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曲霉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的致癌作用

杂色曲霉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的致癌作用

一、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仝国辉,谭壮生,杨庆,张维春柏,李国君[1](2021)在《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文中认为目的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作为食物和饲料中常见的天然霉菌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大麦、小麦和燕麦等粮食作物。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获得的毒理学相关数据,对DON进行健康危害评估。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去重、人工筛选、文献梳理和质量评价,确定核心参考文献,对DON进行危害评估。结果 DON在体内代谢迅速、无蓄积,其急性毒性有性别和种属差异,雄性动物更为敏感。猪比啮齿动物、家禽等更敏感。症状包括唾液增加、腹泻和呕吐等。DON在一定浓度下长期摄入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和致畸性、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DON划为第3类物质(对人体致癌作用证据不充分)。国内2008年有学者发文提出DON的TDI值为1.3μg/kg·bw·d。结论国际上尚无DON的健康指导值;各国对谷物等食品及饲料中的DON限量有相应规定。从食品安全和健康风险的角度出发,建议对DON的健康危害效应及相应的健康指导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DON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杨婉莹[2](2020)在《呕吐毒素经p38-ERK1/2途径诱导断奶仔兔肠道黏膜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名呕吐毒素,广泛存在于以谷物为基础的食物和饲料中,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污染最严重的霉菌毒素之一。DON可以导致动物生长发育抑制,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障碍,甚至造成休克和死亡,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而且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家兔养殖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家兔颗粒饲料中广泛采用麦麸、玉米副产物等作为原料使用,加大了DON污染的风险。目前国内外对DO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猪和家禽上,而对家兔的研究很少,特别是针对断奶仔兔。因此,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剂量DON对断奶仔兔代谢、肠道屏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试验选用45只断奶仔兔(初始体重无差异,879.79±17.62g),随机分为3组,即A组(对照组)、B组(低剂量添加组,0.5mg/kg·BW DON)、C组(高剂量添加组,1.5mg/kg·BW DON),总饲喂期31d,其中预饲期7d。正式试验期,每两天对试兔进行灌服染毒,共进行12次灌服。在首次染毒后第8d、16d和24d每组随机选取6只试兔,耳缘静脉连续采集0h(灌服前)和灌服后1h、2h、3h、4h、6h血清,检测DON在断奶仔兔血液中的含量,并检测第24d 0h血清的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试验期间采集试兔粪便和尿液样品,用于检测DON和DOM-1的含量;饲养试验结束后,迅速采集试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样品,一部分样品用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另一部分样品用于mRNA和蛋白类数据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1)动物饲喂试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灌服DON后,C组平均日增重ADG显着降低(P<0.05),B、C组料重比F/G显着升高(P<0.05);(2)血清检测结果显示,试兔血清中部分生化指标、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变化,且DON高剂量组变化程度最为显着;(3)LC-MS/MS结果显示,灌服DON后试兔血清中DON含量快速升高,于2h达到峰值后下降,且在6h时接近于灌服前浓度;试验期尿液和粪便中DON和DOM-1的浓度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随着试验期的延长出现累积效应;(4)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试验组小肠各部绒毛上皮脱落、绒毛长度下降、隐窝增厚、绒毛数量减少、分支发育不全、杯状细胞密度增加,小肠微绒毛萎缩、变短,且DON高剂量组肠组织结构的损伤最为严重;(5)ELISA、qRT-PCR、WB以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ON高、低剂量组IL-1β、IL-2、IL-6、IL-8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含量、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及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增加;(6)MAPK信号通路关键节点蛋白的研究结果显示,DON高、低剂量组试兔p38-ERK1/2通路中,上游信号因子PKR、Hck mRNA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以及p38、ERK1/2 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及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增加。综上所述,DON在断奶仔兔血液中代谢极快,主要随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DON的摄入可破坏断奶仔兔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改变部分炎症因子的分布和表达,诱导上游信号因子PKR、Hck的表达,激活p38、ERK1/2信号通路,其毒性作用的强度存在剂量依赖性。本研究结果将为DON的临床监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韩丽[3](2020)在《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是一种毒性较高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属于B族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及其副产物,因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品及动物饲料中。它易引起动物拒食,而表现出免疫毒性、器官毒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致畸性,与免疫抑制、克山病、食管癌等疾病也有密切联系,并且,DON的热稳定性较强,对其进行一般性的加工及烹调,其毒性不能被破坏。因此,DON污染不仅给动物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影响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全球大多数国家强制性规定了DON的限量标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DON列为Ⅲ类致癌物。目前,检测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的理化方法,虽然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但是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DON污染检测的一般饲料行业。而酶联免疫检测(ELISA)作为传统方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合现场并且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合适的检测工具,近年来其开发应用迅速发展。目的:本研究以DON毒素为研究对象,为避免理化检测的繁琐及其它免疫检测方法灵敏度低的问题,实现对DON的高效低成本检测,探索建立灵敏、快速、方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DON小分子半抗原进行分子设计与改造、筛选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DON mAb、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研制DON ELISA试剂盒及胶体金试纸条、实现产品的初步应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开发制备DON人工抗原为基础,抗DON单克隆抗体为核心试剂,旨在研制自主组装的试剂盒及试纸条,用于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DON含量,为我国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残留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⑴根据DON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出4种人工抗原偶联方法,并分别制备出人工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筛选出最佳的人工抗原偶联方法。⑵从免疫效果最好CDI组中,选取效价最高、敏感性最好、特异性最强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株,异源性检测模式筛选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研制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icELISA kit)和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dcELISA kit),并分别进行调试组装与性能测定,最后比较其质量性能。⑷在自制高亲和力DON mAb的基础上,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金标抗体最佳pH值和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然后组装试纸条并进行性能测定。⑸利用HPLC对研制的dcELISA kit、DON-Strip进行验证,并分别与市售试剂盒、试纸条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进行dcELISA kit与HPLC的相关性评价。结果:⑴通过对4种完全抗原进行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结果表明,合成方法中CDI法效果最好。动物免疫所产生DON pAb效价达到1:(6.4×10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7.75 ng/mL,并且特异性较强。⑵通过对单抗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其抗体效价水平很好。上清效价为1:(1.28×103)、腹水效价为1:(3.2×105),IC50为9.84 ng/mL,亲和常数(Ka)为1.51×109 L/moL,并且特异性较强。