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插补直线、圆弧软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显英,张成梁,魏化川[1](2009)在《基于几何最优法直线插补的图形液晶显示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几何最优直线插补算法的原理,并将其引入到点阵图形液晶显示中,给出数据转换实现方案及程序实现框图,并用C51高级语言实现.在要求对采样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图谱曲线的单片机系统中,可将此方法作为底层函数库加以模块化.该方法最大偏差为半步,经验证,可满足较高的实时性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王旭[2](2009)在《基于VR的切割机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海)、医学、电力工业、建筑业、军事等多个领域,尤其在虚拟制造方面,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虚拟仿真技术在切割机行业中的应用。切割机仿真是在数控机床上进行的实际加工过程在虚拟环境下的映射。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不需要机床设备、不消耗实际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切割机运动仿真和零件加工模拟,分析零件的可加工性和工序的合理性,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缩短产品从开发设计到制造的周期,提高加工效率。它应具有如下功能:一是能全面、逼真地反映现实的加工环境和加工过程。人们可以通过仿真直观地观察全部加工过程;二是对输入的加工零件数据进行检测,以判断其正确性。三是对零件在板料上的位置进行优化,以节约板材;四是能对加工中出现的碰撞、干涉等进行检验,并给出报警信息;五是对产品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时间进行精确预测,并为宏观仿真提供数据支持;六是必须具有处理多种产品和多种加工工艺的能力。为此本文论述了三维场景和切割机实体的建模。使用MultiGenCreaotr这一实体建模工具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层次结构视图、纹理映射技术、实例化技术、层次细节技术等使数据库模型非常直观、逻辑层次分明,方便了建模工作。在实体建模的基础上论述了实体的运动学建模:在计算机上模拟切割机割炬的运动学、动力学的运动规律。它以反向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在已知零件几何结构和零件在料板上的位置基础上反向推导割炬各关节的空间运动。要切割的零件用国际通用的G代码表示,它包含了零件的几何信息和割炬控制信息。进行实际切割工作之前要先得到零件的G代码,对其正确解析,并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表示出来。但实际切割过程中,零件的加工是批量的,这就引出了零件的自动套料问题。就是对零件在料板上进行排列组和,以达到用最少的料板切割所有零件的目的。
张楠楠[3](2008)在《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激光加工因其非接触加工、加工精度高和使用范围广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工业各领域。中国工业激光市场的起步晚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带动了激光加工产业的发展。激光加工主要依赖激光加工设备,它的技术水平代表了激光加工技术的水平。激光加工设备的性能在激光器和机械运动装置确定之后,系统的功能、精度、加工工艺水平等关键性指标主要由控制系统决定。美、日等国家一直把它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也正成为我国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激光裁片机,完成了对它的机械系统以及光学系统的设计。加工系统在继承了传统激光裁片机传动系统与光源设计的基础上,创新了激光裁片头可旋转的自由度,使此加工系统能实现斜坡裁片,即在加工材料必须倾斜一定角度放置的情况下,也能满足加工要求。本文还分析了全反射镜式光学系统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误差上的一些缺点和不足,给出了用耦合器及传能光纤代替的方案,并进行了分析。对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软件系统及硬件结构做了深入阐述。研究了光纤和光纤的种类特点,并对激光的种类以及激光的加工特性做了介绍。
赵小网,张思祥[4](2007)在《基于CO2激光雕刻机的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一种在对现有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利用激光雕刻加工微流控芯片的方法。基于CO2激光雕刻机控制器原理及图像处理理论,开发研究针对BMP图像文件格式适用于激光雕刻的软件,通过图形处理生成加工路径文件后,经过再处理得到插补数据,利用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插补程序实现对X,Y轴步进电机和激光电源的控制,从而实现雕刻加工,将激光雕刻加工出的盖片和基片进行键合,从而制作出微流控芯片。
郑炜[5](2006)在《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着21世纪科技发展中提出的众多挑战,分析仪器和分析科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仪器设备的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微全分析系统是这一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 本文在对现有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以及快速成型工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激光雕刻加工微流控芯片的方法。将激光加工技术引入到微流控芯片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论文基于CO2激光雕刻机控制器原理及图像处理理论,开发研究针对BMP图像文件格式适用于激光雕刻的软件。该软件的主要任务是把目前比较成熟的图像处理方法应用到激光雕刻机中,得到良好的图像效果,为系统后续雕刻操作提供图像数据。论文主要偏重于图像处理开发自己的软件,软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图像处理部分和执行雕刻部分。 一个BMP位图文件通常包括位图文件头、位图信息头、调色板、位图数据四个部分,基于Visual C++面向对象编程方法,构建设备无关位图CDIB类库,完成DIB文件的读写操作及图像显示和调色板操作。 对于激光雕刻系统,其控制的激光状态只有两种,即出光与不出光,对应图像就是黑与白。因此就要求图像通过阈值处理来得到二值图像,根据不同的图像选用合适的阈值实现灰度图像的二值化处理。根据雕刻对图像的要求,通过几何变换改变图像中各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组合图像的平移、镜像、转置、反转、旋转等处理,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图像几何变形,达到对芯片沟道位置及不同芯片沟道形状的要求。 编制控制软件,通过图形处理生成加工路径文件后,经过再处理得到插补数据,利用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插补程序实现对X,Y轴步进电机和激光电源的控制,从而实现雕刻加工。研制的激光雕刻机能分别实现雕刻、位图等加工方式。
