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的RCM对企业及其供应链提供显着的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李根柱[1](2021)在《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提升,企业不再局限于内部绿色管理,而是逐渐转向了供应链间绿色合作实践。面对着来自社会、政府、消费者、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制造企业也正积极通过各种绿色管理手段来建立绿色供应链,从而增加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可持续性,提高社会效益,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仍面临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且进行供应链实践的多为跨国大企业,而企业单独承担绿色治理活动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因此企业内部绿色治理实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其次,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面对绿色治理成本高的难题时,难以拿出有效的供应链主体企业绿色合作模式来解决问题,供应链上下游和同行业之间缺少有利的合作机制,来实现成本共担和价值共创;最后,供应链核心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以及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难以形成企业绿色自觉行为,供应链的绿色战略难以协调实施。因此,本文构建了由核心制造企业及其同行业者、上游供应商、下游零售商构成的三级供应链,从价值共创角度设计绿色战略下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不同合作模式,激发供应链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供应链主体企业减轻绿色治理成本,提高实施绿色行为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传统供应链中由核心企业单独承担的绿色治理行为延伸到集成供应链视角下进行研究,结合价值共创理论,从共创动机,共创模式以及共创结果三个维度,提出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2)基于原理所论证的价值共创的可行性和内在逻辑,“以成本分担,收益共享”思路,构建了“核心制造商与供应商”、“核心制造商与零售商”、“核心制造商与同行业者”三种不同模式下的双角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以及供应链多方参与即“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零售商”、“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同行业者”、“核心制造企业、同行业者、零售商”多角色的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价值共创模型,最终得到每种共创模式下绿色治理成本分配系数,从而确定不同共创模式下绿色治理成本分配方式,实现共创双赢和多赢。(3)通过某制造行业真实数据对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制效果以及影响效果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价值共创模式的效果及其与供应链的特性或制度环境因素对价值创造的交互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价值共创对企业不同绩效都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验证了绿色战略下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主体之间实施价值共创、形成企业绿色联盟的有效性。此研究结合共创理论以及供应链相关理论,从共创动机,共创模式以及共创结果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此原理表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供应链合作共创的可行性以及共创内在逻辑;同时,基于原理构建相应的定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绿色供应链下实现价值共创的可行性,并通过求解得出最优绿色成本分摊系数来构建绿色供应链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机制;最后通过某行业真实数据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对主体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核心企业的特征和外部制度因素对其绿色战略下的共创机制有一定的交互作用;揭示了绿色供应链战略下价值共创机制的实施效果和影响效果的内外部因素。此研究结论扩展了价值共创理论从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创延伸到供应链间共创的应用,以及丰富了绿色管理相关研究。同时,其结论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在环保问题上进行价值共创的具体机制以及指导企业对不同机制的进行选择,同时鼓励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绿色战略下的共创机制的实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迪[2](2021)在《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回收”的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回收革命”备受关注。在废旧产品回收市场中,基于线上和线下的双渠道逆向供应链的回收渠道竞争日趋激烈。通过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回收服务,将线下客户吸引到线上来是线上回收企业渠道竞争的常用策略。那么,如何基于线上回收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特征来科学进行回收定价及服务水平决策是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回收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回收和再制造的单渠道逆向供应链定价决策问题,对存在渠道竞争的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决策优化问题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只关注双渠道回收的经济因素,而忽略了双渠道逆向供应链所根本追求的环境因素,并且以往关于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决策优化的研究都未对回收服务进行详细刻画。然而,全球范围内回收市场的废旧产品种类较多,消费者除了对回收服务水平的需求存在差异以外,还对便利性和安全性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基于消费者的不同便利性和安全性回收服务需求,科学进行定价及服务水平决策以提升回收量和经营利润是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回收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同时,由于双渠道逆向供应链结构复杂,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得供应链系统经历双重边际化,因此如何进行收益成本共享契约的设计以提升供应链企业效率和效益也是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回收企业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难题。本文基于博弈论、供应链协调和双渠道供应链等理论,研究三种常见的双渠道逆向供应链结构下的废旧产品回收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问题。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 DCM(Dual channel mode)型逆向供应链的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问题。针对由回收中心和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双渠道回收模式,分别以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环境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在提供和不提供线上回收服务两种情境下,建立回收企业的决策模型。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以确定不同决策目标下回收中心和第三方回收商的最优定价和服务水平决策。同时,引入收益成本共享契约,确定契约约束下共享因子和转移价格的取值区间。进一步地,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算例分析,验证并探寻消费者渠道偏好和服务成本等参数的变化对目标函数和决策变量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克服了现有文献中对DCM型逆向供应链的研究局限于未考虑回收服务和环境效益的不足,研究了提供回收服务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及不同渠道企业决策、回收量和利润的影响。2)研究了 OM(Online mode)型逆向供应链的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问题。针对由回收中心和第三方回收平台组成的线上回收模式,分别以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环境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在回收中心提供安全性服务和第三方回收平台提供便利性服务情境下建立决策模型,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以确定不同决策目标下,回收中心和第三方回收平台的最优定价和服务水平决策。同时,引入收益成本共享契约,确定契约约束下共享因子和转移价格的取值区间。进一步地,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算例分析,验证并探寻服务成本系数和服务水平敏感度对目标函数值和决策变量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克服了现有文献中对OM型逆向供应链的研究局限于未细化回收服务和未考虑环境效益的不足,研究了不同类型回收服务参数的改变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及不同渠道企业决策、回收量和利润的影响。3)研究了 TPM(Third-party platform mode)型逆向供应链的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问题。针对由回收中心、第三方回收商和第三方回收平台组成的双渠道回收模式,分别以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环境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在回收中心提供安全性服务和第三方回收平台提供便利性服务情境下建立决策模型。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确定不同目标下回收中心、第三方回收商和第三方回收平台的最优定价和服务水平决策。同时,引入收益成本共享契约,确定契约约束下共享因子、补贴因子和转移价格的取值区间。进一步的,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算例分析,验证并探寻消费者偏好、服务成本系数和服务水平敏感度等参数对目标函数值和决策变量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克服了现有文献中对TPM型逆向供应链的研究局限于未细化回收服务、未考虑环境效益和未构建协调契约的不足,研究了不同类型回收服务参数的改变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及不同渠道企业决策、回收量和利润的影响,并引入收益成本共享契约约束三类回收企业,提升系统效率并使供应链达到协调。本文研究结论拓展和细化了双渠道逆向供应链中回收企业回收量和利润优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双渠道逆向供应链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回收定价决策、服务水平决策以及合作契约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决策理论依据,有利于推进我国废旧产品线上回收行业的现实发展和环境友好社会的构建。
