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禽流感预防研究取得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宿昆[1](2020)在《重庆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周而复始的季节性流行和不定期发生的全球流感大流行,持续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每年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数亿人发病、300万至500万重症病例,以及29万至65万与流感相关的呼吸道死亡,严重影响着人群健康。与季节性流行相比,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危害则更加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传播更迅速,波及范围更广,每次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对重庆市流感大流行、季节性流感、人感染禽源性流感流行特征分析,可以为有计划地和系统性地做好流感季节性流行防控和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科学依据。在探讨流感活动水平可能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既往流感预测研究,开展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研究,根据实时预测结果实时发出预警信号、健康提示和早期开展公共卫生行动,从而将大量的监测数据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更加高效的公共卫生政策,为重庆市实现更加精准的流感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第一章重庆市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目的:系统分析2009-2018年重庆市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高发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等流行特征和疫情发展趋势,以及流感疫情病原学流行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有计划地和系统性地做好流感季节性流行防控和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探讨流感活动水平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流感预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9-2018年重庆市流感病例个案信息和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数据为研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9-2018年,重庆市共报告流感病例40343例,2009年大流行期间发病率达53.44/10万,是2010-2018年季节性流行期间的5.7倍。2.病例男女比例为1.23:1,平均年龄18.47岁,1~19岁病例占73.5%、学生占58.4%。流感大流行期间的男性病例(P<0.01)、1~19岁病例(P<0.01)和学生病例(P<0.01)占比高于季节性流行。3.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发病主要集中在9-11月(12807例,84.4%),而季节性流行在1-3月(8691例,34.5%)和11-12月(6907例,27.4%)高发,各年发病高峰月份不完全一致。两个期间发病的月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009-2018年,重庆市各亚型流感病毒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庆市流感优势毒株在2009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是甲型H1N1 pdm09流感病毒,在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是季节性甲型H3N2流感病毒,在2010年和2011年是乙型流感病毒。5.甲型H1N1 pdm09流感病毒间隔两年左右连续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季节性甲型H3N2流感病毒则每年都有出现;而乙型流感病毒每两年左右在冬春季出现单个流行高峰。结论:流感大流行与季节性流感期间,重庆市流感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大流行期间发病水平迅速大幅上升,男性、儿童、青少年和学生等人群更容易受到波及。季节性流感在冬春季高发,但是疫情高峰在每年出现的时间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是重庆市流感疫情的优势病原,甲型H1N1 pdm09、季节性甲型H3N2、乙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流感病毒是主要的流行毒株,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在重庆市有各自的流行规律。第二章重庆市人感染禽源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目的:阐明重庆市禽源性流感病毒(以下简称禽流感病毒)、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流感大流行风险评估和流感疫情趋势预测研究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活禽市场、禽类规模养殖场和家禽散养户开展外环境标本采集和禽流感病毒检测。对重庆市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获得的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进化分析。结果:1.2013-2018年,重庆市每年在活禽相关场所均有检出甲型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比例分别为14.0%(920/6576)和17.8%(1168/6576);而H7(H7N9)亚型直至2017年2月才首次检出,标本阳性比例于4月达到高峰(9.67%,49/507),21个区县(53.8%)在2-6月检出了H7N9病毒。2.2013-2018年,重庆市无人感染H5或H9亚型禽流感病例诊断,但是在2017年3-6月连续确诊了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H7N9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男性占77.8%,城市居民占66.7%,禽类相关职业占55.6%;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有活禽或活禽相关场所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中无续发病例。从重庆市首次在外环境检出H7N9病毒到9例病例发病的中位时间为75天。3.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H7N9病毒阳性标本检出比例为2.94%(337/11451),活禽市场(3.66%,329/8979)的阳性样本比例高于禽类规模养殖场(0.41%,5/1229)和家禽散养户(0.24%,3/1243)(P<0.01)。H7N9病例所接触的场所中阳性样本的比例(34.4%,22/64)显着高于无患者的场所中的阳性样品(5.7%,257/4474)。