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检验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中多组测量数据的比较?

为什么t检验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中多组测量数据的比较?

一、在统计分析中多组计量资料比较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论文文献综述)

郑德强,段明瑞,李小春,侯锐,吴立娟,王友信[1](2022)在《临床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文中指出临床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准确应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文以典型案例解析方式,对临床研究中统计描述、统计推断、数据处理、结果解释的规范应用要点、常见误用进行总结分析,重点介绍了t检验与方差分析的误用、χ2检验与配对χ2检验的误用、回归分析中哑变量的设置、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与注意事项、随机缺失数据的填补方法、P值和关联性分析结果的谨慎解读,可为临床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避免出现统计学方法的盲目套用和误用,从而提高临床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武西锋[2](2021)在《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同案同判是一项重大法理学命题,与司法公正这一法律终极价值遥相呼应,在统一法律适用等司法改革背景下,研究同案同判对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哲学框架内证成同案同判,赞成者与否定者各执己见,总体而言属于“形而上”的研究进路。这些研究虽然深化了理论认识,但是存在一些弊端,不仅日渐陷入“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争执乃至质疑之中,而且无力刻画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的真实面貌,对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成立提供了极其受限的解释,进而也极大削弱了同案同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本文采取了“第三条道路”,将同案同判放置在真实的司法诉讼场景中,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展开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在研究推进上,首先,同案同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必须为实证检验确定合理路径。采取拆分策略将“同案”拆分为多个可检验可测定的单一概念,形成了诸多待检验的相同事实维度。综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定理由、司法实践中判决说理和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确定观察维度,即自变项。通过随机抽样获取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建立了由1680个有效案例组成的数据库,形成了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其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同案同判展开多维度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在所确定的大部分观察维度上同判得以成立。再次,差异是社会的本质存在,对没有实现“同判”的少数观察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解释和评价。接着,探讨实证研究发现的政策启示和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在于,通过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性质和主要原则、数额酌定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司法实践中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理论意义在于,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回应了当今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理论。最后,还尝试从制度主义视角探寻同案同判得以成立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受害者年龄、性别、赔偿标准、原(被)告是否聘请律师、原(被)告对事故发生所负责任、被告赔偿能力(以肇事车辆保险情况为替代变量)等事实维度以及历时态上,因变项(精神损害抚慰金)没有显着差异。换言之,在这些观察维度上同案同判得以成立。但与此同时,地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且差异程度与各省市国民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基本吻合。可以说,同一省市内同案同判普遍成立,但在全国范围内呈“省差”格局。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伤残等级极为敏感,不同伤残等级获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差异显着。但是这种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不等者不等之”的表现,实质上另外一种平等,不同的精神痛苦就应当得到不同的赔偿数额。还发现,伤残赔偿金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具有一定的正向“锚定”效应,即如果原告获赔的伤残赔偿金较高,相应的他(她)很可能获得较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些研究发现反映出我国法官在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时的尴尬处境。精神痛苦本质上不可直接测定,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规定了应当考虑的六种“酌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司法改革通过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制度设计,不断要求同案同判。两难处境之下的法官自发地诉诸于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文件,以身体伤害严重程度(伤残等级鉴定)作为评估精神损害的有效替代,从而尽量客观地维持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些研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同案同判,说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回应了各种“怀疑论”,扞卫了法律原则。事实制造差异,差异确实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事实差异?正确的立场是,应当以原则来看待差异。当前关于同案同判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都存在单一线性思维的问题,要么只坚持法律原则而止步于事实差异,要么因过分注重事实差异而放弃对法律原则的坚持。只有以法律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才能既坚持了法律原则,又正视了事实差异,且在正视中发展同案同判理论。就实证检验结果而言,这些差异并未对检验产生实质性的显着影响,这表明同案同判仍是一项值得维护的法律原则。这些差异不仅没有动摇同案同判的根基,反而在概率论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同案同判并不排斥个案的事实差异,但是对个案差异具有消融性。对法律事实相同的案件,只要裁判结果没有显着差异,同案同判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即可现实成立。我们既不能因为对同案同判的价值认同而对事实差异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事实差异而否认同案同判这一重大法律原则,而应当始终从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唯有如此,方可协调理论和实践之张力,也才能有效回应各种争议乃至怀疑。实证研究已表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其原因何在?回到同案同判的价值命题来看,首先是同案同判所蕴含的丰富道德价值为其提供了正当性辩护,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是同案同判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已经被大量的制度所规范。当前,我国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引领,以重要的纲领性法治文件为统帅,由大量的司法文件建立起来的指导性案例制度、类案检索制度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制度等制度体系,蕴含了积极的有为司法理念,极大压缩了法官在类案审理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共同释放的制度合力不断塑造和维系着同案同判。

周英智[3](2021)在《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及结果的表达》文中指出通过案例分析,对医学论文统计分析及结果表达方式进行剖析,主要包括:(1)选择合适的统计描述及统计推断方法;(2)充分利用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3)科学合理地描述统计学内容,包括描述具体统计方法及其分析的内容,报告统计量值及具体P值,摘要的"结果"部分尽可能描述主要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4)合理表述统计软件输出的结果;(5)注意统计学内容的一致性,包括统计方法与资料性质一致,"统计学处理"与"结果"一致,全文数据要吻合,注意统计量与P值的顺序。