吴臻[3](2021)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财务绩效研究 ——以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内服装行业面临着本土服装品牌与国外品牌的双重竞争,线上销售渠道的出现也对服装行业的传统销售模式造成了不小冲击,服装市场的繁荣与饱和以及国外品牌引入的“快时尚”理念要求服装企业要建立起产品竞争优势,同时也是对服装企业本身运营模式本身的考验,服装企业能否在竞争中树立起品牌影响力,快速推出产品,是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企业选择何种运营模式并发挥出模式特点为企业创造价值尤其重要。本文选取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作为研究对象,两家服装公司在创立时间、背景方面十分接近,并且都采用了轻资产运营模式,但是两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差异明显:美邦服饰陷入窘境,森马服饰则是势头正劲。通过两家公司的对比反映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不同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能够从两家公司的轻资源运营模式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借鉴。在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理论的基础上,文章按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的创立背景以及基本情况,列举两家公司现有的主要轻资产,包括:品牌资源、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渠道建设;其次,从经营维度、管理维度、财务维度模式三个主要方面对两家公司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进行对比;接下来,借助杜邦财务分析的相关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分析以及从现金流角度选取财务指标结合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分析两家公司的财务绩效;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首先,轻资产运营模式在服装行业是可行的,能够提升公司的财务绩效;其次,美邦服饰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运营并没有取得较好效果,没有发挥出轻资产的优势,应将资源向研发设计、品牌发展倾斜,提升企业效益,加强库存管理、改进融资模式,降低财务风险;最后,森马服饰无论自身的分析中还是与美邦服饰之间的对比分析中都显示出了它对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成功,与它重点积累、充分利用、发挥轻资产的特点与优势密不可分,并且能够为其他服装企业施行轻资产运营模式提供经验。通过对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及财务绩效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几点启示:第一,企业需要善用品牌细分,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在主要品牌下细分产生更多品牌,以此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要。在品牌设计方面,企业要避免子品牌目标顾客群体重叠、定位模糊、盲目对标国外时尚品牌等问题;在品牌宣传方面,企业在加大广告宣传费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宣传方式,在市场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宣传平台可以选择流量大的网络平台,方便开展各类活动获取关注。第二,重视研发设计。服装研发与大数据的研究可以作为服装企业的借鉴,前者能够积累形成产品优势的同时能够与品牌战略互为助力,后者有助于企业广泛的收集目标顾客的消费需求,为保证研发设计的持续性,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也是企业需要的。第三,推进O2O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企业为成功施行O2O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保持线上与线下信息一致,加强与线上销售平台的合作,提升线上服务水平,丰富线下店铺的功能,为客户提供多样的体验。第四,巧用融资方式,助力企业发展。森马服饰的融资模式可以作为借鉴:未分配利润与无息负债作为两个融资主要来源,减少外部借款,降低财务风险。
李清[4](2021)在《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进步与全球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冠疫情、粮食危机、碳排放等问题再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浪潮,人与自然如何进一步和谐共生也引发新一轮思考。创业是一把双刃剑,创业活动既可能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也可能成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解决者”。因此,绿色创业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企业不太可能回到传统经济学观点中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唯一目标的范式中去,未来商业和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系统的限制和依赖,明智的企业将选择与环境相关的战略来塑造竞争优势,特别是与绿色有关的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绿色竞争优势。伴随这一趋势,新的环境管理理念促使企业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获取的途径。绿色创业导向是绿色创业的前提,反映了企业层面积极主动的战略倾向,兼有绿色先动导向、绿色创新导向和绿色风险承担导向的特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尽管学者们对绿色创业导向越来越感兴趣,研究内容和成果也在不断增多,但对绿色创业导向的理解还远非全面。一方面,先前研究对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关注不足,侧重于考察各独立变量对绿色创业导向的直接影响。然而,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是复杂且多元的,涉及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政治与经济等多个层面,且每个层面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并存在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绿色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较少关注绿色竞争优势。以绿色低成本和绿色差异化为特征的绿色竞争优势是避免企业因环境成本增加而陷入绿色困境的有效手段,然而,鲜有研究探讨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路径机制及边界条件。有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创业导向为核心,在理清其概念、维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为何”以及“如何”的过程视角,围绕“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这一主题,重点开展两项子研究,以试图回答:(1)在内外部政治与经济因素中,哪些因素促进或抑制了企业绿色创业导向的选择?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因素中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构成了充分条件?(2)绿色创业导向是否有助于绿色竞争优势的构建?采取何种行动有助于企业从绿色创业导向战略中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在外部绿色技术动荡的环境下又有何影响?为深入探索上述问题,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项子研究,包括“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机制研究”(子研究一)以及“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子研究二)。子研究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政治-经济框架理论,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对315份样本案例进行分析,从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消费者及企业三方主体复杂行为逻辑出发,并进一步将政策压力、管理者环境承诺归类为内外部政治影响因素,将消费者环保压力、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归类为内外部经济影响因素,进而进行组态配置,探究不同构型对绿色创业导向的影响。子研究二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和权变理论,根据“导向—行为—结果”的逻辑关系,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335份样本数据进行检验,从企业组织间实践行动及组织内实践行动的战术角度出发,引入绿色供应链学习和绿色创新作为“绿色创业导向—绿色竞争优势”路径中的中介解释机制,并检验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绿色创业导向是多因素多重并发的结果,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是驱动高绿色创业导向的必要条件,进一步验证了追求绿色创业导向与追求其他传统商业战略并没有太大偏离,其核心本质仍是逐利性。第二,引致高绿色创业导向的组态路径有4条,可以归纳为利益驱动型、管理者主导型以及内外协调型三类,这三种类型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即导致企业选择绿色创业导向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条件因素的组合可以带来高绿色创业导向。第三,高绿色创业导向与非高绿色创业导向组态路径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即导致高绿色创业导向的原因与导致非高绿色创业导向原因大不相同。