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鳢的亲鱼培育及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骆小年,赵兴文,段友健[1](2020)在《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文中提出催产药物和剂量的选择是实现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12目116种)催产药物种类、剂量等的使用情况,总结鱼类人工繁殖机理及催产药物使用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并指出新养殖种适宜催产药物、包埋缓释技术和基因调控等是未来催产药物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繁殖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乔燕平,曹祥德,王文华[2](2018)在《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及促熟产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和促熟产卵技术,满足其大规模养殖生产的苗种需求,2011-2012年,在池塘条件下,进行了河川沙塘鳢亲鱼强化培育和繁殖试验,并在产卵规律和采卵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亲鱼的优选、培育期水流控制、各阶段饵料营养强化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可促进亲鱼性腺发育,使其达到性成熟并自然产卵。河川沙塘鳢亲鱼在水温达到15℃时开始产卵,其最适产卵水温为1820℃,水温高于22℃时,产卵量开始下降。整个产卵期自3月下旬至5月初,其中4月份为产卵高峰期。试验共获得鱼卵48.9万粒,其中4月份获得鱼卵37.5万粒,受精率为66.7%,而3月份和5月份不仅产卵量少,受精率也明显较低。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委,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委[3](2014)在《中国现有养殖标准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徐翱[4](2014)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冰鲜鱼、纤维素对鲟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鲟鱼是地球上现存的一群古老生物,有“活化石”之称,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类,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些年来,随着鲟鱼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鲟亲鱼出现繁殖性能下降、苗种成活率低和整体繁殖效率不高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施氏鲟、杂交鲟和西伯利亚鲟亲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冰鲜鱼和纤维素对鲟亲鱼繁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提高鲟亲鱼繁殖效率。实验组饲料采用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鲜杂鱼和不同比例的纤维素(0,20%冰鲜鱼,20%冰鲜鱼和3%纤维素,及40%冰鲜鱼,分别简称SL1、SL2、SL3和SL4)。投喂鲟亲鱼6个月。试验在水泥流水池塘中进行,养殖期间水温16-24℃,PH值7.7-7.84,溶解氧含量6mg/L左右。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SL1最高,SL4最低。饲料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为:SL2、SL3和SL4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及苏氨酸含量高于SL1。SL1、SL2和SL3的n-3HUFA分别为2.08%、2.36%、2.39%。SL2和SL3接近2.5%,为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有助于提高繁殖性能。2饲料中添加冰鲜鱼对鲟鱼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影响:添加冰鲜鱼实验组血清E2浓度相比投喂饲料前升高,但是SL1E2浓度降低,与添加组差异显着(P<0.05);各组亲鱼的血清T在投喂6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升高。3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施氏鲟鱼血清抗氧化性能指标的影响:施氏鲟、杂交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L2和SL4含量相比SL1对照组和SL0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西伯利亚鲟实验组相比SL0的抗氧化能力都有所增加。施氏鲟丙二醛的含量在SL4、SL3和SL0表达量相对高;杂交鲟和西伯利亚鲟各个实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施氏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为SL2含量最高,SL3次之,相比其他实验组差异显着反映出SL2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杂交鲟和西伯利亚鲟各个实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两种鲟亲鱼的抗氧化能力没有很大的变化。施氏鲟、杂交鲟和西伯利亚鲟的实验组的过氧化氢酶含量都比SL0的亲鱼过氧化氢酶含量高,说明对亲鱼加强营养培育使得亲鱼总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4本实验中,添加冰鲜鱼的施氏鲟实验组相比SL1和SL0组脂肪代谢指标含量都有所上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的含量均在SL2中含量最高,与SL3差异不显着。施氏鲟和杂交鲟血清中甘油三酯在SL4中表达量最高。