.89±0.58,1.72±0.46),较术前(7.63±0.97;7.50±0.92)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和PETD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ODI指数分别为(23.58±4.21,19.42±4.02,16.58±4.02;26.44±5.47,22.00±5.39,18.44±4.58),较术前(70.83±9.80,71.11±12.49)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和PETD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PEID组患者均明显小于PETD组(P<0.05)。根据末次随访时改良的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在PEID组:优13例,良9例,可2例,差0例,其优良率91.67%;在PETD组: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1例,其优良率88.89%,PEID组和PETD组患者在优良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PEID和PETD两种手术方式采用超声骨刀、可变向磨钻等特殊工具处理钙化椎间盘,治疗CLDH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CLDH的良好微创手术技术。2.PEID和PETD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5-S1 CLDH的优良率相近。3.与PETD相比,PEID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工作通道活动范围更大,钙化椎间盘切除及神经根减压更充分等优势。4.PEID更适用于L5-S1节段、肥胖及高髂嵴的CLDH患者。

欧阳洁[4](2021)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发作病症以及护理实施方法》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发作病症及护理方法。方法: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患者40例,分析术后脑脊液漏的病症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40例患者在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及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患者脑脊液漏病程在4~16 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等情况;对患者实施3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等情况。结论:对于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显着改善患者脑脊液漏症状,缩短患者病程,使患者尽早康复。

赵健博[5](2021)在《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腰椎管狭窄症这种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影像学诊断是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重要一环,磁共振(MRI)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增加了腰椎管狭窄症诊断的准确性。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征象,好发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迂曲缠绕。既往针对RNRs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上不够重视,缺乏对于RNRs患者症状体征以及MRI影像学的研究。对于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预后研究较少,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并不十分明确,亟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RNRs的影像学特点,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症状体征、影像学参数以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并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197例,行腰椎MRI检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4例,根据MRI T2WI矢状位中马尾神经是否出现迂曲缠绕现象将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测量患者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硬膜囊横截面积、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等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距离等症状及肌力、浅感觉等体征,对比分析合并RNRs的患者与不合并RNRs患者在症状体征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测量并计算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评估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年龄、性别、VAS评分、ODI障碍指数、狭窄节段分布情况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对这144例患者中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进行后续研究。收集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并进行至少12个月的术后随访,利用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症状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合并RNRs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14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76例,RNRs阳性组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00±12.50岁,阴性组8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6.00±14.00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多节段狭窄的构成比例较阴性组高(50.88%vs 33.