黄海鸿,刘志峰,尹志强,王淑旺[6](2005)在《激光雕刻机二维步进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步进电机的运动控制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在成功设计激光雕刻机运动控制系统的经验基础上,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成本与性能,提出了两种基于步进电机与PC机的二维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并分析了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的两种控制方案均成功应用于激光雕刻机,在提高雕刻加工效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了系统稳定性。
袁帅[7](2005)在《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雕刻机是一种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好的特点,已广泛应用在印刷以及广告制作等行业。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采用主从式的控制结构,上位机用于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下位机是激光雕刻机的控制核心。下位机采用Intel公司的16位单片机80C196KC为微处理器,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模块包括:存储器扩展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激光电源控制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论文研究了单片机扩展大容量存储器的方法,实现了在硬件和软件上单片机对扩展存储器的操作。分析了斜坡雕刻的原理,提出应用定频调宽的方式动态控制激光电源输出功率。研究了单片机和PC机的并行口进行并行数据传输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并设计了硬件电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于操作。研制的雕刻机可以实现清扫、位图以及影像图(灰度图)和斜坡等多种加工方式,控制系统稳定可靠。
马世典[8](2005)在《HFUT-Ⅱ型主从式激光雕刻机软件系统研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激光雕刻机作为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具有加工效率高、精度好、非接触加工等特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激光雕刻软件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激光雕刻系统的大脑。本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三大功能:图文数字处理、雕刻加工控制和数据通信。作者在充分研究计算机图文数字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上位机图文数据处理的软件算法--点运算、几何变换、斜坡特效处理、灰度图像输出、CAD文件输出等。本文还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立了激光雕刻软件模型,并在该模型的指导下采用VC++6. 0完成了软件的编制和改进。对于下位机雕刻控制软件,作者在充分考虑硬件资源的基础上,使用单片机C语言完成了包含数据存取、数据插补、键盘扫描、电机脉冲控制、激光开断和功率控制以及速度控制等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另外,本文提供了两套上下位机数据通信的方案--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并且运用VC++6. 0内嵌32位汇编的方式为并行传输方案编制了并行接口传输的驱动软件,使传输模块软件的执行效率大大提高;还充分利用软件手段配合硬件实现上下位机之间的握手,使数据传输模块软件具有较高的传输稳定性和较好的通用性。
袁帅,刘志峰,尹志强,马世典,黄海鸿[9](2005)在《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基于 80C196KC为控制核心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实现了对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和激光电源的控制。应用页面编程的方法 ,扩展了 5 12kB片外数据存储器。研究并提出了采用D/A转换器实现激光功率调节的新方法 ,从而使机床具有斜坡雕刻功能。采用半步偏差—几何最优化方法编制插补程序 ,实现了对步进电动机的精确控制 ,提高了机床加工精度。
王心光[10](2005)在《虚拟数控加工通用G代码编译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通用数控G代码编译器的构成,探讨了G代码编译器在数控仿真面板和虚拟数控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出一个快捷、通用的G代码编译系统,同时研究了系统组成的相关问题。 通用G代码编译器主要由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虚拟加工代码生成器三部分以及 G 代码关键字表、加工信息存储表等表格文件组成。本文基于词法和语法分析,采用微软研究室研发的GRETA正则表达式类库作为强大的匹配和分析工具,研究出一种匹配速度快、精度高、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兼容性的 G代码编译模块。 1.将编译原理技术引入NC程序代码的分析处理过程,并将NC代码编译过程分解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虚拟加工代码生成三个阶段。实现了对不同数控系统NC代码指令进行编译的通用性。 2.