赵悦彤[4](2021)在《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及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路(wayfinding),被定义为在环境中编码和转换空间关系以定向和导航的技能。由成人对于日常物理环境的空间布局的记忆表征,可提炼出两种寻路策略(wayfinding strategy)——路线策略(route strategy)和定向策略(survey strategy)。路线策略,主要依赖于地标和指示牌,参考自身的朝向来完成寻路导航,属于自我中心化的策略;定向策略,主要依赖于主体方位和地理空间线索(例如太阳的方位),属于去自我中心化的策略。空间导航(spatial navigation),指的就是个体能够在环境中识别当前位置并导航到另一个看不到的目的地的能力(Golledge,1999)。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在测量工具、实验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以及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包含4个子研究,在预研究部分对本研究用到的测量工具进行修订并检验测量等值性;研究一,采用问卷法考察寻路策略与自我报告的空间导航能力的关系——以自评的方向感和空间焦虑分别作为空间导航能力和过程中情绪情感体验的指标,同时探究寻路策略对方向感和空间焦虑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采用实验法考察寻路策略对虚拟导航任务中导航表现的影响,主要以个体在路线学习与重走任务中的导航效率、在走捷径任务中能否走捷径作为评估导航表现的指标,同时收集不同寻路策略个体在虚拟导航过程中对3种空间信息(地标知识,路线知识,定向知识)的获取特点,为空间信息获取的“并行论”提供证据;通过研究一和研究二确立了寻路策略中的定向策略与较高自评空间导航能力和较低消极导航情绪感受的关联,验证定向策略在方向感和空间焦虑性别差异上的缓冲角色,以及定向策略在虚拟导航环境下相对于路线策略可能表现出来的诸多优势,研究进入到另一个研究主题,即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三则要重点考察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一项预研究确定寻路策略地域刻板印象存在与否,进而在研究三A和研究三B中,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分层抽样,通过问卷法收集数据,描述不同性别、地域等方面存在的寻路策略差异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别考察哪些社会人口学因素和成长中的环境因素能够预测寻路策略类型和两种寻路策略得分;研究三C重点关注童年空间活动经验和童年寻路经验对定向策略的预测和影响,一方面将童年空间活动经验和童年寻路经验纳入到回归模型中考察对定向策略的预测作用,另一方面探究童年空间活动经验和童年寻路经验在定向策略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的中介效应。又使用访谈法对那些定向策略水平较高的个体进行访谈,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继续探究可能对定向策略造成影响的环境输入因素和个体成长经验。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研究结果:(1)修订的寻路策略量表、方向感量表、空间焦虑量表和空间活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有关空间能力变量测量的有效工具;且修订后的寻路策略量表具有跨性别和跨省份测量等值性;(2)定向策略个体比路线策略个体的自评方向感更好、空间焦虑水平更低,定向策略在方向感和空间焦虑的性别差异上的起调节与缓冲作用;(3)在相对复杂的虚拟环境中,定向策略个体比路线策略个体的虚拟导航效率更高,且在能够独立正确完成预设路线学习与行进的前提下,定向策略个体更有可能走捷径;(4)应用定向策略和路线策略的个体在虚拟导航过程中对3种空间信息的获取方式都是并行的;(5)基于全国调查结果,为全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确定了寻路策略类型;寻路策略的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男性比女性、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偏好定向策略;(6)诸多社会人口学因素中,性别和成长地域(南方/北方)对于定向策略有着稳健的预测作用;环境输入的视角下,童年空间活动经验和童年寻路经验能够正向预测定向策略,且在性别造成的定向策略得分差异上起中介作用;重要他人语用习惯、所处环境地标命名和城市布局特点构成了对定向策略产生影响的环境输入因素,个体的寻路经验(尤其是主动探索经验)、游戏活动、关于视觉化空间操纵科目的学习构成了对定向策略产生影响的主体成长经验。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偏好定向策略的个体,有着更高的自评空间导航能力;定向策略还能够调节和缓冲空间导航上存在的性别差异;(2)虚拟导航环境下,在相对复杂的路线学习与重走任务和走捷径任务中,偏好定向策略的个体均表现出更高的导航效率,表现为使用更少的学习次数就能进行路线重走,并且能够在路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捷径到达目标;定向策略(而不是性别)是影响走捷径表现的首要因素;(3)不同寻路策略个体在导航过程中偏好不同的空间信息,但是对空间信息的获取是并行的;(4)基于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数据,寻路策略存在地域差异(南/北方),南方人更偏好路线策略,北方人更偏好定向策略;(5)性别和成长地域(南方/北方)对寻路策略有着稳健的预测作用;除此之外,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成长环境(乡村)、童年空间活动经验、童年寻路经验等因素均能预测定向策略的发生与发展,且在性别造成的定向策略得分差异上起中介作用;环境输入和主体成长经验共同影响定向策略。