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狭窄节段位于L4/5发生RNRs的患者共44例,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硬膜囊面积较RNRs阴性组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和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NRs阳性组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而间歇性跛行距离明显较RNRs阴性组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出现下肢浅感觉减退的患者有21例(21/57),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NR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术前肌力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有关,双节段狭窄患者冗余相对长度较单节段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硬膜囊面积、腰腿痛VA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对98例完成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的手术患者中,RNRs阳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12~27个月),RNRs阳性组与RNRs阴性组在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外,RNRs阳性组在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高于RNRs阴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ODI改善率低于RNRs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马尾神经冗余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尤其是多节段狭窄患者,狭窄节段位于L3-5时发生率较高。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患者椎管狭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且以中央型椎管狭窄为主。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年龄高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双节段狭窄的患者冗余长度较单节段增加。同时冗余的相对长度与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提示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越长,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可能越严重。3.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效的手术方式。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症状及功能改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差。马尾神经冗余征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证据以及预后判断指标。马尾神经冗余征患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宫玉敏[6](2020)在《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调查垂体瘤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现状,探讨该人群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因医院感染所致的经济负担。为医务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感染防控政策、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垂体瘤手术病人(共计565例)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调查表》和《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用于病人资料收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现状、危险因素和导致的经济负担。研究采用 SPSS24.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version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率和构成比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2)经济负担评价:用倾向评分加权法计算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不同部位医院感染产生的经济负担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1:1匹配,再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垂体瘤手术病人565例,其中男性266例(47.08%),女性299 例(52.92%),平均年龄 50.17±12.57 岁。2.研究人群中共发生医院感染56例,感染62例次,医院感染率9.91%,医院感染例次率10.97%。感染部位:手术部位感染23例(构成比41.07%),肺部感染14例(构成比25.00%)、泌尿道感染5例(构成比8.93%)、上呼吸道感染9例(构成比16.07%)、多部位感染5例(构成比8.93%)。3.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21株。革兰阳性菌共9株(占42.86%),革兰阴性菌]0株(占47.62%),真菌2株(占9.52%)。4.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垂体瘤手术病人的6个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脑脊液鼻漏、肿瘤直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腰椎穿刺次数和术后第一日体温。5.医院感染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是61658.84元,非感染病人为40956.77元,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为20702.07元,其中西药费负担最高(9087.43元);医院感染的间接经济负担为3024.30元;因医院感染延长住院天数7.5天。结论垂体瘤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脑脊液鼻漏、肿瘤直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腰椎穿刺次数和术后第一日体温是该人群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该人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较高,不同部位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有所差别。

