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

湖南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

一、论湖南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哈克木·阿里甫汗[1](2019)在《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主要的战略防御屏障。在新疆和平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据新疆区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规律,总结了治理新疆的经验,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依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实践,重点分析毛泽东在治理新疆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方略。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新疆的党政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改革、稳疆固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理论渊源和背景分析,归纳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和实践成效,并提出现实启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共党史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在新疆治理方面的内容,为新疆治理研究开辟新的视阈。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查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梳理。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论着;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研究新疆局势的文献;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梳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分析,总结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苏联解决多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挖掘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三,分析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的智慧,分析和批判国民党政府治理新疆政策,分析毛泽东如何从历史镜鉴中得出治理新疆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疆解放前夕的局势,梳理了毛泽东规划新疆和平解放的每个步骤,新疆解放前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梳理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形成过程。得出新疆在解放和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阐述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四个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屯垦戍边战略、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式、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方略。四个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毛泽东解决新疆解放和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毛泽东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梳理毛泽东在新疆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发布的电文和文献资料,整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工作的文件,对这些资料内容和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按照史料研究理论,在理论中解读历史,用真实资料归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每个内容,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新疆区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新疆工作、探索治理新疆的思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整个内容是围绕“为新疆人民做好事”的民本思想这一宗旨展开的论断。这一思想内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新疆实际问题的效果。第五,总结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本文搜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新疆各领域的新变化和成效,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科学的,治理新疆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易于操作的,实践效果也是可观的。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新疆具体区情,而形成的关于做好新疆工作、造福各族人民、稳疆固边为主题的思想。第六,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启示。结合当今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可看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为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继续探索治理新疆提供重要依据。

韦莉莉[2](2019)在《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行业院校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类院校,由各行业部委直接办学管理,服务面向特定行业,多称为行业院校或行业特色高校。1998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划转到地方政府管理,服务面向调整为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多称为地方行业院校或划转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历经波折。“双一流”与“特色立校”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提供新机遇。通过对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淡化、发展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过程的梳理与整合,结合不同阶段时期的具体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地方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特色的变化,及特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选取特色发展这一角度,围绕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四个维度,探究其发展变化。根据三螺旋模型理论分析不同阶段特色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特征。基于上述对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分析,从政府政策宏观层面,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校本课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创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微观层面,对地方行业院校促进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给予建议。

黄晓玲[3](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林波[4](2019)在《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代发展呼吁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行普职融通俨然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主流趋势,在相关政策环境日趋良好的背景下,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边境民族地区(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的状况和样本态度情况,在梳理、借鉴国内外实行普职融通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为补齐当地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短板建言献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宁明方案”,使得当地高中生毕业时能够“升学有门路,就业有基础”,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旨在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第二部分是边境民族地区(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包括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概况、宁明县教育发展概况、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学生卷、教师卷、家长卷)、宁明县普通高中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旨在阐述宁明县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的状况以及样本的态度情况。第三部分是对策建议,包括借鉴国外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借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实行普职融通的“宁明方案”,旨在通过融入当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中尝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数据和材料。

陈锦锐[5](2019)在《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承载了一个族群的共同记忆,彰显了民族精神,凝聚着民族力量。而土家山歌是生活在巴楚地区的劳动人民经过千百年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山歌所表现出来的率真旷达、古朴严谨、粗矿豪放民族特色,和具有多种表现方式的艺术特征,能够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力。其次,将土家山歌运用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浸润于民族文化之中,能让幼儿从中能获得民族文化知识,天然的道化作用能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且通过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幼儿园正面临着本土资源匮乏和外来资源不接地气的困境,土家山歌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和精神内核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教育意义,是优秀的课程资源。将土家山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之中,可以激发学前教育工作者就地取材,用优秀的本土资源丰富幼儿课程体系的意识。本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土家族聚集区石门县A幼儿园进行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阐明土家山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价值;第二部分,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从教师对土家山歌的认识程度、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实施状况以及实际案例三个方面来对土家山歌音乐活动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现今土家山歌音乐教育活动重视幼儿对歌曲氛围的感受和用游戏将活动过程串联起来的有益经验,但也发现其面临着活动类型单一、各年龄段分布不均、活动素材创编不合理和活动目标模糊不清的四大困境。第三部分,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土家山歌实际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之中,即在不同的年龄班开展三种不同类型的集体音乐活动,围绕实际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注意事项。第四个部分,根据活动后的对该园教师的访谈进行活动反思和调整,分别从活动环节和教师培训两个方面提出土家族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的建议,从而形成一个理论—实践—理论这—个循环开放式的回路。

