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Matlab的扩频伪码M序列的产生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尚哲轩[1](2021)在《基于短基线干涉体制的多目标测角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协同作战已经变成了现代军事战争中海陆空防御攻击的一个发展趋势。面对天地一体化的作战任务,协同导航系统作为协同系统中一个基本的保证,为空间信息协同作战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撑。为了保证协同导航系统的独立性,必须要在测距的基础上引入节点间相对角度的测量。由于协同导航系统中的各节点的搭载能力有限,所以搭载的天线尺寸不能太大。这时就需要对基于短基线的高精度测角技术进行研究,以保证协同系统内各节点之间能够进行准确、稳定的相对导航。本文设计了一种在协同作战集群系统中基于短基线干涉体制的高精度多目标测角方法,并对解模糊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相应的捕获跟踪算法,实现了高动态条件下的快速捕获与稳定跟踪。并且对所涉及的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硬件实现与实验验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研究了多节点协同导航系统背景下的快速捕获算法。研究并设计了基于FFT的快速捕获算法,并对捕获电路进行设计。用Matlab仿真工具在理想情况与大多普勒低信噪比的环境下对捕获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2)研究了多节点协同导航系统背景下的稳定跟踪算法。针对跟踪环路中载波跟踪环和PN码环进行了算法设计,对跟踪电路进行设计。用Matlab仿真软件在两种情形:理想情况与低信噪比的环境下对跟踪算法进行了模拟与验证。(3)对多节点协同导航系统背景下的测向算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干涉仪系统的高精度测角系统,并使用搜索法解模糊。使用Matlab仿真软件对解模糊概率和测角精度进行了仿真验证。(4)完成了所涉及算法的FPGA仿真平台的设计,在Vivado仿真工具中对第三章中涉及的捕获、跟踪、测角算法进行设计和仿真。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算法在工程实现上的可行性。(5)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平台上完成了两款微波暗室测试所需的软件:RS422的串口通信上位机和导航定位解算软件。分析了软件需求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微波暗室进行了实验验证,对测试环境及流程进行来说明,进一步验证了所涉及算法的性能。
陈诚[2](2021)在《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关键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通信,通过将待传输信号的频带展宽,使其在抗噪声干扰、抗截获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因而被广泛的用于导航定位、勘探测量及军事、民事通信等领域。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通信条件变得愈加严苛,使得传统的扩频通信方法不再适用。另一方面,人们对通讯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对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动态通信环境中,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载波频率叠加了多普勒频率偏移量,并且偏移量随时间变化,迫使传统捕获算法捕获时间增长、捕获准确率下降,甚至不能正确的捕获到发送信号。因此,提出一种高动态情景下的高效率捕获算法至关重要。首先,本文从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原理入手,讲解了扩频接收机的捕获算法及实现形式,以及多普勒效应对接收机捕获效率的影响。从伪随机码相位和载波中心频率两个维度出发,分别研究了串行的二维搜索方法和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降维后的并行一维搜索算法(伪码相位并行搜索、载波频率并行搜索),从捕获效率与资源占用率上对比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捕获效率更高的,基于部分匹配滤波器(Partial Matched Filtering,PMF)与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捕获算法。从原理上分析了其相对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并使用MATLAB进行了仿真说明。然后,本文借助FPGA平台完成了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产生,以及基于PMF-FFT捕获方法的基带部分设计与实现。主要工作有:估计设计资源需求,完成FPGA芯片的选型;综合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背景及设计的复杂度,设定通信系统的具体设计参数;使用Quartus II软件进行各个模块的硬件描述,对设计进行综合、编译,生成仿真文件;使用Model Sim软件对设计成果进行验证,对不符合设计意图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选择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将各个模块组合成整个通信系统。最后,通过对整个通信系统的仿真测试与理论分析研究,得到了本设计基于PMF-FFT捕获方法的性能参数。本设计在载波偏移范围为±50 k Hz,多普勒一次变化率为20 k Hz/s的高动态环境下,能够正确捕获,且捕获时间不超过20.70 ms,虚警概率不超过0.003,达到预期指标。
