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爆破裂隙的形成机制与发育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进,张震,徐刚,黄志增,海永夫[1](2022)在《双主动超前爆破预制顶板裂隙断顶卸压护巷技术》文中指出针对软岩巷道受采动应力长时间高压影响易发生围岩大变形的问题,以风水沟煤矿典型软岩矿井胶带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围岩应力及变形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软岩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从巷道顶板深部阻断应力传递路径、浅部高强支护角度出发,提出了软岩高应力巷道双主动超前断顶卸压+U型钢支架配合锚索高强支护协同控制技术。在5煤胶带巷未受工作面动压影响前,通过实施煤柱顶板深部长短孔爆破、浅部锚索高强支护方案,优化了巷道围岩应力环境,提高了围岩稳定性。基于围岩应力、电磁波CT、钻孔窥视、围岩位移等监测手段,开发了以保护巷道顶板浅部围岩、破坏深部围岩的综合成套监测技术体系,保证了双主动超前卸压护巷效果。
许守信,黄绍威,李二宝,杨海涛[2](2021)在《复杂破碎岩体矩形聚能药包预裂爆破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山靠帮作业中,确保节理裂隙发育地带的预裂爆破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复杂破碎岩体预裂爆破效果差、半壁孔率较低的难题,以酒钢集团西沟石灰石矿西帮为例,结合炮孔特点及施工工艺,提出了一种聚能槽角度85°、药柱与孔壁之间约有13 mm空气间隔的矩形聚能装药装置,并分析了其聚能射流定向破岩机理;建立了聚能装置ANSYS/LS-DYNA数值模型,提取分析了沿聚能槽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监测点应力特征。研究表明:由于聚能药包的存在,调整了炮孔周边岩体应力分布状态,使得在与孔壁相同距离下,沿炮孔中心水平方向应力明显大于沿炮孔中心竖直方向应力,前者为后者的1.62~3.51倍,爆炸能量充分作用于聚能槽方向,使沿炮孔中心竖直方向(即被保护岩体方向)能量减弱,有效提高了聚能成缝效果。现场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矩形聚能药柱预裂爆破区域半壁孔率为64%~82%,不平整度小于20 cm,远优于普通预裂爆破,验证了矩形聚能药柱装药结构的可行性,对于类似矿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清秋[3](2021)在《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资源开采范围越来越广,资源开采强度越来越大,铁路建设中跨越采空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煤层群采空区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多次重复开采,变形机理复杂,采空区安全稳定评价是铁路建设中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之一。不同等级铁路对地基变形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采空区稳定评价中对地表变形的控制标准也不同。目前在铁路跨越的倾斜煤层群采空区综合研究较少,铁路的运营和建设中存在的地质问题较多,其下伏复杂煤层群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因此,结合工程实例对倾斜煤层群复杂采空区顶板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理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以东平铁路跨越的沈村煤矿4~5层浅埋倾斜煤层群采空区为例,总结了采空区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明的变形特点,概化了地质模型;引入了地下水对结构面的综合影响参数η,优化了隐伏采空区顶板岩体质量指标GSI和扰动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构建了优化的工程地质分析模型,补充了煤层群采空区安全稳定综合评价计算新方法;确定了不同等级铁路下采空区评价变形控制标准和煤层群采空区浅层治理原则。结合现场实测资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准确的,补充了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传统的GSI评分系统中未考虑地下水对结构面条件的量化影响,本文引入了与岩体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有关的地下水综合影响系数η,提出了结构面条件量化新参数KSR;进而以岩体完整性指数Kv、结构面条件量化参数KSR完善了Hoek-Brown破坏准则中GSI评分系统的岩体结构和结构面特征定量分类,从而提高了富水、隐伏裂隙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的准确性、合理性。(2)针对普氏塌落拱坚固系数查表取值和力平衡法综合摩擦角经验取值精度低的问题,优化了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计算常用的普氏塌落拱理论中岩石坚固系数和力平衡法中综合内摩擦角的取值方法,为确定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浅层治理深度提供依据。(3)多层采空区地表变形受顶板厚度、覆岩岩性、重复采动等因素影响。煤层复采加剧上覆岩层的破坏,移动角减小,当复采次数超过3次后,移动角无明显变化。第四系土层厚度较小时,地表附加荷载传递至基岩界面后将不再继续向深部传递,而是作为附加荷载作用于基岩面,对下部煤层顶板沉降变形影响不大。(4)采用采空区顶板岩梁传递理论和开采边界岩体压缩变形机理,构建了优化的铁路下伏倾斜煤层群采空区顶板变形计算模型,补充了采空区顶板和地表总变形、水平变形、地表倾斜等关键评价参数的系列计算新方法。(5)通过对浅部采空区治理地表沉降观测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是正确的。
