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表取下不用时为什么仍能继续走动?(论文文献综述)
安迪·威尔,王智涵[1](2021)在《月球城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段两米长的光纤,引发了月球城市里难得一见的血案一家来自中国的神秘公司,引领太空通信网络升级大战在月球上生活没那么浪漫,要活下去就需要钱。一切都从她想赚钱开始……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月亮女神,也是人类第一座且唯一一座月球城市的名字。这座城市由五个巨型穹顶组成,不同的穹顶下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贾丝明·巴沙拉是一个阿拉伯裔女孩,在阿尔忒弥斯靠送快递和走私物品为生,经济上捉襟见肘,基本位于社会的底层。因此,当有人抛出橄榄枝,出巨资让她破坏桑切斯铝业公司的采矿机时,她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足以让月球基地整个完蛋。面对巨额酬金和月球城市的安危,贾丝明·巴沙拉该如何抉择?
王秀丽[2](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张旻[3](2017)在《忧郁城》文中研究说明1我和乙红相识在上师范时,是同班同学。那是1978年初,高考刚刚恢复,我们是首届学生,史称"七七级"。不过我和乙红上的是中等师范学校,没考上大学。那年我20岁,乙红19岁。现在的孩子会不理解,这个年龄怎么才上中专?其实我们俩在同学中还算是小的,最年长的进校时31岁,已参加工作多年,都有孩子了。就是我和乙红,由于上小学和中学时学制缩短,1978年进师范时也已参加工作两到三年。这是时代造成的特殊情况,高考恢复后几年就正常了。后来成为乙红丈夫的康启明也和我们同班,他还比乙红小一岁,生于1960年。
王运林[4](2017)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恒古骨伤愈合剂调控大鼠BMSCs成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及其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从幼年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检测BMSCs细胞纯度;恒古骨伤愈合剂分别稀释500倍、1000倍、2000倍、4000倍,相对应分5组(control组、2×10-3组、1×10-3组、0.5×10-3组、0.25×10-3组),其中control组加入溶媒;MTT法检测各浓度恒古骨伤愈合剂对BMSCs细胞毒性;BMSCs在不同浓度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下分别向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后的第21天,Oil Red O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及酶标仪定量检测成脂肪细胞分化情况;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后的第7天、14天、21天,Realtime-PCR定量检测成脂肪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采用细胞贴壁生长法获得大鼠(乳鼠)BMSCs;?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BMS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44阳性,阳性率为95.47%,而CD19阴性,提示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且纯度高;?MTT法检测结果示: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BMSCs后的0.5天、1天、4天、21天,各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浓度恒古骨伤愈合剂不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对BMSCs的增殖及细胞活性均无毒性作用;?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BMSCs诱导成脂肪细胞分化的第21天,Oil Red O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各浓度药物均对BMSCs成脂肪细胞分化有抑制作用。成浓度依赖性,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酶标仪定量检测OD值分别为(1.104±0.414、0.785±0.085、0.836±0.138、1.008±0.369、1.000±0.291),2×10-3组、1×10-3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染色观察结果一致;(5)恒古骨伤愈合剂能抑制脂肪细胞生成,下调脂肪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的第7天、14天、21天,Realtime-PCR定量检测结果提示PPARγ、C/EBPα基因表达量与control组比较下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可通过下调PPARγ、C/EBPα的表达而抑制大鼠BMSCs成脂肪细胞分化。抑制BMSCs成脂肪细胞分化是恒古骨伤愈合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另一作用途径。