黄丹萍[5](2021)在《复方叶下珠通过自噬降解Caveolin-1促进β-catenin泛素化失稳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复发转移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复方叶下珠(Compound Phyllanthus urinaria L.,CP)由叶下珠、半枝莲、黄芪、莪术、山慈菇五味中药组成,是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研究中心在长期临床与科研实践总结的经验方,申报国家专利(申请号:201610517509.2)。前期已开展相关临床观察,结果显示CP可延缓乙肝相关性肝癌(HBV-associated HCC)进展,甚至阻止癌细胞的转移,然而,其抗癌与转移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CP可显着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标本,预测Caveolin-1(Cav-1)可能作为CP主要靶点之一,介导其抗转移作用。而Wnt/β-catenin通路是CP抗乙肝相关性HCC的核心机制之一。进一步实验表明,高表达Cav-1细胞株可通过稳定β-catenin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转移,而CP可诱导Cav-1自噬降解,通过泛素激活Akt/Gsk3 β介导的β-catenin蛋白酶体降解,从而减弱Cav-1的转移促进作用。此外,我们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CP的抗增殖转移作用。在小鼠肝癌移植和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中,我们发现CP均能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生长和转移。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不仅强调了CP在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转移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了 Cav-1在介导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轴调控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进展中的关键作用。目的:研究复方叶下珠通过自噬降解Caveolin-1促进β-catenin泛素化失稳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转移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第一部分: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增殖表型的作用研究。1、采用不同浓度的 CP 溶液(0、30、60、120、240、300、480、600 μg/ml)干预HepG2,SMMC-7721,Huh-7 3种肝癌细胞,并利用CCK-8、细胞计数、克隆形成实验研究CP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作用。2、利用pENTER-URG11质粒转染HepG2构建稳定性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HepG2-URG11。利用划痕实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HepG2-HBx和HepG2-URG11的迁移能力及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3、采用不同浓度的CP溶液,干预HepG2-HBx和HepG2-URG11 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利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研究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作用研究。1、采用不同浓度的CP溶液(0、30、60、120 μg/ml)干顸HepG2-HBx和HepG2-URG11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同时120 μg/ml的CP溶液分别干预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0h,24h,48h,72h,运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研究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迁移侵袭能力和转移相关蛋白标志物的作用。第三部分:CP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中β-catenin蛋白稳定性的研究1、将不同浓度的CP溶液(0、30、60、120 μ g/ml)作用于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利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分别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0 h,24 h,48 h,72 h,采用核质分离实验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总β-catenin,核β-catenin与胞浆中β-catenin蛋白含量改变2、将不同浓度的CP溶液(0、30、60、120 μ g/ml)作用于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β-catenin蛋白,采用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β-catenin表达水平和细胞定位的影响。3、将 Proteasome 抑制剂(Mg132 10 μ M)、蛋白合成抑制剂(Cycloheximide,CHX 10 μM)单独或联合CP溶液(120 μ g/ml)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HepG2-HBx,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CP对HepG2-HBx细胞中β-catenin蛋白合成和蛋白酶途径降解的影响。4、采用不同浓度CP溶液(0、30、60、120 μ g/ml)作用于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同时120 μ g/ml的CP溶液分别干预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0h,24h,48h,72h,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CP对β-catenin上游调控通路中P-GSK-3β、GSK-3β、P-AKT和AKT蛋白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采用GSK-3β抑制剂LiC1(20 μ M)或AKT抑制剂LY294002(LY,25 μM)联合CP溶液(120 μg/ml)作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第四部分:CP网络药理学及乙肝相关性肝癌生物信息学研究1、利用在线数据库TCMSP、TCMID查询CP各组分活性成分,筛选符合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条件的候选化合物;使用Cytoscape软件(version 3.2.1)对各药材的成分-目标网络进行可视化。2、使用NCBI GEO数据库获得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人基因芯片;利用GEO2R软件识别乙肝相关性肝癌差异基因;利用韦恩图获得CP作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3、使用DAVID数据库对乙肝相关性肝癌靶点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富集项目包括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富集,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富集,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富集及KEGG通路。第五部分:CP调控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Cav-1自噬性降解的作用研究1、将不同浓度的CP溶液(0、30、60、120 μ g/ml)作用于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Cav-1蛋白,采用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Cav-1表达水平和细胞定位的影响。2、将不同浓度的CP溶液(0、30、60、120 μ g/ml)作用于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同时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分别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0h,24h,48h,72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Cav-1蛋白含量改变。3、为进一步探索CP对Cav-1的干预路径,分别将蛋白降解抑制剂Mg132(10 μM)和自噬抑制剂 CQ(30 μM)与 CP(120 μ g/ml)联用,采用 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Cav-1蛋白含量改变。4、采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干预HepG2-HBx细胞,利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标记溶酶体标记物-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抗体和Cav-1,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P对HepG2-HBx细胞中Cav-1自噬性降解的影响。第六部分:CP通过抑制Cav-1激活Akt/Gsk3 β介导的β-catenin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研究1、利用LipoFiterTM脂质体转染试剂将pcDNA 3.1(C)-CAV1质粒转染HepG2-HBx和HepG2-URG11细胞中构建CAV-1稳定高表达的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系;利用X-tremeGENE siRNA 转染试剂将 pcDNA 3.1(+)-β-catenin 质粒瞬时转染至 Cav-1高表达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株中构建的β-catenin低表达的HepG2-HBx-Cav-1细胞系。2、采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Cav-1高表达和对照空载细胞株,运用划痕实验观察CP对高表达Cav-1的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3、采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Cav-1高表达细胞系、空载细胞株和空白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CP对各细胞株中转移相关蛋白 Vimentin,E-cadherin 和 N-cadherin 蛋白水平的影响。4、采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Cav-1高表达细胞系、空载细胞株和空白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CP对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轴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5、采用120 μ g/ml的CP溶液干预HepG2-HBx-Cav-1细胞系,通过免疫共沉淀和泛素化实验观察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和高表达Cav-1细胞系中β-catenin泛素化的影响。6、将CP溶液(120 μ g/ml)与GSK-3 β抑制剂LiCl(20 μ M)或AKT抑制剂LY294002(LY,25 μM)联合作用于 HepG2-HBx-Cav-1 细胞株,通过 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β-catenin、Cav-1、P-GSK-3 β、GSK-3β、P-AKT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影响。7、采用 CP 溶液(120 μ g/ml)干预已敲低β-catenin 的 HepG2-HBx-Cav-1 细胞系运用划痕实验观察CP对β-catenin干扰后的HepG2-HBx-Cav-1细胞系转移能力的影响。第七部分:体内实验研究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增殖转移的作用。1、于BALB/C裸鼠右侧肝区皮下注射HepG2-HBx和HepG2-null细胞系,构建裸鼠肝癌及乙肝相关性癌皮下肿瘤模型,不同浓度CP溶液(0、300、625 mg/kg)给药,观察瘤体大小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裸鼠肺部转移灶数量。2、将HepG2-HBx细胞通过显微注射技术植入斑马鱼腹中构建斑马鱼乙肝相关性肝癌异种移植模型,采用不同浓度CP溶液(0、60、120 μ g/ml)作用于斑马鱼,利用Dil染色观察CP对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影响;通过HE染色法进一步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利用免疫组化实验观察CP对斑马鱼体内肿瘤的Cav-1、β-catenin、Viment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CP抑制肝癌细胞及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1、CP显着抑制HepG2,SMMC-7721,Huh-7 3种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CP对普通肝癌细胞HL-7702无明显毒副作用。3、成功构建HepG2-URG11细胞株;HepG2-HBx和HepG2-URG11 2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株比普通肝癌细胞株具有更强的增殖和迁移能力。EMT相关蛋白标志物发生明显改变。第二部分:CP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迁移侵袭能力。1、CP可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的伤口愈合能力和小室穿透能力。2、CP干预可影响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表达,表现为Vimentin,N-cadherin蛋白的降低和E-cadherin的上升。第三部分:CP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中β-catenin蛋白稳定性。1、CP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HepG2-HBx和HepG2-URG11中总β-catenin,核β-catenin 和胞浆 β-catenin 的表达。2、CP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HepG2-HBx和HepG2-URG11中β-catenin的核易位。3、CP通过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促进HepG2-HBx中β-catenin的降解。4、CP通过Akt/GSK3 β信号通路促进β-catenin的降解。第四部分:构建CP“成分-靶点 乙肝相关性肝癌疾病”作用网络。1、从数据库中筛选出CP各组分共76个潜在活性物质。2、交集分析得到181个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作用靶点,其中CAV-1是CP的核心靶点之一。3、富集分析提示CP作用靶点与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相关,Wnt通路可能参与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抑制作用。第五部分:CP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Cav-1自噬性降解。1、CP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Cav-1蛋白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CP可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的自噬水平,通过自噬性降解途径促进Cav-1降解。第六部分:CP通过抑制Cav-1激活Akt/Gsk3 β介导的β-catenin蛋白酶体降解途径。1、CP可逆转Cav-1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2、CP可逆转Cav-1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转移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3、CP可干扰Cav-1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轴的调控作用。4、CP可抵消Cav-1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β-catenin分布的影响。5、Cav-1过表达可逆转CP诱导的β-catenin降解,导致β-catenin积累。6、CP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β-catenin的泛素化积累。7、β-catenin敲低可抵消Cav-1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第七部分:CP裸鼠和斑马鱼乳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生长和转移能力。1、CP显着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和肺部转移灶的形成。2、CP有效抑制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显着降低了肿瘤中Cav-1、β-catenin、Vimentin 和 E-cadherin 的蛋白表达。结论:1、CP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有效地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生长和转移;2、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搜索现有的公共数据库和系统分析,鉴定出181个与CP和乙肝相关性肝癌密切相关的潜在基因。其中,CAV-1被认为是核心功能基因之一。通路富集分析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乙肝相关性肝癌进展过程中CP的抗癌和抗转移机制;3、机制研究发现,CP通过自噬途径降解Cav-1,导致β-catenin泛素化失稳,进而发挥抗乙肝相关性肝癌转移的作用。