汤湘伟[3](2021)在《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同步研究及VHDL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实现的直接扩频通信系统的基带接收处理,用于实现对低信噪比信号的捕获和跟踪,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实现扩频通信接收功能的硬件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模块等构成,本文涉及到的基带接收处理主要在集中在基带处理模块进行,实现采集信号的下变频、捕获、跟踪及载波同步等功能,完成信号的解扩及解调恢复出信息层数据。本文主要是实现扩频信号的解扩及解调,其功能模块均在FPGA内部通过VHDL硬件化语言编程实现。文章首先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原理进行了讲解,并对m、M及Gold等扩频序列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其特性及生成方式,对各自的自相关、互相关性能进行了仿真;然后讲解了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原理,并分析了滑动相关法及匹配滤波器两种捕获算法的优缺点与应用场景,提出了工程实现及优化方式;接下来对码环的超前滞后跟踪法(DLL)进行了原理分析,对三种不同鉴相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通过仿真形成了各自的鉴别曲线;第四章对载波的同步和跟踪进行了原理及过程实现的分析,为了兼顾动态及高精度的要求,采用了锁频环(FLL)进行初同步,锁相环(PLL)进行载波的精确跟踪,也对多种的鉴频、鉴相算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形成了不同鉴别方式下的仿真曲线,并对环路滤波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描述;最后对实现码环及载波环的硬件平台进行了介绍,着重对基带处理部分的实现按功能对ADC、FPGA、ARM、时钟、DDR及电源各部分进行了详细描述,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码环及载波环的软件实现,根据FPGA内部的数据流向,对数字下变频、码环的捕获及跟踪模块、载波环跟踪模块根据软件接口定义进行了详细叙述,并采用Matlab模拟生成了中频数据,结合vivado软件的仿真,实现了码的滑动捕获跟踪及载波环的跟踪,验证了VHDL代码的正确性。最后采用硬件加信号源的方式,对实物设备进行了测试验证,接收部分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与仿真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实现了产品化工作,并结合当前的实现情况,对下一步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思路。
梁东[4](2021)在《时分数据调制信号的模糊消除捕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扩频通信技术作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军用价值的信息传输技术,兼备抗干扰性强、低截获率、保密性好、便于随机接入和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的特点,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随着扩频通信技术跨领域技术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得无线传输频段资源越来越紧张,频段内干扰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信号的抗干扰性降低,保密性变差。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扩频调制信号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新一代扩频调制信号除了其扩频伪码从短周期向长周期、非周期的方向转变外,调制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革。在传统调制方式基础上,为更好的提高扩频通信质量,提高抗欺骗、抗模仿能力,在不影响频段共享的前提下,增加了二进制偏移载波调制、改进的二进制偏移载波调制和时分数据调制(Time Division Data Modulation,TDDM)等调制方式,其中时分数据调制方式凭借独特的时分结构,提高了信号传输的保密性,并且改善了信号的捕获精度,大大提高了扩频调制信号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但与此同时由基带数据翻转特性引发的翻转位置模糊问题也为接收端正确恢复出基带数据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时分数据调制信号的模糊消除捕获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研究新一代扩频调制信号的基础上,针对TDDM信号特有的调制方式采用传统捕获方法带来的捕获困难及不适用性问题,深入研究TDDM信号的产生机理、相关特性和频谱特性,重点研究TDDM信号捕获机理。基于TDDM信号基带数据翻转特性,在现有TDDM信号捕获方法基础上,结合高效扩频调制信号捕获方法,从消除基带数据翻转位置模糊角度出发,对TDDM信号捕获过程中的模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模糊消除捕获方法。其中,针对TDDM信号捕获过程中出现的基带数据翻转位置模糊问题,提出一种N-χ系数捕获判决方法。该方法基于基带数据翻转位置与并行处理中相关结果的线性关系建立系数判决式,通过对当前累积时间进行分段并测得每段区间内系数的平均值进而得出基带数据翻转的具体位置,有效解决了基带数据翻转位置的不确定性问题。进一步,针对TDDM信号捕获过程中出现的基带数据翻转位置在累积时间边缘时刻的模糊问题,提出一种多通道捕获判决方法。该方法在双通道捕获判决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其他通道,弥补了双通道捕获判决方法在累积时间边缘时刻消除模糊的不足,达到了消除基带数据翻转位置模糊的目的。在理论推导和方法描述的基础上,对N-χ系数捕获判决方法和多通道捕获判决方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新方法有效地消除了TDDM信号捕获过程中的基带数据翻转位置模糊问题,同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董婕舒[5](2021)在《基于矢量跟踪与干扰消除的室内TC-OFDM定位系统远近效应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时代带来的万物互联需求,对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面对数量剧增的通信基站,通信导航一体化是未来室内外定位发展的趋势。随着5G的超密集组网,通导融合基站与接收机的相对位移增加。在室内环境下,定位基站间隔小、室内障碍物复杂且随机,定位信号到达接收机时的信号强度难以预测。TC-OFDM定位系统中由于测距码不完全正交而导致的远近效应在室内环境中更为明显,这导致定位精度下降,并限制了接收机的正常工作范围。因此,对于室内TC-OFDM定位系统中的远近效应抑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室内TC-OFDM定位系统中的远近效应干扰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试图减轻远近效应对室内TC-OFDM定位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用范围。