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网络文学?

什么是网络文学?

一、网络文学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许苗苗[1](2022)在《如何谈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媒介转型及其完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文学起点问题是当前学界热点,有关探讨主要包括"技术说""故事说"和"建制说"。"技术说"侧重数字技术革新,但数位诗、电子杂志等很快消逝,说明技术之于网络文学并非关键,网络时代最容易被超越的正是技术本身。"故事说"以通俗小说代替网络文学整体,以小类型遮蔽大概念,阉割了网络文学的丰富性。"建制说"侧重网络文学"现象",但这些现象之认定源于文学体制的事后回溯。将网络文学的诞生归结为单一力量失之偏颇,需从媒介转型的整体环境来谈论其起点。从标志性作品判定、民众心理期待、权威学术话语介入以及新闻媒体选择等综合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出场的媒介环境于2000年形成,当以此论定网络文学的起点。

汤哲声[2](2022)在《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与批评标准的构建》文中认为问题的提出2020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该报告对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的用户数量和创作人数有这样的表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到53.2%,半年增长率达到5.2%。此外,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1755万。"(1)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

吴长青[3](2022)在《异化与解放——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一些批评模式以及批评策略进行合理扬弃,并在立足中国现实实践的基础上,确立起网络文学的批评主体;与此同时,采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式,在提高网络批评有效性的同时,建构并完善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使之能够承担起历史使命,促进中国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董学文,黄也平,欧阳友权,马驰,赵炎秋,单小曦[4](2022)在《新时代文艺发展与文艺评论(笔谈)》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2021年8月2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出文艺评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开展专业的、权威的、"有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再次强调"立文之道",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提出了具体的"希望",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以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本组笔谈以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21年7月30日在赤峰市召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代表性成果为基础,结合文艺创作实践新形势,讨论何以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其中,董学文阐发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特性及逻辑的"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命题;黄也平通过对当下批评市场化的"常态"之诘问,呼唤理性、严肃的主流批评在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和文化责任;欧阳友权认为加强网络文学评论亟须突破作品阅读、观念认知及评论标准三道屏障;马驰以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为典范文本,彰明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方法和原则;赵炎秋提出必须加强和重振文艺评论中的经典现实主义维度;单小曦认为数字人文文艺批评,顺应了从印刷文化到数字文化的发展趋势,符合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智能科学化"的发展需要,能够进一步实现"智能科学化"基础上的人文性批评,进而催动合作式批评的新拓展。

闫海田[5](2021)在《中国网络文学“先锋性”问题新论——“关键词”或“新概念”生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最早""全面"触及21世纪现实"整体性、结构性"改变(1)的先锋。中国网络文学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相比于传统文学,它更早对21世纪的现实本质——虚拟现实——进行了"整体性"与"结构性"的呈现。中国网络文学的这种在单独类型上的通俗性与在整体上的先锋性特征,也决定了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必须改变原本通行的通俗文学研究模式,而要全面凸显与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先锋性"这一取向。无疑,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先锋性指认,

欧阳友权[6](2021)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树状”结构》文中认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可基于网络语境的思想性、不脱离爽感的艺术性、源于技术传媒的网生性、依托市场绩效的产业性和聚焦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等五个持论维度。它们以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的"树状"结构彰显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功能形态。适应对象的有限性、要素倚重的选择性和系数赋权的针对性,规制了这一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上的适恰性本色。

许苗苗[7](2021)在《“网文”诞生:数据的权力与突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文学曾是形态多元的概念,如今却成为统一在"网文"名下的通俗长篇小说。在"网文"诞生过程中,资本以读者需求为名忽略并压制其他无利可图的文体;学术话语借命名之机规训新媒体现象,并拓展文学话语权力;不同级别媒体也通过确立选择标准和表述方式,从各自需求角度出发,加剧"网文"对"网络文学"的替代和简化。统一面貌下网文数量的不断增长,是流水线式规模化生产、通俗小说写作技巧的教学传授,以及人人皆可成"神"的造梦说辞共同运作的结果。资本主导的基于数据分析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将网文读者纳入作者行列,在消遣模式下生产;另一方面,这种"玩劳动"虽看似受制于资本,但从"本章说"等形式中言论方向不受控制的演变来看,网民个性化的使用和演绎,也为突破数据权力提供了可能。

欧阳友权[8](2021)在《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文中提出我国网络文学诞生时间不长,但增速惊人,从规模体量和影响力看,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主流。网络文学尚存在"量大质不优"现象,精品力作占比不高,经典更是难觅。文学经典一般需具备原创性、恒久流传、具有多向的阐释空间和艺术价值的永恒魅力等特征,网络创作要打造文学经典,一要倡导"工匠精神",鼓励网络作家降速、减量、提质;二要有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举措,诸如评价、研究、推优、评奖、改编等;三是打造经典,需要规避媒介歧视、过度商业化、跟风"套路"等误区。还应注意优化经典创作环境,解决好网络作品盗版侵权问题,建立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政府管理应该尊重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为网络创作松绑减负,培育良好的行业生态等。