⑶通过对研制试剂盒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DON icELISA试剂盒和dcELISA试剂盒灵敏度分别为1.147 ng/mL、0.62 ng/mL,与市售的商品试剂盒相比灵敏度高(3 ng/mL)。i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6.3%113.2%、RSD为3.9%13.2%,d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107.0%、RSD为4.2%11.9%。⑷通过对胶体金的UV和透射电镜扫描鉴定,结果表明,胶体金制备成功,粒径为25.0±1.0 nm。通过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为8.5,DON mAb最佳标记浓度为15μg/mL。并且该试纸条灵敏度为5 ng/mL,与市售试纸条相比灵敏度较高(25 ng/mL),且特异性较强。⑸通过比较dcELISA kit、DON-Strip、HPLC,结果表明,DON-Strip灵敏度为5.0 ng/mL,HPLC灵敏度为20 ng/mL。通过对真实样品进行测定,HPLC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60.41049.1 ng/g,RSD为12.4%43.4%,试剂盒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80.51020.3 ng/g,RSD为13%43.8%。通过dcELISA kit与HPLC相关性评价,得出回归方程为y=0.9793x+6.82,R2=0.9848。通过与市售试剂盒比较,市售A1 DON试剂盒与A2 DON试剂盒的灵敏度分别为5 ng/mL、3 ng/mL。通过与市售试纸条比较,市售B1 DON-Strip与B2 DON-Strip的灵敏度分别是40 ng/mL、25 ng/mL。结论:⑴利用DON分子结构特点,本试验成功制备4种完全抗原。通过鉴定,筛选出CDI法是最佳的人工抗原合成方法。⑵利用CDI组效价最高小鼠,进行了细胞融合,研制出了灵敏度更好的抗DON mAb,并具有效价好、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等优点。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成功研制出icELISA kit和dcELISA kit,并且后者性能明显优于前者,且具有准确可靠、方便快捷、高通量大等优点。⑷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法成功制备胶体金,采用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及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并且该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⑸用HPLC验证了dcELISA kit和DON-Strip,并且dcELISA kit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剂盒,DON-Strip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纸条,且DON-Strip的符合率为100%。因此,本试验研制的DON试剂盒及试纸条均满足实际样品检测对灵敏度更高的要求,可以推广应用。

唐晓倩[4](2020)在《农产品典型真菌毒素生物识别材料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真菌毒素危害大、防控难,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产品真菌毒素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时发现污染,是防止真菌毒素进入食物链的重要手段。目前快检技术主要面临的挑战表现在:部分真菌毒素高亲和力抗体匮乏、多种类风险因子同步检测难、速测产品抗干扰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本学位论文研制出高灵敏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改良了核酸模拟抗体(适配体)等生物识别材料;并基于三种识别材料依次建立了系列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用于粮油、乳品、水果等不同农产品中典型真菌毒素的高灵敏检测。论文最后,系统分析了这三类主要识别材料的应用特性及在快检产品开发中应用前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制出伏马毒素B1(FB1)、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DAS)等系列单克隆抗体(mAb),建立了粮油中FB1灰度成像、真菌毒素与农残同步侧向流层析,及基于新型纳米仿生催化材料的DAS免疫气压传感检测方法。(1)研制出FB1单克隆抗体7A11,半抑制浓度(IC50)为0.66 ng/mL。建立了两类结果输出方式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基于纳米金比色定性方法与灰度成像定量方法,定量线性范围为0.24~15.0 ng/mL。可用于大米、玉米、花生、小麦等农产品中FB1检测,为粮油产品中FB1现场快速筛查提供了经济、快速、可定量的选择方案。(2)研制出甲萘威单克隆抗体1D2与克百威单克隆抗体G11,IC50值分别为0.80 ng/mL和127.6 ng/mL,特异性良好。针对农产品中不同种类小分子污染物并存的现状,以黄曲霉毒素、甲萘威和克百威为例,建立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TRFICA)同步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对黄曲霉毒素、甲萘威、克百威检测限依次为0.03、0.02、60.2 ng/mL,克服了真菌毒素与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不同步、灵敏度低的难题。(3)研制出特异性DAS单克隆抗体5E7,亲和力常数Ka值达5.4×108,IC50值为3.08ng/mL;合成并表征了Au@PtNPs纳米颗粒及其与抗体标记探针,由此建立了免疫气压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限达0.46 ng/mL。攻克了DAS识别材料特异性差,缺乏灵敏、准确、便携现场快速筛查方法的技术瓶颈。(2)构建了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研制出黄曲霉毒素M1(AFM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AIdnb);将纳米抗体用作替代抗原分别开发了牛奶中AFM1电化学检测方法和多种真菌毒素TRFICA同步检测方法。(1)研制的AFM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VHH 4-1-1表征结果显示,其对AFM1的IC50值为8.54 ng/mL;采用重氮盐电接枝方法,将VHH 4-1-1修饰在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再采用计时电流法,建立了基于纳米抗体替代抗原的免疫竞争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对牛奶中AFM1的检测限为0.18 ng/mL,检测范围为0.25~5.0 ng/mL,特异性良好。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提供了新型绿色检测方法。(2)为研究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在TRFICA上作为无毒替代抗原的可行性,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phage 2-5和ZEN抗独特型纳米抗体phage 8#为核心识别材料,分别研究了固定化AIdnb的TRFICA竞争分析模式(AIdnb-TRFICA)和固定化mAb的TRFICA竞争分析模式(mAb-TRFICA)。比对两种竞争分析模式的结果表明,AIdnb-TRFICA的灵敏度较高,检测AFB1、ZEN的IC50值分别为0.46和0.86ng/mL,是mAb-TRFICA的18.3和20.3倍。由此采用AIdnb-TRFICA建立了同步检测方法,对AFB1、ZEN检测限达0.13 ng/mL和0.20 ng/mL。结果表明,建立的AIdnb-TRFICA可用于粮食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步检测,为绿色无毒现场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3)改良修饰了展青霉素适配体探针,研究建立了基于适配体的苹果汁中展青霉素侧向流层析快速检测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展青霉素适配体互补链作为捕获探针,生物素标记的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构建了基于“地高辛抗体-捕获探针-识别探针-纳米金信号因子”复合物侧向流层析检测方法,对展青霉素的检测限达2.3 ng/mL,检测范围为2.7~139.8 ng/m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比对验证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苹果汁中展青霉素的快速检测,克服了缺少展青霉素高亲和识别元件导致的现场高灵敏检测技术缺乏的瓶颈难题。(4)系统分析了上述核酸适配体、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等真菌毒素主要生物识别材料的特性开发与应用前景。研究比较了本文研制的适配体、单克隆抗体与纳米抗体与已报道同类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伏马毒素7A11为迄今报道灵敏度最高,DAS的5E7特异性最好,AFM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为首次报道,为快速检测技术提供了高质量核心生物识别材料。通过比较研究各类识别材料发现:适配体的展青霉素分析方法虽然获得了灵敏、准确的定量检测结果,然而适配体与展青霉素的最佳孵育时间长达40 min,为了实现快速检测,该适配体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缩短反应时间。因此,在缺乏高亲和力抗体时,适配体可作为识别材料的有效选择。本文研制的FB1、DAS、甲萘威、克百威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与特异性,在纳米金、TRFICA及气压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中均实现了灵敏、准确、快速的定量检测。因此,单克隆抗体仍是目前快速检测技术中识别材料的主流选择。纳米抗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识别材料,本文研制的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对2C9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经纳米抗体修饰后的丝网印刷碳电极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另外,纳米抗体可吸附在硝酸纤维素膜表面,用作无毒替代抗原,在TRFICA方法建立中获得了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实现了真菌毒素的无毒快速现场检测。因此,纳米抗体在农产品快速检测应用中,既具备单克隆抗体的高亲和性与特异性,又表现出了适配体的稳定与易于修饰的特性。重要的是纳米抗体可作为替代抗原建立无毒快速检测技术,也是其他识别材料无法替代的独有特性。在未来发展方向中,纳米抗体可通过体外亲和力定向改造与结构功能化进一步提高亲和力,拓展新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模式,在农产品危害物的快速检测领域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研制的系列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等生物识别材料解决了农产品快速检测中部分真菌毒素高亲和力抗体匮乏难题,并被成功应用于真菌毒素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的构建;建立的真菌毒素与农药残留时间分辨荧光同步检测技术解决了多种类风险因子同步检测难的技术瓶颈;而基于纳米抗体无毒抗原生物传感方法的研究解决了农产品快检方法抗干扰性差的难题。因此,本文研制的基于三种识别材料的真菌毒素生物传感方法为目前农产品中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的方法参考。

