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海洋十大深渊(论文文献综述)
沈连成,李云龙,王娟[1](2021)在《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进展》文中提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先导专项")是按照2010年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精神,发挥建制化优势,组织院属单位优势科技力量,前瞻部署、共同实施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是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 ①和"两加快一努力"②要求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先导专项包括前瞻战略科技专项(A类先导专项)、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B类先导专项)和攻坚专项(C类先导专项)3类。其中,B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以期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
李小刚[2](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认为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林柯霏[3](2020)在《溯源与唤醒 ——生态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滨海空间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溯源,人从海洋中进化而来,又在逐步毁灭海洋,海洋之殇亦是人类之殇。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政治危机,由此引发的气候难民问题也逐渐升级,虽然很多人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根基并未动摇,面对海洋生态现状和对生态破坏熟视无睹的冷漠态度,我们在用技术与科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需要一种文化转变。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以此为契机,我国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把控和智慧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从人文艺术层面出发,强化人们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海洋生态的反思、重视和保护。基于这种全球的海洋生态现状和国家海洋政策支持,该选题将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生态观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探究介入滨海空间的生态理念和艺术形式,探寻出公共艺术所承担的对改善生态、唤醒人类情感的一切可能性,实现生态维度的公平正义,颠覆固有的价值偏见,重构人与自然、人与海洋和谐平等的关系。从生态视角出发对公共艺术研究思路的扩展有所助益,为公共艺术介入新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照,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自身的性质和所承担的责任可能成为切入海洋生态问题研究的良好视角。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共艺术、生态美学、滨海空间及其三者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主要涉及公共艺术价值取向和时代性批判、生态美学、介入美学的相关概念界定;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艺术何以介入滨海空间,通过将自然变形为可体验之物,在感知体验中引发人们的同理心,唤醒人们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最后以笔者参与的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的一项实际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来具体阐释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并完善补充理论架构,以期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并通过智慧设计的方式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和构建绿色智慧的滨海空间。
