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一、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相毅,石小林,凌敏华,王淑丽,张燕燕,栗冯凯[1](2022)在《基于“量-质-域-流”的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水资源多维承载要素解析的基础上,从"量-质-域-流"4个维度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主客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基于SMI-P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将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应用于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8年太原市各维度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未来太原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主要集中在污水治理、湿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即主要提高太原市水质和水域维度承载力。

贾文静[2](2021)在《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因果机制研究 ——基于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太原市作为中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雨水再利用作为解决太原市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的新思路。雨水作为替代水源,能否被太原市居民普遍接受是制约雨水利用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了解居民利用雨水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居民角度出发,结合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的特点,将雨水再利用的用途具体细分为个人洗漱、洗衣服、宠物清洁、浇花、洗车、冲厕所、小区绿植灌溉和路面喷洒等八种用途,重点讨论太原市居民对这八种用途产生行为意向的因果影响机制。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相关文献,主要提取了态度、情绪、健康风险感知、对政府的信任、环境关注和社会规范等变量作为居民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必要条件分析方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综合分析了居民行为意向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结果表明:(1)在必要条件分析结果中,八种用途中除了路面喷洒用途,环境关注是居民产生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宠物清洁、洗车、冲厕所、小区绿植灌、路面喷洒用途,社会规范是居民产生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之一;(2)在充分条件分析结果中,不同用途行为意向的组态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居民产生个人洗漱行为意向的组态主要有社会规范主导型和非健康风险感知主导型;居民产生洗衣服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社会规范主导型、非负面情绪主导型、社会规范-非负面情绪型;居民产生宠物清洁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环境关注-非健康风险感知型、环境关注-非负面情绪型、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居民产生浇花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社会规范主导型;居民产生洗车行为意向的组态有态度-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对政府的信任-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居民产生冲厕所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社会规范主导型;居民产生小区绿植灌溉行为意向的组态是环境关注主导型;居民产生路面喷洒行为意向的组态主要有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社会规范主导型。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因地适宜地采取措施,以更好的引导太原市居民雨水再利用的行为。

孙翔[3](2021)在《再生水水质对两种材质的不锈钢供热管网的腐蚀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原市作为我国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之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再生水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将再生水安全稳定地输送给需水用户就涉及到了配套管网的铺设问题,新建再生水输配管网耗时长且成本高,短时间内再生水的利用将受到制约。太原市的供热管网每年采暖期约为5个月,其余时间均处于闲置状态,配套成熟的供热管网在闲置期可被用来输配再生水,但必须保证输配过程中对供热管网没有任何损害性的影响。太原市现有供热管网大多采用碳钢及不锈钢材质,碳钢长期输配高温的供热介质后易被腐蚀,而不锈钢作为耐腐蚀性更强的管材,更适合承担再生水的输配任务。不锈钢供热管网输配再生水虽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但输配过程中再生水水质对于不锈钢管道的腐蚀影响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选择了再生水中影响腐蚀的五种重要的水质因子(氯离子、硫酸根、碱度、硬度和p H),利用电化学法和重量法两种方法考察了不同浓度水质因子的模拟溶液和再生水原水对304和316L两种不锈钢材质的耐腐蚀性的影响,同时还通过SEM等分析表征手段探究其腐蚀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得到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电化学法,结果表明:(1)在氯离子浓度25-400 mg/L的范围内,氯离子明显促进了两种不锈钢的腐蚀,若将其浓度从200 mg/L控制到25 mg/L以下时,腐蚀性会被大大削弱;(2)氯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均会对氯离子的腐蚀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离子浓度的升高,硫酸根离子对两种不锈钢的腐蚀影响存在临界浓度值150 mg/L,低于此临界浓度值时呈促进作用,反之呈抑制作用,而碳酸氢根离子对腐蚀的影响与材质有关,浓度低于150 mg/L时对304不锈钢呈抑制作用,反之呈促进作用,而对316L则一直呈促进作用;(3)氯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单独存在的钙离子对氯离子的腐蚀几乎没有影响,当等浓度的碳酸氢根离子共存时会形成碳酸钙沉淀,沉淀量会对腐蚀造成影响,其影响同样存在临界浓度值,304不锈钢是150 mg/L,316L是200 mg/L,低于临界浓度值呈抑制作用,反之呈促进作用;(4)两种不锈钢在只含氯离子的弱酸性模拟溶液中的耐腐蚀性明显比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下的差,而弱碱性环境对316L不锈钢的腐蚀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5)再生水原水的腐蚀性没有模拟溶液的腐蚀性强。上述结果的出现是因为高浓度的氯离子能够一定程度地聚集在不锈钢的钝化膜某一脆弱点上,氯离子侵入后引发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导致局部腐蚀的蔓延,从而形成点蚀坑,点蚀坑周围形成的凸起是反应物的沉积,但当氯离子的浓度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水中氯离子便无法在某一点达到充分聚集,从而达到缓蚀的效果,其他水质因子通过竞争性抑制或者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相应腐蚀产物等方式影响氯离子的侵蚀过程,从而对不锈钢腐蚀起到一定作用。2、通过重量法,结果表明:(1)两种不锈钢在模拟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在前40天的各时间段内基本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在50天这一时间段内呈现显着的上升,60天这一时间段内出现一定幅度的缩小,这说明氯离子腐蚀过程随时间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性;(2)不同再生水水质因子对腐蚀的影响规律几乎与电化学法下的一致,但也出现了一定误差范围内的差异,例如重量法下150 mg/L的碳酸氢根离子对304的腐蚀呈抑制作用,而电化学法下呈促进作用;随着碳酸钙沉淀量的上升,重量法下两种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均下降,而电化学法下两种不锈钢的腐蚀先被抑制再被促进,这些结论差异的出现与重量法本身实验误差及实验条件设置密不可分;(3)两种不锈钢在再生水原水中的动态浸泡实验下的腐蚀速率明显大于比模拟溶液中的静态浸泡实验下的腐蚀速率,这是由于动态实验中再生水的冲刷作用,及时清理了不锈钢表面生成的腐蚀产物,使得侵蚀性离子到达不锈钢表面的过程更加容易。3、通过对比同种实验条件下304和316L两种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1)在电化学法的大多数情况下,316L不锈钢的自腐蚀电位比304的正,腐蚀电流密度小,电荷转移电阻大;(2)在重量法的大多数情况下,同时间段内的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低于304的腐蚀速率;(3)在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下,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的点蚀坑的范围明显更小。上述对比均证明了316L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更强,比304不锈钢更适合作为供热管网管材来输配再生水。

