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6例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钱茜[1](2021)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该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周期以及出院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结合脑出血患者的实际运动情况,最终形成运动结合认知训练方案。选取76例湖州市某医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按照SPSS形成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发病24h后开始干预,干预周期为2周,1次/天,45分钟/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总时长和锻炼依从性得分。将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有7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失访3例。干预2周后两组比较结果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FMA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FMA总分明显提高至72.19±8.29分,对照组总分提高至66.11±11.71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重到轻可分为Ⅰ级到Ⅳ级,试验组Ⅰ级的占比低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Ⅰ级0.0%、Ⅱ级94.6%、Ⅲ级5.4%;对照组Ⅰ级13.9%、Ⅱ级86.1%、Ⅲ级0.0%)。(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MBI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明显提高至70.03±17.61分,对照组提高至60.03±20.14分;试验组日常生活明显依赖和需要帮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基本自理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依赖8.1%、需要帮助18.9%、基本自理73.0%;对照组明显依赖27.8%、需要帮助25.0%、基本自理47.2%)。(3)住院周期情况:试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15.84±2.14天;对照组17.97±3.10天)。(4)锻炼依从性情况:出院2周后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40.16±2.19分;对照组36.25±1.52分);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71.72±3.92%;对照组64.73±2.71%)。研究结论: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适当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值得在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推广。
崔雪岩[2](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周月[3](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柯少贤,郭凯璇[4](2020)在《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脑血管病干预效果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对比早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84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单双数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单数)和研究组(双数),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整体健康、情绪角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41.23±4.15)分高于对照组的(32.15±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通过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孟宪梅[5](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陈双琴[6](2019)在《“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知信行”为理论基础,制定“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41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予3个月的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和门诊随访,为居家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为期3个月的“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本研究在出院时、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这三个时间点均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运动评估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间点组间的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岁)、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肢体肌力分级、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运动评估量表(MAS)、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与出院时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方差分析表明,干预组在出院后6周和3个月时,干预组的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出院3个月EAQ评分与出院后6周相比,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出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6周相比,EAQ的评分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较出院后6周与出院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我效能、生存质量和功能锻炼依从性。
白秀娟[7](2017)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方法将我院在发病48h14d内入院的21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为判断疗效的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10例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60分为172例(82.3%),4060分为21例(10.0%),<40分为17例(7.7%),与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自然恢复率相比康复护理后恢复率大大提高。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药物、针灸治疗相结合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碧莲[8](2016)在《74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4例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设为观察组,并与同期收治的52例仅实施常规护理的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对照,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恢复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9%,对照组总有效率88.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偏瘫症状,促进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李慧[9](2015)在《3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展开探讨,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归纳并总结患者的护理状况和效果。结果: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血管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很好降低患者致残率。结论: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治愈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
任骏骅[10](2014)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和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20例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功能恢复,进行心理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加快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降低致残率。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有效地降低了肢体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56例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6例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早期康复的理论机制 |
1.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的理论机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早期康复 |
1.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前期准备 |
2.1.1 文献检索及回顾 |
2.1.2 成立研究团队 |
2.1.3 初步形成干预方案 |
2.1.4 预试验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量计算 |
2.3.2 随机分组方法 |
2.3.3 干预方案 |
2.4 伦理原则 |
2.5 研究工具 |
2.5.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2.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2.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
2.5.4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2.5.5 认知干预用物 |
2.6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2.7 资料收集与统计 |
2.8 技术路线 |
2.9 质量控制 |
2.9.1 课题实施前 |
2.9.2 课题实施阶段 |
2.9.3 数据处理阶段 |
3 结果 |
3.1 样本流失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3.3 干预效果的评价 |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情况 |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BI情况 |
3.3.3 干预后住院总天数 |
3.3.4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2 周后锻炼依从性情况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临床护理中实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4.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4.4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4.5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 |
4.6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及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3 操作性定义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
2 专家函询 |
3 确立护理方案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
(一)水疗法 |
(二)音乐疗法 |
(三)运动想象疗法 |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
(五)功能性电刺激 |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
(七)经颅磁刺激 |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一)镜像疗法概述 |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
(七)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病例分组 |
(四)技术路线 |
(五)干预方案 |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
(七)资料收集 |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
(九)质量控制 |
(十)科研伦理 |
(十一)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脑血管病干预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3.1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
1.3.2 肢体运动功能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5)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性定义 |
1.5 理论基础及研究架构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评定方法 |
1.3 结果 |
2 康复护理 |
2.1 康复时机 |
2.2 心理健康 |
2.3 运动康复 |
2.3.1被动运动: |
2.3.2 主动运动: |
2.3.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
3 针灸和理疗 |
3.1 针灸 |
3.2 中频脉冲电治疗 |
4 讨论 |
(8)74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3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体位护理 |
1.2.2 心理康复护理 |
1.3.3 患者功能康复护理 |
1.3.3. 1 按摩 |
1.3.3. 2 翻身训练 |
1.3.3. 3 坐起训练 |
1.3.3. 4 步行训练 |
1.3.3. 5 床上训练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四、56例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钱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脑血管病干预效果的对比分析[J]. 柯少贤,郭凯璇. 中国实用医药, 2020(08)
- [5]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D]. 陈双琴. 南华大学, 2019(01)
- [7]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 白秀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10)
- [8]74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 张碧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4)
- [9]3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分析[J]. 李慧.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05)
- [10]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 任骏骅.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