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院

打造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院

一、建设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总院(论文文献综述)

董瀚,廉心桐,胡春东,陆恒昌,彭伟,赵洪山,徐德祥[1](2020)在《钢的高性能化理论与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强度化始终是钢的发展主题,同时还需要解决高强度化后导致的韧塑性降低、疲劳破坏和延迟断裂敏感性增加等问题。在获得高的力学性能之后,实际应用时还需要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艺适应性与服役性能,达到合适的材料生产-零件制造-服役评价的技术匹配。本文以耐候钢、合金结构钢、紧固件用钢、高氮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为案例,回顾并展望了与耐腐蚀、高强度、高品质等相关的材料发展动向。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技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从全产业链流程的组织与性能调控进一步转向合金化的再认识与利用,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应该考虑的问题。

冉娇娇[2](2019)在《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钢铁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的发展对支撑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而不强”已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明显特征。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受制约及服务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如何推动钢铁行业由大转强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核心,再运用企业战略理论、战略研究方法分析钢铁行业的内外部环境,得出影响企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确定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综合分析,利用外部机会、发挥内部优势,规避威胁和劣势,结合C钢铁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制定的战略目标,制定适合目前现状的发展战略及保障战略顺利实施的措施。通过对C钢铁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对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有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给同行业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杨雨杭[3](2019)在《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与融合之下,全国各地诞生了诸多产业园区,其中许多科技创新产业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产业园区运营并不成功,一些园区甚至沦为“鬼城”、“荒城”。随着新工业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15年首都功能疏解以来,对科技产业园区而言,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利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变得特别重要。本文以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首先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其次介绍了产业园区发展相关理论,增长极理论、空间扩散效应以及“五元”驱动理论,同时概述了产业园区战略管理的内涵、特点以及层次。再次,本文对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对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接着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四个角度对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环境展开了 PEST分析,并用SWOT的分析方式,对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 SWOT矩阵图,最后提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第四,本文介绍了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宁乡金洲新区、湖南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聊城九州岛国际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做法及对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的启示。同时对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确定进行了研究。研究提出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战略目标、发展愿景及产业定位;明确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战略选择。最后,提出了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战略实施保障。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园区外部条件、注重生态建园体制创新以及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侯叶[4](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China BaoWu Steel Group;[5](2018)在《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文中研究指明一、中国宝武建设40年来的历程和成就(一)企业概况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12月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后经历"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等不同阶段,于2016年12月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正式揭牌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是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钢材品种规格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6](2018)在《中国宝武:勇立潮头40年(上)》文中提出开创现代化钢铁工业建设新局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12月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后更名为"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2016年12月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后更名"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中国宝武是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钢材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现注册资本527.9亿元,资产规模7395亿元,产能规模7000万吨,位

高玉婷[7](2016)在《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从全球范围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集团的运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已成为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作为“精锐部队”的中央企业,是助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强大引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条必由之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15年9月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中央企业结构性调整与重组方案,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这为未来的国企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购重组作为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成效到底如何,怎样发挥其在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中央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中央企业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和企业重组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竞争力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并对中央企业重组与央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说明了增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而重组是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进而建立了“一个标杆、两个层次,四个维度”的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提出了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路径,即“做大——扩大企业规模”路径、“做强——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路径、“做优——提升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路径、“世界一流——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管理”路径以及“机遇——改善外部竞争环境”路径和“政府——深化国企改革”路径。其次,通过分析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对中央企业规模、发展速度、经济地位、运营效益和行业布局等多维度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沿革和重组模式等方面的总体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说明央企重组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总体而言,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与整合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运营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央企“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行业布局有待改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接下来,对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标杆进行分层次、多维度地深入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央企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500强的优势和差距。尽管中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成效斐然,但与国际一流企业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离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随后,本文基于中央企业在2006年至2014年间的财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的中央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南北车重组、中粮和华润三个案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探析重组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借鉴国外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从影响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落脚点,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李海洋[8](2016)在《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已成为各地推进两化融合进程的重大举措。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发展成为产业园区建设的目标。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规模和质量备受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本文选取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作为招商引资对策研究对象,2012年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筹建,定位为建设高标准、高技术、新工艺的国内一流金属材料深加工区和金属新材料及技术诞生的国际一流研发中心,“十三五”末力争建成千亿产业集群。从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的现状看,园区引进项目17家,总投资金额80亿元,对区域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以目前的招商态势,五年内难以达到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为此,立足园区产业实际,遵循国内外成功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方式,探寻适合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发展需求的招商引资模式和举措,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评述国内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找到带有共性的问题,为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此为基础,对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企业规模小、企业牵动力弱、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条缺失、投资环境尚需优化等是制约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招商引资策略不完善是导致这些瓶颈问题的原因所在。结合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产业规划、产业结构现状提出具体招商引资策略和实施方案,即从产业链招商模式入手,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发展链条,把握投资商的需求和投资行为,整合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全面系统地阐述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实施策略,为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希望可以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途径,助推园区经济良性发展。

