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参数估计解决对流层延迟

使用多参数估计解决对流层延迟

一、利用多参数估计法解算对流层延迟(论文文献综述)

蔡舒,劳源基,李孟恒,覃团发[1](2020)在《融合对流层模型及其在精密单点定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受实测气象参数的限制,使用标准大气参数的传统对流层模型的精度并不高;使用参数估计法的精密对流层模型增加了观测方程的待估参数,影响收敛速度.针对实测气象参数缺失的情况,提出一种融合对流层模型,使用两种非实测气象参数模型分别计算出平均海平面处和测站处的气象参数,再利用Saastamoinen模型经验公式求解天顶对流层延迟(ZTD).利用RTKLIB软件进行精密单点定位(PPP)实验.提出的融合对流层模型摆脱了实测气象参数的限制,解算结果表明:使用该模型时,在东、北、天方向的定位精度分别比Saastamoinen模型提高16 mm、1 mm、2.2 mm,比MOPS模型提高13.8 mm、0.7 mm、1.6 mm,比GPT/UNB3m+Sa模型提高2.9 mm、0.4 mm、0.7 mm,在天、北方向的定位精度接近参数估计模型,实现了PPP定位精度的提高.

刘金海[2](2020)在《多频多模GNSS高精度差分定位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以及欧盟的Galileo。随着多模GNSS的建设推进和不断完善,各系统都将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频率,卫星导航已经迈进了多系统多频率并存与互操作时代。利用多频多模观测数据融合,对现有精密定位技术性能的提升和保障GNSS进一步拓展应用至关重要。基于这些背景,本文围绕多频多模GNSS高精度差分定位模型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到多系统多频率融合处理中不同系统观测值的定位偏差、不同频率观测值的定位偏差、差分系统间偏差和差分频率间偏差的处理策略,进而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解决结果的一致性、提升定位的精度,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发展了一种适用于不同长度基线的RTK定位模型发展了一种适用于不同长度基线的RTK定位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伪距观测值和相位宽巷组合观测值进行双差宽巷模糊度的计算和固定,并将双差宽巷整周模糊度固定的相位宽巷组合观测值作为测距精度较高的伪距观测值,然后利用该相位宽巷组合观测值(视为伪距观测值)和相位无电离层组合观测值进行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固定,进而实现RTK定位。结果表明:短基线情况下,高精度的宽巷相位组合观测值与载波相位无电离层观测值组合(LWLC)方法和单频伪距和载波相位组合(P1L1)方法定位精度相当,而伪距和载波相位无电离层组合(PCLC)定位结果相对较差;中、长基线情况下,LWLC方法的定位精度略优于PCLC方法,但显着优于P1L1方法。这些结论综合说明LWLC方法因采用了模糊度固定的相位观测值代替低精度的伪距观测值,在不同长度基线条件下都可以提供高精度的RTK定位结果。2.建立了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处理模型(1)详细分析了相对定位中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的特性,给出了定位偏差的作差处理方法和实时估计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基线所求得的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存在差异;相同基线不同天所求得的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表现出一致性和周期性;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的直接作差法和参数估计模型都可以得到与单系统一致的定位结果;直接作差法和参数估计模型得到的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在连续多天相同时间段内保持一致且相对稳定。(2)详细分析了相对定位中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特性,给出了定位偏差的作差处理方法和实时估计模型。结果表明:RTK中不同频率观测值的定位结果存在mm-cm的差异;GPS L1和L2观测值的定位偏差比BDS B1和B2观测值的定位偏差小,并且更加稳定;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直接作差法和参数估计模型都可以得到与单一频率一致的定位结果;通过直接作差法和参数估计模型得到的不同频率观测值的定位偏差在连续多天相同时间段内保持一致且相对稳定。3.提出了差分系统间偏差和差分频率间偏差的处理模型(1)详细分析了差分系统间偏差(Differential Inter-System Bias,DISB)的特性,提出了差分系统间偏差的改正模型和实时估计模型。结果表明:GPS与BDS系统间差分模型中,不同频率(L1-B1、L2-B2)上伪距和相位DISB不同,但是在一个连续的观测时间段,伪距和相位DISB均保持稳定。伪距DISB序列相对平均值的波动在±1 m以内,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小于0.45 m;而相位DISB序列相对平均值的波动在±0.05周以内,STD小于0.01周。在接收机类型相同的基线中,伪距DISB数值较小;在接收机类型不同的基线中,伪距DISB数值可达数米量级。DISB改正模型和实时估计模型可以提高定位结果的一致性,与经典系统内差分模型的定位结果相比,定位精度可以提高约30%。(2)详细分析了差分频率间偏差(Differential Inter-Frequency Bias,DIFB)的特性,提出了差分频率间偏差的改正模型和实时估计模型。结果表明:GPS和BDS频率间差分模型中,GPS L1-L2和BDS B1-B2对应的伪距和相位的DIFB不同,但是在一个连续的观测时间段,伪距和相位DIFB相对稳定。伪距DIFB序列相对平均值的波动在±2 m以内,STD小于0.5 m;相位DISB序列相对平均值的波动在±0.1周以内,STD小于0.015周。DIFB改正模型和实时估计模型均可以提高定位结果的一致性,与经典频率内差分模型的定位结果相比,定位精度可以提高约30%。4.分析验证了BDS-3新信号的双差网络RTK和非差网络RTK定位性能基于区域参考站网接收到的BDS-3新信号的伪距和相位观测值,可以获得厘米级精度的双差大气延迟改正数。在双差网络RTK(Network Real-Time Kinematic,NRTK)模式下,使用参考站网得到的双差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改正数,对流动站附近的虚拟参考站的双差大气延迟改正数,从而生成虚拟参考站的观测值,并与流动站构成超短基线RTK定位可以实现流动站厘米级的定位;在非差网络RTK(Undifferenced Network RTK,URTK)模式下,利用用户站的近似坐标插值出来的非差改正数,对用户站非差观测值进行改正,然后采用PPP模式进行瞬时模糊度固定,亦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随着BDS-3的全面建成并正式开通服务,这将有助于BDS与其它GNSS融合来实现更精确和更稳定的实时动态定位服务。