夏邵君,党亮[4](2021)在《强涌水隧道长距离反坡施工及涌水处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跑马山2号隧道通风横洞长距离大反坡施工中发生的围岩脉状高承压涌水为工程依托,对深埋隧道长距离大反坡施工中高承压水分布的特征、处治措施、施工关键技术、组织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环境及山体断层和节理发育作用导致隧道围岩结构裂隙水具有显着的水量大、沿裂隙分布特征。大气降雨、冰雪融水、地表溪沟、上部松散土类孔隙水等网状水源补给条件引起隧道围岩长期处于富水状态,高水压特征明显。隧道掘进中出现的高承压水与围岩构造裂隙发育密切相关。隧道涌水沿掌子面喷出,总体呈"钻孔时水量大、高承压,爆破后水量减、水压降"2个变化阶段,而涌水位置则呈沿围岩裂隙变化。结合实际开挖情况,涌水段围岩采用三台阶先行导坑法施工,下台阶前方形成倒坡储水载体及时跟进仰拱施工方法。
胡刚[5](2021)在《爆破载荷下岩体面内斜交节理端部的动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岩体中节理的存在使岩石体现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非连续性,当爆炸应力波作用后会使应力场重新调整,导致岩体受到损伤甚至发生断裂,但是自然生成的节理在岩体空间分布无序、杂乱而且随机,仅研究单一节理或者平行节理缺乏普适性;基于上述考虑,推导了应力波入射斜交节理的传播方程,分析了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特性,并对含斜交节理的水泥砂浆类岩体试样进行爆破试验和循环爆破试验,研究裂纹的扩展规律并提出分析节理岩体爆破累积损伤效应的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和内容如下:(1)引用法向非线性变形和切向线性变形的双曲线节理本构模型(BB模型),在P波和S波入射节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波动理论、Snell定理、波前动量守恒原理、位移不连续理论以及叠加原理,推导P波入射斜交节理的传播方程。(2)建立斜交节理力学模型,采用Westergaard复变解析函数计算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场和位移场的表达形式,然后选取δ函数的辅助函数作为入射波函数,采用MATLAB软件定义力学参数,分析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特性。应力波入射斜交节理岩体时,当S波发生全反射情形,节理J2端部应力场和位移场关于节理J2界面呈现非对称分布,且沿逆时针旋转;斜交节理端部应力等值线为闭合状,位移等值线为发散状,斜交节理端部不存在位移奇异性。(3)分别研究节理长度、入射波幅值和临界角对斜交节理端部动力响应的影响:节理长度增加时,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场作用范围增加,位移场产生聚集现象;σx、σy和τxy峰值均增加,并且不同位置处增加率不同;u和v峰值也增加,但是不同位置处增加率相同。扩大入射波幅值导致节理界面透射P波峰值时刻提前,透射S波峰值时刻延迟;σx、σy、τxy、u、v峰值均扩大,并且不同位置处扩大倍数不同,但是σx、σy、τxy、u、v峰值规律不变。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需要考虑P波和S波的叠加作用,σx和τxy峰值出现增长或衰减,甚至发生方向转变,导致应力峰值规律变化;但是σy峰值规律仍然为:3#>1#>2#>4#,4个特征点u和v峰值规律也没有改变;当应力峰值减小时,位移场作用范围也在减小,当应力值<0.05MPa时,在r≤300mm范围内,节理J2端部未产生大于5.00μm的位移。(4)通过配合比设计,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和纵波速度测试,制备含斜交节理的水泥砂浆类岩体试样,研究药量、爆心距和节理长度对斜交节理岩体裂纹扩展长度、起裂角度的影响规律以及循环爆破下斜交节理岩体裂纹的扩展程度。当节理长度增加时,斜交节理界面处产生扩展裂纹,扩展裂纹长度均大于10mm;爆心距与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应变值呈负相关关系,药量与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应变值呈正相关关系,且与节理J2上界面应力峰值紧密相关。(5)采用HHT原理对北京至沈阳高速铁路(辽宁段)三棱山隧道爆破振动信号进行瞬时能量谱获取,提出利用瞬时能量谱求和得到监测点处任一方向总能量分析节理岩体爆破累积损伤效应的方法,该方法根据质点振动能量分析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强弱效应,解答振速波形面积理论分析岩体爆破累积损伤效应的量纲困惑,且通过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该论文有图111幅,表27个,参考文献168篇。