本文重点研究矢量跟踪算法以及干扰消除算法在室内TC-OFDM定位系统远近效应抑制上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和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对室内TC-OFDM定位系统中远近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接收机的捕获和跟踪两个方面分析了远近效应对室内TC-OFDM定位系统的影响。设计一个基于matlab和USRP的半实物算法仿真测试平台用于后续算法验证。2、提出一种基于伪距残余检测的混合矢量跟踪环路,提高了矢量跟踪接收机的完好性,并降低了远近效应下弱定位信号的码环跟踪误差以及接收机定位误差。首先根据室内TC-OFDM定位系统的特点进行矢量跟踪环路建模,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的递推算法进行矢量跟踪环路信号处理的设计,并对矢量跟踪算法中所采用的载噪比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研究针对矢量跟踪环路存在的误差扩散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出一种基于伪距残余检测的混合矢量跟踪环路,通过混合环路切换,既减少了矢量跟踪算法的计算量,又对单通道故障进行隔离了。通过实验验证了矢量跟踪接收机在远近效应边界处具有更小的跟踪误差和定位误差。3、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减小了干扰重构信号的参数估计误差,提高干扰消除的效果。针对室内定位基站远近效应“近边界”内的可见定位信号数目少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串行干扰消除算法对室内TC-OFDM定位系统中远近效应抑制的有效性,并分析了重构信号幅度估计对串行干扰消除算法的性能影响。针对时变定位接收信号中幅度参数估计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通过自适应滤波算法提高了重构信号中幅度参数估计的准确度,减少由于干扰消除引入的消除残差。综上,本文主要提出基于伪距残余检测的混合矢量跟踪环路和基于自适应滤波串行干扰消除算法,分别针对不同远近效应干扰区域下的互相关干扰进行抑制。通过矢量跟踪算法提高了弱信号的跟踪稳定性,通过干扰消除算法缩小了TC-OFDM定位接收机被远近效应干扰的近边界。
徐璐[6](2020)在《基于BDS3-B1C导航终端的抗干扰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北斗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也迅速崛起,成为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LONASS)之后第三大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的日趋成熟,曾经广受欢迎的BPSK调制方式也面临的极大的挑战。除了抗干扰能力不强、易受多径效应影响之外,频谱利用率和兼容性等一系列弊端与缺陷也逐渐显露。2017年8月我国在北斗官方网站发布了 BDS3-B1C信号ICD文件。文件指出B1C信号采用BOC调制和QMBOC调制。BOC调制的提出很好的缓解了频带拥挤这一难题,为频谱共享开创了先河。由于电磁环境的复杂性,GNSS接收机在接收、解调、定位时极易受到干扰,甚至有时无法正常工作。在一定的干扰下,研究GNSS导航信号在抗干扰方面的性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卫星导航领域一个重要分支。本篇论文基于BDS3-B1C信号的体制特点,以BDS接收机相关滤波输出功率谱密度变化为定性分析,以误码率为定量分析,分别对连续波、带限高斯白噪声和BPSK三种典型干扰样式的干扰效能仿真分析。从理论仿真和硬件设计两方面验证该测试技术的可行性,本篇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BOC和QMBOC调制,根据其调制原理和调制流程,分析了其频谱性能和自相关函数,推导出BOC调制信号的调制阶数与主瓣带宽、主旁瓣总数、相关峰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QMBOC调制性能趋向BOC(1,1)并验证其猜想。2、基于BOC和QMBOC调制,分析了连续波、带限高斯白噪和BPSK三种典型干扰分别对BOC(1,1)、QMBOC(6,1,4/33)的干扰效能。总结推导出在相同调制下,干扰信号的功率与干扰效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相同干扰功率下,不同干扰样式的干扰效果并基于实际情况,给出了不同干扰样式的建议。3、基于BOC和QMBOC调制理论,从干扰测试设备硬件实现的角度,将其分为5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对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电路实现展开详细阐述。对前文所述的三种干扰信号的算法设计及硬件实现深入研究。最后在基于DSP+FPGA架构下,通过频谱仪观察到所设计出的干扰信号符合前文要求,进而证明了论文所提出的干扰评估方法切实可行。
胡传君[7](2020)在《基于Matlab/STK的GPS/BDS双模卫星导航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卫星导航系统在无人驾驶、农机导航、灾害监测、公共交通和救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军民用都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链。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建成,卫星导航及其应用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部分理论和技术已经成熟并成为范式,在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卫星导航已经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抽象,公式推导复杂,计算量大,初学者难以上手等特点。而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受到实验硬件条件有限、教学课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通过实验实操获得感知理解相应技术的机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Matlab和STK(Satellite Tool Kit)为工具,以原理展示性强、操作简单、交互灵活、层次递进为实验构造理念,结合基础性理论知识的特点和初始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框架进行实验设计。