第四,绿色创业导向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对绿色竞争优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第五,作为重要的组织间实践,绿色供应链学习及其维度在绿色创业导向积极影响绿色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作为重要的组织内实践,绿色创新及其维度在绿色创业导向积极影响绿色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绿色创业导向—绿色供应链学习—绿色创新—绿色竞争优势”的传导路径。第六,绿色技术动荡负向调节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创新及其维度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但绿色技术动荡在绿色供应链学习与绿色竞争优势关系间的调节效应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动荡负向调节了绿色创新在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在廓清绿色创业导向内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制造业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一方面,从利益相关者压力以及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组合视角,挖掘驱动绿色创业导向的前因条件,以及不同驱动因素间的多重联动作用,分析促进和抑制绿色创业导向的核心条件、边缘条件及其路径组态,丰富了绿色创业导向的理论成果,扩展并深化了绿色创业理论。另一方面,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和权变理论,构建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理论框架,探索并验证绿色供应链学习及绿色创新的中介效用,以及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揭示企业“绿色创业导向—绿色竞争优势”发展与转化的“黑箱”,有助于深化绿色创业导向的科学认识,拓展并丰富绿色创业管理理论。本文对驱动我国高水平绿色创业导向,构筑企业绿色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樊子育[5](2021)在《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评价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钢铁贸易企业在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作为上游钢厂的代理商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而且是连接下游终端用户的桥梁。钢铁贸易企业一般需要向钢厂预付货款,向终端垫付资金,因此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钢铁贸易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传统的授信模式下普遍面临着融资方面的问题。融资问题是制约钢铁贸易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解决钢铁贸易企业的融资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由于钢铁贸易企业是传统行业,供应链金融属于比较新的融资模式,学者们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是丰富的,但是对于钢铁贸易企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这个行业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期能够为钢铁贸易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本文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发展现状,针对其面临的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去识别和评估钢铁贸易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存在的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做好风险的评价,使银行对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判断更为精准,从而为科学防控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提供借鉴。供应链金融能高效充分的利用金融资源,在供应链金融运行中核心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根据供应链金融上核心企业的状况来给供应链金融上的中小企业授信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本文研究了钢铁贸易企业在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范围、主要的融资模式、以及银行在此融资模式下面临的风险的成因和特征,之后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主营钢铁贸易的企业及其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96家企业两年的数据,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和这些企业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建立了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从社会层面和金融科技层面对防控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曹鹏[6](2021)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研究 ——以ZH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范围运用了运营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后,对于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来说,库存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行业都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目前全球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系统特点,确定管理目标。全面深入分析库存管理需要重点把握哪些内容,哪些方面是难点所在,尤其是库存成本控制这项关键工作,目前企业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成本竞争,应该通过哪些措施确保成本控制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这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短时间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从供应链管理这一方面展开分析,首先了解库存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整个过程,随后选择新能源制造企业ZH公司为实例,考察了ZH公司的具体情况,采用的方法是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ZH公司目前库存成本的构成和流程,同时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对库存成本产生明显影响,以此来确定该公司在库存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结合收集ZH公司的相关资料,从供应链管理这一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得ZH公司能够认识到降低库存成本的意义,确保控制库存成本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最终使得ZH公司战略发展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希望给其他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带来一些启迪。
张伸[7](2021)在《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文中指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求供应链具有良好的价值创造能力。近年来兴起的价值共创理论重视消费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为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回收与再制造,形成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活动也从传统制造扩展到了再制造领域。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是供应链高效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的重要保证。股权合作即为重要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供应链链上企业间的单向持股和交叉持股、以及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间的股权合作(如股权众筹)等。三类股权合作形式虽然各具优势并广泛实践,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故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不确定,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单向持股、交叉持股为例的链上企业股权合作形式和以股权众筹为例的链上企业、链外主体股权合作形式纳入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体系中,全面分析了三类股权合作形式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闭环供应链经济价值、环保效应提升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工作和发现:(1)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基础研究。首先界定了股权合作、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等重要概念,明确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内涵;然后从链上企业、链外主体、消费者角度出发分析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动因;最后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及实现形式,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2)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不会因为股权合作形式的不同而改变。基本形式和特征是:制造商关注消费者价值虽然损失了自身价值,但是提升了消费者、零售商、回收再制造企业、企业联盟与闭环供应链价值以及环保效应;制造商应创造条件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价值共创,使其与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的关注相互配合,形成协同高效的价值共创。