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水是实施南水北调的前提(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飞,汪倩,袁飞[1](2021)在《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提出南水北调工程高效安全的运营管理对满足受水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促进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意义。基于调水工程涉及的水的立法、水权、水价政策等诸多软环境因素研究视角,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发文量趋势、可视化图谱以及热点和突发性检测分析。从水的立法、水权管理、水资源的配置、生态补偿、水价定价机制、工程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探讨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软环境建设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背景及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目标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1)构建基于"水源区水质保障-调水工程供水安全-受水区水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2)建立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3)基于立法、水价机制、水权管理等视角建立受水区节水及水资源高效配置机制;(4)加强重大突发事件下调水工程运营风险及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李国英[2](2021)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总体要求,对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
李国英[3](2021)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总体要求,对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点任务做出全面部署,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李国英[4](2021)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总体要求,对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
李松柏,孙涛[5](2021)在《新时代治水思路下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新时代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雄安新区用水安全保障等新形势,分析总结了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节水空间大、优化配置难、治理任务重和供水成本高等突出矛盾。为解决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矛盾,基于新时代治水思路,提出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江苏南水北调工程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吴旭[6](2021)在《基于水权分配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强调将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实现“以水定经济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产业布局”,本文从水权的角度入手,探讨水权分配如何应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化解“资源型缺水”危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实现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稳定协调发展,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本研究以邯郸平原区为例,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社会情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构建基于水权分配及用水结构的水资源承载力体系,并对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水权分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水权分配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理论、水权及水权分配理论,重点对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及水资源承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就水权分配、农业用水结构体系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剖析,表明水权分配是一种彻底改变以往水资源“以需定供”局面、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途径。(2)建立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构建了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在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控制准则下,以用水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区域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的比值表征用水效益,针对模型的最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实际灌溉基础设施及区域特性对其进行合理化校核修正,结果表明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后,平原区丰水年农业需水量减少36.10%,平水年农业需水量减少38.14%,枯水年农业需水量减少39.38%,平均减少38.12%,节水效果明显。(3)考虑供用水次序的水权分配模型建立了考虑供用水次序的水权分配模型,以供水效益最大、供需协调度最大、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首先根据水权分配原则,建立不同水源对于不同用水户供用水次序,作为水权系数,然后将其纳入到模型的目标函数中,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按照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水权优化分配之后规划水平年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地下水动态平衡,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4)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基于水权优化分配成果,结合农业用水结构体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从水质和水量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了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同时采用水资源宽松度和水资源超载度两个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性评价。对区域现状水平年、规划水平年以及规划水平年将水资源从时间尺度上“以丰补歉”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水权分配以及“以丰补歉”之后,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社会规模及人口数量显着增大。(5)考虑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以国民生产总值最大、水资源承载的人口最多、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水量平衡约束、宏观经济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采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多目标非劣解集,决策者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平衡点”,制定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苗洁[7](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文中认为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相关区域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加快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整体来看,沿线绿色发展仍面临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产业转型发展较慢、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绿色发展,需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加强生态恢复和建设,铸牢绿色屏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凝聚绿色共识。
王浩,张建云,王亦楠,刘颖秋,李原园,安天杭[8](2020)在《水,如何平衡发展之重》文中研究指明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新图景。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再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离不开水的有力支撑。反观现实,并不富裕又分布不均的水资源家底,能否承载起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历史重任?