最终,本文以纯软件的形式,实现了一系列具有很强课程重点难点知识典型性和实践性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双模卫星导航实验,适用于卫星导航课程的实验教学:(1)从卫星信号传输原理的角度设立扩频通信仿真实验,产生了m序列、gold序列、正交gold序列三种扩频码,展示分析了三种扩频码的自互相关特性,对整个扩频通信过程中的调制信息产生、扩频、调制、解调、解扩进行了逐步演示;(2)从卫星信号生成与传输原理的角度设立GPS C/A码仿真实验,生成了模拟导航电文、C/A码、L1载波,以及相应的扩频、调制、加入噪声等过程;(3)从卫星信号生成与传输原理的角度设立BDS伪随机码仿真实验,实现了生成导航电文、产生伪随机码、扩频调制、产生载波、载波调制、加高斯白噪声等过程;(4)从卫星信号接收原理的角度设立GPS C/A码捕获实验,对传统捕获法和并行码相位搜索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直观显示捕获结果,对这两种算法分别在捕获时长、载波频率、码相位和多普勒频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5)将全体GPS导航卫星视为一个整体,设立GPS星座仿真实验,对GPS星座进行仿真,设计了导航星座的可视化仿真平台,建立了星座场景,并对GPS导航星座的可见性、精度因子,针对单一目标或区域的覆盖性等特性进行分析;(6)将全体BDS导航卫星视作一个整体,设立BDS星座仿真实验,对BDS星座进行仿真,设计了导航星座的可视化仿真平台,建立了星座场景,并对BDS导航星座的可见性、精度因子,针对单一目标或区域的覆盖性等特性进行分析。这一系列实验涵盖了卫星导航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过程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星座,将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地系统组合起来。通过测试,各实验过程均能够正确运行、实现。纯软件的实验形式也极大地降低了实验成本,有利于卫星导航课程实验的普及。教学中师生操作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可以自设初始条件、修改变量参数,随时查看系统中的输入输出图形,获取相关结果以及各种性能指标,在操作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这使学生们获得了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达到了本课程实验的目的。
孙坚武[8](2020)在《遥测遥控信号分析算法与GPU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遥测遥控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遥测遥控信号的分析识别技术也成为其中的关键部分。同时,随着信号数据量的增加和分析算法复杂度的提高,基于CPU串行计算的传统信号检测和识别算法已无法满足信号处理实时性要求。以CUDA为代表的GPU通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号的快速分析识别提供了技术途径。本文针对遥测遥控信号的分析识别及其GPU实现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介绍了CUDA的编程模型、执行模型和存储器模型,以及CUDA程序的优化策略。2、针对DSSS信号的随遇接入问题,由于信号信噪比较低,且存在多普勒频移,导致DSSS信号的侦测难度加大,且实时性较差。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PU实现的DSSS信号侦测系统,可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利用较少的先验信息,较快的完成对含多普勒频移DSSS信号的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本文首先介绍了DSSS信号侦测系统各个模块具体算法原理和实现流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系统各模块的可并行性,完成了各模块在CPU+GPU架构下的并行算法设计,并利用仿真数据验证了各模块GPU实现的正确性,统计了各模块的GPU加速效果并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MATAB下串行程序,各模块的GPU实现均能达到2倍以上的加速比,其中符号宽度估计模块的GPU实现在优化后加速比可达到13.201倍。3、针对BPSK、QPSK、OQPSK、UQPSK、GMSK、PCM/FM六类数传信号的随遇接入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PU的数传信号侦测系统,能够快速实现对含多普勒频移的大码速率范围数传信号的信号检测、调制类型识别和参数估计。本文首先设计了一套基于CPU的数传信号侦测系统,并利用仿真数据在MATALB环境下验证了其性能。然后基于系统各个模块的实现流程,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可并行性,针对每个模块提出了并行加速策略,完成了系统的GPU实现,并利用仿真数据分析了GPU实现下信号检测模块的性能及加速比,结果表明,GPU实现下的信号检测模块相比CPU能提速2倍以上。4、本文将DSSS信号侦测系统和数传信号侦测系统合并成统一的遥测遥控信号分析系统,可同时完成对带内信噪比为-18dB的DSSS信号与带内信噪比为5dB以上的数传信号的信号检测、调制类型识别及参数估计。之后,本文验证了合并后系统在GPU下运行的性能,并给出了加速比结果。结果表明,GPU实现系统的加速比会随信号参数的变化而不同,不同情形下系统的加速比均大于等于2倍。
郭梦生[9](2020)在《直扩通信系统中Turbo码编译码器的FPGA实现》文中认为扩频通信技术是首先将要传输的信息乘以扩频函数(扩频码),倍数扩展传输信息信号的频谱,然后在接收端进行相应的解扩操作,最终又恢复出传输的原始信息。因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选择寻址能力好、保密性能高、频谱密度低等优点,最先作为军事目的出现在战争中,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民用移动通信领域。主要的扩频技术有:直接序列扩频通信(DSSS)、跳频通信(FH)、跳时通信(TH)、混合扩频通信。而直接序列扩频通信(DSSS)是最常用、技术积累最好的扩频方式。信道编码技术是现今数字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之一,是解决信号在信道中无差错传输的技术手段,保证接收端接收信息正确性的技术。在信道编码领域,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性能优异的编译码方案。