李敏[4](2021)在《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研究》文中指出晋中市地处山西中部,近年来晋中市工业化步伐加快,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晋中市政府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积极地制定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水污染防治的文件。《晋中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晋中市良好水体保护方案》等为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努力。在未来如何优化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促使区域高质量发展,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2010年-2019年晋中市经济与水环境具体实测数据作为基础,在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相关成果以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学与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结合晋中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从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演变现状两方面出发,在水环境现状方面,从晋中区域的水文水系、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废水排放量、COD和氨氮两项污染物的排放量、晋中市各断面地表水水质状况、27个地下水监测点的水质状况作详细描述。在晋中市经济现状分析部分,从三个层面上来把握晋中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规模层面主要分析了晋中市十年间的生产总值、城镇人均收入、工业总产值、晋中市辖区内各个区、县的城镇化率;在产业结构层面主要分析了晋中市三大产业产值变化、产业结构层级系数;在经济效益层面主要分析了消费市场情况、进出口总值变化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然后选取晋中市三次产业总产值、城镇化率、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七个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接着从水污染和水环境两个角度出发,选出共11个指标构建水环境子系统,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三个方面共9个指标建立起经济发展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模型检验,验证所选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计算出子系统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与系数矩阵,得出水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指数后代入到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中算出耦合度及协调度,最后对太原市的2015-2019年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与晋中市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水环境质量四大指标与经济发展五个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发生了同方向的变化。分别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城镇化率以及工业总产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工业总产值,为0.674。生活废水排放量与三大产业产值、城镇化率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工业总产值不存在相关性关系,上述具有相关性关系的经济指标产值越大,生活废水排放量就越大,其中,第一产业对生活废水排放量影响最大,相关性为0.951;氨氮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五个指标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系数达到了0.738。COD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五个指标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三产业与其相关性达到了0.635;(2)在对晋中市2010年—2019年间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水环境子系统进行耦合后,算出的耦合度均值为0.498,在这10年中耦合协调度最低的是2010年,为0.074,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他年份的耦合度值都比均值高,但是耦合协调度都不高。2010-2013年经济滞后于水环境发展,2014-2019年水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3)通过与太原市的对比结果表明,在2015-2019年间,太原市和晋中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和水环境水平指数以及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两个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5年间,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值由0.2增长至0.37,耦合度差也从2015年的0.02到2019年的0.262。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为晋中市未来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协调提出相应的对策,即通过完善晋中市经济发展-水环境相关政策、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推进水污染多主体联合督查等三方面促进晋中市经济与水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郭琛[5](2021)在《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现象频繁发生,多重水危机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由于前期以发展煤炭资源为主,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的局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极大改善目前的现状,因而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海绵城市内涵为出发点,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从规划建设和项目建设两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现状分析,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相关指标体系,引入DPSIR模型建立了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3层,共33个指标的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述太原市2010—2019年10年间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变化趋势,且在