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王露[2](2021)在《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食物和服饰的重要来源,许多动物形象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并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动物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非常丰富,人们把他们的感情,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甚至于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都和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体现在语言中。“鼠”和“rat/mouse”分别是汉语和英语中动物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高,产生了很多附加色彩,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中含鼠词汇的对比研究,寻求语言发展演变的类型学特征与个性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等词典中有关“鼠”和“rat/mouse”词条的收集和整理,并从中选取具有附加意义的词汇。从分析它们的结构类型和具体用法入手,分析词汇附加义产生的途径,并对所有语料的色彩意义进行分类比较,从词的感情色彩对比分析两者在褒义、中性以及贬义范畴上的异同,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了汉英各民族在地理环境、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汉英动物词“鼠”和“rat/mouse”的附加意义都主要由贬义构成,但指向和种类却大有不同,其次含中性和褒义的词汇,虽然少,也不应该被忽视。“鼠”和“rat/mouse”的感情色彩是各自文化的积淀,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样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动物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
何瑛[3](2020)在《盘州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盘州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中的西南次方言,位于云南和贵州的交界处,辖区内少数民族众多,在千百年的生活中受少数民族文化和云南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盘州特别的方言词汇和文化。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绪论部分主要简介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盘州市人文地理概况,研究现状,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和盘州方言的语音系统。第一章主要对盘州方言词汇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从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合成词从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章主要从盘州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进行分析,分为直接命名和曲折命名两类,直接命名可以分为:以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命名、以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命名、以事物的用途命名以及以事物的位置命名。曲折命名可以分为:比喻式命名、借代式命名、拟人式命名、委婉式命名、揣测式命名。第三章分析了盘州方言词汇特点,分为词形特点和词义特点两部分。词形特点分为音节数量和构词语素两个部分;词义特点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第四章分析了盘州方言词汇中的特色词:四音格词和古语词。四音格词主要从语音结构、构词方式、语义色彩进行分析。古语词主要是运用“觅字法”,借助古籍文献从历时的角度,对盘州方言中的部分本字进行了考证。第五章从反映盘州生活文化、生产文化和节日文化的词汇入手,从多方面的角度探究了盘州方言词汇。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将来的研究展望。
乌尼尔珠拉[4](2020)在《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蒙古语(近代蒙古语言喀尔喀方言)和汉语中的动物谚语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由绪论、第一章蒙汉动物谚语的文化认知、第二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第三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分析、第四章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八部分组成。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书写,说明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概况、本论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研究方法等加以概述。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是人类于各个时代所积累下来的实际观察以及日常经验的成果。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所总结的哲理、科学知识、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对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有深远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蒙古语谚语研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于动物谚语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梳理归纳的作品,在汉语谚语研究领域名着不少,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的谚语比较要加的作品也很多,可汉语谚语与蒙古语(基里尔文)谚语比较研究的作品较少。本文运用统计学、语义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对蒙汉动物谚语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就是比较这两种语言的动物谚语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语法结构、修辞特点的异同,从而达到文化认知语言学在两个国度、两个民族语言文化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第一章由蒙汉动物谚语文化认知与形成谚语的过程、蒙汉动物谚语与隐喻,蒙汉动物谚语与文化三部分组成。