杂交鲟脂肪代谢指标中,SL2的甘油三酯显着高于SL1和SL0(P<0.05),SL2、SL3和SL4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在饲料中添加鲜杂鱼对鱼体代谢有一定影响,饲料中脂肪含量高,致使鱼体吸收的脂肪含量高。鲟亲鱼实验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普遍低于SL1和SL0,高密度脂蛋白高于SL1和SL0,说明SL0脂肪代谢功能出现问题,经过营养配育后,脂肪代谢功能逐渐转好。5三种鲟亲鱼的实验组中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含量表达为: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差异,血清中这些酶活性低而且含量相对稳定。施氏鲟SL1谷丙转氨酶含量最高,与SL2实验组差异显着(P<0.05);杂交鲟和西伯利亚鲟谷草转氨酶的含量与SL0和SL1出现差异,反映出鱼体肝细胞出现炎症,出现免疫力下降的问题。6施氏鲟繁殖性能结果显示,SL3平均卵径高于其它三组,SL3、SL4平均受精率、孵化率高于SL1和SL2,各组之间产卵量、仔鱼畸形率及仔鱼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7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Ⅱ-Ⅴ期)小体鲟亲鱼的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并分析了3种酶随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体鲟亲鱼不同性腺发育时期蛋白酶活性,以Ⅱ期雌性亲鱼最高,其次为Ⅲ期、Ⅴ期雌鱼,Ⅳ期雌鱼最低。不同发育时期的淀粉酶的活性以Ⅴ期雌鱼最高,其次为Ⅲ期、Ⅱ、Ⅳ期雌鱼。脂肪酶在不同发育时期活性比较:Ⅴ期雌鱼>Ⅱ雌鱼>Ⅲ期雌鱼>Ⅳ期雌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脂肪酶活性依次为幽门盲囊>中肠>前肠>胃>后肠。研究结果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在性腺发育Ⅱ期、Ⅲ期对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需求较高,而性腺发育周期中对脂类物质的需求Ⅴ期最高,其次是Ⅱ期、Ⅲ期和Ⅳ期,总体来说小体鲟亲鱼整个性腺发育时期脂肪量需求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添加冰鲜鱼后饲料中脂肪含量升高,鱼体消化吸收脂肪量升高;实验组鱼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并且饲料未对鱼体肝功能有所影响。综合考虑SL3和SL4饲料效果好,俩者差异不显着,从经济角度上来讲,SL4添加鲜杂鱼的含量更多,成本高,所以添加20%冰鲜鱼结合3%纤维素的饲料优于其它各组。
王万良[5](2014)在《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祁连山裸鲤是黑河和疏勒河水域中的特有土着经济鱼类。2012年6月~2014年3月年在甘肃祁连山雪冷水鱼繁育中心,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保护鱼类种质资源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繁殖技术试验选择了发育良好的亲鱼,其中雌鱼930尾,雄鱼1320尾,雌雄配比为1:1.42,选用不同催产激素LRH-A2,HCG、DOM、LRH-A2+HCG、LRH-A2+DOM和LRH-A2+HCG+DOM的不同剂量,比较得出使用LRH-A21.2μg+DOM5mg+NS1.0ml的催产效果较好。2.祁连山裸鲤属于一次产卵鱼类,在繁殖季节雌鱼的成熟系数为15.41%,雄鱼为4.31%。个体绝对繁殖力平均为4236粒,个体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1.74±3.2粒/g,个体繁殖力(F)与体长(L)关系式为: F=0.0038L2-0.0975L+0.6405(R2=0.8933),个体繁殖力(F)与体重(W)的关系式:F=0.0015W-0.0783(R2=0.907)。3.祁连山裸鲤受精卵为沉性卵,呈淡黄色圆球形、平均卵径为1.94±0.08mm,42min吸水膨胀后平均卵径为3.24±0.04mm,在水温12~14℃下,积温达到2429.15℃·h孵出鱼苗,初孵仔鱼全长平均为8.2±0.05mm。4.孵化温度分别设置9±0.5℃、11±0.5℃、13±0.5℃、16±0.5℃、19±0.5℃、22±0.5℃、25±0.5℃、28±0.5℃八个梯度,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随水温升高发育期降低,孵化率随水温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畸形率随水温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8℃未孵化出鱼苗,比较得出16℃孵化效果较好。5.三组不同规格祁连山裸鲤(Ⅰ组体长77.9~81.4mm,平均体长79.6±3.02mm,体重9.956~12.05g,平均体重11.51±1.02g;Ⅱ组体长143.7~152.8mm,平均体长143.2±3.02mm,体重52.22~56.19g,平均体重53.92±2.42g;Ⅲ组体长169.5~173.4mm,平均体长171.6±3.62mm,体重74.65~81.14g,平均体重77.95±2.82g),采用密闭流水呼吸法测定,祁连山裸鲤昼夜耗氧代谢属于第一种类型,即白天平均耗氧大于夜间耗氧,说明祁连山裸鲤在白天的摄食活动和新陈代谢大于在夜间;另外白天与夜间相比,白天有三个相对明显的耗氧高峰,分别是早上9:00,下午13:00和17:00,此时也是投喂饵料的时间,说明在摄食期间的耗氧率增强。6.六个体重梯度(Ⅰ组平均体重11.51±1.02g;Ⅱ组平均体重53.92±2.42g;Ⅲ组平均体重77.95±2.82g;Ⅳ组平均体重161.61±5.02g,Ⅴ组平均体重322.14±4.12g,Ⅵ组平均体重535.30±4.52g)。平均水温为13℃,采用密闭静水呼吸室法测定,祁连山裸鲤耗氧量随体重增加而增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最佳拟合回归方程Y=8.6638X0.8744(R2=0.98455),相反,耗氧率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最佳拟合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903X-1.187(R2=0.97242),Y=1.7065X-0.5890(R2=0.9390)。7.平均体重11.52±1.02g,在9~21℃温度范围内,祁连山裸鲤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最近拟合方程分别为Y=0.3092X2-0.3209X+7.7633(R2=0.976),Y=0.0268X2-0.0275X+0.6733(R2=0.976);窒息点随水温升高先降低,17℃后随水温升高而增大,最佳拟合方程为Y=0.2579X2-1.2591X+3.5109(R2=0.7529)。