从开始的BCH码、RS码和卷积码到将调制与信道编码结合的网格编码调制(TCM),虽然在各个通信标准中有优异的性能表现,但始终离香农极限有一定的距离。直到Turbo码的提出,使信道编码理论踏上无限接近香农极限的道路,而无数的相关研究人员也一直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前行。Turbo被看作网格编码调制技术问世以来,信息与编码理论研宄上取得的最伟大的技术成就,在当今的数字通信领域占据着积极重要的地位。本文设计的通信系统模型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与Turbo码编译码结合,并基于FPGA硬件实现。首先,完成了采用63位长度的Gold序列作为伪码序列,进行63倍扩频的直接序列扩频,并在接收端的解扩过程采用滑动相关捕获算法进行伪码同步。然后设计了采用RSC分量码编码算法的Turbo码编码器,并对编码器中的删余复接器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加的译码性能,其中编码结构为PCCC编码结构,帧长为1248码块长度,最后编码输出1/2码率的Turbo码。接下来设计了采用Max-Log-MAP算法进行迭代译码的Turbo码译码器,其译码结构也为PCCC结构。通信系统各个部分的设计流程均为先进行了Matlab算法性能仿真、然后通过Verilog HDL映射到FPGA上,最后完成功能仿真、上板数据抓取以及结果验证。本设计已完成对整个通信系统模型的FPGA设计,并定义了模块接口,搭建了通信电路模型,并完成了结果验证。
贾鹤鸣[10](2020)在《非合作直扩信号扩频序列盲估计》文中提出直接序列扩频(DSSS)因频谱利用率高、截获率低、保密性强等诸多优点,近几十年来在移动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合作条件下,通信双方可以根据约定好的信号参数进行下变频、解调、解扩等操作。但是在非合作条件下,由于只有少量的先验信息,如要想要破译原始信息,则必须估计出伪码序列,所以直扩信号的伪码估计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本文在DSSS信号的检测和参数估计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伪码序列的盲估计上。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研究了基于矩阵分解的伪码序列估计方法。首先分析了经典的特征分解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讨论其估计效果以及优缺点。在讨论了特征分解和奇异值分解(SVD)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SVD的伪码序列和信息码元联合估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长码信号的伪码序列恢复中。针对长码信号在估计出每段伪码序列后拼接存在符号不确定的问题,根据m序列的移位相加性质,使用三阶相关函数(TCF)找到一个判决函数,该函数可以在误码率小于20%的情况下准确估计出峰值,从而确定伪码序列的符号。根据直扩信号的矩阵形式可以由伪码序列和信息码元序列相乘得到,而伪码序列和信息码元序列又有低秩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低秩矩阵分解(LRMF)的伪码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似然函数推导出一个代价函数,然后通过最优化方法求此代价函数的极小值。当代价函数取得最小值时,得到的矩阵就是伪码序列和信息码元序列的估计结果。通过仿真实验可知,基于低秩矩阵分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进行信息序列和伪码序列的联合估计。针对脉冲噪声场景下伪码序列估计受噪声和干扰影响较大的问题,在讨论了基于投影逼近子空间跟踪(PAST)方法后,本文依据M估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代价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基于最小M估计的投影逼近子空间跟踪方法的递归算法。首先对接收信号进行盲同步处理,然后将同步后的信号以码片周期采样并以伪码序列周期进行分段,接着使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使代价函数取最小值时的信号子空间,最后对信号子空间的特征向量取符号函数即可估计出伪码序列。通过仿真实验可知,本文所提的方法与SVD方法以及采用递归最小二乘估计的子空间跟踪方法相比,在脉冲噪声环境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二、一种基于Matlab的扩频伪码M序列的产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Matlab的扩频伪码M序列的产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短基线干涉体制的多目标测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测向方法及相关理论 |
2.1 沃森-瓦特测向算法 |
2.2 多普勒测向算法 |
2.3 空间谱测向算法 |
2.4 干涉仪测向算法 |
2.4.1 单基线干涉仪模型 |
2.4.2 长短基线法解模糊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目标测角方法研究 |
3.1 信号快速捕获算法研究 |
3.1.1 FFT算法原理 |
3.1.2 FFT捕获电路基本功能 |
3.1.3 FFT快速捕获算法分析 |
3.2 信号跟踪算法研究 |
3.2.1 信号跟踪算法总体架构 |
3.2.2 载波跟踪环设计 |
3.2.3 伪码跟踪环设计 |
3.3 多目标测角算法设计 |
3.3.1 多目标测角单元设计 |
3.3.2 干涉仪测向误差分析 |
3.3.3 解模糊算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目标测角算法仿真分析 |
4.1 基于FFT的捕获算法matlab仿真 |
4.1.1 理想条件下的捕获算法仿真 |
4.1.2 恶劣条件下的捕获算法仿真 |
4.2 信号跟踪算法matlab仿真 |
4.2.1 理想条件下的跟踪仿真 |
4.2.2 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跟踪仿真 |
4.3 多目标测角算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角算法的FPGA设计与验证 |
5.1 FPGA仿真平台设计 |
5.1.1 信号生成模块设计 |
5.1.2 FFT信号捕获模块设计 |
5.1.3 信号跟踪模块设计 |
5.1.4 高精度测角模块设计 |
5.2 软件实现 |
5.2.1 软件平台及开发流程 |
5.2.2 软件界面 |
5.3 多目标测角的测试与验证 |
5.3.1 测试场景及流程 |