谚语形成的基础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积累的经验和生活经历。人类最早期的知识来源于自身的经验。人类感官和机体与客观世界接触过程中感知环境中的事物、位置、行为,并成为机体经验。人类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官之外还有感知体位和状态的器官。从认知角度分析、论证、比较蒙汉动物谚语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方式。第二章蒙汉动物谚语与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由蒙汉谚语动物中喻体的共性,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的共性等两节组成。本章中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蒙汉两个民族动物谚语的文化相同内涵做以比较研究,发现同一喻体、喻义和喻底在蒙汉动物谚语中具有相同、相似的文化内涵;第三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分析由蒙汉动物谚语差异形成的原因,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的差异性,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喻义的零对应性等三节组成,本章中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蒙汉两个民族动物谚语的文化差异内涵做了比较研究。由于一些动物谚语在蒙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则含有不同内涵。所以在本章中主要以同一动物谚语在蒙汉两个民族的词汇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动物谚语在蒙汉谚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两个内容进行研究。蒙汉谚语动物形象文化特殊性由蒙古语谚语动物形象文化的特殊存在、汉语谚语动物形象文化的特殊存在、蒙汉谚语特殊存在形式等三节组成。本章中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蒙汉两个民族动物谚语的文化特殊内涵做了比较研究。本章对在蒙古动物谚语中有着丰富内涵,在汉语中却没有对应的;一些动物谚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蒙语中却没有对应的等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蒙汉动物谚语的语义、文化内涵做出更加具体深入研究。第四章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中对蒙汉动物谚语思维文化差异性分析、蒙汉动物谚语中心理文化差异分析等两个方面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做以比较研究。在本章中解读蒙汉两个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共性在动物谚语中的体现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总结部分对本文所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蒙古语与汉语词汇中的搜集到的相关动物谚语资料作比较研究,得出两个民族思维心理、文化认知、审美取向、文化内涵都存在异同,因此这样的比较研究是对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交流、经济建设、文化繁荣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裴红幸[5](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余璐[6](2020)在《莫言《酒国》中骂詈语的汉译日翻译研究》文中指出骂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因为其言辞粗鲁、不雅,一直不被研究者所重视。然而,作为一种情感传递的方式,骂詈语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同样,在文学作品中,骂詈语的使用对凸显人物的性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处理骂詈语的翻译,准确、恰当地将原文的内容传递给读者,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极难的挑战。莫言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可以经常看见骂詈语的大量使用。至今为止,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日、英、法、俄、越、韩等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在日译者中,卢茂君评价“藤井省三应该算是从文学价值角度翻译介绍莫言文学作品的日本第一人”,因此可见,藤井省三对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藤井省三翻译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只有《酒国》属于长篇小说,考虑到长篇小说中的骂詈语的出现频度相对更高,因此,本研究以《酒国》中的骂詈语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骂詈语的翻译,剖析中日骂詈语的各自特征。本研究将《酒国》中的骂詈语分为威胁骂詈语、驱逐骂詈语、诅咒骂詈语、性语骂詈语和贬义骂詈语五类,对原文和译文中骂詈语的特点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伦理道德、尊卑观念和审美意识三方面研究中日骂詈语所展现的文化异同。本研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1、叙述本研究的研究动机、骂詈语的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2、叙述作家莫言和译者藤井省三的概况,以及作品《酒国》的梗概,并根据《酒国》中骂詈语的具体情况将本研究的骂詈语分成五大类;3、具体分析《酒国》中威胁骂詈语、驱逐骂詈语、诅咒骂詈语、性语骂詈语和贬义骂詈语中原文和译文的各自特征;4、从伦理道德、尊卑观念和审美意识三方面剖析中日骂詈语所展现的文化异同;5、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研究中不足之处,以及提出今后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吴沁茗[7](2020)在《金坛方言词汇专题研究》文中指出金坛区隶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方言内部存在差异,金坛东部属于吴语方言区太湖片毗陵小片,金坛西部受江淮方言影响较大,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金坛方言由吴方言与江淮方言共同影响发展而来。目前金坛方言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且大多集中在语音、语法方面,词汇研究成果稀见。金坛方言词汇的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还未展开,词汇的专题研究有着较大的挖掘空间。