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冲击下路堤剪切振动分析

洪水冲击下路堤剪切振动分析

一、堤坝在洪水砰击作用下的剪切振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峰[1](2020)在《基于高阶有限元法的重力坝裂纹扩展数值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随着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有限元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计算领域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许多的实际工程领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数值模拟计算相比于实验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比如成本低廉,可重复性强,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复模拟各种工况,而且模拟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由于有限元法具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所以通过有限元法可以得到准确的误差估计。正是基于上述优点,有限元法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例如航空航天工程,材料科学,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限元法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处理大变形问题、不连续等问题时,传统的有限元法不能有效处理或是无法达到精度要求,所以在传统有限元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扩展有限元法和高阶有限元法等方法,其中扩展有限元法可以用来模拟不连续问题;在传统有限元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高阶有限元法用来解决数值解精度低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求解不连续问题如断裂问题目前大多使用扩展有限元法,但其在求解应力强度因子时,需要划分的网格数较多,且收敛速度较慢,计算精度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本文将高阶有限元法和围线积分法相结合,以二维剪切型边缘裂纹矩形板、三维受竖向均布拉力荷载作用下的贯穿裂纹构件和混凝土重力坝为数值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其应力强度因子并数值模拟了剪切型边缘裂纹矩形板和受基本荷载组合作用下经典混凝土重力坝的裂纹扩展路径。利用高阶有限元法计算精度高,网格划分少的优点以及围线积分法的超收敛特性,既可以通过高阶有限元法减少所需网格数和提高应力应变的计算精度,又可以通过围线积分法提高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精度。首先通过高阶有限元法模拟裂纹尖端区域处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再利用围线积分法由求得的精确应力场和位移场导出应力强度因子并数值模拟了裂纹扩展路径。本文将计算所得的数值结果与理论解还有文献中通过其它数值计算方法如扩展有限元法和无网格法获得的部分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阶有限元法和围线积分法所导出的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解表现出了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数值稳定性。在模拟混凝土重力坝的裂纹扩展路径时,数值结果与实验方法和其他数值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裂纹扩展路径问题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高阶有限元法结合围线积分法在重力坝裂纹扩展路径问题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高阶有限元法处理断裂问题时网格划分少、计算精度高、数值稳定性好。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

刘肖军[2](2019)在《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碾压混凝土坝多位于高地震烈度的西南地区,在地震作用下大坝一旦发生破坏,将不仅影响大坝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次生灾害。因此,有必要开展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安全分析研究。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安全分析可从地震易损性和地震风险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地震易损性分析可预测各级地震荷载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坝达到或超过不同破坏等级的概率,地震风险分析可分析地震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坝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生命损失和社会环境影响。现有研究中碾压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通常按照设计规范取值,忽略这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精度的影响。碾压混凝土的压实质量空间分布可表征其物理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因此本文在分析碾压混凝土材料特性及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分析的研究,可以为坝体结构地震安全评价和灾害损失评估提供依据,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结论:(1)针对目前多元线性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等碾压混凝土坝压实质量评价模型难以揭示压实质量与其影响参数的高维非线性关系,从而导致模型的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等有待提高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应用自适应灰狼优化算法为基础对随机森林进行参数寻优,提升模型的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与常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所提出的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的均方误差分别降低了63.4%、46.1%、48.8%,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38.4%、14.7%、12.2%。