贾泽华[4](2020)在《克马德克海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运输及埋藏》文中研究表明陆源有机碳经河流向海洋的水平输送以及海洋有机碳的垂直沉降是海洋碳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识别和量化海洋环境中有机碳的来源一直是海洋学界关注的热点。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边缘海特别是河口和大陆架区域,极少涉及到水深超过6,000 m的深渊区。深渊海沟作为海洋最深的区域(6,000~11,000 m),目前是地球上最不被人类了解的生境之一,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深渊海沟与深海平原相比,深渊海沟具有相当高的沉积速率、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这表明深渊区在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不能忽略。同时,深渊作为海洋的最深处,是否是陆源有机碳在海洋中的汇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克马德克海沟是世界十大最深海沟之一,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靠近克马德克群岛。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对深渊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马里亚纳海沟,关于克马德克海沟有机质的研究报道还很罕见,并且。因此,在这一区域开展沉积有机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西南太平洋海洋有机物来源、归宿等研究领域的空白。本研究基于克马德克海沟轴部两个站位(site 4,6)及临近深海平原(site 7)一个站位的柱状样品,分析了沉积物全样和分子水平的特征,前者包括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碳稳定同位素(δ13C)、放射性碳同位素(Δ14C)以及210Pb活性。后者则包括烷烃、脂肪酸、脂肪醇和甾醇四种生物标志物。基于这些数据,得到三个结论:一、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呈现短链占统治地位的单峰形分布(<C20),表示克马德克海沟沉积有机质以海源为主。部分样品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值接近于1,表明正构烷烃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同时表层沉积物奇偶优势指数(OEP)与石油碳氢化合物指标相近,反映出海沟中存在化石燃料衍生的正构烷烃。脂肪酸呈现出以C16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体现了海源有机质输入为主。同时深海平原站位(site 7)较海沟轴部两个站位(site 4,6)受到了更明显的细菌活动的影响。以C18脂肪醇呈现的单峰形分布同样体现了海源输入为主的输入模式,海沟轴部两个站位(site4,6)含有较高的C22脂肪醇,反映了海洋水生植物的贡献,可能来自附近的浅海海域,进一步体现了海沟的汇聚效应。海沟轴部两个站位(site 4,6)中甾醇的来源主要是陆源植物和浮游动物,深海平原区域(site 7)中的甾醇只体现出海源输入。甾醇的站位差异性更加明确了site 7站位只受到海源输入的影响,体现出海沟特殊的地形阻隔了陆源输入对于深海平原的影响,防止了陆源输入的扩散。综上所述,克马德克海沟的沉积有机质以海源为主。二、沉积环境分析发现:(1)在site 6站位,无论是生物标志物浓度还是TOC、TN含量和C/N比值,都随着深度增加出现了减小的趋势,体现了一个明显的成岩变化过程。(2)在site 7站位具有最慢的沉积速率,海洋有机质占绝对优势,但较强的细菌活动改变了海洋输入的TN的变化情况,也造成了生物标志物在沉积柱中分布变化波动极大。(3)在site 4站位,全样指标揭示了柱状样中存在浊流活动沉积,这也解释了四种生物标志物总含量为何会出现大的波动。因此,浊流沉积会对生物标志物的物源指示产生一定的干扰,需结合多种指标共同分析,才能准确判断有机质来源。同时site 4具有特殊的沉积环境,有助于有机质的埋藏。三、有机质的运输和埋藏:(1)通过全样指标结合四种生物标志物,并进行站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虽然在site 4站位0~10cm出现了浊流沉积,导致了TOC、TN、C/N、210Pb、δ13C、Δ14C指标以及正构烷烃总量、脂肪酸总量和脂肪醇总量的剧烈变化,但在site 4站位中指示陆源输入的长链类脂物含量并未出现类似全样指标和生物标志物总量变化情况的剧烈波动,反而波动较小。与此同时site 6站位指示陆源输入的长链类脂物含量波动也很稳定,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海沟的陆源有机质输入量变化不大。哪怕深层沉积物因地质活动影响变为表层沉积物,也不会导致长链类脂物含量产生大的波动。于site 4,6体现出持续稳定的陆源输入,这表明陆源输入应该来自于洋流带入,并在带入过程中经过了均匀地混合,因此沉积柱中陆源生物标志物呈现相对恒定的浓度。(2)在海沟中轴部发现生物标志物含量要高出临近深海平原区一到两倍,这是由于克马德克海沟独特的V形地貌增强了有机质的汇集效应,它可以促进海沟中轴部有机碳的埋藏。(3)克马德克海沟的site4站位具有强烈的浊流活动,这与附近深渊和非深渊站位有明显差别,证明了海沟有机质沉积的高度异质性,该特性会对海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此外,结合三个站位的TOC情况分析发现,浊流活动不一定会提高沉积有机碳的含量,但较快的沉积速率会增加沉积有机碳的埋藏通量。
付秀莹[5](2020)在《他乡》文中提出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曹俊,胡震,刘涛,苏晓云,马利斌,侯德永[6](2020)在《深海潜水器装备体系现状及发展分析》文中指出针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需求,我国启动了系列化深海潜水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构建了装备类型、作用深度、应用领域三个维度的深海潜水器装备谱系化框架雏形。本文从发展历程、在役情况、现状分析三个角度对国内外深海潜水器进行梳理,形成时间轴、里程碑、量化图表总览,为我国深海潜水器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决策提供支撑。
