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CKING BLOOD OF SHAOSHANG AND SHANGYANG FOR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ACUTE TONSILLITIS(论文文献综述)
施建凯[1](2019)在《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血清IL-4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研究通过鼻内窥镜直视下进行鼻腔内刺血络,革新中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传统疗法,评估鼻内窥镜下鼻腔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血清IL-4的影响,探讨该方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符合有关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即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组30例,氟替卡松喷鼻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对照组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3、4周后和随访4周后AR症状及体征的记分,并留取患者治疗前24小时和治疗后4周的静脉血和鼻腔分泌物,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检测其中血清总IgE、IL-4指标的含量;HE染色检测法检测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含量。结果: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对比:通过治疗后,发现2组治疗前后积分相比较,显着性差异明显存在(即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优势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2组治疗后积分相比较,无明显显着性差异(即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有效率比较,发现显着性差异不存在(即p﹥0.05)。Elisa法:治疗组静脉血血清IgE及IL-4水平与对照组静脉血血清IgE及IL-4水平相比(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即p﹥0.05);两组静脉血血清IgE及IL-4水平在治疗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静脉血血清IgE及IL-4水平与对照组静脉血血清IgE及IL-4水平相比(治疗后):无明显差异(即p﹥0.05)。HE染色检测法:治疗组鼻腔分泌物EOS水平与对照组鼻腔分泌物EOS水平相比(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6844,p﹥0.05;两组鼻腔分泌物EOS水平在治疗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鼻腔分泌物EOS水平与对照组鼻腔分泌物EOS水平相比(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6408,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确切,且可以抑制血清IgE及IL-4水平的分泌,减少了鼻分泌物EOS的浸润,进一步探讨了该方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杨依典[2](2016)在《针刺百会、四神聪结合药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文中研究说明失眠又称作“睡眠障碍”、“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中医称作”不寐“,是临床中的常见棘手病、多发病,患者主诉通常为久久不能入睡,容易惊醒,睡眠深度浅,能够保持睡眠状态的时间短,经常性早醒、多梦等睡眠质量差,失眠时间较长之后便会影响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目前已成为常见身心失调疾病之一失眠从古至今都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历代医家对其不断研究更新,总结了众多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形成较公认的治疗方法,其中西医主要通过镇静、催眠药物的作用改善睡眠状况;而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探究失眠病机,从病机入手进行治疗,治疗手段主要分中药、方剂、推拿针刺方法和艾灸方法、各种外治手段以及中医特色疗法(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甚至采用几种治疗方法结合进行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特色,与口服药物治疗相比,更绿色,更健康。古人云“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口服都要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经过肝脏解毒代谢,这无形之中加重了消化系统的负荷,且消化道吸收药物也需要相对较长时间。针灸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直接调节气血,无毒副作用,操作更简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失眠被划分为多种证型,比如心火上炎、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笔者临床中发现心肾不交型失眠很常见,查阅文献发现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其病机以及基础理论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但相关的文献研究明显不足,故开展临床研究,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总结临床疗效,为治疗这一类型失眠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观察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临床疗效,同时分析并初步探讨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能的治疗机理,为针灸治疗失眠提供一种新的临床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部分详细的从中西医角度归纳总结失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上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心肾不交型失眠的90例患者按1:1:1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其中纳入实验研究的患者诊断标准主要根据2004年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篇章中不寐心肾不交型,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穴(吴茱萸5g研末后,以陈醋调成膏状分别置于2枚3 cm x 3cm大小的胶布上,于睡前0.5 h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至次日07:00揭除),每隔3天1次,每周2次,以两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一采用普通针刺:神门、百会、安眠、内关,配合耳尖放血,每隔3天1次,每周2次,以两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二采用口服艾司唑仑,视病情服用1-2mg,睡前服用,连续治疗一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所有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睡眠状况以及改善情况。