李金龙[9](2015)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计划”不仅是一项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科教工程,更是一种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行动指引的国家战略。它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旨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结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在人才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空间、氛围与环境。因此,“2011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具有共同的使命与诉求: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共同使命,在协同创新空间中实现联合培养基本目标;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共同路径,在协同创新氛围内实现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共同诉求,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实现联合培养内源发展。其中,“机制改革”将成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政产学研等主体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了我国研究联合培养事业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共经历“初创、探索、扩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在合作理念、合作动力、合作形态和培养定位等方面总体呈现四种发展趋势。(2)基于“2011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协同创新战略的时代要求,探索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在“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相应的四种模式。(3)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研访谈法深入系统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宏观调控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四大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系列问题。(4)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耦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整体运作模型、政府调控机制模型、沟通协调机制模型、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和科学评价机制模型,并依据各机制模型分别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改革设想。由协同创新理念引导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非线性和培养资源的整合性;更加注重打通多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深彻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机制设计大力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化解横亘于多元组织间的利益分配、评价标准、共享交流等诸多矛盾,广泛促进各主体自愿、主动、长效联动,在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协同发展情境下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与创新素养。因此,注重机制设计与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深入、系统地对之研究,才能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事业的内源性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使其真正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冷德熙[10](2012)在《六十载科技谱华章 几代人创新铸辉煌》文中研究指明上到太空卫星下到海底潜艇共和国的每寸钢铁都熔进我们的光荣……——《钢研之歌》峥嵘一甲子,科技创辉煌。金秋十月,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科技型企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国钢研”)迎来自己的60华诞!新落成不久的中国钢研办

二、建设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总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总院(论文提纲范文)

(1)钢的高性能化理论与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
    1.1 国内外耐大气腐蚀钢的研究
    1.2 已知的耐候钢耐蚀机理
    1.3 稀土在钢中应用的发展历程
    1.4 稀土耐候钢研究进展
    1.5 稀土耐候钢的应用前景
2 合金结构钢的高强度化
    2.1 淬透性和淬硬性
    2.2 强化与韧化
    2.3 全链条技术匹配的材料技术开发
    2.4 合金结构钢展望
3 紧固件用钢的高品质化
    3.1 高强紧固件用钢
    3.2 超高强度紧固件用钢
    3.3 耐热紧固件合金
    3.4 紧固件用非调质钢
    3.5 紧固件用钢关键共性技术
        3.5.1 性能稳定性
        3.5.2 在线退火软化技术
        3.5.3 紧固件用钢大数据库
4 奥氏体不锈钢的氮合金化
    4.1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
    4.2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4.3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生物相容性
    4.4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应用
    4.5 奥氏体不锈钢氮合金化展望
5 马氏体不锈钢的高硬度化
    5.1 马氏体不锈钢发展历史
    5.2 研究现状与技术进展
        5.2.1 合金设计发展现状
        5.2.2 稀土合金化
        5.2.3 广谱抗菌
    5.3 微观组织调控技术发展
    5.4 展望
6结语

(2)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现状
        (二)国内现状
        (三)国内外现状评述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发展战略
        二、战略目标
        三、扩展型战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波士顿矩阵理论
        二、PEST分析理论
        三、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四、SWOT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现状
        一、公司简介
        二、组织机构
        三、发展战略现状
    第二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战略存在问题的成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钢铁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C钢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一、产品概况
        二、产品波士顿分析
        三、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第二节 C钢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PEST分析
        二、竞争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三、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分析
    第三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钢铁公司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一、确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
        二、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第二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及主要内容
        一、C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二、C公司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激励约束
        二、加强梯队建设
        三、激发创新与共享活力
        四、强化人员培训开发
    第二节 优化信息化管理
        一、转变信息化管理方式
        二、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架构
        四、加强资金预算和过程管控
    第三节 综合利用能源与资源
        一、利用能源
        二、利用资源
    第四节 优化营销模式和扩大营销渠道
        一、优化营销模式
        二、扩大营销渠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学术论文