(3)考虑单向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针对零售商持股制造商、制造商持股零售商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无约束递阶规划构建相关模型,采用非线性分段函数刻画制造商、零售商单位成本与持股比例的关系,分析了两种单向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分析与仿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零售商持股制造商有助于确定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关注程度的上限。制造商持股零售商有助于确定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关注程度的下限。制造商对零售商持股比例的提升还将促进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4)考虑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首先针对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无约束递阶规划构建相关模型,揭示了交叉持股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价值提升的途径,并通过数值分析与仿真得出了使闭环供应链及各主体价值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最优交叉持股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圆盘定理构建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全面对比了两种利润分配模式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影响的异同以及最优交叉持股比例的变化,从而为两种利润分配型交叉持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虽然制造商对零售商最优持股比例的提升增强了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但闭环供应链经济价值、环保效应低于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下的对应指标,与直观感受相反。(5)考虑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首先针对无领投股权众筹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有约束递阶规划构建了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解得最优闭环供应链及其各主体价值、环保效应和制造商股权让渡比例,分析了股权众筹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股权众筹领投人,进一步探究相关结果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了股权众筹、链上企业股权合作并存的情形,初步形成了“供应链+多元主体”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考虑链上企业间、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间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为研究考虑链上企业、链外主体其他行为的供应链价值共创、定价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2)采用非线性分段函数刻画了企业单位成本与单向持股比例的变化关系,得出了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3)对比了利润单次分配型、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发现了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负面作用,为两种利润分配型交叉持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构建了考虑无领投、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对比了两种股权众筹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揭示了有领投股权众筹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多元主体”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式,拓展了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边界。
刘阿龙[8](2021)在《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前因及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企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企业应该向哪转,如何转成为业界关心的焦点话题。从商业模式的视角出发,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转型成功的关键。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在新时代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在现实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企业家对商业模式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其次,在现实中采用同一种商业模式的企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深刻理解商业模式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面,近年来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比如战略管理、电子商务、技术与创新管理等。但是,目前针对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仍然存在不一致。为此,有学者指出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绩效的边界条件、中间机制及其前因。然而,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在中国情境下,全面系统地探讨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因此,深入探究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绩效的边界条件、中间机制及其前因展开了三个子研究。研究1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从企业能力的视角探究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绩效的情境因素。研究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究供应链整合在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研究3基于制度理论探究制度因素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以及企业家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两阶段的问卷数据结合企业客观运营数据进行分析,三个子研究分别得出如下结论。研究1的结果表明企业能力,包括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在商业模式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不同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技术能力和效率型商业模式的匹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相反,营销能力和新颖型商业模式的匹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研究2的结果表明供应链整合在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绩效之间起到了不同的中介作用。外部整合完全中介了新颖型商业模式对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而效率型商业模式能够直接提升企业运营绩效。研究3的结果表明不同制度因素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法律保障能够正向影响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而政府支持只能正向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关系重要性只能正向影响新颖型商业模式。就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而言,创业激情能够增强关系在促进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法律保障对新颖型商业模式的促进作用。但是,创业激情削弱了政府支持对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的作用。在研究意义方面,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首先,研究1通过探讨企业能力在商业模式和企业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推进了现有的商业模式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研究。其次,研究2通过探讨供应链整合的中介作用将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绩效联系起来,而且回应了学者们对研究商业模式影响绩效的中间机制的呼吁。最后,研究3通过探讨在中国主导的三种制度因素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及其企业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制度理论的视角丰富了商业模式的前因研究。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包括:首先,本研究为制造业企业家了解效率型商业模式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依据。其次,研究1的结论为制造业企业的营销经理和研发经理提供了如何建立企业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来支撑商业模式的指导方针。再次,研究2的结论为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经理提供了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模式执行的方向。最后,研究3的结论为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利用不同制度因素提供的资源提高商业模式设计水平提供了依据。