本文以金坛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手册·汉语方言》词汇调查表为调查工作底本。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描写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调查点六名发音人进行金坛方言词汇调查,根据田野调查整理出金坛方言词汇调查数据。在此基础上,对金坛内部三个点的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并将金坛方言词汇分别与普通话和通东方言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对金坛方言词汇进行专题探讨,包括地名词、谚语、詈语三个专题,拟揭示金坛方言词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四章对金坛方言词汇进行专题研究。第一章为金坛方言词汇内部差异对比。从金坛区内部选取金城镇、尧塘街道、直溪镇三个方言代表点展开词汇调查,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三个方言点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三个方言点之间的内部差异。金坛方言内部在数量、植物、天文地理、服饰饮食这四个类别中有着比较高的一致性,每类的相同度均在50%以上。身体医疗、代副介连词这两个类别词汇相同度较低,两类的相同度不超过30%。经过不同点人们之间频繁的接触、方言词汇相互渗透交融、普通话的推广以及老派词汇的日渐消亡,方言内部相同率也会不断提高。而三个方言点之间不同词汇的比例为56.67%,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知了”在金城镇说成“蚱□[ia21]”,在另两个点都说成“螀蟟”;“凉”在金城镇说成“冷”或者“冰瀴”,在另两个点只说成“冷”;“后悔”在直溪镇说成“懊悔”,在另两个点说成“懊憦”。而造成词汇内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语言接触和语言认知。第二章为金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从词形、词义、造词理据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词形方面,金坛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存在许多音节数量不对称、有音无字、形异义同的词汇。“□[d?]”、“佬”是金坛方言中的特殊词缀,例如:梨□[d?]、哑巴□[d?]、鸽□[d?]、草棚□[d?]、种田佬、圆圆佬、绿佬、嗲家佬等。其中“□[d?]”缀在金坛方言中大部分与普通话中的“子”缀功能相当且使用频率较高。词义方面,金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上存在差异。造词理据方面,金坛方言词汇主要在根据事物自身特征造词和根据人们的心理造词方面有特点,与普通话词汇存在差异。第三章为金坛方言词汇与通东方言词汇的比较。通过提取二方言中形同义同、形近义同、形异义同的词汇进行比较,初步确定二方言共有的词语以及各自的特征词。归纳出二方言中具有特殊规律的词汇进行比较,差异主要表现在二方言所共有或各自拥有的特殊词缀上。二方言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但相互之间词形相同的比例为12.5%,与普通话、金坛方言词形皆不同的四甲方言词汇比例为27.83%,与普通话、四甲方言词形皆不同的金坛方言词汇比例为39.5%,金坛方言与通东方言之间在词汇上异多于同。地理位置、受到江淮方言影响程度、文化背景、地方特色是二者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第四章为金坛方言词汇专题讨论。分地名、谚语、詈语三个专题对金坛方言词汇展开进一步研究。金坛地名中双音节词为主要形式。最常用的构词方式为“专名+通名”式。通名和专名种类繁多,例如带有金坛方言词的专名有大坝头、松窠里、寄娘塘、鸦雀沟、羊脚爪等。地名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借代与用典比重较大。金坛谚语按照辞格角度分为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五类,例如比喻类谚语“绸弗搭布、穷弗搭富”、“念书弗知意,等于啃树皮”。金坛独有的文化内涵在与自然、农事、处世方面相关的谚语中得以体现。金坛詈语主要与身心缺陷、品性特质、性、货物、动物、鬼神、种族意识、生死等方面相关。既可以无对象使用如“哼娘的,家勒钥匙忘煞得带!”还可以反用表示打趣如“老弗正经”、“小老卵”、“细瘟丫头”等。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9](2019)在《汉越詈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詈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各种语言中。因而詈语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詈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詈语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信息,也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更能透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研究詈语的人也有不少,但是用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来对比研究的话,到目前为止,只有范明心(Pham Minh Tam,2013)在她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詈骂语之考察——与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对比》(Nghien cuu loi mang chui trong tieng Han hien dai va so sanh doi chieu voi tieng Viet)中把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进行比较,但是作者并没有深入去把詈语研究透彻只是走马观花,并且内容里面主要是写关于汉语的骂詈语。尽管越语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但以前人对汉语和越南语成语研究得出的结果为理论基础,让笔者坚信《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的这一课题是可以继续发展延伸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跟中国一样,在越南学习越南语的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普遍,可见汉语与越南语都很重要。