4.HA和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重庆分离的H7N9病毒属于长江三角洲分支,由2013年H7N9病毒(A/Shanghai/1/2013(H7N9))和(A/shanghai/05/2013(H7N9))进化而来,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流行的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甲型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重庆市存在多年,但是没有发现人感染H5或H9亚型禽流感病例。重庆市分离的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长江三角洲分支,病毒很可能是2016年底或2017年初从江苏省和安徽省随着活禽长距离转运传入重庆,迅速波及重庆半数以上的区县,该病毒比甲型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更容易突破种属屏障引起人类感染。H7N9病例高度散发,感染危险因素是暴露于活禽或活禽相关环境,且与场所的病毒污染水平相关,没有发现人人传播。第三章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研究目的:探索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为重庆市实现更加精准的流感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方法:收集和整理2012-2018年包括卫生系统流感疫情监测数据、天气数据和流感相关的互联网舆情在内的多源数据。以未来一周重庆市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为预测目标,用2012-2016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训练含有自适应权重调整机制融合了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和XGBoost模型的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Self-adaptive AI Model,SAAIM)。采用SAAIM模型预测2017-2018年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并与其他三个既往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1.2012-2018年,重庆市流感样病例构成比呈现不规律的季节性波动,其高峰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流行强度等每年均有不同。2.SAAIM模型与三种既往流感预测模型相比,对ILI%的预测达到了最好效果,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仅为11.9%、7.5%和11.9%。3.对三种来源的数据对预测准确性的贡献大小评价显示,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贡献最大,使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19.6%、43.1%和11.1%;天气数据贡献其次,使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3.3%、17.1%和2.2%;流感相关的互联网舆情数据贡献较小,仅使2014-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1.1%、0.9%和1.3%。结论:2012-2018年,重庆市流感疫情呈现不规律的季节性高发。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人工智能SAAIM预测模型,流感样病例数据对预测贡献最大,天气数据对于准确估计流感疫情的细微变化非常重要,百度指数和新浪微博等流感相关的互联网舆情数据对SAAIM模型的影响最小。SAAIM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实时预测重庆市流感ILI%,而且在性能上优于现有其他几种预测模型。
李慧昕,刘胜旺[2](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从兽医学发展历史沿革,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国家对兽医科学研究的支持,兽医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控效果等方面,对我国兽医事业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和回顾,并对未来兽医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兽医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胡小鹿,童俊华[3](2019)在《在光阴的坐标里 感受农机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核心支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技术发展经历了改造仿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阶段,正进入自主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实现了从人畜力、机械化和自动化,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撑我国成为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推动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为保障我国粮食、食品和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孙志豪[4](2018)在《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标记疫苗的研制》文中提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是一种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原,自从20]3年首次在我国报道以来,在人类已引起5波流行,截止2017年]0月26日,共有1567人发病,其中包括615例死亡病例,病死率接近40%。早期的H7N9亚型AIV对家禽是低致病性的,家禽感染后无明显症状。2017年初开始出现对家禽呈高致病性的H7N9亚型AIV,分布于全国17个省份,并引发多起疫情。2017年下半年,重组AIV(H5+H7)二价灭活疫苗使用后,有效控制了家禽中的H7N9疫情,也显着减少了人的感染病例。但目前仍可在我国个别省份分离到对鸡和鸭均呈高致病性的H7N9和H7N2亚型AIV,使我国H7亚型AIV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可用于区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动物的标记疫苗以及快速检测方法用于H7亚型AIV的防控和净化。1.鉴别九种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的—步法多重探针组合rRT-PCR方法的建立目前,已经在家禽和野鸟中鉴定出了 9种不同的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亚型,由于AIV很容易发生重组,同一种血凝素(HA)亚型的AIV可能存在不同的NA组合,在鉴定HA的同时也需要鉴定出NA亚型。我们设计了 9个亚型的NA引物-探针对,根据探针的不同荧光染料(FAM,HEX和TexasRed)将其分成3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多重探针组合的一步法rRT-PCR。