张佳琦[7](2020)在《加压包扎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背景: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数量及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假性硬膜囊肿甚至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脑脊液转流,体位调节,及时更换敷料,延长引流时间以及间断夹闭引流管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但也同时存在各种相应并发症。如脑脊液过度转流可能出现低颅压相关并发症,体位调节治疗存在患者依从性差以及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其他因素比如操作过程的复杂都限制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常规应用。加压包扎治疗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对硬膜囊内脑脊液压力影响较小,而且理论上增加切口外的压力可以减少脑脊液在切口内的聚积,促进愈合,但相关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研究加压包扎方法对于脊柱后入路手术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脊柱外科后路手术术中及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共24例的相关资料,根据术后的治疗方式分为A、B两组:A组(13例)采用切口外加压包扎的治疗方式,加压时间为3周,直至切口完全愈合。B组(11例)采用常规单纯更换敷料的治疗方式。术中以连续缝合方式严密缝合硬膜,针距<3mm。较大的硬膜缺损或位于腹侧及神经根袖处无法直接缝合的硬膜损伤,使用人工硬膜补片进行修复。严密缝合深筋膜层,保留棘突的节段将深筋膜缝于棘上韧带处,针距<1cm。术区放置常压引流,如果术中未发现硬膜损伤而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及时将负压引流更换为常压。当引流盒内液体变清亮且小于30ml,同时无脑脊液经切口流出后拔管。如果引流盒内液体在3-4天变清亮后但量仍然较多,则将引流管间断夹闭8-12小时后打开引流12h,如果夹闭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则延长夹闭时间,直至引流量小于30ml后拔管。两组患者出院前均常规行切口周围局部超声检查,统计相关数据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4例脊柱后入路手术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统计数据如下:切口外加压包扎组(A组)13名患者中共2名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5.4%。所有患者的脑脊液漏都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成功率100%。平均每日引流量为270.25±68.96ml/d,引流停止时间为59d,平均时间6.92±1.19d,引流期间总引流量为1863.08±545.74ml,单日最大引流量为495.38±96.68ml。2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低颅压发生率15.4%。1例患者于术后第3日发现切口外加压纱布浸湿,打开一侧敷料观察后发现距切口头端约1cm处愈合不佳,长约2cm,有脑脊液漏出。以角针深缝合后局部加压,继续行加压包扎治疗方法至术后3周,拆除加压包扎后切口甲级愈合。其余12例患者术后3周后拆除加压包扎纱布包后,11例切口甲级愈合,1名患者切口有两处约0.5cm不愈合(见图5A),但未见感染征象,无积血及积液,给予局部理疗,1周后完全愈合。采用单纯常规更换敷料组(B组)11例患者中共10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90.9%。共8例患者脑脊液漏得到控制,治疗成功率72.7%,其余3例患者引流量术后1周仍没有减少趋势,更换加压包扎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平均每日引流量为338.27±47.16ml/d,引流停止时间为817d,平均时间10.82±2.71d,引流期间总引流量为3644.55±1085.70ml,单日最大引流量为620.91±131.30ml。7例出现头晕头痛,低颅压发生率63.6%。4例术后第1天脑脊液经切口流出,1例术后第3天脑脊液经切口流出,根据脑脊液漏出量每天更换敷料1-4次。1例患者切口于术后11天感染,经二次手术清创后治愈。两组平均每日引流量,引流停止时间,引流期间总引流量,单日最大引流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下积液发生率(15.4%)低于B组(90.9%),A组脑脊液治疗成功率(100%)高于B组(72.7%),A组低颅压发生率(15.4%)低于B组(63.6%)。结论:加压包扎治疗可以通过减少皮下积液从而促进切口愈合,而且低颅压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少,疗效确切,可常规用于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张斌[8](2020)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脊髓、脑功能磁共振评估》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以神经功能障碍和下肢畸形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是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脊髓尾侧非弹性组织被牵拉固定,由于生长发育或外伤等情况导致脊髓及周围神经发生牵拉性功能损伤。因此,通过手术治疗使脊髓和周围神经得到减压是治疗TCS的主要方法,而传统的终丝切断手术并未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团队在充分研究TCS病理机制的情况下提出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Homogeneous Spinal-Shortening Axial Decompression,HSAD)手术,此技术结合多节段椎间盘切除术、多节段截骨术等技术,使受到拴系的神经组织得到均匀减压,获得良好的疗效。HSAD手术治疗TCS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评估。排尿功能障碍在TCS患者中所占比例很高,主要表现为尿失禁症状,其原因是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研究脊髓等软组织形态学的最佳成像方式,可以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常规MRI可了解脊髓形态学改变(脊髓受压变形或脊髓变性坏死等情况)。但TCS一般仅表现为脊髓圆锥低位,并不存在其他形态学改变,其神经损伤来源于轴向高张力,因此TCS腰段脊髓的牵拉性功能损伤难以通过常规MRI显示,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发展为TCS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脊髓解剖形态细长且小,以及脊髓周围脑脊液搏动效应,常规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容易导致容积效应的产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量值产生较大偏差,甚至由于磁场不够均匀,导致磁化伪影的产生。多次激发弥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s-DWI)是在普通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通过多次激发实现高清成像的新技术。尚未有报道将该成像技术用于TCS尿失禁患者评估。尿失禁患者如果长期不能给予有效治疗,膀胱顺应性与协调性将持续恶化,膀胱残余尿过多,膀胱内压增高,进一步会导致肾内压力过高,尿液返流,严重影响肾功能,甚至造成肾脏功能损伤直至衰竭。正常情况下,膀胱和尿道传入部分接收中脑水管周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来自脑岛叶,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前额皮质的信息。在憋尿阶段,这些高位中枢神经控制脑桥的排尿中枢抑制排尿,提供保护防止尿失禁。神经体统对排尿的控制是分层结构的,脊髓的排尿憋尿机制受到来自大脑的复杂网络控制。正常人排尿神经控制由膀胱-脊髓-脑干的基本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但TCS伴尿失禁患者参与排尿功能的脑功能控制区域并不清楚。