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龙汤治疗顽固性头痛(论文文献综述)
郑家丰[1](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痉挛",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为主症。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止痛,但患者要长期服药,而副反应严重,且未能做到完全有效控制疼痛。穴位埋线疗法具有刺激时间长、不需反复操作的优势,埋入后在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进一步抑制原疼痛兴奋灶,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更好的手段,所以本项研究观察穴位埋线,并运用董氏奇穴中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确切治疗效果的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做穴位埋线进行其作用探索。目的本项研究目的在通过随机对照,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试述其机理。方法本项研究严格遵循科研方法,临床观察于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第二病区完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将90例样本分成3组,甲组(穴位埋线组)、乙组(常规电针组)及丙组(口服西药组),生成的随机分配结果,做成入组卡片各30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王蔚文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与效判断标准》所确定的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程度疗效评定,并参照吴江等主编的《神经病学-第3版》制定了,改良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表及参照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中医症状观察评定、近期疗效评定(治疗疗程结束后当天进行)、远期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的一个月进行),以此来评价和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方法:甲组(穴位埋线组)做穴位埋线治疗。乙组(常规电针组)电针治疗方法:主穴与配穴治疗,通电方式:用疏密波波型,频率及电流强度设定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仅采取电针治疗,不做穴位埋线。丙组(口服西药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疗程:甲组(穴位埋线组):做穴位埋线治疗,两次穴位埋线相距二周,共三个疗程,时间为六周,第3次治疗后约定二周后复查评定疗效及复查一个月后评定疗效。乙组(常规电针组):每周电针治疗2次,隔日或隔二日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时间为六周,第12次治疗后的当天及一个月后评定疗效。丙组(口服西药组):坚持每天口服卡马西平,连续不间断服药六周,第六周结束服药的当天及一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比较:甲组有效率为93.33%,乙组有效率为86.67%,丙组有效率为80.00%。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三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间多重比较需要校正检验水平,校正方法如下:a’ = a/(k(k-1)/2 + 1)其中,k为组数,因此a’=0.0125。按a’=0.0125的检验水平,可得甲组与丙组之间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的多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近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①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三组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治疗前后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甲组与乙组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差异,即两组的疗效有差别。3、三组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①三组治疗前近期视觉模拟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治疗后近期视觉模拟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三组组内治疗前后近期视觉模拟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三组间TukeyHSD多重比较显示,甲组治疗后近期视觉模拟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与其余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4、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比较:甲组有效率为90.00%,乙组有效率为75.17%,丙组有效率为80.22%。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远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①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三组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治疗前后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组间比较显示,甲组与乙组、丙组(P<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甲组与丙组治疗前后差值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甲组的疗效分别优于乙组、丙组。6、三组患者远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①三组治疗前远期视觉模拟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治疗后远期视觉模拟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远期视觉模拟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三组间TukeyHSD多重比较显示,甲组的治疗后远期视觉模拟评分与其余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甲组(穴位埋线组)、乙组(常规电针组)、丙组(口服西药组),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2、乙组、丙组疗效相当,而甲组疗效优于乙组、丙组,尤其优于丙组。3、穴位埋线组中,以董氏奇穴中的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做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有效率,有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4、以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松涛[2](2014)在《针刺阳明经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阳明经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以及对P物质及p-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阳明经穴组)、对照组(针刺非经穴组),每组各30例,治疗两个疗程,1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2天。