张红利[3](2020)在《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流层延迟是现代空间测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模型法减少对流层延迟影响。由于气象因素的时变性与空间差异性,同一模型求解全球或大范围内的对流层延迟,模型值与实际值存在误差,因此,小范围求解需建立相应的对流层延迟模型。本文通过解算实测数据,对不同测站、不同时间尺度解算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探究空间位置、时间尺度同对流层延迟变化之间的关系。从对流层延迟修正原理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大气分层模型、大气折射指数及两种映射函数。依托NMF(Neill Mapping Function)模型理论,在小范围(纬度差<15°)内建立干项系数不变、湿项系数以时间列表、增加高度改正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最后讨论了小时尺度上对流层延迟的应用。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使用GAMIT软件对同一测站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数据及同一时间不同测站上的数据进行解算并可视化成图处理,发现不同时间跨度同一测站的对流层延迟年变化趋势一致,月变化规律不同;小时间尺度下空间位置较远的测站对流层延迟变化曲线无相关性,同一测站时间间隔为一年的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完全不同。对香港两个测站2016年7月份的实测数据进行解算,发现二者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得出小范围内短期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的结论。(2)小范围内测站结合实时气象数据解算日对流层延迟,可减小气象元素代表性误差,高密度解算可提高对流层延迟预测精度。基于Python语言对解算的日对流层延迟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一键可视化(已申请发明专利),相比于使用Excel软件,该方法将可视化时间由约9.6h缩减到5min以内,分析效率大幅提升。(3)研究对流层延迟模型同气象元素间的关系,基于NMF模型提出区域范围内干项系数不变,湿项系数以时间列表并加入高度改正的映射函数的精化模型,使用HKSL测站50天的数据进行解算,通过精化模型、Saastamoinen(SA)模型、NMF模型结果与真值(该站同期的IGS中心数据)进行对比,精化模型解算结果与真值一致性更强。(4)短时对流层延迟的应用,使用小时尺度的对流层延迟数据预测短期PM2.5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符合置信度为95%的检验条件下,小时尺度的对流层延迟数据可以准确预测短期PM2.5浓度变化。

蔡舒[4](2020)在《精密单点定位性能分析与对流层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是基于单个接收机,借助精密星历和钟差等产品可实现米级到毫米级定位效果的高精度定位技术。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技术的发展,用户对PPP定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GNSS信号经过对流层时发生传播延迟,如何减少对流层延迟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一直是PPP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易于建模和计算,利用映射函数可以实现实际路径对流层延迟和ZTD的转化。现有的参数估计法与模型修正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修正对流层延迟,但前者求ZTD会导致待估参数增加而降低收敛速度;后者虽然方便快捷,但没有实测气象参数时精度较低。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开源卫星软件RTKLIB分析了不同分析中心的精密星历和不同的对流层模型分别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为提高定位精度,本文根据观测数据质量分析结果设计了解算策略,进行了多组PPP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分析中心的精密星历均可以使PPP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定位精度存在一些差距,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精密星历;对流层模型的选择对定位精度有较大的影响,使用Estimate ZTD模型时各方向上的定位精度与使用Saastamoinen模型时相比,最小提高了92.5%,最大提高了320.80%。2.针对实测气象参数缺失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融合对流层模型。在对流层模型中,MOPS模型和GPT2w模型都属于非实测气象参数模型,前者可计算出平均海平面处的气象参数,后者可计算出测站处的气象参数。在缺失实测气象参数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对流层模型,使用两种模型法计算出气象参数,利用Saastamoinen模型经验公式求解ZTD,该模型与传统Saastamoinen模型相比,摆脱了实测气象参数的限制。3.基于上述融合对流层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PP后处理方案。RTKLIB中设置了两种传统对流层模型和两种使用参数估计的精密对流层模型。精密对流层模型增加了观测方程的待估参数,影响收敛速度。受到实测气象参数的限制,在RTKLIB中使用标准大气的传统对流层模型的精度并不高。本文基于上述融合对流层模型,提出一种基于RTKLIB的新型PPP后处理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摆脱了实测气象参数的限制,对应的PPP在东、北、天方向的定位精度分别是Saastamoinen模型的2.25倍、1.56倍、1.43倍,是MOPS模型的2.08倍、1.39倍、1.31倍;在天、北方向的定位精度接近高精度参数估计模型,实现了对PPP定位精度的提高。

