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音响市场上最佳器材(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强[2](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辨机[3](2019)在《2019年成都国际音响展音海拾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都是繁华的历史名都、厚重的文化名城,对于中国音响界而言其还有另外一层特殊意义:成都是音响发烧氛围的发祥地,有着十分浓郁的音响发烧情结。发烧音响行业在我国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影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我国发烧音响行业从制造业发轫并逐步延伸到电商、传媒、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态。1995年,《电子报》报社、《实用电子文
赵雷波[4](2019)在《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与看护服务的呼声愈加高涨,我国在2019年也将婴幼儿看护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而企业作为一个以早期教育为主的机构已率先进行由提供婴幼儿全脑教育服务到全脑教育与看护服务一体化的转型。但在原有全脑教育空间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全脑教育与看护服务必然会产生空间矛盾。其次,全脑教育机构目前仅在周末对婴幼儿提供全脑教育,空间在周内基本处于空置状态。从建筑学的角度反观这些问题,即要在同一空间内满足全脑教育需求与婴幼儿看护的功能,同时对空间设计提出相关设计要求。为研究全脑教育与婴幼儿看护空间特性,本文搜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托幼设施案例约100所,对其总规模、功能空间类型、婴幼儿活动空间配置与特质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通过企业所属11所教育机构的实态调研,对其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师生比例、空间活动等方面进行记录与总结;选取日本七田真教育中心案例100余所,对开展全脑教育时空间发生的行为活动和空间环境设计加以记录与分析;同时搜集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托幼设施设计的标准与法律规定。通过实态调研与基础资料的分析与总结,为企业制定出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设计规定,其中涉及设计参考指标和空间与环境设计要求等;抽象出平面功能关系、适用于不同条件的3种空间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设计出3种模板化空间、模板化空间组合示例及2种空间效果。在运营网规划方面,本次设计以模块化为基础,根据居住区级公共建筑配置原理提出规划布点依据,同时做出规划布局示例以及设计出2种不同入口方向的基本平面布局。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全脑教育与看护服务为一体的空间矛盾和周内空间空置率的问题,同时为企业在日后进行基础建设时能够做出快速反馈,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与成本。随着脑科学研究成果逐渐在教育上的应用发展,企业与教育部的合作以共同推动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保教一体化机构在以后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上将成为新的趋势。
吴少峰[5](2019)在《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事活动是地方文化活动的集中缩影。近年,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和新兴创意产业都备受重视,节事活动逐渐在公众面前展露视角,成为吸引游客、创造利润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旅游类节事活动近万个,然而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组织生产中的经验技术被共享与传承,有良好口碑的节事活动并不多见。因此,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既坚守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使节事活动不陷入“快餐化”的困境,思考节事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音乐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年轻人对现代音乐艺术的接受,大型户外音乐节自90年代末20世纪初在国内拉开序幕。近二十年音乐节的探索与壮大,为节事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解空间,也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创新与持续的思考也带来充分观察视角。国内音乐节事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转型社会的困惑与反叛情绪,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市场转变,都让音乐节事活动无法独立于转型社会中困惑、冲突与摸索的宏观语境之外,伯明翰学派在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讨论和应用中所呈现出的表征理论正好能对此现象的理解带来新的认知和解释。