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论文文献综述)
侯晓红[1](2020)在《清初陆机诗歌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文学批评集大成的时代,清代对陆机诗歌的批评研究更加深入与全面。清以前的陆机诗歌批评集中于对其“才多”“气少”“繁缛”等整体风格的阐述,其中明代陆机诗歌的批评引入“史”的概念,对陆机及六朝诗歌有较为通达的评价,对清初陆机诗歌批评起最直接的影响作用。明代七子派论诗重格调,末期公安、竟陵派论诗提倡性灵,形式与内容的争论贯穿有明一代。清初诗论家出于折衷调和的目的,在评价陆机诗歌时,既强调形式,也注重诗歌情感的抒写。明清时期,诗话与诗歌选本数量大增,在这部分的文献中,对陆机及其诗歌评价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在清初古诗选本中,《采菽堂古诗选》《古诗评选》《六朝选诗定论》选辑陆机诗歌数量最多,所作评论也最多,且各具特色。《采菽堂古诗选》对陆机诗歌的批评集中于“情”“辞”“气”三个角度,认为陆机大部分诗歌“不及情”、“准古法”、“无雄气”。王夫之秉持着“主情崇正”的诗学思想,在《古诗评选》中对陆机情真意切的作品表示肯定,并且认为陆机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风雅传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将陆机诗歌置于宏大的诗史中进行评价,认为陆机由南入洛使得“汉道”得以保存。吴淇详细评析陆机诗歌的诗旨、章法与句法,认为其诗歌暗藏国破家亡之感,实有耿介之怀,几乎篇篇称善。清初诗话对陆机诗歌的批评着笔较少,但是与前人相比不乏新颖见解。文章最后归纳清初古诗选本和诗话中陆机诗歌批评的特点:一是对前人批评的再批评,二是潘、陆优劣的探讨,三是探索陆机诗歌的渊源与流变,四是对陆机诗史地位的再评价。
刘梦想[2](2020)在《“屈辞”对陆机文学创作的影响探究》文中指出屈原博闻强识,志向远大。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几部作品也被称为“屈辞”。陆机作为西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文赋》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着,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文学创作理论,这些理论和主张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为止,中外学术界对两位诗人的作品及文学主张有很多研究,但是还没发现学者对陆机文学创作受到“屈辞”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根据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和创作论对陆机作品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分析,对促进两位诗人的研究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清楚的看到陆机诗句明用或者化用“屈辞”中的字词,并且陆机的意象选择揭示出陆机诗歌对“屈辞”意象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文献分析法、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从用典和意象、抒情的本质上分析比较两位诗人作品中异同点,对这些异同点进行研究以找出陆机文学创作与屈原及其作品的渊源。通过对陆机和屈原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抒情本质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陆机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事典和语典,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化用;在意象的选择方面,陆机善于借用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作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陆机对屈原“香草美人”意象进行了延伸,寄托了其对美好理想和信念的向往;屈原“发愤抒情”的美学观点是陆机“缘情说”理论的先声,具有重要的理论奠基和示范作用。由于两人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故乡情结等原因,使得陆机文学创作受到“屈辞”的影响更为深刻。