樊启祥,汪志林,何炜,林鹏,王红彬,徐建荣,段杭[6](2021)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基本对称布置在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河段左右岸的玄武岩山体内,各安装8台单机10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其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主厂房跨度(34 m)、穹顶型尾调室直径(最大48 m)及地下洞室群规模均居世界地下厂房之首.厂房洞室群布置复杂、相互关联、挖空率高,位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区,围岩隐裂隙发育、坚硬性脆、起裂强度低,局部发育柱状节理玄武岩,多处围岩被长大软弱缓倾角错动带切割,洞室群开挖施工的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针对高地应力环境下白鹤滩地下厂房脆硬玄武岩内部破裂、错动带不连续变形、洞室群围岩时空变形联动效应的响应特征和演化规律,遵循地下厂房洞室群"认识围岩、利用围岩、保护围岩、监测围岩、反馈优化"的建设思路和"开挖一层、分析一层,预测一层,验收一层"的工作程序,提出了"超前预控制、垂直薄分层、平面细分区、进尺短步长、爆破精细严、快速强支护、全程勤量测、数据快反馈、动态反演优化"的玄武岩洞室群围岩时空变形调控全过程施工技术,确保了白鹤滩地下厂房的安全优质有序建设,促进了中国水电工程建设技术进步,对同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7](2021)在《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在系统整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深部工程强突涌水、高强度岩爆、软岩大变形、巨石垮塌和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等问题出发,探讨其灾变机理、监测预警方法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相关重大工程灾害防控难题需重点开展孕灾地质判别、灾变机理明晰和靶向精细调控等几方面研究,重点突破方向在于岩体信息高精度探查、灾变过程演化信息捕捉、监测模式设计、监测预警装备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为深部重大工程灾害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家臣,王兆会,唐岳松,李猛,常坤林,弓昊,徐国梁[8](2021)在《深埋弱胶结薄基岩厚煤层开采顶板动载冲击效应产生机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埋弱胶结薄基岩厚煤层采场动压显现强烈,顶板动载冲击作用下液压支架压死、损坏现象时有发生。为提高该类采场围岩控制效果,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手段研究厚冲积层作用下深埋弱胶结薄基岩顶板动载冲击效应产生机制,探究动载冲击力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深埋弱胶结薄基岩厚煤层采场覆岩采动裂隙萌生于高位厚冲积层,上行扩展导致冲积层垮落,下行扩展导致基本顶断裂,形成覆岩冒落拱;冒落拱局部失稳,则新生冒落拱呈非对称形态,基本顶发生拉伸破断,支架承受静载作用;冒落拱整体失稳,则新生冒落拱呈对称形态,基本顶发生剪切破断,支架承受动载作用;快速下行扩展的采动裂隙在惯性作用下穿越岩层交界面进入基本顶,使其成为上表面含惯性裂纹的悬臂梁,极大劣化基本顶承载能力;采动裂隙扩展至冒落拱顶部和拱脚的时间一致,冒落体脱离冲积层母体前,裂隙萌生位置处应变集中程度最高,拱脚次之,拱顶最低;冒落拱整体失稳导致大范围冲积层自重载荷迅速传递至劣化基本顶悬臂梁,惯性裂纹尖端出现剪应力集中现象,基本顶发生剪切破断,存储于其中的弹性应变能转化为破断岩块动能,非静态启动的破断岩块冲击下位直接顶和液压支架,引发采场动压;采用上限定理确定了厚冲积层冒落拱边界方程,得到作用于基本顶之上的冲积层载荷和存储于基本顶中的弹性应变能,基于动能、动量守恒原理分别确定了基本顶破断岩块启动速度、顶板动载冲击力计算方法;最后提出采用预裂爆破方法释放赵固二矿14030工作面基本顶应变能,预防顶板动载冲击现象的发生。
王伟,梁渲钰,张明涛,贾泽钰,张思怡,王奇智[9](2021)在《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破坏机制及裂纹密度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砂岩在动静组合加载条件下的破坏特征及损伤规律,采用三维动静组合分离式Hopkinson压杆测试系统对砂岩试样进行了多组动静组合、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冲击试验,利用CT扫描与数字岩芯技术得到了砂岩试样内部不同截面的破坏图和损伤后试样内部的三维重构图及裂纹密度,研究了砂岩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制,并对轴压、围压及应变率对砂岩裂纹密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动态冲击作用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为典型的拉伸劈裂破坏;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压剪破坏,内部呈现出共轭双曲线形的压剪面;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同样表现为压剪破坏,但内部破坏面为圆台(锥)形,并对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的动态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在不同加载状态下砂岩的裂纹密度随应变率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轴压、围压的施加限制了裂纹的产生和增长速率,围压相对于轴压对裂纹产生和扩展的限制程度更大,并从砂岩的抗压强度和裂纹产生的补偿空间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利用轴压、围压模拟地应力,分析了地下0、200、400、600m处应变率对砂岩裂纹密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若要产生同样效果的裂纹密度,地下600 m处的砂岩所需应变率大约是无地应力状态下的3.4倍。从裂纹密度角度构建了不同加载状态下损伤变量和应变率之间的量化关系式,该研究结果可为无临空面爆破开采过程中不同爆炸应力波与岩石内部裂纹开展程度的量化问题提供了参考。