研究结果:文献研究表明,目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方法很多种,中药也好,西药也好,多数存在副作用。针灸治疗目前是大部分患者愿意选用的治疗手段,恰好符合了现代人“绿色”的生活理念,但是文献研究主要以临床疗效为主,较少研究能够彻底明确针灸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而且临床分型多,没办法统一,疗效的判定同样也不统一,因而难以全面客观的评估其治疗疗效。经过2个疗程1个月的治疗,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失眠患者,完成1个月全部治疗的共有81例,共脱落9例,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一、对照组二分别各脱落3例,最后纳入统计学分析的病例数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一27例,对照组二27例。三组失眠患者在治疗前对其年龄、性别以及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失眠患者的匹兹堡睡眠总评分在治疗前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三组患者治疗前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匹兹堡总评分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治疗组、对照组一、对照组二,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排序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二,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均没有明显临床疗效。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一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0.37%;对照组二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48.14%。最后三组疗效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提示P<0.05,提示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穴治疗效果比普通针刺临床疗效好,普通针刺治疗疗效又高于口服西药治疗失眠。结论:三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均有效果,并且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均有改善;治疗组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一普通针刺配合耳尖放血疗法和对照组二口服艾司唑仑,且普通针剌配合耳尖放血疗法优于口服艾司唑仑。但在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三者效果不明显。总体来说,针刺百会、四神聪穴结合药物敷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疗效,在临床上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应得到高度重视,并进行全面推广
李维靖[3](2016)在《下推“一三穴”与常用退热穴位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差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下推“一三穴”与四种小儿推拿常用清热穴位组方的退热效果及与小儿退热贴比较。评价下推“一三穴”的退热疗效与常用退热穴组、对照组的疗效差异;试图为小儿推拿穴位理论创新性探索提供思路,为临床操作提供新方法,促进小儿推拿退热穴位的深入研究。方法:试验对象为中等发热且辨证为外感发热,年龄为1到3岁患儿。选取下推“一三穴”12min进行治疗:常用退热穴组:退六腑3min、清天河水3min,水底捞月3min,下推天柱骨3min为处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选择小儿退热贴进行治疗。三组分别于治疗前5min,治疗后4h记录体温。数据分析时,三组基线比较,基线均衡后三组之间进行比较;组间比较三组体温在每个访视点改善值,三组体温组内比较。结果:1.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体温数据比较;2.下推“一三穴”治疗组与常用退热穴组效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下推“一三穴”治疗组与退热贴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下推“一三穴”治疗组与常用退热穴组效果持续退热疗效,无显着性差异(尸>0.05),下推“一三穴”治疗组与小儿退热贴治疗组比较的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下推“一三穴”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与传统常用退热穴位组合相比差异不明显,但其与小儿退热贴比较有明显差异,可知下推“一三穴”退热效果优于小儿退热贴组,可作为临床退热外治疗法的推荐方法,证实下推“一三穴”退热理论。2.下推“一三穴”治疗组与常用退热穴组持续疗效优于退热贴组,进一步证实小儿推拿退热的有效性;3.因下推“一三穴”的退热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求大数据支持。
颜建伟[4](2014)在《除疕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探讨中药方剂除疙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除疙凉血汤,日一剂早晚150m1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消银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选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①治疗组痊愈率为12.5%,显效率为43.75%,有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组痊愈率为6.2%,显效率为34.3%,有效率为34.3%,总有效率为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治疗前,总积分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③两组治疗4周后,总评分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除疙凉血汤通过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痒,多靶点治疗血热内蕴型银屑病疗效显着。