贾璐娜[3](2019)在《谈《文赋》之“构思”》文中研究指明《文赋》是由西晋着名文学家陆机所作,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一篇最早的专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赋》虽篇幅不大,但其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尤其关于"构思"的文学理论,更是以理论总结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独特论述方式,使其在文学思想史上拥有不朽的生命力。本文也通过对《文赋》文章的再探,从用心、想象、灵感与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陆机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这无疑对我们的具体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丽琴[4](2014)在《《聊斋志异》写作艺术分析——与《池北偶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聊斋志异》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着。与蒲松龄处于同时代的王士祯是清初极享盛名的作家,他在《池北偶谈》里写了一些同《聊斋志异》一样甚至连题目都相同的作品,但艺术效果却迥然不同。《聊斋志异》之所以比《池北偶谈》写得真实可信和形象生动,是跟作者体验与了解生活的深度分不开的。生活和思想决定艺术技巧,缺乏艺术技巧的作品,不管思想内容怎样好也不会产生艺术效果。
陈育馨[5](2011)在《姚鼐题画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桐城“三祖”中,姚鼐不仅对桐城文派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桐城诗派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姚鼐毕生作诗,古今体计七百多首,其诗题材较广,举凡怀人、赠答、行旅、怀古、山水、书画等均有涉猎,每一种题材的诗歌都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诠释着姚鼐“诗文一理”的创作主张及其创作实践。题画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题材中颇为特殊的一类,历来为人所关注。姚鼐的题画诗更是清秀雅致,内容丰富,涉及了写人记事、感怀述志、慷慨伤逝、禅味佛法等诸多方面。本文试结合中国诗画的特点,仅以姚鼐的题画诗为对象,对其“诗文一理”的创作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进行研究和论述。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在对姚鼐及题画诗的中外研究概况介绍的基础上,第一部分先阐明题画诗的界定及渊源。在题画诗的界定上,既有狭义的,又有广义的,在此作以简单介绍,为下文的论述做好概念上的准备。题画诗的渊源主要从文人诗序、题跋款识和佛教偈颂几个方面入手,阐释它们为题画诗的产生奠定下的基础。第二部分,对诗画相通的契合点进行阐释。中国自古便诗画融合,从写真到写意的审美意识的发展,从内道德精神到外气韵形象的创作方法的表现,无不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第三部分,姚鼐题画诗的艺术特质,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此部分先介绍姚鼐题画诗创作的文化背景,既包括清代学术氛围的简介,又包括清代题画诗整体创作情况和清代的文人诗画理论观念,将姚鼐的题画诗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期对他的诗作有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接着交代姚鼐“诗文一理”的文学思想,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之下,加之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姚鼐逐渐形成了以文法来写诗论诗的诗学理论。本文重点从以文法为中心的题画诗创作、兼容并蓄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几个侧面进行论证,展示他诗歌理论和创作的风貌。希望此论文能为姚鼐诗歌的全面研究带来一点新思路,为桐城诗派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邓心强[6](2010)在《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切入》文中提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古代文论长河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意义。这一阶段虽然政局动荡、南北对峙,但在文学批评领域,却繁花似锦、成就斐然。中国文论的重要批评思想和诗学观念都孕育、脱胎于这一时期。前后四百年间,不仅诞生了曹丕、挚虞、陆机、刘勰、钟嵘、萧统等杰出的批评家,而且批评文体体式多样,风貌独具,尤其是论文体、专着体的问世,或体大考周,或思深意远;而骈体、赋体、诗体的出现,更是美轮美奂,千古绝唱!这一阶段批评文体具有浓郁的诗性特征和鲜明的思辨色彩,体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魏晋南北朝批评文体继往开来,百花争鸣,异彩纷呈,在承传、吸纳中又有新的突破与开创,体现出批评家建构文体的别具匠心和进行创造的非凡智慧。在这前后400余年里,士人中不同类型批评家都热情地参与“论文”,其类型之众多,批评之活跃,参与之广泛,探讨之深入,在批评史上绝无仅有。