同一指标体系下,分别对山西省其余10个地市和全国7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进行相应比较,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各个系统层进行KMO与Bartleet检验,验证所选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后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与系数矩阵,算出各个子系统的得分并配合均决策方差法算出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16年显着提升,综合得分由负值转为正值,在此以后海绵城市建设能力也持续、加速提高,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但是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太原市仍需控制人口数量和用水压力,逐步加大对人工海绵体的建设及环境影响与响应的力度,特别是在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再生水利用率、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投入比例等关键指标上需要多下功夫;与其他城市比较而言,虽然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潜力巨大,与试点城市相比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和综合评价,找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法规和标准、建设管理不到位、公众响应度不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陷入瓶颈,针对以上具体问题,分别从政策制度、监管责任、智慧海绵、资金渠道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桑淑芳[6](2020)在《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定价及其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居民作为城市用水的一大主体,对水资源的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制定合理公平的居民用水水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太原市作为北方典型的缺水城市,在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将更加严峻。近年来,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量占太原市总用水量的比重在35%左右,是太原市用水的主力军。因此,制定合理的水价,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走全民绿色发展之路是缓解太原市当前和未来水资源矛盾的必经之路。本文在查阅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水价形成机制和政策评估等相关理论,以太原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基于水价的全成本构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会计成本核算等方法分别测算了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的各部分水价,进而计算出了当前太原市的全成本水价,并在此基础上初步估算了太原市居民的三级阶梯水价;其次,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从资源节约、成本回收和社会公平三个维度测算了当前太原市居民阶梯水价实施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太原市城镇居民的水费可承受能力;通过研究表明:当前太原市的全成本水价大约在9.28元/m3;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在资源节约、成本回收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积极效用,但仍存在第一阶梯水量设置较高、定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现有太原市居民收入水平状况下,城镇居民用水水价是存在提升空间的;最后,针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对太原市城镇居民水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张渊[7](2020)在《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可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对泉域内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采用迭置指数法。水质脆弱性评价的指数为地下水埋深D、入渗补给量R、土壤介质S、地形坡度Tg、土地利用类型L、上覆岩层O和含水层富水性A。水量脆弱性评价的指数为入渗补给量R,地下水开采系数C、含水层厚度Tk和含水层富水性A。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水质及水量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此确定水质脆弱性评价为DRSTgLOA模型,水量脆弱性评价为RCTkA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水质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06km2,占总面积的1.47%,分布于泉群出露带、巨城镇、温河渗漏区、桃河渗漏区、松溪河渗漏区、油瓮水库渗漏区和大石门水库渗漏区附近,在此区域内应该重点进行水质监督与保护。水质较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138km2,占总面积的15.77%,分布于泉域中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及其周边。水质中等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530km2,占总面积的21.20%,分布于平定县的局部、阳泉市市区的中部、昔阳县的东部、和顺县的东部、左权县的东部、盂县局部、寿阳县的中部和太原市大部。水质较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3452km2,占总面积的47.83%,分布于平定县的西部、阳泉市市区的西部、昔阳县的西部、和顺县的西部、左权县的西部、盂县的中南部、寿阳县大部、榆次市大部、太原市的东部。水质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991km2,占总面积的13.73%,分布于平定县的西南部、阳泉市市区局部、昔阳县的西部、和顺县的西部、左权县的西北部、盂县的西部、寿阳县局部和榆次市局部。水量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60km2,占总面积的2.21%,分布于平定县的西南部和东部、娘子关泉口北部、寿阳县的南部,在此区域内应重点进行水量的监督与保护。水量较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850km2,占总面积的27.63%,分布于平定县大部、阳泉市市区的西部和北部、寿阳县的东南部和西北部、榆次区的北部、太原市全境。水量中等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3431km2,占总面积的47.55%,分布于平定县局部、阳泉市市区的东南部、盂县大部、寿阳县的中西部、榆次市的南部。水量较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755km2,占总面积的24.31%,分布于阳泉市市区的东南部、盂县的南部和东部、昔阳县的东部、和顺县的东部、左权县的东部。水量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21km2,占总面积的0.30%,分布于油瓮水库渗漏区、义井镇、昔阳县县城的东侧、和顺县县城的东侧、左权县县城的东侧。