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血浆中P物质及p-内啡肽含量的变化,以判定近期疗效,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观察中医症候评分、VAS评分各项临床指标,以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1)近期疗效: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17%),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VAS计分、血浆中SP、β-EP的含量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远期疗效: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31.03%)(P<0.01);②治疗后2月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VAS计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2月两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针刺阳明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三叉神经痛均有疗效,尤其是针刺阳明经穴合谷、下关、地仓、四白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较好,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非经非穴对照组。(2)针刺阳明经穴可以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调节疼痛因子P物质、p-内啡肽的含量。
许金照[3](2012)在《补虚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20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其中90%糖尿病患者爲2型糖尿病(T2DM),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还要高,已成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降低血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部分患者血糖下降并不明显,尤其在改善糖尿病症状方面不太理想。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让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爲了提高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和探讨中医药在降低血糖和改善2型糖尿病症状方面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和临床雨方面进行如下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查阅大量古今相关文献,参考古今许多医家的观点,系统总结了糖尿病的中医发病原因及病机,结合和参考古今医家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认为本虚标实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其中本虚以阴虚、气虚、阳虚爲主:标寅则以瘀血爲本。提出补虚活血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补虚包括补阴、补气、补阳;活血化瘀则应贯穿於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补虚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通过门诊收集60例病例,按西医诊断标准全部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根据门诊就诊次序随机分爲2组。封照粗30例,全部以西医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粗则在封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臀辨证治疗,方法是所有患者加服活血化瘀方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在此基础上,辨证是阴虚者合用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辨证是阳虚者合用八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桂枝、制附子),辨证是气虚者合用补中益气汤(黄耆、甘草、人参常蹄、隙皮、升麻、柴胡、白术)。疗效判定方法,探用计分方法,设计糖尿病中医证候症状分极量化表,同时检测血糖。治疗结果:治疗组30人,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有效23人,无效7人,而检测血糖疗效,有效16人,无效14人:对照组30人,中臀症候疗效方面有效4人,无效26人,而检测血糖疗效,有效7人,无效23人。两组间在改善中医证候及降血糖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沈益谦[4](2012)在《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候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中医证候研究,探索本病的证候诊断规范化,症状、舌脉、证候分布规律,从而找出本病的关键病机,并进一步通过临床观察检验芪银三两三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临床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对179例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利用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收集临床症状及四诊信息,比对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经统计分析,探索本病的症状、舌脉、证候要素、证型等的分布规律。其次,采用病例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检验芪银三两三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结果1.179例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候特点研究:发病季节以春、冬季为最多见;症状分析:发热情况普遍存在,但多数热势不高,为中等度热,多在37.3-38℃之间;以咳嗽痰少、夜间咳甚为常见。其中以痰黄、痰粘难咯为常见。大便干,口渴欲饮,纳差,喘憋及气短乏力是消渴病基础上风温肺热病的主要伴随症状;舌象:舌质暗、苔黄腻较多见;脉象以弦脉系最常见,其次为滑脉、细脉。中医证候分析:按单证出现的频率统计,以痰热壅肺、气阴两虚证出现较高;其次是痰湿犯肺、风热犯肺、肺燥津伤、肺胃热盛;而热闭心包相对较少。复合证侯往往是在气阴两虚基础上出现痰热证、痰湿证、血瘀证等邪实证候。病位证素出现频率依次为:肺、脾、肾、肝、心。病性证素出现频率依次为:火热、气虚、阴虚、痰湿、血瘀、气滞、阳虚、血虚、燥。2.芪银三两三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治疗7d后:治疗组有效率(68.3%)与对照组有效率(58.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88.3%)与对照组有效率(71.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7d及14d后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热、咳嗽、咯痰三种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痛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于发热、咳嗽、咯痰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但对于胸闷痛的改善程度无差异;治疗组证候评分改善率(93.4%)优于对照组(76.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病位证素出现频率依次为:肺、脾、肾、肝、心;病性证候要素按分布频率高到低为:痰热、气虚、阴虚、血瘀;最常见证型为:痰热瘀阻、气阴两虚。2.芪银三两三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且在改善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效果突出。