赵善坤[10](2021)在《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防冲适用性对比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厚硬顶板条件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选择的难题,围绕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和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防冲原理、现场应用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二者在同一工况条件下的防冲效果和工程施工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和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都是以破坏顶板完整性,使其不具备积聚弹性变形能为目的,实现冲击地压的防控。在相同布孔方式下,爆孔间距越小,爆破应力波产生的mises有效应力作用范围越集中,能量衰减速度越慢,岩石破碎塑性区以及裂隙区扩展范围越大,爆破预裂效果越好。在等围压条件下,随着预制裂缝角度的增加,压裂孔裂纹失稳扩展压力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预制裂缝长度的增加,压裂孔起裂压力和裂纹失稳扩展压力均逐渐减小;随着天然裂隙夹角的增大,爆孔预制裂缝起裂压力变化不大,裂纹失稳扩展压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变化趋势。当工作面在顶板定向水压治理区域推采期间,微震事件明显减弱,回风平巷围岩应力显着降低,巷道变形量也明显减小。同时,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在顶板控制效果、现场施工效率、工程量、限制条件以及施工安全性等方面,均优于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但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具有组织时间短、防冲效果见效快的特点,适用于冲击危险区域的应急解危。
二、爆破裂隙的形成机制与发育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爆破裂隙的形成机制与发育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主动超前爆破预制顶板裂隙断顶卸压护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制 |
2.1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
2.2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制 |
3“双主动”超前爆破预制顶板裂隙带应力弱化防控机制 |
3.1 顶板双主动超前爆破卸压机理 |
3.1.1 顶板卸压控制思路 |
3.1.2 高低位爆破裂隙带应力分布特征 |
3.2 U型钢支架-锚索协同支护原理 |
4 现场实践及应用效果 |
4.1 巷道围岩及顶板控制方案 |
4.1.1“长短孔”双主动超前爆破顶板卸压方案 |
4.1.2 U型钢支架-锚索协同支护方案 |
4.2 试验效果分析 |
4.2.1 基于电磁波CT煤岩体爆破裂缝扩展分析 |
4.2.2 胶带巷矿压监测分析 |
5 结论 |
(2)复杂破碎岩体矩形聚能药包预裂爆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定向矩形聚能药包预裂爆破机理分析 |
2.1 矩形聚能装药装置 |
2.2 矩形聚能药柱预裂爆破机理分析 |
3 聚能药包预裂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型构建 |
3.2 计算力学参数选择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3.1 炸药爆轰过程岩体应力场分布 |
3.3.2 沿炮孔中心竖直方向应力分布 |
3.3.3 沿炮孔中心水平方向应力分布 |
4 矩形聚能药柱预裂爆破现场试验 |
4.1 参数计算 |
4.2 现场试验参数选择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3)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采空区对铁路运营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空区变形研究方法 |
1.2.2 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研究 |
1.3 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煤层群采空区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 |
2.1 采空区空间分布 |
2.2 采空区地表变形破坏特征 |
2.3 煤层群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特点 |