刘嘉颖[7](2020)在《克苏鲁世界观影响下科幻影视中的外星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克苏鲁神话由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具有独特世界观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所构成,被誉为20世纪最奇诡的架空神话体系。描写外星人的文学与影视作品汗牛充栋,笔者将其故事背后的世界观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类世界的投射,第二类是宇宙恐怖主义的克苏鲁。也就是说第一类外星人作品都是围绕人类来创作的,而第二类外星人作品是以宇宙为中心,宇宙中超自然存在的神对于人类毫不在乎。对于外星人的研究,表面上看好像与人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实际上,大部分外星人作品都是人类世界的投射。外星人问题并不只是宇宙的“外交问题”,其主题充斥着关于人类自身的种族问题、殖民问题等等。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勾画的外星人就是人类自己——人们残暴或友善,先进或无知,真诚或邪恶。而第二种即是在克苏鲁世界观影响下的外星人,他们创造人类,跳脱善恶观,不以人类的行为法则行事,人类接近他们就会疯狂或者死亡。洛夫克拉夫特正是在这种世界观下揭示科学会将人类带向不必要去的地方,人类的科技将拼凑出恐怖的图景。人类在恐怖的宇宙中,应该享受“无知”的静谧与安全,对于恐怖的世界,人类本就不应该远航。第二类世界观影响下的外星人是洛夫克拉夫特对人类自身作出的反思,并且包含着警示的意图,描绘出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状况。20世纪以来的恐怖美学方向由洛夫克拉夫特所定义,几乎没有任何恐怖故事创作者没有受到克苏鲁神话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关于外星人的想象更加丰富多元,科技将人类的想象力引向更深远的地方,以外星人为主题的作品呈现出更加繁荣的面貌。克苏鲁神话作为一颗独特世界观的原石,影响着电影、游戏、动漫等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异形》、《湮灭》、《迷雾》、《魔兽世界》、《血源诅咒》、《沙耶之歌》……一些经典的恐怖创作者例如:斯蒂芬·金、尼尔·盖曼、伊藤润二、虚渊玄都是克苏鲁的信徒。这篇文章将笔者的研究聚焦在克苏鲁世界观以及外星人影视作品范围内,着重分析其发展历程,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尝试为今天奇诡莫测的外星人故事寻找某种文学起源上的线索。
陈连增,雷波[8](2019)在《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文中认为本文聚焦海洋调查、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技术与装备3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成果,说明了海洋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邓强[9](2019)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维动画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与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形式与艺术类别。三维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结合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等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及外延。本论文围绕20世纪末兴起的三维动画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动画的定义、特征、应用领域及其与造型艺术、电影艺术、传统动画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对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资料梳理,重点分析了三维动画的技术基础与艺术形式、社会功能与文化形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三维动画的维度构成概念,基于这一概念对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技术与艺术、认知与体验、经济与文化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及个案研究法,对三维动画自1972年萌芽至今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艺术形式、创作流程、代表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数据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以互联网权威数据中心对于全球范围内自1995年至2018年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的数量及票房情况、三维动画出现后历届奥斯卡动画短片提名及获奖情况、中国三维动画创作及生产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从创作时间、创作国家、作品题材、艺术风格、创作特征等进行多角度的比对分析,论证三维动画现阶段的经济、文化与形式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特征。