张洁[8](2019)在《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文中提出现阶段,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其中,因地制宜进行种植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之一。位于西北干旱区的黑河灌区和位于半干旱区的汾河灌区,水资源的多少是制约两区域发展的命脉。如何在水资源约束前提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对两大灌区横向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区域之间的异同点,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张掖市是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基地。农业用水量占比最重,达89.57%。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用水严重挤占生活和工业用水,用水结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张掖市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投入成本高。为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超耕现象严重,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水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与张掖市不同,太原市位于半干旱区,生活和工业用水严重挤占农业用水,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本就紧缺的农业水资源问题更加严峻,而农业又以高耗水的种植业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使得农业经济效益不突出。通过对两地区发展现状分析,因地制宜的建立水资源约束下,种植业结构优化线性规划模型。通过调整发现,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节约水资源、耕地资源、降低生态压力情况下,两地区种植业均实现了一定发展。张掖市在农业用水量节约26.30%的情况下,种植业经济效益增加4.41×108元。太原市农业用水量节约0.19×104m3,种植业产值增长0.68×108元。基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调整结果对两大区域横向对比分析,太原市自然条件较张掖市优越,但两大区域农业发展均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整体呈粮-经二元结构。调整后两大区域调整方向均集中在增加需水量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面积,降低耗水量高、经济价值低的作物种植面积。从总体调整幅度看,张掖市结构调整幅度高于太原市,结构调整空间较大,而太原市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但内部仍存在优化空间。从结构调整内部看,张掖市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蔬菜、瓜果和制种玉米等作物中,且在实际调整中不能盲从,还需结合资源优势、实地情况与发展状况,进一步考虑面积增减幅度。与张掖市相比太原市结构调整涉及范围较广,粮食、经济和其他类作物均发生小幅变动。其中经济和其他类作物增加明显,粮食类作物有适当降低。调整后太原市种植业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

任婷婷[9](2019)在《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工业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资源开发及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产,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也能够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的作用。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了农业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给人们的农产品数量,忽视了人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过量施用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等所带来的一些负服务,如土壤污染、水资源的浪费等,威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们容易评估供给服务,而调节服务及支持服务等由于变化缓慢且难以察觉而被低估或忽视,导致农业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将负服务纳入到资源型工业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中,对于深入理解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关系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不同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受到的人为干扰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而目前对于资源型工业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较为缺乏。理解资源型工业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调控工业型城市的农业景观类型,进而完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管理,改善工业城市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工业城市—太原市作为研究区域,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首先测算了太原市2000年、2018年农业生态系统正服务及负效应服务的功能价值,并对其进行时空分析;然后利用相关分析法、冷热点分析法研究了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于合理配置太原市农业用地类型,改善农业种植方式及农户行为,规避或减少农业生态系统负服务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最后,通过构建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及利用人为干扰综合指数探究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于深入理解我国中部地区重工业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太原市2018年总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2000年增加了 72.01%,其中农业生态系统正服务中增长幅度较大的为生产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分别是575.81%、56.38%。水源涵养与固碳释氧功能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下降幅度分别为42.85%、39.45%。农业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负服务环境污染及水资源消耗服务分别增长了 293.07%、250%。(2)太原市总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其原因主要与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农作物种植类型有关。太原市汾河东部以及北部,人为因素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较大,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林草地面积分布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使的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对于南部地区而言,由于采摘园等果业、蔬菜的大力发展,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2000年增长较快。(3)2000-2018年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功能、水源涵养、固碳释氧之间一直为协同关系,但其协同程度减弱;权衡关系保持在生产功能与环境净化功能之间;生产功能与环境污染及水资源消耗功能之间为协同关系,生产功能的提高将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及水资源的消耗成本;生产功能与旅游休闲之间由权衡转变为协同关系。(4)多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建成区的北部及南部,多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娄烦县和古交市。太原市城市扩建以及农业结构转型、农业种植方式转变等对农业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关系更加突出,热点区域相应地也大幅度减少。(5)人们对建设用地干扰程度最大,其次为耕地、林地、草地及水域。其干扰程度的大小与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有关,此外,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与地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国家政策息息相关。(6)我国重工业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变化主要受到人口密度、第一产业产值、农药使用量、粮食面积及蔬菜面积的影响。其中,人口增加导致对农产品和旅游休闲需求的增加,因而,人口增加使生产功能与旅游休闲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关系,第一产业产值以及农药使用量能够促进固碳释氧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的协同发展,但同时农药的过量使用会抑制农业生态系统环境净化功能的增加。人口密度以及蔬菜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农业污染面积的扩大及水资源消耗成本的增多。