结果显示,该多重rRT-PCR方法中的每组引物·探针对检测相应的不同亚型的NA特异性良好,无交叉反应;其检测限均小于100copies和100EID50。利用该方法分别检测人工感染H9N2病毒鸡的排毒样品和活禽交易市场的临床样品,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与病毒分离和基因测序方法的结果相一致,且灵敏度更高。综上所述,我们建立的这种快速、特异且灵敏的多重探针组合rRT-PCR方法,为NA分型提供了新的快速检测方法。2.快速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以H7N9亚型AIV(A/Chicken/Jiangsu/W1-8/2015,W1-8)作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抗原逃逸试验和HA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其针对的抗原表位,选择具有不同抗原表位的单抗研制检测H7亚型AIV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结果显示,共获得了13株具有血凝抑制特性的单抗,鉴定出198、227和235位3个抗原表位。选取了针对227位和235位的单抗制备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结果表明,该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棉拭和组织样品的检测限均为2.5 1og10 EID50/0.1mL。活禽市场样品的病毒检出率为3%(6/200),与病毒分离结果(4.5%,9/200)和HA基因PCR测序结果(3.5%,7/200)一致。这为现场快速检测H7亚型AIV提供了新方法。3.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标记疫苗的研制通过多肽芯片的检测方法成功筛选到针对H7N9亚型AIV HA2上的特异性抗原表位H7-12肽,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修饰该抗原表位,并以H7N9毒株A/Chicken/Huadong/JD/17(JD/17)为骨架,研制出H7N9亚型AIV灭活标记疫苗候选株A/Chicken/Huadong/JD-cHA/17(JD-cHA/17)。该疫苗候选株的 HA 效价为 10 Log2,EID50 为 9.67 Log10oEID50/mL;在一次免疫鸡群3周后,HI抗体效价能达到9.2±0.6,表明该疫苗候选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候选株的免疫保护效果与母本毒株相当,对高致病性(HP)和低致病性(LP)H7N9AIVs均有100%的保护率。利用H7-12多肽芯片技术成功检测出自然感染后第3d血清转阳情况[信噪比(SNR)=2.33±0.15],灵敏度高于HI试验(HI=0)。疫苗候选株DIVA特性验证结果显示,利用H7-12多肽芯片检测疫苗候选株JD-cHA/17免疫血清(HI=9.2±0.6)和野生型毒株JD/17免疫血清(HI=9.1±0.5),其针对H7-12多肽的SNR值分别为0.44±0.14和6.39±0.13,差异极显着,表明该灭活标记疫苗不能诱导针对H7特异性的H7-12多肽的抗体,具有DIVA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4.区分H7N9亚型禽流感标记疫苗免疫血清和野毒株感染血清的竞争抑制ELISA方法的建立利用H7特异性表位H7-12多肽与BSA偶联作为免疫原,成功制备了 6株单克隆抗体。IFA和Western-blot试验结果显示,该6株单抗均能与H7N9亚型AIVJD/17反应,特异性良好。以JD/17自然感染血清和JD-cHA/17免疫血清为测试血清样品,利用竞争抑制ELISA方法,成功筛选出具有高抑制率的单抗3G10。将H7-12多肽作为包被抗原,纯化的3G10单抗腹水以辣根过氧化酶(HRP)进行标记作为检测抗体,建立针对H7-12抗体的竞争抑制ELISA方法。对竞争抑制ELISA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50μ吨/mL,酶标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200,待检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4,封闭液的最佳选择为8%的小牛血清封闭90 min,TMB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0min。判断标准为抑制率≥20%为阳性,≤16%为阴性。运用本方法检测JD/17自然感染血清为阳性,检测JD-cHA/17 免疫血清,HI、H3、H4、H5(RE-6、RE-7 和 RE-8)、H6、H9 和 H10 亚型 AIV的阳性血清均为阴性,说明该竞争抑制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有效区分JD/17自然感染血清和JD-cHA/17免疫血清。
李琳[5](2017)在《禽流感风险传导机制、分布特征与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禽流感给家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对家禽产品的信心,市场对禽肉类产品需求急剧下降。研究表明,人感染禽流感的病毒主要来源于家禽供应链。要减少人感染禽流感的风险,必须加强对家禽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监管。本文拟研究家禽感染禽流感的风险传导机制,包括分析家禽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和家禽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风险来源,并探索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多维分布特征,同时对典型国家地区防控禽流感的事件进行剖析,提出建立高效的家禽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设计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禽流感的演变、危害及其在家禽供应链的风险传导,以及禽流感监管技术体系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与述评。第三章建立判别定位矩阵,对家禽供应链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同时探索家禽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风险来源,归纳总结禽流感风险的传导机制。第四章分析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多维分布特征,包括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种类和群间分布特征、区域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第五章采用“5T质量安全模型框架”分析我国内地家禽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且以中国香港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家禽供应链监管体系和禽流感防控措施,并提出有所借鉴之处。第六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并总结出全文的结论。本文结论如下:第一,家禽供应链是家禽感染禽流感的风险传导路径。从风险传导节点而言,家禽生产及养殖环节是禽流感爆发的关键控制点。除此之外,销售环节、消费环节和检验检疫环节是H5N1、H5N2、H5N8和H7N3的重灾区。风险传导要素,即家禽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风险来源包括候鸟迁徙、不同种类的禽鸟混养、农户后院饲养以及养殖场人员流动导致的交叉感染。第二,从病毒种类分布特征看,H5亚型是分布最广的病例,其中H5N1占比最多。