刘帅令[5](2020)在《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对流层延迟误差是影响GNSS导航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消除对流层延迟误差的一般方法是运用对流层延迟模型进行改正。目前普遍采用的经验模型都是针对全球或者大区域范围建立的,在小区域范围内的使用中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且部分对流层改正模型需要气象数据。当前各省市陆续建立了CORS系统,其凭借实时、全天候、时空分辨率高等优势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GAMIT软件解算河南省CORS网观测数据,建立了适用于河南地区的只需时间和位置参数的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改正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ARIMA模型对单个CORS站点的模型误差进行补偿改正并将其应用到区域大气可降水量反演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河南地区对流层天顶延迟的时空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对流层天顶延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单峰变化特性,在空间分布上,对流层天顶延迟与测站高程近似呈负指数关系。(2)在分析河南地区对流层天顶延迟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河南地区的无气象参数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经检验新建区域模型估算对流层天顶延迟的平均精度约为2cm,其改正精度优于传统的EGNOS模型,改正精度提高了约2-3倍。(3)针对单个CORS网基站,建立了ARIMA补偿模型对新建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的误差进行改进,改进后ARIMA补偿模型的精度在1cm左右,且能更精确的反映出对流层天顶延迟的实际起伏变化情况。(4)采用Nanyang探空站气象资料建立了适合南阳地区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单因子和多因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其精度均优于经验Bevis模型,多因子模型精度略优于单因子模型。(5)以新建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和ARIMA补偿模型结合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单因子模型计算南阳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并以探空站计算的PWV为参考值评估其精度,结果表明,上述模型计算的PWV的均方根误差为4.7mm,平均绝对误差为3.6mm,预测曲线走势与参考值基本一致。在缺乏实测气象参数时,利用该方法反演南阳地区PWV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靳少飞[6](2020)在《北斗精密相对定位与测速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区别于其它导航系统北斗在星座构成、信号生成和信号频率等方面有其自身特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北斗相对定位和测速,已广泛应用于形变监测、工程测量、交通运输、飞行器控制、船舶航行和车辆检测等领域。因此有必要针对北斗系统的相对定位和测速误差和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概括如下:(1)依据基线长度,给出了不同基线长度下的相对定位模型。分析了中/长基线相对定位的主要误差源及其误差大小,并给出了具体的改正方法。给出了卡方检验、F检验、正态性检验和白噪声检验等多种解算控制和检核的方法。(2)通过科廷大学零基线数据,计算了不同类型卫星观测值的零基线残差大小,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频率观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从双差残差观测值方差中提取非差观测值方差的方法,并且基于高度角模型分析了GEO、IGSO和MEO不同卫星的误差特性。分析了北斗MP观测值和MW观测值的观测值特性。(3)介绍了中/长基线相对定位中常用的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改正方法,基于香港CORS四条基线长度不同的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其站间电离层残差并分析了其误差大小与特点。通过残差方差和自相关系数,分析了消电离层模型和电离层参数估计模型的优缺点。利用IGS事后对流层数据分析了BJFS和URUM测站的经验模型计算对流层的精度,给出了相对定位中高精度对流层误差处理方法。最后利用实测数据分别分析了电离层与对流层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4)为了解决在双差定位过程中参考星变化导致双差模糊度产生突变的问题,提出了估计站间单差模糊参数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并给出了其具体的实现公式。通过对Ratio值的数学原理的分析,指出了经验法确定Ratio值的缺点,提出了理论上更加严密的通过F分布确定Ratio值的方法。给出了北斗消电离层模型的模糊度固定方法,即通过Rounding算法利用MW组合观测值先固定宽巷模糊度,然后再固定窄巷模糊度。(5)基于载波相位差分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历元星间双差的方法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模型,通过对载波相位进行历元和星间双差,计算历元间的相对距离,从而求取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对于载波相位差分的方法,本方法通过观测值的星间做差可以进一步的消除接收机钟差在历元间不一致的影响。引入了模糊度参数,通过固定双差模糊度来减弱或消除历元间周跳和观测噪声所引起的误差,从而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该论文有图78幅,表18个,参考文献94篇。

艾力·库尔班,何秀凤,章浙涛[7](2020)在《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案对GPS/BDS动态PPP定位精度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高精度导航定位易受到对流层延迟误差影响的问题,提出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组合定位的方法进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以GPS定位结果为参照,对GPS/BDS组合定位结果进行评估;然后对比分析传统方法(无改正方案)、Saastamoinen模型和天顶对流层延迟(ZTD)参数估计法得到的GPS/BDS组合PPP结果差异。实验结果表明:GPS/BDS组合定位相对于GPS有利于提升定位解算精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缩短收敛时间;3种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案对PPP定位精度的影响有所不同,水平方向定位精度差异较小,高程方向定位精度有着显着差异;Saastamoinen模型和ZTD参数估计法收敛时间基本保持一致,平均收敛时间大约为60 min,而传统方法平均收敛时间为90 min;此外,采用Saastamoinen模型得到的定位精度表现最佳,可以为GPS/BDS组合动态PPP定位提供1.20 cm以内的水平精度和3.00 cm以内的高程精度。