研究目的:1、证实HSAD手术治疗TC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比不同年龄组手术后安全性和疗效差异;2、对ms-DWI用于评估HSAD手术治疗TCS伴尿失禁患者的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其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术后疗效的相关性;3、通过对正常志愿者、伴有尿失禁症状的TCS患者和经过HSAD手术治疗后的尿失禁TCS患者进行任务态脑功能MRI研究,探讨不同人群在排尿和憋尿过程中涉及高位中枢脑区的激活区域,分析其发生可能的原因以及手术后大脑排尿控制网络重建问题。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行HSAD手术的43例T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儿童组23例,成人组20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和疼痛程度。排尿功能评定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e Short Form score,ICI-Q-SF)及尿动力学检查,大便功能评价使用Rintala评分。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情况。2、ms-DWI用于上海长征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并行HSAD手术的31例TCS伴尿失禁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测量每个患者l ADC值,r ADC值,采用内相关系数(ICC)、Bland和Altman图和Spearman系数对测试的重复性信度和评分者间信度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比较l ADC,r ADC与临床疗效。3、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择本研究合适实验对象,均为右利手成年女性,其中正常对照组9人为健康女性志愿者,术前TCS尿失禁患者病例组10人,经HSAD手术治疗的TCS术后病例组8人,扫描过程中实验对象按照要求完成设计的任务指令,“灌水”、“憋尿”、“排尿”、“休息”4个指令为一个任务组块,在一次脑功能MRI扫描中,要重复4次任务组块。所有图像数据处理使用FEAT软件,通过运动校正,切片定时校正,功能图像配准,标准空间配准,空间平滑,高通时间滤波,广义线性模型对平滑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的映射数据被转换为单位正态分布数据,转换为Z值统计。显示不同组排尿期和憋尿期脑功能激活区域。结果1、43例TCS患者经HSAD手术后,平均VAS评分和平均腰椎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根据腰椎JOA的平均RR(55.1%±12.6%),整体神经功能恢复在良好范围内,有72.0%的患者得到了良好以上的恢复,23.3%患者的恢复率一般,而恢复较差的患者为4.7%。此外,在43例病例中,有38例存在排尿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尿失禁症状),占全部TCS患者的88.4%。通过HSAD手术后,ICI-Q-SF评分由术前的16.0±1.9下降至4.9±1.4(P<0.001)。尿动力学评估患者膀胱功能,膀胱顺应性改善明显,由术前7.3±11.8ml/cm H2O提高至术后的14.1±13.4 mlcm H2O(P<0.001),残余尿由术前102.7±85.8 ml减少至术后59.5±75.2 ml(P=0.041),最大尿流率由术前5.7±3.9 ml/min增加至术后的9.0±5.8 ml/min(P<0.001),代表括约肌协调性的客观指标TL值由术前0.23±0.37至术后的0.27±0.30(P<0.001)。此外此组病例中有10例患者术前有肠道功能障碍,通过Rintala评分评估发现术后有8例(80%)患者得到了改善,同时有2例患者Rintala评分手术前后并无变化。2、HSAD手术治疗TCS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儿童组耗时192.3±23.4分钟,略高于成人组的184.3±18.3分钟,但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儿童组的手术出血量443.1±91.3 ml,略少于成人组456.3±90.2 ml,但差异仍然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HSAD手术有效性方面,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术前腰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末次随访时儿童组腰椎JOA评分为22.5±1.3,明显高于成人组腰椎JOA评分为21.3±2.3。在神经功能改善率RR方面,尽管儿童组和成人组均达到了良好程度(50%-75%),但儿童组为58.9%±8.0%明显高于成人组的50.8%±15.4%(P=0.031)。儿童组术前ICI-Q-SF评分16.0±1.9与成人组评分16.0±2相当,末次随访时儿童组ICI-Q-SF评分4.2±1.0,明显好于成人组的5.6±1.4。4、课题第二部分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脊髓损伤状态,研究中对重复性与评分者间信度的分析,T12/L1位置ADC值的ICC值为0.997,l ADC值的ICC值为0.997,r ADC的ICC值为0.994;在Bland and Altman plot图中显示T12/L1位置ADC值的偏倚为0.5806(-16.85-18.0,95%CI),l ADC值的偏倚为4.548,95%的可信区间为-21.46-30.56,r ADC的偏倚为0.005806,95%的可信区间为-0.02611-0.03772,三个指标测量在Bland and Altman plot图的散点在95%可信区间的上下范围内均匀分布,并且均值线接近0值,说明两测量结果较为接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T12/L1位置ADC值的spearman系数为0.991(P<0.0001),l ADC值的spearman系数为0.997(P<0.0001),r ADC的spearman系数为0.987(P<0.0001),系数均大于0.90表示具有优秀的不同观察者信度。因此,ms-DWI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观察者间信度。5、通过相关性分析,T12/L1位置ADC值与临床症状和术后6月的疗效并无相关性,l ADC值与术前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5178,P=0.0028),与术后6月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4864,P=0.0055),与RR有显着相关性(r=0.3773,P=0.0364)具有相关性,但r ADC比l ADC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其中r ADC与术前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7110,P<0.0001),与术后6月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7271,P<0.0001),与RR有显着相关性(r=0.6233,P=0.0002)。此外,l ADC值与术前、术后6月排尿相关评分和定量指标(ICI-Q-SF评分,TL值,膀胱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均无显着相关性,而r ADC与术前ICI-Q-SF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5829,P=0.0006),与术后6月ICI-Q-SF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7034,P<0.0001),与术前顺应性有显着相关性(r=-0.7833,P<0.0001),与术后6月顺应性有显着相关性(r=0.7164,P<0.0001),术后6月最大尿流率有显着相关性(r=0.4265,P=0.0167)。