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孟翀[2](2021)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参与者,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围绕为什么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课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一直贯穿教育教学变革的始终。教师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关注教师发展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融入到教师教育当中,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配合者、支持者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参与者,并逐步走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内核,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的有效策略与发展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为了预先掌握与呈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研究根据相关理论,确定了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实践、认知、情感、元认知、批判以及道德等六个方面的维度,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法收集样本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反映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整体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在性别属性、年龄、学历背景、教龄、工作职称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第二,因为具体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决策。因此,研究根据样本的水平将总样本分为低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以及高等水平组,在分组基础上选择了教师M、N以及O三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法、生活史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阶段理论,凝练与归纳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核心类属与次级类属,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并深度描绘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相关因素的本质内涵,以及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定性结构关系。为后续量化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本研究在前期理论框架建构与个案研究相关结论基础上,建构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同样选择个案的样本总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相结合的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结构关系。最后,本研究综合考量个案研究的质化结论与问卷调查法的量化研究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结构关系与量化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从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文化根基、实践范式、发展逻辑、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建议。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本研究从学科环境创设、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保障措施等提出优化策略。
徐明燕[3](2020)在《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及提升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大幅增加:由原来的文理分科两个选择,变成现在的20种(6选3)或35种(7选3)课程选择。面对诸多选择,选什么、怎么选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势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高中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就势必要求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中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无意与无力于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很多高中生不懂或无从于职业生涯规划;再观广大农村普通高中,由于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职业生涯教育严重缺乏,可见在农村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获取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又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农村普通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职业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形成状态等进行了调查,并借助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农村普通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自我同一性的达成现状很不乐观;二是农村普通高中生迫切需要职业生涯教育;三是农村普通高中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本研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主观原因是农村普通高中生自我认知的不足、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家长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意识的淡薄等;客观原因是当前农村普通高中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指导和社会支持配合力度弱等。而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自我同一性形成高度相关,因此本研究尝试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提出四大提升策略:一是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意识;二是有效促进农村普通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提升其自我认知;三是积极建构以“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为主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重塑其职业生涯教育目标——由近及远“三期式”目标体系、完善其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层层递进“螺旋式”内容体系、丰富其职业生涯教育途径——“一主三补”互补式操作体系、探索其职业生涯教育评价方式——“一中心两基本”三维评价体系;四是深入挖掘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资源,以期促进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李天琦[4](2020)在《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随着国家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旅游职业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然而,随着当今职教与普教的矛盾的日益加剧,中职学生存在的“四困”问题(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就业困境)日渐突出。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中职学校普遍设立的热门专业,旅游职业人才培育问题已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研究破解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的“四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广泛搜集与疏理相关研究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分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的现状,运用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剖析其突出问题与根源,寻求其破解路径改进对策,以期指导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工作,从而推进该类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对中职其他专业学生、普高学生、高职学生等各类受教育者群体的成长成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范学林[7](2020)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情境教学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且被广泛运用。而情境教学的有效落实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素材,情境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然而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运用中,暴露出素材选取与运用上的一些问题,教师习惯于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所需要的情境素材,而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上丰富的情境素材重视度不高,利用率较低,缺乏深入地挖掘。