郭春艳[10](2019)在《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文中认为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复杂,且地下水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太原盆地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环境和循环条件,引起了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水质恶化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的研究能够为该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地下水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盆地内孔隙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特征等,建立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评估了地下水的更新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联用多种同位素方法计算了盆地地下水年龄,构建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年龄框架。盆地边缘地带地下水年龄较轻,盆地中心地带的地下水年龄较老。在太原市与清徐县交界地带以及文水县与汾阳市东部交界地带存在两个年龄高值区,且高值区的分布接近于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一是由于强烈的开采活动作为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地下水向漏斗中心移动,二是由于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引起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深层含水层中年龄较老的地下水进入漏斗区附近的中深层含水层。(2)识别了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在典型区域计算了补给比例。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侧向补给,局部地区存在地表水的渗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山区岩溶水和裂隙水的侧向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以及深层地下水或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等;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山区岩溶水的侧向补给。(3)阐释了盆地地下水的流动特征,并指出各含水层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地下水流场和年龄分布等方面指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一致。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从盆地四周向盆地中间流动,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流动特征;中深层地下水的流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由盆地四周向各漏斗中心流动,已经形成多个地下水分水岭。漏斗区地下水垂向运动明显,中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4)分析了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底形态和沉积特征对断陷盆地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性的控制作用,评估了地下水更新性。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以小于3.5%a-1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小于0.1%a-1。地下水更新性整体很差,山前地带的地下水更新性强于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不宜开发利用。

二、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量-质-域-流”的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基于“量-质-域-流”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水资源多维承载要素解析
    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基于SIM-P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
    3.1 单指标量化
    3.2 多指标综合与多准则集成
    3.3 权重确定
    3.4 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4 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特征节点值确定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水量维度承载力评价
        4.3.2 水质维度承载力评价
        4.3.3 水域维度承载力评价
        4.3.4 水流维度承载力评价
        4.3.5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 论
    5.2 结 论

(2)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因果机制研究 ——基于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雨水利用的研究综述
        1.2.2 雨水利用技术经济评价综述
        1.2.3 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行为意向
        2.1.2 健康风险感知
        2.1.3 社会规范
        2.1.4 环境关注
    2.2 相关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组态理论
        2.2.3 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3章 问卷开发与数据分析
    3.1 问卷开发与数据收集
        3.1.1 问卷开发
        3.1.2 数据收集
    3.2 基本数据分析
        3.2.1 样本基本信息
        3.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3.2.3 信度效度检验
    3.3 小结
第4章 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分析
    4.1 不同用途居民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分析
        4.1.1 个人洗漱行为意向
        4.1.2 洗衣服行为意向
        4.1.3 宠物清洁行为意向
        4.1.4 浇花行为意向
        4.1.5 洗车行为意向
        4.1.6 冲厕所行为意向
        4.1.7 小区绿植灌溉行为意向
        4.1.8 路面喷洒行为意向
    4.2 稳健性检验
    4.3 小结
第5章 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充分条件分析
    5.1 不同用途居民行为意向的充分条件分析
        5.1.1 个人洗漱行为意向
        5.1.2 洗衣服行为意向
        5.1.3 宠物清洁行为意向
        5.1.4 浇花行为意向
        5.1.5 洗车行为意向
        5.1.6 冲厕所行为意向
        5.1.7 小区绿植灌溉行为意向
        5.1.8 路面喷洒行为意向
    5.2 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稳健性检验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再生水水质对两种材质的不锈钢供热管网的腐蚀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太原市水资源概况
        1.1.2 再生水回用概况
        1.1.3 再生水输配管网概况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1.2.2 闲置期供热管网用于再生水输配的可行性分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关于管网腐蚀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关于管网腐蚀的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