其次,非持续的音乐节乱象中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和传承的忽视也使得我们对节事活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更多的理论指导。此外,从国内音乐节近年的发展来看,真正有影响力的音乐节仍极少,多数音乐节同样缺乏延续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是隐藏在节事的市场供求关系下文化的传递产生了脱节,还是技术、管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节事活动的文化未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进入节事活动的消费者又有怎样的感知和创造?表征理论作为一种“选择、表达、构建和塑造”创造过程的探讨,都将为节事活动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以往旅游研究中对表征,以及表征和身份的讨论,主要关注的是表征过程中的某个方面,较少系统的讨论到表征的过程。与身份相关的旅游研究中,较少研究者尝试从群体的角度去探讨参与者在体验中所构建的身份感知与认同。而涉及表征和身份的研究中,讨论的身份主要是当地居民,较少将游客身份引入表征的研究。此外,以往音乐节相关研究较少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节事中与表征相关的研究鲜少出现,音乐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文化如何被表征和传递,以及参与者的体验情况都还未得到深刻阐述。因此,本研究在对文化表征理论以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了身份对表征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节事活动中的文化表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迷笛音乐节是本研究的案例地,作为国内标杆性的户外摇滚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的历时长度、举办地的跨度、丰富的节日内容以及规模程度,都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资料收集方法,文章使用的田野资料来源于在迷笛音乐节连续三年共七届的现场观察和该时期中音乐节前后全过程跟踪观察的网络资料搜查,以及2015年3月至6月持续三个月在北京迷笛学校的田野调查。最终获得的资料包括访谈样本共102个,问卷总样本共1600份,以及网络组织中的文本资料;音乐节历年的媒体报道、宣传册及创办人的访谈资料,另有公司项目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以及部分与音乐节的举办相关的会议现场记录等。音乐节相关记录片、照片,以及研究者田野观察记录也作为补充数据为研究带来更完整的理解。网络资料的收集则来源于乐迷及乐迷组织的微信群和QQ群在迷笛音乐节期间的状态跟踪、观察记录和每届音乐节前后组织内的所有聊天导出所形成的文本资料。此外,网络资料还包括近年网络、报纸的媒体数据资料以及BBS乐迷帖等。在分析过程中,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中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辅助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音乐节事活动通过文化的表征、技术的表征和相关的变化完成了第一表征的过程,最终呈现出相关的概念。正如霍尔认为第一表征是从物到概念的建构,节事的表征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基础上,是现实文化中的颠覆、补偿或延长,通过节的形式将文化放大、凝聚,集中的再现出来。对音乐节事活动来说,摇滚文化中的批判和反思,是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话语权缺失的精神补偿。被摇滚文化打动进京寻梦的年轻人,在底层对抗中成长为以迷笛音乐学校为中心的摇滚群落,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了音乐节的诞生和新体系的建立,是现实的延长。迷笛音乐节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也集中再现了青年人对时代现实中存在问题不断反思和批判的真诚态度。然而仅是文化的诞生并不能将音乐节变成可感知,参与和体验的活动,只有通过技术的形式以物化的手段将其构建成一个具体感知的概念,经由准备阶段、入场阶段、现场阶段、结束阶段以及贯穿全部阶段过程中一系列的运作等技术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概念,才可能把这种文化通过节日进行表征。此外,节事活动文化的表征不同于物的生产,其生产是非固态的,变化的。在迷笛音乐节中,它通过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以及技术的摸索和发展,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最终,在前期资料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音乐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中所对应呈现的概念。由此,音乐节事的第一表征通过文化、技术和变化完成了从物到具体可感知概念的表征过程,使音乐节事的文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被建构,得以呈现、继承和发展。第二,本研究从“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和发展”,“参与者在体验过程中对概念的接收情况和所形成的身份认同”和“参与者在体验中所形成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节事活动第二表征中从概念到意义生成的过程。音乐节文化的号召力,吸引了拥有相似兴趣的核心参与者欢聚。