作为刚刚进入中学时代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种种成长困惑,需要具体的情境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因此本文以教材情境素材的运用研究为主题,以统编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切入点,对教材情境素材的类型、呈现特征、运用意义、运用现状、运用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发挥教材情境素材辅助教学的最大作用。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教材情境素材是指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而在课前搜集的能够为创设教学情境所用的、能够唤起学生情感态度体验的教材上的一系列材料。教材上的情境素材可分为图片、文字、活动素材,具有层层递进,诱发思考、目标明确,注重引导、源于生活,关注成长的特征。本文认为运用教材情境素材的意义在于能够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性质,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能够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对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运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笔者通过在大同市三所中学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了教材情境素材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运用教材情境素材的认识与实际存在脱节;教师利用教材情境素材进行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对教材情境素材的归纳、整合力度不够;学生参与教材情境素材教学的主动性不高。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运用对策进行了分析。本文结合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着重从针对实际,深入分析教材情境素材、整合教学,有效利用教材情境素材、关注学生情感,升华教材情境素材三个大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从提出的具体对策着手,提高教材情境素材的使用效率,从而帮助七年级学生更好的迎接新生活,解决逐渐面临的成长困惑,提高用习得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爱利[8](2020)在《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化教学实践 ——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向纵深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论断,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常用的教学媒体工具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教学平板电脑作为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的重要在线学习工具也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很多地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被称为“平板教学”。本文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通过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学校和班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等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平板电脑在青岛市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明确了应用教学平板电脑开展课堂教学的相关条件、日常管理方式及使用方法,并结合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分析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基本功能、特定功能,并与其他的教学媒体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梳理出在应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学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需求脱节;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在以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主体进行改进,以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教师层面,加强信息化教学教研团队建设,通过专家讲座、教师专题培训、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意识发展;提升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设计的能力,具备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资源的开发重组级力等。学生层面,通过多种途径、多样性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以支撑信息化教学中有效学习活动的完成,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学校层面,进一步加强开展信息化教学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对教学平板电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做好学生的视力保护及安全上网等方面的工作。在对以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流程和各阶段师生任务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以《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为例,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应用案例,并对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更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形态。开展以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更好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确立的“将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主要任务。
董清颖[9](2020)在《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文中认为中小学教师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课题研究的“施工图”,课题研究设计的质量关系着课题研究这座“大厦”能否顺利竣工,规范、科学且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设计的研究方案,普遍存在着严重失范现象,导致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行性不高,需要在详细分析其实际操作层面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观念层面的现状加以规避。为此,本研究首先依据相关教材中的教育研究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参考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申报书的评审标准,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框架,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加以验证;然后依据此框架对A市“十三·五”教师专项课题的申报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了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规范问题,并在问题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课题设计规范性的若干策略。论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及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内涵,并构建了评判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是否规范的基本标准,为具体分析概括中小学教师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存在的规范问题确立了检视框架。评判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否规范的标准依各个部分而不同,但其共同标准包括具体性、针对性、可行性等。依据上述标准,论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A市49项“十三·五”教师专项课题的申报书进行了多维分析,概括了其研究方案设计失范的具体表现:课题名称选题不当、表述失范;概念界定内涵模糊、随意性强;研究目标空洞泛化、针对性差;文献综述内容薄弱、引用失范;研究内容逻辑不清、偏离主题;研究方法选用不当、设计随意;等等。论文还自编问卷,对S省内部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课题设计规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同相关的规范性要求,但实践操作与观念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交叉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以及职称高低是影响教师对设计规范的认同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论文还进行了深入的成因分析。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取向严重、对研究问题“高大上”的盲目追求、教育理论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科研培训知识本位倾向突出等等,是导致上述课题设计失范、设计认知与设计实操相背离的主要原因。最后,论文针对问题与成因,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课题研究设计重回规范的若干策略,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由工具取向转向本体取向;关注教育实践发展动向,实现热点问题校本化设计;追求理论研习系统化、深刻化,把握教育问题内在逻辑;创新参与式实操培训,夯实课题研究设计技能等。
