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重视从退伍军人中选干(论文文献综述)
黄嘉熠[1](2019)在《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双一流”建设工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重大国家战略正在紧密进行中。全国众多高校全力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奋斗目标迈进。而教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担负着培养学术型人才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的任务,也承担着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教师以及参与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工作。在新形势下推进教育学科迈向世界一流行列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了在2015-2017三年中QS世界大学教育学科排行榜中排名居前20的学科中的五个教育学科作为研究对象。这5个学科各具代表性,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流教育学科所应具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文本分析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对这所选取的五个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进行探究。通过文献和文本梳理得出了这五个教育学科各自的学科发展脉络、学术传统和学科的代表人物与其研究成就并基于以上三个部分理出五个教育学科在学科发展上的一些特色并概纳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所具有的学科特色。最后通过分析探究所得,为我国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学科提出一些看法。具体而言全文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五个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探讨。主要涉及推进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以及部分人物。第二部分,探究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术传统,主要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内容着手。即对儿童研究蓬勃发展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科;突破学科分野实现跨学科发展的哈佛大学教育学科;强调定量研究方法以推进纵向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科;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科;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香港大学教育学科这五个学科在学生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探究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各教育学科的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就。即对孟禄、霍尔姆斯、康纳利以及谢弗勒四位教育学学术大师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叙述。这些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所在学院的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在前几个部分的基础上对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进行概纳。本文所选取的五个教育学科所具有的特色各有不同。哈佛大学教育学科强调教育研究以增进社会福祉;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可用质与量并存来表现;多伦多大学教育学科因其国家特性十分注重其学科发展的社会公平性质;港大教育学科显现出中西交融的学科特色。与此同时,在这些不同特色中也可以探析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所共有的特色。这些学科皆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拥有独特的学术传统、囊括世界一流的师资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孙蓉鑫[2](2018)在《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特征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史研究陷入发展的低谷。进入90年代,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深化,美国教育史研究重新焕发生机,走向多元化;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到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美国教育史研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构建大教育史观或者整体教育史观成为大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范畴扩展。从小的方面来说,教育史研究不断深化,关注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普通人的教育生活、精神、心态等展开全面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史研究走出国门,把全世界的教育历史当作整体来研究,不仅关注美国国内教育历史的发展,还把研究视角拓展到世界其他国家,通过对比研究考察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状态。第二,研究方法丰富。“二战”结束以后,受社会变革浪潮的影响,美国教育史学逐渐加强与历史学的联系,历史学家加入教育史研究,突破“教科书传统”,摆脱单一的教育学研究方法。随着对历史学的回归,美国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流加强,除了借鉴历史学研究方法以外,还充分借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三,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凸显。早期教育史研究遵循让史料说话的历史传统,反对研究者主观意识的流露。激进修正主义教育史学者冲破这个牢笼,撰写了一系列带有个人批判色彩的教育史研究着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史学者走向“问题”写作,带着对社会的思考与问题展开教育史学研究,希望获得解决办法与经验。本论文从以下四个部分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变化。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出现新发展的内外部缘由。该章在简要概括美国教育史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缘由与内部动力。其中外部缘由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主义史学的影响;对历史学从“碎片化”走向“综合”的反思;当下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史职业性与学术性取向的论争以及教育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改变,主动加强与历史学的联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发展的趋势与价值取向。该章深入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与表现,以及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其过程与表现体现在,从对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反思到新教育史学走向全球化研究。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教育史研究体现出历史学科、社会学科、教育学科的价值取向。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流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所出现的特征。该章总结了美国教育史学在经历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热潮后,逐渐迈向平稳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回归历史学领域,加强与历史学的联系;教育史研究方法从传统历史叙事走向历史分析,并不断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凸显,重视心智史研究。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美国教育史研究发展所带来的启迪。该章从美国教育史学百余年间经历的曲折发展,得出一定的经验教训。进行教育史研究首先应该弄清教育史学的本体论问题,厘清教育史的学科性质。教育史是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教育性与历史性的双重属性,同时其还面临“职业性”与“学术性”的论争。最后教育史研究应该保持其“独特性”,树立整体意识。该章还分析了我国教育史学发展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我国教育史学发展之路更加顺畅。最后,文章在结语部分简单回顾了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前景。