(2)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中未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不足,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压实度与物理力学参数的关系模型,并结合分层分仓数据建立考虑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压实质量对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考虑压实质量影响时,碾压混凝土坝应力、坝顶位移、损伤区域等地震动力响应均会增大,不利于坝体安全稳定。(4)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破坏指数计算、破坏等级划分无法综合反映坝体整体破坏情况不足,以及地震易损性常用的IDA方法存在地震动强度增量步长选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IDA方法的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分析考虑压实质量影响时,碾压混凝土坝在不同等级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各个等级破坏的概率。(5)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经济损失计算中缺乏考虑经济价值不确定性以及尚未考虑极端地震荷载作用下出现溃坝洪水冲击时不同类型建筑经济损失率的不足,建立基于三维溃坝洪水模拟和改进盲数理论的地震经济损失计算模型,并开展了生命损失及社会环境影响研究,实现了碾压混凝土坝地震风险评价。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从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碾压混凝土坝地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赵璞[3](2019)在《单螺旋锚多向拉拔承载机理与竖向抗拔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螺旋锚具有承载力发挥快、可靠性高、施工简便、经济环保等优点,在电力、交通、水利、石油、建筑等多个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抗拔承载力是螺旋锚抗拔工况下必须明确的重要指标,但其理论研究因涉及锚片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荷载传递机理及破坏模式较为复杂,构建合理准确的抗拔承载力模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的研究存在浅埋与深埋的界定标准不统一,承载力公式经验参数多,计算结果差异大等不足。此外,受限于传统试验的观测手段,锚周土体的真实破坏形态无法准确量测,导致承载机理分析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应用新的试验方法对螺旋锚抗拔承载机理及其抗拔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数字照相测量技术,基于自制的可视化拉拔试验装置,对单螺旋锚模型开展了共计43种工况的拉拔试验。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埋深下,极限承载力随荷载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速率表现出由缓趋快又再趋缓的特点;同一荷载角度下,极限承载力也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速则逐渐减小。应用PhotoInfor及PostViewer对试验拉拔过程所采集的数字图像进行处理,得到锚周土体的位移场,位移矢量和最大剪应变云图。当荷载角度大于45°时,锚周土体受竖向挤压为主,位移包络面和破裂面均随着埋深增加向锚杆方向趋近并收缩;当荷载角度小于45°时,土体受锚片的旋转挤压为主,以受拉方向锚片边缘为中心形成旋转位移场;随着埋深增大,受拉侧锚片下部开始出现压密区和相应的破裂面,旋转中心逐渐向锚杆附近移动。本次试验观测到一种不同于以往、呈倒喇叭状的破裂面新形态。对此,假定破裂面由与板面成θ角的圆台面和平行于锚杆的圆柱面两部分构成,建立力学平衡方程和能量方程,依据最小耗能原理,求解两部分破裂面的相交位置,再代入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与该力学模型对应的抗拔承载力理论解,对比发现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再者,建立破裂面的对数螺旋线形态函数,由约束条件等求解函数的常系数,建立无需区分深埋浅埋的竖向抗拔极限承载统一力学模型。根据埋深大小、破裂面顶点高度及破裂面上切线为竖直线点的高度这三者的相对大小关系,分3种情况建立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单螺旋锚竖向抗拔极限承载统一理论解。通过4个试验案例和与其他4种理论方法的计算对比表明:统一理论解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为符合,效果较好。

杨曌[4](2019)在《山谷型尾矿库失稳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共有7793座尾矿库,其中大部分为山谷型尾矿库。尾矿库比较特殊,兼顾着储存尾矿和水两种功能,具有高势能、高危险性的特点。尾矿库事故总量的三分之二是坝体失稳事故,特别是山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溃坝事故,导致281人死亡。因此,山谷型尾矿库数值模拟的研究具有典型性、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尾矿库失稳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模拟应用两方面开展研究,分析尾矿库溃坝风险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坝高、坡度对坝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一步研究坝体在增高扩容时坝高和坡度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坝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的变化趋势、坝体内部结构位移变化以及液化情况;并提出尾矿库安全运行对策措施。结论如下:(1)在统计归纳尾矿库分布、较大以上事故基本情况和分析尾矿库失稳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了尾矿库溃坝风险指标体系。(2)浸润线高度降低速率与坝体高度和上游水位有关,高坝体在高水位下容易发生渗透破坏。(3)坡度一定,坝体高度越高,边坡安全系数越低。坝高一定,坡度越小,边坡安全系数越高。(4)修筑子坝进行增高扩容时,不同子坝高度、堆积坡比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变化趋势与增加初期坝的高度的变化一致。(5)在地震作用下,坝体变形主要发生在坝坡附近,有效应力逐渐降低。局部孔隙水压随着地震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呈现线性关系。震后液化区显示在尾矿砂水下部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尾矿坝坝体中下部,也易发生地震液化。