袁晓莉[5](2013)在《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南长期孤悬海外,深入山地的黎族在晚近依然保持和遗留着原初的生存状态,吃、穿、住、行、用等的造物生产中,都集中凸显了人类为了生存求索与行为动机的原型特质。黎族人在自然与生命、生存与创物之间以动态的平衡来协调生命本质与精神诉求,主动的、本能的与外在条件相互适应而又不自觉的形成了人类早期共有的造物设计特征,这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以此,从黎族的个案来揭示人类造物设计的源溯、装饰的本质、造物与人类生存及其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早期的物质文化活动与运行机制。此外,本文在分析黎族群体意识下形而上的造物思维与原始宗教投射后,进而对生产、生活工具的创生与技术实现作以专门研究,并对具有特质的物质设计探寻以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以及阐释了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相遇外来冲击所作出的转折等。从中总结出黎族造物在人类生存与创物的本能需求下,具有自发性造物与性别分工,功能至上与一器多用,“元造型”及其优化适用,实用、宗教与审美的交织,约定俗成而未成规范,造物择材的因地制宜,以及工具的初创与智慧的发挥等众多造物特征,这实则也是人类早期造物活动所经历的普遍规律。
凯西·莱克斯,朱建迅,徐璐,张成林[6](2012)在《闪电下的尸骨》文中提出夏洛特市。众多车迷蜂拥而至,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运动汽车比赛周,此时有人在赛车场附近发现一具尸体。尸体被丢弃在沥青桶里,面目难辨。次日,全国运动汽车竞赛协会的工作人员向梅克伦堡法医局的布伦南博士透露,赛车手、高三学生辛迪·甘保在12年前与男友凯尔·洛维特一起神秘失踪。凯尔·洛维特经常跟一些被称为爱国武装队的极端右翼分子混在一起。这具尸体到底是辛迪还是凯尔,布伦南博士一时难以判断。联邦调查局获悉此事后也闻风而至,并以调查为由,将这具无名尸体运走,可事过几周便没了下文。难道联邦调查局是想借此掩盖什么秘密?随着调查的深入,布伦南博士发现无名尸体内竟然有一种奇怪的、足以致人死命的蓖麻毒素。就在他们追查毒素的来历之际,市疾病防治中心的一名员工突然不知去向。联邦调查局的两名特工威廉姆斯和兰德尔,一直像苍蝇一样紧紧盯着法医局的检查人员,而每次布伦南问他们一些情况,他们总是闪烁其词,似乎在试图隐藏什么秘密。此时辛迪的弟弟韦恩·甘保也发现自己被人跟踪,他向布伦南求助之后,不到一天就死了。真相深深地隐藏在黑暗的角落,等待着布伦南博士去揭示……
张志涛[7](2012)在《仪式心理治疗技术理论及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悠久历史的仪式,被广泛用于跨文化的心理治疗。仪式提供给个体一个具有保护性的阈限期,在这个期间内个体通过人际互动获得他人的支持,宣泄自己消极的情绪,使“停滞”的生命周期继续向前推进,摆脱原本牺牲者的角色获得新生。目的:一、本研究通过对现有仪式理论的梳理与分析,提炼出仪式中含有的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使文化的仪式最终成为心理治疗的仪式。二、通过设计仪式用于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治疗,以验证仪式用于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一、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仪式的现有理论及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研究,然后进行研究分析。二、通过文献资料法设计用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仪式及常规方案。以江西师范大学新生104人(男生19人,女生85人)作为研究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进行重复测量;以自编问卷用于仪式组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的资料收集。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各心理量表得分的描述;采用方差分析对前测、后测在各组间心理量表得分差异进行检验;采用t检验对各组在前测与后测间心理量表得分差异进行分析。三、为因丧夫而产生适应障碍的个体设计一系列的心理治疗仪式。结果:一、仪式主要有五点心理治疗作用,产生心理治疗作用的机制是因为:①仪式能够缓解潜意识的冲突;②仪式通过象征的方式与心灵进行沟通;③仪式中,身体与心理相互影响;④个体会自发的使用仪式来维持心灵的平衡。仪式含有多种要素,仪式以基因及文化为媒介传递给下一代。二、两组方案都能够改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适应水平,同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自我提高的效果也显着。三、通过仪式技术治疗之后,个体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悲伤情绪,重新恢复原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结论:①仪式比主流谈话心理治疗具有许多优势。②仪式用于治疗本身也存在很多局限,如仪式的定义及范围;仪式用于心理治疗的实证研究还不足,还需要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展更多的研究促进文化的仪式最终成为心理治疗的仪式。