张海明,刘建忠,施永海,张根玉,陆根海[6](2012)在《河川沙塘鳢人工繁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0引言自上世纪90年代起,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先后开展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1-8]。归纳起来,目前河川沙塘鳢(俗称塘鳢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工授精法。给亲鱼注射鱼用催产激素催熟催产,人工授精后再进行
贵兴艳[7](2008)在《乌鳢的人工繁殖技术》文中认为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俗称生鱼、黑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乌鳢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乌鳢(两湖生鱼)、斑鳢(两广生鱼)及其杂交种。乌鳢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
陈四清[8](2005)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人工繁育技术及遗传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圆斑星鲽是近几年来逐渐受到养殖界重视的海水鱼类,它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可是由于自然资源量不大,种群数量较少,多年以来从未形成一定的渔获量,而圆斑星鲽的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开展人工养殖缺乏足够的苗种数量。为此,我们对圆斑星鲽的人工繁育技术及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研究了圆斑星鲽的生物学特性、苗种培育技术和部分遗传特征,分析了圆斑星鲽的营养组成,以期为保护圆斑星鲽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为了尽快实现圆斑星鲽人工苗种规模化培育,发展圆斑星鲽的人工养殖业,我们在生产实际工作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每种鱼都有自身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在圆斑星鲽生物学方面我们研究圆斑星鲽自然分布与洄游情况,观察测定了圆斑星鲽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通过研究其食性、摄食方式及食性转换和食量,了解圆斑星鲽的生活习性。通过研究体长与体重关系,了解圆斑星鲽的生长特征,通过研究性成熟年龄、产卵习性和繁殖力的测定,了解圆斑鲽的繁殖习性。由于圆斑星鲽非常珍贵,样品数量少,研究过程中取样非常困难,为此许多研究工作由于样品不足,存在研究样品偏少的问题,许多研究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才能更接近自然平均情况。 2.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在圆斑星鲽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了圆斑星鲽亲鱼的培育技术,亲鱼性腺调控技术,成熟亲鱼的促排卵和人工授精技术。通过3年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圆斑星鲽性腺发育的基本规律,能够采用人工调控手段促进性腺发育
李谭昌,陈创,李成林[9](2004)在《月鳢繁殖过程中的亲鱼配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黄光中,杨文学,张贻顺[10](2004)在《月鳢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亲鱼的饵料、催产剂的种类及剂量以及不同孵化方式对月鳢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用鲜活野杂鱼和颗粒饲料为主要饵料培育亲鱼 ;用HCG、LRH -A2 、PG及其混剂和不同剂量进行催产 ;用孵化槽、微流水、静水等 3种方式孵化。结果表明 :以野杂鱼为主要饲料 ,用PG、HCG和LRH -A2 的混合剂进行人工催产 ,用微流水孵化的效果最佳 ,催产率达 10 0 % ,受精率、孵化率在 88%以上。
二、月鳢的亲鱼培育及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鳢的亲鱼培育及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催产药物作用机理 |
2 中国催产药物研究历史及种类 |
3 经济鱼类催产药物和剂量使用情况 |
4 催产药物给药方式 |
5 催产药物配制与注射 |
6 未来鱼类人工催产药物和繁殖机理的研究方向 |
(1) 新养殖种的适宜催产药物、催产剂量和注射次数的研究。 |
(2) 包埋缓释技术。 |
(3) 基因调控。 |
(2)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及促熟产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亲鱼来源 |
1.2 亲鱼培育池 |
1.3 亲鱼培育管理方法 |
1.4 采卵方法 |
2 结果 |
2.1 亲鱼性腺发育情况 |
2.2 亲鱼产卵结果 |
3 讨论 |
(4)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冰鲜鱼、纤维素对鲟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亲鱼营养的研究进展 |
1.1.1 不同营养素对亲鱼繁殖的影响 |
1.1.2 饲料组成对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
1.1.3 投喂水平对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 国内外对鲟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 |