苗雄雅[5](2018)在《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修建防洪堤是一种应用极为普遍的城市防洪工程措施。应用于城市的防洪堤种类繁多,包括土堤、石堤、砂堤、混凝土直立挡墙式防洪堤、复合式防洪堤等。新时代城市发展对防洪堤的景观性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保证防洪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追求其城市景观适应性。本文立足于堤防型式的创新设计,提出了一种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堤结构型式。目的在于平衡防洪堤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防洪堤结构优化及后续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部分工作:(1)基于现有堤型的不足,提出和设计新堤型。本文基于功能满足性原则、生态适应性原则、普遍适用性原则设计出一种由混凝土固定堤段、活动钢闸门、上部钢滑轨以及下部混凝土滑轨四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新堤型。详细阐述了每个部分的运行机制及具体结构尺寸,并分别解释了各个部分在汛期和非汛期情况下配套使用的方式方法。对锁定装置、止水结构等附属结构设计也做了简单介绍。另外提出了适用于本新型防洪堤结构的运行管理方案及安全监测系统。(2)对新型防洪堤进行了静力特性分析。本文应用CAD绘图软件和ABAQUS有限元软件几何建模功能将新堤型的想法落实为立体仿真模型。对模型添加自重、静水压力、扬压力等静力荷载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新堤型受弯构件变形及挠度均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新堤型应力结果良好,在设计及校核工况下应力分布都较均匀,结构受力合理;由抗滑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可知,新堤型抗滑稳定性良好,不会发生平面滑动或深层滑动。(3)对新型防洪堤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应用ABAQUS软件的动力方程对结构进行求解。一方面进行了干、湿模态分析,得到干模态一阶自振频率4.35Hz,湿模态一阶自振频率3.92Hz。鉴于洪水波浪荷载的频率一般小于1Hz,因此在持续波浪动荷载下新堤型不会发生共振破坏。另一方面对新堤型进行了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了新堤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及加速度响应。结果表明,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新堤型位移、应力均满足规范规定的强度标准。

张志华[6](2018)在《高水压越江地铁隧道稳定性及动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地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铁成为我国大城市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沿江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几年地铁线路的规划和修建得到了较大发展。越江地铁隧道作为连接两岸经济带的重要地下构筑物,在盾构开挖过程中开挖面的稳定以及后期地铁运行隧道的动力特性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为了研究越江隧道静、动力特性问题,并揭示越江隧道建设过程中开挖面土体稳定性以及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管片及周边岩土体的动力响应,本文进行了系统的室内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第一、第二相似定理,开展室内缩尺模型内土体材料配合比试验,通过大量的材料不同配比下的室内固结、直剪等试验,最终得到了由粉细砂、粉煤灰、木屑、粗砂以及机油配比而成的混合材料,满足了相似定理中标定的各宏观参数值,其混合材料质量配合比为粉细砂:粉煤灰:木屑:粗砂:机油=1.0:0.1:0.1:0.02:0.05。同时,建立离散元直剪模型,对混合材料的各细观参数进行了标定,为后续越江隧道离散元数值仿真提供数据支持。(2)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盾构隧道开挖面支护压力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越江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室内缩尺试验模型,并且对两种覆土厚度,即0.5D和D条件下的开挖面前方土层破坏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提出了越江隧道砂土地层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计算模型,并与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诸多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离散元方法建立了同尺寸的越江隧道覆土厚度0.5 D条件下的开挖面支护压力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对开挖面前方土层内颗粒的剪应变、滑移部分、配位数、体应变以及黏结破裂区域进行数据分析,对初步提出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3)建立了越江地铁浅埋隧道盾构掘进室内缩尺试验模型,基于本文提出的越江隧道开挖面支护压力值,采用较为简单的螺旋出土盾构设备进行了隧道掘进,并且对地表沉降进了监测。同时,建立了同尺寸的越江浅埋隧道盾构掘进离散元模型,利用伺服系统对模型施加竖向水压力,考虑水浮力和侧向水土压力,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开挖面前方土层中颗粒配位数、体应变、竖向应变、剪应变以及黏结破裂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4)针对公铁两用的武汉地铁7号线大断面越江隧道某截面建立了考虑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越江隧道离散元模型。基于三维和2.5 D地铁行车荷载,提出了二维地铁行车荷载计算公式,并运用到离散元模型中。对隧道内钢轨的竖向位移、公铁分层混凝土板局部区域的受力、变形以及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环形管片不同角度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揭示。结合管片的动力响应,对隧道周边土体不同范围内的颗粒振动加速度及变形进行了分析。(5)针对已通车运行的武汉地铁2号线越江隧道某截面建立了考虑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小断面越江隧道离散元模型。针对三种不同条件,如不同水位、不同地铁时速以及不同行车荷载,对地铁振动荷载引起的隧道管片及周边土体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位的增加对管片受力及周边土体的变形影响较大;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大,管片变形逐渐不对称分布,隧道顶部土体沉降发生分层现象;随着列车荷载的增大,钢轨的竖向位移、管片内环向应力逐渐增大,管片和周边土体的颗粒振动加速度逐渐减小,其径向位移与隧道中心线对称分布。