赵淑侠[8](2008)在《凄情纳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连续下了两天大雪,初放晴空,天上地下一片净白。纳兰明珠像往常一样,是最后离开的一个,虽说今晚是大年夜,也不例外。他先把该了的事检查一遍,看有没有漏了什么,就算不属于自己份内,哪位同僚有忘了乱了的,也给填补上,助人助己,凡事图个圆满。马蹄铁踏着冰雪地面,嗒嗒穿过空旷的街道。这天地间怎像让谁给掏空了!没人,连平常满地乱蹿的野狗也没一点踪影。许是天太冷,赶巧又是大年三十,谁不想守在家里团圆!一扇扇
张志强[9](2008)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社会,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更加注重个人和家庭的健身活动,家用健身器材市场潜力广阔。但是由于缺少了系统的健身器材人机工程理论的指导,我国现有家用健身器材的设计没能实现对健身者全方位的关怀,没能实现健身器材和健身者之间融洽的匹配关系。这直接影响了健身者的健身效果和健身器材的销售,削弱了我国家用健身器材厂家的国际竞争力。基于以上原因,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念和基本原理,对家用健身器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人机工程分析和研究,基本获得了家用健身器材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设计原则和尺寸数据设计方法。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健身运动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这为家用健身器材人机工程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二部分研究了健身器材的人-机-环境系统中各要素间的适配关系,重点对健身器材功能的合理性组合、功能参数以及健身器材安全可靠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基本获得了家用健身器材功能及数据合理性、健身安全性的设计方法。第三部分运用人体测量学,对健身器材的功能尺寸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健身器材功能尺寸设计的理论依据,详细计算出了跑步机、健身车的主要功能尺寸的取值范围,为家用健身器材的功能尺寸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四部分运用人机界面的相关理论对健身器材功能控制装置、视觉识别装置的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健身器材人机界面设计的设计原则,对跑步机的功能控制装置和视觉识别装置的人机界面进行了科学设计。第五部分通过前面对家用健身器材人机工程设计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以健身者为中心的家用健身器材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程序。通过对家用健身器材人机工程理论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本课题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将能够为家用健身器材的设计提供较全面的人机工程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进而为提高我国家用健身器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一定贡献。
杨森[10](2006)在《敦煌家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试图从家具史的角度系统分析敦煌壁画中的家具图像,并从中找出敦煌家具与中原传统家具的联系及差异。本文分家具变化为三大时期,一是南北朝;二是中唐(家具史家的一个重要分期):三是五代宋,且三个时期多是民族融合的时代。本文将敦煌壁画家具分若干类:床榻类、坐具类、几案类、杂项类等进行分门别类的详细叙说诸种家具的图像及其发展,并参照诸多家具史的研究列有详细的家具分类表,此家具的分类,以往学者也很少进行划分。本文还与敦煌以外地区同类家具的形态进行比较和对其渊源的探寻。 敦煌壁画中的床和榻多不易区分,当配备有屏风或隔障,才可断定它是床。宋代敦煌壁画出现圆形榻、元代出现组合的多功能榻,这些家具史上从未提及。