张徐雯[6](2021)在《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fMRI以肠-脑轴为轴线通过急性电针刺激正常迷你猪的三组不同穴位组合,选出最佳穴位组合。然后以高脂饮食造模方法诱导肥胖迷你猪动物模型,对选出的最佳穴位组合进行一个月的慢性电针治疗,同样基于功能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探索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相关的神经生理、代谢稳态、脑特定功能区及甜味进食偏好的调控。方法:我们首次把Yucatan迷你猪作为实验动物运用到电针的研究中。第一部分试验为急性电针试验。颈静脉置管手术后。运用功能磁共振、热像仪、多种仪器和软件等检测研究方法以肠-脑轴为轴线从神经生理、代谢稳态等方面比较了三组不同穴位组合和一组假电针穴位。以4只成年的正常迷你猪为试验动物,每只迷你猪在试验开始前一周都进行颈静脉置管手术,按照我们设计的拉丁方程图隔天接受一次不同穴位电针刺激,急性电针刺激前后都取血样和相关指标测量。试验结果对比后筛选出最佳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试验不同的是为期一个月的慢性电针治疗。16只正常成年迷你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14周高热量饮食诱导成迷你猪肥胖动物模型后分别进行干预。电针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共12次,对照组无电针干预,麻醉和控制方法和电针组相同。所有迷你猪都接受颈静脉置管手术,造模和治疗前后都分别进行采样检测并组间和组内进行比较。以肠-脑轴为轴线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热像仪、IVGTT、甜味食物偏好试验、荧光免疫等检测研究方法。探讨了电针疗效及对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稳态、特定脑区对甜味刺激的反应及甜味食物偏好的调控。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电针试验,基于功能性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先通过急性电针试验比较了 4组穴位组合(3组电针和1组假电针穴位组合)和无电针仅麻醉的状态。我们发现不同穴位组合对不同指标的影响不同,急性电针刺激#70-#35后产生特定的热信号,和假电针相比显着降低了穴位温度,迷走神经张力指标HRV显着高于#79-#63,传递食欲信号的激素(血清总ghrelin显着低于假电针,ghrelin active也比其他穴位有下降趋势)和进食愉悦感相关的(唾液皮质醇和其他穴位组合相比仅有升高趋势),显着增加了参与享乐和认知控制食物摄入量的脑区(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活动。只有急性电针刺激#79-#63后血清瘦素没有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也显着高于假电针。综上我们选择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慢性电针治疗,根据第一部分试验结果我们选择穴位#70-#35对14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迷你猪模型进行一个月慢性电针治疗后。基于功能性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我们发现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及甜味饮食偏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治疗后电针组迷你猪的腹围显着减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迷走神经张力指标HRV显着增高、改善了 IVGTT葡萄糖耐量。甜味刺激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也比对照组显着激活,并降低了甜味进食偏好。但是对炎症参数结合珠蛋白、体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ghrelin active、瘦素没有显着改善。结论:通过第一部分急性电针试验基于功能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选出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试验以#70-#35为治疗穴位,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相关的部分神经生理及代谢稳态,调控了和认知及进食控制相关的脑特定功能区的活动并降低了肥胖迷你猪的甜味进食偏好。

贾文玉[7](2021)在《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在临床样本中探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与肿瘤分期及恶性程度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探究均一猪苓多糖(HPP)调节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而发挥抗膀胱癌作用,在巨噬细胞亚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猪苓均一多糖活化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免疫分子机制。方法:第一节:膀胱癌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浸润与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关系研究收集29例确诊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理分级)和膀胱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CD20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分析M2亚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膀胱癌的分级、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关系。第二节:均一猪苓多糖对BBN模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影响收集课题组前期采用BBN膀胱癌模型大鼠进行HPP药效研究的膀胱癌组织石蜡块,取空白组、模型组、HPP处理组及卡介苗处理组,将石蜡组织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CD206、CD16、CD8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HPP干预的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亚型的变化情况。第三节: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将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用不同浓度(0,10,20,50,100,200 ng/mL)的佛波酯诱导为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形态、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及细胞膜表面分子CD14、CD68的表达情况判断出最佳的诱导浓度作为后续实验中的巨噬细胞模型。提取的均一猪苓多糖(HPP)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研究HPP对巨噬细胞中IL-1β、IL-6、TNF-α以及INOS 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CD16、CD40和CD2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HPP干预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72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活化的巨噬细胞上清,按照巨噬细胞上清:新鲜培养基1:1的比例处理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24 H和48 H的细胞活力变化,EDU增殖实验检测膀胱癌细胞48 H的增殖情况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能力和成球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48 H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以及通路分子JAK2-STAT5/NF-κB蛋白的表达。JAK2抑制剂AZD1480给予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处理后,检测P-JAK2的表达情况及膀胱癌细胞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第四节:基于亚型分析对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探讨用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均一猪苓多糖10 μ g/mL、T24肿瘤细胞上清:新鲜培养基1:1进行处理,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膜表面分子CD209、CD301、CD172 α、CD36、CD163、CD16、CD23 及 CD206 的表达情况。细胞因子的检测是在刺激剂活化巨噬细胞72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细胞上清,采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 TNF-α、IL-6、IL-10、CCL2、IL-1 β、CCL18、CCL24、CCL22、CXCL9、CCL17、IL-23p40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TGF-β的表达情况。整理数据,根据上述细胞因子及细胞膜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HPP活化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结果:第一节:患者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以及病理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M2亚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163、CD20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均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P<0.05),在高级别膀胱癌中的表达均高于低级别膀胱癌(P<0.05)。CD163、CD20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均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s>0),与CD206相比较,CD163和Ki-67表现出了更强的相关性(P<0.001)。第二节:与空白组大鼠相比较,BBN膀胱癌模型大鼠肿瘤组织内CD163和CD206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CD16和CD86显示出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BCG组和HPP组的CD163和CD206的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只在CD163表现出显着性(P<0.05),CD86和CD16的表达量均表现出来升高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来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BN膀胱癌大鼠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BCG和HPP干预后肿瘤组织中Ki-67明显减少(P<0.05)。第三节:HPP在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人单核细胞系THP-1未表现出细胞毒性(P>0.05);50 ng/mL PMA是THP-1诱导为巨噬细胞的最佳浓度;HPP能诱导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IL-1 β、IL-6、INOS、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上调细胞表面分子CD86、CD23、CD40、CD16(P<0.05)。HPP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细胞活力,并伴有时间依赖性(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克隆形成能力,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使得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减少肿瘤细胞向S期过度,从而抑制肿瘤增殖(P<0.05);促进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细胞凋亡,主要表现为促进晚期凋亡,细胞凋亡时伴有细胞体积的皱缩,并伴有凋亡抑制蛋白Bcl-2水平下降(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细胞迁移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上调E-cadherin的表达。HPP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下调人膀胱癌细胞系EJ、T24细胞中通路分子 JAK2-STAT5/NF-κB 的表达(P<0.05);JAK2 抑制剂 AZD1480 能够抑制 JAK2磷酸化蛋白P-JAK2的表达(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P<0.05)。第四节:HPP上调细胞因子TNF-α、IL-1 β、IL-23 P40、IL-10及细胞膜受体CD16、CD86、CD23、CD40、CD36 的表达,下调了 CCL2、CCL24 及 CD209、CD301、SIRPα 的表达,对于 TGF-β、IL-6、CCL22、CCL17、CCL18、CXCL9、CD163、CD206 无明显影响;肿瘤细胞上清能够上调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TGF-β、IL-6、IL-10、CCL2、IL-1 β、CCL18、CCL22、CCL24 及细胞膜表面受体 SIRP α、CD36、CD16、CD86、CD209、CD163、CD23 的表达,下调 TNF-α 表达,对于 IL-23、CXCL9、CCL17、CD40、CD206、CD30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1、膀胱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级及恶性程度有关。2、HPP能够下调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上调M1亚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促进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向M1亚型极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EJ的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阻断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通过JAK2-STAT5/NF-κB通路实现的。4、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炎症因子杀伤肿瘤细胞,并通过减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来发挥抗膀胱癌作用;肿瘤细胞通过诱导TAMs分泌炎症抑制因子及免疫抑制分子诱导免疫系统的失活,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