李建忠,王海波[5](2018)在《生物毒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毒素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源化学物质,在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等多方面具有多样性,其収展对生命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医学、药物学、环境科学等均有重要意义。许多生物毒素可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新药效模型和结构构架。寻求高效、安全的脱毒技术,成为当下安全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研究对生物毒素的分类、危害及应用、产毒机制进行简要概述,重点阐述了生物毒素最新的检测技术和脱毒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以期为生物毒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孙超[6](2017)在《二氧化氯和臭氧对污染粮食中呕吐毒素DON产生的影响及消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是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形成严重的赤霉病进而产生毒素。DON的合成受到氮源、p H以及环境胁迫因素等影响。近年来,粮食中DON毒素污染在全球范围内非常严重,因其结构非常稳定,摄入后对人和家畜健康都会造成严重损害,粮食中DON毒素污染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对粮食中呕吐毒素的预防和控制势在必行。常见的毒素消减都是从降解毒素本身,无法从源头进行控制。本论文结合食品加工环节,研究了ClO2水溶液对DON产毒真菌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及其产毒的抑制作用,研究了二氧化氯对产毒基因的表达调控,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二氧化氯的胁迫作用引起产毒菌胞内外代谢变化的抑制机制;结合臭氧水体系,研究了臭氧处理对污染粮食中DON残留的降解效果及降解产物,建立中间产物监控的检测方法;并通过模拟产毒菌侵染粮食过程,对降解前后的产物进行体内体外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证实了二氧化氯和臭氧水处理应用于呕吐毒素控制的可行性,为粮食中呕吐毒素的消减与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ClO2水溶液禾谷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和拮抗机制。通过研究不同浓度(10,20,40 mg/L)的ClO2水溶液对禾谷镰刀菌F7875生长周期的抑制效果,在40 mg/L浓度下ClO2水溶液对禾谷镰刀菌生长是显着性抑制。根据ClO2水溶液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研究,拟合出不同浓度作用下抑制的动力学曲线。实际应用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出料液比1:2,先浸润小麦,再以浓度100 mg/L的ClO2处理小麦30 min,可有效去除小麦表面及潜伏的禾谷镰刀菌及其孢子。2.深入分析ClO2对禾谷镰刀菌产毒基因和代谢组学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不同浓度ClO2在禾谷镰刀菌F7875液态发酵培养过程中的影响,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浓度由0.5-1 mg/L),DON产毒量呈现递减的趋势。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验证了F7875菌产毒基因TRI5的大小为260 bp。通过荧光定量qRT-PCR实验,得出ClO2在0.5-1 mg/L浓度条件下,F7875在产毒期间的TRI5产毒基因是呈现下调的趋势,导致了F7875菌DON产毒量下降。通过代谢分析发现,F7875受ClO2胁迫之后代谢产物发生明显变化,胞内和胞外分别筛选到48和56种差异性代谢物,引起了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和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通路的变化,导致了脯氨酸、鸟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以及一些糖类物质的代谢变化。3.结合臭氧水体系对污染粮食中的DON毒素残留的消减与控制,研究降解产物和中间产物的检测方法。构建臭氧装置对DON进行降解,在80 mg/L的臭氧水中降解10mg/L DON,反应7 min降解率为83%。通过臭氧水降解DON的动力学研究,拟合出降解不同浓度DON(1、5、10、20 mg/L)的动力学曲线,其R2值分别为0.91、0.87、0.93、0.85。将其用于DON污染的粮食中,优化后得出在浓度为80 mg/L臭氧水条件下,粮食与水料液比为1:7,降解10 min,降解效果最佳。DON污染的小麦(2.18 mg/L)、玉米(2.93 mg/L)和麸皮(3.70 mg/L)的经过降解后,降解率分别为74.86%,70.65%,76.21%。通过UPLC/Q-TOF MS对降解过程中的物质进行分析,检测到DON的两个降解产物,其[M+H]分别是311.0171、313.0149,推测出降解产物的化学式分别C15O7H20和C15O7H18。研究还发现,这两个降解产物为中间产物,降解后经过24-48 h产物会消失。根据产物二级质谱离子信息,通过UPLC TQD MS设置MRM离子通道,建立了同时检测DON毒素及两种降解产物的检测方法,为实际样品处理过程中实时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4.种子发芽实验和细胞毒性测试对降解产物安全性进行快速评价。细胞实验表明,10 mg/L DON可以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活性增值,而降解后对HepG2生长则无显着影响。活性氧试验表明,1-10 mg/L浓度DON刺激Hep G2,会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荧光显色明显,而降解后细胞荧光显色显着性降低。臭氧降解后DON的细胞毒性显着降低。植物种子发芽实验表明,1 mg/L以上浓度的DON能明显抑制绿豆种子的发芽,而降解后以及隔天再对绿豆作用对其萌发生长无显着性抑制。说明臭氧水降解污染小麦DON后毒性显着降低。5.最后,为了进一步分析处理的安全性,模拟毒素污染过程,建立污染玉米处理前后动物实验评价方法。评价试验按照国标28天经口毒性试验执行。将产毒禾谷镰刀菌F7875接种到玉米粒模拟侵染产毒试验,将臭氧降解前后的污染玉米按配方定制成小鼠饲料模拟DON污染粮食小鼠日常饲喂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毒素污染组小鼠的肝脏和肾脏器官出现肿胀,脏器比增加。反应肝脏功能指标的ALT、AST的异常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的含量显着降低,而处理后有效的改善了毒性效应,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同时,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毒素组可以使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胸腺组织产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而处理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DON污染玉米对小鼠存在较强毒性,而臭氧降解含有DON毒素的玉米后,对小鼠的毒性作用下降。总之,本论文通过ClO2对禾谷镰刀菌生长及产毒基因的抑制实验,说明ClO2可有效预防收获后粮食中禾谷镰刀菌生长以及DON毒素的产生,同时臭氧水降解DON毒素残留效果显着,建立了中间产物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结合臭氧处理有效的实现了粮食中DON毒素的消减与控制,实验结果为DON毒素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项瑜芝[7](2016)在《食品中展青霉素、杂色曲霉素及多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真菌毒素为研究目标,以食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国内外食品安全趋势与关注热点,有序地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食品中展青霉素检测方法的研究;2)食品中杂色曲霉素检测方法的建立;3)豆类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改善与优化。本研究建立了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果及其制品中的展青霉素。澄清果汁(浊汁、固液体及固体样品需用果胶酶酶解处理,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后复溶)经混合型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富集后,采用Waters HSS T3(2.1 mm×100 mm,1.8μm)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离子化(ESI),负离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检测,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合于水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满足我国GB2761-2011中展青霉素限量的检测要求。本研究建立了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方法建立,样品经乙腈-水混合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去油脂、浓缩后,进反相液相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离子源离子化,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检测,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该方法有良好的线性范围,适用于不同小麦、玉米、花生和黄豆植物性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检测,且方法有很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以及高灵敏度。本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黄豆中的33种真菌毒素的方法。该方法对黄豆这种高磷脂、高蛋白质的复杂基质,首先优化了提取液的有机相比例和酸性条件,再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考察了10种分散固相填料对这33种真菌毒素的吸附程度,筛选出最适宜的吸附剂及其比例,起到去除油脂和杂质的净化效果,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定量限、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检测要求。本研究建立的食品中展青霉素、杂色曲霉素以及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满足日常的检测需求,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监测工作中,为食品安全基础数据的获得提供技术支撑。