聂檄晨[8](2020)在《对流层天顶湿延迟模型及水汽反演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流层湿延迟(ZWD)是影响GNSS导航与定位精度的因素之一,同时ZWD也可以直接用于反演大气天顶可降水量(PWV)。模型修正法由于自身优势已经成为了目前深入研究对流层延迟的方法。但是传统的无气象参数ZWD模型一方面数据资料非常庞大,另一方面不适合我国这种地区辽阔,地势复杂化的区域。本文在利用探空资料获取了中国区域的近似真值的ZWD值,分析了中国地区ZWD的时空变化规律。然后基于此建立了中国区域无气象参数的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WD模型,并验证其在昆明地区大气水汽反演中的实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探空资料获取中国区域ZWD的方法从大气折射理论入手,利用探空站点资料获取对流层天顶延迟(ZTD)。然后利用GGOS Atmosphere中心提供的对流层天顶干延迟(ZHD)产品,比较了几种传统模型的ZHD模型的精度,并结合国内 4 个 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站的 ZHD 数据,得出 Saastamoinen模型的ZHD(S)值精度最高,可达到毫米级的结论。利用ZWD=ZTD-ZHD的关系式,得到中国区域的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WD值。并利用VMF1格网对流层延迟产品,通过ZWD高程归化和格网内插的方法验证获取的中国区域ZWD值,结果可靠,精度约为3.2mm。(2)中国区域ZWD的时空特征分析分析2013-2017年ZWD均值与探空站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关系,并借助国内8个探空站点的ZWD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ZWD与站点的纬度和海拔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而与站点的经度无关的结论。并且站点每年的ZWD平均值和振幅呈现出随纬度φ和海拔h增加而减小的规律。再分析2013-2017年86个探空站点的ZWD时间变化规律,发现ZWD值冬季低、夏季高的以年为周期的振荡变化规律,振荡范围基本在0~400mm,并且ZWD变化曲线的几何图形与“余弦函数”或者“二次函数”曲线最为接近。(3)中国区域ZWD模型研究基于中国区域ZWD的时空特征分析,使用2013-2017年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两种以站点纬度、海拔与年积日为参数的ZWD模型——CZWD模型(余弦函数模型)和QZWD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并用2018年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经过模型对比分析,2013-2017年EGNOS-ZWD模型(简记为ZWD(E))偏差平均值为-51.1mm,说明ZWD(E)模型在中国区域有系统误差。其次2013-2017年CZWD模型平均中误差为±3 8.3mm,而QZWD模型中误差±32.7mm,均优于ZWD(E)模型(±56.3mm)。2018年CZWD模型和QZWD模型的精度(±38.7mm和±32.1mm)比ZWD(E)模型(±53.6mm)分别提高了约27.8%和40.1%。实例结果表明,二次函数形式的QZWD模型精度优于CZWD模型。从Harbin单个站点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QZWD模型顾及了 ZWD在夏季时的急剧变化特征。(4)QZWD模型应用于大气水汽反演分析中国区域加权平均温度的时空特征之后,建立一个无气象参数的Tm模型——NTm模型,并与GPT2w-Tm模型比较,发现精度相当。且对比NTm模型与传统的BTm模型对水汽反演的影响差别很小,因此认为NTm模型足够适用中国区域的大气水汽反演(PWV)。2013-2018年每年计算的PWV偏差和中误差都很接近,平均偏差为0.2mm,中误差为±4.1mm。选用精度更优的QZWD模型,结合NTm模型实现大气水汽反演。2013-2018年每年计算的PWV偏差和中误差都很接近,平均偏差为0.2mm,中误差为±4.1mm。利用昆明地区的2013年探空资料反演大气水汽,发现QZWD模型反演计算出的PWV12个月的平均中误差为±3.3mm,比EGNOS模型反演计算出的PWV精度±5.2mm更高,高出约36%。在无气象参数的情况下,利用中国区域的QZWD模型和NTm模型来计算中国区域的天顶大气可降水量既方便简单,也有一定的实用性。

杨旭[9](2019)在《多卫星导航系统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模型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Real Time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RT-PPP)是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GNSS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围绕RT-PPP数据处理模型精化与方法优化问题,重点开展了RT-PPP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实时卫星钟差估计与预报模型、区域对流层与电离层误差实时估计与建模方法研究,并研制了一套以RT-PPP为核心的实时精密定位服务原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RT-PPP中周跳探测与修复的主要难点,即电离层延迟具有时变特性,导致电离层延迟活跃条件下,窄巷观测值的周跳较难修复。对此提出了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Kalman滤波历元间电离层延迟(DID)在线建模与预测方法,通过DID预测值辅助进行周跳探测与修复。利用该方法对双/三频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周跳探测,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GF与MW周跳探测方法,利用预测的DID值可有效辅助小周跳、大周跳、连续周跳和不敏感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尤其是对窄巷观测值的周跳修复效果更加显着。2)考虑地面监测站(分布与数量)对GNSS卫星超快速轨道确定和实时钟差估计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论文基于选站构型优劣评价指标,利用格网控制理论与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站空间构型的随机优化选站算法,该算法可实现几何分布和测站质量均占优的测站列表快速自动选取。利用201个IGS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较传统格网法可平均提高GPS超快速观测、预报轨道以及实时钟差精度17.15%、19.30%与31.55%;同时,在随机抽样实验次数设置为100000的条件下,当测站数分别为10、50、90个时,相应的选站耗时低于2.22、6.65、14.15min。3)针对RT-PPP中实时数据流存在中断、延迟等问题,提出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kalman滤波钟差预报超短期/短期模型;同时,顾及卫星钟差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发展了一种利用星间相关性的Kalman钟差预报策略。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连续27天GBM事后和CLK93实时钟差产品进行预报实验,结果表明:顾及卫星钟差间相关性,在事后钟差预报中可获得较优的结果,如:预报6小时北斗卫星钟差,较传统方法(顾及周期项与趋势项)精度可提高约50.00%。由于实时钟差中卫星间相关性较弱,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kalman滤波钟差预报模型在实时钟差预报中性能更优,实时预报1分钟的北斗卫星钟差,较传统Kalman滤波预报精度可提升11.19%。4)针对RT-PPP中天顶对流层延迟(ZTD)参数估计易受水汽变化影响问题,提出了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Kalman滤波方法来提高实时ZTD估计精度。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北斗分析中心(CUM)平台,利用实时估计的北斗/GPS钟差产品进行了ZTD解算实验,结果表明:(1)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可动态调整ZTD参数估计中的随机模型,实现待估参数误差的自适应修正;(2)针对对流层延迟变化较快的情况,可抑制异常值的硬性,改善了ZTD估计精度,在实时ZTD解算中更加显着;(3)较传统ZTD估计方法,论文所提方法可提升实时ZTD精度20.7%(GC)、20.2%(G),事后ZTD精度22.1%(GRCE)、21.9%(GRC),18.4%(GR),15.9%(GC),15.2%(GE),12.1%(G)。5)为实现ZTD实时建模,基于上述方法实时估计的ZTD产品,论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进行区域实时ZTD建模。利用香港CORS网连续5天北斗/GPS观测数据,构建了该区域实时ZTD模型。以四参数模型为参考对构建的ZTD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可实现与四参数模型相当的ZTD建模效果(mm级);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四参数模型建模的平均偏差与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25mm与9.17mm;对于处于测区平均高程面站点的建模,支持向量机法较四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6)针对RT-PPP的电离层延迟误差建模问题,本文基于球谐函数模型构建了全球实时电离层延迟误差模型,分析了时间分辨率为5min、15min、30min、1h、2h的小区域(经度差5°、纬度差2.5°)实时电离层变化特征。实验结果显示:电离层在纬度方向上的变化大于经度上的变化;时间分辨率成增倍数增大时,电离层变化量呈相同趋势。同时,为了提高实时电离层延迟误差提取精度,本文对比分析了传统的载波平滑技术与RT-PPP技术,并利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了区域电离层延迟误差实时建模。利用香港CORS网连续5天GPS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电离层建模实验,结果表明:RT-PPP技术较载波平滑技术在提取实时电离层延迟误差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且人工智能技术在实时电离层建模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7)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RT-PPP数据处理模型和方法,基于CUM平台,设计研制了一套以RT-PPP为核心的实时精密定位服务原型系统。利用i GMAS、MGEX/IGS观测数据实时流,CUM、CNES实时精密产品数据流,对系统的实时位置、大气误差增强服务能力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模型与算法,运行稳定、可靠。该论文有图114幅图,表37个,参考文献224篇。