朱阳豪[8](2020)在《网球科研论文常规统计方法应用现状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的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实验(调查)的统计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到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结论获得都需要正确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者是否正确地使用了统计方法,不仅决定着研究的质量,也决定着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2009年-2018年发表的网球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希望找出网球科研论文中应用统计方法的现状、统计方法使用的趋势、统计方法使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导网球科研工作者正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所得结论如下:1.近十年来发表的网球科研论文的数量总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统计方法使用率在不断增加,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中以常规统计方法为主,使用率达到了91.9%,其中非核心期刊常规统计方法使用率为93.0%,核心期刊常规统计方法使用率为89.1%。2.常规统计方法中描述性统计的使用率最高,主要包括相对数、?x?S和统计图表,在核心期刊中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的网球科研论文在不断增多。3.统计方法存在大量误用现象,误用率为52.4%,其中核心期刊的误用率为32.3%,非核心期刊的误用率为56.0%,推断统计阶段误用率最高。非核心期刊常规统计方法误用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核心期刊则在不断下降。4.t检验方法的误用率最高,达到了50.5%,主要包括运用的t检验方法描述不清、t检验方法的误用和t检验代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5.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的问题为:一是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复杂现象;二是在分析时未考虑Pearson简单相关所处理的变量类型,没有根据变量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6.列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误用实例。结合对网球科研论文的调查与分析,针对科研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对策与建议:1.网球科研工作者应加强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学习。2.体育类高校应将体育统计学列为基础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加大体育统计学在教学中的课程地位。3.网球科研工作者多查阅分析一些关于统计方法误用的文章,对前人的误用问题要及时总结借鉴,避免在写作时出现同样的错误。4.网球科研工作者对统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要多实践多运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5.期刊杂志在对科研论文审核时,要注重统计方法运用方面的问题,注重统计方法的合理性、正确性,提高审核标准。

贺睿杰[9](2020)在《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的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统计学家逐渐重视学校统计的教学。我国在历次数学课程改革中也逐渐提升了统计内容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但尽管如此,学校的统计教学似乎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统计学习的需求,学习者在学习统计概念、知识后,不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统计活动的方式进行统计教学是增强统计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统计学习评价方式仅仅能够评测学生的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不能从活动的角度的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所以构建一个符合统计学科特点的评价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的一个研究目标就是构建一个能够从统计活动的角度反映学生统计学习水平的评价框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学习高中统计前,学生的统计活动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和水平?各个阶段中学生的统计活动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和水平?不同类型班级学生之间的表现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与差异相关的因素是什么?(2)高中统计学习后,学生的统计活动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与水平?课堂教学期间学生统计活动水平如何?高中统计内容学习后学生在统计活动各个阶段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和水平,相比于学习前是否有变化?不同类型班级学生之间的水平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有所改变?为了完成评价框架的构建,研究者以美国LOCUS统计水平测试的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资料和研究的梳理,对其进行补充和修订,得到统计活动水平测试框架。该框架将统计活动划分为计划和形成问题、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推断和说明结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每个水平学生会有不同的活动表现。在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编制了相应的测试卷,通过对约170名高中生统计内容学习前后的活动水平变化分析,回答本研究的问题。此外,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本研究同时构建了一个课堂统计观察框架,通过课堂录像分析的方式从数据、情境、变异三个维度评价课堂统计活动的构建。在研究过程中同时对师生进行了访谈,以发现他们对统计活动的看法。经过量化和质性的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1.学生在高中统计学习前后统计活动表现特征和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2.学生四个阶段整体水平处于知晓术语、概念和过程的水平,学生当并不能灵活运用统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3.除形成和提出问题阶段外,文科班级学生表现优于理科班级学生。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统计变异性和学生统计活动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个发现,笔者对统计教学的改革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进一步改革考试题目关注点;增加统计教学课时;加强跨学科联动;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提高数学教师的统计活动水平;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最后,笔者对说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指出,并对后期可能做出的改进和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

俞振宁[10](2019)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区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修复治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科学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理模式,2016年,原农业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其中针对部分中轻度重金属污染耕地,提出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试点。目前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试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已有文献研究和本文调研表明,休耕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休耕参与主体的休耕认知水平较低,对落实休耕政策持消极被动态度;休耕补贴标准统一固定、补偿方式单一、不确定性较高;休耕治理措施实施、监管不到位;休耕地治理投入费用缺失,维护难度大;洪涝灾害等应急机制缺失。上述休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都与农户这一休耕的微观行为主体关系密切。农户是中轻度污染耕地休耕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休耕需要重点考虑农户的意愿和需求。已有研究表明,从农户角度解读休耕问题也将是有效的。剖析重金属污染耕地区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及其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利于激励农户参与休耕,促进休耕多重目标的实现。鉴于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农户层面的研究缺乏,本文进行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研究。一是界定休耕农户和解构农户休耕行为过程。休耕农户被定义为在休耕项目范围区内,符合参与休耕条件的小农户,他们在参与休耕前主要从耕地中获得生活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利用家庭劳动,家庭购买的资本不仅用于生产也用于消费,农业产出的一部分可能直接被家庭消费。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主要包括认知判断、意向选择和行为响应三个过程;二是梳理农户行为理论,提出休耕农户的理性假设。理性人假设表明休耕补偿是影响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意愿的关键因素,更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是控制休耕补偿变量,研究其他影响农户休耕行为的关键因素。或者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创新补偿方式以提升激励效果;三是以IAD框架与SES框架、计划行为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构建农户休耕行为分析理论框架。该分析框架是在具体场景下的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的讨论,控制了宏观制度与环境层面因素可能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其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四是利用湖南省茶陵县的农户调查数据,设置具体变量,提出研究假说,分别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构方程模型、Mixed Logit基础模型和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论证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五是针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区治理式休耕政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逻辑存在一条主线和两条辅线。逻辑主线是分析框架的提出及其适用性的论证过程,即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构方程模型、Mixed Logit基础模型、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检验分析框架下的具体研究假说。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包括了两条逻辑辅线。一是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回应理性人假设提出的对农户行为研究的关切,即“控制休耕补偿变量,研究其他影响农户休耕行为的关键因素”和“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创新补偿方式以提升激励效果”;二是通过实证研究细化目前宽泛的政策建议和检验具体的政策措施,以期“有理有据”地解决目前休耕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户对休耕的实施认知较差,效益认知较好,意向选择和行为响应尚可。研究区247个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农户受访者大部分为男性、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兼业情况普遍。农户对政府的主观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对休耕实施认知较差,对休耕效益认知相对较好。农户的休耕意向选择情况和行为响应情况尚可。愿意休耕农户与不愿意休耕农户的特征、认知判断和行为响应存在差异。第二,农户特征与微观环境对农户休耕意向选择存在影响。在农户特征方面,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大于50%的休耕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参与休耕。即农户兼业程度越高,参与休耕意向越强。在微观环境方面,良好的(地方)政府形象能够显着地促进农户参与休耕。即农户对政府形象评价越高,其参与休耕意向越强。第三,农户参与休耕的行为心理路径遵循“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在行为心理层面,农户休耕意向选择主要受到效益认知、主观规范和实施认知的影响。农户的行为响应受到其意向选择及效益认知、主观规范、实施认知等前置因素的影响。农户休耕意向选择在其认知判断和行为响应之间起到中介效应。效益认知、主观规范和实施认知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第四,休耕规则对农户意向选择存在影响。收入补贴越高而治理投入越低的休耕方案,越容易被农户选中,相对而言,农户更关注所能获得的收入补贴而忽视耕地的治理投入。同时,设置有优先参与权和复耕保险、休耕年限较长的补偿方案,也更容易被农户选中。试点村农户比非试点村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参与新休耕方案,而非试点村农户比试点村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优先参与权、治理投入较低的休耕方案。第五,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适用于解释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一是从解构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角度,分别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和Mixed Logit基础模型,初步论证了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二是从建构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角度,建立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结合解构视角的研究结果,相对完整地论证了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适用性。针对休耕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一是进行休耕科普、教育和培训,建立休耕文化宣传制度;二是设置复耕保险、优先参与权,建立多元化休耕补偿机制;三是明确组织职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休耕实施监督与管理制度;四是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培育休耕相关新产业,完善休耕资金保障机制;五是继续开展休耕保障机制研究,建立休耕风险管控机制。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如下:一是提出了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具有行为分析的规范语言、融合多学科范式和便于处理复杂性的特点,适用于解释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二是提供了农户休耕行为研究的相对完整的实证分析路径,从分析框架的解构和建构两条路径,分别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构方程模型、Mixed Logit基础模型和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进行了体系化的实证研究;三是细化了目前宽泛的政策建议,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中,检验了多元化休耕补偿方式的作用,或为部分政策建议的具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证据。