敦煌藏经洞出土籍帐文书中未出现“榻”的名词,而出现如六脚大床、莲花大床等,“踏床”可能就是当地对榻的俗称。敦煌籍帐文书中所记家具名称相对丰富,可补充壁画中家具图像之缺憾。隋代始现“筐床”的图像,使人们对《庄子》等着作中谈到的“筐床”有了较为形象的认识,壁画中的筐床遗迹延续到五代时期《劳度义斗圣变》壁画中舍利弗的束腰莲座上。敦煌壁画中出现史书中缺乏明确记载的四周围有帷幕的榻或床,并常常可见这类床榻上面还放有带帷幕的书案或几案。初唐壁画中出现“架子床”,北魏《女史箴图》上早已出现带顶盖、屏风、儿组合的“架子床”,隋代壁画也已有带顶盖和四根立柱、内置有床榻图,但它只能算作帐构“斗帐”,初唐才形成了组合形即床榻、斗帐、屏风和高“几”合一的架子床图像,可窥当时西北地区富裕家庭中家具的配置。“高座”即高榻,为家具史增加一新的坐具种类。“胡床”,是十字交叉腿,可折叠的坐具即“马扎”,但敦煌北魏壁画的胡床是双人坐,在家具史上罕见。胡床家具传为汉灵帝时输入,本文通过对山东孝堂山祠堂东汉和帝、章帝时画像石胡床图像的分析,证明西汉已存在胡床,这一论断以往学者似乎未曾谈到。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图像截止到五代时期。胡床在敦煌壁画中还有它的横向发展,研究者对此探讨的也较少,籍账文书中罕见“胡床”名称。北魏壁画中出现四腿凳子也是中国家具史上较早的图像。高坐具的出现对汉晋时代书法的聚变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对乐器演奏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垂足倚坐解放了席地坐的人的手脚。敦煌石窟椅子图像出现在西魏壁画上,一禅僧盘坐在坐面为网状的禅椅上,这是敦煌壁画中最早的椅子图像也是唯一的一幅绳床图像。壁画中的椅子多数是盘腿坐,这与坐禅和传统席坐习惯坐姿的束缚有关。壁画中与席坐相关的“凭几”,出现在唐代,在此前、后不再有。唐代壁画中与床榻、凭几相配的“隐囊”同龙门石窟北魏病维摩背靠的“隐囊”图像相同,形态始终较固定,现代人沙发、椅子软靠垫是其遗续。“筌蹄”坐具始见于北凉壁画中,与束腰莲座近似,区别在于是否画有网状图案和莲花瓣。 本文将佛座莲花、须弥、金刚、师子座均列入家具的行列,因其全都属于坐具。对于敦煌佛座的探讨,也是本文不同于以往家具史着作的地方。 壁画中佛前的供案在家具图像数量中最多,且帷幕形案占多数。敦煌唐宋寺院籍帐文书中出现有胡桃根阿桌等名称,比元明时的树根(瘿木)家具早几百年。晚唐壁画中还出现带抽屉脸的桌子图像,早于宋元时的图像,这在家具史上很典型,使带屉桌产生的时间提前。树根桌和带屉桌的开始出现,时间上均早于家具史通常的说法,这些观点的提出可能修正家具史已有定论。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屏风家具的图像和屏风画。屏风家具多是联屏式即可以折叠的,独屏或插屏数量少,籍帐文书中有“佛屏风”。屏风画通常是洞窟经变画的下部画有连续的红色条框。本文还提出《经变画》与屏风画也是有联系的,单独的一幅《经变》画,当属于独屏;三、四铺《经变》并列画于一壁,当属于联屏。壁画中的衣架多是“Π”形,少数为“开”字形横杆式。箱子家具的样式多是盝顶形,与中原的流行式样大多相同。敦煌壁画丰富的家具图像,为研究中国家具史提供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二、自动表取下不用时为什么仍能继续走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表取下不用时为什么仍能继续走动?(论文提纲范文)
(1)月球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2)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
1.1.1 伞的历史流变 |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
3.1.1 柿子油 |
3.1.2 桐油 |
3.1.3 头发绳 |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
3.2.1 备料 |
3.2.2 伞骨 |
3.2.3 伞键 |
3.2.4 伞托 |
3.2.5 组装 |
3.2.6 网伞 |
3.2.7 糊伞 |
3.2.8 晾伞 |
3.2.9 扣扎 |
3.2.10 伞杆 |
3.2.11 上油 |
3.2.12 渡伞,成器 |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恒古骨伤愈合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略缩词表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一章 黎族造物的野性思维 |
第一节 黎族造物的自发性及集体表象 |
一、 原始生存意识下的造物发生 |
二、 黎族造物的群体行为 |
三、 集体表象与黎族造物的精神属性 |
第二节 黎族造物的“神秘性”思维 |
一、 黎族的认知方式与“神秘性”思维 |
二、 神秘性思维与黎族造物的内容选择 |
三、 神秘性思维在黎族造物形式上的反映 |
第三节 黎族造物的“互渗律” |
一、 “互渗律”决定造物中人与图腾的转换观念 |
二、 神灵物象的人格化 |
三、 原型与象征物的互渗 |
第二章 黎族原始宗教的造物投射 |
第一节 自然神灵的物化 |
一、 雕刻出来的祈祷 |
二、 芒果树上的大皮鼓 |
三、 三块石头垒出的敬畏 |
第二节 造物的图腾与禁忌 |
一、 蚺蛇:密林中的庇护与“蛇郎” |
二、 甘工:狩猎族群的鸟羽与神话时代的禾魂 |
三、 色顺:竹子的孩子与氏族 |