而汉语詈语和越南语詈语作为两种语言的特殊语言更让人觉得好奇、让人想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因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汉越詈语是避免不了出现的,所以笔者进一步想去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詈语,从而可以知道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知道中国与越南“山连山,水连水”,从农业生产走向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整个漫长历史中,两国都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一步步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走向小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及社会程度也提高了,中越两国历史悠久,同为文明礼仪之邦。詈语因被视为有伤风雅,历来为含蓄理性的国人不齿。然而,詈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形象,直接反映中越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形态。同时,越南是中国邻邦,受中国风俗习惯及生活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深远,因此,在使用詈骂语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中越两国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针对詈语在汉语和越语的分类、结构、功能、修辞及文化上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汉越詈语的比较研究,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刘风乐[10](2019)在《渑池方言骂詈语研究》文中指出渑池县,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于三门峡市。渑池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洛嵩片。目前可见的渑池方言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对渑池方言骂詈语进行调查与研究,不但为渑池方言研究提供了语料,而且丰富了渑池方言和汉语方言骂詈语的研究成果。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渑池县的人文地理及历史沿革,骂詈语的研究现状,渑池方言的研究现状及音系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等。第二章渑池方言骂詈语的结构类型及特点。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言单位有词、短语、句子。根据结构方式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词里主要以单纯词、附加型、联合式为主;短语里以定中式、动宾式、联合式等为主;句子的结构类型较简单,单句和复句都有。渑池方言骂詈语以定中式为主,结构简短,且格式固定。第三章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义分类及特点。根据语义将渑池方言骂詈语分为以人的负面特征骂詈、以性骂詈、以污物骂詈、以称呼语骂詈等五大类,并介绍其语义的贬义性、明确性、表达方式的直接性等特点。同时本章还介绍了渑池方言中同义骂詈语在骂詈程度、骂詈对象、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别。第四章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分析。本章主要从认知语言视野出发介绍了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类型,并介绍了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特点。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隐喻主要是从物到人,以基于人和物的相似性,以动物、食物等范畴作为始源域,来映射作为目标域的人类,进而实现骂詈的语义效果。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转喻主要是以人身上某个不好的特质来转指人,进而实现骂詈的语义效果。同时转喻和隐喻的词义引申方式在渑池方言骂詈语也有体现。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特点包括语用功能特点和语用性别差异两个方面。语用功能上,辱骂、发泄是渑池方言骂詈语的基本功能。但在不同的语境下,渑池方言骂詈语还可表示亲昵关系。语用性别差异上,由于渑池县重男轻女的现象严重,男女两性在使用骂詈语的风格、频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五章是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构词语素研究。本章以“蛋、材、囊、篓”等为例简略介绍了渑池方言中几个常用的詈词语素。文章的结语部分简要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以及其中体现的民俗文化等。
二、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视角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汉语语气研究 |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
2.3 日语语气研究 |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
2.5.1 人际功能研究 |
2.5.2 人际隐喻研究 |
2.5.3 汉语语气研究 |
2.5.4 日语语气研究 |
2.5.5 语气对比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
3.2.1 系统 |
3.2.2 功能 |
3.2.3 精密度 |
3.2.4 盖然率 |
3.2.5 体现 |
3.2.6 例示 |
3.2.7 语境 |
3.3 语气系统 |
3.3.1 语气类别系统 |
3.3.2 语气语势系统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1 引言 |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2.1 精密度对比 |
4.2.2 句法手段对比 |
4.2.3 词汇手段对比 |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3.1 精密度对比 |
4.3.2 句法手段对比 |
4.3.3 词汇手段对比 |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4.1 精密度对比 |
4.4.2 句法手段对比 |
4.4.3 词汇手段对比 |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5.1 精密度对比 |
4.5.2 句法手段对比 |
4.5.3 词汇手段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1 引言 |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2.1 精密度对比 |
5.2.2 句法手段对比 |
5.2.3 词汇手段对比 |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
5.2.5 语场特点对比 |
5.2.6 语旨特点对比 |
5.2.7 语式特点对比 |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3.1 精密度对比 |
5.3.2 句法手段对比 |
5.3.3 词汇手段对比 |
5.3.4 语场特点对比 |
5.3.5 语旨特点对比 |