张文波[7](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刘中伟[8](2018)在《胶结颗粒料筑坝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胶结颗粒料坝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于2009年自主研发并提出的新坝型。该坝型是在欧美Hardfill、日本Trapezoidal CSG、中国胶凝砂砾石坝和堆石混凝土坝等基础上的提炼,即在土石坝和混凝土坝之间,探讨胶结土、胶凝砂砾石和胶结堆石(包括堆石混凝土)筑坝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形成连续完整的散粒料到混凝土的筑坝材料谱系。胶结颗粒料坝的突出特点是“宜材适构”、“宜构适材”,即充分利用工程现场的材料,并利用快速碾压的施工工艺工法,力求尽可能减少弃料筑坝,具有经济安全、环境友好、漫顶不溃等优势,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新型筑坝技术,在我国围堰等临时性工程及部分永久性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些实质性工程进展。但目前制约胶结颗粒料坝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1)广源化的胶结颗粒料配制技术与材料宏细观工程性能;(2)胶结颗粒料高效施工工艺、设备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3)胶结颗粒料坝全生命期安全评估与筑坝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基于胶结颗粒料配制技术开展了创新性研究,重点以胶凝砂砾石为研究对象,围绕的胶结颗粒料材料及性能、配制技术、质量检测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发明专利,且在工程上得到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和耐久性能研究了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渗透溶蚀问题。发明了一种含层面的胶凝砂砾石渗透系数测试新装置,解决了含层面芯样的渗透系数测试问题。试验并探明了压力水持续作用下,长期溶蚀的胶凝砂砾石中Ca2+的溶出规律。研究得到的胶凝砂砾石的抗剪参数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发现,泡低温水后与标准养护的胶凝砂砾石试件相比,抗压强度下降7%~26%,试件抗压强度越高,泡低温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越小,为守口堡水库的安全越冬方式提供了参考。胶凝砂砾石绝热温升仅为10℃左右,大大降低了施工中对温控的要求。基于渗透溶蚀机理已发表SCI论文1篇层间抗渗性能的测试方法已取得发明专利1项(第四作者)(2)胶凝砂砾石材料的质量检测和施工方法研究了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手段及防渗体与承载体连接不密实的处理措施。针对碾压胶凝砂砾石质量检测手段主要为灌水法、灌砂法等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弹性波技术对碾压胶凝砂砾石施工质量进行检测。本研究利用了 R波的频散特性,提出运用表面波谱分析(SASW)法来测定胶凝砂砾石材料铺筑层表面以下沿深度范围内VR的分布,从而表征碾压施工质量的方法。针对实际工程,得出了表征判断碾压施工质量的波速阈值。挖坑取样测试结果与弹性波检测结果一致,证明该检测方法精度较为理想。SASW方法可以获得整个施工仓面胶凝砂砾石材料R波速度的分布情况,提高了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速度和检测范围,解决了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效率不高的问题,适合于对胶凝砂砾石浇筑层面进行大面积的检测。针对防渗体与承载体连接不密实问题,发明了一种加浆振捣造孔装置,与加浆振捣设备一起提升了施工质量,并在四川犍为防护堤工程上取得了应用。提出了胶凝砂砾石浇筑式施工方法并结合工程进行了应用。针对中低胶凝砂砾石坝的建设问题,提出浇筑式胶凝砂砾石筑坝技术,解决了大型碾压设备无法施工的山塘类中低坝的建设技术问题。提出的成果用于贵州雷山猫猫河山塘浇筑式胶凝砂砾石坝施工。该坝为同类型施工方法建设的第一座工程,拓宽了胶凝砂砾石坝的推广范围。研究还得出了浇筑式胶凝砂砾石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强度设计指标、实施方法等。CSGR弹性波质量检测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应用于守口堡工程(在建)加浆振捣技术应用于犍为航电堤防工程试验段(建成)、顺江堰(建成)浇筑式胶凝砂砾石技术已发表1篇核心论文浇筑式胶凝砂砾石应用于贵州猫猫河山塘工程(建成,作者负责)(3)胶结人工砂石和胶结土配制及施工技术在已有胶结人工砂石筑坝概念的基础上,针对贵州安顺花鱼井山塘坝工程,提出了胶结人工砂石的施工实现方法,并用于该工程的建设。该坝为同类型施工方法建设的第一座坝。提出了一种适合胶结人工砂石骨料的新的破碎方法,解决了胶结人工砂石骨料的制备问题。提出了石粉作为掺合料来配制胶结人工砂石的办法,解决了缺乏粉煤灰的工程掺合料的添加问题,并确定了合理掺量来配制满足设计强度等级的胶结人工砂石。研究得出水胶比、砂率、掺气量、石粉掺量等胶结人工砂石配合比参数设置标准。实践证明胶结人工砂石坝造价可比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节省10%。针对黑龙江胖头泡灌区堤防,研究运用当地土料配制胶结土筑堤,提出了合理的水泥掺量和配制方式,使得配制的胶结土满足相应设计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等级要求。胶结人工砂石技术应用于贵州花鱼井山塘(建成,作者负责)胶结人工砂石技术已发表1篇核心论文

檀利波[9](2017)在《柴油对重塑红黏土强度与压缩性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区域特殊性红黏土分布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同时,工业的发展及机动车辆的增多使得柴油需求量大为增加,柴油输送泄漏事件时有发生。非水相非极性的柴油区别于降雨和地下水,进入红黏土孔隙后将对其工程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柴油对红黏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对红黏土分布区工程建设及减灾防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桂林重塑红黏土为研究对象,0#柴油为添加剂,通过室内直剪试验、三轴试验、标准固结试验以及微观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柴油对红黏土强度、压缩及微观结构性质的影响,得出红黏土在柴油、水耦合作用下的强度特性,柴油、水、空气环境下的压缩特性及不同柴油污染程度下的微观结构特征,阐明了影响其力学性质变化的微观机理。具体结论如下:(1)在土-水-油系统中,柴油作用的发挥受孔隙水、孔隙比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与自身含量的多少有关。外部载荷和初始干密度通过改变红黏土的孔隙比,影响孔隙中柴油和水的相对含量,进而影响红黏土的力学及微观性质;(2)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测得的柴油污染红黏土强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柴油含量比例的提高会导致红黏土强度的增大。随含油率的增大,当含水率为20%时,红黏土强度指标反向波动变化,当含水率为25%时,内摩擦角降低而黏聚力增加,当含水率为30%时,内摩擦角及黏聚力均降低;(3)当初始干密度为1.25g/cm3及1.35g/cm3时,柴油分别较水环境下的红黏土难以、易于被压缩。而当初始干密度为1.45g/cm3时,因压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小压力范围内,柴油环境下的红黏土不易被压缩,大压力范围内规律相反。空气环境较其他环境红黏土整体易于被压缩。a1-2值随着柴油、水、空气环境的变化,依次增大;(4)SEM图像表明,红黏土颗粒随着柴油含量的增加由散粒趋于聚合,且“油脂化”、“蜡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根据柴油含量的变化建立了“柴油作用红黏土微观赋存状态模型”,并从3个含油尺度阐明了柴油对红黏土力学性质影响的微观作用机理。