二、在统计分析中多组计量资料比较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统计分析中多组计量资料比较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描述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
    1.1 两种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
    1.2 统计表和统计图
2 统计推断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
    2.1 定量资料的假设检验
    2.2 定性资料的假设检验
    2.3 回归分析
3 数据处理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
    3.1离群值的处理
    3.2 缺失值的处理
4 结果解释方法的规范应用

(2)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1.同案同判的语义分析
        2.同案同判的理论证成
        3.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4.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法实证研究的总体定位
        (二)法实证研究的基本格局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
        (一)论文的框架结构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与检验路径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一、挑战的两个命题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三、基于拆分的检验策略
    第二节 实证检验的方法路径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界定
        二、实证研究的科学哲学基础
        三、定量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实证检验的法律事实路径
        一、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实践性理由
        二、数据来源
        三、作为相同法律事实的“同案”
第二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
    第一节 检验指标的数据分布
        一、年度分布和审理法院覆盖
        二、原告方检验指标分布
        三、原被告共有的检验指标分布
        四、描述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一、历时性同判
        二、受害者男女性别同判
        三、受害者年龄同判
        四、当事人责任同判
        五、被告赔偿能力同判
    第三节 未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一、地域差异较大
        二、伤残赔偿金对抚慰金有锚定效应
        三、不同伤残等级的抚慰金存在显着差别
        三、赔偿标准与抚慰金的特殊关系
第三章 同案同判差异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因果统计原理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和步骤
        二、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回归分析
        三、回归方程的检验
    第二节 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原告身体伤残等级是内在决定性原因
        二、省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重要的外部原因
        三、伤残赔偿金是补充性原因
        四、对其他未形成原因事实维度的补充说明
第四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对策和理论发展
    第一节 明定权利性质与赔偿原则
        一、明定抚慰金的权利独立性
        二、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酌定原则
    第二节 抚慰金同案同判的酌定标准体系
        一、酌定基准制度
        二、累加递增制度
        三、原告过错递减制度
    第三节 以原则看待事实差异
        一、同案同判的原则立场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发展
第五章 同案同判实现的原因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内在正当性
        一、法律原则的道德维度
        二、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辩护
    第二节 同案同判的制度规范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框架
        二、公平正义为内核的制度规范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类
        (二)译着类
        (三)中文论文类
    二、外文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科研成果
        (一)论文成果
        (二)参与课题
后记

(3)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及结果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1.1 选择合适的统计描述方法
    1.2 选择合适的统计推断方法
2 充分利用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 科学合理地描述统计学内容
    3.1 描述具体统计方法及其分析的内容
    3.2 报告统计量值及具体P值
    3.3 摘要的“结果”部分尽可能描述主要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
4 合理表达统计软件输出的结果
5 注意统计学内容的一致性
    5.1 统计方法与资料性质一致
    5.2 “统计学处理”与“结果”一致
    5.3 全文数据要吻合
    5.4 注意统计量与P值的顺序