宋全香,李佳,苗红昌,高媛媛,王仲鹏,陈飞[9](2020)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地下水压采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是河南省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区域,也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重点区域。结合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相关规划,分析了节水和水源置换措施的地下水压采潜力及贡献率,定量计算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结果表明:在规划治理措施达效的情况下,河南省黄河以北5市通过节水和水源置换措施至2030年可形成地下水压采潜力约39 775万m3,形成生态效益价值量约16亿元,其中节水措施压采潜力约9 926万m3,水源置换措施压采潜力约29 849万m3;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地下水压采潜力达到现状评价超采量,鹤壁市、濮阳市压采潜力未达到现状评价超采量,仍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余娇[10](2020)在《基于“水—能—碳”关联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水系统碳排放是城市重要的碳源。快速城市化过程伴随着高强度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了城市水系统对水、能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城市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水系统中水资源流动、能源消耗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还有利于统筹协调城市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城市水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文基于“水—能—碳”关联视角构建了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采用2008~2017年郑州市取水、给水、用水、污水处理等环节的能源消耗数据,评估了郑州市水系统运行全过程的碳排放,探究了影响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因素,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运行情景模式下郑州市水系统的碳减排潜力,最后提出了基于水能协同优化的城市水系统低碳运行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一)2008~2017年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583.58×104t增长到了2017年的833.16×104t,年均增长率为4.04%,这主要归因于快速城市化引致的居民和公共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加;在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中,用水系统碳排放占主导地位(碳排放贡献率91.31~92.65%),剩下依次为给水系统、取水系统、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二)郑州市水系统不同运行环节的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其中,能源强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居民生活用水(17.931kWh/m3)、引黄供水(0.090kWh/m3),其余环节的能源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公共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雨水回用、污水回用、制水过程、农业用水、配水过程、污水处理、地下水供水、蓄水工程、提水工程、南水北调供水,由于能源强度最高的三个环节均属于用水系统,这也是造成用水系统碳排放占据了郑州市水系统总碳排放90%以上的主要原因。(三)2008~2017年,郑州市单位GDP水系统碳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0.19t/万元下降到了2017年的0.09t/万元;郑州市人均水系统碳排放变化较稳定(0.74~0.86t/人),其年际变化趋势同水系统整体碳排放基本一致;研究期内,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对全社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在9.85~14.15%之间波动。(四)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分析郑州市城市水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质上是探究水系统中“水”和“能”变化的影响因子,影响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的水源类型与条件、水质标准与水处理工艺、用水设备的类型与能效等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类用水行为习惯、水能资源利用的相关政策等。(五)通过对2030年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发现,高度低碳情景下的城市水系统运行模式的减排潜力最大,较基准情景可减少629.91×104t的碳排放;此外,在城市水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中,用水系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特别是表现在生活用水环节,因此未来应重点考虑该环节的节水节能以推动城市水系统碳减排。(六)综上研究,建议城市水系统低碳运行应重点考虑以下策略:(1)面向节能减碳目标开展城市水系统低碳设计;(2)健全节水体制机制,引导水系统节能减排;(3)优化节水节能过程,推动水系统低碳运行;(4)加强资源综合管理,促进水能协同优化和碳减排。
二、节水是实施南水北调的前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是实施南水北调的前提(论文提纲范文)
(1)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文献趋势与热点分析 |
1.1 发文量及发文趋势分析 |
1.2 热点词汇聚类分析及突发性检测 |
2 软环境视角下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现状 |
2.1 调水工程水管理的前提:水的立法 |
2.2 调水工程水管理的基础:水权管理 |
2.3 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的目标:供水安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
2.4 调水工程运营管理中面临的冲突:生态系统服务与补偿 |
2.5 调水工程高效运营管理的保障:水价定价机制与运营管理机制 |
3 研究展望 |
4 结 语 |
(2)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 |
传承发扬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 |
高质量推进调水工程,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
(3)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 |
传承发扬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 |
高质量推进调水工程,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
(4)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 |
传承发扬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 |
高质量推进调水工程,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
(5)新时代治水思路下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南水北调工程 |
1.2 东线工程 |
1.3 江苏南水北调工程 |
2 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
2.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东线工程指明方向 |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对东线工程提出更高的供水水源需求 |
2.3 雄安新区用水安全保障对东线工程提出新增供水水源需求 |
2.4 黄淮海主体功能地区经济生态用水突出矛盾对东线工程提出持续增长的水源需求 |
2.5 江苏省“1+3”功能区战略的实施需要稳定充足的水资源条件和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
3 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4 新时代治水思路下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构想 |
4.1 坚持节水优先,着力推进江苏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
4.2 坚持空间均衡,着力推进江苏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的高质量发展 |
4.3 坚持系统治理,着力推进江苏南水北调水资源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
4.4 坚持两手发力,着力推进江苏南水北调水资源运营的高质量发展 |
5 结 语 |
(6)基于水权分配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1.2.2 水权分配研究进展 |
1.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采用的关键技术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水权分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理论框架 |
2.1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2.1.3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 |
2.1.4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2.1.5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 |
2.2 水权及水权分配理论 |
2.2.1 水权的概念 |
2.2.2 水权的特性 |
2.2.3 水权分配 |
2.3 基于水权分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2.3.1 水权分配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
2.3.2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
2.3.3 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 |
2.3.4 水权分配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 |
2.3.5 农业用水结构体系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自然资源概况 |
3.1.1 自然地理 |
3.1.2 气象水文 |
3.1.3 河流水系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2.1 人口情况 |
3.2.2 生产总值 |
3.2.3 耕地面积 |
3.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
3.3.1 水利工程情况 |
3.3.2 区域水资源总量 |
3.3.3 出入境水量 |
3.4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3.4.1 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 |
3.4.2 现状水平年需水量分析 |
3.4.3 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 |
4.1 农业用水结构 |
4.1.1 现状年灌水定额及灌溉次数 |
4.1.2 现状年种植结构及净需水量 |
4.2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 |
4.2.1 决策变量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
4.4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
4.4.1 灌水定额及灌溉次数确定 |
4.4.2 种植结构优化 |
4.4.3 农业净需水量计算 |
4.5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4.5.1 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 |
4.5.2 规划水平年需水量分析 |
4.5.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供用水次序的水权分配 |
5.1 水权配置原则 |
5.2 多水源多目标水权分配模型 |
5.2.1 决策变量 |
5.2.2 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 |
5.3 水权分配模型求解 |
5.3.1 水权分配思路 |
5.3.2 水源供水范围 |
5.3.3 供用水次序系数 |
5.3.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
5.4 水权优化分配成果分析 |
5.4.1 规划水平年丰水年水权分配 |
5.4.2 规划水平年平水年水权分配 |