1.2.1 鲟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
1.2.2 鲟鱼对脂肪的营养需求 |
1.2.3 鲟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 |
1.2.4 鲟鱼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 |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冰鲜鱼、纤维素对鲟亲鱼血清生化指标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验鱼 |
2.1.2 试验鱼设施管理 |
2.1.3 实验饲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2.2.3 指标测定 |
2.2.4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饲料成分分析 |
2.3.2 施氏鲟实验结果 |
2.3.3 杂交鲟实验结果 |
2.3.4 西伯利亚鲟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鲟鱼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
2.4.2 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鲟鱼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4.3 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鲟鱼血清脂肪代谢指标的影响 |
2.4.4 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鲟鱼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冰鲜鱼、纤维素对鲟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试验鱼 |
3.1.2 试验鱼设施管理 |
3.1.3 实验饲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2.2 样品采集和测定 |
3.2.3 卵巢发育分期 |
3.2.4 繁殖指标测定 |
3.2.5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繁殖结果分析 |
3.3.2 卵成分分析 |
3.4 讨论 |
3.4.1 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鲟鱼繁殖效果的影响 |
3.4.2 饲料中不同冰鲜鱼对鲟鱼成熟卵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 |
第四章 小体鲟雌性亲鱼性腺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酶分布及其活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卵巢发育分期和肠道前中后肠界定 |
4.2.3 酶液的制备 |
4.2.4 酶活性测定 |
4.2.5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蛋白酶的活性变化 |
4.3.2 淀粉酶的活性变化 |
4.3.3 脂肪酶的活性变化 |
4.4 讨论 |
4.4.1 小体鲟亲鱼消化酶分布特点 |
4.4.2 小体鲟亲鱼性腺发育阶段对消化酶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裂腹鱼类的研究概况 |
2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2.1 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原理 |
2.2 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过程 |
2.2.1 亲鱼培育 |
2.2.2 人工催产 |
2.2.3 人工授精 |
2.2.4 孵化 |
2.3 鱼类成熟系数和繁殖力研究 |
3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 |
3.1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 |
3.2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研究 |
4 鱼类耗氧代谢及窒息点的研究 |
4.1 鱼类耗氧代谢及窒息点的研究 |
4.2 温度对鱼类耗氧代谢的影响 |
4.3 昼夜节律对鱼类耗氧代谢的影响 |
4.4 体重对鱼类耗氧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
5 祁连山裸鲤生物学特性 |
5.1 祁连山裸鲤的分类及分布 |
5.2 形态学特征 |
5.3 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
5.4 祁连山裸鲤的资源保护与管理 |
第二章 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0 亲鱼的培育 |
1.1 药品 |
1.2 试验方法 |
1.2.1 亲鱼的选择 |
1.2.2 人工催产 |
1.2.3 试验设计 |
1.2.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祁连山裸鲤催产率及死亡率 |
2.2 祁连山裸鲤人工授精及孵化率情况 |
3 讨论 |
第三章 祁连山裸鲤繁殖力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的选择 |
1.2 器材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成熟系数的检查 |
1.3.2 个体繁殖力检查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祁连山裸鲤性腺周年变化规律 |
2.2 个体繁殖力 |
3 讨论 |
3.1 繁殖季节与成熟系数的关系 |
3.2 祁连山裸鲤繁殖力 |
第四章 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收集 |
1.2 试验方法 |
1.2.1 常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分期试验 |
1.2.2 不同温度对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影响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正常水温下祁连山裸鲤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的观察 |