李佳楠[6](2017)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财政拨款、生均拨款、院企合作等高职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将不断拓宽,新院区建设、教学设备的投入、科研经费等各项经费支出不断扩大,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全部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从而二级单位的财力得很大扩张,自然地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变得重要起来。本文在较系统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分别从经济人假说、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基础理论,然后介绍了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财务预算脱离实际较严重、财务预算调整率和追加率高、对二级单位创收经费监管不到位以及对二级单位资产采购和监管不力等财务监管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是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对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以及财务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考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健全预算执行过程监管、实施预算支出综合评价制度、实施内部会计委派制度和健全落实资产内控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监督机制、强化对二级单位创收收入的内部会计控制,并建立创收收入领导负责制度、加大财务信息透明度和重视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努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湖南民族学院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体系。

燕飞[7](2016)在《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幼儿体育教育作为贯穿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引领者和开发者,其行为与活动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环节,其体育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体育教育的水平,同时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前沿执行者,他们对幼儿体育教育的观念认识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方向。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体育教育能力水平不高,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等突出问题,而这与幼儿教师体育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念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问题,这或是导致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本研究选择“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作为选题,明晰界定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内涵以及构建能力结构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当前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以及职后培训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客观的梳理,深入剖析培养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为构建适合我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和发展模式提供实证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经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比分析,以课堂观察法为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概念的理论假设作为验证的有效手段,明晰了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内涵,运用德尔菲法建构出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结构体系,即“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是指符合幼儿体育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幼儿体育教育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由一般教育能力、专项教育能力和应用教育能力构成。一般教育能力是个体实现教育活动的基础,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专项教育能力是个体实现教育活动的保证,其中包含“自制玩教具、创编游戏的能力”和“良好的业务能力”;应用教育能力是个体完成教育活动的关键,其中包括“室内体育活动组织能力,“户外体育活动中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幼儿远足活动的领导能力”。在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概念建立的基础之上,遵循教师教育一体化原则,将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与集体访谈、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基于用户满意度理论展开了对我国山西、河北、安徽、上海、甘肃、广东6省14市,抽取样本为2-5年教龄的1210名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1)幼儿远足活动的领导能力及安全意识、室内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的培养服务所占权重较大,但是幼儿教师对其的满意度较低,如室内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得当;户外体育活动中敏锐的洞察力的培养重视实践,理论教学却显薄弱;幼儿远足活动的领导能力及安全意识的培养缺乏理论指导,系统性不足。这是未来专业院校需要“重点改进项目”;(2)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对幼儿教师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且被试者对此的满意度也较高,是目前专业院校培养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具有优势的方面,然而,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学方法得当,课程评价不足;(3)自制玩教具、创编游戏的能力培养中课程设置合理,但教学方法及评价形式单一;良好的业务能力培养中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认为,幼儿教师职前体育教育能力发展出现问题与其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措施有密切关联。