6、课题第三部分脑功能磁共振评估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志愿者排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顶叶、额叶、小脑、颞叶、扣带回、脑桥、辅助运动区和基底神经节(尾状核)。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有与排尿期相同的顶叶、额叶、小脑、颞叶,同时有其独有的激活区域包括杏仁核、脑岛、丘脑和枕叶,而脑桥、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在憋尿期并无明显激活。7、TCS患者排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顶叶、额叶、颞叶、扣带回、杏仁核、丘脑、枕叶,基底神经节(壳核)。在这些激活区中顶叶、额叶、颞叶、扣带回是在志愿者排尿期同样激活的,而杏仁核、丘脑、枕叶在志愿者排尿期未出现激活。TCS患者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有顶叶、额叶、颞叶、脑岛、基底神经节(尾状核)、丘脑、辅助运动区。在这些激活区中顶叶、额叶、脑岛、丘脑、颞叶是在志愿者憋尿期同样激活的,在志愿者憋尿期被激活的小脑、枕叶和杏仁核未在TCS患者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出现,而辅助运动区则是唯一TCS患者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出现而志愿者憋尿期未出现激活。TCS患者排尿期与憋尿期相比,顶叶、额叶、颞叶、丘脑和基底神经节是两个时期都会出现激活的,而扣带回、杏仁核和枕叶在TCS患者排尿期脑激活,脑岛和辅助运动区则是在TCS患者憋尿期脑激活。8、TCS患者经HSAD术后排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顶叶、额叶、颞叶、枕叶、脑桥和小脑,与TCS患者术前相比,存在共同的激活区域如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但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和基底神经节并未在术后激活,脑桥和小脑则是在术后额外增加的激活区。TCS患者经HSAD术后憋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额叶、颞叶、枕叶、脑桥、小脑和尾状核,与TCS患者术前相比额叶、颞叶、尾状核为共同激活区,而顶叶、脑岛、丘脑和辅助运动区为TCS患者术前激活,而脑桥和小脑为术后出现的新激活区。结论1、儿童和成人TCS患者经过HSAD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72.0%的患者获得了良好及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手术安全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且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该手术方式的应用为TCS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为广大医疗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考。2、儿童组TCS患者与成人组TCS手术后疼痛缓解的程度相似,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排尿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成人TCS患者,提示儿童TCS患者通过HSAD手术获得比成人TCS患者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3、儿童组TCS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和残余尿的量化数值改善明显优于成人组,而在最大尿流率和膀胱协调性方面两组病例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证实ms-DWI应用于TCS尿失禁患者腰骶段脊髓的扫描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不同观察者间信度,结果稳定可靠。5、TCS尿失禁患者腰骶段脊髓ADC值的升高(l ADC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HSAD手术后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6、与l ADC值相比,新的指标(r ADC)与术前临床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HSAD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疗效和膀胱功能改善情况相关性更强,为未来ms-DWI在脊柱脊髓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7、本研究发现TCS患者经HSAD手术前后的排尿与憋尿时期脑部激活区域存在位置和强度差异,其中TCS患者术后脑桥和小脑部位在排尿与憋尿时期均发生明显重新激活现象,我们推测上述两个部位的重新激活可能与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恢复密切相关。8、本研究发现TCS患者经HSAD手术后与正常志愿者脑功能激活区域不同,该现象提示患者术后可能形成新的大脑控制网络,手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可能与患者术后的新的大脑控制网络相关,即排尿时期由脑桥接收来自顶叶、额叶、颞叶、枕叶和小脑的大脑皮层信号控制,憋尿时期由脑桥接收额叶、颞叶、枕叶、小脑和尾状核的大脑皮层信号控制。9、本研究结果证明排尿和憋尿的生理活动受到大脑多个部位的关键控制,参与控制的脑功能网络较为复杂,通过HSAD手术完成对脊髓部位的均匀减压,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同时出现大脑控制网络的改变,我们推测可能是下位神经对高位中枢的逆向反馈作用所致。

王勇,杨枭雄[9](2020)在《腰椎术后迟发性硬脊膜撕裂所致脑脊液漏的发病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腰椎术后迟发性硬脊膜撕裂(late presentation of dural tears,LPDT)所致脑脊液漏的发病及治疗方法,为临床管理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腰椎组进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信息和脑脊液漏情况,根据随访情况及复查情况分析并查找具有LPDT的患者及其治疗方式、并发症以及临床结局。结果共2359例腰椎术后患者纳入研究,脑脊液漏患者共43例(1.82%),术中或术后5天内出现的硬脊膜撕裂(dural tears,DT)伴脑脊液漏患者36例(1.53%),术中发现DT 23例(0.98%),LPDT所致脑脊液漏患者7例(0.30%),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周、4个月行局部清创+硬脊膜修补手术,5例经卧床休息保守治疗,5例恢复在良好及以上,2例恢复较差,而非延迟性脑脊液漏患者术后恢复未发生较差结局。结论术中未被识别的LPDT所致的脑脊液漏在脊柱术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并发症,需要提高临床认识和予以恰当的治疗,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应当提高警惕,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减少长期后遗症。