马培培[3](2017)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教育,对于培养社会精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代高等教育历史进程中的规模大扩张对精英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在扩张之前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全部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承载高深知识和养成健全心智的精英,而当扩张之后尤其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以后,精英教育萎缩成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而不再是全部。随之,平等主义的冲击对大学精英主义价值观造成威胁;与此同时,规模的急剧扩张瓦解了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总之,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面临被抛弃和被放逐的命运。为了在平等和优秀之间、规模与质量之间实现两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妥协成为一种权衡之策,虽然表面上看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新的问题由此产生。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发国家中,出现了精英教育发展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精英教育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教育目的的多样化与实践形态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与规模扩张相伴相生的必然现象,也作为精英内涵多样化的自然延伸,为缓解精英教育的危机,更好地发展精英教育指明了航向。但是,从更加深远和广阔的视角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多样化并不是精英教育发展最为理想的归宿,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应该遵循三个主要的发展理念。首先应在多样化的趋势下重新关照自身发展的整体性;其次,大众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应从妥协性的共存关系向共生关系发展;最后,精英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变革与传统相统一的观念。基于对先发型大众化国家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及出路的分析,反思我国的精英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考虑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出路:一是强化精英教育的意识、纠正对精英教育理解的误区;二是通过适度规划和自由竞争促进系统分层和功能分化;三是促进精英教育实践形态的多样化;四是加强实践形态之间的关联度,发挥精英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五是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方面应具有基本共识。
叶静[4](2011)在《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职能定位与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的农村发展形式上对“三农”工作的深化和升华。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国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在建国初期就曾经展开过有益的探索。但是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同时也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县级政府,是最基层的地方政府之一,对于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维系基层政权的稳定与正常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县级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新农村建设和县级政府职能的研究情况,界定了政府职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梳理了我国县级政府职能的演变过程,分析出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现今县级政府职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难题。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造成新农村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结合理论实证,根据政府职能调整的原则,提出了调整县级政府职能定位的对策,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进而推进新农村的健康有序发展。
赵天凯[5](2000)在《应重视从退伍军人中选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编辑同志: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输送给部队服役,经过部队几年的培养、锻炼,其军人素质与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其中不少人在部队还立功受奖,有的加入了党组织,有些还当过班长,具备了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另外,在部队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中,他们又普遍掌握了一至二项种养、加工等实用技术。退伍回乡后,
二、应重视从退伍军人中选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从退伍军人中选干(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需要 |
(二) 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的内省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世界一流教育学科 |
(二) 学科特色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学科特色的研究 |
(二) 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研究 |
(三) 关于世界一流学科特色的研究 |
(四) 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发展脉络 |
一、自独立纽约教师学院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哥伦比亚教师学院 |
二、教育学科“社会科学化”发展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
三、由伦敦日间培训学院转变来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 |
四、应法案而生的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
五、脱离文学院独立建制,学科发展进入现代化的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
第三章 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术传统 |
一、儿童研究蓬勃发展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科 |
(一) 教师学院儿童研究的历史回溯 |
(二) 教师学院儿童研究之现状 |
(三) 小结 |
二、突破学科分野实现跨学科发展的哈佛大学教育学科 |
(一) 强强联合,跨学院联合培养 |
(二) 造就卓越人才,制定跨学科培养目标 |
(三) 优秀师资共享,拥有广泛的“跨学院”师资力量 |
(四) 提供丰富的“跨学科”课程资源,学生跨学科修读 |
(五) 更新专业领域,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 |
(六) 小结 |
三、强调定量研究方法以推进纵向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科 |
(一)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定量研究方法 |
(二) 纵向研究之中心研究概况 |
(三) 小结 |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科 |