邵鹏[10](2015)在《洪水作用下简支箱型梁桥结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强降雨导致的洪水冲击会对跨越冲沟、河道的桥梁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在山地城市,对于应用较为普遍的简支箱型梁桥在遭遇洪水袭击时,水毁现象尤为严重。但目前针对公路桥梁结构的抗洪研究较少,已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抗洪应用要求。因此,洪水作用下针对简支箱型梁桥结构进行安全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根据明渠中沿水平与竖向的洪水流速分布特点计算了洪水对桥梁的水平与竖向作用,分析了简支箱型梁桥在洪水冲击下的破坏特征与失效机制,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破坏模式,包括:支座剪切模式、支座滑动模式和上部结构倾覆模式,并建立了针对桥梁主要失效模式的功能函数表达式。以一座两跨简支箱型梁桥为例,考虑了洪水荷载及结构抗力的不确定性,研究了洪水流速及其变异性、桥梁淹没水位等关键参数对桥梁可靠度的影响,最后对各失效模式间的相关性及桥梁体系可靠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为同类桥梁结构的抗洪设计理论提供依据。本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简支箱型梁桥三种失效模式的可靠指标?均随洪水流速mv的增大而减小,但各可靠指标曲线的下降趋势不同;三种失效模式中,上部结构倾覆破坏的可靠指标相对较大,桥梁完全被淹没时,支座滑动破坏的可靠指标最小,而在75%、50%、25%三种桥梁淹没水位下,支座剪切破坏的可靠指标则最小;②不同流速变异系数以及不同洪水淹没高度下,桥梁结构各失效模式的可靠指标均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洪水流速的变异系数及淹没高度对桥梁结构的可靠性有较大影响,同一流速下,流速的变异系数越大,桥梁淹没水位越高,各失效模式的可靠指标越小,对桥梁的安全性越不利;③洪水流速、流速变异性及桥梁淹没水位是影响简支箱型梁桥结构体系可靠度或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桥梁结构体系失效概率fP随淹没水位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洪水流速及其变异性的增大而增大,即桥梁被洪水淹没部分越多,洪水流速越大,水流波动性越强,桥梁结构越易发生破坏,这与大量桥梁水毁实例的破坏特征相符。

二、堤坝在洪水砰击作用下的剪切振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堤坝在洪水砰击作用下的剪切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阶有限元法的重力坝裂纹扩展数值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限元法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断裂力学基本概念及主要数值方法概况
    2.1 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2.1.1 线弹性断裂力学基础
        2.1.2 应力强度因子的定义
        2.1.3 裂纹体的控制方程
        2.1.4 计算断裂力学和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2.2 边界元法
    2.3 扩展有限元法
        2.3.1 扩展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
        2.3.2 扩展有限元方法研究进展
        2.3.3 扩展有限元方法主要应用
        2.3.4 扩展有限元法(XFEM)基本原理
    2.4 无网格方法
第三章 高阶有限元法
    3.1 高阶有限元法
        3.1.1 有限元的理论发展历史
        3.1.2 高阶有限元法的应用
        3.1.3 高阶有限元法中解的计算
    3.2 高阶有限元形状函数的构造
    3.3 有限元空间,网格,单元,多项式阶数
    3.4 映射
        3.4.1 等参映射
        3.4.2 混合函数映射
第四章 围线积分法及断裂判据
    4.1 围线积分法
        4.1.1 Betti定律——路径无关积分
        4.1.2 提取应力强度因子
    4.2 断裂判据
        4.2.1 单一型裂纹断裂判据
        4.2.2 复合型裂纹断裂判据
        4.2.3 最大周向应力理论
        4.2.4 最小应变能密度准则
        4.2.5 最大能量释放率
第五章 重力坝裂纹扩展研究的数值计算方法
    5.1 前言
    5.2 高阶有限元法求解复合型应力强度因子
        5.2.1 剪切型边缘裂纹
        5.2.2 三维贯穿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模拟计算
    5.3 混凝土重力坝含初始裂纹的扩展过程数值模拟
        5.3.1 荷载的施加方式
        5.3.2 每个荷载增量作用下裂纹扩展的计算
        5.3.3 数值算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1.2.1 RCC坝压实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2 大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大坝地震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第2章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数学模型
    2.1 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特点分析
    2.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框架
    2.3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数学模型
        2.3.1 RCC坝压实质量评价模型
        2.3.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数学模型
        2.3.3 考虑压实质量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数学模型
        2.3.4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分析
    3.1 碾压混凝土压实特性分析
    3.2 RCC坝压实质量信息采集
        3.2.1 RCC坝碾压施工信息采集
        3.2.2 压实质量检测数据采集分析
    3.3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的压实度分析模型
        3.3.1 自适应灰狼优化算法
        3.3.2 随机森林算法
        3.3.3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的压实度分析方法
    3.4 工程应用
        3.4.1 交叉验证
        3.4.2 模型性能分析
        3.4.3 模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4.1 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4.1.1 地震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
        4.1.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4.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4.2.1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坝料参数模型的建立