吴珺[5](2010)在《芩柏膏主要成分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活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本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是皮外科重点研究疾病之一。近年来关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多认为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异常性疾病,其中异常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有关银屑病中T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其调控已成为当前银屑病研究的热点。芩柏软膏由黄芩、黄柏组成,具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养血活血、凉血解毒之功效,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银屑病、脓疱疮等多种皮肤科疾病,是赵炳南老中医自行研制的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外用药,现为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临床配合凉血活血汤内服治疗进行期银屑病血热证卓有良效。本研究以Jurkat T细胞为模型,研究芩柏软膏中的主要成分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T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为阐明芩柏软膏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Jurkat T细胞的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中将药物作用于细胞24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小檗碱(40mg·L-1、20mg·L-1、10mg·L-1)、黄芩苷(200mg·L-1、100mg·L-1、50mg·L-1)、黄芩素(54mg·L-1、27mg·L-1、13.5mg·L-1)和汉黄芩素(8mg·L-1、4mg·L-1)作用24h,均能抑制Jurkat T细胞的增殖。实验二:检测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Jurkat T细胞分泌IL-2、IFN-γ、TNF-α的影响。实验中将药物作用于细胞8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小檗碱对IL-2、IFN-y和TNF-α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对IL-2和IFN-γ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IFN-y和TNF-a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汉黄芩素对这三种细胞因子不仅没有抑制作用,相反还对IL-2有刺激作用。实验三: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T细胞活化的早期标志CD69和中期标志CD25表达的影响。实验以二丁基佛波醇酯(phorbol 12, 13-dibutyrate, PD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 Ion)为刺激剂,采用单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Jurkat T细胞分别经PDB+Ion刺激4h和8h后,CD69和CD25的表达变化,以观察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Jurkat T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小檗碱(40mg·L-1、20mg·L-1、10mg·L-1)、黄芩苷(200mg·L-1、100mg·L-1)、黄芩素(54mg·L-1、27mg·L-1、13.5mg·L-1)和汉黄芩素(8mg·L-1、4mg·L-1)均能抑制PDB+Ion刺激时Jurkat T细胞CD69的表达,且有剂量依赖性;而在对CD25的作用方面,只有小檗碱和汉黄芩素对CD25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四: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T细胞活化信号游离Ca2+和PKC的影响。实验采用单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Jurkat T细胞经PDB+Ion刺激24h后,Ca2+和PKC的变化。结果显示,这四种中药单体成分均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内游离Ca2+的表达,同时抑制PKC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①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可明显抑制Jurkat T细胞的增殖,且小檗碱、黄芩苷和黄芩素对细胞因子的分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②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可明显抑制Jurkat T细胞的活化标志CD69和CD25的表达;③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T细胞活化信号游离Ca2+有刺激表达的作用,但能有效抑制细胞中PKC的表达。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的PKC信号途径,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是芩柏软膏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张慧方[6](2010)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落枕技术操作标准化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疗法的相关文献,结合专家论证、临床检验的结果,重点研究针刀操作步骤,建立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疗法的操作规范,在针刀操作规范化研究中做出初步尝试。首先,通过标准及标准化编写知识的学习,了解标准制定的原则、程序与质量要求,标准编写的方法与结构要求以及技术标准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所选择的文献及相关的针刀着作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系统的分析,结合临床调研的结果,根据《WHO西太区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方案专家意见表》形成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落枕的推荐方案(初稿),并围绕推荐方案形成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通过面谈、电话、发送信函,电子邮件,专家学术座谈会等形式,向针刀界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征询,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反馈的意见进行分析、总结,对推荐方案的初稿进行修正。