群间分布特征显示,感染场户类型主要为规模场。另外,做感染的主要家禽品种一般为饲养肉(蛋)鸡和鸭子。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家禽感染禽流感案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与明显的集聚趋势。从时间分布特征看,家禽感染禽流感案例爆发时间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冬春季节。第三,由香港地区防控禽流感的典型措施可知,基于备案基地的生产监管、包装环节的详细规定、流通环节的统一配送、多地联动的检验检疫、较为完备的市场段监管及应急保障措施等满足了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追溯性、透明性、可检测性、时效性和信任性5个要求。中国内地的监管体系不应该完全照搬,应结合实际政治和经济环境而有所借鉴。本文力求在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识别家禽供应链上的风险传导机制与风险多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对家禽供应链上风险监管研究的不足,为政府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供参考,并为政府处理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建议和对策。
廖祺[6](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李知新[7](2017)在《宁夏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文中提出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AIV)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综合征。该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 A),呈世界性分布,能感染许多的禽类。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贮存库,一旦禽流感病毒从水禽传播给家禽,可引起致死性的疾病毁灭性的后果。还有一少部分禽流感病毒可由禽类传播给人,甚至导致人的死亡。因此,开展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研究,对禽流感的防控及人-禽间的流感大流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利用简单随机的抽样方法,对宁夏20132015年采集的33个规模场、9个活禽市场和3个屠宰场的2700份血清以及18个市场(次)、143个养殖场、5个屠宰场共计297个家禽群体的5840份样品,分别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同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规模场禽流感的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H5和H9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总体个体合格率分别为84.41%和94.3%,场群合格率分别为86.67%和98.89%;规模场免疫抗体水平总体高于活禽市场和屠宰场;H7亚型禽流感感染抗体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均为0。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各监测场点主要以H9亚型禽流感病原为主。此外,在1个县的规模场检测到了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1个市场中检测到了H7N9亚型禽流感,在1个野鸟栖息地中检测到了H3N2亚型禽流感;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是病毒的活跃期;从不同监测品种来看,黄羽肉鸡病原学阳性高于其它品种的禽类;从不同地区检测结果来看,各地均检测到了禽流感病毒,其中,中卫市和固原市为禽流感流行的主要区域。规模场感染风险因素分析表明,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安装严密的防鸟网、病死禽及时无害化处理、单批次养殖、人员出入严格消毒、不进出活禽市场和不与外部人员接触可以有效预防规模场禽流感的感染;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和预测规模场禽流感传播风险的能力均较好。利用暴发调查方法,对一起规模场肉杂鸡感染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疫情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引起此次疫情的原因是,由携带有H5N6亚型禽流感的野鸟传播给散养肉杂鸡后,经过养殖场人员与病死禽接触将疫情带入该规模场。对该起疫情通过紧急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后,有效控制了本病的传播和蔓延。针对调查结果,建议养殖场应加强生物安全建设,转变饲养模式,依法科学开展养殖;同时政府应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产出力度,推动科技工作者及时研制高效匹配的疫苗,以用于禽流感的防控。为了研究宁夏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特性,对分离的16株禽流感病毒开展了H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1株野鸟源H3N2亚型禽流感与蒙古国A/duck/Mongolia/199/2015(H3N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最高,为98.6%,提示该毒株由外源传入;分离的1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属于Clad 2.3.4.4分支,较2015年之前在宁夏分离到的3株H5亚型禽流感毒核苷酸同源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提示要及时利用匹配的疫苗来开展预防和控制;分离到1株H7N9流感病毒与2013新发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表面基因高度相似,与人源代表株A/Anhui/1/2013(AH/1)的H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同样高度相似,达到98.7%,提示要密切加强对该病毒的监测,关注此类病毒变异情况;分离的13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疫苗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8.7%91.4%之间,说明分离到的H9亚型毒株的HA基因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异,推测当前使用的疫苗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为满足禽流感病毒的检测需要,本研究建立了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TaqMan MGB荧光RT-PCR检测方法。