5.3.2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关键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及写作安排 |
第二章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原理介绍 |
2.1 扩频通信系统介绍 |
2.1.1 扩频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2 扩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
2.1.2.1 处理增益 |
2.1.2.2 干扰容限 |
2.1.3 扩频系统的特点 |
2.1.4 扩频系统的分类 |
2.2 伪随机码的特点 |
2.2.1 m序列的产生 |
2.2.2 m序列的特点 |
2.3 直接序列扩频基本原理 |
2.3.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架构 |
2.3.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抗干扰能力 |
2.4 码间抗干扰技术 |
2.4.1 基带传输系统 |
2.4.2 码间干扰及消除方法 |
2.4.3 成形滤波器 |
2.4.3.1 升余弦脉冲滤波器 |
2.4.3.2 平方根升余弦脉冲滤波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关键算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多普勒频移对接收机的影响 |
3.3 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捕获算法研究 |
3.3.1 线性搜索算法 |
3.3.2 并行搜索算法 |
3.3.2.1 并行频率搜索 |
3.3.2.2 并行伪码相位搜索 |
3.3.3 传统捕获方法总结 |
3.3.4 基于PMF-FFT的捕获方法 |
3.3.4.1 数字部分匹配滤波器 |
3.3.4.2 PMF-FFT捕获算法原理 |
3.4 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跟踪原理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动态捕获模块的FPGA设计与仿真验证 |
4.1 设计方案 |
4.1.1 FPGA简介 |
4.1.2 FPGA选型 |
4.1.3 设计中使用软件 |
4.2 测试模块设计 |
4.2.1 信息数据的产生 |
4.2.2 m序列发生器 |
4.2.3 扩频编码方式 |
4.2.4 成形滤波器设计 |
4.2.5 模拟高动态载波的生成 |
4.3 基于PMF-FFT的捕获模块设计 |
4.3.1 下变频与基带滤波器设计 |
4.3.2 部分匹配滤波器的设计 |
4.3.3 FFT模块仿真测试 |
4.3.4 捕获门限的确定 |
4.3.5 整个捕获系统的设计总结 |
4.4 高动态下捕获模块性能参数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贡献及总结 |
5.2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主要FPGA设计程序及其说明 |
A.1 设计顶层模块 |
A.2 扩频调制模块 |
A.3 解扩频模块 |
A.4 m序列产生模块 |
A.5 部分匹配滤波与FFT捕获模块 |
A.6 峰值判决模块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3)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同步研究及VHDL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扩频通信基础 |
2.1 香农定理 |
2.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原理 |
2.3 常用的伪随机序列 |
2.3.1 m序列 |
2.3.2 Gold序列 |
2.3.3 M序列 |
2.4 直扩信号的捕获和跟踪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伪码的捕获及跟踪 |
3.1 伪码捕获原理分析 |
3.2 滑动相关器捕获法 |
3.3 匹配滤波器捕获法 |
3.4 超前滞后环跟踪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波信号的同步及跟踪 |
4.1 载波同步原理分析 |
4.2 FLL环 |
4.3 PLL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硬件平台设计及测试 |
5.1 硬件平台介绍及设计 |
5.1.1 基带处理部分 |
5.1.2 处理器部分 |
5.1.3 ADC电路 |
5.1.4 DDR3 电路 |
5.1.5 时钟电路 |
5.1.6 电源电路 |
5.2 数字下变频设计 |
5.3 扩频码捕获跟踪设计 |
5.4 载波环同步设计 |
5.5 FPGA和 ARM的通信接口 |
5.6 测试情况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时分数据调制信号的模糊消除捕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扩频调制信号捕获方法 |
1.2.2 时分数据调制信号捕获方法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TDDM信号的产生机理及相关特性研究 |
2.1 BOC及其衍生调制方式 |
2.2 TDDM信号的产生机理 |
2.3 TDDM信号的相关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TDDM信号的捕获机理 |
3.1 扩频调制信号捕获方法 |
3.1.1 时频二维并行搜索捕获方法 |
3.1.2 基于数据处理捕获方法 |
3.2 TDDM信号时域模糊分析 |
3.3 TDDM信号捕获方法 |
3.3.1 TDDM信号的双通道并行捕获方法 |
3.3.2 TDDM信号的时域模糊抑制捕获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DDM信号的N-χ系数捕获判决方法研究 |
4.1 N-χ系数捕获判决方法的提出 |
4.2 N-χ系数捕获判决方法的原理 |
4.3 N-χ系数捕获判决方法的实现 |
4.4 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DDM信号的多通道捕获判决方法研究 |
5.1 多通道捕获判决方法的提出 |
5.2 多通道捕获判决方法的原理 |
5.3 多通道捕获判决方法的实现 |
5.4 仿真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矢量跟踪与干扰消除的室内TC-OFDM定位系统远近效应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矢量跟踪算法研究现状 |
1.2.2 干扰消除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室内TC-OFDM定位系统远近效应分析 |