邓杨艳[10](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为研究主题;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从而改善枯燥、乏味、无趣的教学课堂,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质量以及效率,让师生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的同时,达到本门课的教学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问卷调查法,这四个研究方法对本文的写作成果至关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相关理论概述,包括相关概念、基本特征、理论借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本文写作起到了一个好的铺垫作用;第二部分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目的为了让这门课教师意识到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须遵守基本原则才能发挥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只有发现问题并找出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第四部分写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对策,这是本文写作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本文的升华部分。笔者经调查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偏低,最关键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因此,本文提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对策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使用新媒体教学普遍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因此,新媒体语言艺术是本文探讨得比较深入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特色。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契机:回应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 |
(二)教育旨归: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教学反思: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
(四)实践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的教育实践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方法 |
(二)量化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六、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七、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差异的研究 |
(二)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策略的研究 |
(三)教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适切性与匹配性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工具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
三、技术接受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过程的研究 |
(二)教师采纳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策略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教师教学反思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 |
二、教师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 |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
(二)教师的个人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技术接受相关理论 |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拓展模型 |
(二)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 |
(三)个人计算机使用模型(MPCU) |
(四)社会认知理论(SCT)模型 |
(五)整合TAM与 TPB(C-TAM-TPB)模型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理论 |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关系的理论构建 |
(一)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核心目标 |
(二)教学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互动的中介力量 |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前提的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绩效预期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困难预期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群体影响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便利条件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意向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行为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 |
一、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
(二)问卷编制与问卷题项修订 |
(三)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选择 |
(四)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总体发展水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的差异比较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调查研究结论 |
(一)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个案实证研究 |
一、个案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与确定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三)三级编码结果及信息饱和度检验 |
(四)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 |
二、小学语文教师M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三、小学语文教师N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四、小学语文教师O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五、个案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 |
六、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与测量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测量 |
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PLS-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PLS-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三、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CB-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CB-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四、实证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 |
(一)创设适宜教师采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情境 |
(二)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弱化教学困惑 |
(三)提供更为健全且系统的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建议 |
(一)个人哲学: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
(二)实践批判: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实践范式 |
(三)技术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
(四)虚拟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平台建设 |
(五)技术参与监控: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监控体系建设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
二、研究展望 |
(一)开发更为完善的研究工具 |
(二)拓展研究对象的选择范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行为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课堂教学反思访谈提纲 |
(一)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访谈提纲 |
(二)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访谈提纲 |
(三)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访谈提纲 |
附录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及提升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课程改革、高考制度革新等催促着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 |
1.1.2 高中阶段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补位 |
1.1.3 本人兴趣及已有研究存在继续研究与提升的空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 |
2.1 农村普通高中生 |
2.2 自我同一性 |
2.3 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教育 |
2.3.1 生涯 |
2.3.2 职业生涯 |