结合创作实践经验,对于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创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方式进行了解析,强调维度概念在技术、技巧、艺术表现中所起到的的重要作用;并对于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联系我国三维动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笔者力求通过本文进行三维动画的创作实践技巧总结及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为三维动画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创作理念和研究思路。
刘莉[10](2019)在《重溯起源:柏拉图的教化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神话乃是先人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多端变幻、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所形成的想象,其本质乃在于人类对自我生命起源的探索与对理想生活样式的想象。在口耳相传的时代,神话承担着人类代际传承的教化之责。以赫西俄德的《神谱》为代表,正是古希腊传统神话所追问的神圣起源开启并奠定了古希腊人的习俗生活,具体表现为神圣起源的神秘性促生了古希腊人的信仰生活,其崇高性塑造了古希腊人的政治生活。随着文字的广泛使用,悲剧诗人通过改编神话在传承神意的同时有意引导人们思考现实生活的艰难,其神话内容也在凸显神之至高无上的同时传达了人类情感的真挚与可贵,可以说悲剧诗人时代的神话还保有对神圣起源的追忆。然而随着对言辞技艺的推崇,神话逐渐成为智术师追逐名誉与利益的工具,对传统神话的恣意重构也对古希腊传统教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可以说智术师时代的神话已经完全遗失了神圣起源。从而随着神圣起源的遗忘与衰落,古希腊传统教化在逐渐走向衰微,城邦秩序也在逐渐走向混乱。这正是柏拉图所面对的教化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重建雅典城邦秩序,柏拉图在对诗人与智术师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回到对起源的追问,在重溯起源的过程中,以秘托斯和逻格斯两种言说方式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概念,并重建了起源的神圣性。万物作为对理念的分有与摹仿,围绕“善的理念”柏拉图建立了新的世界观、灵魂观;并以追求“善的理念”作为最高教化目的,柏拉图统一了和谐城邦政治与完善个体灵魂的道路,由此开启了新的教化之路。遗忘起源后,人类灵魂的基础境遇犹如洞穴。因此在重溯起源的教化过程中,教化的起点即认识自我的局限,教化的本质即灵魂的转向,教化的过程即完成从洞穴到洞外的攀升。这一认识、转向与攀升统一于灵魂的上升之中,即在追问起源的过程中,个体灵魂从观看影像出发经由实物与数学上升到式样本身,其认知方式也随之从想象、意见、理智过渡到理性。上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了下降,即在上升得以认识起源之后,再以下到洞穴的方式将起源带入当下,从而完成对城邦政治秩序的重建,也以此达成自我灵魂的整全。在柏拉图的这条教化之路上,重溯起源的方法乃是辩证法,即在开端与结论之间循环往复以求不断趋近理念本身。同时辩证法也是柏拉图进行哲学教化的主要方式,即通过辩证式对话来帮助个体逐步认识自己的无知、并进而走向求知。论文通过对具体的辩证对话进行情境分析,提出辩证式对话的核心在于:以创造闲暇为前提,在回到开端与重新出发之间敞开个体的心灵,从而帮助个体在回忆中完成自我教化。柏拉图所面对的教化难题,也正是技术化时代个体成人的根本困境所在。遗忘起源使得个体精神生命游离于国家民族、人类历史,使得个体的生命境界变得渺小与狭隘。因此,重溯起源,以民族文化之源泉重育个体生命之根基,才是个体得以健全、人类得以整全的关键之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即回忆。
二、世界海洋十大深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海洋十大深渊(论文提纲范文)
(2)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
(一)不幸的幸运儿 |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
(一)作家作品研究 |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
(四)梦幻化的效应 |
(五)爱欲的悲剧性 |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
(二)对希望的坚持 |
(三)抒情性与诗性 |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
(一)物象的象征性 |
(二)梦幻性段落 |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