(4)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及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寻路策略
        1.1.1 寻路策略的概念
        1.1.2 寻路策略的理论基础
        1.1.3 寻路策略的个体差异
        1.1.4 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
    1.2 空间导航
        1.2.1 空间导航的定义
        1.2.2 空间导航的测量与范式
    1.3 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
        1.3.1 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理论基础
        1.3.2 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测量工具的修订与等值性检验
        2.1.2 寻路策略与方向感和空间焦虑的关系
        2.1.3 寻路策略对虚拟导航任务表现的影响
        2.1.4 寻路策略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创新
3 预研究测量工具的修订与等值性检验
    3.1 预研究A寻路策略量表的修订与跨性别和省份的等值性检验
        3.1.1 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预研究B方向感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3.3 预研究C空间焦虑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3.3.1 目的
        3.3.2 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结论
    3.4 预研究D空间活动问卷的修订
        3.4.1 目的
        3.4.2 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3.4.5 结论
4 研究一寻路策略与方向感和空间焦虑的关系
    4.1 目的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材料
        4.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寻路策略个体的方向感和空间焦虑的差异
        4.3.2 寻路策略与方向感、空间焦虑的关系
        4.3.3 定向策略对方向感与空间焦虑上性别差异的调节作用
    4.4 讨论
    4.5 结论
5 研究二寻路策略对虚拟导航任务表现的影响
    5.1 预研究虚拟导航环境的构建和地标区分度的确定
        5.1.1 目的
        5.1.2 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结论
    5.2 研究二A不同寻路策略个体在路线学习与重走任务中的表现
        5.2.1 目的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2.5 结论
    5.3 研究二B寻路策略对虚拟导航任务中走捷径的影响
        5.3.1 目的
        5.3.2 方法
        5.3.3 结果
        5.3.4 讨论
        5.3.5 结论
6 研究三寻路策略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6.1 预研究寻路策略的地域刻板印象
        6.1.1 目的
        6.1.2 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6.1.5 结论
    6.2 研究三A寻路策略的个体差异——基于全国样本的调查
        6.2.1 目的
        6.2.2 方法
        6.2.3 结果
        6.2.4 讨论
        6.2.5 结论
    6.3 研究三B什么样的人空间能力更强?——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寻路策略的预测
        6.3.1 目的
        6.3.2 方法
        6.3.3 结果
        6.3.4 讨论
        6.3.5 结论
    6.4 研究三C成长中的环境因素对定向策略的影响
        6.4.1 目的
        6.4.2 方法
        6.4.3 结果
        6.4.4 讨论
        6.4.5 结论
7 总讨论
    7.1 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
        7.1.1 定向策略相较于路线策略的优势
        7.1.2 路线策略的角色和作用
    7.2 能够预测寻路策略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7.2.1 探究寻路策略地域差异的前提和意义
        7.2.2 社会人口学变量对寻路策略预测的差异
        7.2.3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寻路策略变异的解释程度
    7.3 成长经验对定向策略的预测和影响
    7.4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创新
        7.4.1 虚拟导航任务中的创新与突破
        7.4.2 关注可改变的变量,构建可以缓冲性别差异的模型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7.5.1 面向大学生开展回溯式研究
        7.5.2 样本代表性的局限
        7.5.3 研究展望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复方叶下珠通过自噬降解Caveolin-1促进β-catenin泛素化失稳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癌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肝癌的流行病学
        二、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肝癌西医治疗
        四、HBV病毒感染与肝癌复发转移
    第二节 肝癌中医研究现状
        一、肝癌病名溯源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
        四、肝癌中医治疗现状
    第三节 复方叶下珠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增殖表型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二节 CP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节 CP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中β-catenin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四节 CP网络药理学及乙肝相关性肝癌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主要数据库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五节 CP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Cav-1自噬性降解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六节 CP通过抑制Cav-1激活Akt/Gsk3β介导的β-catenin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七节 CP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增殖转移的体内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章 实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及治疗
        一、中医学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对肥胖患者大脑功能及饮食行为失常的认识
        三、肥胖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及治疗
        一、肥胖的发病机制
        二、肠-脑轴在肥胖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一) 肠-脑轴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及调控
        (二) 肠-脑轴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对肥胖的影响及调控
        (三) 肠-脑轴相关激素对肥胖的影响及调控
        (四) 肠-脑轴对肥胖相关炎症的影响及调控
        三、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
        四、肥胖动物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一)肥胖啮齿类动物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二) 肥胖迷你猪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一)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二) 功能磁共振在脑功能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六、针刺对肥胖动物和人类肠-脑轴的调控及研究进展
        (一)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炎症的调节
        (二)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激素的调节
        (三)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四) 针刺对脑功能区的调节
第二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急性电针不同穴位对正常迷你猪肠-脑轴的调控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饲养
        二、迷你猪穴位的定位
        (一) 定位规则
        (二) 穴位选择的依据
        (三) 迷你猪穴位和人类穴位的呼应关系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迷你猪颈静脉置管手术
        (三) 急性电针刺激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四) 电针刺激方法及针具
        (五)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试验方法
        1. 功能磁共振试验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2. 功能磁共振试验设计
        3. 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
        (1) T1加权解剖图像采集方法
        (2)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采集方法
        4.功能磁共振图像和数据分析方法
        (1) 功能磁共振图像分析方法
        ① 图像格式处理方法
        ② 功能像层面的时间校正方法
        ③ 功能像层面的运动校正方法
        ④ 频域滤波与空间平滑方法
        ⑤ 种子点的选取方法
        (2) 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
        (六) 样本采集方法
        (七)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检测方法
        (八) 穴位温度及肛温测量方法
        四、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第二节 试验结果
        一、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一) 激素及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二) 自主神经稳态指数HRV分析结果
        二、功能磁共振试验结果
        三、穴位温度和肛温测量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慢性电针治疗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的调控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饲养
        二、肥胖迷你猪动物模型的制备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肥胖迷你猪颈静脉置管手术
        (三) 动物分组及电针治疗方法
        (四)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试验方法
        1. 功能磁共振试验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2. 功能磁共振试验设计
        3. 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
        (1) T1加权解剖图像采集方法
        (2)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采集方法
        4.磁共振图像和数据分析方法
        (1)功能磁共振图像处理分析方法
        ① 图像格式处理方法
        ② 功能像层面的时间校正方法
        ③ 功能像层面的运动校正方法
        ④ 频域滤波与空间平滑方法
        ⑤ 种子点的选取方法
        (2) 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
        (五) 样本采集方法
        (六) 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方法
        (七)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方法
        (九) 穴位温度及肛温测量方法
        (十) 甜味食物偏好试验方法
        四、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第二节 试验结果
        一、肥胖迷你猪模型制备结果
        二、一个月电针治疗后试验结果
        (一) 身体测量指标结果
        (二)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三) 功能磁共振试验结果
        (四) 穴位温度和肛温测量结果
        (五) 甜味食物偏好试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卡介苗的研究进展
        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三、小结