汪刘凯[9](2021)在《产业链视角下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逆全球化”的局部“抬头”,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营风险。由于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网络化组织,一个企业或一条链接的冲击会迅速波及整个系统。因此,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加核心企业供应链弹性、减少产业链对“卡脖子”节点的依赖程度,本文基于复杂网络框架以厘清产业链内企业的依赖结构、关键节点和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企业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影响,从而优化企业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产业链视角下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这一研究主题,采取理论假设、模型开发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刻画网络结构—厘清网络关系—探究经济影响”的研究思路。首先,构建了基于收益相依性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方法以刻画5G产业链内企业依赖结构;其次,构建了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方法以获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企业网络关系;最后,构建了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方法以探讨电子制造产业链内企业网络结构及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论文的具体工作和主要创新如下:(1)研究了基于收益相依性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提出了基于Copula的产业链网络模型,实现了面向5G产业链情形下企业间依赖关系的有效刻画。受资源依赖理论启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收益依赖关系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与运营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如何有效刻画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机制需要同时解决金融收益相关性测度和复杂关系构造两个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复杂网络框架,首先通过Copula测度出企业间金融收益相依性为链接矩阵,然后以单个企业为节点,采用TMFG算法构建产业链内企业间相依网络,并测度出企业不同的网络结构特征。本文最后将基于收益相依性的网络构建方法应用于5G产业链中,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的依赖特征是异质的,大部分企业与产业链内成员高度关联,极少数企业间联系较弱,联系密切的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中游。此外,在上、中、下游企业中,下游企业之间具有更紧密的依赖性和更强的影响力。(2)研究了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提出了基于CoVaR的产业链网络模型,实现了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情形下企业间复杂关系的有效刻画。由金融市场产生的信息关联中,除了所选择的金融收益相依性外,还存在典型的信息关联行为——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基于金融风险溢出效应视角构建复杂网络是厘清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的有效方式之一。考虑到宏观经济基本面对产业运营的影响,本研究将CoVaR测度与TMFG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方法。本文最后将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网络构建方法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对已获取相依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各企业在全产业链、产业链的不同层级的结构特征,从而厘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不同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依赖度和影响力是不同的,特别是上游企业在产业链的各个层级中相依度更高、风险传染性更快。(3)研究了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提出了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产业链网络模型,实现了面向电子制造产业链情形下企业间复杂网络关系有效刻画,发现了网络结构特征能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绩效。本研究以产业链内成员以及其与金融服务业间的联合投资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TMFG算法构建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企业复杂网络,检验了网络结构特征如何影响公司财务绩效。本文最后将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网络构建方法应用于电子制造产业链中,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提高了公司财务绩效(ROA、ROE、Tobin’sQ),网络力量(节点度、节点聚类系数)也提高了公司财务绩效。然而,来自网络力量的节点强度对Tobin’sQ有负向影响,表明当某一企业的合作伙伴具有极强影响力时,会削弱该企业在产业链中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其选择合作伙伴的灵活性,从而降低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因此,本文理论意义在于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网络化组织特征,分别基于金融收益相依性、金融风险传染性、联合投资关联性的链接行为,建立了一套产业链视角下企业间复杂网络关系分析模型与方法,从而充实了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法,也丰富了现有的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的研究工具。在实践上,本文选择了与我国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产业链场景,包括5G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制造产业,致力于产业链视角下刻画企业网络结构、厘清企业间复杂关系、提升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优化企业运营管理策略,从而帮助监管机构、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掌握产业运营机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升投资决策水平。
叶远龙[10](2020)在《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越来越小,并且经济已经形成全球化,此时在市场中的公司之间竞争加剧,怎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公司的一席之地,是所有公司急需解答的一个问题。为了应付劳动力成本增加、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大的情况,大多数公司利用技术创新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从以前的以劳动为主导地位的产业转变成以技术为主的产业,再次激发了公司应有的活力。制造行业是属于以劳动为主的行业,在进行升级改造时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单位时间生产数量。对于大多数制造公司而言,机械设备的资本投入是在整个公司资本投入中占比较大的,对设备管理进行创新,使机械设备在限定的时间内制造出大量的产品,这样可以使公司的生产效率得到显着增长。与此同时,对设备管理进行升级也可以帮助公司实现技术创新。设备是是公司生产的根基,公司中拥有智能、现代的仪器设备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模式上深入创新,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设备管理对于公司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将GTK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精密机械制造公司在设备管理方面的运作情况。分析GTK公司当下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提出所具有的不足之处,例如,GTK公司在设备管理意识缺乏先进性、设备管理组织的组成不够详细、设备管理体制不完整等。利用设备完整生命周期原理以及TPM理论,确定了能够有效解决GTK公司在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的方法,提出必须使用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理论去升级GTK公司的设备管理系统和相关体制制度,进而使公司的生产速率增加。最后对提出的改善GTK公司设备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得出一定的结果,目的是可以给其他制造公司设备管理升级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二、全面的RCM对企业及其供应链提供显着的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的RCM对企业及其供应链提供显着的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 |
2.1.1 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
2.1.2 绿色供应链特征 |
2.1.3 绿色供应链研究现状 |
2.1.4 文献评述 |
2.2 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
2.2.1 价值共创概念 |
2.2.2 价值共创模型 |
2.2.3 价值共创行为 |
2.2.4 文献评述 |
2.3 价值共创模型相关研究 |
2.3.1 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型 |
2.3.2 消费者参与共创模型研究 |
2.3.3 企业联盟实现共创模型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2.4 相关理论 |
2.4.1 价值共创理论 |
2.4.2 资源基础理论 |
2.4.3 制度理论 |
2.4.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分析 |
3.1 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和内涵 |
3.1.1 供应链价值共创分析 |
3.1.2 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与内涵 |
3.2.1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 |
3.2.2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特征 |
3.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模式 |
3.3.1 供应商参与型价值共创 |
3.3.2 零售商参与型价值共创 |
3.3.3 同行业者参与型价值共创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双角色参与价值共创机制 |
4.1 建模思路 |
4.2 初始模型及问题假设 |
4.3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价值共创 |
4.3.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3.2 求解可行域 |
4.3.3 求解极值点 |
4.4 核心企业与同行业制造商价值共创 |
4.4.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4.2 求解可行域 |
4.4.3 求解极值点 |
4.5 核心企业与零售商进行价值共创 |
4.5.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5.2 求解可行域 |
4.5.3 求解极值点 |
4.6 数值分析 |