第三节 祖先与创物的观念 |
一、 石祖:祖先鬼与生殖的复合体 |
二、 黥刺:上世宗祖的认亲标志 |
三、 大力神纹:祖先英雄的象征 |
第三章 黎族生活与造物:设计发生学 |
第一节 质朴生活与衣着的早期形态 |
一、 从设计发生看黎民的“贯首服” |
二、 “绩木皮为衣”:纺织前的美服 |
三、 遮羞与护体:“腰布”的形制 |
四、 “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原始棉种与用棉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原始器具 |
一、 匏:采集时代的渡河方式设计 |
二、 独木器:设计的木器时代 |
三、 编织器:竹、草、藤编就的日常生活 |
四、 陶器:黎家生活价值的创造 |
第三节 聚落生活的居住方式 |
一、 船形屋:地理及生产生活环境的适应 |
二、 “谷仓”:原始社会共享关系的表征 |
三、 “隆闺”:两性生活的隐喻 |
第四章 黎族生产方式的工具创生 |
第一节 山栏稻:刀耕火种的祭献 |
一、 前期准备:率性而为 |
二、 钻木取火:点燃丰收的希望 |
三、 播种—守护:戳穴棒与叮咚的变奏 |
四、 盛装的礼仪:开镰收割 |
五、 晒谷场上的喜悦:舞者与道具 |
第二节 狩猎与捕鱼:猎手的智慧 |
一、 山林间的猎器与诱惑的陷阱 |
二、 投矛刺鱼与溪流中的利器 |
第三节 收获之路:原始运输的方式 |
一、 竹筏输物:简易随行的水上工具 |
二、 独木成舟:神话时代的创造 |
三、 板轮牛车:功能与形式 |
第五章 黎族造物的技术实现 |
第一节 早期制衣技术的显现 |
一、 剥树捶衣:见血封喉树的见证 |
二、 踞织腰机:织造技术的原始印记 |
三、 缬花黎布:纺、染、绣的技艺升华 |
第二节 原始凿刻技术的遗存 |
一、 刳木成器:从熏烧到剡斫 |
二、 雕饰刻纹:刮削兽骨的技艺 |
第三节 原初制陶技术的活化石 |
一、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方法 |
二、 露天烧造:柴堆上的烧成技术 |
第四节 编织与营造技术 |
一、 竹、藤、草编织技术的分类 |
二、 船形屋:营造技术与演变 |
三、 辁:制轮技术的原始遗存 |
第六章 黎族造物的生命与精神创造 |
第一节 初创的造物形式美感 |
一、 对自然提炼式的模仿:具象形式的处理 |
二、 几何造型中的美感:抽象形式的运用 |
三、 似与不似之间的把握:意象形式的表现 |
第二节 锦上花:黎族服饰图案的生命意象与风格比较 |
一、 从“孕育”到“庇护”:“崇拜”的图案 |
二、 渔猎采集走向农耕定居:“生产”之纹饰 |
三、 宗教的神圣迈入世俗的欢快:“生活”的描绘 |
四、 由庄重肃穆到明丽生动:黎族服饰图案的风格划分 |
第三节 涅面文身:黥刺的精神象征与形式比较 |
一、 神秘的“打登”:痛苦的悲怆与有意味的庇护 |
二、 近观其形:“庇护之神”烙印下的深沉形式 |
第七章 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与转折 |
第一节 物化的文字 |
一、 刻木为契:古老的记事方式 |
二、 “插星”与“禁星”:物的语义标记 |
第二节 造物的女性角色 |
一、 造物主体:生活、生产的支配者 |
二、 母系氏族:女性丰沛的创造力 |
三、 制度遗俗: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 |
第三节 造物的交流与转折 |
一、 火耕迈入稻作:铁器与土砻 |
二、 原始崇拜相遇道教神只:灵符与道化题材 |
三、 汉化的近世理想:黎族图案中的吉祥符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之调查内容 |
二、 黎族筒裙上的汉字“千言锦书”全文 |
三、 撰写本文的主要田野考察概要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清单 |
(6)闪电下的尸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第三十六章 |
(7)仪式心理治疗技术理论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仪式的定义 |
1.2 仪式的分类 |
1.2.1 格兰姆斯的分类 |
1.2.2 其他学者的分类 |
1.3 仪式理论的流派 |
1.3.1 神话—仪式学派 |
1.3.2 仪式—心理学学派 |
1.3.3 社会结构—功能学派 |
1.3.4 仪式研究的象征文化学派 |
1.3.5 仪式研究的表演学派 |
1.4 仪式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
1.4.1 文化中的仪式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
1.4.2 葬礼与哀伤辅导的相关研究 |
1.4.3 家庭仪式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
1.4.3.1 家庭仪式的定义 |
1.4.3.2 家庭仪式的分类 |
1.4.3.3 家庭仪式的作用 |
1.5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 |
1.5.1 本研究的意义 |
1.5.2 本研究的目的 |
2 仪式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 仪式技术的概念 |
2.2 仪式技术的要素 |
2.2.1 人物 |
2.2.2 时间 |
2.2.3 地点 |
2.2.4 言语 |