然后,再次结合临床调研、专家论证会的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4-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4部分:三棱针》,形成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落枕的推荐方案(修改稿)。推荐方案编制过程中以“X-x”的方式来标记不同的标准文本,当框架结构改变时改动前版本号,当文本细节内容改变时改动后稿件号。共形成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的推荐方案2版。根据西太区《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体例编写《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讨论稿》(初稿)及《用于落枕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讨论稿》(初稿)。结合专家论证会的结果,最终形成《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讨论稿》(修改稿)及《用于落枕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讨论稿》(修改稿)。非正文核心部分包括背景、介绍、预防和早期监测、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参考文献、总结、词汇表和方剂索引。其内容增减主要围绕正文核心部分内容增减而来。正文核心部分为管理部分即针刀操作流程,主要包括治疗点确定的原则和方法、针刀型号、体位、定点、备皮、消毒、麻醉、针刀松解术、施术后处理、治疗周期、手法操作、功能锻炼、注意事项、禁忌。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给出的《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为指导,通过标准化及相关知识学习、文献研究、临床调研、调查问卷、专家座谈会与专家论证会等研究方法,重点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技术操作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及《用于落枕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讨论稿。
刘明霞[7](2009)在《复方络石藤方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运用该方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观察、比较,探讨运用该方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综合评价该方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收集80例确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抗生素和或抗病毒药)、对症治疗(雾化吸入、退热药物等),5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措施上加用复方络石藤方,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调查结果。结果1.共观察急性扁桃体患儿80例,其中男性44人,女性36人。在年龄构成比例中,以6-10岁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4%。治疗前两组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无显着性差异性(P>0.05)。2.治疗组痊愈病例16人,显效21人,有效2人,有效者共39人,总有效率97.5%;对照组分别为7人、18人、13人,有效者共38人,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后患儿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扁桃体充血渗出均明显缓解,对以上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4.治疗组的退热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扁桃体缩小及充血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组痊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6.治疗组在改善WBC、CRP等实验室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该方对病毒感染的效果可能优于病毒感染者。结论1.该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缓解患儿的发热、咽痛、扁桃体充血红肿及渗出等症状及体征。2.该方可明显改善患儿WBC、CRP等实验室指标。3.和单纯用西药治疗相比,可缩短疗程。4.该方对病毒感染者疗效可能优于病毒感染者。5.小年龄组对症状(如咽痛)表达欠准确,咽痛指标客观性不强,量化指标较少,量化指标仍带一定的主观性,对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
邹永宁[8](2009)在《煮药罐法治疗痛证的方法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观察煮药罐疗法对痛证的临床治疗,分析煮药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其操作方法。并将药罐与玻璃罐在操作时间、吸附力、舒适度及治疗部位的吸附数量进行比较,分析药罐与玻璃罐在操作上的优缺点。有助于应用药罐疗法更好的对痛证患者进行治疗,以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使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药罐疗法的临床操作总结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90例门诊痛证患者分为药罐组60例和玻璃罐组30例。对药罐组患者进行1个月的治疗,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记录观察煮药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和操作方法。同时对比观察药罐和玻璃罐两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时间、吸附力、舒适度及治疗部位的吸附数量。按制定的观察表格收集资料经复核后,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药罐对痛证的治疗效果:药罐治疗痛证对患者能起到治疗作用,对痛证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8.33%。药罐疗法对痛证疗效与病程长短有相关性,早就诊,药罐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许多。药罐治疗痛证患者对中医证型和病种与疗效无一定关系。煮药罐疗法值得在痛证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2.与痛证相关的因素研究:在研究的60例临床痛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痛证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痛证的发生与年龄无关。