与病毒分离鉴定、商品化试剂盒一致性检验结果相比,本研究建立的H5亚型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TaqMan MGB探针荧光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能快速、准确地检测禽咽喉-泄殖腔拭子、病理组织和粪便中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可为禽流感诊断、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王薇[8](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伟[9](2015)在《1999年~2013年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和血凝素抗原性研究》文中指出H9N2亚型禽流感属低致病性禽流感,是危害商品肉鸡、高产蛋鸡和种鸡的一种重要疫病,也是目前鸡群中流行范围最广、危害较大的疫病之一。自1992年在我国首次发生以来,至今已成为养鸡场的一种常见多发病。本研究通过对H9N2流行株的致病性、血凝抑制试验、鸡胚中和实验、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等评价了山东省H9N2流行株的抗原性变化;从全基因组角度解析了山东省近年来H9N2流行毒的基因重排特点,重点研究了1999年~2013年间H9N2血凝素蛋白(HA)的遗传变异规律。此外,探讨了基因变异对病毒抗原性的影响,研究了二者的变异相关性。1.H9N2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测定在山东发病鸡群中分离鉴定了35株H9N2业型(其中2010年前分离鉴定19株,2010-2013年分离鉴定16株),排除了外源病毒感染,利用终浓度稀释法进行了病毒纯化和生物学毒力测定,其中2010年以后分离的毒株的EID50/0.1ml在107.83~109.20之间,IVPI结果为0~0.17,与本实验室在1999年~2010年分离的毒株H9N2进行了生物学比较,毒力有所增强,应警惕H9N2毒力增强的趋势。2.H9N2病毒全基因组分析对HA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分离鉴定的35株H9N2流行株均属于欧业谱系,其中有BJ94-1ike(1996~2005,3株)、Y280-1ike(1999-2009,4株):S2-1ike(2010-2013,28株),这表明S2-1ike业群为近年来山东地区H9N2主要的流行株。其中对2010年以后的16株流行毒之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5%-100%、96.1%-100%,但与经典疫苗SD-1996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已降至90.0%-92.5%、91.8%~95.0%。蛋白裂解位点分析表明:1994年~2010年的H9N2流行毒株,其蛋白裂解位点基序多为PARSSRGL,而2010年以后的毒株则多数为PSRSSRGL,仍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序列特征,这与生物学毒力检测指标一致。选取CK/SD/S2/05等8个不同年代的流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均属于欧业谱系,相比HA和NA基因,除NS基因较为保守外,其它6个编码蛋白的遗传演化表现为多样性。CK/SD/DY/2009.CK/SD/SIX/2010.CK/SD/YT07/2010、CK/SD/HKY1/2013的PB2和M基因均来源于G1-like,CK/SD/BD/2008的PB2基因来源于F98-1ike,M基因来源于G1-like;而早期的分离毒株及参考株均来源于BJ94-1ike或F98-1ike。2005年之前的毒株属BJ94-like基因型,而2008年以后的毒株PB1、PA、NP基因属于F98-like,NA、NS基因属于BJ94-1ike,M基因属于G1-like,而在PB2.HA基因上出现F98-like.G1-like和BJ94-like.S2-like的变化。这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排现象,产生了多种基因型的H9N2病毒。3.H9N2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分析综合HA基因分型结果,筛选不同遗传进化分支上的代表性病毒(8株),分别进行HI交叉抑制。结果发现,同源病毒对其本身血凝抑制效价较高,而不同时期的H9N2毒株之问,其HI交叉相对较低。表明我国H9N2流行病毒之间已在抗原性上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统计学分析表明,H9N2亚型AIVHI相关指数与其HA基因氨基酸的同源性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Y=-3.53X+2.4487,R=0.6398。说明H9N2亚型AIV的HI抗原性主要与HA丛因的遗传变异相关。进一步利用鸡胚中和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4.疫苗免疫攻毒评价疫苗攻毒保护试验表明:利用流行株制备的疫苗与经典疫苗相比,其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毒分离率及排毒量均显着降低,SD/96疫苗株对于YZ/00、JN/05这2个不同流行毒株对攻毒的保护率为80%,而对于流行株LC02/13的保护率只有40%;LC02/13灭活疫苗对于这4个流行株攻毒后的保护率为100%,进而证实利用新流行株制备的疫苗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本论文对近年来山东鸡群中H9N2亚型禽流感的遗传演化与抗原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同时进行了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探讨,研究结果为山东省H9N2亚型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丽梅[10](2015)在《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花、黑死病、1918年纽约大流感都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了阴森森的恐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去这种自然爆发的形态以外,有些传染病的病毒如天花、霍乱也可以成为生物战剂,变成战争武器,即生物武器,其目的就是“蓄意疾病”,它对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美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冷战的结束使新的因素不断被注入到国家安全问题中来,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传染病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主义,对各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家安全受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9.11”及之后的炭疽杆菌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的内涵由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科技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生物恐怖所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发展轨迹。