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专数学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尹哲[1](2021)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而乡村教师在发展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大责任.同时,教学评价理念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评价实践也应紧跟发展步伐.因此,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对乡村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提炼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三维结构,包括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评价能力、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评价能力以及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水平的评价能力.第二,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整体上刚刚处于良好水平线之上,但具体到二级指标上,其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能力、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水平的能力均不理想.且存在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参与数学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外出学习数学教学评价先进经验的机会普遍不充分等问题.第三,从教师自身和外部支持两方面出发,针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提出策略.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分别从教学评价整体内容、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水平、教学评价方法、参与学校(区域)的数学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五方面提出建议.其次,从外部支持出发,分别从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三方面提出建议.
杨惠玲[2](2021)在《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 ——以方程问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数学问题解决,方程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学习结果直接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旨在对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基于非智力因素视角,为提高学生方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帮助学生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某市城区第三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七个班的38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以及方程问题解决测试卷调查被试非智力因素及方程问题解决的表现情况,进一步探究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较高,在非智力因素的3个维度中,态度得分均值最高,动机得分均值次之,最后为情绪情感得分均值。关于非智力因素总体,其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生均值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就非智力因素的3个维度而言,动机与情绪情感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而态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总体水平较高,其中数学题3均值得分最高,数学题2均值得分次之,数学题5均值得分最低。关于方程问题解决总体均值得分,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就各题而言,除数学题1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外,其余各题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07,较女生而言,男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在非智力因素3个维度中,各维度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其中动机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为0.394,情绪情感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为0.327,态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为0.378。(4)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和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线性方程为:方程问题解决=0.114×非智力因素总体+2.322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各维度和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线性方程为:方程问题解决=0.184×动机+0.026×情绪情感+0.160×态度+0.31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维度出发,为提高学生方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出几点教学建议,进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如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合理运用由远及近的启发式提示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等。
仇金文[3](2021)在《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活动时受到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以往对数学阅读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智力因素方面,因此本文旨在研究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对数学阅读的影响作用,探讨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从H省S市三所不同层次学校的高二年级中各选取三个不同班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如何;二是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现状如何;三是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以及各个维度对学生数学阅读是否具有影响作用?如果有影响,哪一维度的影响最大,其影响路径是怎么样的?对于问题一,研究采用杨红萍老师编制的《数学阅读测试卷》进行调查;对于问题二,则采用王光明教授编制的《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问卷》进行调查;对于问题三,在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利用SPSS24.0和AMOS24.0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最终得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数学阅读能力整体偏低,学生存在文字语言编码障碍、文字语言转译障碍、符号语言编码障碍.男生和女生在数学阅读及其亚维度上得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三个不同层次学校在数学阅读及其各亚维度上得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效应量除语言转译为中度效应外均为大效应;三个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层次班级在数学阅读总分及其各亚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差异效应量均为大效应.2.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整体得分处于中上等水平,态度得分最高,性格、动机得分最低,情绪情感、意志居中.男生和女生在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整体及其子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整体水平及其子维度在三个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除学习信念和学习责任感差异效应量为小效应,其余均为中效应以上;重点高中、实验高中不同班型在非智力因素整体水平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差异效应量为中效应和小效应,普通高中则无显着性差异.3.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整体水平及其各主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各主维度与数学阅读之间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为:动机、性格、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整体(x)对数学阅读(y)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8.455+.0142x情绪情感对数学阅读不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动机(x1)、态度(x2)、意志(x3)、性格(x4)对数学阅读(y)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32.741+.0225x1+.0115x2+.0245x3+.0322x44.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各维度对数学阅读的影响既存在直接效果,也存在间接效果.存在4条特定间接影响路径,效果值由大到小为:路径4(0.147)>路径2(0.110)>路径3(0.057)>路径1(0.042),且4条路径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动机和意志对数学阅读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情绪情感通过态度、动机、意志对数学阅读具有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性格对数学阅读既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又有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各子维度对数学阅读影响总效果值由大到小为:性格(0.471)>态度(0.366)>动机(0.298)>情绪情感(0.204)>意志(0.149).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教学建议:(1)加强文字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2)合理选择阅读问题,激发学生质疑精神;(3)增设数学课外活动,提升数学阅读态度;(4)依据学生个人特点,灵活选择培养路径。