(一) 多元化特征显着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系 |
(二) 领导、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系的多元化特性分析 |
(三) 致力于多元化研究的社会公平教育系 |
(四) 小结 |
五、注重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香港大学教育学科 |
(一) 学部国际化特征分析 |
(二) 研究中心及联盟国际化特征分析 |
(三) 小结 |
第四章 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就 |
一、孟禄及其教育思想(哥伦比亚大学) |
(一) 孟禄教育史学思想之发展 |
(二) 评析 |
二、谢弗勒与其教师教育思想(哈佛大学) |
(一) 谢弗勒教师教育观点 |
(二) 评析 |
三、霍尔姆斯与其“问题解决法”(伦敦大学学院) |
(一) 霍尔姆斯“问题解决法”的提出 |
(二) 评析 |
四、康纳利与其教育叙事研究思想(多伦多大学) |
(一) 康纳利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产生 |
(二) 评析 |
五、章节小结 |
第五章 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概纳 |
一、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科等五个学科的特色概纳 |
(一) 凸显吐纳故新特征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科 |
(二) 强调教育研究以增进社会福祉的哈佛大学教育学科 |
(三) 质与量并存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科 |
(四) 注重社会公平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科 |
(五) 融汇东西的香港大学教育学科 |
二、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概纳 |
(一) 学科历史悠久,沉淀深厚 |
(二) 拥有独特的教育学术传统 |
(三) 囊括世界一流的师资 |
(四) 推进社会发展 |
结语 |
一、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强强联合 |
二、重视一流师资的培养和教育学科大师的造就 |
三、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附录: 2015-2017三年QS世界大学教育学科前50排名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特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发展溯源 |
(一)外部需求 |
1.多元文化主义史学的影响 |
2.史学的反思:从“碎片化”走向“综合” |
3.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 |
(二)内部动力 |
1.职业取向与学术取向的斗争 |
2.研究者主体意识改变,与历史学联盟 |
二、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 |
(一)从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反思到全球化发展 |
1.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反思 |
2.教育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
3.对传统叙事的回归与全球化 |
(二)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
1.历史学科取向 |
2.社会学科取向 |
3.教育学科取向 |
4.多元文化取向 |
三、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特征 |
(一)历史学领域的复归与关照 |
(二)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
1.从传统历史叙事走向历史分析 |
2.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 |
(三)研究者主体意识凸显:重视心智史研究 |
四、美国教育史研究发展的启迪 |
(一)重新修正、定位教育史的学科性质 |
1.教育史学科的“教育性”与“历史性” |
2.教育史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 |
3.教育史学科的“独立性”与“整体性” |
(二)构建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与知识体系 |
1.我国教育史研究的态势及问题 |
2.确立我国教育史学的研究范畴和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 规模扩张进程中发展精英教育具有必要性 |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遭遇发展危机 |
(三)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面临困境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精英教育内涵研究 |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
(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 精英 |
(二) 精英教育 |
(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主要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演变 |
第一节 古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
一、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源起 |
二、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变迁 |
三、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特征 |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近代精英教育的变迁 |
一、大学:与生俱来的精英教育机构 |
二、近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变迁 |
三、近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特征 |
第三节 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
一、现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本质及其实践形态 |
二、美国、欧洲以及东亚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
三、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特征及其趋势 |
第二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精英教育发展的危机 |
第一节 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
一、规模扩张对精英教育质量观的冲击 |
二、规模扩张对传统精英教育形式的挑战 |
三、规模扩张使精英教育地位逐渐式微 |
第二节 平等与优秀的冲突 |
一、优秀的获得与平等的牺牲 |
二、平等的承诺与优秀的丧失 |
三、规模扩张进程中两种价值观冲突导致的精英教育危机 |
第三节 精英与大众的妥协 |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区隔 |
二、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妥协 |
三、妥协与精英教育的危机 |
四、重塑精英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章 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精英内涵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
一、精英内涵的演变及类型的多样化 |
二、精英教育选拔对象的多样化:以美国为例 |
三、一个突出的个案:哈佛大学学生选拔类型的多样化 |
四、精英教育选拔对象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先发国家的普遍趋势 |
第二节 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
一、精英教育目的及其多样化 |
二、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以欧洲为例 |
三、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以美国为例 |
第三节 实践形态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
一、精英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 |
二、非独立机构的精英教育实践形态 |
三、一种精英教育实践形态发展的趋同化取向:从集中到分散 |
第四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的反思 |
第一节 精英教育的发展应关照基于多样性之上的整体性 |
一、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多样化的必然性 |
二、多样性的利弊之争 |
三、精英教育的发展应重新关照整体 |