        4.2.2 RCC坝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4.2.3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工程应用
        4.3.1 工程概况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压实质量对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改进IDA的 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研究框架
    5.2 基于改进功效系数法的RCC坝地震综合破坏指数分析方法
        5.2.1 地震作用下RCC坝破坏等级划分
        5.2.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综合破坏指数计算
        5.2.3 基于变权原理的改进功效系数法
    5.3 基于改进IDA法的RCC坝易损性分析方法
        5.3.1 增量动力学法(IDA)原理
        5.3.2 基于改进IDA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4 工程应用
        5.4.1 地震动的选取
        5.4.2 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
    6.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6.1.1 概率性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6.1.2 地震加速度概率分布
    6.2 基于三维溃坝洪水演进的RCC坝地震损失计算方法
        6.2.1 三维溃坝洪水演进理论与方法
        6.2.2 基于改进盲数理论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6.2.3 基于溃坝洪水演进特征的生命损失计算方法
        6.2.4 基于溃坝洪水演进特征的社会环境影响计算方法
    6.3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6.4 工程应用
        6.4.1 地震危险性计算
        6.4.2 溃坝洪水演进模拟与分析
        6.4.3 地震损失计算
        6.4.4 地震综合风险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单螺旋锚多向拉拔承载机理与竖向抗拔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螺旋锚概述
        1.1.1 螺旋锚组成及特点
        1.1.2 螺旋锚分类
        1.1.3 螺旋锚应用领域
    1.2 螺旋锚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
        1.2.1 螺旋锚发展历程
        1.2.2 螺旋锚应用前景
    1.3 螺旋锚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螺旋锚竖向抗拔理论研究
        1.3.2 螺旋锚竖向抗拔试验研究
        1.3.3 螺旋锚斜向抗拔研究
        1.3.4 单螺旋锚斜向抗拔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与材料
    2.1 概述
    2.2 试验装置
        2.2.1 试验砂箱
        2.2.2 单螺旋锚模型
        2.2.3 多角度加载系统
        2.2.4 数据采集仪器
    2.3 数字照相测量技术
    2.4 试验用砂物理力学性质
        2.4.1 颗粒分析试验
        2.4.2 最大最小干密度试验
        2.4.3 直剪试验
    2.5 试验步骤
    2.6 试验改进
    2.7 小结
3 单螺旋锚多角度拉拔试验
    3.1 引言
    3.2 极限承载力随埋深的变化
        3.2.1 0°荷载作用下埋深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2.2 22.5°荷载作用下埋深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2.3 45°荷载作用下埋深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2.4 67.5°荷载作用下埋深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2.5 90°荷载作用下埋深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3.2.6 相同荷载角度不同埋深对极限承载力影响
    3.3 极限承载力随荷载角度的变化
    3.4 锚周土体变形分析
        3.4.1 荷载角度对锚周土体破坏的影响
        3.4.2 埋深对锚周土体破坏的影响
    3.5 小结
4 竖向抗拔承载力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分析
    4.3 新型破裂面承载力学模型
        4.3.1 新型破裂面承载力学模型
        4.3.2 力学模型理论解
        4.3.3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4.4 极限承载统一力学模型
        4.4.1 极限承载统一力学模型
        4.4.2 极限承载统一力学模型理论解
    4.5 小结
5 极限承载统一理论解对比验证
    5.1 引言
    5.2 文献计算方法简介
    5.3 模型对比验算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
致谢

(4)山谷型尾矿库失稳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山谷型尾矿库失稳风险研究
    2.1 山谷型尾矿库基本特征
    2.2 尾矿库基本情况分析
    2.3 山谷型尾矿库风险分析
    2.4 其它风险分析
    2.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尾矿库溃坝风险指标体系
    2.6 本章小结
3 某山谷型尾矿库渗流场分析研究
    3.1 尾矿库基本概况
    3.2 地下水渗流软件计算原理
    3.3 建立渗流分析模型
    3.4 渗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某山谷型尾矿库静力稳定性分析研究
    4.1 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原理
    4.2 建立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
    4.3 边坡稳定性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某山谷型尾矿库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
    5.1 应力应变软件计算原理
    5.2 动力响应软件计算原理
    5.3 建立动力稳定性分析模型
    5.4 初始静态分析
    5.5 动态响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某山谷型尾矿库安全运行对策措施
    6.1 尾矿库危险性预防措施
    6.2 尾矿库日常管理措施
    6.3 尾矿库加强监测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潮)堤结构设计
    2.1 设计原则
    2.2 结构设计方案
        2.2.1 结构总体布置
        2.2.2 混凝土固定堤段设计方案
        2.2.3 活动钢闸门及上下滑轨设计方案