5.3.6 语式特点对比 |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4.1 精密度对比 |
5.4.2 句法手段对比 |
5.4.3 词汇手段对比 |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
5.4.5 语场特点对比 |
5.4.6 语旨特点对比 |
5.4.7 语式特点对比 |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5 小结 |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1 引言 |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2.1 精密度对比 |
6.2.2 句法手段对比 |
6.2.3 词汇手段对比 |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3.1 精密度对比 |
6.3.2 句法手段对比 |
6.3.3 词汇手段对比 |
6.3.4 语音手段对比 |
6.4 结语 |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
7.1 引言 |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
7.6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
附录3 文中语料 |
(2)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原因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 |
1.3.1 语料选择及来源 |
1.3.2 写作思路 |
2 汉英含鼠词汇的结构分析 |
2.1 含鼠的词和短语 |
2.1.1 并列结构 |
2.1.2 主谓结构 |
2.1.3 动宾结构 |
2.1.4 偏正结构 |
2.2 含鼠的熟语 |
2.2.1 单句 |
2.2.2 复句 |
2.2.3 汉英含鼠词汇的其他类型 |
3 鼠联想意义产生的途径 |
3.1 动物自身特性 |
3.1.1 鼠的形态 |
3.1.2 鼠的动作 |
3.1.3 鼠的性情 |
3.2 鼠的典故 |
3.3 厌鼠心理 |
3.4 鼠和其他动物的联系 |
3.4.1 汉语中“鼠”与其他动物的联系 |
3.4.2 英语“rat/mouse”与其他动物的联系 |
4 汉英含鼠词汇联想意义的感情色彩 |
4.1 使用联想组合分析法分析词典语料库 |
4.2 汉语“鼠”表达分析 |
4.2.1 褒义类别 |
4.2.2 中性类别 |
4.2.3 贬义类别 |
4.3 英语“rat/mouse”表达分析 |
4.3.1 褒义类别 |
4.3.2 中性类别 |
4.3.3 贬义类别 |
5 汉英“鼠”的文化对比及教学意义 |
5.1 如何对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
5.1.1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贬义形象 |
5.1.2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中性形象 |
5.1.3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褒义形象 |
5.1.4 “鼠”和“rat/mouse”的某些内涵应格外重视 |
5.1.5 汉英动物词“鼠”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原因 |
5.2 在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5.3 汉英动物词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究 |
5.3.1 教学策略 |
5.3.2 教学方法 |
6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汉语含鼠词汇 |
附录2 英语含“rat/mouse”的词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盘州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与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盘州市人文地理概况 |
一、地理概况 |
二、人文风情 |
三、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贵州省汉语方言研究现状 |
二、盘州方言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
第五节 盘州方言语音系统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第一章 盘州方言词汇的构词方式 |
第一节 单纯词 |
一、单音节词 |
二、多音节词 |
第二节 合成词 |
一、复合式 |
二、附加式 |
三、重叠式 |
第二章 盘州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 |
第一节 直接命名 |
一、以事物的外在特征命名 |
二、以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命名 |
三、以事物的用途命名 |
四、以事物的位置命名 |
第二节 曲折命名 |
一、修辞方式命名 |
二、揣测式命名 |
第三章 盘州方言词汇特点 |
第一节 词形特点 |
一、音节数量 |
二、构词语素 |
第二节 词义特点 |
一、词汇意义 |
二、语法意义 |
三、色彩意义 |
第四章 盘州方言词汇中的特色词 |
第一节 四音格词 |
一、音节形式 |
二、语音特征 |
第二节 古语词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第五章 盘州方言词汇与文化 |
第一节 盘州方言词汇与生活文化 |
一、饮食文化 |
二、詈词詈语文化 |
第二节 盘州方言词汇与生产文化 |
一、农耕文化 |
二、手工业文化 |
第三节 盘州方言词汇与节日习俗文化 |
一、节日文化 |
二、日常习俗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蒙汉动物谚语文化认知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形成的过程 |
一、认知自我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二、认知自然世界与环境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三、认知社会现象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四、认知经济现象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与隐喻 |
一、蒙汉动物谚语是概念隐喻 |
二、蒙汉动物谚语是语义隐喻 |
三、蒙汉动物谚语是目标与始源域的隐喻 |
第三节 蒙汉动物谚语与文化 |
第二章 蒙汉谚语动物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的喻体 |
一、有关传说动物的喻体 |
二、有关鸟类的喻体 |
三、有关哺乳动物的喻体 |
四、有关爬行动物的喻体 |
五、有关水生类的喻体 |
六、有关昆虫的喻体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共性 |
一、动物喻体喻义相同且谚语相同 |
二、动物喻体喻义相同而谚语相似 |
第三章 蒙汉动物谚语文内涵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差异形成的原因 |
一、地域特点 |
二、劳动生产 |
三、宗教与习俗 |