2.4 覆岩变形移动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SI顶板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基于H-B破坏准则顶板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
3.2.1 基于H-B破坏准则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
3.2.2 地质强度指标GSI确定方法改进 |
3.2.3 岩体扰动系数取值方法研究 |
3.3 岩体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3.3.1 粘聚力变化规律分析 |
3.3.2 内摩擦角变化规律分析 |
3.4 工程实例应用 |
3.4.1 顶板岩体力学参数 |
3.4.2 顶板扰动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
3.5 小结 |
第4章 缓倾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研究 |
4.1 小型采空区稳定评价分析 |
4.1.1 普氏塌落拱法 |
4.1.2 洞顶坍塌堵塞法 |
4.1.3 力学平衡临界深度法 |
4.2 煤层群采空区顶板覆岩沉降预测 |
4.2.1 倾斜煤层群采空区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2 采空区顶板变形规律分析 |
4.2.3 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分析 |
4.2.4 地表水平变形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变形评价标准及治理深度分析 |
5.1 铁路采空区安全稳定评价标准 |
5.1.1 采空区沉降允许值 |
5.1.2 采空区倾斜允许值 |
5.1.3 采空区水平移动允许值 |
5.2 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治理深度分析 |
5.3 采空区沉降观测分析 |
5.3.1 沉降观测网建立 |
5.3.2 沉降观测稳定标准及观测周期 |
5.3.3 沉降观测分析 |
5.3.4 变形观测与计算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强涌水隧道长距离反坡施工及涌水处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
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 水文地质条件 |
1)含水岩组 |
2)裂隙水类型 |
3 强涌水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
3.1 强涌水段特征分析 |
3.2 强涌水原因分析 |
3.2.1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 |
1)补给条件 |
2)径流、排泄特征 |
3)动态变化特征 |
3.2.2 围岩节理、裂隙发育作用 |
4 隧道强涌水段整治与施工 |
4.1 涌水灾害整治 |
4.1.1 洞壁及初期支护渗流水特征 |
4.1.2 掌子面涌水特征 |
4.2 强涌水段长距离反坡施工技术 |
4.2.1 围岩涌水监测 |
4.2.2 开挖方案选用 |
4.2.3 综合排水方式 |
4.2.4 防排系统及支护形式 |
4.3 涌水预防措施 |
5 结语 |
(5)爆破载荷下岩体面内斜交节理端部的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应力波入射斜交节理岩体的传播方程 |
2.1 双曲线节理本构模型(BB模型) |
2.2 理论基础 |
2.3 应力波入射斜交节理的传播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特性 |
3.1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3.2 节理端部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 |
3.3 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场和位移场表达形式 |
3.4 入射波函数的选取 |
3.5 反射波函数和透射波函数 |
3.6 斜交节理端部应力分析 |
3.7 斜交节理端部位移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节理长度、入射波幅值和临界角对斜交节理端部动力响应的影响 |
4.1 节理长度对斜交节理端部动力响应的影响 |
4.2 入射波幅值对斜交节理端部动力响应的影响 |
4.3 临界角对斜交节理端部动力响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斜交节理岩体裂纹扩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
5.1 试样制备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验证理论 |
5.4 斜交节理岩体爆破试验 |
5.5 斜交节理岩体循环爆破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HHT分析节理岩体的爆破累积损伤效应 |
6.1 HHT原理 |
6.2 爆破振动信号监测 |
6.3 节理岩体的爆破累积损伤效应 |
6.4 LS-DYNA对比分析岩体的累积损伤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与特点 |
2.1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及地下厂房洞室群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脆硬玄武岩 |
2.2.2 柱状节理玄武岩 |
2.2.3 层间错动带 |
2.2.4 地应力及围岩分类 |
2.3 围岩变形特征与控制要求 |