第二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应从共存走向共生 |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何以共存 |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何以共生 |
三、启示 |
第三节 精英教育发展应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 |
一、传统之于精英教育 |
二、变革之于精英教育 |
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的可能性 |
四、传统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的路径: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 |
第五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
一、清末精英教育的肇始与存在的问题 |
二、民国时期精英教育变革的经验 |
三、建国后精英教育发展遭致双重断裂 |
四、改革开放后精英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
第二节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精英教育意识的淡薄和观念的误区 |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同质化导致精英教育的承担主体不明确 |
三、精英人才培养的异化 |
第三节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出路 |
一、强化精英教育的意识、纠正对精英教育理解的误区 |
二、通过适度规划和自由竞争促进系统分层和功能分化 |
三、促进精英教育实践形态的多样化 |
四、加强实践形态之间的关联度,发挥精英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
五、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方面应具有基本共识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4)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职能定位与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县级政府职能理论 |
2.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
2.1.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
2.1.2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2.1.3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分析 |
2.1.3.1 政府 |
2.1.3.2 农民 |
2.1.3.3 监督机构 |
2.1.3.4 新农村建设各主体间的关系分析 |
2.2 政府职能理论 |
2.2.1 政府职能的内涵 |
2.2.2 地方政府职能理论 |
2.2.3 县级政府的界定 |
第三章 县级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
3.1 我国县级政府职能的演变历程 |
3.1.1 改革开放前的县域政府体制 |
3.1.2 改革开放后县级政府的职能演变 |
3.1.3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中的特点 |
3.2 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
3.2.1 县级政府的职能特点 |
3.2.2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3.2.2.1 与中央、省市级政府相比 |
3.2.2.2 与乡镇政府相比 |
第四章 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现状 |
4.1 新农村建设对县级政府职能的要求 |
4.1.1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的规划作用 |
4.1.2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对发展方向的保障作用 |
4.1.3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在推动农民主体作用中的职能 |
4.1.4 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作用 |
4.2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县级政府职能现状 |
4.2.1 现行县级政府农村政治职能与民主化进程不适应 |
4.2.2 现行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
4.2.3 现行县级政府的社会职能与广大农民的要求不适应 |
4.2.4 现行县级政府文化职能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 |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调整的实证分析—以泸县为例 |
5.1 泸县发展概况 |
5.1.1 泸县的基本情况介绍 |
5.1.2 泸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分析 |
5.2 新农村建设中泸县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
5.2.1 理论认识滞后 |
5.2.2 农业结构不合理 |
5.2.3 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佳 |
5.3 泸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
5.3.1 泸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及规划职能 |
5.3.2 泸县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
5.3.3 泸县政府在推动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职能 |
5.3.4 在发展农村文化中泸县政府的文化职能 |
5.4 泸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
5.4.1 农业和农业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
5.4.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 |
5.4.3 社会建设向前稳步发展 |
5.4.4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职能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
6.1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调整的原则 |
6.2 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的职能调整对策及建议 |
6.2.1 引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职能 |
6.2.1.1 县级政府的政治保障职能 |
6.2.1.2 培育新型村官,引领农民建设新农村 |
6.2.2 引导农村经济建设的职能 |
6.2.2.1 合理规划的职能 |
6.2.2.2 大力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
6.2.2.3 以扶贫开发为载体,整合资源,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
6.2.2.4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
6.2.3 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 |
6.2.3.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
6.2.3.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
6.2.3.3 创新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渠道 |
6.2.3.4 培养新型农民 |
6.2.4 引导农村社会建设的职能 |
6.2.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2.4.2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
6.2.4.3 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应重视从退伍军人中选干(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研究[D]. 黄嘉熠. 云南大学, 2019(04)
- [2]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特征探究[D]. 孙蓉鑫. 河南大学, 2018(01)
- [3]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D]. 马培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职能定位与调整研究[D]. 叶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5]应重视从退伍军人中选干[J]. 赵天凯. 西南民兵,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