痛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寒湿阻络,其次为肝肾两虚。3.对药罐操作方法的研究探讨:3.1罐的选择:采用竹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巧价廉、不易摔碎,并且在煎煮的过程中易于吸收药物,同时竹罐也能较好的保持温度,不会立刻变冷。3.2煮药罐处方: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类药物,不仅能针对湿、瘀等引起的“不通”进行“化”的治疗,而且还能被吸收后对气血经络起到“通”的作用,提高药罐的疗效。3.3留罐时间长短与拔罐数目原则上应该根据病种、患者体质和接受程度而定。3.4病人感受与药罐温度的关系:煮药罐的温度集中70—85℃煮药罐治疗所得的患者舒适度比较高同时其吸附强度也比较强,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好操作。3.5治疗时室温与患者舒适度和吸附力的关系:在室温20—25℃或低于20℃做药罐治疗的舒适度较高。吸附强度和室温无直接相关。3.6药罐的处理:将药物放入中药包,置中药包于煮锅内,加水煮沸,将竹罐投入锅水中再煮5—10分钟。以电饭煲保温备用,这样处理能让药物成分渗透进竹罐。当要治疗便用时加热至85℃左右,这样能使竹罐保持一定的温度,既能起到温通的作用,也能起到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同时还能为患者所接受。4.玻璃罐与煮药罐的优缺点对比:玻璃罐在操作上比较便利,操作时间较药罐短。药罐在吸附力上和玻璃罐相差不大。药罐在舒适度上较玻璃罐好。药罐在治疗部位吸附数量多于玻璃罐。5.拔罐起泡问题:药罐常易造成起水泡的问题,起水泡反而使药罐疗效更佳,所以水泡的出现我们可视同为“发泡疗法”。容易引起起泡的因素有:留罐时间长;治疗时气温高;患者的体质为湿盛者等;同一部位的重复治疗;有过膏药、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治疗的部位进行药罐;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起泡与疾病的关系: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结论:1.药罐治疗痛证对患者能起到治疗作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8.33%。药罐治疗痛证的临床疗效和病程长短有相关性。2.药罐疗法的罐宜用竹罐。煮药罐处方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类能提高拔罐的疗效的药物,如独活、川芎、红花、赤芍等。留罐时间长短与拔罐数目应该根据病种、患者体质和接受程度而定。药罐温度宜在70—85℃。治疗时室温宜在25℃以下。药罐的处理上宜先煮药物再加入竹罐煮,后以电饭煲保温备用,使用时加热至85℃左右即可。3.药罐在吸附力和玻璃罐相差不大、舒适度较玻璃罐好,治疗部位的吸附数量较玻璃罐多,操作时间上较玻璃罐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4.煮药罐疗法在治疗时有起泡问题,能提高药罐的临床疗效,为“发泡疗法”。容易引起起泡的因素有:留罐时间长;治疗时气温高;患者的体质为温盛者等;同一部位的重复治疗;有过膏药、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治疗的部位进行药罐;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
向丽萍[9](2006)在《竹Ⅱ对银屑病患者NGF、NGF受体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Zhuhuang Granules II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nd the effect on NGF and NGF receptor of psoriasis with liver depression and blood-heat.Methods: 9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ed with Zhuhuang GranulesⅡand Yenxiaoling suspension respectively. Record the PASI accumulated points、DQOLS scores and the cases of the recurrence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one week after treatment、the 1st month、the 3rd month、the 6th month、the 9th month and the 12th month. Meanwhile, measure the levels of NGF in blood serum and the expressions of NGF and NGF receptor in the skin lesion before treatment and one week afer treating.Results:1.The clinic effective rate of Zhuhuang GranulesⅡgroup was 93.18%,which was better than Yenxiaoling suspension group (P<0.05) .2. The DQOLS scores of all cases in the two groups declined after treating ,but the drop of the Zhuhuang Granules II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that of Yenxiaol ing suspension group(P<0.05) .3. The expressions of NGF and NGFR in the skin lesion were declined, but the expressions of that in Zhuhuang Granules II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of that in Zhuhuang GranulesⅡ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Yenxiaoling suspension group (P<0.05) .4.After the follow-up for a period of 12 months, the recurrences of Zhuhuang GranulesⅡgroup were less than Yenxiaoling suspension group,thes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 5.The level of NGF in blood serum has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ZHG II group、Yomxoe;omg group and heathy group, as well 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ZHG II has better curative effects on treating psoriasis patients belong to liver depression and blood-heated syndrome, Its machanism related with declining the expression of NGF and NGF-R, modulating the role of neuro-immuno-endocrine , improving hematodynamice and regulating Emotion.