彭宇佳[4](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IN结合理论指出,在外界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和智力共同影响学习者的成就。因此,非智力因素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测评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关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测量与评价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测评工具的区域性常模研究还不多见。常模的建立可以帮助被试者对自己的非智力水平有更清晰的认知。研究问题为:(1)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区域性常模是什么?(2)如何根据所构建的常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各维度不同等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有何特点?(3)如何编制并利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调查问卷使用说明》进行应用案例分析?为研究上述问题,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需要和现有理论查阅、分析和整理已有相关文献,研究常模建立方法,确定研究思路。其次,利用调查研究法进行大规模取样,利用SPSS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问卷的信度、效度,建立百分等级常模和标准分常模,并划分等级标准。最后,利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应用案例分析,并为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提供具体可操作建议。研究结论为:(1)以天津市为例,借助《小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利用百分等级常模和标准分常模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区域性定量标准。建立了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总常模详表;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性格五个主维度的常模详表;十一个子维度常模表。(2)将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划分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五个等级,结合操作性定义及小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建立五个主维度的等级评价标准,并明确不同等级学生的特点,便于使用者准确归因。(3)从测评流程、常模使用注意事项及不良等级学生的改进建议等几个方面编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调查问卷使用说明》。在应用其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诊断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在不同维度上的短板,或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可行性建议,明确学生在改进数学学习非智力方面的努力方向。教学建议:教师应主动了解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尽量明确学生在各子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找到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不足的原因,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将数学学习非智力训练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
张凤梅[5](2021)在《拉萨市高一数困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其数学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高中数学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普遍低于同年级的平均水平,数学学习困难,即使他们身处较好的学习环境,但自身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举步维艰,他们被称为“数困生”。因此,研究数困生的成因和对策在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化实现的当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研究以非智力因素为视角,探讨数学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性格与高一数困生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在结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照王光明等人编制的《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编制了由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和性格五个维度构成的《拉萨市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然后,选择拉萨市北京中学、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共4个班级进行施测,通过SPSS26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拉萨市高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处于中上水平,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的优劣正向影响着学生数学成绩以及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的高低。2.拉萨市高一数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数优生相比,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四个方面仍存在显着差异。数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意志力不强、学习数学消极以及缺乏质疑精神。3.与数优生相比,数困生在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数困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与数优生的差距较大,在直观想象能力上得分最低。4.影响拉萨市高一数困生数学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性格,其中,数困生的学习动机正向影响着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笔者从试卷设计者、教师教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四个角度给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和策略:1.试卷设计者的角度:恰当地使用高考评价体系,全面性、系统性地设计数学试卷。2.教师教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数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核心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困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数学成绩,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3.家庭教育的角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以家庭活动的形式渗透数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充当孩子的玩伴,以家庭为游戏场所,一起参与数学游戏。4.学校教育的角度: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整合校外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王友楠[6](2021)在《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认为,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别发挥认知与制约作用。笔者选取两所学校的初中生与部分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并研究如何各要素、多角度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最后实施培养实验进行实践佐证。论文的行文结构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本次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创新点等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章,概述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理论。该章节又分为三个具体方面进行介绍,其一,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二,分析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关联;其三,在初中生数学学习中,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组成要素进行划分,并对各要素进行论述。第三章,对初中的数学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教师教学时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予高度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第四章,论述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的实施策略及案例。针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具体论述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的实施策略,并用具体案例进行阐述。第五章,实施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反思。第六章,结束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对于整个学科的学习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利用教学内容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类有效的办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大化发挥该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仍需深入探讨。