吴静[5](2011)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本病寻求一种疗效确切、起效快、持久而副反应少的临床治疗模式。方法:全部60例研究对象均为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1.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针刺取穴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第1支痛加丝竹空、阳白,第11支痛加颧谬、迎香,第111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刺络拔罐取背俞穴或背俞穴附近阳性反应点。2.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首剂100mg,口服2次/天,之后每天增加100mg,直到疼痛停止(最大量不应超过1000mg/d),以后逐渐减少,确定最低有效量作为维持剂量服用。3.疗程:治疗组针刺每日治疗1次,刺络拔罐每隔2日治疗1次,9天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1天;对照组10天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通过查血、尿、大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采用VAS评分方法,判断两者的可比性、差异性及优越性。结果:1.治疗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21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3例,好转12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5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X2检验,p<0.0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2.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疼痛程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4.对照组治疗后出现轻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头昏头晕1例,嗜睡3例,口干3例,恶心呕吐4例,食欲减退和厌食3例,便秘8例,肝功能异常2例,血象异常4例,肾功能异常3例,静坐不能2例,皮肤症状3例,共2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和西药疗法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说明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止痛效果优于西药,且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龙[6](2008)在《帕金森病分层治疗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D早期单用中药防治的可行性;及针对中晚期PD患者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观察中药“减毒增效”效应,阐明中西医综合治疗优势所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参照改良Hoehn&Yahr分级标准及临床症状,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A、B、C三层。A层患者给予熄风定颤丸治疗选取美多巴作为对照药物,治疗后从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治疗并发症等方面,全面评估单一中药治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B层患者给予熄风定颤丸联用美多巴治疗,选取单一美多巴治疗对照,从患者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治疗并发症、西药增减变化等方面,评估中药“减毒增效”效应。C层患者给予熄风定颤丸联用美多巴、泰舒达治疗,选取美多巴、泰舒达联用治疗为对照,从患者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治疗并发症等方面,全面评价中西医综合治疗优势。结果:试验一发现,在运动症状方面:熄风定颤丸与美多巴,疗效相当(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在生存质量方面:两组间在一般健康状况纬度具有显着差异。在治疗并发症方面:中药组并发症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两组药物治疗均为安全。试验二发现,在运动症状方面:联用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中医证候方面:联用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明显;西药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有所恶化。在生存质量方面:中西药联用对患者生存质量各纬度均具有显着改善;西药治疗则对患者生存质量各纬度中肌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情感角色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美多巴用量方面:联用组美多巴用量减少明显,西药组治疗后美多巴用量积分有所增加。在治疗并发症方面:联用组治疗并发症积分减少明显,西药组治疗并发症积分增加明显。在安全性评价方面: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因试验药物出现明显异常,两者药物治疗均为安全。试验三发现,在运动症状方面:中西药联用组疗效优于西药联用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中西药联用组具有明显优势。在生存质量方面:中西药联用对患者生存质量各纬度均具有显着改善;西药联用治疗则对患者生存质量各纬度中肌体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改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躯体功能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并发症方面:中西药联用组治疗并发症积分减少明显,西药联用组治疗并发症积分增加明显。在安全性评价方面: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因试验药物出现异常,两者药物治疗均为安全。结论:结论一、对于A层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单一中药(熄风定颤丸)治疗与西药(美多巴)疗效相当,且较西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因此,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采用中药替代西药治疗,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推迟左旋多巴的治疗时间,从而延迟伴随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出现的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早期PD患者,单一中药治疗切实可性。结论二、对于B层帕金森病患者,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在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单一西药治疗,且可整体调节、主次兼顾,不仅对帕金森病主症改善明显,对于兼症亦有显着效果。另外,中西药联用还可明显减少西药服药量,进而降低左旋多巴的毒副作用,“增效减毒”作用明显,有效迟滞了帕金森病进程,大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三、对于C层帕金森病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西药联用治疗,且可降低西药联用所致毒副反应程度,“减毒”效果明显。且所选中药-熄风定颤丸中多有养肝之品,肝得滋养、疏泻正常、气机调畅,因此对患者心理、情绪等非运动症状还可产生积极影响,这是西药治疗所无法比拟的。