杨辰龙,Van Halm-Lutterodt Nicholas,梁辰,刘铁,徐宇伦,刘晓光[10](2020)在《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并探讨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患者36例,收集脑脊液标本进行菌株分离、培养及鉴定,并做药敏试验;患者给予全身和局部抗生素治疗,并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3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革兰阴性菌25株(64.1%),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达10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率<50%,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敏感率<1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9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率<6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率<10%。全身治疗采用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的联合抗感染方案,局部治疗采用腰椎置管引流,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所有病例均于4周内得到稳定控制。结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脊柱脊髓外科手术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中均较常见,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率较高,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具有良好的药物敏感性。因此建议该病的治疗采用早期联合静脉滴注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方案,同时行腰椎置管引流及鞘内注射万古霉素。

二、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进展
    2.1 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
    2.2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PELD)
        2.2.1 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
        2.2.2 经皮内镜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
    2.3 并发症
        2.3.1 硬膜囊撕裂
        2.3.2 感觉障碍
        2.3.3 复发
        2.3.4 类脊髓高压综合征
        2.3.5 脊髓硬膜外血肿
    2.4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手术方法
        3.3.1 PEID
        3.3.2 PETD
        3.3.3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4.3 疗效评定
    4.4 手术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5.1 术式比较
    5.2 临床疗效比较
    5.3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5.4 并发症比较
    5.5 手术体会及技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发作病症以及护理实施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5)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两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特殊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院感染
        2.1.1 医院感染现状
        2.1.2 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现状
    2.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现状
        2.2.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2.2.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病原菌
        2.2.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3 疾病经济负担
        2.3.1 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2.3.2 经济负担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 医学伦理学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调查方法
        3.2.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3.3 质量控制
        3.3.1 调查表设计
        3.3.2 感染病例诊断及专家质控
        3.3.3 数据收集、整理
    3.4 研究内容
        3.4.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3.4.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3.4.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3.5 统计分析
    3.6 计算公式
    3.7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1.1 病区分布
        4.1.2 性别构成
        4.1.3 年龄构成
        4.1.4 婚姻状态
        4.1.5 入院途径
        4.1.6 付费方式
        4.1.7 入院主诉
        4.1.8 是否为复发垂体瘤
        4.1.9 疾病转归
        4.1.10 既往史
        4.1.11 颅神经功能
        4.1.12 肿瘤大小
        4.1.13 病理诊断
        4.1.14 病理免疫组化
        4.1.15 术前及术后住院日
    4.2 手术相关情况
        4.2.1 手术方式
        4.2.2 手术入路
        4.2.3 手术时长
        4.2.4 麻醉时长
    4.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情况
        4.3.1 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例次发生率
        4.3.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4.3.3 不同季度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4.3.4 病原菌检出情况
    4.4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4.1 宿主相关因素
        4.4.2 疾病相关因素
        4.4.3 手术相关因素
        4.4.4 用药相关因素
        4.4.5 术后并发症因素
        4.4.6 护理相关因素
        4.4.7 侵入性操作相关因素
        4.4.8 手术医生相关因素
    4.5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6 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4.6.1 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6.2 医院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6.3 医院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6.4 医院感染总经济负担