2.2.5 物品 |
2.2.6 动作 |
2.3 仪式技术的心理学作用 |
2.3.1 仪式是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 |
2.3.2 仪式是叙事的一种方式 |
2.3.3 仪式提供了一个特殊的阈限期 |
2.3.4 仪式是与集体联结的一种手段 |
2.3.5 仪式是获得新身份的一种渠道 |
2.4 仪式技术治疗的原理 |
2.4.1 仪式与无意识 |
2.4.2 仪式与象征 |
2.4.3 仪式与身心交互作用 |
2.4.4 仪式与自发性 |
2.5 仪式技术的适用范围 |
2.6 仪式的传承 |
2.6.1 生理的遗传 |
2.6.2 文化的积淀 |
3 仪式技术的应用研究 |
3.1 应用研究一:仪式团辅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的干预研究 |
3.1.1 综述 |
3.1.2 研究目的 |
3.1.3 研究过程 |
3.1.3.1 研究方法 |
3.1.3.2 研究工具 |
3.1.3.3 研究对象 |
3.1.3.3.1 筛查 |
3.1.3.3.2 分组 |
3.1.3.4 团辅方案设计 |
3.1.3.5 研究程序 |
3.1.4 研究结果 |
3.1.4.1 实验被试的人口学信息 |
3.1.4.2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前测、后测上的方差分析 |
3.1.4.3 干预组、对照组在前测与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3.1.4.4 仪式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自我感受报告分析 |
3.1.5 讨论 |
3.1.5.1 仪式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 |
3.1.5.2 研究者的反思 |
3.2 应用研究二:仪式技术的个案研究 |
3.2.1 仪式用于心理治疗的个案 |
3.2.2 分析 |
4 研究总结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特色 |
4.3 研究评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凄情纳兰(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9)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人机工程学概述 |
1.1.2 课题研究对象说明 |
1.1.3 家用健身器材需求性分析 |
1.1.4 家用健身器材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2章 健身运动概述 |
2.1 科学健身 |
2.2 常用运动方式与健身的关系 |
2.3 不同健身器材对健身者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环境系统分析 |
3.1 家用健身器材人-机-环境系统的观点 |
3.2 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关系分析 |
3.2.1 健身器材的功能合理性研究 |
3.2.2 健身器材的速度、力量、方向合理性研究 |
3.2.3 家用健身器材的锻炼安全性设计研究 |
3.3 健身器材系统中的机-环境的系统分析 |
3.4 健身器材系统中的人-环境的系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家用健身器材功能尺寸设计分析 |
4.1 人体测量学的定义、应用原则和应用方法 |
4.2 家用健身器材功能尺寸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
4.3 人体测量学在家用跑步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
4.3.1 家用跑步机功能尺寸部件及尺寸数量的确定 |
4.3.2 家用跑步机各部分功能尺寸的分析研究 |
4.4 人体测量学在家用健身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
4.4.1 健身车踏板曲柄尺寸分析 |
4.4.2 健身车坐垫杆角度及长度分析 |
4.4.3 龙头空间位置及尺寸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健身器材的人机界面设计分析 |
5.1 人机界面的相关理论 |
5.1.1 人机界面的定义 |
5.1.2 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 |
5.2 健身器材的人机界面定义及研究内容 |
5.3 健身器材功能操控装置的人机分析与设计 |
5.3.1 跑步机操控面板的分析与设计 |
5.3.2 家用健身器材人机结合部位的分析与设计 |
5.4 视觉识别装置的人机分析与设计 |
5.4.1 家用健身器材视觉识别装置的定义 |
5.4.2 家用健身器材视觉识别装置的设计原则 |
5.4.3 家用健身器材显示信息的排列分析与设计 |
5.4.4 显示信息字体的分析与设计 |
5.4.5 家用健身器材的色彩分析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人为中心的家用健身器材人机工程设计过程研究 |
6.1 以人为中心的健身器材设计的意义 |
6.2 以人为中心的家用健身器材的设计原则 |