张德芹[7](2005)在《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文中提出芪蓝糖脂宁胶囊是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创制的科研处方。本课题以研究探索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为目的,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三方面对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研发安全、有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成药新药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1.文献研究:全面查阅整理了近 10 年来国内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西医、中医对于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了相关项目科研前沿动态。 2.理论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目前临床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现状,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从虚、痰、瘀、毒论治”的治疗理论,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由于气阴不足,痰浊瘀血胶结,蕴积日久成毒所致,其中气阴不足为本,痰瘀毒蕴积为标,故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化痰降浊,祛瘀解毒为治疗大法,对于阐发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实验研究 3.1 基础药效:成功地复制了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糖、脂代谢以及胰腺、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芪蓝糖脂宁胶囊中、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虽较阳性药二甲双胍对照组显效稍慢,但随着用药周期的延长,血糖水平呈稳定的下降趋势,且在保持大鼠体重及调整大鼠活动状态上均较二甲双胍组为优。 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其调脂总体疗效与阳性药脂必妥胶囊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大鼠胰腺、肝脏组织 HE 染色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具有改善胰腺、肝脏病理损害的作用。以上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证明,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有效,组方合理。 3.2 机理探讨:在基础药效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芪蓝糖脂宁胶囊作用机理探讨。 3.2.1 采用比色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4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且各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关,表明空腹血糖水平越高,血红蛋白发生糖化的程度越重。3.2.2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胰岛素、C 肽、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血清胰岛素、C 肽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改善糖代谢并不通过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中、低剂量组血浆胰高血糖素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通过调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起到改善糖代谢的作用。3.2.3 采用比色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及肝脏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使血清及肝组织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通过减低脂毒性对机体的损害,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异常的作用。3.2.4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浆 TXB2、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能显着降低血浆 TXB2含量,升高 6-Keto-PGF1α含量,使 TXB2/6-Keto-PGF1α比值下降,说明芪蓝糖脂宁胶囊可通过影响 TXB2与 6-Keto-PGF1α这些参与周围循环的细胞因子,调节由TXB2/6-Keto-PGF1α平衡失调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收缩、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等改变,促进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状态,进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痰瘀内阻的作用。3.2.5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上调,表明芪蓝糖脂宁胶囊主要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蛋白表达,抑制肝细胞过度凋亡的产生,从而恢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3.2.6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胰岛β细胞、α细胞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胰岛素阳性反应β细胞数量增多,阳性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增强,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α细胞数量减少,阳性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弱。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通过修复STZ造成的胰岛β细胞损伤,调节胰岛α细胞分泌激素水平来发挥降血糖作用。3.2.7 采用 RT-PCR 产物半定量技术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胰岛素受体 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肝组
李济民,赵春生,崔胜利,王书贞[8](2000)在《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腿疼212例》文中研究说明近 5年来运用硬膜外腔滴药 ,中药、手法按摩、牵引治疗顽固性腰腿疼 2 1 2例。结果治愈 1 2 4例 ,占58.5% ;有效 69例 ,占 32 .5% ;无效 1 9例 ,占 9% ,总有效率为 9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顽固性腰腿疼症状缓解和恢复 ,疗效显着
乔蔚然[9](2000)在《乌龙汤治疗顽固性头痛》文中提出 头痛一症,致病的原因很多,简而言之,可分为风、寒、湿、热、痰、气虚,食滞等几种。因此,头痛的有效治疗,首先应该寻求其所属的主要原因,辨别其不同类型的症状,以及寒热虚实等整体病机,而予以适合病情的治疗。本文所述的头痛,因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剧烈,寒热
二、乌龙汤治疗顽固性头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龙汤治疗顽固性头痛(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面痛病的认识 |
1.1.1 传统医学对面痛病的论述 |
1.1.2 传统医学对面痛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古代医籍文献对面痛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
1.1.4 古代医籍文献对面痛病治疗的论述 |
1.1.5 现代中医学对面痛病的分型 |
1.1.6 现代中医学对面痛病的治疗概述 |
1.1.7 穴位埋线治疗面痛病 |
1.1.8 董氏奇穴治疗面痛病 |
1.1.9 小结 |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1.2.1 三叉神经的解剖分布 |
1.2.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
1.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 |
1.2.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诊断 |