本文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纷纭复杂的批评文体,首次从文体学角度深入考察这一阶段数十位批评家,既有面的透视,也有点的聚焦,将宏观研究与文本考察相结合,全面剖析不同文论家精心建构文体时的批评自觉、批评思维、批评方法和批评策略。同时探秘在这个批评踊跃、言说积极、论文频繁的时代,文论家如何充分发挥、弘扬各自“主体性”,根据身份、对象和优长来灵活选择批评文体,赋予其诗性特征和文化意蕴。以此作为观察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当前批评提供资源、作出反思、寻求镜鉴。全文共五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部分对“文体”、“文体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历时性的维度全面梳理当前古代文论界对中国古代批评主体研究的思路、现状等,从中考察不同着作对魏晋南北朝批评家的研究情况,以寻求本选题的立论空间与学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揭示批评家和批评文体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探秘批评家如何创造出不同批评文体,在“二度创造”中实现审美的超越。作为文体的缔造者,批评家建构文体时会受到多重内、外因素的制约。同时批评文体作为诗学思想的载体,必然流露出主体的个性特征、审美旨趣和性情人生等。批评文体是批评家的“面孔”与“名片”,折射、体现出批评家思维方式、批评方法、创新策略、诗性智慧等方面的某些特征。本部分不仅是选题的立论基础,也是全文的奠基石。第二章论述批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独立和成熟状况。这一阶段批评家根据不同缘由创造了体式多样的批评文体。文体的异彩纷呈与全面繁荣离不开批评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曹丕、刘勰、钟嵘为代表的批评家就批评家独立身份、批评本体、批评素养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批评家类型的各异会直接影响到文体的不同风貌。第三章论述批评思维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诗性特征和理论思辨。文学批评思维具有理论性与艺术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相互交织的二重特征。这一阶段众多批评家思维的互渗性、层次感、辩证性、系统性等赋予文体很强的理论品性;同时批评家采用直觉体味、具象譬喻、偶对隐喻等思维反思,又使文体显示出很浓郁的诗性特征。批评家在整体感、平衡感和意象感方面体现出的思维素养,又使文体在理性与诗性之间彰显出某种节奏。第四章论述批评方法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品味。批评家采用意象法、譬喻法,使文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文学色彩;而品第法与比较法的运用又赋予文体显着的科学性和理论色彩;摘句法与类推法的运用则使文体同时具有诗性与科学性,灵性与思辨性。同时,这一阶段批评家灵活调度史、论、评、选等,进行文体的统合。批评范式的运用导致文体的新变。第五章论述批评策略与魏晋南北朝各种文体新的变异。批评家身处人物品藻的社会风尚中,不仅接受玄学的熏陶,而且面对佛学的冲击,如何转化各领域的有效资源来论文;面对既有的传统,批评家从着述体例、批评教训、批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吸纳与反思、承传与改造来论文;同时又借用文学创作中的骈体、赋体和诗体来论文,实现创作和批评的双重融合,赋予文体很强的审美性。此外,其余文体的骈化、赋化、诗化,以及各种文体之间的渗透、组合、互补等,是文体“特异性”的突出表现,也显示出这一阶段批评家极强的文体建构能力。结语部分以魏晋南北朝为参照系,在古今对比和鲜明反差中全面审视中国当前批评界在“批评家及其文体”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传统文论中寻求批评的智慧和方法,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在现行学术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当前批评家作品的感受力明显下降,批评精神有所滑坡,批评思维和批评方法趋于单一,批评态度陷入偏激而缺少折中和公允。随着大众化和传媒化的渗透,当今批评家的风度与姿态也今不如昔,变得功利而浮躁。同时,当前学术体制限制了批评文体的多元化发展;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的全面侵蚀也使批评文体变得艰涩、板滞甚至僵化,丧失了应有的诗性、灵气与美感;批评文体趋于谨严、客观、冷静和理性,无法体现出主体的个性与风采。其拯救当从魏晋南北朝批评家那里寻求智慧和方法。