4.6.1 背景描述 |
4.6.2 数据收集 |
4.6.3 分析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多角色参与价值共创机制 |
5.1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零售商的价值共创 |
5.1.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1.2 极值点 |
5.2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同行业制造商的价值共创 |
5.2.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2.2 极值点 |
5.3 核心企业与同行业制造商及零售商的价值共创 |
5.3.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3.2 极值点 |
5.4 数值分析 |
5.4.1 计算结果 |
5.4.2 分析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制有效性分析 |
6.1 概念模型 |
6.2 研究假设 |
6.2.1 绿色战略对价值共创机制的影响 |
6.2.2 价值共创机制对核心制造商绩效的影响 |
6.2.3 外部环境压力的调节作用 |
6.2.4 内部环境支持的调节作用 |
6.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1 问卷设计 |
6.3.2 数据收集 |
6.4 数据分析 |
6.4.1 常用方法偏差检验 |
6.4.2 KMO检验 |
6.4.3 因子分析 |
6.4.4 假设检验 |
6.5 结果分析 |
6.5.1 绿色战略对价值共创机制的影响 |
6.5.2 价值共创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6.5.3 调节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及启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管理启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逆向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 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策略研究 |
2.3 双渠道逆向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 服务水平决策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2.5 文献评析 |
3 DCM型逆向供应链中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 |
3.1 研究过程设计 |
3.2 问题描述及模型框架 |
3.3 提供回收服务下DCM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服务水平决策 |
3.4 不提供回收服务下DCM型逆向供应链定价决策 |
3.5 考虑回收服务的DCM型逆向供应链契约协调模型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OM型逆向供应链中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 |
4.1 研究过程设计 |
4.2 问题描述及模型框架 |
4.3 提供回收服务下OM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服务水平决策 |
4.4 不提供回收服务下OM型逆向供应链定价决策 |
4.5 考虑回收服务的OM型逆向供应链契约协调模型 |
4.6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TPM型逆向供应链中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 |
5.1 研究过程设计 |
5.2 问题描述及模型框架 |
5.3 提供回收服务下TPM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服务水平决策 |
5.4 不提供回收服务下TPM型逆向供应链定价决策 |
5.5 考虑回收服务的TPM型逆向供应链契约协调模型 |
5.6 算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财务绩效研究 ——以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轻资产、轻资产运营模式研究 |
二、财务绩效研究 |
三、轻资产运营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四、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利弊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轻资产概念 |
二、轻资产运营模式概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价值链理论 |
二、微笑曲线理论 |
三、资本价值理论 |
第三章 美邦服饰、森马服饰案例介绍 |
第一节 美邦服饰、森马服饰概况 |
一、美邦服饰概况 |
二、森马服饰概况 |
第二节 美邦服饰、森马服饰轻资产介绍 |
一、美邦服饰轻资产介绍 |
二、森马服饰轻资产介绍 |
第四章 美邦服饰、森马服饰轻资产运营模式分析 |
第一节 轻资产运营模式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机理 |
第二节 经营维度分析 |
一、销售分析 |
二、毛利率分析 |
三、经营理念分析 |
第三节 管理维度分析 |
一、资产质量分析 |
二、资产使用效率 |
第四节 财务维度分析 |
一、偿债能力 |
二、资本成本 |
三、公司价值 |
第五章 美邦服饰、森马服饰财务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杜邦分析体系 |
一、权益净利率分析 |
二、销售净利率分析 |
三、资产周转率分析 |
四、权益乘数分析 |
第二节 经济增加值分析 |
一、税后净经营利润计算 |
二、投入资本调整 |
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四、经济增加值计算 |
五、经济增加值分析 |
第三节 现金流量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不足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启示 |
一、善用品牌细分,提升品牌影响力 |
二、重视研发设计,促进未来发展 |
三、推进O2O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
四、巧用融资方式,提升资产质量 |
第三节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创业导向的内涵、维度及测量 |
2.1.1 绿色创业导向的起源 |
2.1.2 绿色创业导向的内涵 |
2.1.3 绿色创业导向的维度与测量 |
2.1.4 小结 |
2.2 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 |
2.2.1 企业外部因素 |
2.2.2 企业内部因素 |
2.2.3 小结 |
2.3 绿色创业导向的作用结果 |
2.3.1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3.2 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
2.3.3 对绿色创新的影响 |
2.3.4 小结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相关理论与变量 |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2 政治-经济框架理论 |
3.2.3 政策压力 |
3.2.4 消费者环保压力 |
3.2.5 管理者环境承诺 |
3.2.6 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 |
3.2.7 小结 |
3.3 模型构建 |
3.3.1 政策压力与绿色创业导向 |
3.3.2 消费者环保压力与绿色创业导向 |
3.3.3 管理者环境承诺与绿色创业导向 |
3.3.4 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与绿色创业导向 |
3.3.5 研究模型 |
3.3.6 小结 |
3.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3.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4.2 变量测量 |
3.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4 定性比较分析(QCA) |
3.4.5 变量校准 |
3.4.6 小结 |
3.5 QCA运行结果及分析 |
3.5.1 必要条件分析 |
3.5.2 组态分析 |
3.5.3 稳健性检验 |
3.6 结论与讨论 |
3.7 本章总结 |
第4章 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相关理论与变量 |
4.2.1 自然资源基础观 |
4.2.2 权变理论 |
4.2.3 绿色竞争优势 |
4.2.4 绿色供应链学习 |
4.2.5 绿色创新 |
4.2.6 绿色技术动荡 |
4.2.7 小结 |
4.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4.3.1 理论框架 |
4.3.2 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 |
4.3.3 绿色供应链学习的中介作用 |
4.3.4 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 |
4.3.5 绿色供应链学习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
4.3.6 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 |
4.3.7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4.3.8 小结 |
4.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4.1 问卷设计 |
4.4.2 变量测量 |
4.4.3 数据分析方法 |
4.4.4 预调研 |
4.4.5 小结 |
4.5 实证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5.3 相关分析 |
4.5.4 假设检验 |
4.5.5 稳健性检验 |
4.5.6 研究结果 |
4.6 结论与讨论 |
4.6.1 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
4.6.2 绿色供应链学习的中介作用 |
4.6.3 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 |
4.6.4 绿色供应链学习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
4.6.5 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 |
4.6.6 绿色技术动荡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总体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理论贡献 |
5.2.2 管理启示 |
5.3 研究局限 |
5.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一调查问卷 |
附录2 研究二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评价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1.2.2 钢铁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1.2.3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概述 |
2.1 供应链金融理论 |
2.1.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
2.1.2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