程俊兵[10](2019)在《复杂环境中BDS快速精密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定位导航、地理测绘、形变监测、灾害预警、飞行器姿态测量等民用和军事领域,并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GNSS不仅能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且是智慧交通、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空基础设施。我国自主开发建设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已经于2018年12月宣布全球组网完成,初步具备了为全球用户提供授时和导航定位服务的能力。随着BDS的快速推广和不断完善,人们对BDS精密定位的可靠性、连续性,特别是实时性需求日益提高。然而,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大多处于BDS卫星信号被遮挡和反射的城市峡谷等复杂环境中,遮挡和反射会产生多径和非视距效应,导致BDS接收机捕获信号时间延长、定位精度下降,甚至出现频繁失锁和周跳等严重影响精密定位的现象。除了接收机外部观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BDS独特的星座结构还会产生显着的码偏差,导致BDS精密定位性能进一步下降。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复杂环境中BDS精密定位实时性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BDS三频信号线性组合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冗余度,而且可以扩大波长、减小电离层延迟等误差,是提高BDS精密定位性能的常用技术手段。然而,三频观测数据会增加捕获卫星信号的时间和检测错误率,特别是在城市峡谷等复杂环境中。本文利用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INS)与BDS定位优势互补性强和BDS信号具有稀疏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的SINS辅助BDS卫星信号快速捕获方法。首先,利用SINS的速度信息缩小BDS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率搜索范围;然后,在稀疏化BDS信号的基础上,两次应用CS理论依次以粗捕获和精捕获方式压缩测量BDS信号,实现在输入信号信噪比不变前提下快速确定码相位;最后,采集城市峡谷中的真实BDS数据对提出方法与另外两种经典捕获方法进行对比性测试。结果表明提出方法不仅能提高BDS卫星信号捕获检测概率、减小平均捕获时间,而且能确保输入信号信噪比不变的同时,减小相关器数量和计算量。(2)BDS的星座结构不同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为了提高卫星利用率,BDS利用高轨卫星扩大信号覆盖范围、实现短报文通信同时,也使三类BDS卫星都产生了码偏差,扩大了伪距误差。另外,接收机观测环境引起的多径和非视距等误差进一步扩大了伪距误差,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中。本文通过分析三类BDS卫星码偏差特性,首先利用高度角模型校正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nclined Geo Synchronous Orbit,IGSO)/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码偏差;然后,根据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卫星码偏差具有周期性且变化缓慢的特点,引入经验模态分解处理前一天的伪距误差得到码偏差作为当天伪距的误差补偿量;最后,根据高度角和载噪比可以衡量大气延迟误差和多径误差的特性,建立联合高度角和载噪比的自适应超宽巷(Extra-Wide Lane,EWL)模糊度解算模型,提高浮点模糊度精度和模糊度固定成功率。(3)BDS三频模糊度解算过程中,宽巷(Wide Lane,WL)和窄巷(Narrow Lane,NL)模糊度的快速可靠固定是实现分米级和厘米级精密定位的关键。然而,中长基线引起的大气延迟误差会降低宽巷和窄巷模糊度的解算性能,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中。本文提出一种最小噪声约束的BDS三频模糊度解算方法。首先,根据组合观测值与电离层延迟误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模糊度已经确定的EWL1观测值反解出EWL2观测值的电离层延迟误差,并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将处理结果以误差补偿方式从EWL2观测值中扣除,提高EWL2浮点模糊度精度,加快模糊度固定;然后,在NL模糊度固定模型中加入三频伪距,以同时满足电离层无关、几何无关和观测噪声最小,尽可能减小NL模糊度总噪声水平,提高NL模糊度固定成功率,进而得到BDS精密定位结果;最后,定位结果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后验测量值更新SINS的定位参数,减小不断累积的SINS定位误差,形成SINS与BDS的耦合闭环。采集城市峡谷环境中的真实BDS数据验证提出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方法不仅缩短了模糊度固定时间,而且提高了BDS精密定位可靠性。