        2.2.4 止水结构
        2.2.5 实施方式及结构优越性
    2.3 运行管理及安全监测
        2.3.1 运行管理
        2.3.2 安全监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堤静力特性分析
    3.1 静力分析涉及的理论基础
        3.1.1 有限元分析方法
        3.1.2 材料本构模型
    3.2 模型建立过程
        3.2.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3.2.2 荷载及边界条件
        3.2.3 结构材料及其容许应力
        3.2.4 地应力平衡
    3.3 静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设计洪水位工况结果分析
        3.3.2 校核洪水位工况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堤动力特性分析
    4.1 有限元动力分析基本理论
    4.2 模态分析
        4.2.1 模态分析简介
        4.2.2 干模态计算
        4.2.3 湿模态计算
        4.2.4 模态对比分析
    4.3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4.3.1 分析理论及方法
        4.3.2 地震波输入及模型计算条件
        4.3.3 位移响应计算结果分析
        4.3.4 应力响应计算结果分析
        4.3.5 加速度响应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高水压越江地铁隧道稳定性及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挖面稳定性及极限支护压力研究
        1.2.2 隧道盾构式开挖对周边岩土体变形的影响
        1.2.3 考虑地铁行车荷载的隧道疲劳损伤及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2.4 地铁隧道离散元应用研究现状
        1.2.5 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离散元方法及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理论
    2.1 离散元理论
        2.1.1 位移法
        2.1.2 牛顿第二定律
        2.1.3 接触模型
    2.2 太沙基松动土压力理论
    2.3 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理论
        2.3.1 二维对数螺旋线滑移面
        2.3.2 三维楔形体筒仓计算模型
        2.3.3 三维楔形体梯形棱体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缩尺试验模型及土体材料配比试验
    3.1 武汉地铁7号线越江段
        3.1.1 土层性质及水文
        3.1.2 工程难点
        3.1.3 研究选址
    3.2 缩尺模型试验装置及土体材料配比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缩尺模型试验的相似原理
        3.2.3 模型相似材料参数确定
        3.2.4 材料配比试验
    3.3 配比材料细观参数的确定
        3.3.1 直剪离散元模型
        3.3.2 细观参数的标定
        3.3.3 直剪试验曲线拟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铁隧道开挖支护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4.1 极限支护压力试验研究
        4.1.1 试验装置
        4.1.2 越江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试验
        4.1.3 越江隧道开挖极限支护计算模型
        4.1.4 理论模型与其他模型对比分析
        4.1.5 计算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4.2 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离散元模拟研究
        4.2.1 离散元模型建立
        4.2.2 计算模型的拟合与分析
        4.2.3 计算模型修正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越江浅埋隧道开挖过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5.1 试验装置简介
    5.2 越江浅埋隧道室内试验
        5.2.1 试验模型
        5.2.2 试验结果
    5.3 越江浅埋隧道开挖过程离散元模拟研究
        5.3.1 离散元模型
        5.3.2 数值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越江隧道动力特性模拟研究
    6.1 越江地铁隧道离散元接触模型
    6.2 越江地铁隧道离散元模拟
        6.2.1 土层参数标定
        6.2.2 模型假设
        6.2.3 钢轨的模拟
        6.2.4 轨枕的模拟
        6.2.5 开挖过程的模拟
        6.2.6 列车不规则振动荷载
    6.3 地铁行车荷载下大断面越江隧道动力特性研究
        6.3.1 钢轨的竖向位移
        6.3.2 隧道内各层混凝土板局部动力响应
        6.3.3 管片的动力响应
        6.3.4 周边土体的动力特性分析
    6.4 考虑地铁行车荷载作用的小断面越江隧道动力特性研究
        6.4.1 不同水位条件下地铁运行时越江隧道的动力特性分析
        6.4.2 地铁不同运行速率下的越江隧道动力特性分析
        6.4.3 考虑高峰时段地铁行车荷载对越江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7)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8)胶结颗粒料筑坝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胶结颗粒料坝的发展及国内外工程应用
        1.2.1 胶结颗粒料坝的发展及应用
        1.2.2 胶凝砂砾石坝的发展及应用
    1.3 胶结颗粒料材料及性能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胶凝砂砾石抗剪及溶蚀耐久性能研究
    2.1 胶凝砂砾石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胶凝砂砾石渗透溶蚀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层间渗透溶蚀特性
    2.3 胶凝砂砾石材料热性能对比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4 低温饱水条件下胶凝砂砾石的强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和加浆振捣方法研究
    3.1 振碾上层对下层的影响试验
    3.2 胶凝砂砾石压实度检测的弹性波法
        3.2.1 工程背景
        3.2.2 研究目的
        3.2.3 弹性波的无损检测原理
        3.2.4 SASW方法检测
    3.3 胶凝砂砾石保护层加浆振捣方法研究
        3.3.1 工程背景
        3.3.2 研究目的
        3.3.3 试验材料
        3.3.4 浆液优选