本文选取1992-2008年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利用美国政府的公开文档、解密文档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从克林顿政府到乔治·W·布什政府这一时限内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出由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巨大影响;作为双方构建的结果,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又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拟达到四个研究目的:(1)通过对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阐述和分析,探求异同,揭示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过程;(3)通过考察美国政府内部各应急管理部门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主张,揭示出美国各政治势力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和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影响力;(4)通过对1992年至2008年美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研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二、我国禽流感预防研究取得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禽流感预防研究取得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重庆市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重庆市人感染禽源性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源数据和自适应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庆市流感活动水平预测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兽医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 |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兽医科学的项目资助 |
2.2 其他重要国家科技计划对兽医科学的项目资助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展 |
4 我国新发和再发动物传染病 |
4.1影响中国养猪业的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
4.2 影响中国养禽业的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
5 兽医科学基础研究 |
5.1 兽医科学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
5.2 在兽医学领域代表性主流国际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
6 兽医科学应用研究进展 |
6.1 动物用生物制品的研制 |
6.2 兽医领域制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 |
6.3 兽医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
6.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兽医科技平台的建设 |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兽医科学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
7.1 兽医科学领域20世纪“四大科技成就” |
7.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兽医科学获得的其他重要成果 |
8 我国兽医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
9 未来兽医工作重点及展望 |
(3)在光阴的坐标里 感受农机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70年,农机化事业发展成绩喜人 |
新时代,“智能农机”大显身手 |
(4)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标记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章 |
鉴别九种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的一步法多重探针组合rRT-PCR方法的建立 1 |
材料与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
快速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1 |
材料 2 |
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标记疫苗的研制 1 |
材料与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
区分H7N9亚型禽流感标记疫苗免疫血清和野毒株感染血清的竞争抑制ELISA方法的建立 1 |
材料 2 |
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禽流感风险传导机制、分布特征与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设计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2 文献评述 |
3 家禽感染禽流感风险传导机制 |
3.1 研究方法与建模 |
3.2 风险传导节点:关键控制点判别与定位 |
3.3 风险传导要素:家禽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风险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4 家禽感染禽流感案例的多维分布特征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2 家禽感染禽流感案例的分布特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监管体系与案例分析 |
5.1 我国内地的禽流感监管体系 |
5.2 防控禽流感:以香港地区为例 |
5.3 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政策建议 |
6.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参与情况 |
(6)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分析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政府管理理论 |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
2.2.2 政府决策理论 |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
2.4 传染病动力学 |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
3.1.1 暴发影响分析 |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
5.4 本章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
7.1 数据及来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说明 |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
7.4.1 损失评估方法 |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
7.5.1 模型构建 |