宫佳杰[8](2016)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雏鸡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为呕吐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饲料中,是目前危害畜牧业最大的天然霉菌毒素之一,对畜禽有着广泛的毒性作用。目前,有关DON作用于哺乳类动物的毒性研究报道较多,但是DON对禽类毒性作用的研究少见,尤其是对幼禽的毒性作用国内外尚未见系统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试验首先进行了毒素DON的提取以及纯化,并进行了攻毒试验。选取临床检查健康的120只1日龄海兰公鸡,按单因素的试验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试验组雏鸡饲喂相同的全价日粮,预饲一周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按采食量中添加0.27、1.68和12.21mg·kg-1剂量的DON灌胃,从第8 d开始染毒,每隔7 d染毒一次,共染毒5次。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试验期为36 d。于每次染毒前一天,每组随机抽取10只雏鸡,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抗体效价以及血清脂质过氧化水平。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屠宰20只鸡,取胸腺、法氏囊、脾脏、肝脏、肾脏和脑组织,计算免疫器官相对指数,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脑组织用于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雏鸡相比,低、中剂量组雏鸡的脾脏相对指数显着升高(P<0.05);低、中剂量组的法氏囊相对指数呈现降低趋势;中剂量组雏鸡胸腺相对指数显着降低(P<0.05);高剂量组脾脏和胸腺相对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2.在21 d时,各组雏鸡新城疫抗体效价水平整体升高了2个滴度,表明起到了免疫效果,但各试验组雏鸡抗体效价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随着染毒次数和剂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试验7 d与14 d,各组雏鸡血清IgG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试验的21 d、28 d与35 d,低剂量组差异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在试验的28 d与35 d,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日龄低、中剂量组雏鸡血清IgM和IgA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试验的28 d与35 d时,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日龄雏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降低趋势;在试验的14 d与21 d时,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在试验的28d与35 d,中、高剂量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生成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随着染毒次数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试验的21 d、28 d和35 d,各试验组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的14 d、21 d、28 d和35 d,高剂量组NO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雏鸡大脑GSH-Px、SOD、CAT活性和T-AOC显着降低(P<0.05),NO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4.观察组织病理切片发现,低、中剂量组雏鸡脾脏和法氏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胸腺出现不同程度淤血;而高剂量组雏鸡脾脏水肿明显,胸腺呈现明显的淤血现象,并有大面积浆液性渗出。综上所述,采用本试验剂量的DON染毒,能显着影响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损害免疫器官,从而降低免疫功能;并通过改变血清与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引起氧化应激。

耿芳芳[9](2015)在《DON诱导禽类神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属病原真菌产生的一种对畜禽有着广泛毒性的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和饲料中,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危险的天然产生的霉菌毒素之一。虽然DON在其它毒性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由于神经系统较为复杂,DON在神经方面的毒性机制仍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试验探索。本试验首先培养禾谷镰刀菌,进行DON毒素的提取、纯化。选取120只临床检查健康的1日龄海兰公鸡,预饲一周后,按单因素的试验设计,将雏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试验所有动物均饲喂全价饲料,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按采食饲料中DON0.27mg·kg-1、1.68mg·kg-1、12.21mg·kg-1的含量进行灌胃,对照组灌服与试验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试验从第8d开始,每隔7d染毒一次,共染毒5次。试验期36d。每次染毒前,每组随机抽取10只鸡,经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于血清中DON蓄积量的测定。试验结束时,每组屠宰20只鸡,迅速取出脑组织,称重、观察脑部剖检病变,检测脑组织中DON的蓄积、钙稳态、神经递质含量,并观察脑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在温度27℃、含水量为45%的条件下,禾谷镰刀菌在玉米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培养20d时产毒量最高,经HPLC检测发现此霉变玉米中含DON51.26 mg·kg-1,采用多重结晶的纯化方法,得到DON的纯品,纯度高达94.01%。2.与对照组相比,从第二次灌胃开始,试验组鸡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个体差异大,有少量呈淡绿色稀粪,偶有血便,且临床症状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重;剖检发现,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试验组鸡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出血点,并呈现脑组织颜色逐渐变暗的现象。试验结束时,HPLC检测各剂量组雏鸡血清和脑组织中均未发现DON蓄积。3.组织病理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雏鸡大脑细胞间隙增大,部分神经细胞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增多;中剂量组雏鸡大脑细胞间隙增大,神经细胞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开始吞噬神经细胞;高剂量组雏鸡大脑细胞变得稀疏,出现明显的噬神经现象,并有部分神经纤维断裂。4.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经透射电镜扫描显示,对照组雏鸡神经元细胞膜、核膜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线粒体和内质网形态、结构及周围突起正常;低剂量组脑神经元胞体出现轻度变性,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膜、核膜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展、断裂,核糖体减少;中剂量组脑神经元胞体出现严重变性,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膜、核膜完整,胞体肿胀,细胞核正常,胞浆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展、断裂、减少,核糖体减少,线粒体空泡变性、减少;高剂量组脑神经元胞体出现水样变性甚至坏死,主要表现为胞体肿胀,部分神经细胞膜、核膜被破坏,胞浆严重肿胀,线粒体肿胀、嵴间隙增宽,部分细胞器消失。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雏鸡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和脑组织中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含量显着降低(P<0.05),低剂量组两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试验组CAM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但各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后,发现鸡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神经递质5-羟色胺吲哚乙酸(Serotonin indole acetic acid,5-HIAA),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ine,NE)和5-羟色胺(Serotonin,5-HT)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多巴胺(Dopamine,DA)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一定剂量的DON可引起雏鸡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损伤神经元细胞,降低神经细胞内[Ca2+]i和脑组织内CAM含量及其m RNA相对表达量,表明DON对雏鸡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朱玉昌[10](2014)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小麦重力分选研究及设备研制》文中认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污染小麦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国,其对小麦的污染率以及污染水平居于镰刀菌毒素的首位,在赤霉病大规模爆发时更严重。被DON毒素污染的小麦进入食物链,会对人畜产生急、慢性毒性,细胞毒性等,引起肾中毒、肝中毒、生殖异常以及抑制免疫反应,因此全球各国均建立了完善的限量标准,及时剔除毒素超标的籽粒进入食物链极为重要。被镰刀菌及DON毒素污染的小麦籽粒外观皱缩,比重较正常籽粒小,可借助此差异利用重力分选技术将其从正常小麦中分选出来。本论文利用LA-K实验室用重力分选机考察了不同机械因素对DON毒素污染水平不同的小麦的分选效果;基于重力分选机的基础原理,通过考察DON毒素污染籽粒在分选过程中的分布,对其核心部件振动筛进行了设计;试制了重力分选样机,分析了不同机械因素对分选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分选性能评价;通过分析毒素污染籽粒在筛面上形成稳定的理想分布的过程,阐述了研制的重力分选机分选效果显着提升的原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现有的重力分选机可将自然污染DON毒素的小麦中的高DON毒素含量小麦籽粒分选出来,对于不同污染程度的小麦,其分选效果与设备的机械参数密切相关。为了高效、经济地将污染小麦中的高DON毒素含量籽粒分选出来,可对不同批次的DON毒素污染小麦在一系列分选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分选模型,再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到理想分选效果的机械参数,使用于后续加工的小麦中的DON毒素含量低于我国限量标准;(2)设计了一种在出料边带出料装置的振动筛,上层毒素污染籽粒可高度聚集在筛面轻质端侧。该出料装置为一体式结构,紧密固定于筛面出料边,不易脱落,结构紧凑,拆装方便;(3)研制的重力分选机仅进料速率、筛面振动频率及风速对筛面毒素污染籽粒料层的形成和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筛面振幅、横向倾角和纵向倾角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分选效果无显着的影响;(4)研制的重力分选机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造价低廉,使用方便的优点,在DON毒素污染小麦分选效果方面,经与LA-K重力分选机对比,毒素污染籽粒被分选出的几率更高;(5)研制的重力分选机能实现高效分选DON毒素污染籽粒的原因在于其改变了被分选的DON毒素污染小麦在筛面的扩散运动,形成更有利于毒素污染籽粒高度集中分布的涡旋运动,并形成垂直于出料口的条带状料层,因此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信息