2.3.1 脆硬玄武岩变形特性 |
2.3.2 层间错动带变形特性 |
2.3.3 洞室群围岩变形联动关系 |
2.3.4 白鹤滩洞室群围岩变形控制相关要求 |
3 洞室群围岩变形时空调控技术 |
3.1 超前预控制 |
3.2 垂直薄分层 |
3.3 平面细分区 |
3.4 进尺短步长 |
3.5 爆破精细严 |
3.6 快速强支护 |
3.7 全程勤量测 |
3.8 数据快反馈 |
3.9 动态反演优化 |
4 洞室围岩变形调控案例 |
4.1 主厂房顶拱变形控制 |
4.1.1 顶拱锚固观测洞 |
4.1.2 顶拱分层分区分步开挖支护 |
4.1.3 主厂房下挖过程中围岩变形控制 |
4.2 高边墙层间错动带变形控制 |
4.2.1 置换主支洞联合抗剪系统 |
4.2.2 超前深层锚固及锁口加固系统 |
4.2.3 层间错动带C2处理效果 |
5 结论 |
(7)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强突涌水灾害 |
1.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1.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2 高强度硬岩岩爆灾害 |
2.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2.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3 软岩持续大变形灾害 |
3.1 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3.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4 巨石垮塌灾害 |
4.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4.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4.2.1 围岩结构垮塌灾害风险评价 |
4.2.2 隧道潜在垮塌结构加固 |
5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 |
5.1 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5.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
6 结论与展望 |
(10)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防冲适用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机理分析及类型划分 |
1.1 防冲机理对比分析 |
1.2 现场防治类型划分 |
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2.1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防冲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
2.2 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 |
2.3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
2.4 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 |
3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力构协同防冲工程实践 |
3.1 工程现场概况 |
4 结论 |
四、爆破裂隙的形成机制与发育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主动超前爆破预制顶板裂隙断顶卸压护巷技术[J]. 高晓进,张震,徐刚,黄志增,海永夫.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2
- [2]复杂破碎岩体矩形聚能药包预裂爆破试验研究[J]. 许守信,黄绍威,李二宝,杨海涛. 金属矿山, 2021(11)
- [3]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研究[D]. 王清秋.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4]强涌水隧道长距离反坡施工及涌水处治关键技术研究[J]. 夏邵君,党亮.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1(18)
- [5]爆破载荷下岩体面内斜交节理端部的动力特性研究[D]. 胡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6]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J]. 樊启祥,汪志林,何炜,林鹏,王红彬,徐建荣,段杭.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09)
- [7]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8)
- [8]深埋弱胶结薄基岩厚煤层开采顶板动载冲击效应产生机制试验研究[J]. 王家臣,王兆会,唐岳松,李猛,常坤林,弓昊,徐国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12)
- [9]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破坏机制及裂纹密度试验研究[J]. 王伟,梁渲钰,张明涛,贾泽钰,张思怡,王奇智. 岩土力学, 2021(10)
- [10]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防冲适用性对比分析[J]. 赵善坤.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