(四)生命的悲剧性 |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
(二)多角色命运 |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溯源与唤醒 ——生态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滨海空间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洋生态现状及国家海洋政策 |
1.1.2 追溯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质 |
1.1.3 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 |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公共艺术 |
1.3.2 生态美学 |
1.3.3 滨海空间规划 |
1.3.4 概念交集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研究法 |
1.4.3 跨学科研究法 |
1.4.4 田野调查法 |
1.4.5 AHP层次分析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公共艺术的时代发展 |
2.1 公共艺术的社会性 |
2.1.1 当代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政治思考 |
2.1.3 公共艺术的趋势之公众参与 |
2.2 公共艺术的生态观 |
2.2.1 公共艺术生态观的实质 |
2.2.2 公共艺术生态观的多元表现形态 |
2.3 景观研究中自然美的回溯 |
2.3.1 西方景观审美的主客二分 |
2.3.2 东方审美传统的天人合一 |
2.4 公共艺术的景观价值取向 |
2.4.1 当代景观美学的价值取向 |
2.4.2 场所精神和大地艺术实践 |
2.4.3 公共艺术在景观中的角色演绎 |
3 介入滨海空间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生态美学 |
3.1.1 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转向 |
3.1.2 生态伦理与《海洋三部曲》 |
3.2 介入美学 |
3.2.1 阿诺德·柏林特的介入美学 |
3.2.2 现象学对景观艺术的启示 |
3.3 艺术何以介入滨海空间 |
3.3.1 艺术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 |
3.3.2 将自然变形为可体验之物 |
3.3.3 公共艺术与滨海空间的内在联系 |
4 滨海空间的景观营造 |
4.1 滨海空间景观的分类 |
4.1.1 滨海自然景观 |
4.1.2 滨海人文景观 |
4.2 滨海空间景观的审美偏好 |
4.2.1 景观审美共性 |
4.2.2 生物学角度的景观偏好 |
4.2.3 心理学角度的景观偏好 |
4.3 艺术介入滨海景观的案例分析 |
4.3.1 国内外滨海空间现状 |
4.3.2 波士顿滨海空间实地调研分析 |
4.3.3 纽约滨海空间实地调研分析 |
5 青岛西海岸新区绿色生态与智慧城市专项规划 |
5.1 项目背景及政策解读 |
5.1.1 青岛市文化背景 |
5.1.2 绿色智慧城市及政策解读 |
5.2 国内外对标案例分析 |
5.3 西海岸新区的现状分析及需求 |
5.4 西海岸新区的整体思路框架 |
5.5 西海岸新区的设计策略及场景应用设计 |
5.5.1 滨海空间景观评估 |
5.5.2 滨海空间设计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青岛西海岸新区调研计划表 |
附录B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地调研情况 |
附录C 调查问卷 |
附录D 景观评估指标体系表 |
附录E 毕业设计展板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克马德克海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运输及埋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生物标志物 |
3.2 粒度 |
3.3 有机碳同位素 |
3.4 碳氮元素比 |
3.5 ~(210)Pb测沉积速率 |
第二章 研究区域 |
1 研究区域 |
2 样品采集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1 仪器和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以及放射性碳同位素(Δ~(14)C)测定方法 |
2.2 粒度的测定方法 |
2.3 脂类的提取与测定方法 |
2.4 ~(210)Pb的测定方法 |
第四章 克马德克海沟脂类生物标志物分析 |
1 正构烷烃分析 |
1.1 克马德克海沟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组成分析 |
1.2 克马德克海沟沉积物柱状样正构烷烃组成分析 |
1.3 正构烷烃指数参数分析 |
1.4 小结 |
2 脂肪酸分析 |
2.1 克马德克海沟表层沉积物脂肪酸组成分析 |
2.2 克马德克海沟沉积物柱状样脂肪酸组成分析 |
2.3 脂肪酸指数参数分析 |
2.4 小结 |
3 脂肪醇和甾醇分析 |
3.1 克马德克海沟表层沉积物脂肪醇及甾醇组成分析 |
3.2 克马德克海沟沉积物柱状样脂肪醇组成分析 |
3.3 小结 |
第五章 克马德克海沟柱状沉积物的全样分析 |
1 克马德克海沟沉积物的元素及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
1.1 TOC含量及垂直变化 |
1.2 TN含量及垂直变化 |
1.3 C/N比变化分析 |
1.4 δ~(13)C特征分析 |
2 克马德克海沟沉积环境分析 |