二、利用多参数估计法解算对流层延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多参数估计法解算对流层延迟(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对流层模型及其在精密单点定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对流层模型及原理
    1.1 Saastamoinen模型
    1.2 MOPS模型
    1.3 GPT2w模型
2 融合对流层模型算法
    2.1 MOG-Sa模型的算法流程
    2.2 MOG-Sa模型的计算过程
3 算例分析
    3.1 实验数据及PPP参数配置
    3.2 解算结果分析
        1) 单天解的偏差曲线分析
        2) 定位误差的RMS值分析
4 结束语

(2)多频多模GNSS高精度差分定位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差分定位模型方面
        1.2.2 双差偏差处理方面
        1.2.3 网络RTK方面
        1.2.4 BDS-3 新信号方面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2.1 经典RTK模型
        2.1.1 观测模型
        2.1.2 随机模型
    2.2 系统间差分和频率间差分的RTK模型
        2.2.1 系统间差分模型
        2.2.2 频率间差分模型
    2.3 双差观测量误差处理
        2.3.1 电离层延迟误差
        2.3.2 对流层延迟误差
    2.4 参数估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适用于不同长度基线的RTK定位模型
    3.1 函数模型
        3.1.1 单频伪距和载波相位组合(P1L1)
        3.1.2 伪距和载波相位无电离层组合(PCLC)
        3.1.3 宽巷相位和载波相位无电离层组合(LWLC)
    3.2 随机模型
    3.3 验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及不同系统和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 RTK 模型
    4.1 顾及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的RTK模型
        4.1.1 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的改正模型
        4.1.2 不同系统观测值定位偏差的参数估计模型
        4.1.3 验证与分析
    4.2 顾及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RTK模型
        4.2.1 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改正模型
        4.2.2 不同频率观测值定位偏差的参数估计模型
        4.2.3 验证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顾及差分系统间偏差和差分频率间偏差的RTK模型
    5.1 函数模型
        5.1.1 DISB和 DIFB事后估计模型
        5.1.2 DISB和 DIFB实时估计模型
        5.1.3 DISB和 DIFB改正模型
    5.2 验证与分析
        5.2.1 DISB稳定性分析
        5.2.2 DIFB稳定性分析
        5.2.3 DISB改正模型和实时估计模型分析
        5.2.4 DIFB改正模型与实时估计模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BDS-3新信号双差网络RTK与非差网络RTK性能评估
    6.1 双差网络RTK
        6.1.1 参考站双差观测模型
        6.1.2 虚拟参考站观测模型
        6.1.3 流动站双差观测模型
    6.2 非差网络RTK
        6.2.1 参考站非差改正数生成
        6.2.2 流动站星间单差定位解算
    6.3 双差网络 RTK与非差网络 RTK的比较
    6.4 BDS-3 新信号NRTK和 URTK性能分析
        6.4.1 数据采集
        6.4.2 双差观测值改正数分析
        6.4.3 流动站定位精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全球对流层延迟模型现状
        1.3.2 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气折射延迟基本理论
    2.1 雷达观测技术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2.2 子午环观测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2.3 人造地球卫星目视观测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2.4 空间测地技术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2.5 大气折射(率)指数
    2.6 地球大气的分层结构与模型
    2.7 常用的映射函数模型
    2.8 本章小结
3 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应用
    3.1 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
    3.2 GAMIT软件解算对流层延迟
        3.2.1 GAMIT软件简介
        3.2.2 GAMIT软件组成
    3.3 GAMIT软件解算ZTD
        3.3.1 GAMIT软件解算ZTD设置
        3.3.2 GAMIT软件解算ZTD流程
        3.3.3 GAMIT软件解算实例
    3.4 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层延迟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对流层延迟解算数据的可视化处理
    4.1 实验数据
        4.1.1 实验数据来源
        4.1.2 实验数据结构分析
    4.2 解算数据可视化处理算法
        4.2.1 Python语言简介
        4.2.2 基于Python语言的可视化处理算法
    4.3 解算数据可视化处理流程
    4.4 解算数据可视化处理结果
        4.4.1 可视化分析器处理步骤及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NMF的精化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
    5.1 气象元素与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关系
    5.2 地形高与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关系
    5.3 考虑实测气象数据与地形高的精化算法
    5.4 小时尺度ZTD数据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精密单点定位性能分析与对流层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PPP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 对流层延迟修正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2.3 RTKLIB的发展与应用
    1.3 研究工作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精密单点定位基本原理
    2.1 PPP的函数模型
        2.1.1 PPP原始观测值函数模型
        2.1.2 PPP无电离层函数模型
    2.2 PPP各项误差分析
        2.2.1 与卫星相关的误差
        2.2.2 与接收机端相关的误差
        2.2.3 与信号传播路径相关的误差
    2.3 RTKLIB与 PPP
        2.3.1 RTKLIB中的精密星历和卫星钟差处理
        2.3.2 RTKLIB中的对流层修正模型
        2.3.3 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
        2.3.4 参数估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密单点定位误差模型分析
    3.1 IGS及全球各大分析中心
    3.2 GNSS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3.2.1 实验工具选择与实验数据来源
        3.2.2 实验结果分析
    3.3 PPP实验参数设置
    3.4 PPP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4.1 静态PPP实验结果分析
        3.4.2 动态PPP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流层延迟修正的基本原理
    4.1 大气结构及对流层延迟的修正方法
        4.1.1 大气结构
        4.1.2 GNSS信号发生对流层延迟的原理
        4.1.3 对流层延迟的修正方法
    4.2 实测气象参数模型
        4.2.1 Hopfield模型
        4.2.2 Saastamoinen模型
    4.3 非实测气象参数模型
        4.3.1 纬度统计类模型
        4.3.2 全球温压系列模型
    4.4 对流层延迟模型修正法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融合对流层模型MOG-Sa
    5.1 融合对流层模型MOG-Sa的原理及实现过程
        5.1.1 MOG-Sa模型的整体框架
        5.1.2 MOG-Sa模型的算法流程
    5.2 新型的RTKLIB静态PPP后处理方案的描述
    5.3 实验分析
        5.3.1 实验参数设置
        5.3.2 PPP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法
        1.2.2 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研究
        1.2.3 GNSS大气可降水量反演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大气基本理论和常用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
    2.1 大气基本结构
    2.2 GNSS测量对流层延迟原理
    2.3 地基GNSS气象学探测大气的原理与方法
    2.4 常用的对流层延迟模型
第三章 河南地区对流层天顶延迟变化特性分析
    3.1 数据来源和处理
    3.2 河南地区对流层天顶延迟时间特性分析
        3.2.1 对流层天顶延迟周期性分析
        3.2.2 对流层天顶延迟频谱分析
        3.2.3 周期内变化情况分析
    3.3 河南地区对流层天顶延迟空间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建立
    4.1 关于时间变化拟合函数的确定
    4.2 基于区域CORS网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建立
    4.3 模型精度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的单站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5.1 基于ARIMA的对流层天顶延迟误差补偿模型
        5.1.1 ARIMA时间序列模型
        5.1.2 ARIMA误差补偿模型建立
    5.2 南阳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5.2.1 模型确定方法
        5.2.2 T_m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2.3 T_m模型确定和精度评估
    5.3 补偿模型在南阳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反演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本文总结
    不足和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斗精密相对定位与测速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BDS定位函数模型
    2.2 主要误差及改正方法
    2.3 参数估计与质量检核
    2.4 模糊度固定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北斗观测质量分析
    3.1 零基线双差观测噪声计算与分析
    3.2 非差观测噪声计算与误差模型构建
    3.3 组合观测值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电离层和对流层误差的处理方法
    4.1 电离层误差处理方法
    4.2 对流层误差处理方法
    4.3 定位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模糊度解算及固定
    5.1 估计站间单差模糊度参数的卡尔曼滤波模型
    5.2 改进的整周模糊度接受检验方法
    5.3 消电离层观测值模糊度固定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历元星间双差模型的测速算法
    6.1 基本数学模型
    6.2 测速误差分析
    6.3 测速实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案对GPS/BDS动态PPP定位精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
    1.1 基本观测方程
    1.2 Saastamoinen模型
    1.3 ZTD参数估计法
2 实验与结果分析
    2.1 GPS/BDS和GPS对比分析
    2.2 不同方案收敛时间分析
    2.3 不同方案定位精度分析
3 结束语