    1.4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5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用水
        2.2.1 再生水原水及水质分析
        2.2.2 模拟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电化学法概述
        2.3.2 重量法概述
    2.4 实验过程
        2.4.1 电化学法的操作步骤
        2.4.2 重量法的操作步骤
第3章 利用电化学极化曲线考察再生水水质因子对两种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氯离子对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3.2.2 氯离子存在下,其他水质因子对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3.2.3 再生水原水下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考察再生水水质因子对两种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氯离子对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4.2.2 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其他水质因子对 304 和 316L 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4.2.3 再生水原水下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重量法考察再生水水质因子对两种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氯离子浓度对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5.2.2 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其他水质因子对 304 和 316L 不锈钢的腐蚀影响
        5.2.3 再生水原水下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和机理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1.2.2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述与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水环境
        2.1.2 耦合
    2.2 相关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系统耦合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域地理位置
    3.2 区域自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特征
        3.2.3 湿地状况
        3.2.4 植被覆盖状况
    3.3 区域社会概况
        3.3.1 行政区划与城镇布局
        3.3.2 人口状况
        3.3.3 交通状况
        3.3.4 旅游状况
    3.4 区域水环境现状
        3.4.1 水文水系
        3.4.2 水资源总量
        3.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4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3.4.5 水质状况
    3.5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5.1 经济规模
        3.5.2 产业结构
        3.5.3 经济效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相关性分析
    4.1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相关性分析
第5章 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水环境—经济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5.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2.1 数据处理
        5.2.2 主成分分析法赋权重
    5.3 子系统权重值计算
        5.3.1 水环境子系统权重值计算
        5.3.2 经济子系统权重值计算
    5.4 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计算
    5.5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5.6 晋中市与太原市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对比评价
        5.6.1 耦合协调度对比
        5.6.2 耦合协调度差异原因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水环境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持续增长
        6.1.1 严格贯彻落实已有的政策
        6.1.2 完善水环境政策、促进本地化经济发展
    6.2 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
        6.2.1 源头预防污染物排放
        6.2.2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6.2.3 提升精准治污水平
    6.3 推进水污染多主体联合督查
        6.3.1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6.3.2 推进第三方治理
        6.3.3 强化联合执法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三、获奖情况

(5)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绵城市
        2.1.2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2.2 理论基础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环境状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2 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2.1 规划建设
        3.2.2 项目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取
    4.3 建立评价模型
        4.3.1 三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
        4.3.2 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4.3.3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2.1 驱动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5.2.2 压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5.2.3 状态系统标准化数值
        5.2.4 影响系统标准化数值
        5.2.5 响应系统标准化数值
    5.3 主成分提取及系数计算
        5.3.1 驱动力系统分析评价
        5.3.2 压力系统分析评价
        5.3.3 状态系统分析评价
        5.3.4 影响系统分析评价
        5.3.5 响应系统分析评价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太原市与山西省10 个地市级城市对比分析
    5.6 太原市与我国7 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6.1 缺乏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法规和标准
    6.2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不到位
    6.3 海绵城市建设中公众响应度不高
    6.4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6.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陷入瓶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政策制度
        7.1.1 优化水资源结构,控制地下水开采
        7.1.2 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7.2 重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责任