5.4.3 规划水平年枯水年水权分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6.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6.2 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6.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
6.4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6.4.1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6.4.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6.4.3 规划水平年“以丰补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6.4.4 对比分析 |
6.5 水资源超载度与归因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发展规划研究 |
7.1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构建 |
7.1.1 决策变量 |
7.1.2 目标函数 |
7.1.3 约束条件 |
7.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求解 |
7.2.1 NSGA-Ⅱ基本原理 |
7.2.2 总体求解流程 |
7.3 结果分析 |
7.3.1 模型参数设置 |
7.3.2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A 邯郸平原区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 |
附录B 邯郸平原区现状水平年需水量 |
附录C 邯郸平原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 |
附录D 邯郸平原区规划水平年需水量 |
附录E 邯郸平原区规划水平年水权分配 |
(7)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实践 |
1.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污染 |
2.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
3.调结构,促转型,发展生态产业 |
4.实施生态补偿,推动可持续发展 |
5.加强节水补水,提高环境承载力 |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的难点 |
1.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
2.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保水质任务艰巨 |
3.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补偿机制不健全 |
4.“生态性”制约严重,转型发展困难 |
5.缺乏资金补助和用地支持,影响生态带建设进展 |
6.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效率比较低 |
三、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 |
(二)加强生态恢复建设,铸牢绿色屏障 |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 |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 |
(五)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凝聚绿色共识 |
(8)水,如何平衡发展之重(论文提纲范文)
“失衡”的水与发展 |
空间均衡,怎么看?怎么办? |
以水定需,是减“需”,还是加“水”? |
调水的前提是“科学” |
调水工程,科学引领再出发 |
(9)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地下水压采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地下水超采情况 |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2 地下水超采情况 |
3 地下水压采潜力综合分析 |
3.1 节水措施压采潜力分析 |
3.1.1 农业节水措施 |
3.1.2 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措施 |
3.2 水源置换工程压采潜力分析 |
3.3 不同措施压采潜力对比分析 |
3.4 地下水压采潜力预期效果分析 |
4 结 语 |
(10)基于“水—能—碳”关联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水系统运行的碳排放是城市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 |
1.1.2 快速增长的城市用水需求导致了水能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
1.1.3 基于水能协同的城市水系统碳减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进展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区概况 |
1.5.1 郑州市自然条件 |
1.5.2 郑州市社会经济条件 |
1.5.3 郑州市水能资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 |
2 理论框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框架与机理分析 |
2.1.1 城市水系统概念界定 |
2.1.2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核算边界及其机理分析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1 碳排放系数的确定 |
3.2 取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2.1 蓄水工程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2 地表水提水工程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3 引黄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4 南水北调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5 地下水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6 非常规水源供水碳排放核算 |
3.3 给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3.1 制水过程的碳排放核算 |
3.3.2 配水过程的碳排放核算 |
3.4 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4.1 农业用水碳排放核算 |
3.4.2 工业用水碳排放核算 |
3.4.3 居民生活用水碳排放核算 |
3.4.4 公共生活用水碳排放核算 |
3.5 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核算 |
3.5.1 污水收集碳排放核算 |
3.5.2 污水处理碳排放核算 |
4 郑州市水系统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 取水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1 蓄水工程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2 提水工程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3 引黄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4 南水北调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5 地下水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6 非常规水源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7 取水系统各环节碳排放对比 |
4.2 给水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 用水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1 农业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2 工业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3 居民生活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4 公共生活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5 用水系统各环节碳排放对比 |
4.4 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5 “水—能—碳”关联下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总体特征分析 |
5.1 城市水系统不同环节能源强度对比 |
5.2 城市水系统全过程碳排放特征分析 |
5.2.1 城市水系统“水—能—碳”的关联特征分析 |
5.2.2 单位GDP水系统碳排放变化 |
5.2.3 人均水系统碳排放变化 |
5.3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贡献率 |
5.4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郑州市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1 郑州市水系统不同运行模式的情景设定 |
6.2 取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3 给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4 用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5 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6 郑州市水系统碳减排潜力综合评价 |
7 城市水系统碳减排政策建议 |
7.1 面向节能减碳目标开展城市水系统低碳设计 |
7.2 健全节水体制机制,引导水系统节能减排 |
7.3 优化节水节能过程,推动水系统低碳运行 |
7.4 加强资源综合管理,促进水能协同优化和碳减排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8.2.1 创新点 |
8.2.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节水是实施南水北调的前提(论文参考文献)
- [1]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 陈军飞,汪倩,袁飞. 水利发展研究, 2021
- [2]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J]. 李国英.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1(08)
- [3]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J]. 李国英. 中华环境, 2021(08)
- [4]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J]. 李国英.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1(08)
- [5]新时代治水思路下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J]. 李松柏,孙涛. 水利经济, 2021(04)
- [6]基于水权分配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吴旭.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J]. 苗洁. 开放导报, 2020(06)
- [8]水,如何平衡发展之重[J]. 王浩,张建云,王亦楠,刘颖秋,李原园,安天杭. 中国水利, 2020(21)
- [9]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地下水压采潜力分析[J]. 宋全香,李佳,苗红昌,高媛媛,王仲鹏,陈飞. 人民黄河, 2020(08)
- [10]基于“水—能—碳”关联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D]. 余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