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乙酸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士权,查河霞,嵇童童,李登昆,张云[1](2021)在《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毒性研究及检测技术现状》文中认为生活饮用水消毒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消毒副产物,卤乙酸就是其中1类,由于卤乙酸大多具有急慢性毒性以及细胞毒性等,有必要对生活饮用水中的卤乙酸含量进行控制。我们系统综述了卤乙酸的毒性研究以及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检测技术现状,并对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检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赵士权,张云,李登昆[2](2021)在《饮用水中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法》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二氯乙酸(DCAA)、三氯乙酸(TCAA)的分析方法。方法准确移取10 m L待测水样于20 mL顶空瓶中,依次加入5 g无水硫酸钠、50μL硫酸溶液(1 mol/L)、150μL四丁基硫酸氢铵溶液(1 mol/L)、500μL硫酸二甲酯及300μL正戊烷立即加盖密封并充分震荡混匀2 min,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本法二氯乙酸在5~300μg/L、三氯乙酸在10~6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方法检出限(LOD)分别为0.60和0.24μg/L。饮用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1%~114.2%,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82%~9.36%。结论本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饮用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检测。
周长海,岳涛,王艳,徐婷,王瑞菲,冯维春[3](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业氯乙酸中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氯乙酸样品经体积比为95∶5的0.05%(体积分数)磷酸溶液-甲醇(流动相)溶解后,用0.45μm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滤液中氯乙酸、二氯乙酸与乙酸的含量。选用Inert Sustain AQ-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用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15nm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目标化合物均达到了基线分离;氯乙酸、二氯乙酸、乙酸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5;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检出限(3S/N)分别为0.19,0.08,0.12mg·L-1。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平行测定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1%,6.6%,5.1%,极差分别为0.32%,0.03%,0.03%,满足HG/T 3271-2000对两次测定值差值的规定。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分别为99.8%~100%,97.5%~101%,96.7%~102%。与标准方法(HG/T 3271-2000)相比,本方法测定值的极差更小。
凌云飞,芮文武,桂萍,郭风巧,邬晶晶,朱良琪,吴玲娟,张勇[4](2020)在《饮用水中三氯乙醛含量的直接和间接测定方法比较分析》文中提出为了减少超标结果的误判、降低检测频次,分别采用间接测定法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P&T-GC)和直接测定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LLE-GC)对存在三氯乙醛含量超标情况(测定值大于国家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限值10μg·L-1)的7个城市的35个出厂水和管网水样品进行了测定,并对产生这2种方法结果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方法验证结果显示,这2种方法均能满足质量控制要求,但P&T-GC的平行性优于LLE-GC的。这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显示:57.1%样品的P&T-GC测定结果大于10μg·L-1,而LLE-GC的测定结果均小于规定的限值,t检验结果显示这2种方法存在显着性差异。分析原因发现,水中存在的三氯乙酸通过衍生化转化为三氯甲烷的生成能力越强,P&T-GC测得的三氯乙醛含量越高,而对LLE-GC的测定结果的影响不大;采样点与出厂水出水口的距离越远,P&T-GC和LLE-GC测得的三氯乙醛含量越高,但P&T-GC的增加幅度约为后者的5倍。因此,在采用P&T-GC测得实际水样中三氧乙醛含量超标时,建议采用LLE-GC进行复测和确认。
刘文军,马姝湜,李宝民[5](2020)在《气相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测定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及三氯乙酸的方法比对》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分别用气相色谱法及离子色谱法测定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含量,将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等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种方法均能对出厂水中的二氯乙酸及三氯乙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离子色谱法前处理简单,但检测限较高,不利于检测低浓度的二氯乙酸及三氯乙酸,气相色谱法检测限虽较低,但前处理繁琐。可根据水样中两种氯乙酸含量高低,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运用至日常检测工作中。