他们作为同类人的聚集,暂时逃离确定的规范和主流社会准则的束缚,批判世俗社会中的不合理,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形成了与日常状态相区别的阈限空间,并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可分享的符号,成为乐迷相聚时默认的规则和遵从的文化。当音乐节开始举行,参与者进入音乐节中,第一表征中准备就绪的概念才变成第二表征中真正的概念呈现出来,研究结合田野和问卷数据的认知,发现乐迷参与者在对音乐节事活动整体的感受中,对所表征出的概念获得了较高的传递和接收。而音乐节的参与者不仅是被动接收了表征过程中呈现的概念,他们也主动创造了音乐节中新的概念且在参与者中具有高接受度。音乐节阈限中的超越体验和概念的高接收度感知,让参与者形成了自生性共睦态、意识形态的共睦态和规范性共睦态三种群体体验感知,在共睦态的共鸣中获得了身份的认同。当节事中所呈现的这些文化的概念被参与者所接收时,意义也在此时产生。通过对访谈中乐迷在音乐节的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进行意义的解读,发现对乐迷参与者来说,在音乐节的体验生成了让乐迷参与者感受到沉醉和分享的“乌托邦”,承载了参与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个乌托邦也许并未实现,却由年轻人在世俗之外的节日片刻的自我实践中所创造和构建,成为在世俗社会中自我融洽与释放的场所,是世俗社会冲突中的缓和剂,是在路上的乌托邦。第三,迷笛音乐节在多年循环演进的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表征的循环。由于音乐节事活动的时期性、一次性和周期性,在不断循环互动过程中,每当进入下一轮举行时,均能通过上一轮举办中的反馈,得到及时的调整,让音乐节的生命力变得可持续,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不仅是作为组织方的音乐节在不断的自我精进,身份方的乐迷参与者也在音乐节历时中所发生的种种不确定事件时进行陆续反馈,在理解、接纳和期待的态度中促进音乐节的改进和完善。最后,研究提出了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节事活动中的第二表征以及表征的循环过程。这一概念性模型的提出,不仅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在节事学科的实践,也从节事研究的角度对表征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可以看到,本研究通过文化表征理论为音乐节事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进行解释,以经验性研究对理论做出进一步探索,将表征研究扩展到节事活动中动态体验和感知的传递视角,提出了节事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表征理论的研究。该实践的尝试,跳出了符号传递中的指涉中意义丢失的可能性,为表征理论的研究在动态的节事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操作和理解方式,表明了该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可行性。研究从表征的角度来阐释和理解节事活动的呈现过程,让音乐节事活动的实践回归到文化本身,更新了现实中节事活动生产的理解,弥补了以往节事活动研究中文化的缺位,以及商业运营中对文化内涵的不透彻理解。节事参与者在节事活动表征过程中的引入,也实证了参与者不再作为“被动的观众”,而是为节事活动增添了主动创造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所提供的田野数据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入提供了一些田野数据,同时在如何数据获取的方法论的思考方面也带来一定的参考。
汪崧生[6](2016)在《辣椒之声工作室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管及相关技术从繁荣走向了衰败,当前民用电子管主要应用在音频信号放大领域,虽然电子管不再广为人知,但是仍旧有一些中小企业在研究、生产和销售电子管功率放大器。辣椒之声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如何让辣椒之声工作室从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如何让更多的客户群体接触并了解电子管文化及产品,如何实现一个退休工程师传播音响技术与音乐文化的梦想成为了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首先对传统的营销理论和体验式营销理论进行了介绍,为辣椒之声工作室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做好了理论铺垫。然后运用PEST法对辣椒之声工作室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工作室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介绍,运用SWOT分析法得出辣椒之声工作室的发展战略方向。接着根据所选的战略方向运用STP法确定辣椒之声工作室的营销定位,再根据营销定位制定了完整的4Ps营销组合策略,同时引入顾客保留策略、关联销售策略和顾客推荐策略来完善营销组合具体措施。最后为保障辣椒之声工作室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文章从企业识别系统的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研究成果首先帮助辣椒之声工作室正确的认知了自己,其次,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有助于工作室业务的拓展,最后3R的引入不但对工作室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对所有类似夕阳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编辑部[7](2013)在《震撼视听,精彩无限! 