1.2.6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
1.2.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
2.2.4 观察病例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针灸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指标及处理 |
2.4 研究方法 |
2.4.1 分组方法 |
2.4.2 治疗取穴与器材 |
2.5 治疗方案 |
2.5.1 甲组(穴位埋线组) |
2.5.2 乙组(常规电针组) |
2.5.3 丙组(口服西药组) |
2.5.4 治疗疗程 |
2.5.5 观察指标 |
2.6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
2.6.1 数据收集 |
2.6.2 统计学分析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针刺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检测 |
3.2 基线资料 |
3.2.1 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
3.2.3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患侧比较 |
3.2.5 三组患者病变神经的分布比较 |
3.3 三组患者治疗近期疗效 |
3.3.1 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比较 |
3.3.2 三组患者近期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3.3 三组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3.4 三组患者治疗远期疗效 |
3.4.1 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比较 |
3.4.2 三组患者远期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4.3 三组患者远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基线分析 |
4.2 研究结果讨论 |
4.2.1 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比较: |
4.2.2 三组患者近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 |
4.2.3 三组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4.2.4 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比较: |
4.2.5 三组患者远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 |
4.2.6 三组患者远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4.3 穴位埋线疗法 |
4.3.1 特点 |
4.3.2 机理探讨 |
4.3.3 无菌观念 |
4.3.4 体会 |
4.4 电针疗法 |
4.4.1 镇痛机理探讨 |
4.4.2 体会 |
4.5 卡马西平 |
4.5.1 三叉神经痛的传统一线药物 |
4.5.2 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致头晕 |
4.5.3 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导致重症药疹的副作用 |
4.5.4 汉族人与卡马西平重型过敏性药疹的相关性 |
4.5.5 体会 |
4.6 选穴依据 |
4.6.1 循经取穴 |
4.6.2 主穴患侧下关穴 |
4.6.3 其它配穴 |
4.6.4 埋线穴位 |
4.7 展望与不足之处 |
4.7.1 医药学的任务 |
4.7.2 原发性三叉神痛患者的心理疏导 |
4.7.3 时间受限 |
4.7.4 缺乏实验室指标 |
4.7.5 未能长期随访 |
4.8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8.1 董氏奇穴实施穴位埋线 |
4.8.2 远期观察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针刺阳明经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指标和评定标准 |
2.5 疗效判定时间 |
2.6 随访 |
2.7 技术路线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完成情况(见表1) |
3.2 治疗前两组病例基本情况分析 |
3.3 近期疗效 |
3.4 远期疗效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4.2 SP、β-EP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关系 |
4.3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4.4 针刺阳明经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与机理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 |
(3)补虚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1.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 |
1.1 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
1.2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
1.3 房劳过度,肾精亏耗 |
1.4 精神刺激,情志失调 |
1.5 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
1.6久服丹石,化燥伤津 |
2.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 |
2.1 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
2.2 五脏同病,脾肾为主 |
2.3 气阴两虚,阴阳俱哀 |
2.4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
2.5 君相失衡,心火炽炎 |
2.6 津液失调,水津失布 |
2.7 湿热互结,痰阻血瘀 |
3. 糖尿病的中医诊断 |
4. 糖尿病的并发症 |
4.1 消渴兼心病 |
4.2 消渴兼中风 |
4.3 消渴兼目疾 |
4.4 消渴兼肾病 |
4.5 消渴兼阳痿 |
4.6 消渴兼痈疽 |
4.7 消渴兼口疮 |
5.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
5.1 古代治疗消渴病 |
5.2 现代治疗消渴病 |
第二章 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1. 糖代谢简述 |
2. 西医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2.2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 |
2.3 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 |
2.4 发病过程 |
3 糖尿病的西医诊断 |
3.1 临床症状 |
3.2 并发症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诊断依据 |
4 糖尿病的西医治疗 |
4.1 糖尿病健康教育 |
4.2 医学营养治疗 |
4.3 体育锻炼 |
4.4 病情监测 |
4.5 口服药物治疗 |
4.6 胰岛素治疗 |
4.7 胰升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 |
4.8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
5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瓶颈与对策 |
第三章 补虚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 |
1.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阴虚、气虚、阳虚)标实(血瘀) |
1.1 本虚以阴虚气虚阳虚为主 |
1.2 标实以血瘀为主 |
2. 补虚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 |
2.1 补虚法是糖尿病治法之本 |
2.2 活血法应贯穿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 |