二、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CKING BLOOD OF SHAOSHANG AND SHANGYANG FOR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ACUTE TONSILLIT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CKING BLOOD OF SHAOSHANG AND SHANGYANG FOR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ACUTE TONSILLITIS(论文提纲范文)
(1)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血清IL-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序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
1.病名概述 |
2.中医外治法概述 |
二、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分析 |
1.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2.变应性鼻炎的机理 |
3.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3.1 患者教育 |
3.2 避免过敏原 |
3.3 药物治疗 |
3.4 免疫治疗 |
3.5 其他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一、临床试验研究 |
1.方法 |
1.1 病例与分组 |
1.2 主要药物与治疗器具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2.技术路线图 |
3.2组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4.2组临床疗效比较 |
5.Elisa检查结果 |
6 2组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结果(鼻腔分泌物EOS水平)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针刺百会、四神聪结合药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西医学对失眠的研究 |
1.1 失眠的定义 |
1.2 失眠的分类 |
1.3 失眠的诊断 |
1.4 西医学对失眠诱因的认识 |
1.5 现代医学对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
1.6 现代西医学治疗失眠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失眠的研究 |
2.1 定义 |
2.2 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学治疗失眠的认识 |
2.3.1 中药治疗失眠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6 中止实验标准 |
2.7 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及处理 |
2.8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
4.1 病例基本情况 |
4.2 三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
5 不良事件处理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 调理阴阳治疗失眠 |
1.1 百会为治疗失眠要穴 |
1.2 四神聪 |
1.3 针刺头皮针改善睡眠 |
2 心肾论治治失眠 |
2.1 肾为封藏之本 |
2.2 心肾相交,水火共济 |
2.3 心肾不交,上热下寒 |
2.4 吴茱萸敷贴涌泉促心肾相交 |
2.5 耳尖放血泻上热 |
3 研究结果的说明 |
3.1 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三组间患者PSQI评分比较 |
3.3 三组内患者PSQI评分以及其6像子指标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结果分析 |
3.6 本疗法的优势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下推“一三穴”与常用退热穴位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本试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1.2 本试验的理论逻辑 |
1. 研究方案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1.6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样本含量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的实施 |
3. 治疗方案 |
3.1 分组治疗 |
3.2 治疗前准备 |
3.3 基本因素说明 |
3.4 疗效评价 |
3.5 随访方式及记录 |
3.6 依从性评价 |
3.7 安全性评价 |
3.8 统计方法 |
3.9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5.3 各组组间比较分析 |
6. 讨论 |
6.1 中西医的认识 |
6.2 各要素选择的意义 |
结论 |
1. 试验结论 |
2. 先进性与创新性 |
设想与展望 |
1. 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
2. 本次研究存在的缺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如何提高小儿推拿的疗效?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 |
附表2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表3 体温记录表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除疕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传统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1.1 传统中医学关于“银屑病”病名的认识 |
1.2 传统中医学关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概况 |
2.1 现代中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现代中医学家对银屑病的治疗方法 |
2.3 现代中医学对银屑病的实验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 |
3.1 流行病学 |
3.2 病因及发病机理 |
3.3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 除疕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标准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总疗效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情况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
4.4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除挖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立法依据 |
2. 药组成与配伍意义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芩柏膏主要成分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活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Jurkat T细胞增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Jurkat T细胞分泌IL-2、IFN-γ和TNF-α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PDB+Ion诱导的Jurkat 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和CD25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四 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PDB+Ion诱导的Jurkat T细胞中信号分子游离Ca~(2+)和PKC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落枕技术操作标准化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刀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正文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4 研究结果 |