四、传说渊源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差异性 |
一、动物喻体喻义相同而谚语不同 |
二、动物喻体相同喻义不同谚语不同 |
三、动物喻体不同喻义相同谚语不同 |
四、动物喻体不同喻义相同谚语相似 |
第三节 蒙汉谚语动物中喻体喻义的零对应性 |
一、蒙古语动物谚语中喻体喻义的特殊存在 |
二、汉语动物谚语中喻体喻义的特殊存在 |
三、蒙汉谚语特殊存在形式 |
第四章 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思维文化差异性分析 |
一、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好”“(—)坏”的评价与标准 |
二、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美”与“丑”之评价 |
三、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适合”与“不适合”之评价与标准 |
四、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需要”与“不需要”之评价与标准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心理文化差异分析 |
一、含“(+)褒”义心理的蒙汉谚语 |
二、含“(—)贬”义心理的蒙汉谚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
一、俚语的界定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目标 |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
一、俚语的性质 |
二、俚语的特点 |
三、俚语的特殊性 |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
一、文化认同功能 |
二、交际改善功能 |
三、情感宣泄功能 |
四、禁忌回避功能 |
五、时尚展现功能 |
六、其他功能 |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
一、俚语的分类 |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
一、俚语的缘起 |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
一、单音节词 |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
三、声调差异 |
四、叠词 |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
一、来源一——颜色 |
二、来源二——动物 |
三、来源三——植物 |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
一、适配环境 |
二、结合对象 |
三、注重内容 |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
一、辩证思维 |
二、意象思维 |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
一、风俗介绍 |
二、例子说明 |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6)莫言《酒国》中骂詈语的汉译日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先行研究にぉける骂詈语の定义と分类 |
一、先行研究にぉける骂詈语の定义 |
二、先行研究にぉける骂詈语の分类 |
第三节 本研究の目的·意义及び方法 |
第四节 本研究の构成 |
第二章 『酒国』と上本研究にぉける骂詈语の分类にっぃて |
第一节 作家·訳者の概略及び『酒国』の梗概 |
第二节 出版後の反响 |
第三节 本研究にぉける骂詈语の分类 |
第三章 『酒国』にぉける骂詈语 |
第一节 胁威骂詈语 |
第二节 驱逐骂詈语 |
第三节 呪诅骂詈语 |
第四节 性语骂詈语 |
第五节 贬义骂詈语 |
第四章 両言语の骂詈语から见られる异同 |
第一节 伦理道德 |
第二节 尊卑观念 |
第三节 审美意识 |
第五章 终章 |
参考文献 |
付录1 |
谢辞 |
(7)金坛方言词汇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金坛概况 |
二、金坛方言及研究概况 |
三、选题依据、意义及方法 |
四、体例说明及发音人合作人情况 |
第一章 金坛方言词汇内部差异对比 |
第一节 金坛方言词汇内部差异对照表 |
第二节 金坛方言词汇内部相同情况分析 |
第三节 金坛方言词汇内部差异情况分析 |
第二章 金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
第一节 词形比较 |
一、音节数量比较 |
二、有音无字 |
三、语素差异 |
四、词缀差异 |
第二节 词义比较 |
一、词汇意义 |
二、语法意义 |
三、修辞意义 |
第三节 造词理据比较 |
一、根据事物自身的特征造词 |
二、根据当地人们的心理造词 |
第三章 金坛方言词汇与通东方言词汇的比较 |
第一节 金坛方言与通东方言词汇的抽样调查比较 |
一、二方言相同的词 |
二、二方言具有特殊规律的词 |
第二节 初步确定的金坛方言与通东方言特证词 |
一、二方言词汇形式完全不同且与普通话词汇形式也不相同 |
二、二方言词汇形式完全不同但金坛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形式相同 |
三、二方言词汇形式完全不同但四甲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形式相同 |
第四章 金坛方言词汇专题讨论 |
第一节 金坛方言地名 |
一、金坛地名的音节结构 |
二、金坛地名的构词方式及用词 |
三、金坛地名的修辞手法 |
第二节 金坛方言谚语 |
一、金坛方言谚语的分类 |
二、金坛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 |
第三节 金坛方言詈语 |
一、金坛詈语的分类及其文化内涵 |
二、金坛詈语的特殊用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汉越詈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汉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
二、汉日、汉英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
三、越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
四、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研究范围、研究目标、詈语的定义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目标 |
三、詈语的定义 |
第五节 选题的特色、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意义 |
一、选择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汉越詈语的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对比 |
一、汉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
二、越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
三、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异同 |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对比 |