朱冬愉[7](2006)在《陆机《文赋》研究》文中指出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是继汉末建安之后又一个文学创作比较繁荣的时期。陆机作为此期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以华丽、纤巧为突出特色的西晋文风。《文赋》作为他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上承曹丕的《典论·论文》,下启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文本解读出发,通过对《文赋》中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结合陆机的家世生平和时代背景,全面考察其文学思想,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历代陆机《文赋》研究综述。对从六朝至今有关陆机《文赋》的研究作简要回顾,旨在通过对《文赋》研究的回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陆机的文学思想做必要准备。 第二章是《文赋》撰作年代与西晋文坛之关系。首先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文赋》的写作年代作出判断,《文赋》应作于永康元年陆机四十岁时。其次考察西晋文坛的创作情况,简要评说文坛风气对陆机《文赋》的影响。 第三章是《文赋》之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从文本解读出发,探讨《文赋》中重要文学批评概念的理论内涵。由于《文赋》本身用骈体文写成,上下句有互文或重复之处。再加之陆机在写作时倾向于感性认识的表述,给后人的研究带来许多不便。故此部分专门结合陆机的创作实践和家世生平,对《文赋》中四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重新加以论说,以便能更为深入地挖掘陆机的文学思想及其成因。 第四章是江东地域文化与《文赋》之关系研究。之所以将它独立出来,是因为江东地域文化在陆机文学思想的形成当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已有的研究又比较薄弱。江东的学风、风土人物都对陆机《文赋》中文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江东作为故楚之地,楚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绵未绝,对陆机也有所影响,在他的创作和理论中多有表现。上述几方面的问题都是本文所要着力解决的。
李天道[8](2005)在《近十年来陆机《文赋》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灵感现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自然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文艺学美学理论的引进与方法论热的兴起,许多学者都试图借助西方现当代美学和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思想资源,重新思考和建立文学与美学基础理论,是以回顾并评说最近十年来对陆机《文赋》研究的状况,总结其成绩与不足,这对未来的《文赋》研究无疑是有益和必要的。
李天道[9](2005)在《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文赋》所论及的问题涉及到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并将这些问题提升到文学批评的视域,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回顾并评说近百年《文赋》研究的状况,总结其成绩与不足,这对未来的《文赋》研究无疑是有益和必要的。
徐丹晖,戴军明[10](2005)在《从《文赋》看陆机的修辞思想》文中研究指明虽然《文赋》不是一部专门性的修辞学论文,但它所反映的陆机的修辞学思想却是相当系统的,在修辞学史上相当有价值。但对于陆机的修辞思想及其在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修辞学界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文章在几部修辞学史对陆机及其《文赋》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赋》的细致耙梳,从文质兼美的修辞主张、情感及求知对修辞的影响、“尚巧”“贵妍”及“迭代相宣”的形式美修辞技巧、创新的修辞追求、独特的文体风格论与语言风格论等五个方面总结陆机的修辞思想,以期对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二、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1)清初陆机诗歌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与本文研究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本文撰写思路 |
一、研究现状 |
二、撰写思路 |
第一章 清代以前的陆机诗歌批评 |
第一节 对陆机“才多”及繁缛诗风的评价 |
第二节 对陆机“气”的评价 |
第三节 对陆机“太康之英”的诗史地位评价 |
第二章 清初的陆机诗歌批评 |
第一节 清初古诗选本中的陆机诗歌批评 |
一、 《采菽堂古诗选》对陆机诗歌的批评 |
二、 《古诗评选》对陆机诗歌的批评 |
三、 《六朝选诗定论》对陆机诗歌的批评 |
第二节 清初诗话中的陆机诗歌批评 |
一、对陆机诗歌创作整体风格的批评 |
二、对陆机具体作品的批评 |
三、清初诗话论陆机对曹植的传承及对谢灵运的影响 |