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彼此 |
五 |
六 |
七 |
八 |
跌宕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下篇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谁起了反叛之心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三十三 |
断章,或者浮云 |
三十四 |
亲爱的某 |
(7)克苏鲁世界观影响下科幻影视中的外星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存在问题 |
第一章 克苏鲁的起源 |
第一节 克苏鲁之父——洛夫克拉夫特 |
一、精神疾病的馈赠 |
二、种族主义 |
第二节 宇宙主义的诞生——克苏鲁的召唤 |
一、成为神话缔造者 |
二、天选之人 |
第二章 作为世界观的克苏鲁 |
第一节 克苏鲁的世界观 |
一、外星人的科学文明远超人类 |
二、创世论——神祗就是外星人 |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神并不爱人 |
四、“不要远航”——探究真相只会招致毁灭 |
五、跳脱善恶观——宇宙并不以人的道德准则和一切规则行事 |
第二节 奇诡缤纷的克苏鲁世界 |
一、以阿撒托斯为代表的外神(Outer Gods) |
二、登陆地球的外星人——以克苏鲁为代表的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 |
三、旧神(Elder Ones)以及其他奇异生物 |
四、典型形象特点——盲人摸象之局部 |
第三章 外星人电影简史 |
第一节 萌芽时期(1902—1976年) |
第二节 发展时期(1977—2008年) |
第三节 黄金时代(2009年至今) |
第四章 克苏鲁世界观的外星人电影 |
第一节 不同类型的世界观 |
一、人类世界的投射 |
二、宇宙主义的克苏鲁 |
第二节 典型案例 |
一、纯粹的猎杀者:《异形》(Alien,1979 年)与《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 |
二、人性迷雾中的巨大章鱼:《迷雾》(The Mist,2007 年) |
三、彩虹色泡泡下的基因侵入:《湮灭》(Annihilation,2018 年) |
第三节 披着克苏鲁元素外衣的案例 |
一、深海里的江湖义气:《深渊》(The Abyss,1989 年) |
二、语言专家的沟通:《降临》(Arrival,2016 年) |
三、深潜者的相遇:《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2017 年) |
第五章 逐渐主流化的克苏鲁世界观 |
第一节 克苏鲁世界观的独特魅力 |
一、恐怖美学——不可名状的未知恐惧 |
二、颠覆神的传统认知 |
三、天才的想象力 |
第二节 克苏鲁世界观影响下的电影、游戏、动漫 |
一、电影 |
二、游戏 |
三、动漫 |
第三节 为什么100年前克苏鲁没有得到认可 |
第四节 为什么现在克苏鲁逐渐主流化 |
一、科技背景下克苏鲁被更好的理解 |
二、对理性的怀疑在急速升级 |
三、自增强状态 |
四、电影技术让克苏鲁形象更多地被采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9)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动画发展概述 |
2 三维动画的社会应用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1 计算机三维图形学研究 |
2 三维动画技术及创作流程研究 |
3 三维动画发展历程研究 |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 |
三 研究对象及目标框架 |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2 研究的预定目标 |
3 研究的概念框架 |
四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2 研究中拟突破的难题 |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
1 三维动画的概念综述 |
1.1 三维动画的定义及特征 |
1.2 三维动画的应用领域 |
1.3 三维动画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
1.3.1 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
1.3.2 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
1.3.3 与传统动画的关系 |
2 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 |
2.1 三维动画在20世纪的发展 |
2.1.1 20世纪70年代萌芽时期 |
2.1.2 20世纪80年代探索时期 |
2.1.3 20世纪90年代确立时期 |
2.2 三维动画在21世纪的发展 |
2.2.1 2000-2009年发展时期 |
2.2.2 2010-2018年成熟时期 |
2.3 三维动画工具及创作流程的发展 |
2.3.1 三维动画工具的进化 |
2.3.2 三维动画创作流程的确立 |
3 三维动画技术构成及艺术风格流变 |
3.1 三维动画的技术基层 |
3.1.1 三维造型及运动技术 |
3.1.2 三维着色及渲染技术 |
3.1.3 特定对象模拟技术 |
3.2 三维动画的艺术形式变迁 |
3.2.1 技术风格阶段 |
3.2.2 复制现实阶段 |
3.2.3 强化真实阶段 |
3.3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
3.3.1 三维动画阶段性特征数据分析 |