7.5.2 系统演化 |
7.5.3 参数估计 |
7.5.4 数据拟合 |
7.5.5 基本再生数 |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
7.8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启示 |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宁夏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符号中英文对照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禽流感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原学 |
2.1 病毒分子特性及分类 |
2.2 命名原则 |
2.3 理化特性 |
2.3.1 热稳定性 |
2.3.2 对化学试剂的稳定性 |
2.3.3 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
2.3.4 对酸碱度的稳定性 |
3 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 |
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1 无致病性禽流感 |
4.2 低致病性禽流感 |
4.3 高致病性禽流感 |
5 流行病学 |
5.1 分布 |
5.2 易感动物 |
5.3 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 |
5.4 季节性 |
6 禽流感诊断方法 |
6.1 经典的禽流感检测方法 |
6.1.1 病毒分离 |
6.1.2 HA/HI试验 |
6.1.3 琼脂糖凝胶扩散试验(Agar gel immunodiffusion,AGP) |
6.1.4 致病性试验 |
6.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6.1.6 病毒中和试验 |
6.1.7 免疫荧光技术 |
6.2 病毒蛋白检测 |
6.2.1 免疫层析法 |
6.2.2 抗原捕获免疫测定试验 |
6.3 基因检测 |
6.3.1 反转录PCR(RT |
6.3.2 实时荧光(定量)RT |
6.3.3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 |
6.3.4 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 |
6.3.5 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
7 公共卫生学意义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宁夏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及规模场风险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的处理 |
1.2.2 阿氏液配制 |
1.2.31%鸡红细胞液的制备 |
1.2.4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
1.2.5 病毒RNA的提取 |
1.2.6 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 |
1.3 规模场风险因素分析 |
1.3.1 相关定义 |
1.3.2 现场调查 |
1.3.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清学检测 |
2.1.1 H5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 |
2.1.2 H7亚型禽流感感染抗体阳性率 |
2.1.3 H9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 |
2.2 病原学检测 |
2.2.1 不同类型场点检测 |
2.2.2 不同季节检测 |
2.2.3 不同群体检测 |
2.2.4 不同地区检测 |
2.3 规模场风险因素分析 |
2.3.1 单因素分析 |
2.3.2 logistic回归结果 |
3 讨论 |
3.1 不同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 |
3.2 不同地区禽流感流行情况 |
3.3 不同类型场点禽流感流行情况 |
3.4 禽流感的季节性 |
3.5 不同群体禽流感分布 |
3.6 野鸟禽流感流行情况 |
3.7 风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一起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病例定义 |
1.2.1 疑似病例 |
1.2.2 确诊病例 |
1.3 方法 |
1.3.1 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 |
2 结果 |
2.1 规模禽场基本情况 |
2.2 发病情况 |
2.3 地理位置及发病经过 |
2.4 不同栋舍袭击率和病死率 |
2.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2.6 实验室检测 |
2.6.1 疫点样品实验室检测 |
2.6.2 疫区内样品实验室检测 |
3 疫情传入前后原因分析 |
3.1 疫情发病前后的传播途径 |
3.1.1 疫情来源 |
3.1.2 场内传播情况 |
3.1.3 疫苗作用 |
4 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
4.1 紧急措施 |
4.2 防控效果 |
4.3 建议 第四章 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的处理 |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3 RNA提取 |
1.2.4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序列测定 |
1.2.5 病毒分离鉴定 |
1.2.6 遗传进化分析 |
2 结果 |
2.1 RT-PCR扩增结果 |
2.2 参考实验室结果及命名 |
2.3 H3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关系 |
2.4 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关系 |
2.5 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关系 |
3 讨论 |
3.1 野鸟H3亚型AIV |
3.2 H5N6亚型HPAIV |
3.3 H7N9亚型流感病毒 |
3.4 H9N2亚型AIV 第五章 H5和H9亚型AIV TAQMAN MGB荧光R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毒核酸及临床样本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处理 |
1.2.2 引物、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1.2.3 样品RNA的提取 |
1.2.4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1.2.5 绘制标准曲线 |
1.2.6 荧光RT-PCR方法敏感性试验 |
1.2.7 荧光RT-PCR方法特异性试验 |
1.2.8 重复性试验 |
1.2.9 商品化试剂盒检测 |
1.2.10 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 |
1.2.1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 结果 |
2.1 敏感性试验 |
2.2 特异性试验 |
2.3 标准曲线绘制 |
2.4 重复性试验 |
2.5 一致性检验 |
2.5.1 H5亚型一致性检验 |
2.5.2 H9亚型一致性检验 |
2.6 病毒的分离鉴定 |
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