        3.3.5 加浆振捣胶凝砂砾石及性能
        3.3.6 加浆振捣施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凝砂砾石浇筑式筑坝材料性能研究及施工
    4.1 浇筑式胶凝砂砾石研究目的
    4.2 浇筑式胶凝砂砾石设计强度及配合比
    4.3 浇筑式施工及现场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胶结人工砂石和胶结土材料性能研究及施工
    5.1 胶结人工砂石材料及性能
        5.1.1 工程背景与研究目的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4 技术经济比较
        5.1.5 破碎工艺探讨
    5.2 胶结土材料及性能
        5.2.1 研究背景
        5.2.2 材料与方法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9)柴油对重塑红黏土强度与压缩性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黏土研究现状
        1.2.2 柴油及石油类产品污染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准备及红黏土基本物性
    2.1 试验准备
    2.2 红黏土基本物性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分析
        2.2.2 颗粒组分分析
        2.2.3 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分析
        2.2.4 界限含水率分析
第3章 柴油对重塑红黏土强度特性影响研究
    3.1 土体抗剪强度理论
    3.2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三轴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柴油对重塑红黏土压缩特性影响研究
    4.1 土体固结理论及压缩指标的计算方法
    4.2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压缩环境对重塑红黏土压缩特性的影响
        4.3.2 初始干密度对重塑红黏土压缩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柴油对重塑红黏土微观结构特征影响研究
    5.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柴油污染程度对重塑红黏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初始干密度对油污染重塑红黏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5.3 柴油作用重塑红黏土微观结构模型
        5.3.1 柴油作用红黏土微观赋存状态模型
        5.3.2 柴油作用红黏土微观赋存状态模型的力学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洪水作用下简支箱型梁桥结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渠道断面流速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2 洪水荷载研究现状
        1.2.3 洪水作用下桥梁结构可靠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洪水对简支箱型梁桥结构的作用力分析
    2.1 引言
    2.2 山洪形成的主要因素
    2.3 明渠断面洪水流速在空间上的分布
        2.3.1 流速沿横向的分布
        2.3.2 流速沿竖向的分布
        2.3.3 桥梁迎水面洪水流速的确定
    2.4 洪水对桥梁作用力研究
        2.4.1 洪水对桥梁结构的水平作用力
        2.4.2 洪水对桥梁结构的竖向作用力
        2.4.3 洪水对桥梁作用力不确定性分析
    2.5 简支箱型梁桥支座反力的确定
        2.5.1 桥梁支座水平反力
        2.5.2 桥梁支座竖向反力
    2.6 本章小结
3 洪水作用下简支箱型梁桥主要失效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板式橡胶支座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
    3.3 支座滑动破坏
        3.3.1 失效模式概况
        3.3.2 功能函数的建立
    3.4 支座剪切破坏
        3.4.1 失效模式概况
        3.4.2 功能函数的建立
    3.5 上部结构倾覆破坏
        3.5.1 失效模式概况
        3.5.2 功能函数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洪水作用下简支箱型梁桥结构可靠度计算
    4.1 引言
    4.2 分析模型简介
    4.3 荷载效应和抗力统计参数
        4.3.1 荷载效应的统计参数
        4.3.2 抗力的统计参数
    4.4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4.5 支座滑动破坏可靠指标计算
    4.6 支座剪切破坏可靠指标计算
    4.7 上部结构倾覆破坏可靠指标计算
    4.8 本章小结
5 洪水作用下简支箱型梁桥结构可靠度分析
    5.1 引言
    5.2 三种失效模式可靠度的比较
    5.3 桥梁不同位置处支座可靠度比较
    5.4 随机变量变异性对可靠度的影响
        5.4.1 洪水流速vm
        5.4.2 支座摩擦系数μ
    5.5 桥梁淹没水位对可靠度的影响
        5.5.1 各淹没水位下结构可靠度计算
        5.5.2 桥梁淹没水位对可靠度的影响分析
        5.5.3 结构目标可靠指标对应的洪水流速
    5.6 简支箱型梁桥体系可靠度分析
        5.6.1 失效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6.2 体系可靠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堤坝在洪水砰击作用下的剪切振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阶有限元法的重力坝裂纹扩展数值分析研究[D]. 高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D]. 刘肖军. 天津大学, 2019(01)
  • [3]单螺旋锚多向拉拔承载机理与竖向抗拔承载力研究[D]. 赵璞. 海南大学, 2019(06)
  • [4]山谷型尾矿库失稳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D]. 杨曌.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
  • [5]横向推拉式隐形防洪堤技术研究[D]. 苗雄雅. 天津大学, 2018(06)
  • [6]高水压越江地铁隧道稳定性及动力特性研究[D]. 张志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8]胶结颗粒料筑坝材料性能研究[D]. 刘中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8(12)
  • [9]柴油对重塑红黏土强度与压缩性质影响研究[D]. 檀利波.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10]洪水作用下简支箱型梁桥结构安全性研究[D]. 邵鹏.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洪水冲击下路堤剪切振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