3.3.2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的构成维度 |
4.1 技术与艺术维度 |
4.1.1 传统动画基础上的技术突破 |
4.1.2 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美学建构 |
4.1.3 创作流程中的时空维度架构 |
4.2 认知与体验维度 |
4.2.1 视觉真实感与认知经验 |
4.2.2 视觉成像原理与审美心理 |
4.2.3 体验方式的维度限制与扩展 |
4.3 经济与文化维度 |
4.3.1 三维动画的全球化现象 |
4.3.2 视觉文化与肯定的文化 |
4.3.3 本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 |
5 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5.1 前期设计中的维度转换 |
5.1.1 概念设计中的绘制与创建 |
5.1.2 模型制作中的编辑与深入 |
5.1.3 造型表现中的形体与结构 |
5.1.4 纹理绘制中的映射与包裹 |
5.1.5 风格界定中的写实与概括 |
5.2 中期制作中的维度控制 |
5.2.1 造型立体感的强化与削弱 |
5.2.2 场景空间感的缩放与变换 |
5.2.3 渲染方式的离线与实时 |
5.2.4 创作过程中的确定与随机 |
5.2.5 动画角色的表演与操控 |
5.3 后期整合中的维度调整 |
5.3.1 后期合成的层体建立 |
5.3.2 视觉重点的组织调整 |
5.3.3 镜头剪辑的时间变化 |
6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发展趋势 |
6.1 应用领域与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6.1.1 社会功能促使视觉风格的突破 |
6.1.2 媒体样式的发展影响实现方式 |
6.2 关键技术发展对创作的促进 |
6.2.1 艺术与技术的衔接 |
6.2.2 创作主体的个人化 |
6.3 尖端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契机 |
6.3.1 交互与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互动沉浸体验 |
6.3.2 深度学习技术挖掘自主模拟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重溯起源:柏拉图的教化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逻辑框架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神圣起源及其失落:古希腊传统教化的衰微 |
第一节 古希腊传统神话中的神圣起源 |
一、传统神话传承着古希腊文明传统 |
(一)传统神话是人类建构的精神空间 |
(二)传统神话蕴含了人类理想的生活样式 |
(三)传统神话作为教化的主要方式 |
二、传统神话追问着人类的神圣起源——以《神谱》为例.. |
(一)《神谱》作为古希腊传统神话的典范 |
(二)《神谱》中的神圣起源 |
三、神圣起源是人类生命得以整全的原因 |
(一)浑沌作为人类生命的初始状态 |
(二)神圣起源引导着人类生活走向秩序 |
(三)神圣起源蕴含着人类生命的整全样态 |
第二节 神圣起源是古希腊传统教化的根基 |
一、神圣起源的神秘性促生了古希腊人的信仰生活 |
(一)对神圣起源的崇拜开启了古希腊人的习俗信仰 |
(二)对神圣起源的祭祀规约了古希腊人的伦理生活 |
二、神圣起源的崇高性塑造了古希腊人的政治生活 |
(一)城邦法乃是对神法的摹仿 |
(二)法律作为教化的补充方式 |
第三节 古希腊传统神话的改编与神圣起源的失落 |
一、崇尚神圣起源:传统诗人的神话叙事 |
(一)赫西俄德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 |
(二)维护正义:传统诗人的叙事目的 |
(三)崇尚起源:传统诗人的叙事原则 |
二、凸显两难选择:悲剧诗人的神话叙事 |
(一)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神话 |
(二)呈现张力:悲剧诗人的叙事目的 |
(三)服从统治:悲剧诗人的叙事原则 |
三、强调自我价值:智术师的神话叙事 |
(一)普罗塔格拉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 |
(二)突显自我:智术师的叙事目的 |
(三)重建秩序:智术师的叙事原则 |
第二章 重建起源的神圣性:重溯起源的教化目标 |
第一节 柏拉图对遗忘起源的批判 |
一、遗忘神圣起源带来的社会困境 |
(一)引入新神:传统习俗的堕落 |
(二)城邦法沦为个人意志的表达 |
(三)传统习俗与城邦法律之间产生冲突 |
二、柏拉图对传统诗教的批判 |
(一)柏拉图对传统诗歌内容的删减 |
(二)柏拉图对传统诗歌曲调的挑选 |
(三)柏拉图对传统诗歌讲述方式的批评 |
三、柏拉图对智术师的批判 |
(一)智术师对传统的颠覆 |
(二)柏拉图以言辞之术战胜智术师 |
(三)柏拉图以城邦之爱教化智术师 |
第二节 柏拉图对神话的运用 |
一、柏拉图的神话创作 |
(一)柏拉图创造的新神话 |
(二)苏格拉底作为柏拉图塑造的神话 |
二、神话在柏拉图对话中的作用 |
(一)以神话叙事完善哲学论证 |
(二)以神话叙事教化城邦大众 |
(三)以神话叙事保护哲人自己 |
第三节 柏拉图对神圣起源的重建 |
一、至善是柏拉图重建的神圣起源 |
(一)太阳比喻 |
(二)万物是对诸理念的分有与摹仿 |
二、至善者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原因 |
(一)至善者摹仿理念创造宇宙 |
(二)至善者摹仿理念创造万物 |
(三)以宇宙秩序指导城邦秩序 |
三、灵魂是个体生命得以运动的原因 |
(一)灵魂不朽与灵魂的马车神话 |
(二)灵魂对个体的命运负有全部责任 |
第三章 追寻灵魂的整全:重溯起源的教化过程 |
第一节 教化的起点:认识灵魂的自然状态 |