一、汉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
二、越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
三、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异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各类主题汉越詈语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有关性主题的对比 |
一、汉越有关性器官的詈语 |
二、汉越有关性行为的詈语 |
三、汉越有关性乱的詈语 |
四、小结 |
第二节 汉越詈语贬称主题的对比 |
一、汉越有关动物贬称的詈语 |
二、汉越有关鬼神的詈语 |
三、汉越有关什物的詈语 |
四、汉越有关卑贱奸邪的詈语 |
五、汉越有关排泄的詈语 |
第三节 汉越其他主题詈语的对比 |
一、汉越有关驱逐的詈语 |
二、汉越有关威胁、诅咒的詈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詈语的功能对比 |
第一节 汉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
一、汉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
二、汉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
三、汉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
四、汉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
第二节 越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
一、越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
二、越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
三、越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
四、越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
第三节 汉越詈语的功能比较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对比 |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分析 |
一、比喻 |
二、夸张 |
三、借代 |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比较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越詈语产生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不同的场合 |
二、不同的时段 |
三、不同的性别 |
四、不同的年龄 |
五、不同的修养 |
第二节 心理因素 |
一、愤怒 |
二、厌恶 |
三、憎恨 |
四、嫉妒 |
五、恐惧 |
六、悲哀 |
七、失望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越詈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文化蕴含 |
一、詈语与孝文化等级观念 |
二、詈语与性别观念 |
三、詈语与死亡观念 |
四、詈语与伦理道德 |
第二节 汉越詈语在不同文体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
一、日常交际生活 |
二、影视作品 |
三、文学作品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渑池方言骂詈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渑池县的人文地理及历史沿革 |
1.2 骂詈语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
1.2.1 骂詈语的定义 |
1.2.2 骂詈语的研究现状 |
1.3 渑池方言研究现状及音系 |
1.3.1 渑池方言研究现状 |
1.3.2 渑池方言音系 |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
2.1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言结构类型 |
2.1.1 词 |
2.1.2 短语 |
2.1.3 句子 |
2.2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结构特点 |
第3章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义分类及特点 |
3.1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义分类 |
3.1.1 以人的负面特征骂詈 |
3.1.2 以性骂詈 |
3.1.3 以污物骂詈 |
3.1.4 以称呼语骂詈 |
3.1.5 以驱逐、威胁、诅咒等语言骂詈 |
3.2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义特点 |
3.3 渑池方言骂詈语同义语言单位辨析 |
第4章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分析 |
4.1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渑池方言骂詈语隐喻和转喻研究 |
4.1.1 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隐喻类型 |
4.1.2 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转喻类型 |
4.1.3 从隐喻和转喻角度看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词义引申 |
4.2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特点 |
4.2.1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功能特点 |
4.2.2 渑池方言骂詈语的语用性别特点 |
第5章 渑池方言骂詈语中的构词语素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D]. 王露.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盘州方言词汇研究[D]. 何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D]. 乌尼尔珠拉.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5]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6]莫言《酒国》中骂詈语的汉译日翻译研究[D]. 余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金坛方言词汇专题研究[D]. 吴沁茗. 喀什大学, 2020(07)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汉越詈语对比研究[D].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10]渑池方言骂詈语研究[D]. 刘风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