    4.7 手术部位感染经济负担
        4.7.1 手术部位感染病人的匹配情况
        4.7.2 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7.3 手术部位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7.4 手术部位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7.5 手术部位感染总经济负担
    4.8 肺部感染经济负担
        4.8.1 肺部感染病人的匹配情况
        4.8.2 肺部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8.3 肺部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8.4 肺部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8.5 肺部感染总经济负担
    4.9 多部位感染经济负担
        4.9.1 多部位感染病人的匹配情况
        4.9.2 多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9.3 多部位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9.4 多部位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9.5 多部位感染总经济负担
第五章 讨论
    5.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5.1.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5.1.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部位
        5.1.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病原菌
    5.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5.2.1 脑脊液鼻漏
        5.2.2 肿瘤直径
        5.2.3 住院天数
        5.2.4 抗生素使用时间
        5.2.5 腰椎穿刺次数
        5.2.6 术后第一日体温
    5.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5.3.1 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5.3.2 延长住院天数和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5.3.3 总体经济负担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加压包扎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硬脊膜损伤的常见原因
    2.2 脑脊液漏的形成条件
    2.3 脑脊液漏的诊断
    2.4 预防与治疗
    2.5 并发症
    2.6 结论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纳入标准
    3.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3 术中处理方法
    3.4 术后处理方法
    3.5 数据处理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皮下积液发生率和脑脊液漏治愈率
    4.2 平均每日引流量
    4.3 引流期间总引流量
    4.4 单日最大引流量
    4.5 拔管时间
    4.6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脊髓、脑功能磁共振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伴尿失禁患者的3.0T高清弥散加权脊髓成像临床评估
    一、研究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伴尿失禁患者的任务态脑功能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腰椎术后迟发性硬脊膜撕裂所致脑脊液漏的发病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信息收集与分组
    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一般信息
    二、迟发性脑脊液漏预后特征
    三、迟发性脑脊液漏的治疗
讨 论
    一、迟发性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二、迟发性脑脊液漏的原因
    三、迟发性脑脊液漏的治疗

(10)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脑脊液漏合并感染诊断
    3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检测
    4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5治疗
结果
    1疾病特点
    2感染病原菌分布
    3细菌的药物敏感性
    4治疗效果
讨论

四、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赵剑佺,姜横,孟怡辰,高瑞,马君,王策,周许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8)
  • [2]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比较[D]. 李昌任.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研究[D]. 程远培. 吉林大学, 2021(01)
  • [4]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发作病症以及护理实施方法[J]. 欧阳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21(15)
  • [5]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D]. 赵健博. 山东大学, 2021(09)
  • [6]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D]. 宫玉敏. 山东大学, 2020(11)
  • [7]加压包扎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D]. 张佳琦. 吉林大学, 2020(08)
  • [8]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脊髓、脑功能磁共振评估[D]. 张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腰椎术后迟发性硬脊膜撕裂所致脑脊液漏的发病及治疗[J]. 王勇,杨枭雄.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04)
  • [10]脊柱脊髓外科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治疗策略[J]. 杨辰龙,Van Halm-Lutterodt Nicholas,梁辰,刘铁,徐宇伦,刘晓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03)

标签:;  ;  ;  ;  ;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9例处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