第三章 清初陆机诗歌批评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一节 对前人批评的再批评 |
第二节 对潘、陆优劣的看法 |
第三节 对陆机诗歌的渊源与流变的分析 |
第四节 对陆机诗史地位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屈辞”对陆机文学创作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屈辞”及陆机作品研究版本的选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屈辞”和陆机作品的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屈辞”和陆机作品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2章 陆机的语言风格探析 |
2.1 陆机的语言风格 |
2.2 陆机作品中的用典 |
2.2.1 用典的定义 |
2.2.2 陆机作品中用典的数量 |
2.2.3 陆机作品中用典的分类 |
2.3 陆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
2.3.1 意象的定义 |
2.3.2 陆机作品中意象的分类 |
第3章 “屈辞”的抒情本质与陆机“缘情说” |
3.1 屈原:“发愤抒情” |
3.1.1 屈原的美学观念:“发愤以抒情” |
3.1.2 后世文人对“发愤抒情”的发展 |
3.2 陆机:“缘情说” |
3.2.1 陆机的诗学主张 |
3.2.2 陆机的创作实践与“缘情说” |
3.3 屈原“发愤抒情”与陆机“缘情说”的比较 |
第4章 “屈辞”对陆机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原因 |
4.1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
4.2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
4.3 文学风格与作者的社会阶层 |
4.4 文学风格与作者的人格精神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陆机作品用典统计表 |
(3)谈《文赋》之“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文之用心 |
二、想象 |
三、灵感 |
四、创作 |
(4)《聊斋志异》写作艺术分析——与《池北偶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5)姚鼐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题画诗的界定及渊源 |
1.1 题画诗的界定 |
1.2 题画诗的渊源 |
1.2.1 文人诗序 |
1.2.2 题跋款识 |
1.2.3 佛教偈颂 |
2 诗画相通的契合点 |
2.1 创作方法表现 |
2.1.1 中国绘画与诗歌的时空感 |
2.1.2 中国绘画与诗歌的声色感 |
2.2 审美意识发展 |
2.2.1 对内容的充分表现 |
2.2.2 对情感的强烈追求 |
2.2.3 对意境的完美表现 |
3 姚鼐题画诗的艺术特质 |
3.1 姚鼐题画诗产生背景 |
3.1.1 文化背景 |
3.1.2 姚鼐的“诗文一理”观 |
3.2 以文法为中心的题画诗创作 |
3.2.1 神、声、气 |
3.2.2 理、格、律 |
3.2.3 味、色 |
3.3 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古代批评主体研究回顾 |
二、文体学概况 |
三、文体学切入的路径及角度 |
四、本选题的缘由与思路 |
五、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批评家"与"批评文体"之关系 |
第一节 中外学者论"批评文体" |
一、西方:"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 |
二、中国:"我所评论的就是我!" |
三、国内当前对"批评主体"与"文体"关系的初步认识与探讨 |
四、小结:批评主体和文体之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古代批评家:批评文体的精心创造者 |
一、制约文体形成、影响文体及面貌的多维因素 |
二、建构不同文体的主体根由 |
三、在"二度创造"中实现审美超越 |
第三节 古代批评文体:批评家的独特"面孔"与"名片" |
一、批评家诗学思想的载体 |
二、批评家个性特征的流露 |
三、批评家审美旨趣的折射 |
四、批评家表现手法的舞台 |
第二章 批评自觉与文体的独立及成熟 |
第一节 批评缘由与文体的多元化 |
一、子、史着作家评述文学:文体试图走出"寄生"与"随意" |
二、对创作的总结和体认:序跋体的延续 |
三、话题切磋与经验交流:书信体的兴起 |
四、对写作规律的深入探讨:论体与专着体的诞生 |
五、对文坛风气的规范与引导:选本体的成熟 |
六、公文·纪实·抒怀·教育:其它批评文体的新生 |
第二节 批评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
一、批评家独立身份的认识与追求 |
二、对批评本体的多维思考:"批评"为何? |
三、批评主体素养的诉求与建构 |
四、批评体系的设想与建构 |
五、对"知音"的渴盼与呼唤 |
第三节 批评家类型与文体风貌 |
一、政治家与批评文体 |
二、哲学家与批评文体 |
三、学者与批评文体 |
四、诗人作家与批评文体 |
五、史学家与批评文体 |
六、前辈长者与批评文体 |