李阳林[7](2020)在《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它是人类动因的中心机制,是人们行动的重要基础。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机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而在现实中发现高中数学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发掘和利用不够,研究者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的研究结论,结合西藏农牧区教育现状,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如何?(2)不同背景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3)影响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培养和提高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以昌都二高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学习高一、高二48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到465分有效问卷。对问卷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之后运用SPSS25.0统计软作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得出昌都二高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论及影响因素。分别考察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成绩差异、性别差异与家庭背景差异等,分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昌都二高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务等因素上不存在差异,在性别、年级、学业水平、文理科和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上差异显着。2.通过对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昌都二高高中生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数学学习动机信念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3.针对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本论文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以下培养策略:对教师来说,应增强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意识;引导学生设置适当的数学学习目标;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自我效能感。本次调查研究的意义:弥补了研究者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空白;发现了有别以往研究的结论:西藏农牧区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与孩子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没有明显相关性;为培养和提高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凌琳[8](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李祎祎,喻平[9](2020)在《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两个方面,梳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基于这些成果,提出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些策略:教学中穿插情商教育,内容里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归因。
肖雪飞[10](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词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视几何直观能力为直观想象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何直观能力对我国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其现状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如何?”、“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参考TIMSS2015及相关研究构建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的测评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标2011版》、《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等确定了水平划分依据。选取兰州市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包含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研究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研究结论:几何直观能力现状方面有五个结论:小学高年级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整体的几何直观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几何直观能力与数学成绩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85.17%的学生能达到水平一和水平二(利用几何直观感知、表述问题),只有67.23%的学生勉强达到水平三(利用几何直观分析问题);学生几何直观要素表现有差异,几何图形直观综合得分率和满分率最好,图片直观次之,符号直观最差;学生几何直观内容表现差异较大,统计与概率部分满分率高达95.64%,数与代数满分率30.35%次之,图形与几何满分率为25.29%,综合运用部分满分率仅不到1%。影响因素方面有两个结论:非智力因素和学习策略因素是影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主要因素;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次要因素。结合调查与分析,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提出三点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几何直观落地生根;注重激活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拓宽思路,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多动手操作。
二、中专数学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数学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结构的研究 |
2.2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3.1 理论基础 |
3.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 |
4.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4 问卷调查的分析 |
第五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现状 |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整体现状分析 |
5.3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各维度现状分析 |
5.4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的问题、归因分析与提升策略 |
6.1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6.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2)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 ——以方程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综述 |
2.2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有关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问卷的编制 |
3.2.2 问卷的评分标准 |
3.2.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3.3 研究过程 |
3.3.1 正式调查 |
3.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果分析 |
4.1.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分析 |
4.1.2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各维度分析 |
4.1.3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
4.1.4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班级差异分析 |
4.2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结果分析 |
4.2.1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总体分析 |
4.2.2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各题分析 |
4.2.3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性别差异分析 |
4.2.4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班级差异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3.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初二学生动机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初二学生情绪情感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3.4 初二学生态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4 差异性分析 |
4.4.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4.4.2 初二学生动机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4.4.3 初二学生情绪情感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4.4.4 初二学生态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5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回归分析 |
5.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与方程问题解决的一元回归分析 |
5.1.1 回归探索 |
5.1.2 回归检验 |
5.2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各维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多元回归分析 |
5.2.1 回归探索 |
5.2.2 回归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7 研究分析与教学建议 |
7.1 动机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
7.1.1 动机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 |