王玲巧[6](2020)在《伏安刻蚀制备高活性多孔银膜及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文中提出氯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卤代污染物,研究高效的、快速的三氯乙酸含量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伏安刻蚀法对金属银丝进行表面改性,制得高活性多孔自支撑银膜,用于环境污染物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材料表征。利用恒电位阶跃分析改性银丝的表面粗糙度变化,利用循环伏安法考察改性银丝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计时电流法探究改性银丝的电分析检测性能。由于银丝良好的导电性,和改性后获得的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等优点,将其应用于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三氯乙酸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1)以无机阴离子作为刻蚀活化液,考察其不同种类及调控条件对银丝的伏安刻蚀效果。选取不同阴离子,如HCO3-,CO32-,NO3-,OH-,SO42-,F-,Cl-,Br-,I-,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卤族元素氯离子是最佳选择。进一步优选无机阴离子(Cl-)的浓度和伏安刻蚀圈数对制备高活性多孔银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a Cl溶液的浓度为0.5 mol·L-1时,伏安刻蚀循环2周是最佳的。通过恒电位阶跃实验测得活化后银丝表面粗糙度为144.8 cm2·cm-2,SEM分析表明活化后银丝表面呈现多孔结构,孔径在0.3μm左右,多孔膜厚度为4.5μm。与光亮的银丝(粗糙度为1.7 cm2·cm-2)相比,活化后银丝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提高了85倍。用于电分析检测三氯乙酸时,基于三氯乙酸0.1-518.1μmol·L-1的浓度范围,得出最低检测限是70 nmol·L-1(R2=0.9983)。改性后银丝电极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重现性,且具有优秀的抗干扰性能以及长期稳定性。(2)鉴于目标检测物三氯乙酸中包含三个Cl原子,以及伏安刻蚀机理可以想到,三氯乙酸分子中的氯元素也可以成为刻蚀活化的有效氯。因此,我们以三氯乙酸为刻蚀液,通过伏安刻蚀法对金属银丝的表面微结构进行改性,构建具有目标检测物三氯乙酸印迹刻蚀的银丝活化电极。利用SEM、XRD、EDS等表征结果可知,以三氯乙酸为活化液刻蚀金属银丝表面,可获得比无机阴离子刻蚀更加丰富的多孔银膜骨架结构。在刻蚀过程中银丝表面的微结构中引入了由氯原子键合的三氯乙酸分子,增强了表面粗糙度,提高了电化学真实表面积,还在电极表面印迹了与三氯乙酸高度匹配的活性位点,使得改性银丝电极获得更高的电催化活性。通过优化印迹刻蚀过程的制备条件,如三氯乙酸浓度、银丝印迹刻蚀的圈数、印迹刻蚀过程中的循环伏安扫描范围,得出当三氯乙酸浓度为0.5 mol·L-1,刻蚀圈数为20周,循环伏安扫描范围为-0.6~1.0V时,制得的高活性多孔银膜骨架电极性能最佳。由恒电位阶跃实验得出该电极的电化学真实表面积为753.2cm2·cm-2,比光亮银丝表面提高了426倍,比Cl-离子伏安刻蚀的银丝提高了5倍。将其用于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基于三氯乙酸0.05-313.2μmol·L-1的浓度范围,计算得出最低检测限是35 nmol·L-1(R2=0.9997)。新制得的改性银丝电极同样具有优异的重复性、重现性、长期稳定性、抗干扰性能。
洪雅雯[7](2020)在《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为野生珍稀食用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南地区。该菌富含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此近年来关于其研究日益增多。多糖是鸡枞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目前对鸡枞菌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溶性多糖的生理活性,却少见水溶性多糖分子结构以及非水溶性多糖结构和活性的相关报道。几丁质是食用菌非水溶性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甲壳动物几丁质在提取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而食用菌原料易得,提取几丁质条件更为温和,产物性质也更为稳定,因此食用菌几丁质有可能成为甲壳动物几丁质的替代产品。本文以贵州鸡枞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水溶性多糖WSP和非水溶性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并从WSP中分离中性多糖组分NWSP以及从CGC中分离非水溶性葡聚糖ISP-3,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四者的结构、性质和生理活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的基础上,提取并纯化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WSP,采用气相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刚果红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分析其结构,同时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亚铁离子螯合率等为指标,考察WS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等三个因素对水溶性粗多糖得率均影响显着,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提取温度。水溶性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3℃、提取时间3 h、液料比31:1 m L/g,该条件下粗多糖得率的理论值为15.21%。以优化条件提取并纯化后得到水溶性多糖WSP,得率为1.32%,其中总糖、水分、灰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6.04%、6.69%、2.15%、4.92%。WSP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8.72:24.41:1。WSP为非均质多糖,其中至少含有三个组分,数均分子量分别为303823、1767和844 Da,其中高分子量组分为主要组分,而且WSP分子中可能含有吡喃糖环、β型糖苷键和螺旋结构。同时,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WSP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3.38%、53.50%、86.07%。2、将水溶性多糖WSP经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组分分离,在利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纯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甲基化分析、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力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对均一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同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WSP分离得到NWSP、ACWSP-1、ACWSP-2、ALWSP等四个组分,但仅有中性多糖组分NWSP为均一组分,并将其用于后续结构鉴定和活性分析。NWSP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构成,二者摩尔比为1:3.09,数均分子量为9636 Da,分子结构的重复单元为→2-α-L-Fucp-1→(6-α-D-Galp-1)3→。同时,NWSP分子不是单链结构,而是呈多链盘曲缠绕或连接成环的形态。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NWSP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清除率最高为79.01%。但其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相对较弱,吸光度或清除率最大值分别为0.55、35.42%、37.64%。同时,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NWSP不能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因此NWSP可能不具有免疫活性。