        7.2.1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7.2.2 多部门齐“发力”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7.3 打造新型“智慧海绵”城市
        7.3.1 吸纳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秀人才
        7.3.2 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7.4 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7.4.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税收投入
        7.4.2 拓展海绵城市建设其他融资方式
    7.5 提高群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7.5.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
        7.5.2 丰富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6)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定价及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居民用水水价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1.2.2 居民用水水价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城市居民水价形成机制
        2.2.1 城市居民用水水价的构成
        2.2.2 城市居民用水定价的影响因素
        2.2.3 城市居民用水定价方法
    2.3 城市居民用水定价的主要模式
        2.3.1 固定费用模式
        2.3.2 单一计量水价
        2.3.3 递减式阶梯水价
        2.3.4 递增式阶梯水价
    2.4 水价政策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原市居民用水现状分析
    3.1 太原市居民水价调整历程
    3.2 太原市供水现状
        3.2.1 太原市供水现状
        3.2.2 太原市居民用水现状
    3.3 太原市居民水价的构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成本构成的居民用水定价模型
    4.1 居民用水全成本定价方法
    4.2 居民用水全成本定价模型
        4.2.1 资源水价
        4.2.2 工程水价
        4.2.3 环境水价
    4.3 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全成本的太原市居民用水价格测算
    5.1 基于全成本定价法的太原市居民用水水价计算
        5.1.1 资源水价
        5.1.2 工程水价
        5.1.3 环境水价
        5.1.4 基于全成本定价的太原市居民水价计算
    5.2 基于全成本水价的太原市居民阶梯水价估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原市城镇居民阶梯水价有效性分析
    6.1 节水效应分析
    6.2 成本补偿效应
        6.2.1 成本补偿分析方法
        6.2.2 太原市供水企业成本补偿效应实证分析
    6.3 社会公平效应
        6.3.1 居民用水水价公平性分析方法
        6.3.2 太原市居民用水水价公平性实证分析
    6.4 太原市居民的水费可承受能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发展历程
        1.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1.2.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娘子关泉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泉域范围以及重点保护区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及土地利用类型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概况
        2.4.1 含水岩组特征
        2.4.2 岩溶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1 岩溶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2.5.2 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第三章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
    3.1 评价方法的选取及介绍
    3.2 水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地下水埋深D(Depth of water table)
        3.2.2 入渗补给量R(Recharge of infiltration)
        3.2.3 土壤介质S(Soil media)
        3.2.4 地形坡度T_g(Topography)
        3.2.5 土地利用类型L(Land use type)
        3.2.6 上覆岩层O(Overlying layer)
        3.2.7 含水层富水性A(Abundance of aquifer)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组合权重
    3.4 水质脆弱性评价
        3.4.1 地下水埋深脆弱性评价
        3.4.2 入渗补给量脆弱性评价
        3.4.3 土壤介质脆弱性评价
        3.4.4 地形坡度脆弱性评价
        3.4.5 土地利用类型脆弱性评价
        3.4.6 上覆岩层脆弱性评价
        3.4.7 含水层富水性脆弱性评价
        3.4.8 水质脆弱性综合评价
    3.5 评价结果分析
        3.5.1 评价结果验证
        3.5.2 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水量脆弱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4.1.1 入渗补给量R(Recharge of infiltration)
        4.1.2 地下水开采系数C(Coefficien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4.1.3 含水层厚度T_k(Thickness of aquifer)
        4.1.4 含水层富水性A(Abundance of aquifer)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水量脆弱性评价
        4.3.1 入渗补给脆弱性评价
        4.3.2 地下水开采系数脆弱性评价
        4.3.3 含水层厚度脆弱性评价
        4.3.4 含水层富水性脆弱性评价
        4.3.5 水量脆弱性综合评价
    4.4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5.1 水质保护
        5.1.1 水质保护分区
        5.1.2 水质保护措施
    5.2 水量保护
        5.2.1 水量保护分区
        5.2.2 水量保护措施
    5.3 娘子关泉域综合保护措施
        5.3.1 水质与水量综合保护措施
        5.3.2 管理保护措施
        5.3.3 技术保护措施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黑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3.1 黑河灌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1 黑河灌区研究区概况
        3.1.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2 黑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
    3.3 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汾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4.1 汾河灌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1.1 汾河灌区研究区概况
        4.1.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2 汾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
    4.3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黑河与汾河灌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对比分析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2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3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3 发展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状况