在通过对15所典型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4所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梳理后发现:首先,各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认识,不同程度存在偏差;其次,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不合理;第三,课程内容未能基于社会和专业需求;第四,专业专职教师缺乏;第五,各院校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教育技能培养;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教材建设滞后,幼儿体育教育理论薄弱。结合英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的经验给予了我国以启示:一方面,英国在《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研究”、“专业研究”、“学科研究’、“幼儿园体验”四个部分,通过模块课程学习和理解体育教育理论;另一方面,模块课程中设置大量体育教育能力培养课程,以合作学习方式推动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研究”模块培养体育教育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幼儿教师职前体育教育能力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第一,为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将学生所需形成的体育教育能力融入学生的每个时间空间点,有必要实施渗透式的实践课程情境化,能力培养活动化,课程实习实时化,入职教育综合化;第二,建设高专业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第三,支持职业能力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资源建设;第四,建设以技能体系实施为主线的实训基地;第五,建设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特点,本文同时关注了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的职后培训,并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为了深入完整了解我国目前幼儿教师入职后体育教育能力培训状况,本研究对我国的山西、河北、安徽、上海、甘肃、广东6个省涉及14个地市的140所城市与农村的民办与公办性质的1797名幼儿园教师就教师体育教育能力水平自评、教学现状、职后参与体育教育能力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普遍不高。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自身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思维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幼儿教师的“自制玩教具、创编游戏的能力”尚能达到基本要求,“良好的业务能力”却成为了制约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室内体育活动组织能力”、“户外体育活动中敏锐的洞察力”的灵活性运用不足,“幼儿远足活动的领导能力”薄弱;(2)教师教研水平有待提升。所反映的共性问题是技能比赛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在“论文发表”、“科研课题”的科研能力与素养方面的欠缺严重阻碍了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发展;(3)教师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能力发展意识;(4)教师职后体育教育能力培训的参与度不够理想;(5)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反映教师培训质量的实际情况欠佳,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6)教师职后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旨在提升和发展自身的体育教育能力;(7)亟需丰富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本文结合相对部分幼儿园主管领导及教师的访谈调查与调研,依据调查结果逻辑分析了培训的效果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其次,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还没有真正成为幼儿教师的自觉行为;再次,职后培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的需要;第四,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基础薄弱,阻碍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最后,民办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被忽视。本文借鉴了美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经验,如美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形成了以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全方位的完整保障机制;职后培养的课程方面,形成了定向课程与训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培养方式方面呈现了导师指导,在线培养等多样化状态;从职后培养的评价形式来看,坚持这种“宽进严出”的考核模式,运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以幼儿园,教师,同事,家长以及幼儿等不同评议主体对教师职后培训效果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国外优秀的职后培养经验发现,我们需要使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制度化;以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经费的投入作为资金保障;建立大学与幼儿园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方式;完善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评价制度。对职后培训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源逐一剖析,本文提出我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第一,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的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第二,重视入职五年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训;第三,健全完善园本培训制度;第四,创新宏观与微观性结合的多样化的培训形式;第五,着力开展培训师资的培养。