2.3.3 职业生涯规划 |
2.3.4 职业生涯教育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外研究综述 |
3.1.1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历程 |
3.1.2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
3.1.3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述评 |
3.2 国内研究综述 |
3.2.1 国内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历程 |
3.2.2 国内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
4 农村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 |
4.1 研究工具 |
4.1.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量表 |
4.1.2 农村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调查问卷 |
4.2 统计方法 |
4.3 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设计、测试及数据处理 |
4.3.2 调查对象 |
4.3.3 问卷信度和效用检验 |
4.4 农村普通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现状的调查分析 |
4.4.1 农村普通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整体现状调查 |
4.4.2 不同性别农村普通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现状分析 |
4.4.3 不同年级农村普通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现状分析 |
4.4.4 农村与城镇普通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差异分析 |
4.4.5 农村普通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
4.5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4.5.1 农村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调查 |
4.5.2 农村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调查 |
4.5.3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 |
5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
5.1.1 学生方面的问题 |
5.1.2 学校方面的问题 |
5.1.3 社会方面的问题 |
5.2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主观原因 |
5.2.2 客观原因 |
6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提升策略 |
6.1 加大对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意识 |
6.2 有效促进农村普通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提升其自我认知 |
6.2.1 多途径探索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具体方法 |
6.3 积极建立以“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为主”的系统生涯教育体系 |
6.3.1 重塑其职业生涯教育目标——由近及远“三期式”的目标体系 |
6.3.2 完善其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层层递进“螺旋式”的内容体系 |
6.3.3 丰富其职业生涯教育途径——“一主三补”互补式的操作体系 |
6.3.4 探索可行的职业生涯教育评价——“一中心两基本”三维评价体系 |
6.4 深入挖掘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资源 |
6.4.1 保障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
6.4.2 多形式开展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人才的培养 |
6.4.3 积极挖掘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本土社会资源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量表 |
附录2: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教师访谈提纲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想困惑的概念 |
2.1.2 心理困扰的概念 |
2.1.3 学习困难的概念 |
2.1.4 就业困境的概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
2.2.4 罗森塔尔效应 |
第3章 CJ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过程 |
3.2 调查数据的统计 |
3.2.1 学生对自身“四困”问题的认知现状 |
3.2.2 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四困”问题的认知现状 |
3.2.3 学校应对学生“四困”问题的现有措施 |
第4章 CJ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剖析 |
4.1 “四困”问题的主要表现 |
4.1.1 思想困惑的主要表现 |
4.1.2 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
4.1.3 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 |
4.1.4 就业困境的主要表现 |
4.2 “四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困惑的原因分析 |
4.2.2 心理困扰的原因分析 |
4.2.3 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
4.2.4 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CJ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破解路径改进对策 |
5.1 强化思想引导,解除思想困惑 |
5.2 深化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困扰 |
5.3 加强学习辅导,克服学习困难 |
5.4 增强就业指导,摆脱就业困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A 关于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的调查问卷 |
附件B 关于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的访谈提纲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7)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相关分析 |
(一)核心概念分析 |
1.情境素材 |
2.教材情境素材 |
(二)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类型 |
1.图片情境素材 |
2.文字情境素材 |
3.活动情境素材 |
(三)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呈现特征 |
1.层层递进,诱发思考 |
2.目标明确,注重引导 |
3.源于生活,关注成长 |
(四)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运用意义 |
1.有利于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性质,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 |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
3.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的运用现状分析 |
(一)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现状调查 |
1.问卷设计 |
2.教师对于教材情境素材的运用情况的调查 |
3.学生对于教材情境素材的认知程度的调查 |
(二)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的问题分析 |
1.教师对运用教材情境素材的认识与实际存在脱节 |
2.教师利用教材情境素材进行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 |
3.教师对教材情境素材的归纳、整合力度不够 |
4.学生参与教材情境素材教学的主动性不高 |
三、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的对策研究 |
(一)针对实际,深入分析教材情境素材 |
1.明确素材意图,有针对性地使用情境素材 |
2.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整合情境素材 |
3.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集体备课研究教材、情境素材 |
(二)整合教学,有效利用教材情境素材 |
1.把控教材情境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时间 |
2.注意教材情境素材在各个教学阶段的适用性 |
3.把握教材情境素材使用过程中的互通性 |
(三)关注学生情感,升华教材情境素材 |
1.以“时”导学,紧扣时政热点选取教材情境素材 |
2.以“情”导学,联系学生情感使用教材情境素材 |
3.以“问”导学,巧设问题情境升华教材情境素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化教学实践 ——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在智能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
1.1.2 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课堂观察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信息化教学 |
2.1.2 平板电脑教学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首要教学原理 |
2.2.2 深度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平板电脑教学使用情况调查 |
3.2 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中的使用 |
3.2.1 平板电脑课堂教学条件 |
3.2.2 平板电脑日常管理 |
3.2.3 平板电脑使用方法 |
3.3 平板电脑教学功能分析 |
3.3.1 自主学习模块 |
3.3.2 互动交流模块 |
3.3.3 巩固测评模块 |
3.4 平板电脑与其他教学媒体比较 |
3.5 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5.1 教师层面问题 |
3.5.2 学生层面问题 |
3.5.3 学校层面问题 |