6.3 以人为中心家用健身器材的设计程序研究 |
6.3.1 以人为中心家用健身器材的设计程序 |
6.3.2 以人机工程思想为指导的使用手册设计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1、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 |
2、有待改进的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敦煌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提要 |
序言 |
第一章 敦煌壁画中的床榻类家具 |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上床图像的分类 |
一.四腿床 |
二.带壶门和腿下加托泥的床 |
三.涅盘佛右胁睡卧呈须弥座式的床 |
四.平台床 |
五.四面围帷幕的床 |
六.围栏床 |
七.匡(筐)床 |
八.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架子床” |
第二节 敦煌壁画上的家具——榻 |
一.带壶门和腿下加托泥的榻 |
二.四腿榻 |
三.圆形榻 |
四.多功能箱状型榻 |
第二章 坐具类 |
第一节 坐具——胡床家具纵横谈 |
一.胡床的历史 |
二.胡床更名为交床的事实 |
三.由胡床、交床到交椅的产生过程 |
四.胡床向横的方面发展和演变 |
第二节 绳床——网状软屉坐面椅子 |
一.绳床的历史 |
二.绳床的发展 |
三.敦煌壁画上的绳床 |
第三节 椅子家具图像 |
一.椅子的来源及其早期形式 |
二.敦煌壁画上的椅子 |
1.“蜀柱柱头式”椅子 |
2.二出头椅子 |
3.四出头椅子 |
4.早期圈背椅子 |
三.其它资料中的椅子 |
第四节 凳子(杌)的渊源 |
一.方凳 |
二.长凳 |
三.帷幕长凳 |
四.圆凳 |
五.杌凳 |
六.高凳 |
七.宣戒床子 |
八.方床子 |
九.三脚床子 |
第五节 高坐具类家具 |
一.绣墩 |
二.坐墩 |
三.酒尊形墩 |
四.束腰莲座 |
五.筌蹄 |
六.莲花高座 |
七.“Π”((?))形座 |
八.长方形座 |
九.高座 |
十.坐卧具中的附属物隐囊 |
(附录) 佛座 |
一.须弥座 |
1.敦煌石窟须弥座第一种类型 |
2.敦煌石窟须弥座第二种类型 |
3.敦煌石窟须弥座第三种类型 |
二.金刚座 |
三.金刚床 |
四.师子座 |
五.莲花座 |
第三章 几案类 |
第一节 “几”类 |
一.“几”家具的发展 |
二.敦煌壁画中的“几”与他处“几”的异同 |
第二节 几的变异——凭几 |
一.凭几的发展 |
二.敦煌壁画中的凭几与他处“凭几”的异同 |
第三节 案与桌 |
一.桌案家具的历史 |
二.敦煌壁画中的桌案 |
1.有腿足的桌案 |
2.床榻式(壶门装饰)桌案 |
3.帷幕桌案(供案) |
4.棋案(桌) |
第四章 杂项类 |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上的屏风家具 |
一.屏风的发展 |
二.敦煌的屏风家具 |
第二节 敦煌的屏风画 |
一.盛唐 |
二.中庸 |
三.晚唐 |
四.五代 |
五.宋代 |
六.西夏 |
七.元代 |
八.清代 |
第三节 衣架 |
第四节 箱、柜等家具图象 |
第五节 敦煌壁画家具等图像中的金属箍、扣附件 |
附录 敦煌壁画家具图像调查资料 |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家具等内容总录(实地调查) |
二.甘肃安西县榆林窟家具等内容总录(实地调查) |
三.甘肃敦煌西千佛洞家具等内容总录(实地调查) |
四.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 |
五.甘肃安西县东千佛洞石窟 |
附表、图、书目等 |
1.敦煌家具分类表 |
2.插图目录 |
3.家具线描图 |
4.参考文献 |
5.参考论着 |
后记 |
勘误 |
四、自动表取下不用时为什么仍能继续走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月球城市[J]. 安迪·威尔,王智涵. 译林, 2021(01)
- [2]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忧郁城[J]. 张旻. 作家, 2017(05)
- [4]恒古骨伤愈合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D]. 王运林.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 [5]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D]. 袁晓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4)
- [6]闪电下的尸骨[J]. 凯西·莱克斯,朱建迅,徐璐,张成林. 译林, 2012(06)
- [7]仪式心理治疗技术理论及应用初探[D]. 张志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8)
- [8]凄情纳兰[J]. 赵淑侠. 作家, 2008(23)
- [9]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 张志强. 山东大学, 2008(02)
- [10]敦煌家具研究[D]. 杨森. 兰州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