2.1.3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 |
2.2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
2.2.1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史 |
2.2.2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环境 |
2.2.3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 |
2.3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相关研究 |
2.3.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点 |
2.3.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影响因素 |
2.3.3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方法 |
3 我国钢铁贸易企业困境与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分析 |
3.1 我国钢铁贸易行业面临的困境 |
3.1.1 融资问题 |
3.1.2 行业集中度低 |
3.1.3 利润微薄 |
3.1.4 盈利模式单一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
3.1.5 对困境的思考 |
3.2 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因素 |
3.2.1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因素 |
3.2.2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因素 |
3.2.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因素 |
4 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评估方法概述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4.2.2 Logistic回归模型简介 |
4.2.3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4.3 评估指标主成分分析 |
4.4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4.1 模型建立 |
4.4.2 预测结果分析 |
4.4.3 模型检验 |
4.5 模型实证分析 |
4.6 实证结果总结 |
5 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
5.1 社会层面对策建议 |
5.1.1 宏观环境方面 |
5.1.2 融资企业方面 |
5.1.3 主要参与企业方面 |
5.2 金融科技层面对策建议 |
5.2.1 区块链技术 |
5.2.2 物联网技术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研究 ——以Z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
二、库存成本优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 |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念 |
二、供应链管理特点 |
三、供应链管理要素 |
四、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二节 库存管理 |
一、库存与库存管理概念 |
二、库存管理方法 |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 |
第三节 库存成本控制 |
一、库存成本控制概念 |
二、库存成本控制方法 |
三、供应链下企业库存成本的特点 |
第三章 ZH公司库存成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ZH公司概况 |
一、ZH公司规模 |
二、ZH公司组织结构 |
三、ZH公司业务及主要产品 |
第二节 ZH公司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现状 |
一、ZH公司库存管理管理的简单情况 |
二、采购管理业务流程 |
三、库存管理业务流程 |
三、供应商管理实施现状 |
第三节 ZH公司原材料成本分析 |
第四节 ZH公司库存成本构成 |
一、ZH公司库存订货成本分析 |
二、ZH公司库存持有成本分析 |
三、ZH公司库存缺货成本分析 |
四、ZH公司各类库存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分析 |
第五节 ZH公司库存成本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六节 ZH公司库存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销售预测不合理 |
二、库存方案不合理 |
三、存在信息壁垒 |
四、供应链理念薄弱 |
五、库存周转率过低 |
第四章 ZH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
第一节 ZH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一、ZH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优化的目标 |
二、ZH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优化的原则 |
第二节 提升营销预测的精确性 |
一、成立专门的营销预测团队 |
二、使用严谨的预测方法 |
第三节 提升库存成本管理水平 |
一、改善采购物料分类 |
二、推拉式相结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
第四节 使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
一、加强SAP的实施运用 |
二、引入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
第五节 加强供应链内外部的结合 |
一、供应商分类管理 |
二、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及评级管理 |
三、实施VMI库存管理 |
第六节 提高库存周转率 |
一、加强供需单位沟通与交流 |
二、设立物料计划员 |
三、建立有效的积压物资管控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ZH公司库存成本管理问卷调查 |
致谢 |
(7)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主要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具体章节安排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
2.1.1 价值共创理论 |
2.1.2 正向供应链价值共创 |
2.1.3 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 |
2.2 考虑股权合作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1 股权合作 |
2.2.2 考虑单向持股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3 考虑交叉持股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4 考虑股权众筹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5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基础研究 |
3.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内涵分析 |
3.1.1 概念界定 |
3.1.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动因分析 |
3.2.1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间股权合作动因分析 |
3.2.2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股权合作动因分析 |
3.2.3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动因分析 |
3.3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与实现形式分析 |
3.3.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 |
3.3.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实现形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单向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4.1 引言 |
4.2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4.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2.2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4.2.3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4.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4.3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4.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3.2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4.3.3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4.3.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5.1 引言 |
5.2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5.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2.2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5.2.3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5.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5.3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5.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3.2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5.3.3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5.3.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6.1 引言 |
6.2 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6.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6.2.2 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6.2.3 数值分析与仿真 |
6.3 考虑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6.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6.3.2 考虑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6.3.3 数值分析与仿真 |
6.4 讨论 |
6.4.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动因分析 |