杨雅婷[9](2021)在《网络文学“祛魅”下的大众化》文中认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到现今已经经过将近三十年,其发展速度始终迅猛,作家群体、受众、相关从业人员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主流文学从刚开始的"不屑一顾"到如今不得不正视其存在,网络文学可谓凭借其独有的"祛魅"功能迈出了巨大一步,逐步实现了大众化。

黎杨全[10](2021)在《新媒介的“连接主义”与网络文学评价范式变革》文中研究指明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作品,网络文学的意义与合法性在于它实现了印刷文化压抑的连接性,主要体现为人群的连接、文本的连接与媒体的连接。不能仅以市场效应衡量中国网络文学,这是将其等同为传统的通俗文学,模糊了它的连接性;也不能仅以技术标准衡量中国网络文学,这是将其等同为西方电子文学,与西方电子文学"向心的"连接性相比,中国网络文学形成了"离心的"连接性。基于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可建构文学性与连接性相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探索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中国话语。这种评价体系要求研究范式从传统的作品阅读、纸质文献的调查走向网络空间,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搜集整理电子文献,实现现实与网络的双重田野考察。

二、网络文学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文学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谈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媒介转型及其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1——从技术出发
二1996——从故事出发
三1998——从建制出发
四网络文学——媒介转型的产物

(2)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与批评标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的提出
文学信息的交融与网络游戏的影响
传统类型文学模式的承接与更新
草根心态和粉丝社群
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构建

(4)新时代文艺发展与文艺评论(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说“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
    一
    二
    三
社会文艺生活与主流批评的历史担当
    一、主流批评失“主”
    二、主流批评缺少担当,放任了市场批评的“独秀”
    三、丰富多彩的文学生活,更需要主流批评的引导和陪伴
    四、主流批评,守好自己的阵地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一、迈过作品阅读屏障
    二、突破观念认知屏障
    三、突破网络文学评论标准屏障
文艺批评要“剪除恶草”“灌溉佳花”
文学批评中的经典现实主义维度
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反思及数字人文路向
    一、新媒介时代及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遭际
    三、走向数字人文的文艺批评

(5)中国网络文学“先锋性”问题新论——“关键词”或“新概念”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文学批评关键词”的生成路径及可能
二、先锋性指认与“网络文学批评关键词”遴选标准
三、“网络文学批评关键词”的历史化与理论化建构
四、打破类型边界与网络文学研究新概念的提出
结 语

(7)“网文”诞生:数据的权力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从“网络文学”到“网文”
数据主导下的“网文”生产
“玩劳动”与“反生产”:反制数据权力的可能
结语

(8)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文学已成主流,但难觅经典
二、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文学经典
三、如何用网络打造文学经典
    第一,倡导“工匠精神”,鼓励网络作家降速、减量、提质。
    第二,经典是经典化的产物,需要有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举措。
    第三,打造经典,需要规避几个误区。
    第四,实施评价分层,不必一刀切。
    第五,优化经典创作的环境。

(9)网络文学“祛魅”下的大众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文”现象及其三十年
二、网络文学与普罗大众
三、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
    (一)网络文学对精英文化“祛魅”和解构
    (二)网络文学和大众文化同谋同构
四、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探寻———以《盗墓笔记》为例
    (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大众化
    (二)网络文学二次阐释的大众化

(10)新媒介的“连接主义”与网络文学评价范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刷文化与基于作品的评价体系
二、中国网络文学“离心的”连接性
三、文学性与连接性相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

四、网络文学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谈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媒介转型及其完成[J]. 许苗苗. 当代文坛, 2022
  • [2]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与批评标准的构建[J]. 汤哲声. 小说评论, 2022(01)
  • [3]异化与解放——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J]. 吴长青.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01)
  • [4]新时代文艺发展与文艺评论(笔谈)[J]. 董学文,黄也平,欧阳友权,马驰,赵炎秋,单小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01)
  • [5]中国网络文学“先锋性”问题新论——“关键词”或“新概念”生成[J]. 闫海田. 当代作家评论, 2021(06)
  • [6]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树状”结构[J]. 欧阳友权. 当代文坛, 2021(06)
  • [7]“网文”诞生:数据的权力与突围[J]. 许苗苗. 探索与争鸣, 2021(10)
  • [8]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J]. 欧阳友权. 上海文化, 2021(08)
  • [9]网络文学“祛魅”下的大众化[J]. 杨雅婷. 作家天地, 2021(23)
  • [10]新媒介的“连接主义”与网络文学评价范式变革[J]. 黎杨全. 中国文学批评, 2021(03)

标签:;  ;  ;  ;  ;  

什么是网络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