云集世界顶级品牌、产品与解决方案,与您共同见证与体验最新潮流与科技 2013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2013)展会前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领影音娱乐消费潮流,推动住宅电子集成革命!"2013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2013)即将于6月6-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展是在2011年首届、2012年第二届展会获得极大成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特色,以致力于促进中国影音行业健康发展,加速家庭影音娱乐、全宅电子集成设计、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融合为目标,全面提升影音行业核心竞争力,展现影音集成科技无穷魅力,是一次综合性的影音娱乐科技行业盛会。CIT2013大展以最新影音娱乐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主题,融入最新科技,具有"私人影院、视听技术、住宅电子、
编辑部[8](2012)在《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综合介绍》文中研究指明TH-P65VT50C等离子电视TH-P65VT50C是松下目前最新的65英寸等离子电视,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日本原装NeoPlasma新自发光全高清等离子屏,通过全新优化的面板以及驱动,使得画面的亮度得以提升1.5倍;利用滤光层的改进,获得了更高的对比度;600Hz子场驱动使得画面的动态影像更加平稳而流畅。
编辑部[9](2011)在《引领影音消费潮流,推动视听产业革命 2011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综合介绍》文中研究指明"引领影音消费潮流,推动视听产业革命!",2011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hina Audio & Video IntegrationTechnology Expo,简称CIT),于2011年7月8-1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CIT大展是一场全面展现高端影音娱乐集成科技的综合性盛会,致力于推进中国影音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影音
简凝[10](2009)在《铭机流芳 英刊《Hi-Fi Choice》评出音响上史最着名的25款Hi-Fi产品》文中指出 对一个音乐音响爱好者来说,没有Hi-Fi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声音变得扁平而没有生气,音乐再没有那种钩魂摄魄的感染力和令人全情投入的魔力,显然是不可接受的!Hi-Fi音响产品的历史从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黄金时期"直到现在,人们对于那些音响界的先驱们充满了感激之情。正是他们这些Hi-Fi的忠实信徒们多年不懈的艰苦努
二、英国音响市场上最佳器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音响市场上最佳器材(论文提纲范文)
(2)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
2.1.3 互联网+场馆 |
2.1.4 智能体育场馆 |
2.1.5 智慧体育场馆 |
2.1.6 场景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
4.3.1 服务主体要素 |
4.3.2 服务本体要素 |
4.3.3 服务客体要素 |
4.3.4 信息空间要素 |
4.3.5 技术应用要素 |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
4.5.1 内部动力 |
4.5.2 外部动力 |
4.5.3 动力机制 |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1.1 建设目标 |
5.1.2 建设思路 |
5.1.3 关注重点 |
5.1.4 建设内容 |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2.1 建设目标 |
5.2.2 建设思路 |
5.2.3 关注重点 |
5.2.4 建设内容 |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3.1 建设目标 |
5.3.2 建设思路 |
5.3.3 关注重点 |
5.3.4 建设内容 |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
8.2.4 总结 |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9.3.1 研究的局限 |
9.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2019年成都国际音响展音海拾贝(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名牌集萃 |
松江厅 |
金山厅 |
宝山厅 |
清浦厅 |
南汇厅 |
徐汇厅 |
嘉定厅 |
虹口厅 |
杨浦厅 |
/卢湾厅/ |
黄埔厅 |
静安厅 |
南市厅 |
长宁厅 |
九寨沟厅 |
四姑娘山厅 |
飞利浦展区 |
艾盛音响展区 |
大畅音响展区 |
国产器材翘楚 |
德生展区 |
崇明厅 |
鲜明特色引发深思 |
(4)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任务 |
1.3 国内外早期教育发展状况 |
1.3.1 英国早期教育 |
1.3.2 美国早期教育 |
1.3.3 日本早期教育 |
1.3.4 欧盟早期教育 |
1.3.5 中国早期教育 |
1.3.6 早期教育理念及发展趋势 |
1.3.7 小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4.1 脑科学概念 |