    1.1 理化性质
    1.2 污染情况
2 毒理学资料
    2.1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DON
    2.2 急性毒性 DON
    2.3 亚急性/亚慢性毒性
    2.4 遗传毒性
    2.5 生殖发育毒性
    2.6 致癌性
    2.7 细胞毒性
    2.8 其他毒性
        2.8.1 免疫毒性:
        2.8.2 神经毒性:
3 人群资料
4 健康指导值及国内外管理法规情况

(2)呕吐毒素经p38-ERK1/2途径诱导断奶仔兔肠道黏膜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DON的化学结构及特性
    1.2 DON的代谢特点
    1.3 DON的污染现状
    1.4 DON的毒性
        1.4.1 DON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DON对动物消化系统的影响
        1.4.3 DON的其他作用
    1.5 相关信号通路
    1.6 DON对家兔作用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DON的前期处理
        2.1.2 试验日粮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2.1.5 试验药品与试剂
        2.1.6 主要仪器
        2.1.7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生产性能指标
        2.2.2 利用LC/MS法检测DON和 DOM-1 的含量
        2.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的含量
        2.2.5 肠道形态结构观察
        2.2.6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相关指标在小肠部位的分布
        2.2.7 利用Western-blotting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
        2.2.8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相关因子mRNA水平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3.1 常规数据统计分析
        2.3.2 形态学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3.3 免疫组化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DON对断奶仔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DON对血清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2.1 血清生化指标、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3.2.2 炎症因子(IL-1β、IL-2、IL-6、IL-8)含量的变化
        3.2.3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PGE2)含量的变化
        3.2.4 免疫球蛋白IgG、IgA、IgD、IgM含量的变化
    3.3 DON在断奶仔兔血清、尿液、粪便中的残留
        3.3.1 DON在血清中的含量
        3.3.2 DON和 DOM-1 在尿液和粪便中的含量
    3.4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3.4.1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3.4.2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3.4.3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超微细结构的影响
    3.5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炎症因子分布和表达的影响
        3.5.1 DON对断奶仔兔炎症因子IL-1β表达的影响
        3.5.2 DON对断奶仔兔炎症因子IL-2 表达的影响
        3.5.3 DON对断奶仔兔炎症因子IL-6 表达的影响
        3.5.4 DON对断奶仔兔炎症因子IL-8 表达的影响
    3.6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MAPK信号通路(p38-ERK1/2)以及上游信号因子(PKR、Hck)的影响
        3.6.1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ERK1/2 通路表达的影响
        3.6.2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p38 通路表达的影响
        3.6.3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上游信号因子PKR、Hck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DON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DON在断奶仔兔血清、尿液、粪便中的残留
    4.3 DON对断奶仔兔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4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4.5 DON对断奶仔兔小肠炎症因子分布和表达的影响
    4.6 DON对断奶仔兔MAPK信号通路(p38-ERK1/2)以及上游信号因子(PKR、Hck)表达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物毒素概述
        2.1.1 关于生物毒素
        2.1.2 关于真菌毒素
        2.1.3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2.3 DON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DON人工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抗DO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试验三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DON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的验证及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主要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农产品典型真菌毒素生物识别材料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中真菌毒素研究现状
        1.1.1 毒性
        1.1.2 限量
        1.1.3 常规检测方法
    1.2 真菌毒素生物传感分析技术及研究进展
        1.2.1 识别元件
        1.2.2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用于信号响应及信号放大
        1.2.3 真菌毒素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单抗的光学与气压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第一节 伏马毒素单克隆抗体研制与灰度成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2.2.2 实验试剂
        2.2.3 融合用细胞、实验动物及器材
        2.2.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2.3 方法
        2.3.1 伏马毒素B_1完全抗原的合成
        2.3.2 伏马毒素B_1的动物免疫与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2.3.3 伏马毒素B_1抗原免疫效果评价
        2.3.4 伏马毒素B_1阳性杂交瘤筛选方法
        2.3.5 伏马毒素B_1抗体的生产
        2.3.6 伏马毒素B_1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2.3.7 伏马毒素B_1的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建立
        2.3.8 伏马毒素B_1的酶联免疫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2.3.9 纳米金探针的制备
        2.3.10 伏马毒素B_1灰度成像纳米金试纸条的原理
        2.3.11 灰度成像纳米金试纸条标准曲线的建立
        2.3.12 灰度成像纳米金试纸条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伏马毒素B_1抗原的免疫学鉴定
        2.4.2 伏马毒素B_1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
        2.4.3 伏马毒素B_1单克隆抗体7A11的特异性鉴定
        2.4.4 伏马毒素B_1的ic ELISA条件的优化
        2.4.5 伏马毒素B_1灰度成像方法的建立
        2.4.6 伏马毒素B_1灰度成像方法与ic ELISA方法评价
    第二节 基于单抗的真菌毒素与其他危害物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2.5 引言
        2.6 材料
        2.6.1 实验仪器及耗材
        2.6.2 主要试剂及溶液
        2.6.3 融合用细胞、实验动物及器材
        2.6.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2.7 方法
        2.7.1 甲萘威、克百威杂交瘤细胞制备
        2.7.2 甲萘威、克百威阳性杂交瘤筛选
        2.7.3 甲萘威、克百威单抗制备与纯化
        2.7.4 Eu/Tb(Ⅲ)标记探针的制备
        2.7.5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建立
        2.7.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原理