    第二节 巨噬细胞作为膀胱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一、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二、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膀胱癌的作用
        四、巨噬细胞作为治疗靶点的抗膀胱癌研究
        五、小结
    第三节 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多糖的开发与中医理论的渊源
        二、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三、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四、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膀胱癌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均一猪苓多糖对BBN模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
        一、THP-1来源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及HPP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
        二、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对于人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节 基于亚型分析对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8)网球科研论文常规统计方法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统计方法应用现状的研究
        2.1.2 关于常见统计方法误用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网球科研论文常规统计方法统计
        4.1.1 网球科研论文应用常规统计方法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4.1.2 网球科研论文常规统计方法应用分析
    4.2 网球科研论文常规统计方法误用分析
        4.2.1 统计研究设计应用问题分析
        4.2.2 描述统计应用问题分析
        4.2.3 推断统计应用问题分析
        4.2.4 相关与回归应用问题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统计学科的发展与特点
    2.2 统计活动的过程与水平
    2.3 统计的课堂教学
    2.4 学生统计学习的评价与测试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评价框架
    3.4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统计学习前的统计活动特征表现
    4.1 学生计划和形成问题的表现
    4.2 学生收集数据的表现
    4.3 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表现
    4.4 学生推断和说明结论的表现
    4.5 高中统计学习前学生统计活动的特征
第五章 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分析
    5.1 计划和形成问题的学习
    5.2 收集数据的学习
    5.3 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学习
    5.4 推断和说明结论的学习
    5.5 高中统计课堂教学和统计学习的特征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教学建议
    6.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重金属污染耕地区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资源利用:集约利用与轮作休耕
    1.1.2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迫切性
    1.1.3 农户角度解读休耕问题的基础性、必要性和有效性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现实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重金属污染耕地区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
    1.4.2 农户参与休耕行为过程的调查与描述
    1.4.3 基于解构视角的农户休耕行为实证分析
    1.4.4 基于建构视角的农户休耕行为实证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耕地休耕研究进展与评述
2.1 文献梳理的视角
2.2 耕地休耕的基础概念研究
    2.2.1 休耕的内涵
    2.2.2 休耕的效益
2.3 耕地休耕的目标模式研究
    2.3.1 休耕的政策目标
    2.3.2 休耕的实施模式
2.4 耕地休耕的实施要点研究
    2.4.1 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
    2.4.2 农户休耕意愿与补偿
2.5 耕地休耕的保障机制研究
2.6 研究述评与展望
    2.6.1 研究评述
    2.6.2 研究展望
    2.6.3 尚存不足与本文的研究空间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休耕农户的经济学定义
3.2 农户参与休耕行为的解构
3.3 农户行为理论与休耕农户的理性假设
    3.3.1 农户行为理论概述
    3.3.2 休耕农户的理性假设
3.4 IAD框架、SES框架与农户休耕行为影响因素
    3.4.1 IAD框架概述
    3.4.2 SES框架概述
    3.4.3 农户参与休耕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5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休耕农户行为心理
    3.5.1 社会心理学理论概述
    3.5.2 农户参与休耕的行为心理理论分析
3.6 随机效用理论与休耕农户选择实验
    3.6.1 随机效用理论概述
    3.6.2 农户参与休耕的选择实验
3.7 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
    3.7.1 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逻辑
    3.7.2 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细化
    3.7.3 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解构与建构
    3.7.4 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特点
3.8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选择、调研过程与休耕政策实施现状
4.1 研究区选择与研究区概况
    4.1.1 休耕试点区概况与研究区选择
    4.1.2 研究区概况
4.2 调研概况与数据说明
    4.2.1 2017年5~6月首次实地调研
    4.2.2 2017年8~9月农户访谈
    4.2.3 2017年9~10月农户选择实验
    4.2.4 2017年10~11月农户访谈
4.3 研究区休耕政策概况与问题
    4.3.1 休耕政策实施概况
    4.3.2 休耕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特征及其休耕行为过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 农户特征描述性统计
    5.1.1 受访者个体特征
    5.1.2 农户家庭特征
    5.1.3 农户承包地特征
5.2 农户休耕认知判断描述性统计
    5.2.1 农户对政府的主观评价
    5.2.2 农户对休耕实施的认知
    5.2.3 农户对休耕效益的认知
    5.2.4 农户受外界压力情况的认知
5.3 农户休耕意向选择描述性统计
    5.3.1 农户休耕意向选择及其强度
    5.3.2 农户继续休耕意愿与动员他人意愿
5.4 农户休耕行为响应描述性统计
    5.4.1 农户学习与宣传休耕知识行为
    5.4.2 农户配合管护与阻止破坏休耕行为
5.5 愿意休耕农户与不愿意休耕农户均值差异比较
    5.5.1 农户特征差异比较
    5.5.2 农户休耕认知判断差异比较
    5.5.3 农户休耕行为响应差异比较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农户特征、微观环境影响农户休耕意向选择分析
6.1 假说提出
    6.1.1 农户特征
    6.1.2 微观环境
6.2 模型构建
    6.2.1 二元Logistic模型
    6.2.2 农户休耕意向选择模型构建
6.3 模型统计推断
    6.3.1 多重共线性和模型总体检验
    6.3.2 模型回归系数估计结果
6.4 讨论
    6.4.1 农户特征对休耕意向的影响
    6.4.2 微观环境对休耕意向的影响
    6.4.3 政策启示(二元Logistic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户休耕认知判断、意向选择与行为响应相互关系分析
7.1 假说提出
    7.1.1 效益认知
    7.1.2 主观规范
    7.1.3 实施认知
    7.1.4 意向选择
7.2 模型构建
    7.2.1 结构方程模型
    7.2.2 农户休耕行为心理模型构建
7.3 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
    7.3.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7.3.2 模型估计、修正与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
    7.3.3 假说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讨论
    7.4.1 意向选择的影响因素
    7.4.2 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
    7.4.3 政策启示(结构方程模型)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MIXED LOGIT基础模型的休耕规则影响农户意向选择分析
8.1 选择实验设计
    8.1.1 选择实验法
    8.1.2 休耕方案属性
    8.1.3 休耕方案选择集
8.2 数据来源、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8.2.1 数据来源
    8.2.2 变量设置
    8.2.3 描述性统计
8.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8.3.1 基于样本总体检验与估计结果
    8.3.2 分组检验与估计结果
8.4 讨论
    8.4.1 样本总体估计结果
    8.4.2 分组估计结果
    8.4.3 政策启示(Mixed Logit基础模型)
8.5 本章小结 9 基于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的农户休耕行为再分析
9.1 再论分析框架的解构与建构
9.2 模型构建与描述性统计
    9.2.1 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
    9.2.2 变量设置
    9.2.3 描述性统计
9.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9.3.1 基于样本总体检验与估计结果
    9.3.2 分组检验与估计结果
9.4 讨论
    9.4.1 农户特征对休耕行为的影响
    9.4.2 休耕规则对休耕行为的影响
    9.4.3 农户认知对休耕行为的影响
    9.4.4 政策启示(Mixed Logit交叉项模型)
9.5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1.1 农户对休耕的实施认知较差,效益认知较好,意向选择和行为响应尚可
    10.1.2 农户特征与微观环境对农户休耕意向选择存在影响
    10.1.3 农户参与休耕的行为心理路径遵循“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
    10.1.4 休耕规则对农户意向选择存在影响
    10.1.5 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适用于解释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
10.2 理论启示
    10.2.1 放宽休耕农户的定义与假设
    10.2.2 重构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
    10.2.3 扩大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的适用范围
10.3 政策建议
    10.3.1 进行休耕科普、教育和培训,建立休耕文化宣传制度
    10.3.2 设置复耕保险、优先参与权,建立多元化休耕补偿机制
    10.3.3 明确组织职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休耕实施监督与管理制度
    10.3.4 探索横向支付、培育新产业,完善休耕资金保障机制
    10.3.5 继续研究,建立休耕风险管控机制
10.4 可能的创新、研究局限与展望
    10.4.1 可能的创新点
    10.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重金属污染耕地区农户访谈问卷A 附录2:访谈问卷说明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在统计分析中多组计量资料比较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规范应用与典型案例解析[J]. 郑德强,段明瑞,李小春,侯锐,吴立娟,王友信. 中国卒中杂志, 2022(01)
  • [2]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D]. 武西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3]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及结果的表达[J]. 周英智.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1(03)
  • [4]寻路策略与空间导航的关系及寻路策略的影响因素[D]. 赵悦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复方叶下珠通过自噬降解Caveolin-1促进β-catenin泛素化失稳抑制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D]. 黄丹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D]. 张徐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D]. 贾文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网球科研论文常规统计方法应用现状分析[D]. 朱阳豪. 北京体育大学, 2020(07)
  • [9]统计活动视角下的高中生统计学习研究[D]. 贺睿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重金属污染耕地区农户参与治理式休耕行为研究[D]. 俞振宁. 浙江大学, 2019

标签:;  

为什么t检验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中多组测量数据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