1.4.2 国内外脑科学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3 脑科学理论与早期教育 |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1.4.5 小结 |
1.5 研究对象、内容与范围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范围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案例调研 |
2.1 国内外相关案例 |
2.1.1 国外 |
2.1.2 国内 |
2.1.3 小结 |
2.2 企业所属幼儿园与早教中心 |
2.2.1 调研概述 |
2.2.2 西安经开早教中心 |
2.2.3 西安曲江早教中心 |
2.2.4 福田幼儿园万科园 |
2.2.5 其它6 所福田幼儿园 |
2.2.6 其它2 所早教中心 |
2.2.7 小结 |
2.3 日本七田真教育中心 |
2.3.1 选取原因 |
2.3.2 日本 |
2.3.3 北京地区 |
2.3.4 上海地区 |
2.3.5 深圳地区 |
2.3.6 国内其它城市 |
2.3.7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于0-3 岁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设计参考指标与要求 |
3.1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规模问题 |
3.2 不同年龄段基本构成单元人数 |
3.3 居住区级公共建筑配置指标 |
3.4 育婴师与其他人员配备标准 |
3.5 婴幼儿保育空间最小人均使用面积 |
3.6 后勤、行政管理用房面积 |
3.7 室内净高与走廊净宽 |
3.8 室内空间与环境设计要求 |
3.8.1 空间设计要求 |
3.8.2 构造节点 |
3.8.3 家具配置要求 |
3.8.4 空间环境 |
3.8.5 防火与疏散 |
3.9 设备设施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模板化空间设计研究 |
4.1 抽象空间模式 |
4.1.1 平面功能关系 |
4.1.2 基本构成单元空间模式 |
4.1.3 基本构成单元空间组合方式 |
4.2 基本构成单元空间设计 |
4.2.1 基本构成单元使用模式 |
4.2.2 有自然采光时基本构成单元 |
4.2.3 内墙可开合时基本构成单元 |
4.2.4 两种空间效果 |
4.3 空间组合(厅、廊空间设计) |
4.3.1 廊空间 |
4.3.2 厅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空间模块化规划与设计实践探索 |
5.1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模块化规划 |
5.1.1 各模块关系 |
5.1.2 模块规划布点依据 |
5.1.3 模块网布局示例 |
5.2 早教看护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
5.2.1 平面布局 |
5.2.2 空间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总结 |
6.1 结论 |
6.1.1 关于基础设计指标 |
6.1.2 关于空间环境设计指标 |
6.1.3 关于空间设计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图表来源 |
致谢 |
(5)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餐化”节事旅游的乱象 |
1.1.2 音乐节的壮大与新生 |
1.1.3 文化表征在音乐节事研究中的延伸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路线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现实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文化表征的理论基础及在旅游中的相关研究 |
2.1.1 表征的界定 |
2.1.2 什么是文化表征 |
2.1.3 旅游中文化表征的研究 |
2.2 消费者的身份研究 |
2.2.1 身份的界定 |
2.2.2 身份的思辨之路 |
2.2.3 旅游中身份的研究 |
2.3 旅游中“表征”与“身份”关系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音乐节的研究综述 |
3.1 音乐节概念的定义 |
3.2 西方音乐节相关的研究 |
3.2.1 医学角度的人文关怀 |
3.2.2 管理和经济相关的研究 |
3.2.3 文化方面及心理学的角度 |
3.3 迷笛音乐节及相关文献 |
3.3.1 迷笛音乐节:媒体报道和参与方记忆 |
3.3.2 迷笛音乐节:学术观点与言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质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 |
4.2 研究方法 |
4.2.1 个案研究 |
4.2.2 资料收集 |
4.2.3 资料分析 |
4.3 研究伦理 |
4.3.1 研究现场的可进入性 |
4.3.2 研究者的主体间性 |
4.3.3 研究者的取舍 |
第五章 迷笛音乐节的概况 |
5.1 迷笛音乐节的介绍 |
5.1.1 迷笛音乐节是什么 |
5.1.2 迷笛音乐节的音乐类型 |
5.2 迷笛音乐节所属的时代回溯 |
5.2.1 英美摇滚音乐发源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
5.2.2 摇滚音乐在国内传播及音乐节发源的时代背景 |
5.3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简介 |
5.3.1 音乐节的开始,班子的源头 |
5.3.2 初试牛刀,走出校园的迷笛音乐节 |
5.3.3 商业扩张,一路南下的五年 |
5.3.4 无序到有序:团队相对标准化的音乐节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解构与建构 |
6.1 田野中第一表征的观察建构 |
6.2 音乐节中表征的迷笛文化 |
6.2.1 迷笛音乐节中的音乐文化的源头 |