对NC程序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列举出 NC 程序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应用正则表达式类库GRETA类库函数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保证了词法和语法检查的快速、准确性。 3.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NC代码编译中,提出了面向对象通用快速编译器的设计方法,改善了编译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充性。 4.通用G代码编译系统开发遵循软件工程思想,程序结构合理,内聚性高,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二、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插补直线、圆弧软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插补直线、圆弧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VR的切割机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虚拟制造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2.1 虚拟制造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2 数控切割加工编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3 数控切割仿真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组织结构 |
第2章 G代码解析 |
2.1 G代码解析的模块结构设计 |
2.2 词法分析 |
2.2.1 G代码关键字表的构造与实现 |
2.2.2 常用的词法分析方法概述 |
2.2.3 词法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程序构造实现 |
2.3 语法分析 |
2.3.1 常用语法分析方法概述 |
2.3.2 语法分析程序构造及设计 |
2.4 加工信息存储表格的构造 |
2.5 虚拟代码生成器的设计 |
2.5.1 目标代码生成原理概述 |
2.5.2 代码生成原理与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套料算法 |
3.1 自动套料布置设计模型及其算法描述 |
3.1.1 零件、套料板的图形描述 |
3.1.2 自动套料模型及其算法描述 |
3.2 自动套料图库 |
3.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控切割机建模 |
4.1 数控切割机几何建模 |
4.1.1 MultiGen Creator介绍 |
4.1.2 Vega 实时仿真 |
4.1.3 切割机静态建模结果 |
4.2 运动建模 |
4.2.1 切割机关节力矩计算 |
4.2.2 割炬速度分析 |
4.2.3 割炬加速度分析 |
4.2.4 割炬关节驱动力矩计算公式 |
4.3 割炬的路径规划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激光裁片机的特点及优势 |
1.2.1 激光裁片的基本概念 |
1.2.2 激光加工的特点 |
1.2.3 激光裁片加工的优势 |
1.3 国内外激光产业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激光产业发展的现状 |
1.3.2 我国的激光产业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总体方案 |
2.1 激光器的加工原理及选择 |
2.1.1 激光加工原理 |
2.1.2 激光器种类 |
2.1.2.1 气体激光器 |
2.1.2.2 固体激光器 |
2.1.2.3 准分子激光器 |
2.1.3 激光器选择 |
2.2 激光传输的方法选择 |
2.2.1 光路系统 |
2.2.2 传能光纤 |
2.2.3 光纤耦合器 |
2.3 机械结构选择与确定 |
2.3.1 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方式及确定 |
2.3.2 激光头的结构形式 |
第三章 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可视化设计 |
3.1 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激光头 |
3.2 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整体设计 |
第四章 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
4.2 方案选择 |
4.2.1 方案比较 |
4.2.2 方案确定 |
4.3 系统硬件组成 |
4.3.1 硬件结构概述 |
4.3.2 上下位机简介 |
4.3.3 通讯模块及人工交互硬件 |
4.3.4 键盘介绍 |
4.4 并行端口扩展设计 |
4.4.1 8255A的工作方式 |
4.4.2 8255A控制字 |
4.4.3 步进电机控制 |
第五章 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软件系统设计 |
5.1 软件简介及功能模块划分 |
5.2 定时控制 |
5.3 激光器控制 |
5.4 插补算法研究 |
5.4.1 逐点比较插补法 |
5.4.1.1 终点判断方法 |
5.4.1.2 插补计算过程 |
5.4.1.3 直线插补计算程序设计 |
5.4.2 中点法直线插补原理 |
5.4.3 数字积分器直线插补原理 |
5.5 输出控制 |
5.5.1 应用程序框架 |
5.5.2 类函数功能简介 |
5.5.3 程序应用举例 |
5.6 速度控制软件设计 |
5.7 步进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CO2激光雕刻机的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学系统的布局设计 |
2 控制系统设计 |
3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 芯片的键合设备 |
5 结果分析 |
(5)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微流控芯片材料及特点 |
§1-4 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 |
1-4-1 微流控芯片典型结构 |
1-4-2 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 |
1-4-3 用激光雕刻方法制作微流控芯片的优势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总体设计 |
§2-1 芯片雕刻系统部分硬件构成 |
§2-2 光学系统的布局设计 |
§2-3 控制系统设计 |
2-3-1 激光雕刻硬件控制系统 |
2-3-2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3 进给系统的布局及脉冲当量的计算 |
2-3-4 混合式步进电机简介 |