(3)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园区战略管理的内涵
    2.2 产业园区战略管理的特点
    2.3 SWOT分析法
    2.4 PEST分析法
3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3.1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3.2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2.5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PEST分析总结
    3.3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strength)
        3.3.2 劣势分析(weakness)
        3.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3.4 威胁分析(threat)
        3.3.5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SOWT分析总结
    3.4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3.4.1 公司与项目受政府规划调整和政策的影响较大
        3.4.2 公司自身内部管理能力不足
        3.4.3 需要制定有效手段保障战略实施
4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案例借鉴与发展战略制定
    4.1 国内成功园区案例的学习借鉴
        4.1.1 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成功案例: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4.1.2 创新型科技园区成功案例:湖南宁乡金洲新区
        4.1.3 与相邻城市结合发展成功案例:湖南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4.1.4 创新型高端科技研发成功案例:山东聊城九州岛国际高科园区
        4.1.5 对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启发经验
    4.2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4.2.1 园区战略定位
        4.2.2 园区战略原则
        4.2.3 园区战略目标
        4.2.4 园区发展演进路径
        4.2.5 产业定位
    4.3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重点任务
        4.3.1 产业集群战略
        4.3.2 科技创新战略
        4.3.3 生态发展战略
        4.3.4 招商引资战略
        4.3.5 “人才兴园”战略
5 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战略实施保障
    5.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5.1.1 创新资金来源与保障机制
        5.1.2 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5.2 发展产业园区外部条件
        5.2.1 政府为企业进驻创造优质的机制环境
        5.2.2 建立信贷合作机制,强化金融支持
        5.2.3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5.2.4 转变园区招商引资方式
    5.3 注重生态建园体制创新
        5.3.1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5.3.2 推动园区产、学、研合作
        5.3.3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5.3.4 培育园区创新文化制度
    5.4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5.4.1 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5.4.2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5.4.3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5.4.4 建立业绩导向的战略性绩效管理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宝武建设40年来的历程和成就
    (一)企业概况
    (二)发展历程
    (三)主要成就
二、主要特点和经验
    (一)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进步之路
        1. 立足高起点技术引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自主集成创新
        2. 强力支持“中国制造”,实现从替代进口到全球首发的跨越
        3. 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实现从产销研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到产业链联动的机制创新
    (二)始终对标世界一流,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现代钢铁企业发展之路
        1. 创新管理,严格苛求,实现高质量工程建设
        2. 坚持一流,研发生产高质量精品钢材
        3. 用户至上,高质量服务带来高质量回报
        4. 压减产能、治僵脱困,高质量重组整合助力新发展
    (三)融入全球市场竞争,走出了一条从工厂化管理到集团化运营、国际化经营的重组改革之路
        1. 建立“集中一贯”的工厂化管理模式,创造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
        2. 主动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3. 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成功实现由企业化管理体制向集团化管理体制的转型
        4. 实施宝武联合重组,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体制机制
        5. 坚持扩大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
    (四)坚持绿色低碳制造,走出了一条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创新发展能源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
        2. 创新建设能源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4. 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紧密沟通、开放共享
    (五)全面落实党建责任,走出了一条加强国企党建、发挥国企独特优势的实践之路
        1. 宝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2. 中国宝武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7)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2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1.3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2.1.4 关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2.2.2 企业重组相关理论研究
        2.2.3 中央企业重组相关理论研究
第3章 企业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3.1 中央国有企业重组与国际竞争力理论
        3.1.1 中央企业的内涵
        3.1.2 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3.2 增强中央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3.3 重组是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3.4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4.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的解释说明
    3.5 基于中央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3.5.1 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3.5.2 中央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内涵
第4章 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重组历程
    4.1 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
        4.1.1 规模总量
        4.1.2 发展速度
        4.1.3 经济地位
        4.1.4 运营效益
        4.1.5 行业布局
    4.2 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沿革
        4.2.1 起步阶段(2003 年—2010年)
        4.2.2 发展阶段(2010年—2013年)
        4.2.3 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4.3 中央企业重组的主要模式
        4.3.1 横向联合
        4.3.2 纵向联合
        4.3.3 混合重组
        4.3.4 海外并购
    4.4 中央企业重组的主要成效与问题
        4.4.1 主要成效
        4.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5.1 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5.1.1 世界500强企业概述
        5.1.2 我国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的地位
    5.2 中国央企与世界500强的比较分析
        5.2.1 中国央企与世界500强的多维度比较
        5.2.2 中央企业国际化的成就与差距
第6章 中央企业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6.1 基于AHP方法的实证分析
        6.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1.2 实证分析过程
    6.2 中央企业重组案例分析
        6.2.1 横向并购:南北车强强联合
        6.2.2 纵向并购: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蓝图
        6.2.3 混合并购:华润集团的多元化经营
第7章 国外大型企业并购重组的比较与借鉴
    7.1 世界五次企业并购重组的浪潮
        7.1.1 第一次并购浪潮:横向为主的并购
        7.1.2 第二次并购浪潮:纵向为主的并购
        7.1.3 第三次并购浪潮:混合为主的并购
        7.1.4 第四次并购浪潮:金融杠杆为主的并购
        7.1.5 第五次并购浪潮:跨国为主的并购
    7.2 美国和日本的大企业成长模式
        7.2.1 美国的企业并购重组
        7.2.2 日本的企业并购重组
    7.3 比较与借鉴
第8章 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8.1 外部环境提升策略
        8.1.1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央企战略转型新飞跃
        8.1.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筑央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8.2 内部环境提升策略
        8.2.1 通过行业重组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中央企业发展活力
        8.2.2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8.2.3 大力推行科技创新,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2.4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附表1; 2003年-2015年央企国内重组概况
附表2:中央企业海外并购概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相关理论阐述及经验分析
    2.1 产业园区的相关理论阐述
        2.1.1 产业园区的概念
        2.1.2 产业园区的特点
    2.2 招商引资相关理论