        2.7.7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评价
        2.8 结果
        2.8.1 甲萘威、克百威杂交瘤筛选结果
        2.8.2 甲萘威、克百威单克隆抗体特性表征
        2.8.3 Eu/Tb(Ⅲ)纳米探针的表征
        2.8.4 样品前处理方法
        2.8.5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的优化
        2.8.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特异性评价
        2.8.7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定量曲线
        2.8.8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回收率和实际样品检测
    第三节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单克隆抗体研制与气压法免疫传感方法研究
        2.9 引言
        2.10 材料
        2.10.1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0.2 实验试剂
        2.10.3 融合用细胞、实验动物及器材
        2.10.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2.11 方法
        2.11.1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完全抗原的合成
        2.11.2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动物免疫与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2.11.3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11.4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单抗制备与纯化
        2.11.5 铂金纳米仿生催化材料与识别探针的合成
        2.11.6 气压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11.7 气压免疫传感检测体系的优化
        2.11.8 小麦样品的前处理
        2.11.9 免疫气压法实际样品应用
        2.11.10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
        2.12 结果
        2.12.1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免疫效果与杂交瘤细胞研制
        2.12.2 铂金纳米仿生催化材料与识别探针的鉴定
        2.12.3 电化学方法对铂金纳米仿生催化材料催化活性的鉴定
        2.12.4 铂金纳米催化材料探针标记条件的优化
        2.12.5 免疫气压传感检测原理
        2.12.6 免疫气压传感检测条件优化
        2.12.7 免疫气压传感特异性
        2.12.8 免疫气压传感回收率测定
        2.12.9 免疫气压传感的应用
        2.13 讨论
        2.13.1 伏马毒素B_1与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两种毒素半抗原设计与合成
        2.13.2 真菌毒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2.13.3 灰度成像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
        2.13.4 气压免疫传感器的设计与条件优化
        2.1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米抗体无毒替代抗原传感分析方法研究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M_1纳米抗体研制与丝网印刷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溶液
        3.2.4 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免疫羊驼与血清效价测定
        3.3.2 总RNA的提取
        3.3.3 cDNA第一链合成
        3.3.4 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扩增
        3.3.5 纳米抗体基因与pComb3X质粒的酶切与连接
        3.3.6 重组的噬菌粒电转
        3.3.7 纳米抗体文库的库容量与多样性鉴定
        3.3.8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与滴度测定
        3.3.9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
        3.3.10 阳性纳米抗体竞争筛选和富集
        3.3.11 阳性纳米抗体的鉴定
        3.3.12 纳米抗体的表达与纯化
        3.3.13 纳米抗体的特性鉴定
        3.3.14 黄曲霉毒素M_1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3.15 工作电极修饰的表征方法
        3.3.16 无毒替代抗原免疫传感方法条件优化
        3.3.17 免疫传感标准曲线与加标回收
        3.4 结果
        3.4.1 羊驼血总RNA的提取与重链基因扩增
        3.4.2 纳米抗体片段和载体pComb3X酶切鉴定
        3.4.3 噬菌体纳米抗体文库的多样性鉴定
        3.4.4 阳性噬菌体的筛选
        3.4.5 阳性噬菌体的鉴定
        3.4.6 纳米抗体VHH4-1-1和VHH2-3-1 的表达
        3.4.7 纳米抗体VHH4-1-1和VHH2-3-1 特异性测定
        3.4.8 丝网印刷碳电极检测原理
        3.4.9 工作电极的修饰与电极表征
        3.4.10 免疫电极的制备及工作条件优化
        3.4.11 电化学传感器特异性、稳定性与准确度评价
    第二节 基于无毒抗原AFB_1与ZEN时间分辨荧光混合污染检测技术
        3.5 引言
        3.6 材料
        3.6.1 实验仪器及耗材
        3.6.2 主要试剂
        3.7 实验步骤
        3.7.1 纳米抗体phages2-5和phages8#的纯化
        3.7.2 Eu/Tb(Ⅲ)纳米颗粒探针的合成与鉴定
        3.7.3 两种竞争模式的建立与优化
        3.7.4 基于无毒替代抗原混合毒素时间分辨同步检测方法优化
        3.8 结果与讨论
        3.8.1 Eu/Tb(Ⅲ)纳米颗粒与探针的鉴定
        3.8.2 Eu/Tb(Ⅲ)纳米探针偶联条件优化
        3.8.3 两种竞争模式的结果比对
        3.8.4 时间分辨荧光多毒素同步检测技术原理
        3.8.5 基于无毒替代抗原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准确度、重复性评价
        3.8.6 玉米实际样品的检测
        3.9 讨论
        3.9.1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替代抗原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3.9.2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替代抗原用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3.10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适配体展青霉素侧向层析分析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溶液
    4.3 方法
        4.3.1 适配体序列及前处理方法
        4.3.2 适配体试纸条的制备
        4.3.3 适配体试纸条原理
        4.3.4 适配体试纸条的检测步骤
        4.3.5 适配体的选择
        4.3.6 适配体检测模式的选择
        4.3.7 适配体浓度的优化
        4.3.8 适配体试纸条条件优化
        4.3.9 适配体检测缓冲液条件优化
        4.3.10 适配体试纸条方法的鉴定
        4.3.11 适配体试纸条检测样品前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适配体与竞争模式的选择
        4.4.2 生物素-适配体与地高辛-互补链的浓度优化
        4.4.3 适配体试纸条条件优化
        4.4.4 适配体检测缓冲液配方优化
        4.4.5 适配体试纸条的性能参数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类生物识别材料用于农产品快速检测的性能比较
    5.1 系列生物识别材料的研制
        5.1.1 两种展青霉素适配体的比对结果
        5.1.2 四类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结果
        5.1.3 四种单抗与国内外报道同类抗体特性进行比较
        5.1.4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筛选结果
        5.1.5 适配体、单抗、纳抗的研制比较
    5.2 系列生物传感器的开发
        5.2.1 建立的生物传感器涉及到的农产品类别
        5.2.2 建立的生物传感器固定化技术的选择
        5.2.3 建立的生物传感器识别元件的选择
        5.2.4 检测方法的选择
    5.3 农产品中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生物毒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生物毒素概述
    2.1 生物毒素的分类
    2.2 生物毒素的危害和应用
    2.3 生物毒素的产毒机制
3 生物毒素检测技术
    3.1 液相色谱法
    3.2 质谱法
    3.3 免疫分析法
    3.4 生物传感器
    3.5 核酸适配体法
4 生物毒素减毒脱毒技术
    4.1 物理方法
        4.1.1 热处理法
        4.1.2 辐照
        4.1.3 吸附
    4.2 化学脱毒法
    4.3 生物技术
5 展望

(6)二氧化氯和臭氧对污染粮食中呕吐毒素DON产生的影响及消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禾谷镰刀菌
        1.1.1 禾谷镰刀菌的危害
        1.1.2 禾谷镰刀菌生理及寄主范围
        1.1.3 禾谷镰刀菌的病害循环
    1.2 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禾谷镰刀菌的真菌毒素
        1.2.2 DON的生物合成
        1.2.3 DON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
    1.3 二氧化氯简介
        1.3.1 二氧化氯的杀菌机理
    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4.1 DON的毒性
        1.4.2 DON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氧化氯对禾谷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试验用菌悬液的制备
        2.3.2 ClO_2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落形态的观察
        2.4.2. 生长速度及产孢浓度的测定
        2.4.3. ClO_2对禾谷镰刀菌生长的抑制影响