7.1.2 动机维度的教学建议 |
7.2 情绪情感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
7.2.1 情绪情感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 |
7.2.2 情绪情感维度的教学建议 |
7.3 态度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
7.3.1 态度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 |
7.3.2 态度维度的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数学学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数学阅读的研究概述 |
2.1.1 阅读的内涵 |
2.1.2 数学阅读的内涵 |
2.1.3 影响数学阅读的因素 |
2.1.4 数学阅读教学 |
2.2 非智力因素研究概述 |
2.2.1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
2.2.2 非智力因素的测量研究 |
2.3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4.1 数学阅读的理论定义 |
2.4.2 数学阅读的操作定义 |
2.4.3 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问卷说明 |
3.3.2 预试检验 |
3.3.3 正式施测 |
3.4 信效度检验 |
3.4.1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3.4.2 《数学阅读测试卷》的信效度分析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调查结果分析 |
4.1 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分析 |
4.1.1 高中生数学阅读的整体现状分析 |
4.1.2 高中生数学阅读性别差异分析 |
4.1.3 高中生数学阅读学校差异分析 |
4.1.4 高中生数学阅读班级差异分析 |
4.1.5 小结 |
4.2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现状分析 |
4.2.1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整体现状分析 |
4.2.2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
4.2.3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学校差异分析 |
4.2.4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班级差异分析 |
4.2.5 小结 |
4.3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阅读的回归分析 |
4.3.1 高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阅读的相关性分析 |
4.3.2 高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整体与数学阅读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3 高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各维度与数学阅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4 小结 |
4.4 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对数学阅读影响路径探析 |
4.4.1 模型的初步构建 |
4.4.2 模型的修正与检验 |
4.4.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加强文字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
5.2.2 合理选择阅读问题,激发学生质疑精神 |
5.2.3 增设数学课外活动,提升数学阅读态度 |
5.2.4 依据学生个人特点,灵活选择培养路径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4)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非智力因素 |
1.2.2 常模 |
1.2.3 小学高年级学生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7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关于数学学习非智力的研究现状 |
2.1.1 非智力水平的实证研究现状 |
2.1.2 非智力因素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常用的常模建立方法 |
2.1.4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议 |
2.1.5 文献述评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非智力测评工具 |
2.2.2 非智力结构模型 |
第三章 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的研究设计 |
3.1 测评工具的选取 |
3.2 常模方法的选取 |
3.3 数学非智力水平等级划分的设计 |
3.4 研究假设 |
3.5 研究对象 |
3.5.1 选取被试 |
3.5.2 取样过程 |
3.6 研究流程 |
第四章 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的建立 |
4.1 样本分布 |
4.2 数据分析 |
4.2.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2.3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 常模建立 |
4.3.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总体常模 |
4.3.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动机常模 |
4.3.3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情绪情感常模 |
4.3.4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态度常模 |
4.3.5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意志常模 |
4.3.6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性格常模 |
4.4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的研究结果 |
4.5 对常模研究结果的合理性的验证 |
第五章 应用案例 |
5.1 班内测评应用案例 |
5.1.1 被试班级非智力总体情况分析 |
5.1.2 被试班级数学非智力各维度水平分析 |
5.2 个体应用案例分析 |
5.2.1 被试个体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分析 |
5.2.2 被试个体测验结果报告 |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与以往数学学习非智力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比较 |
6.1.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的贡献 |
6.1.3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1.4 对应用案例研究的讨论 |
6.2 结论 |
6.3 建议 |
6.3.1 常模应用建议 |
6.3.2 数学学习非智力十一个子维度水平的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调查问卷使用说明》 |
致谢 |
(5)拉萨市高一数困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其数学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学好高一数学的重要性 |
1.1.2 高一数困生的成因 |
1.1.3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
1.1.4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
1.2.2 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1.2.3 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数困生的界定 |
1.3.2 非智力因素的界定 |
1.3.3 数学能力的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IN结合论” |
2.1.2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学习困难观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2 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3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
2.2.4 数困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3.1 研究对象 |
3.1.1 问卷发放范围的确定 |
3.1.2 数困生的确定 |
3.2 研究方法 |
3.3 试卷分析 |
3.4 问卷的编制 |
3.4.1 问卷的初步形成 |
3.4.2 问卷的前测分析 |
3.4.3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拉萨市高一学生总体情况分析 |
4.1.1 高一学生基本信息统计 |
4.1.2 非智力因素的总体情况 |
4.1.3 数学能力的总体情况 |
4.1.4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2 数困生的情况分析 |
4.2.1 数困生基本信息分析 |
4.2.2 数困生非智力因素现状分析 |
4.2.3 数困生数学能力的情况分析 |
4.2.4 相关性分析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 总体情况分析 |
4.3.2 数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3.3 数困生的数学能力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和培养策略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题目独立样本T检验(前测) |
附录二 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题目与总问卷得分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前测) |
附录三 《拉萨市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四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试卷(高一数学试卷) |
附录五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试卷(高一数学试卷)》各题目对应数学能力的定性分析 |
致谢 |
(6)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 |
1.2.2 现实初中教学的需要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概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2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2.2.1 非智力因素能正向推动智力因素 |
2.2.2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2.2.3 具有相对一致性,互相促进发展 |
2.3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组成要素 |
2.3.1 动机 |
2.3.2 兴趣 |
2.3.3 情感 |