2-3-5 混合式步进电机的PC并口控制 |
2-3-6 硬件电路的设计 |
§2-4 芯片雕刻系统加工界面设计 |
2-4-1 图像处理程序界面 |
2-4-2 参数设置界面 |
2-4-3 图像几何变换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芯片设计图像处理 |
§3-1 图像处理技术的概述 |
3-1-1 数字图像概述 |
3-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3-1-3 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
§3-2 Visual C++数字图像编程基本理论 |
3-2-1 面向对象程序语言Visual C++简介 |
3-2-2 图像处理中的编程特点 |
3-2-3 构建设备无关位图CDib类库 |
§3-3 图像的几何变换 |
3-3-1 图像的平移 |
3-3-2 图像的镜像变换 |
3-3-3 图像的旋转 |
3-3-4 图像的缩放 |
§3-4 阈值处理 |
3-4-1 全局阈值法 |
3-4-2 局部阈值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加工部分的软件实现 |
§4-1 运动控制软件的编制 |
4-1-1 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的特点 |
4-1-2 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的插补原理 |
4-1-3 平面直线的偏差及半步偏差的计算公式 |
4-1-4 平面直线插补程序的编制 |
§4-2 加工数据的生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结论 |
§5-1 本系统加工芯片对比其他芯片照片 |
§5-2 芯片相关参数对比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6)激光雕刻机二维步进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步进电机控制 |
1.1 运行速度控制 |
1.2 升降速控制 |
2 微机直接控制方式 |
2.1 位置控制与速度控制 |
2.2 通信与控制软件 |
3 单片机控制方式 |
3.1 位置控制与速度控制 |
3.2 通信 |
3.3 单片机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3.4 两种方式的比较 |
4 结束语 |
(7)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激光雕刻机概述 |
1.1.1 激光加工及特点 |
1.1.2 激光加工的应用领域 |
1.2 激光雕刻及激光雕刻机 |
1.2.1 激光雕刻的基本原理 |
1.2.2 激光雕刻机的一般构成 |
1.3 激光雕刻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1 激光雕刻机的现状分析 |
1.3.2 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2章 激光雕刻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激光雕刻机的控制结构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2.2.2 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
2.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2.3.1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
2.3.2 系统硬件组成 |
2.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概况 |
第3章 系统硬件试验研究与设计开发 |
3.1 80C196KC的硬件资源 |
3.1.1 80C196KC的总线控制 |
3.1.2 芯片配置寄存器 |
3.1.3 系统总线宽度选择 |
3.2 地址译码器的设计 |
3.3 存储器的扩展 |
3.3.1 程序存储器(R0M)的扩展 |
3.3.2 数据存储器(RAM)的扩展 |
3.4 并行端口扩展设计 |
3.4.1 8255A的工作方式 |
3.4.2 8255A控制字 |
3.4.3 步进电机控制 |
3.5 LCD显示器设计 |
3.5.1 12864J内部结构 |
3.5.2 汉字的显示 |
3.5.3 12864J的电路设计 |
3.6 斜坡(灰度)加工电路设计 |
3.6.1 斜坡加工的理论分析 |
3.6.2 斜坡加工的实现方法 |
3.6.2.1 PWM电路设计 |
3.6.2.2 D/A转换器的扩展 |
3.6.2.3 雕刻深度与输入参考电压的关系 |
3.6.2.4 晶体管射极输出电路 |
3.7 键盘输入电路 |
3.7.1 键盘界面设计 |
3.7.2 键盘电路设计 |
3.7.3 按键消除抖动措施 |
3.8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3.8.1 干扰对雕刻机产生的影响 |
3.8.2 干扰的主要耦合方式 |
3.8.3 控制系统抑制干扰的方法 |
3.8.4 在印制电路板中考虑的抗干扰因素 |
第4章 上下位机通讯系统研究设计 |
4.1 RS-232标准串行通讯 |
4.1.1 串行口的通讯模式 |
4.1.2 串行口控制 |
4.1.3 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计算 |
4.1.4 串行通讯接口电路 |
4.1.5 串行通讯程序设计 |
4.1.6 串行传输的优缺点 |
4.2 基于 PC并口通讯系统实验研究 |
4.2.1 基于 PC并行口传输问题的提出 |
4.2.2 传统的单片机与 PC并行通讯方式分析 |
4.2.3 并口资源简介 |
4.2.4 并口的访问 |
4.2.5 IDT7132简介 |
4.2.5.1 IDT7132的工作原理 |
4.2.5.2 IDT7132仲裁方式 |
4.2.6 双口RAM在上、下位机数据传输中工作模式分析 |
4.2.7 并口通讯硬件电路设计 |
4.2.7.1 地址和数据的分时传输 |
4.2.7.2 硬件握手信号的连接 |
4.2.8 软件的实现 |
4.2.8.1 数据传输的流程 |
4.2.8.2 握手信号的实现 |
4.2.8.3 非竞争模式设计 |
第5章 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主流程 |
5.2 初始化模块软件设计 |
5.3 键盘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5.4 LCD显示程序设计 |
5.5 速度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6 插补原理 |
5.7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8 加减速处理(升降频方法) |
5.9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9.1 指令冗余法 |
5.9.2 软件陷井法 |
5.9.3 软件“看门狗”(WATCHDOG)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8)HFUT-Ⅱ型主从式激光雕刻机软件系统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雕刻软件概述 |