2.1 定位信号体制 |
2.1.1 定位信号结构 |
2.1.2 测距码特性 |
2.2 定位系统中远近效应原因分析 |
2.3 远近效应对定位接收机的干扰分析 |
2.3.1 远近效应对接收端定位信号捕获的影响 |
2.3.2 远近效应对接收端定位信号跟踪的影响 |
2.4 算法验证测试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矢量跟踪算法的远近效应抑制研究 |
3.1 矢量跟踪环路建模 |
3.2 矢量跟踪定位接收机设计 |
3.2.1 矢量跟踪环路信号处理过程 |
3.2.2 矢量跟踪算法中载噪比估计 |
3.3 基于伪距残余检测的混合矢量跟踪环路 |
3.3.1 混合矢量跟踪环路结构 |
3.3.2 混合环路切换阈值选择策略 |
3.4 系统仿真测试分析 |
3.4.1 实验设置 |
3.4.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干扰消除算法的远近效应抑制研究 |
4.1 串行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
4.2 串行干扰消除算法性能分析 |
4.3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 |
4.3.1 自适应滤波算法 |
4.3.2 自适应滤波串行干扰消除信号处理 |
4.4 算法仿真验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基于BDS3-B1C导航终端的抗干扰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干扰类型及抗干扰测试现状 |
1.3 抗干扰测试方法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BDS3-B1C性能分析 |
2.1 BDS3概述 |
2.2 BDS3-B1C体制参数 |
2.3 BOC和QMBOC调制原理和频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BDS3-B1C抗干扰测试理论分析与建模仿真 |
3.1 典型干扰信号特征及测试理论概述 |
3.2 连续波干扰效能与仿真 |
3.3 带限高斯白噪声干扰效能与仿真 |
3.4 BPSK干扰效能与仿真 |
3.5 不同干扰样式效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BDS3-B1C干扰测试设备设计实现 |
4.1 总体设计流程及开发平台概述 |
4.2 干扰测试设备主要模块电路设计 |
4.3 连续波干扰信号设计实现及功能仿真 |
4.4 带限白噪声干扰信号设计实现及功能仿真 |
4.5 BPSK干扰信号设计实现及功能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Matlab/STK的GPS/BDS双模卫星导航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实验总体设计 |
2.1 实验设计原则 |
2.2 实验结构设计 |
2.3 实验安排 |
2.4 实验平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卫星导航基础实验 |
3.1 扩频通信仿真实验 |
3.1.1 扩频通信原理 |
3.1.2 扩频通信系统结构 |
3.1.3 扩频码及其实现 |
3.1.4 实验界面与功能 |
3.1.5 结果分析 |
3.2 GPSC/A码仿真实验 |
3.2.1 GPS信号组成 |
3.2.2 C/A码产生原理及实现 |
3.2.3 L1载波与信道噪声产生 |
3.2.4 实验界面与功能 |
3.2.5 结果分析 |
3.3 BDS伪随机码仿真实验 |
3.3.1 BDS信号组成 |
3.3.2 BDS伪随机码生成 |
3.3.3 实验界面与功能 |
3.3.4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PSC/A码捕获实验 |
4.1 GPS卫星信号捕获的考虑 |
4.2 GPS卫星信号的捕获方法 |
4.2.1 传统捕获法 |
4.2.2 并行码相位搜索法 |
4.3 实验界面与功能 |
4.4 操作演示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导航星座仿真实验 |
5.1 导航卫星星座 |
5.1.1 卫星轨道参数 |
5.1.2 卫星星座分类 |
5.1.3 卫星可见性 |
5.1.4 精度因子 |
5.1.5 卫星覆盖性 |
5.2 GPS星座仿真实验 |
5.2.1 GPS星座简介 |
5.2.2 Matlab与 STK互联设置 |
5.2.3 实验界面与功能 |
5.2.4 操作流程与结果分析 |
5.3 BDS星座仿真实验 |
5.3.1 BDS导航星座 |
5.3.2 实验界面与功能 |
5.3.3 操作流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遥测遥控信号分析算法与GPU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GPU编程通用理论 |
2.1 CUDA编程模型 |
2.2 CUDA执行模型 |
2.3 CUDA内存模型 |
2.3.1 寄存器 |
2.3.2 本地内存 |
2.3.3 共享内存 |
2.3.4 常量内存 |
2.3.5 纹理内存 |
2.3.6 全局内存 |
2.4 CUDA程序优化策略 |
2.4.1 实现足够的并行性 |
2.4.2 优化内存访问 |
2.4.3 优化指令执行 |
2.5 本文实验平台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DSSS信号侦测系统及其GPU实现 |
3.1 DSSS信号模型 |
3.2 DSSS信号处理流程 |
3.3 DSSS信号处理实现模块 |
3.3.1 变带宽信道化接收机 |
3.3.2 符号宽度估计 |
3.3.3 伪码波形估计 |
3.3.4 伪码序列估计与频率补偿 |
3.3.5 解扩及频率校正 |
3.3.6 符号速率估计 |
3.3.7 伪码序列本征多项式估计与伪码序列重构 |
3.4 DSSS信号侦测系统的GPU实现 |
3.4.1 变带宽信道化接收机的GPU实现 |
3.4.2 符号宽度估计的GPU实现 |
3.4.3 伪码波形估计的GPU实现 |
3.4.4 伪码序列估计与频率补偿的GPU实现 |
3.4.5 其他模块的GPU实现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数传信号侦测系统及其GPU实现 |
4.1 数传信号模型 |
4.2 数传信号处理流程 |
4.3 数传信号处理实现模块 |
4.3.1 信号检测模块 |
4.3.2 调制识别模块 |
4.3.3 参数估计模块 |
4.3.4 MALTLAB仿真结果验证 |
4.4 数传信号侦测系统的GPU实现 |
4.4.1 信号检测模块的GPU实现 |
4.4.2 其他模块的GPU实现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 遥测遥控信号分析系统 |
5.2 遥测遥控信号分析系统的GPU实现 |
5.3 系统验证与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直扩通信系统中Turbo码编译码器的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直扩系统与Turbo码理论基础 |