第三章 批评思维与文体的诗性及思辨 |
第一节 思维特征与文体的理论品性 |
一、互渗性与交替性 |
二、层次感与辩证性 |
三、系统性与多样化 |
四、深广性与批判性 |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文体的诗性特征 |
一、直觉、感悟、体味与文体的灵动美化 |
二、理论具象化与文体的审美性 |
三、隐喻与文体的深层意味 |
四、偶对思维与文体的形式之美 |
第三节 科学思维与文体的思辨之美 |
一、本末思维与文体的体系建构 |
二、系统思维与文体的宏富精微 |
三、惟务折衷与文体的圆融通达 |
第四章 批评方法与文体的品味 |
第一节 意象-譬喻批评与文体的艺术性 |
一、意象内涵及来源 |
二、意象-譬喻批评的蔓延:人物品评的催发 |
三、此种批评方法在魏晋南北朝的表现及审美分类 |
四、此种批评对后世文论之影响 |
五、此种批评对营造文体品味的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品第-比较批评与文体的科学性 |
一、品第法与文体 |
二、比较法与文体 |
第三节 摘句-类推法与文体的二重性 |
一、摘句法与文体 |
二、类推法与文体 |
第五章 批评策略与文体的新变及特征 |
第一节 转化:文体的思辨性和体系性 |
一、向社会风尚领域寻求批评方法 |
二、接受玄学的熏陶 |
三、面对佛学的冲击 |
第二节 吸纳:对传统的继承与推进 |
一、着述体例 |
二、批评教训 |
三、赋注批评 |
第三节 互渗:文体之间的熏染与融通 |
一、骈、赋体的诗化 |
二、魏晋批评文体的赋化 |
三、南北朝批评文体的骈化 |
结语:对中国当前批评家建构文体的针砭与救弊 |
一、失落与反思:当代批评家何为? |
二、多元-诗性-风采:当前批评文体何去何从? |
附录一: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重要批评家及代表文论参照表 |
附录二:古今不同学者对魏晋南北朝批评家、文体及阶段特征的相关评析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代表作 |
后记 |
(7)陆机《文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历代陆机《文赋》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六朝时期 |
第二节 隋唐至明清 |
第三节 近代至今 |
第二章 《文赋》撰作年代及其与西晋文坛之关系 |
第一节 《文赋》撰作年代考辨 |
第二节 《文赋》的写作背景 |
第三章 《文赋》之重要理论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
第二节 “诗缘情而绮靡” |
第三节 “应”、“和”、“悲”、“雅”、“艳” |
第四节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
第四章 江东地域文化与《文赋》之关系研究 |
第一节 江东学风对陆机《文赋》的影响 |
第二节 江东风土人物对陆机《文赋》的影响 |
第三节 楚文化传统对陆机《文赋》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文赋》研究论文索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10)从《文赋》看陆机的修辞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辞的基本原则:主张文质兼美, “物、意、文”有机统一[1] |
二、阐述“意物相称”的方法, 揭示情感、求知对修辞的影响[2] (P87) |
三、追求“文辞逮意”, 主张“尚巧”、“贵妍”及“迭代相宣”的形式美修辞技巧 |
四、力戒因袭雷同, 崇尚创新的修辞追求[2] (P88) |
五、继承发展前人的文体理论, 提出独特的文体风格的审美要求[3] |
四、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初陆机诗歌批评研究[D]. 侯晓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屈辞”对陆机文学创作的影响探究[D]. 刘梦想.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3]谈《文赋》之“构思”[J]. 贾璐娜. 戏剧之家, 2019(04)
- [4]《聊斋志异》写作艺术分析——与《池北偶谈》比较[J]. 王丽琴.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5]姚鼐题画诗研究[D]. 陈育馨. 辽宁大学, 2011(01)
- [6]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切入[D]. 邓心强. 武汉大学, 2010(08)
- [7]陆机《文赋》研究[D]. 朱冬愉.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8]近十年来陆机《文赋》研究综述[J]. 李天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2)
- [9]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J]. 李天道. 文学评论, 2005(05)
- [10]从《文赋》看陆机的修辞思想[J]. 徐丹晖,戴军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