(8)对流层天顶湿延迟模型及水汽反演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法
        1.2.2 ZTD模型
        1.2.3 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中国区域对流层天顶湿延迟的获取方法
    2.1 大气层与气象参数
        2.1.1 大气层基本结构
        2.1.2 与对流层延迟有关的气象要素
    2.2 大气折射理论
    2.3 提取对流层天顶延迟近似真值
    2.4 常用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
        2.4.1 Hopfield模型
        2.4.2 Saastamoinen模型
        2.4.3 EGNOS模型
    2.5 ZHD模型精度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区域对流层天顶湿延迟模型研究
    3.1 中国区域ZWD值的精度验证
        3.1.1 VMF1格网对流层延迟产品
        3.1.2 ZWD高程改正
        3.1.3 插值
        3.1.4 ZWD精度验证
    3.2 中国区域ZWD的时空特征分析
        3.2.1 ZWD与海拔
        3.2.2 ZWD与纬度
        3.2.3 ZWD与经度
        3.2.4 ZWD的时间变化
    3.3 中国区域ZWD模型建立
        3.3.1 ZWD余弦函数模型
        3.3.2 ZWD半抛物模型
        3.3.3 模型精度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ZWD模型的大气水汽反演
    4.1 大气水汽反演的基本原理
    4.2 T_m模型研究
        4.2.1 T_m的真值获取
        4.2.2 T_m的时空特征分析
        4.2.3 T_m模型研究
    4.3 大气可降水量的反演
        4.3.1 PWV的真值获取
        4.3.2 QZWD模型和NTm模型计算PWV并验证其精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学术成果