2.2 祁连山裸鲤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
3 讨论 |
3.1 祁连山裸鲤受精卵卵径与其他裂腹鱼比较 |
3.2 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的特点 |
3.3 祁连山裸鲤仔鱼发育的特点 |
3.4 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积温和其他裂腹鱼的比较 |
3.5 不同温度对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五章 祁连山裸鲤耗氧规律及窒息点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0 试验地点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耗氧昼夜变化的测定 |
1.2.2 不同规格鱼的耗氧和窒息点测定 |
1.2.3 不同温度鱼类耗氧及窒息点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耗氧量与耗氧率昼夜变化 |
2.2 不同规格祁连山裸鲤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变化 |
2.3 不同温度祁连山裸鲤耗氧量、耗氧率及窒息点 |
3 讨论 |
3.1 祁连山裸鲤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 |
3.2 体重对祁连山裸鲤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影响 |
3.3 温度对祁连山裸鲤耗氧率的影响 |
3.4 温度和体重对祁连山裸鲤窒息点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一 |
导师简介二 |
(7)乌鳢的人工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1.1 食性 |
1.2 繁殖习性 |
1.3 生活习性 |
2 乌鳢的人工繁殖 |
2.1 亲鱼选择 |
2.2 亲鱼培育 |
2.2.1 亲鱼池的选择 |
2.2.2 亲鱼池的清整 |
2.2.3 放养方法 |
2.2.4 亲鱼池的饲养与管理 |
2.3 乌鳢亲鱼催产 |
2.3.1 单种催产剂催产法的激素选择和剂量 |
2.3.2 混合激素催产法的激素配伍 |
2.3.3 催产方法 |
2.4 产卵 |
2.5 孵化 |
2.5.1 孵化方式 |
2.5.2 孵化管理 |
(8)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人工繁育技术及遗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ABSTRACT) |
1. 前言 |
2. 综述 |
2.1 人工繁育技术 |
2.2 种质资源研究 |
3. 圆斑星鲽生物学特性 |
3.1 研究方法 |
3.2 圆斑星鲽的种类、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3.3 圆斑星鲽的外部形态 |
3.4 圆斑星鲽的内部结构 |
3.5 圆斑星鲽的生态习性 |
3.6 生长与年龄 |
3.7 繁殖习性 |
4. 圆斑星鲽的人工繁殖技术 |
4.1 亲鱼性腺调控技术研究 |
4.2 圆斑星鲽早期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的研究 |
4.3 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
5. 圆斑星鲽的遗传性状 |
5.1 DNA部分片段的分析 |
5.2 染色体测定 |
6. 圆斑星鲽鱼的营养成分的研究 |
附件一:图版 |
1. 附图Ⅰ胚胎发育进程图(1) |
2. 附图Ⅱ胚胎发育进程图(2) |
3. 附图Ⅲ胚后变态发育图(1) |
4. 附图Ⅳ胚胎发育进程图(2) |
5. 附图Ⅴ胚胎发育进程图(3) |
附件二:在读期间的相关研究工作 |
1 圆斑星鲽的特性 |
2 《鲽蹋鱼类养殖技术》 |
3 《牙鲆健康养殖技术》 |
4 《海参健康养殖技术》 |
5 《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 |
6 获奖证书 |
四、月鳢的亲鱼培育及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J]. 骆小年,赵兴文,段友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1)
- [2]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及促熟产卵技术研究[J]. 乔燕平,曹祥德,王文华. 水产科技情报, 2018(01)
- [3]中国现有养殖标准目录[J].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委,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委.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03)
- [4]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冰鲜鱼、纤维素对鲟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D]. 徐翱.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5]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规律的研究[D]. 王万良.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6]河川沙塘鳢人工繁殖技术[J]. 张海明,刘建忠,施永海,张根玉,陆根海. 水产科技情报, 2012(04)
- [7]乌鳢的人工繁殖技术[J]. 贵兴艳. 河南水产, 2008(04)
- [8]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人工繁育技术及遗传特性的研究[D]. 陈四清.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 [9]月鳢繁殖过程中的亲鱼配对技术[J]. 李谭昌,陈创,李成林. 水产养殖, 2004(06)
- [10]月鳢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 黄光中,杨文学,张贻顺. 河北渔业,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