NWSP对人肝癌细胞Hep3B、结肠癌细胞SW480、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为10.57%、15.24%、7.40;对慢性髓源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具有微弱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为24.13%。3、将鸡枞菌子实体水提残渣经脱蛋白、脱盐、脱色处理后,提取具有较高纯度的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采用元素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光谱法、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分析其结构和性质,同时以抗模拟胃液水解率、抗α-淀粉酶水解率以及益生菌增殖率等指标考察其益生元活性。CGC得率为13.46%,其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分别为3.99%、0.11%和1.31%,残余金属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钠、铁、钙、铝、镁等。CGC中葡聚糖和几丁质摩尔比为1:1.17,几丁质含量较高,且CGC中氮元素含量为3.34%,由此计算得到几丁质含量为48.43%。CGC与虾壳几丁质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几丁质的特征基团在CGC各相关谱图中均有所显示,几丁质构型为α型,但CGC与海带多糖的相似性不明显。经计算,CGC结晶度指数为64.81%,脱乙酰度为34.60%,二者分别低于和高于虾壳几丁质。CGC降解峰值温度和吸热峰焓变值分别为314.88℃和-55.31 J/g,略低于虾壳几丁质,即CGC热稳定性弱于虾壳几丁质。此外,WSP和CGC对胃液和α-淀粉酶均具有一定抗性,但CGC抗性更强,水解度最高时分别仅为1.34%和1.01%。二者对两岐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粪肠球菌增殖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并能促进三种菌代谢产酸,因此二者均具有明显的益生元活性。4、利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乙酸溶液从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中分离多种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甲基化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方法和仪器分析含量最高的组分ISP-3的结构和性质特点。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ISP-3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并含有微量甘露糖、半乳糖以及少量未被完全分离的几丁质。该分子可能含有β型糖苷键,并且可能是主链主要由糖基→6-D-Glcp-1→构成,兼有→4-D-Glcp-1→和→4,6-D-Galp-1→,并在半乳糖基(→4,6-D-Galp-1→)处连有→3-D-Manp-1→支链的复杂多糖分子。此外,ISP-3热降解过程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结束温度分别为284.18℃、325.93℃和355.75℃。
王新娟,肖洋,韩伟,王琛[8](2019)在《吸收液采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和废气中9种卤乙酸》文中研究表明以40mL的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为吸收液,吸收采集空气或废气中9种卤乙酸,采气流量为0.5L·min-1,采集时间为40min,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吸收液中9种卤乙酸的含量,用DB-1701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以1,2,3-三氯丙烷为内标,9种卤乙酸的线性范围均为3.0~400.0μg·m-3,检出限(3S/N)为0.35~2.03μg·m-3。加标回收率为73.7%~117%,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3.4%~8.4%。
史作然,单广波,杨丽,刘宇[9](2019)在《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测定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分别总结了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离子色谱法以及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方法。总体来说,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需要对样品迚行预处理,比较繁琐。离子色谱法虽然不用迚行预处理,但是测定结果容易发到水中其它阴离子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也不用对样品迚行预处理,但是检出限比较高,和质谱检测器迚行串联可以达到比较好的结果。实验室分析人员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马晓年,李旭,张秀清,梁志坚,欧利华,陈俊秀[10](2019)在《离子色谱法对饮用水中部分消毒副产物含量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浓度测定方法,为饮用水水质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对市场供水中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三氯乙酸含量进行测定,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采用本研究建立的离子色谱法条件测定结果表明,对水样中二氯乙酸、三氯乙酸均能得到良好结果,标准曲线范围为2. 5μg/L~500. 0μg/L,检出限为1. 0μg/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离子色谱方法操作简单,检测结果可靠,线性范围宽,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及精密度。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乙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乙酸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毒性研究及检测技术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卤乙酸的毒性 |
1.1 急性慢性毒性 |
1.2 生殖发育毒性 |
1.3细胞毒性 |
1.4遗传毒性 |
2 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检测方法 |
2.1 国内外标准检测方法 |
2.2 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检测的水样前处理技术 |
2.2.1 直接进样法 |
2.2.2 液液萃取衍生法 |
2.2.3 固相萃取或微萃取法 |
2.3 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的前沿检测技术 |
2.3.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3.2 离子色谱法 |
2.3.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3.4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 |
2.4 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检测技术展望 |