2.1 扩频码序列的概述 |
2.1.1 m序列 |
2.1.2 Gold序列 |
2.1.3 M序列 |
2.2 解扩系统的原理及算法 |
2.2.1 滑动相关捕获算法(串行) |
2.2.2 匹配滤波器算法(并行) |
2.2.3 序贯估值捕获算法 |
2.3 Turbo码的编码原理和结构 |
2.3.1 Turbo码的编码原理 |
2.3.2 Turbo码的编码结构 |
2.3.3 分量码 |
2.3.4 交织方法 |
2.3.5 删余方法 |
2.4 Turbo码译码原理及算法 |
2.4.1 Turbo码译码原理 |
2.4.2 Turbo码译码算法介绍 |
2.4.3 MAP译码算法 |
2.4.4 Log-MAP译码算法 |
2.4.5 Max-Log-MAP译码算法 |
第3章 直接序列扩频的设计及实现 |
3.1 直接序列扩频的整体框图 |
3.2 扩频码序列模块 |
3.2.1 PN码序列相关性分析 |
3.2.2 PN码发生器的FPGA设计 |
3.3 成型滤波器模块 |
3.3.1 成型滤波器的原理 |
3.3.2 成型滤波器的FPGA设计 |
3.4 载波同步模块 |
3.4.1 载波同步电路介绍 |
3.4.2 载波同步的FPGA设计 |
3.5 伪码同步模块 |
3.5.1 伪码同步电路介绍 |
3.5.2 伪码同步的FPGA设计 |
第4章 Turbo码编码器的设计及实现 |
4.1 Turbo码编码器的整体框图 |
4.2 分量编码器的FPGA设计 |
4.3 交织器的FPGA设计 |
4.4 改进的删余复接器的FPGA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5章 Turbo码译码器的设计及实现 |
5.1 Turbo码译码器中关键变量的具体计算 |
5.1.1 分支度量的具体计算 |
5.1.2 前向递推和后向递推的具体计算 |
5.1.3 似然信息和外部信息计算 |
5.2 各个模块的FPGA设计 |
5.2.1 数据流控制器的FPGA设计 |
5.2.2 交织器与解交织器的FPGA设计 |
5.2.3 分量译码器的FPGA设计 |
5.2.4 硬判决器的FPGA设计 |
5.3 Turbo码译码器实现的具体细节问题 |
5.3.1 数据量化和防溢出处理 |
5.3.2 迭代次数的选择 |
5.3.3 迫零处理 |
5.4 性能测试与功能仿真测试 |
第6章 硬件实现平台与测试验证 |
6.1 实现平台简介 |
6.1.1 FPGA组成结构与设计流程 |
6.1.2 FPGA芯片与开发环境选择 |
6.1.3 设计语言简介 |
6.2 系统实现及测试验证 |
6.2.1 整体通信系统模型 |
6.2.2 接口定义 |
6.2.3 测试结果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10)非合作直扩信号扩频序列盲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本原多项式的伪码估计现状 |
1.2.2 基于特征分析的伪码估计现状 |
1.2.3 基于子空间跟踪的伪码估计现状 |
1.2.4 基于神经网络的伪码估计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DSSS通信系统 |
2.1 引言 |
2.2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 |
2.3 DSSS信号模型与脉冲干扰模型 |
2.3.2 短码DSSS信号模型 |
2.3.3 长码DSSS信号模型 |
2.3.4 脉冲干扰模型描述 |
2.4 扩频序列 |
2.4.1 m序列 |
2.4.2 Gold序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矩阵分解的伪码序列与信息码元联合估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特征分解的扩频码估计 |
3.2.1 DSSS信号相关矩阵分解 |
3.2.2 基于滑动宽窗口的特征分解法 |
3.2.3 算法仿真分析 |
3.3 基于SVD的信息码与伪码序列联合估计 |
3.3.1 基于SVD的信息码与伪码序列联合估计分析 |
3.3.2 基于TCF的伪码序列符号确定 |
3.3.3 算法仿真分析 |
3.4 基于低秩矩阵分解的扩频码估计 |
3.4.1 低秩矩阵分解原理 |
3.4.2 基于低秩矩阵分解的伪码估计原理 |
3.4.3 算法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噪声环境下的扩频序列估计 |
4.1 引言 |
4.2 信号模型 |
4.3 非同步延迟的估计方法 |
4.3.1 基于测度的延迟估计方法 |
4.3.2 基于向量范数的序列同步 |
4.4 基于投影逼近子空间跟踪的伪码序列估计 |
4.4.1 投影逼近子空间跟踪原理 |
4.4.2 改进的基于M估计的PAST算法 |
4.4.3 伪码序列估计步骤 |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总结 |
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一种基于Matlab的扩频伪码M序列的产生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短基线干涉体制的多目标测角技术研究[D]. 尚哲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动态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关键算法研究与实现[D]. 陈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同步研究及VHDL实现[D]. 汤湘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时分数据调制信号的模糊消除捕获方法研究[D]. 梁东.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矢量跟踪与干扰消除的室内TC-OFDM定位系统远近效应抑制研究[D]. 董婕舒.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BDS3-B1C导航终端的抗干扰测试技术研究[D]. 徐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基于Matlab/STK的GPS/BDS双模卫星导航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传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遥测遥控信号分析算法与GPU实现技术研究[D]. 孙坚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直扩通信系统中Turbo码编译码器的FPGA实现[D]. 郭梦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非合作直扩信号扩频序列盲估计[D]. 贾鹤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