一、洞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境遇 |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
(二)囚徒:人类的原生状态 |
(三)诗人与智术师:意见的制造者 |
二、洞穴乃是人类灵魂堕落的结果 |
(一)天性的区分与混乱:贵族制城邦的困境 |
(二)血气与欲望的膨胀:从荣誉制到僭主制的衰败.. |
(三)从理性到欲望:洞穴的成型与幽暗 |
三、教育即灵魂的转向 |
(一)习俗教育让人从影像转向火光 |
(二)哲学教育让人从火光转向太阳 |
(三)从习俗教育转向哲学教育 |
第二节 教化的上升:追问起源与灵魂的净化 |
一、从影像到理念:灵魂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上升过程 |
(一)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 |
(二)从意见到知识 |
二、爱欲作为灵魂上升的动力 |
(一)从身体之爱到普遍之爱:爱欲的上升 |
(二)从爱欲身体到爱欲灵魂:个体灵魂的上升 |
三、哲学教化的艰难 |
(一)克服身体感官的影响 |
(二)净化血气与控制欲望 |
(三)选择好的学习方式 |
第三节 教化的完成:把起源带入当下与灵魂的整全 |
一、将哲学带入城邦: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教育实践 |
(一)苏格拉底之死 |
(二)柏拉图三顾西西里 |
二、在城邦生活中达到个体灵魂的完整 |
(一)知识与意见: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根本矛盾 |
(二)把起源带入当下:以哲学重建城邦秩序 |
(三)向死而生:在教化中达致灵魂的整全 |
三、政治教化的艰难 |
(一)回洞之难:哲人不愿意统治城邦 |
(二)成王之难:大众不愿意接受哲人统治 |
(三)教化之难:洞穴之中进行哲学教化的危险 |
第四章 辩证法:重溯起源的教化方法 |
第一节 追问起源:柏拉图的辩证法 |
一、走向开端与走向结论:哲学与科学的探究思维之别 |
二、经验作为哲学探究的基础 |
三、辩证法作为哲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灵魂不朽的论证为例 |
(一)《斐多篇》中的灵魂不朽论证 |
(二)追问真理作为辩证法的核心 |
(三)循环往复作为辩证法的展开过程 |
第二节 认识自己:辩证对话的过程分析 |
一、侧重认识无知:苏格拉底与年长者的对话过程 |
(一)佯装无知:唤起个体“说”的欲望 |
(二)持续反问:刺激个体进行自我反思 |
(三)陷入悖论:强迫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
二、注重引导求知:苏格拉底与青年人的对话过程 |
(一)真诚探讨:了解学生的天性与初衷 |
(二)温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无知 |
(三)理性教导: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 |
第三节 往返之间敞开个体的心灵:辩证对话的特征分析 |
一、创造闲暇:辩证对话的前提条件 |
(一)辩证式对话在闲暇中得以发生 |
(二)创造闲暇是哲学教育的开始 |
二、重新出发:辩证对话的主要形式 |
(一)从身体出发转向从灵魂出发 |
(二)从个人出发转向从人类出发 |
(三)在往返之间敞开个体的心灵 |
三、回忆起源:辩证对话的基础场域 |
(一)在回忆中呈现过去 |
(二)在回忆中展现真理 |
(三)在回忆中建立师生关系 |
(四)在回忆中完成哲学教化 |
结语 教化何以可能 |
一、起源使得教化得以可能 |
(一)起源为教化敞开了时间原点 |
(二)起源为教化树立了典范原型 |
二、当下面向起源应如何教化 |
(一)回忆作为一种教化方式 |
(二)朝向起源敞开个体生命的精神空间 |
(三)在追问起源的过程中带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世界海洋十大深渊(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进展[J]. 沈连成,李云龙,王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11)
- [2]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溯源与唤醒 ——生态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滨海空间的探究[D]. 林柯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克马德克海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运输及埋藏[D]. 贾泽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6]深海潜水器装备体系现状及发展分析[J]. 曹俊,胡震,刘涛,苏晓云,马利斌,侯德永. 中国造船, 2020(01)
- [7]克苏鲁世界观影响下科幻影视中的外星人研究[D]. 刘嘉颖.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6)
- [8]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J]. 陈连增,雷波. 海洋学报, 2019(10)
- [9]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D]. 邓强.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10]重溯起源:柏拉图的教化哲学研究[D]. 刘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