(9)多卫星导航系统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模型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实时非差周跳探测与修复模型
    2.1 引言
    2.2 基于Kalman滤波的预测电离层辅助双/三频周跳修复模型
    2.3 Kalman滤波法相同采样间隔下双/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
    2.4 Kalman滤波法不同采样间隔下双频周跳探测与修复
    2.5 小结和讨论
3 基于全球地面监测站网随机优化方法的GNSS卫星超快速轨道确定与实时钟差估计
    3.1 引言
    3.2 基于概率方法的最小GDOP求解
    3.3 基于SDOP的离散/连续随机优化构型
    3.4 基于SDOP的随机优化选站算法设计
    3.5 基于随机优化算法的超快速轨道确定与实时钟差估计
    3.6 小结和讨论
4 顾及相关性的卡尔曼滤波实时钟差短期预报
    4.1 引言
    4.2 卫星钟差预报的Kalman算法模型
    4.3 顾及卫星间相关性的Kalman滤波实时钟差短期预报模型
    4.4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实时钟差短期预报模型
    4.5 CNES多系统实时完整率与精度分析
    4.6 CNES多系统实时钟差频率稳定性与周期特性分析
    4.7 多系统实时/事后钟差短期预报分析
    4.8 小结和讨论
5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实时对流层延迟解算
    5.1 引言
    5.2 多系统实时PPP解算模型
    5.3 基于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ZTD解算模型
    5.4 CUM多系统实时钟差解算分析
    5.5 多系统实时ZTD解算与PPP定位精度整体分析
    5.6 ZTD噪声水平分析
    5.7 多系统实时ZTD解算与PPP定位精度部分测站分析
    5.8 小结和讨论
6 区域大气误差实时建模
    6.1 引言
    6.2 区域实时对流层延迟建模原理
    6.3 区域实时/事后对流层延迟FP/BP/SVM建模对比分析
    6.4 全球/区域实时电离层延迟建模原理
    6.5 全球实时电离层延迟建模时空分析
    6.6 区域实时/事后电离层延迟TP/BP/SVM对比建模分析
    6.7 小结和讨论
7 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
    7.1 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结构
    7.2 系统数据传输
    7.3 实时服务系统服务实现
    7.4 小结和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复杂环境中BDS快速精密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研究现状
        1.2.2 卫星伪距误差研究现状
        1.2.3 三频模糊度解算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复杂环境中BDS快速精密定位理论基础
    2.1 BDS接收机工作原理
        2.1.1 射频前端模块
        2.1.2 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2.1.3 定位导航解算模块
    2.2 BDS精密定位误差源
        2.2.1 卫星端误差
        2.2.2 传播路径误差
        2.2.3 接收机端误差
    2.3 三频组合观测值特性
        2.3.1 三频组合观测值
        2.3.2 常用三频组合观测值
        2.3.3 常用组合观测值之间的关系
        2.3.4 整数线性组合
        2.3.5 三频组合观测值的分类
        2.3.6 不同波长的三频组合观测值
    2.4 参数估计方法
        2.4.1 自适应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2.4.2 卡尔曼滤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SINS辅助BDS信号快速捕获方法
    3.1 引言
    3.2 BDS信号捕获基本原理
    3.3 SINS辅助BDS信号捕获
        3.3.1 SINS位置辅助
        3.3.2 SINS速度辅助
        3.3.3 SINS加速度辅助
    3.4 压缩感知简介
        3.4.1 压缩感知框架
        3.4.2 信号的稀疏化
        3.4.3 信号的压缩测量
        3.4.4 信号的重构
    3.5 基于压缩感知的SINS辅助BDS两步捕获方法
        3.5.1 SINS辅助缩小多普勒频率搜索范围
        3.5.2 BDS信号稀疏化
        3.5.3 第一步压缩测量
        3.5.4 第二步压缩测量
        3.5.5 SINS辅助和两步压缩测量的影响
    3.6 实验仿真结果
        3.6.1 检测概率
        3.6.2 平均捕获时间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载噪比的自适应超宽巷模糊度解算模型
    4.1 引言
    4.2 经验模态分解简介
    4.3 BDS卫星码偏差校正
        4.3.1 BDS三类卫星的码偏差特性
        4.3.2 IGSO/MEO卫星码偏差校正方法
        4.3.3 GEO卫星码偏差校正方法
    4.4 联合高度角和载噪比的自适应超宽巷模糊度解算模型
        4.4.1 观测环境对伪距的影响
        4.4.2 自适应超宽巷模糊度解算模型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数据和实验设计
        4.5.2 复杂环境对伪距的影响
        4.5.3 GEO卫星码偏差校正
        4.5.4 载噪比标称函数和模型待定系数的确定
        4.5.5 模糊度残余
        4.5.6 模糊度固定成功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小噪声约束的BDS三频模糊度解算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宽巷和窄巷观测值的BDS定位精度分析
        5.2.1 基于宽巷观测值的分米级定位
        5.2.2 基于窄巷观测值的厘米级定位
    5.3 改进的GIF-TCAR方法
        5.3.1 传统GIF-TCAR方法的限制因素
        5.3.2 改进的宽巷模糊度解算方法
        5.3.3 改进的窄巷模糊度解算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数据和实验设计
        5.4.2 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
        5.4.3 模糊度残余
        5.4.4 TTFF和模糊度固定成功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项目参与情况

四、利用多参数估计法解算对流层延迟(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对流层模型及其在精密单点定位中的应用[J]. 蔡舒,劳源基,李孟恒,覃团发. 全球定位系统, 2020(06)
  • [2]多频多模GNSS高精度差分定位模型研究[D]. 刘金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2)
  • [3]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化研究[D]. 张红利.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精密单点定位性能分析与对流层模型研究[D]. 蔡舒. 广西大学, 2020(03)
  • [5]区域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刘帅令. 长安大学, 2020(06)
  • [6]北斗精密相对定位与测速算法研究与实现[D]. 靳少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案对GPS/BDS动态PPP定位精度的影响[J]. 艾力·库尔班,何秀凤,章浙涛. 导航定位学报, 2020(02)
  • [8]对流层天顶湿延迟模型及水汽反演应用研究[D]. 聂檄晨. 东南大学, 2020(01)
  • [9]多卫星导航系统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模型与方法[D]. 杨旭.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复杂环境中BDS快速精密定位方法研究[D]. 程俊兵.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使用多参数估计解决对流层延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