6.4.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结论与管理启示 |
7.1.1 主要工作 |
7.1.2 主要结论 |
7.1.3 管理启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前因及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技术路线与内容结构 |
1.3.1 技术路线 |
1.3.2 内容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商业模式的概念研究综述 |
2.2 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研究综述 |
2.3 商业模式的前因研究综述 |
2.4 商业模式研究评述 |
第3章 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 企业能力的调节作用 |
3.1 引言 |
3.2 理论与假设 |
3.2.1 资源编排理论 |
3.2.2 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 |
3.2.3 营销能力的调节作用 |
3.2.4 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 |
3.3 研究设计 |
3.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3.3.2 变量测量 |
3.4 假设检验 |
3.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无应答偏误与共同方法偏误检验 |
3.4.3 假设检验 |
3.4.4 鲁棒性检验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 供应链整合的中介作用 |
4.1 引言 |
4.2 理论与假设 |
4.2.1 动态能力理论 |
4.2.2 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绩效 |
4.2.3 商业模式、外部整合与企业运营绩效 |
4.2.4 商业模式、内部整合与企业运营绩效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4.3.2 变量测量 |
4.4 假设检验 |
4.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2 无应答偏误与共同方法偏误检验 |
4.4.3 假设检验 |
4.4.4 内生性检验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制度因素与企业家创业激情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理论与假设 |
5.2.1 制度理论 |
5.2.2 制度因素与商业模式 |
5.2.3 企业家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5.3.2 变量测量 |
5.4 假设检验 |
5.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2 无应答偏误与共同方法偏误检验 |
5.4.3 假设检验 |
5.4.4 鲁棒性检验 |
5.4.5 进一步分析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贡献与局限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2016年调查问卷 |
附录 2 2018年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
(9)产业链视角下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产业链及产业链结构相关研究 |
1.2.2 金融相依性及金融相依网络相关研究 |
1.2.3 企业间其他相依关系及其经济影响相关研究 |
1.2.4 产业链网络及其经济影响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结构安排 |
1.4.1 主要创新 |
1.4.2 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架构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资源依赖理论 |
2.1.2 动态能力理论 |
2.1.3 风险相关理论 |
2.1.4 战略网络理论 |
2.2 本文理论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收益相依性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基于收益相依性的网络构建方法 |
3.2.1 链接矩阵设计 |
3.2.2 复杂网络构建 |
3.3 面向5G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
3.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3.3.2 描述性统计与Copula建模 |
3.3.3 产业链网络构建与特征分析 |
3.4 管理学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网络构建方法 |
4.2.1 链接矩阵设计 |
4.2.2 复杂网络构建 |
4.3 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3.2 描述性统计与Co Va R建模 |
4.3.3 产业链网络构建与特征分析 |
4.4 管理学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产业链内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 |
5.1 问题提出 |
5.2 基于联合投资行为的网络构建方法 |
5.2.1 链接矩阵设计 |
5.2.2 复杂网络构建 |
5.3 面向电子制造产业链的实证研究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5.3.2 描述性统计与联合投资建模 |
5.3.3 产业链网络构建与特征分析 |
5.3.4 产业链网络特征对财务绩效影响检验 |
5.4 管理学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情况 |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情况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设备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设备管理的含义 |
2.1.2 设备管理的内容 |
2.1.3 设备管理的主要考核量化指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TPM设备维修理论 |
2.2.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
2.2.3 TPM、RCM概念释义 |
2.2.4 设备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
2.2.5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的指标设计 |
第三章 GTK公司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
3.1 GTK公司概况 |
3.2 GTK公司设备管理体系 |
3.2.1 GTK公司现行设备管理组织架构 |
3.2.2 GTK公司现行设备管理职责设置 |
3.2.3 GTK公司现行设备概况 |
3.3 GTK公司设备管理方法 |
3.3.1 设备的分类管理 |
3.3.2 设备的使用管理 |
3.3.3 设备的维修管理 |
第四章 GTK公司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因 |
4.1 GTK公司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维修管理不合理 |
4.1.1.1 维修成本费用高 |
4.1.1.2 设备维修管理不足 |
4.1.2 设备故障管理不合理 |
4.1.2.1 设备故障率高 |
4.1.2.2 设备管理不全面 |
4.1.3 设备备件库存体系不合理 |
4.1.3.1 设备库存量过大 |
4.1.3.2 设备备件管理体系待完善 |
4.2 GTK公司设备管理现况的根因 |
4.2.1 管理理念滞后 |
4.2.2 GTK公司设备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不完善 |
4.2.3 GTK公司设备管理评价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
第五章 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方案设计 |
5.1 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方案设计目标与原则 |
5.2 GTK公司设备维修模式的构建 |
5.2.1 TPM、RCM一体化维修模型 |
5.2.2 TPM、RCM一体化维修流程及实施效果技术路线 |
5.3 GTK公司设备管理组织的完善 |
5.3.1 完善设备管理组织架构 |
5.3.2 优化设备管理职责设置 |
5.3.3 优化设备管理流程 |
5.4 GTK公司设备管理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
5.4.1 建立设备管理的TPM&RCM一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
5.4.2 完善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与体系 |
5.5 GTK公司TPM设备管理方法的推行 |
5.5.1 执行“三级”保养制度 |
5.5.2 强化“6S”基础管理 |
5.5.3 强化备件管理 |
第六章 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
6.1 GTK设备管理改善实施之前期准备 |
6.1.1 开展宣传动员 |
6.1.2 加强人员培训 |
6.1.3 形成实施计划 |
6.2 GTK设备管理改善实施之信息化技术运用 |
6.2.1 运用测试数据分析系统 |
6.2.2 运用设备管理系统 |
6.3 GTK公司设备维修模式改善的实施效果评估 |
6.4 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效果总结 |
6.4.1 维修成本显着降低 |
6.4.2 维修达标率持续提升 |
6.4.3 备件库存进一步降低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四、全面的RCM对企业及其供应链提供显着的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D]. 李根柱.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双渠道逆向供应链定价及服务水平协调策略研究[D]. 吴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财务绩效研究 ——以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为例[D]. 吴臻.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李清. 吉林大学, 2021(01)
- [5]我国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评价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分析[D]. 樊子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光伏企业库存成本控制研究 ——以ZH公司为例[D]. 曹鹏.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D]. 张伸. 山东大学, 2021(11)
- [8]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前因及绩效影响研究[D]. 刘阿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9]产业链视角下企业复杂网络关系研究[D]. 汪刘凯.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10]GTK公司设备管理改善研究[D]. 叶远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