1.1.1 雕刻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
1.1.2 雕刻软件的发展现状 |
1.2 激光雕刻软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1.2.1 激光雕刻软件特点 |
1.2.2 激光雕刻软件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激光雕刻系统整体架构 |
2.1 方案选择 |
2.1.1 方案比较 |
2.1.2 方案确定 |
2.2 硬件系统 |
2.2.1 硬件结构概述 |
2.2.2 上、下位机简介 |
2.2.3 通讯模块及人机交互硬件 |
2.2.4 键盘介绍 |
2.2.5 机械进给系统 |
2.2.6 光学系统 |
2.2.7 电机选择 |
2.3 软件系统 |
2.3.1 软件简介及功能模块划分 |
2.3.2 软件协调工作流程 |
2.3.3 雕刻软件系统的研究内容 |
第三章 上位机图文处理软件研究设计 |
3.1 UML建模语言 |
3.2 上位机图文处理软件系统建模 |
3.2.1 系统需求 |
3.2.2 需求分析 |
3.2.3 静态结构模型 |
3.2.4 动态结构模型 |
3.2.5 物理模型 |
3.3 图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其软件设计 |
3.3.1 本软件的若干关键技术 |
3.3.2 图像的点运算 |
3.3.3 图像的几何变换 |
3.3.4 图像的平滑处理 |
3.3.5 图像分割(阈值处理)、模拟多灰度等级加工算法研究 |
3.3.6 模拟灰度等级加工特效处理 |
3.3.7 斜坡特效处理算法研究 |
3.3.8 矢量格式文件转化为 BMP格式方法研究及其斜坡特效处理 |
3.3.9 矢量图的缩放 |
3.3.10 AutoCAD数据文件的读取和加工处理 |
第四章 下位机控制软件研究设计 |
4.1 控制软件概述 |
4.2 系统的初始化模块软件设计 |
4.3 键盘检测模块设计 |
4.4 数据存取模块软件设计 |
4.5 速度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6 插补模块软件设计 |
4.7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8 激光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9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9.1 系统干扰分析 |
4.9.2 指令冗余 |
4.9.3 软件陷阱技术 |
4.9.4 “看门狗”技术 |
第五章 软件交互和加密设计 |
5.1 上位机通信模块设计 |
5.1.1 上下位机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
5.1.2 通信软件设计 |
5.2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5.3 软件加密 |
5.3.1 加密方法分析 |
5.3.2 软件注册保护的实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虚拟数控加工通用G代码编译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数控仿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代码编译器的原理研究和总体设计 |
§2.1 编译原理概述 |
§2.2 G代码编译器的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则表达式模板类库编译方法的研究 |
§3.1 正则表达式模板类库概述 |
§3.2 GRETA模板类库的重要类及函数 |
§3.3 GRETA模板类库在G代码编译器中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正则类库的G代码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 |
§4.1 G代码编译器的模块结构设计 |
§4.2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
§4.3 语法分析器的设计 |
§4.4 虚拟代码生成器的设计 |
§4.5 G代码编译器系统测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正则类库的G代码编译器的应用研究 |
§5.1 G代码编译器在三菱数控仿真面板中的应用 |
§5.2 G代码编译器在虚拟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
§5.3 通用G代码编译器存在的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阶段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四、半步偏差-几何最优法插补直线、圆弧软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几何最优法直线插补的图形液晶显示技术[J]. 冯显英,张成梁,魏化川.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03)
- [2]基于VR的切割机仿真技术研究[D]. 王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3]数控激光软片裁片机的设计与研究[D]. 张楠楠. 东北大学, 2008(03)
- [4]基于CO2激光雕刻机的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的研究[J]. 赵小网,张思祥. 现代仪器, 2007(01)
- [5]微流控分析芯片快速制造系统的研究[D]. 郑炜.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8)
- [6]激光雕刻机二维步进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J]. 黄海鸿,刘志峰,尹志强,王淑旺.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5(06)
- [7]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D]. 袁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
- [8]HFUT-Ⅱ型主从式激光雕刻机软件系统研究设计[D]. 马世典.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9]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J]. 袁帅,刘志峰,尹志强,马世典,黄海鸿.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5(01)
- [10]虚拟数控加工通用G代码编译器的研究[D]. 王心光. 浙江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