        2.4.4. F7875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
        2.4.5. ClO_2水溶液抑制F7875孢子萌发的失活的反应动力学
        2.4.6. ClO_2水溶液净化的受禾谷镰刀菌污染的小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氯对禾谷镰刀菌产毒基因表达及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禾谷镰刀菌的保存和培养
        3.3.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小量提取
        3.3.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3.3.4 禾谷镰刀菌的RNA提取
        3.3.5 荧光定量PCR技术
        3.3.6 代谢物提取
        3.3.7 代谢物检测
        3.3.8 代谢物鉴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lO_2的抑菌实验
        3.4.2 TRI5基因的表达水平
        3.4.3 ClO_2影响TRI5基因表达的代谢调控影响
        3.4.4 胞外分析
        3.4.5 胞内产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水处理对DON的降解效果和降解产物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DON标准溶液制备
        4.3.2 臭氧和臭氧水制备
        4.3.3 臭氧水体系降解DON
        4.3.4 臭氧降解DON的产物分析
        4.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臭氧对不同浓度的DON降解效果
        4.4.2 二氧化氯对DON降解效果
        4.4.3 臭氧水降解在实际污染谷物中的应用
        4.4.4 臭氧降解DON的动力学研究
        4.4.5 臭氧产物的元素组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臭氧降解DON后体外安全性评价及其对粮食品质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设备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Hep G2的培养
        5.3.2 MTT试验
        5.3.3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测定
        5.3.4 DON臭氧降解前后对豆芽发芽的抑制试验
        5.3.5 小麦品质指标测定
        5.3.6 数据统计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MTT法测定降解前后对Hep G2的细胞增殖活性影响
        5.4.2 DON臭氧降解前后对Hep G2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5.4.3 DON臭氧降解前后对豆芽发芽的抑制影响
        5.4.4 臭氧降解过程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物实验模拟臭氧降解DON污染粮食后体内安全性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设备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实验
        6.3.2 实验饲料的配置
        6.3.3 动物饲喂
        6.3.4 血液及组织样品采集
        6.3.5 小鼠体重称重
        6.3.6 小鼠内脏器官组织切片观察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各实验组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6.4.2 DON毒素对小鼠肝脏与肾脏的影响
        6.4.3 小鼠中血清生化分析
        6.4.4 昆明鼠肝脏、肾脏及胸腺组织变化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附图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食品中展青霉素、杂色曲霉素及多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展青霉素
        1.1.1 展青霉素概述
        1.1.2 展青霉素测定的预处理方法
        1.1.3 展青霉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 杂色曲霉素
        1.2.1 杂色曲霉素概述
        1.2.2 杂色曲霉素的前处理方法
        1.2.3 杂色曲霉素的检测现状
    1.3 多种真菌毒素
        1.3.1 多种真菌毒素概述
        1.3.2 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果及其制品中的展青霉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与标准品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校正
        2.2.4 前处理方法
        2.2.5 仪器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2.3.2 质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2.3.3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2.3.4 方法学验证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性食品中杂色曲霉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与标准品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4 前处理方法
        3.2.5 分析检测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3.3.2 质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3.3.3 样品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3.3.4 方法学验证
        3.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豆类样品中多种真菌毒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与标准品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前处理方法
        4.2.5 分析检测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3.2 质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4.3.3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3.4 方法学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雏鸡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培养基制备
        1.4.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1.4.2 察氏液体培养基
        1.4.3 玉米产毒培养基
    1.5 DON的提取与纯化
        1.5.1 禾谷镰刀菌的复苏
        1.5.2 禾谷镰刀菌孢子液制备
        1.5.3 产毒培养基制备
        1.5.4 DON提取
    1.6 HPLC方法的建立
        1.6.1 DON标品试剂的配置
        1.6.2 HPLC法检测色谱条件
        1.6.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6.4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1.7 DON的分离纯化
        1.7.1 TLC定性检测DON方法的建立
        1.7.2 DON的分离
        1.7.3 DON的纯化
        1.7.4 结晶
        1.7.5 晶体的鉴定及晶体纯度的鉴定
    1.8 动物试验
        1.8.1 试验动物选择、分组与饲养管理
        1.8.2 日粮组成
        1.8.3 ND抗体效价测定
        1.8.4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1.8.5 鸡血清过氧脂质化指标测定
        1.8.6 鸡脑过氧脂质化指标测定
        1.8.7 组织器官病理学观察
    1.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检测DON标准曲线的建立
    2.2 霉变玉米中DON的测定
    2.3 DON的提取纯化
        2.3.1 TLC法检测结果
        2.3.2 DON纯化后的结晶结果
        2.3.3 晶体鉴定结果
    2.4 DON对雏鸡ND抗体效价的影响
    2.5 DON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6 DON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2.6.1 DON对IgG含量的影响
        2.6.2 DON对IgM含量的影响
        2.6.3 DON对IgA含量的影响
    2.7 DON对雏鸡血清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2.7.1 DON对CAT活性的影响
        2.7.2 DON对GSH-Px活性的影响
        2.7.3 DON对SOD活性的影响
        2.7.4 DON对NO含量的影响
        2.7.5 DON对T-AOC活性的影响
        2.7.6 DON对MDA含量的影响
    2.8 DON对雏鸡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2.9 器官病理学观察
        2.9.1 脾脏病理学变化
        2.9.2 胸腺病理学变化
        2.9.3 法氏囊病理学变化
        2.9.4 肝脏病理学变化
        2.9.5 肾脏病理学变化
3 讨论
    3.1 DON产毒菌的培养及DON的提取纯化
    3.2 DON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以及组织器官损伤病理变化的影响
    3.3 DON对雏鸡ND抗体效价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3.4 DON对雏鸡血清及脑组织GSH-Px活性的影响
    3.5 DON对雏鸡血清及脑组织中T-AOC活性的影响
    3.6 DON对雏鸡血清及脑组织中CAT活性的影响
    3.7 DON对雏鸡血清及脑组织中NO含量的影响
    3.8 DON对雏鸡血清及脑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
    3.9 DON对雏鸡血清及脑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DON诱导禽类神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试验溶液的配制
    1.5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培养
        1.5.1 禾谷镰刀菌的复苏
        1.5.2 禾谷镰刀菌孢子液的制备
        1.5.3 DON的产生
    1.6 HPLC方法的建立
        1.6.1 DON标品试剂的配置
        1.6.2 DON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色谱条件