        2.1.2 经济发展状况
        2.1.3 农业发展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第3章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测评及分析
    3.1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测评方法
        3.1.1 生产功能
        3.1.2 水源涵养功能
        3.1.3 固碳释氧功能
        3.1.4 环境净化功能
        3.1.5 旅游休闲功能
        3.1.6 环境污染功能
        3.1.7 水资源消耗
    3.2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结果与分析
        3.2.1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
        3.2.2 太原市各用地类型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2.3 2000及2018年太原市各区县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2.4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
第4章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4.1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间变化
    4.2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5章 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影响机制分析
    5.1 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机制
    5.2 人为影响因素驱动力
    5.3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5.4 权衡与协同驱动因子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地下水年龄
        1.2.2 地下水循环
        1.2.3 地下水更新性
        1.2.4 以往工作基础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2.1.1 地形与地貌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社会经济
    2.2 地质构造与地层结构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结构
    2.3 含水层结构与地下水系统
        2.3.1 含水层结构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方法
        3.1.1 地下水年龄计算方法
        3.1.2 地下水更新性计算方法
    3.2 数据获取
        3.2.1 地下水水位统测与监测
        3.2.2 地下水水化学样品采集与测试
        3.2.3 地下水同位素样品采集与测试
第4章 盆地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特征
    4.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1.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2 环境同位素特征
        4.2.1 地表水同位素特征
        4.2.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盆地地下水年龄分布与规律
    5.1 浅层地下水年龄
        5.1.1 地下水3H年龄
        5.1.2 地下水CFCs年龄
        5.1.3 浅层地下水的年龄结果
    5.2 中深层地下水年龄
        5.2.1 地下水3H年龄
        5.2.2 地下水14C年龄
    5.3 深层地下水年龄
    5.4 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年龄分布与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与演化特征
    6.1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水动力场研究
        6.1.1 地下水流场总体特征
        6.1.2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6.1.3 地下水水位特征指示的基岩裂隙水的顶托补给
    6.2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水化学研究
        6.2.1 岩溶水、裂隙水对孔隙水的补给
        6.2.2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6.3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同位素研究
        6.3.1 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6.3.2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6.3.3 地下表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6.4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6.4.1 地下水动力场的变化特征
        6.4.2 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化特征
    6.5 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
        6.5.1 浅层地下水循环
        6.5.2 中深层地下水循环
        6.5.3 深层地下水循环
        6.5.4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
    6.6 小结
第7章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评估
    7.1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
        7.1.1 地下水补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7.1.2 地下水径流方面的影响因素
        7.1.3 地下水排泄方面的影响因素
    7.2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定量评估
        7.2.1 地下水年龄对地下水更新性的评估
        7.2.2 地下水补给速率计算
        7.2.3 地下水更新速率计算
    7.3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综合评估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量-质-域-流”的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丁相毅,石小林,凌敏华,王淑丽,张燕燕,栗冯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2(01)
  • [2]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因果机制研究 ——基于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分析[D]. 贾文静.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再生水水质对两种材质的不锈钢供热管网的腐蚀影响研究[D]. 孙翔.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研究[D]. 李敏.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D]. 郭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定价及其有效性研究[D]. 桑淑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1)
  • [7]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D]. 张渊.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D]. 张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太原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D]. 任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D]. 郭春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