4 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改进策略 |
4.1 教师层面 |
4.1.1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
4.1.2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设计的能力 |
4.1.3 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 |
4.1.4 提升教师资源开发与重组能力 |
4.2 学生层面 |
4.2.1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4.2.2 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
4.3 学校层面 |
4.3.1 进一步加强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
4.3.2 加强对教学平板电脑使用的监管 |
5 以教学平板电脑为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流程 |
5.1 课前阶段 |
5.2 课中阶段 |
5.3 课后阶段 |
6 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
6.1 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应用案例——《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
6.1.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
6.1.2 案例分析 |
6.2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
6.2.1 问卷分析 |
6.2.2 调查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育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
2、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与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密切相关 |
3、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普遍存在失范现象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中小学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2、关于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 |
3、关于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
4、相关研究的综合评价 |
(1)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
(2)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文献研究法 |
(3)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教育课题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内涵与意义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育课题研究 |
(二)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 |
(三)教育课题研究设计的规范性 |
二、提高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意义 |
(一)助力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
(二)助推研究者的科研素养 |
第二章 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的梳理与验证 |
一、规范的梳理建构:基于课题申报书和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
(一)课题申报书与教科书中相关文本的摘要 |
(二)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的基本框架 |
二、规范的验证确立:基于专家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 |
第三章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现状探析 |
一、设计现状:基于研究样本的分析 |
(一)样本设计 |
(二)设计失范的具体表现 |
1、课题名称选题不当,表述失范 |
2、研究目标空洞泛化,针对性差 |
3、概念界定时内涵模糊,随意性强 |
4、文献综述片面薄弱,引用失范 |
5、研究内容逻辑不清,偏离主题 |
6、研究方法选用不当,设计粗糙 |
7、研究阶段:分工模糊,进度安排混乱 |
8、研究可行性:保障条件不明确,主持者学术经验不足 |
二、规范认同度: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第四章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失范的原因分析 |
一、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取向严重 |
1、职称压力与绩效考核迫使教师选择功利主义 |
2、功利主义取向导致形式主义的设计态度 |
二、对研究问题“高大上”的盲目追求 |
1、忽视自身实践,追逐研究热点 |
2、迷信专家引领,丧失研究独立性 |
三、教育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薄弱 |
1、学历偏低,教育理性不足 |
2、逻辑学课程缺失,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
四、科研培训知识本位倾向突出 |
1、教师需求与培训供给存在错位 |
2、课题研究专家跟进指导不够 |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回归规范的若干建议 |
一、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由工具取向转向本体取向 |
1、研究目的由“求利”转向促进教师发展 |
2、积极调动教育实践经验 |
二、关注教育实践发展动向,实现热点问题校本化设计 |
1、将教育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 |
2、在筛选的基础上对热点问题进行校本化设计 |
三、追求理论研习系统化、深刻化,把握教育问题内在逻辑 |
1、教师应具备主动学习意识 |
2、发挥专家的引领效应,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
四、创新参与式实操培训,夯实课题研究设计技能 |
1、依托典型案例分析,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知识 |
2、借助小组合作,碰撞智慧火花 |
3、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 |
4、专家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针对性解决教师困惑 |
五、强化校本课题设计指导,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成长 |
1、设立校本课题,搭建教师科研起步平台 |
2、强化设计指导,解决真实问题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期刊类 |
3、学位论文 |
附录一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
附录二 关于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专家卷) |
附录三 关于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选题的研究背景 |
2、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 |
1、研究特色 |
2、不足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相关概念 |
1、教师语言 |
2、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基本特征 |
1、逻辑严谨 |
2、幽默风趣 |
3、科学有效 |
4、生动形象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理论借鉴 |
1、马克思语言艺术思想 |
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语言理论 |
3、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 |
4、认知发展理论 |
5、学习动机理论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重要性及基本原则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重要性 |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 |
3、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基本原则 |
1、语言艺术的教育性原则 |
2、语言艺术的真实性原则 |
3、语言艺术的情感性原则 |
4、语言艺术的生动性原则 |
5、语言艺术的时机性原则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结果分析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存在的突出问题 |
1、口头语言艺术的问题 |
2、书面语言艺术的问题 |
3、体态语言艺术的问题 |
4、媒体语言艺术的问题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综合素养的缺乏 |
2、学生个体心智的形成发展存在差异 |
3、受到教材内容目标的限制 |
4、受教学环境的影响 |
四、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对策 |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口头语言的艺术性 |
(二)教师要提升书面语言艺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
(三)教师要提升体态语言艺术的准确性和突出体态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新媒体应用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及提升策略的研究[D]. 徐明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4]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研究[D]. 李天琦.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研究[D]. 范学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化教学实践 ——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为例[D]. 陈爱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D]. 董清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研究[D]. 邓杨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