        2.2.1 招商引资内涵
        2.2.2 招商引资分类
        2.2.3 招商引资特点
        2.2.4 招商引资意义
    2.3 国内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经验分析
        2.3.1 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竞争力、塑造园区品牌
        2.3.2 明确产业园区定位、促进高端集聚
        2.3.3 产学研及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
        2.3.4 成功的招商引资做法
        2.3.5 对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第3章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发展背景及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1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概述
        3.1.1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历史沿革和区域位置
        3.1.2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定位和总体规划
    3.2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情况
        3.2.1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重点项目
        3.2.2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存在问题
    3.3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SWOT模型分析
        3.3.1 S(优势)分析
        3.3.2 W(劣势)分析
        3.3.3 O(机遇)分析
        3.3.4 T(威胁)分析
第4章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实施对策
    4.1 科学制定项目投资规划
        4.1.1 细化产业功能定位
        4.1.2 布局重点产业链条
        4.1.3 设立项目准入条件
        4.1.4 设定园区投资与发展目标
    4.2 搭建产业招商立体平台
        4.2.1 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突出招商重点
        4.2.2 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建立招商网络
        4.2.3 加强政企联动,构建立体招商体系
    4.3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4.3.1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4.3.2 加强政策扶持
        4.3.3 建立高效能服务管理机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协同创新
        1.3.2 联合培养
        1.3.3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1.3.4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2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析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3.1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
        3.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
        3.1.2 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3.1.3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3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5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
    4.1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曲线
        4.1.1 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
        4.1.2 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
        4.1.3 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国(境)内外联合培养
        4.1.4 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
    4.2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
    4.3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
        4.3.1 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
        4.3.2 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4.3.3 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3.4 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5.1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
        5.1.1 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2 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3 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
    5.2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5.2.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2.2 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
    5.3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
        5.3.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3.2 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
    5.4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
        5.4.1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
        5.4.2 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
    6.1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6.2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
    6.3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6.3.1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
        6.3.2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
    6.4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
    7.1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
        7.1.1 协调组织机构耦合
        7.1.2 沟通规则程序耦合
    7.2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
        7.2.1 研发知识耦合
        7.2.2 培养方案耦合
        7.2.3 课程设置耦合
    7.3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
        7.3.1 双导师制耦合
        7.3.2 奖助制度耦合
        7.3.3 管理内容耦合
        7.3.4 质量控制耦合
        7.3.5 中介服务耦合
    7.4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1.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
        8.1.2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2.1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
        8.2.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3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3.1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
        8.3.2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4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4.1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
        8.4.2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9.1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
        9.1.1 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
        9.1.2 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
    9.2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
    9.3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9.3.1 核心概念
        9.3.2 模式构建
        9.3.3 模式评价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10)六十载科技谱华章 几代人创新铸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胡同里走出的冶金行业科技国家队
二 在科技体制改革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 两次重新组建“钢铁研究总院”的非典型意义
四 依靠创新实力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五 薪火相传的独特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四、建设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总院(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的高性能化理论与技术进展[J]. 董瀚,廉心桐,胡春东,陆恒昌,彭伟,赵洪山,徐德祥. 金属学报, 2020(04)
  • [2]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冉娇娇.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3]北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杨雨杭.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J]. China BaoWu Steel Group;. 中国钢铁业, 2018(09)
  • [6]中国宝武:勇立潮头40年(上)[J].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经济导刊, 2018(09)
  • [7]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高玉婷. 辽宁大学, 2016(03)
  • [8]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对策研究[D]. 李海洋. 沈阳大学, 2016(06)
  • [9]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10]六十载科技谱华章 几代人创新铸辉煌[N]. 冷德熙. 科技日报, 2012

标签:;  ;  ;  ;  ;  

打造一流的冶金新材料研发基地——发展中的钢铁研究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