(8)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1999年~2013年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和血凝素抗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
文献综述 1.1 |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 1.2 |
AIV致病的分子机制 1.3 |
AIV的流行病学 1.4 |
禽流感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 1.5 |
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2.1 |
前言 2.2 |
材料和方法 2.3 |
结果 2.4 |
讨论 第三章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演化 摘要 3.1 |
前言 3.2 |
材料和方法 3.3 |
结果 3.4 |
讨论 第四章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演化分析 摘要 4.1 |
前言 4.2 |
材料与方法 4.3 |
结果 4.4 |
讨论 第五章 |
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 摘要 5.1 |
前言 5.2 |
材料与方法 5.3 |
结果 5.4 |
讨论 第六章 |
H9N2亚型禽流感常规灭活疫苗对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 摘要 6.1 |
前言 6.2 |
材料与方法 6.3 |
结果 6.4 |
讨论 第七章 |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10)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及其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论文框架与研究意义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回顾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一、联邦保障局的成立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
二、战后美国的生物战计划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的形成 |
第二节 冷战结束前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一、卫生、教育与福利部的成立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调整 |
二、海外援助行动与美国海外国家利益的实现 |
第二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特点 |
二、麻疹的爆发与《儿童免疫计划》对美国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影响 |
三、口蹄疫、疯牛病的爆发与《2001年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法》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面临的生物恐怖主义挑战 |
二、《公共卫生威胁与紧急状态法》与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 |
第三章 乔治·W·布什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第一节 西尼罗河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变化 |
二、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公告—美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政策 |
三、《灭蚊健康安全法》与CDC防范生物恐怖主义作用的加强 |
四、《2002年公共卫生安全和恐怖主义防范、应对法》的出台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转向 |
一、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
二、战胜春天的恐惧——布什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四、SARS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
五、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化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转变 |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联邦大流感战略》与美国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四、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
第四节 天花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剧变 |
一、天花与生物恐怖主义袭击的关系 |
二、美国政府对天花的监测与《21世纪生物防御战略》的出台 |
三、《天花应急人员保护法》与天花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
四、“黑暗的冬天”——由虚拟到现实的反生物恐怖主义演习 |
结语 |
一、宣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法律依据 |
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种类 |
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我国禽流感预防研究取得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预测研究[D]. 宿昆.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J]. 李慧昕,刘胜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3]在光阴的坐标里 感受农机变迁[J]. 胡小鹿,童俊华. 中国农村科技, 2019(09)
- [4]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标记疫苗的研制[D]. 孙志豪. 扬州大学, 2018(05)
- [5]禽流感风险传导机制、分布特征与监管[D]. 李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7]宁夏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D]. 李知新.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8]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1999年~2013年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和血凝素抗原性研究[D]. 张伟.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10]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D]. 赵丽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