3 结语 |
(2)饮用水中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方法 |
1.2.1 仪器条件 |
1.2.2 溶液配制 |
1.2.3 样品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衍生化方式的改进和优化 |
2.2 线性范围和方法检出限 |
2.3 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 |
2.4 饮用水样的测定 |
3 结论 |
(3)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业氯乙酸中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部分 |
1.1仪器与试剂 |
1.2仪器工作条件 |
1.3试验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色谱行为 |
2.2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1检测波长 |
2.2.2色谱柱 |
2.2.3流动相 |
2.3标准曲线、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
2.4精密度及回收试验 |
2.5方法比对 |
(4)饮用水中三氯乙醛含量的直接和间接测定方法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2.1 P&T-GC |
1.2.2 LLE-GC |
1.3 试验方法 |
1.3.1 P&T-GC测定 |
1.3.2 LLE-GC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行为 |
2.2 方法验证 |
2.2.1 P&T-GC |
2.2.2 LLE-GC |
2.3 实际水样分析 |
2.4 方法差异的原因分析 |
2.4.1 共存物质的干扰 |
2.4.2 采样点距离水厂出水口的影响 |
(5)气相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测定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及三氯乙酸的方法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气相色谱法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1.3 内标萃取液的配制 |
1.1.4 色谱条件 |
1.1.5 样品处理 |
(1)萃取 |
(2)衍生化 |
(3)水样测定 |
1.2 离子色谱法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3 色谱条件 |
1.2.4 样品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方法谱图 |
2.2 方法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2.3 方法精密度与回收率 |
3 结论 |
(6)伏安刻蚀制备高活性多孔银膜及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化学传感器 |
1.2.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
1.2.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
1.2.3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
1.3 三氯乙酸 |
1.3.1 三氯乙酸介绍 |
1.3.2 三氯乙酸的检测 |
1.4 多孔电极 |
1.4.1 多孔电极的研究现状 |
1.4.2 银电极的研究现状 |
1.4.3 多孔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
1.5 论文选题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2 实验测试方法 |
2.2.1 扫描电镜测试(SEM) |
2.2.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试(XPS)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5 离子色谱分析 |
2.3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2.3.1 银丝电极的前处理 |
2.3.2 缓冲溶液的制备 |
第三章 氯离子伏安刻蚀制备高活性多孔银膜及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 |
3.1 引言 |
3.2 银丝电极伏安刻蚀剂阴离子的选择 |
3.3 银丝电极伏安刻蚀条件优化 |
3.4 高活性多孔银丝电极的伏安刻蚀制备 |
3.5 银丝电极表面伏安刻蚀的表征 |
3.5.1 SEM分析 |
3.5.2 XRD分析 |
3.5.3 XPS分析 |
3.5.4 银丝电极伏安刻蚀机理 |
3.6 伏安刻蚀制备的高活性多孔银丝电极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行为 |
3.7 伏安刻蚀法制备的高活性多孔银丝电极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3.7.1 电位优化 |
3.7.2 三氯乙酸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
3.8 伏安刻蚀制备的高活性多孔银丝电极的抗干扰性,重复性及稳定性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迹刻蚀制备自支撑多孔银膜骨架及其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 |
4.1 引言 |
4.2 印迹法制备多孔银膜骨架的条件优化 |
4.3 自支撑多孔银膜骨架的制备 |
4.4 银丝电极印迹刻蚀的表征 |
4.4.1 离子色谱 |
4.4.2 SEM分析 |
4.4.3 XRD分析 |
4.4.4 银丝电极印迹刻蚀的机理 |
4.5 印迹刻蚀制备的自支撑多孔银膜骨架电极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行为 |
4.6 印迹刻蚀制备的自支撑多孔银膜骨架电极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4.7 印迹刻蚀制备的自支撑多孔银膜骨架电极的抗干扰性,重复性及稳定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用菌多糖研究概况 |
1.1.1 提取 |
1.1.2 分离与纯化 |
1.1.3 结构分析 |
1.1.4 生理活性与构效关系 |
1.1.5 食用菌几丁质 |
1.2 鸡枞菌研究概况 |
1.2.1 营养成分 |
1.2.2 生理活性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性质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水溶性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
2.3.3 单因素实验 |
2.3.4 响应面法优化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工艺 |
2.3.5 水溶性粗多糖纯化处理 |
2.3.6 分子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
2.3.7 化学组成分析 |
2.3.8 紫外光谱分析 |
2.3.9 红外光谱分析 |
2.3.10 刚果红实验 |
2.3.11 表面形态观察 |
2.3.12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单因素实验 |
2.4.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 |
2.4.3 水溶性多糖WSP性质分析 |
2.4.4 体外抗氧化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与纯化 |
3.3.2 分子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