5 研究体会 |
结论 |
附录 |
1:相关人员意见征询名单(按职称排列,排列不分先后) |
2:专家意见汇总处理表 |
3: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专家意见征询问卷1 |
4: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专家意见征询问卷2 |
5: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落枕推荐方案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复方络石藤方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乳蛾的认识 |
1.1 乳蛾的病名演变 |
1.2 乳蛾的病因病机 |
1.3 乳蛾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扁桃体炎的研究 |
2.1 定义 |
2.2 病因 |
2.3 病机 |
2.4 并发症 |
2.5 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分组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1.6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结果 |
3 讨论 |
3.1 立法依据 |
3.2 方药组成 |
3.3 组方依据 |
3.4 现代药理研究 |
3.5 本研究对本病发病特点的探讨 |
3.6 本课题不足之处 |
3.7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致谢 |
(8)煮药罐法治疗痛证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
1.拔罐疗法和药罐疗法 |
1.1 拔罐疗法发展 |
1.2 拔罐疗法的功能 |
1.3 罐的种类和拔罐的操作方法 |
1.4 药罐疗法 |
2.古今医学对痛证的认识 |
2.1 中医对疼痛概念的认识 |
2.2 古代中医对痛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针灸对痛证的治疗 |
2.4 现代医学对痛证的认识 |
2.5 现代医学对痛证治疗的研究 |
3.疼痛的评价指标 |
3.1 主观评估指标 |
3.2 客观评估指标 |
第二部分 煮药罐法治疗痛证的疗效及方法探讨 |
1.临床观察一 |
1.1 研究方法 |
1.2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2.临床观察二 |
2.1 研究方法 |
2.2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药罐对痛证的治疗效果 |
2.与痛证相关因素的探讨 |
2.1 对痛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的关系的研究 |
2.2 对痛证与患者的病程、中医证型的关系的研究 |
3.对药罐操作方法的探讨 |
3.1 煮药罐的选择 |
3.2 煮药罐处方 |
3.3 留罐时间长短与拔罐数目 |
3.4 病人感受与药罐温度的关系 |
3.5 治疗时室温与患者舒适度和吸附力的关系 |
3.6 药罐的处理 |
4.玻璃罐与煮药罐操作方法的探讨 |
5.煮药罐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
5.1 拔罐起泡的探讨 |
5.2 药罐使用注意事项 |
结语 |
附录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竹Ⅱ对银屑病患者NGF、NGF受体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中医对银屑病的论治 |
1.1 古籍文献论述 |
1.2 当代医家的承传 |
1.3 银屑病的中医药临床试验研究窥探 |
2.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2.1 银屑病发病机理研究 |
2.2 银屑病治疗现状及疗效分析 |
3.情志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 |
4.银屑病复发的探讨 |
5.导师对银屑病的认识和治疗特色 |
5.1 遵循"整体观" |
5.2 重视血热与银屑病的关系 |
5.3 重视情志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地位 |
5.4 导师治疗银屑病的创新 |
第二部分 临床与试验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临床观察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实验室指标检测 |
3.1 血清NGF检测 |
3.2 皮肤NGF及受体检测 |
4.统计分析 |
5.结果与分析 |
5.1 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PASI积分 |
5.2 疗效 |
5.3 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
5.4 二组治疗前、后的血清NGF检测 |
5.5 二组治疗前、后皮损NGF及受体检测 |
5.6 不良反应 |
5.7 复发情况 |
5.7.1 复发率 |
5.7.2 复发诱因 |
5.7.3 复发时PASI积分、DQOLS评分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竹黄颗粒剂Ⅱ号的组方分析 |
1.1 竹Ⅱ的选药依据 |
1.2 竹Ⅱ方解 |
2 竹黄Ⅱ号治疗银屑病疗效分析与讨论 |
2.1 竹黄Ⅱ号的近期疗效机制分析 |
2.2 竹Ⅱ远期疗效分析 |
2.3 竹Ⅱ治疗肝郁血热型银屑病远期疗效机理分析 |
3. 对目前中医药研究银屑病现状的反思 |
4.今后研究方向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继续教育情况 |
附:综述 |
临床观察表 |
四、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CKING BLOOD OF SHAOSHANG AND SHANGYANG FOR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ACUTE TONSILLITIS(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血清IL-4的影响[D]. 施建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针刺百会、四神聪结合药贴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D]. 杨依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下推“一三穴”与常用退热穴位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差异比较研究[D]. 李维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除疕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D]. 颜建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芩柏膏主要成分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活化的研究[D]. 吴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3)
- [6]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落枕技术操作标准化的文献研究[D]. 张慧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复方络石藤方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临床研究[D]. 刘明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煮药罐法治疗痛证的方法探讨[D]. 邹永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竹Ⅱ对银屑病患者NGF、NGF受体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D]. 向丽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