第四章 补虚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例的收集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收集标准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专案 |
4.1 安全性观测 |
4.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4.3 观察时点 |
5. 疗效判定标准 |
5.1 计分方法 |
5.2 疗效评定 |
6 治疗结果 |
7 经典案例报导 |
8.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的证候研究概述 |
1 2型糖尿病的现代研究 |
1.1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有以下特点 |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
1.4 小结 |
2 消渴病的中医文献回顾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2.3 治法方药的各家之言 |
2.4 消渴病证治的现代认识 |
3 2型糖尿病的证候研究进展 |
3.1 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 |
3.2 辨证论治思路 |
3.3 糖尿病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3.4 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肺炎的证候研究进展概述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2.1 本虚标实 |
2.2 气阴两虚 |
2.3 痰热 |
2.4 血瘀 |
3 证候研究进展 |
4 辨病、辩证论治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的中医文献回顾 |
1.1 病因及症状描述 |
1.2 病机特点 |
1.3 辨证方法 |
1.4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2 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3.1 明晰症、证候、证、证素的的含义 |
3.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179例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候特点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诊断标准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3.2 西医诊断标准 |
3.3 症状、证候术语标准化 |
3.4 病例纳入标准 |
3.5 病例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结果 |
5.1 临床资料总体情况 |
5.2 临床症状分析 |
5.3 中医证候分析 |
5.4 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素分布规律 |
6 讨论 |
研究二: 芪银三两三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5)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选穴标准 |
4. 临床资料 |
5. 研究方法 |
6. 临床观察 |
7. 统计学处理 |
8.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6)帕金森病分层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帕金森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的传统认识 |
2 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和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PD 的优势 |
4 结语 |
帕金森病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 帕金森病发生相关因素研究 |
2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 |
3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 帕金森病治疗进展 |
5 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试验一PD 早期单一中医方药治疗效应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 |
3 结果 |
4 小结 |
试验二PD 中期中西药联用增效效应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 |
3 结果 |
4 小结 |
试验三PD 晚期中西医药并用减毒效应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 |
3 结果 |
4 小结 |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目前帕金森病治疗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2 中医治疗的优势及作用点 |
3 导师学术观点 |
4 熄风定颤丸组方原理 |
5 分层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从虚痰瘀毒论治理论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糖代谢和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和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肝脏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浆 TXB_2、6-Keto-PGF_(1α)含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凋亡及Bax 、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胰岛β细胞、α细胞病理形态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胰岛素受体 m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 m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九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骨骼肌 GluT4 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腿疼2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分析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4 讨 论 |
四、乌龙汤治疗顽固性头痛(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D]. 郑家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2]针刺阳明经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刘松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补虚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许金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候规律研究[D]. 沈益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5]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吴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6]帕金森病分层治疗临床研究[D]. 马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7]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D]. 张德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8]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腿疼212例[J]. 李济民,赵春生,崔胜利,王书贞. 内蒙古中医药, 2000(01)
- [9]乌龙汤治疗顽固性头痛[J]. 乔蔚然. 科学中国人,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