6.2.2 文化和情结的来源:共同的根 |
6.3 迷笛音乐节管理运营中的技术表征 |
6.3.1 迷笛音乐节运作的技术架构 |
6.3.2 迷笛音乐节中运作过程的技术解构 |
6.4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与变化 |
6.4.1 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 |
6.4.2 技术的摸索与发展 |
6.5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概念呈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二表征的传递与延展 |
7.1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与发展 |
7.1.1 核心受众的聚集:参与者的进入 |
7.1.2 音乐节现场集体符号的创造与共享 |
7.1.3 日常之外的阈限空间 |
7.1.4 参与者文化身份的发展变化 |
7.2 第二表征概念的完成,迷笛音乐节中的身份认同 |
7.2.1 音乐节中第二表征概念的接收与延展 |
7.2.2 共睦态,音乐节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
7.3 意义的生成:构建中的“乌托邦”,分享与沉醉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的循环 |
8.1 “不确定”事件发生在循环中的态度呼应 |
8.2 主办方在表征中的自我精进 |
8.3 并未解决的困扰:报批与安全的标准化 |
8.4 循环中的理解、接纳与期待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迷笛音乐节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者基本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辣椒之声工作室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介绍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1.2.1 基础理论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2章 辣椒之声工作室营销环境分析 |
2.1 辣椒之声工作室概况 |
2.2 辣椒之声工作室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与经济环境 |
2.2.2 人口与文化环境 |
2.2.3 技术与网络环境 |
2.3 辣椒之声工作室微观环境分析 |
2.3.1 行业环境分析 |
2.3.2 竞争情况分析 |
2.3.3 电子管供应商情况 |
2.4 辣椒之声工作室SWOT分析 |
2.4.1 优势分析 |
2.4.2 劣势分析 |
2.4.3 机会分析 |
2.4.4 威胁分析 |
第3章 辣椒之声工作室市场细分与定位 |
3.1 音响市场细分研究 |
3.1.1 电子管功放消费者现状分析 |
3.1.2 辣椒之声工作室客户市场细分 |
3.2 辣椒之声工作室目标市场选择 |
3.2.1 聚焦个人用户市场 |
3.2.2 不同年龄阶段客户市场的应对 |
3.2.3 关注音乐爱好者群体 |
3.2.4 重视音响发烧友 |
3.3 辣椒之声工作室市场定位 |
第4章 辣椒之声工作室营销组合策略制定 |
4.1 产品策略 |
4.2 价格策略 |
4.3 渠道策略 |
4.4 促销策略 |
4.4.1 传统促销策略 |
4.4.2 顾客保留策略 |
4.4.3 关联销售策略 |
4.4.4 顾客推荐策略 |
第5章 辣椒之声工作室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1 营销策略实施步骤 |
5.2 企业识别系统的搭建 |
5.3 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
5.4 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
5.5 合作伙伴的拓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英国音响市场上最佳器材(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3]2019年成都国际音响展音海拾贝[J]. 辨机. 产城, 2019(10)
- [4]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研究[D]. 赵雷波. 深圳大学, 2019(01)
- [5]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D]. 吴少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7)
- [6]辣椒之声工作室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汪崧生. 湖南大学, 2016(07)
- [7]震撼视听,精彩无限! 云集世界顶级品牌、产品与解决方案,与您共同见证与体验最新潮流与科技 2013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2013)展会前瞻[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3(05)
- [8]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综合介绍[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2(09)
- [9]引领影音消费潮流,推动视听产业革命 2011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综合介绍[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1(07)
- [10]铭机流芳 英刊《Hi-Fi Choice》评出音响上史最着名的25款Hi-Fi产品[J]. 简凝. 视听技术, 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