        1.6.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6.4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1.7 霉变玉米中DON的测定
        1.7.1 样品的预处理
        1.7.2 样品的免疫亲和柱净化
        1.7.3 样品的HPLC分析
    1.8 DON的提取、纯化
        1.8.1 TLC定性检测DON方法的建立
        1.8.2 DON的提取
        1.8.3 DON的粗分
        1.8.4 DON的纯化
        1.8.5 结晶
        1.8.6 晶体的鉴定及纯度的测定
    1.9 雏鸡DON体内试验
        1.9.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9.2 饲养管理
        1.9.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10 血清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1.10.1 样品的预处理
        1.10.2 样品的HPLC分析
    1.11 脑组织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1.11.1 样品的预处理
        1.11.2 样品的HPLC分析
    1.12 DON对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1.12.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12.2 HE染色
    1.13 DON对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1.13.1 脑组织超薄切片的制备
        1.13.2 铅铀双重染色
    1.14 神经细胞内[Ca~(2+)]i的检测
        1.14.1 样品的处理及要求
        1.14.2 检测方法
    1.15 脑组织中CAM含量的检测
        1.15.1 样品处理及要求
        1.15.2 检测方法
    1.16 鸡脑组织中CAM mRNA表达量的检测
        1.16.1 引物设计
        1.16.2 总RNA的提取
        1.16.3 逆转录扩增钙调蛋白mRNA基因
        1.16.4 扩增曲线的建立
        1.16.5 熔解曲线分析
        1.16.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17 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检测
        1.17.1 神经递质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1.17.2 神经递质标准工作液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的色谱条件和荧光检测参数
        1.17.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17.4 样品的处理
        1.17.5 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
        1.17.6 样品验证性试验
        1.17.7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1.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培养结果
    2.2 DON-HPLC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检出限和定量限
    2.3 霉变玉米中DON的测定
    2.4 DON的提取纯化
        2.4.1 TLC方法定性检测DON的结果
        2.4.2 DON纯化后的结晶及鉴定结果
    2.5 雏鸡生长状态及脑部剖检变化
    2.6 血清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2.7 脑组织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2.8 DON对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2.9 DON对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2.10 神经细胞中[Ca~(2+)]i和脑组织中CAM的检测
    2.11 鸡脑组织中CAM 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
        2.11.1 总RNA鉴定和PCR产物凝胶电泳
        2.11.2 扩增曲线分析
        2.11.3 溶解曲线分析
        2.11.4 鸡脑组织中钙调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2.12 神经递质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检出限和定量限
    2.13 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检测
3 讨论
    3.1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培养
    3.2 DON HPLC的建立
    3.3 DON的提取纯化
    3.4 雏鸡生长状态及脑部剖检变化
    3.5 血清及脑组织中DON蓄积量
    3.6 DON对脑组织结构的影响
    3.7 DON对钙稳态的影响
    3.8 DON对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小麦重力分选研究及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概述
        1.1.1 DON 毒素的发现与理化特性
        1.1.2 DON 毒素的毒性
    1.2 小麦中 DON 毒素的产生条件
    1.3 DON 毒素污染小麦概况
    1.4 小麦中 DON 毒素限量水平
    1.5 DON 毒素污染小麦的性状及处理方式
        1.5.1 DON 毒素污染小麦的性状
        1.5.2 DON 毒素污染小麦的处理方法
    1.6 重力分选机简介及其在小麦清理中的应用
        1.6.1 重力分选机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1.6.2 重力分选机的工作原理
        1.6.3 重力分选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6.4 重力分选机在小麦清理中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DON 毒素污染小麦重力分选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集小麦样品 DON 毒素含量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2.2.2 重力分选用 DON 毒素污染小麦毒素含量及其千粒重
        2.2.3 DON 毒素含量 1.46±0.22mg/kg 小麦重力分选试验
        2.2.4 其他 DON 毒素含量小麦重力分选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ON 毒素污染小麦重力分选机振动筛的设计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3.1.2 试验材料
        3.1.3 振动筛整体结构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出料装置直立板高度
        3.2.2 污染籽粒出口宽度和深度
        3.2.3 重质端正常麦粒出口宽度和深度
        3.2.4 中部正常籽粒出口宽度和深度
        3.2.5 混料出口宽度和深度
        3.2.6 排料口宽度和深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ON 毒素污染小麦重力分选机的研制及分选效果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4.1.2 试验材料
        4.1.3 重力分选机的基本结构设计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进料速率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2 筛面不同振动频率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3 筛面不同振幅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4 筛面不同横向倾角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5 筛面不同纵向倾角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6 筛面不同风速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7 两种重力分选机分选 DON 毒素污染小麦效果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ON 毒素污染小麦重力分选过程解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研制的重力分选机筛面毒素污染籽粒率动态变化
        5.2.2 LA-K 重力分选机筛面毒素污染籽粒率动态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J]. 仝国辉,谭壮生,杨庆,张维春柏,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2021(05)
  • [2]呕吐毒素经p38-ERK1/2途径诱导断奶仔兔肠道黏膜损伤机制的研究[D]. 杨婉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3]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D]. 韩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农产品典型真菌毒素生物识别材料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唐晓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生物毒素研究进展[J]. 李建忠,王海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3)
  • [6]二氧化氯和臭氧对污染粮食中呕吐毒素DON产生的影响及消减控制研究[D]. 孙超. 江南大学, 2017(04)
  • [7]食品中展青霉素、杂色曲霉素及多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D]. 项瑜芝.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8]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雏鸡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D]. 宫佳杰.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9]DON诱导禽类神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D]. 耿芳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10]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小麦重力分选研究及设备研制[D]. 朱玉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标签:;  ;  ;  ;  ;  

杂色曲霉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的致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