2.3.4 意志 |
2.3.5 性格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教师调查 |
3.1.1 教师调查 |
3.1.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3.2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学生调查 |
3.2.1 学生调查 |
3.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的实施策略 |
4.1 强化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 |
4.1.1 设置数学课堂悬念 |
4.1.2 设立课堂竞赛单元 |
4.1.3 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
4.2 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
4.2.1 结合教学融入数学史 |
4.2.2 生活中注重应用数学 |
4.2.3 指导学生体会数学美 |
4.3 培植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 |
4.3.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4.3.2 教师热情感染学生 |
4.3.3 角色扮演培植情感 |
4.4 锤炼初中生数学学习意志 |
4.4.1 讲述数学名家轶事 |
4.4.2 分步制定学习目标 |
4.4.3 激励向上树立信心 |
4.5 塑造初中生数学学习性格 |
4.5.1 养成勤于思考习惯 |
4.5.2 培育自主学习习惯 |
4.5.3 提倡大胆质疑精神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 |
5.1 培养实验 |
5.2 实验结果分析与反思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观点 |
6.2 创新之处 |
6.3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国际标准智商60题测试及评分分析 |
附录2 数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3 数学学习兴趣水平量化表 |
附录4 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
2.3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问卷编制与检验 |
3.5 数据处理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 |
4.2 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
4.3 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家庭因素 |
4.4 小结 |
第5章 成因及培养策略思考 |
5.1 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成因分析 |
5.2 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8)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价值 |
(三)实践价值 |
三、相关概念 |
(一)超智儿童 |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
(五)其他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
三、总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研设计 |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
(一)信效度分析 |
(二)研究伦理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智力理论 |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
四、政策制定理论 |
(一)理性决策理论 |
(二)公民参与理论 |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
(一)选拔机制 |
(二)培养方式 |
(三)师资建设 |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
(一)俄罗斯 |
(二)美国 |
(三)韩国 |
四、总结 |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
四、总结 |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
四、总结 |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
(一)政治可行性 |
(二)经济可行性 |
(三)技术可行性 |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
三、优化培养环节 |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
四、加强教育管理 |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
五、完善保障机制 |
(一)经费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法律保障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特色与创新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
后记 |
(9)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学关于非智力因素的一些研究 |
(一)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1.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
2.非智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
3.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共同影响。 |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二、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
(一)教学中穿插情商教育 |
(二)内容里渗透数学文化 |
第一,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 |
第二,彰显数学思想方法。 |
第三,展示数学之美和广泛应用。 |
(三)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 |
(四)引导学生选择正确归因 |
(10)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几何直观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
2.几何直观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3.具备几何直观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的需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小学高年级 |
2.几何直观能力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一)几何直观相关概念辨析 |
1.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 |
2.几何直观与数形结合 |
(二)几何直观能力的教育价值 |
(三)几何直观能力测评研究 |
1.几何直观评价研究 |
2.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研究 |
(四)几何直观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测试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5.课堂观察法 |
(四)研究工具 |
1.测试卷 |
2.调查问卷 |
3.教师访谈提纲 |
4.课堂观察量表 |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一)总体现状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1.总体现状的性别差异 |
2.总体现状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 |
(二)分维度现状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1.水平维度 |
2.要素维度 |
3.内容维度 |
(三)五、六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1.水平维度 |
2.要素维度 |
3.内容维度 |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1.学习策略因素 |
2.非智力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1.师生关系 |
2.对几何直观的认知程度 |
3.教学方法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学校因素 |
1.学校环境、同伴影响 |
2.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视程度 |
(五)其他因素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建议 |
1.回归本真,让几何直观落地生根 |
2.智趣相生,注重激活非智力因素 |
3.拓宽思路,尊重主体以调动感官 |
(三)研究启示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卷 |
附录B 测试卷评分标准 |
附录C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影响因素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教师访谈节选截屏 |
附录F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G 课堂观察量表记录样本图片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中专数学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研究[D]. 尹哲.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 ——以方程问题为例[D]. 杨惠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D]. 仇金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以天津市为例[D]. 彭宇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拉萨市高一数困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其数学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凤梅. 西藏大学, 2021(12)
- [6]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研究[D]. 王友楠.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7]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D]. 李阳林. 西南大学, 2020(05)
- [8]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9]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 李祎祎,喻平.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0(09)
- [10]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D]. 肖雪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