3.3.3 单糖组成测定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3.3.5 甲基化分析 |
3.3.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3.7 分子形态观察 |
3.3.8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3.3.9 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
3.3.10 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实验 |
3.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与纯化 |
3.4.2 分子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
3.4.3 单糖组成测定 |
3.4.4 红外光谱分析 |
3.4.5 甲基化分析 |
3.4.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4.7 分子形态观察 |
3.4.8 体外抗氧化性 |
3.4.9 免疫活性 |
3.4.10 抗肿瘤活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鸡枞菌子实体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分离纯化 |
4.3.2 组成成分分析 |
4.3.3 C、H、N元素分析 |
4.3.4 红外光谱分析 |
4.3.5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4.3.6 ~(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
4.3.7 表面形态观察 |
4.3.8 热力学性质分析 |
4.3.9 体外益生元活性分析 |
4.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组成成分分析 |
4.4.2 C、H、N元素分析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4.4.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4.4.5 ~(13)C固体核磁共振谱分析 |
4.4.6 表面形态分析 |
4.4.7 热力学性质分析 |
4.4.8 体外益生元活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鸡枞菌子实体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分离提取及性质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分离提取 |
5.3.2 单糖组成测定 |
5.3.3 红外光谱分析 |
5.3.4 甲基化分析 |
5.3.5 表面形态观察 |
5.3.6 热力学性质分析 |
5.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非水溶性多糖组成分析 |
5.4.2 单糖组成分析 |
5.4.3 红外光谱分析 |
5.4.4 甲基化分析 |
5.4.5 表面形态观察 |
5.4.6 热力学性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8)吸收液采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和废气中9种卤乙酸(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部分 |
1.1仪器与试剂 |
1.2仪器工作条件 |
1.3试验方法 |
1.3.1样品采集 |
1.3.2样品前处理 |
2结果与讨论 |
2.1色谱行为 |
2.2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选择 |
2.3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2.4回收试验 |
2.5精密度试验 |
2.6采样效率 |
2.7稳定性 |
2.8样品分析 |
(9)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1 气相色谱法 |
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 离子色谱法 |
2.1 实验条件的选择 |
2.2 和其他装置的串联 |
3 液相色谱法 |
3.1 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 |
3.2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 |
4 结语 |
(10)离子色谱法对饮用水中部分消毒副产物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液液萃取衍生-气相色谱法 (国标法) [8] |
1.2.1 色谱条件 |
1.2.2 样品处理 |
1.2.3 工作曲线制备 |
1.3 离子色谱法 |
1.3.1 色谱条件 |
1.3.2 样品处理 |
1.3.3 标准溶液配置 |
2 结果 |
2.1 液液萃取衍生-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 |
2.1.1 方法的相关参数 |
2.1.2 精密度及准确度实验结果 |
2.2 离子色谱法 |
2.2.1 淋洗液的选择 |
2.2.2 淋洗液流速的选择 |
2.2.3 进样量的选择 |
2.2.4 淋洗液浓度的选择 |
2.2.5 离子色谱法方法检测相关参数 |
2.2.6 精密度及准确度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四、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乙酸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毒性研究及检测技术现状[J]. 赵士权,查河霞,嵇童童,李登昆,张云. 职业与健康, 2021(19)
- [2]饮用水中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法[J]. 赵士权,张云,李登昆. 职业与健康, 2021(14)
- [3]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业氯乙酸中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J]. 周长海,岳涛,王艳,徐婷,王瑞菲,冯维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1(01)
- [4]饮用水中三氯乙醛含量的直接和间接测定方法比较分析[J]. 凌云飞,芮文武,桂萍,郭风巧,邬晶晶,朱良琪,吴玲娟,张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0(11)
- [5]气相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测定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及三氯乙酸的方法比对[J]. 刘文军,马姝湜,李宝民. 广东化工, 2020(20)
- [6]伏安刻蚀制备高活性多孔银膜及对三氯乙酸的电化学检测[D]. 王玲巧.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D]. 洪雅雯. 浙江大学, 2020
- [8]吸收液采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和废气中9种卤乙酸[J]. 王新娟,肖洋,韩伟,王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9(08)
- [9]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测定方法[J]. 史作然,单广波,杨丽,刘宇. 当代化工, 2019(07)
- [10]离子色谱法对饮用水中部分消毒副产物含量测定[J]. 马晓年,李旭,张秀清,梁志坚,欧利华,陈俊秀.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