戴黛琳[8](2016)在《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活动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例》文中提出实施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由于高职院校普遍较少涉及音乐教育课程,作为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团便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音乐素养的使命,因此,本论文拟以大学生音乐社团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进行研究。此外,随着近年来湖南省“3+5城市群”规划的提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入,音乐社团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所学校之内,地区区域化发展为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提供了更具合作性和包容性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选取了湖南省“3+5城市群”范围内的五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建构,理论上以国家针对高职院校发展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为指导,结合湖南省有关“3+5城市群”区域发展的规划对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发展进行论证和分析;实践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深入到五所高职院校内,对大学生音乐社团展开一系列调查,通过历史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对大学生音乐社团的基本概念和现状进行阐述,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对五所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根据调查获得的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发展提出了相对系统的建设性的规划思路。本文根据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发展提出了相对系统的建设性的规划思路,除了从政策上要重视音乐社团的发展之外,更要利用发展音乐社团契机重视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和素质水平,借助“3+5城市群”发展优势,积极打造区域音乐社团文化共建活动,促进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人才。这些建议对于湖南省“3+5城市群”规划下音乐社团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并对于其他区域城市群下音乐社团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宏波[9](2015)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建三十多年以来,为广大渴求知识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制度保障。不但满足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有效地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了高等教育整体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然而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总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经验,探究其生存发展的价值、路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BKA130101)。通过以适应性为切入点,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聚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研究。全文以终身学习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价值取向及其适应性的功能目标、基本特征、演化的影响因素、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AHP)扩展到模糊环境之中,构建了高等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研究提供技术方法和分析工具;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与对策。对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界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及其适应性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视线聚焦在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等教育理论上,以期从中获得研究的智慧和灵感。(2)探讨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结构特征,明确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合的价值取向。(3)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机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探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功能目标、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三大影响因素:主体作用、共生演化、环境制约,以及其三大演化运作机制:应对内在系统的问题反馈机制、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动预警机制、应对变化的更新联动机制。(4)创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专家评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AHP)扩展到模糊环境之中,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隶属度计算,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测度模型。(5)通过设计调查量表、选取调查样本,利用创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得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6)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主体与环境互动能力;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增强主体适应能力;推进制度再创新,发挥潜在适应能力;建立专业生态系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等四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张兄武[10](2015)在《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数量与规模的扩张,文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科本科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文科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决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对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本研究提出文科本科专业在保持培养适量学术型人才的前提下,应坚持应用性改革与发展方向,大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综合访谈和其它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本科层次文科专业的应用性,既不是广义上的价值性应用,也不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操作性使用,而是指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同时,分析总结了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当代特点、具体表现,以及文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形成基础。在理论梳理后,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索构建了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体系。其中深度访谈40人/次,专家咨询5人/次;为获取的依据更为牢固,发放关于如何评价文科专业应用性调查问卷300份,调查对象包括毕业3年以上文科专业毕业生,高校文科专业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及政府机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3类群体。本研究认为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可以从就业难易程度、就业结构、就业质量、适应状况、发展前景和转换能力等6个一级纬度,具体包括获得初次就业机会的时间、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薪资福利等20个二级纬度来评价。根据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体系,初步编制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状况调查问卷,并对150份样本进行了试测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800份调查问卷,检测了当前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现状。依据结果评价原则和外部评价原则,本研究选择工作年限为2-6年的文科本科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尽可能包括文科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就业的各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调查结果,文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较理工科专业弱;211大学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相对985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要高,而且显着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在文科内部,8个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也存在差异,历史学、法学和哲学较低。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高校自身在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上存在包括专业体系需要改进、培养过程和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师资力量需要提升、评价功能需要强化等诸多问题;同时,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没有形成有利于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和制度。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文科专业应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文科专业应用性的形成受诸种因素的制约,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本研究提出高校自身应从文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模式、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体功能,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功能。为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本研究根据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等原则,提出了需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健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构建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论湖南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湖南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研究的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1.论文框架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1.3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2 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2.1 孙中山关于治国治民的思考
        1.2.2 毛泽东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3 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1.3.1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正确处理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1.3.2 苏联的问题与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关联
        1.3.3 毛泽东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过程
    2.1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2.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2.1.2 新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2.1.3 左宗棠治理新疆策略
    2.2 民国政府治理新疆的得与失
        2.2.1 杨增新统治新疆的策略
        2.2.2 金树仁和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局势
        2.2.3 张治中对新疆和平解放的贡献
    2.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及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2.3.1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
        2.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
        2.3.3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3.1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
        3.1.1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2 驻疆部队实行屯垦戍边
        3.1.3 新疆的社会改革慎重稳进
        3.1.4 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特点
        3.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坚强领导
        3.2.2 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
        3.2.3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
        3.2.4 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
    4.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2 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
    4.2 经济发展规模壮大
        4.2.1 治理好新疆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4.2.2 以中苏贸易助推新疆经济发展
        4.2.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4.3 文化教育成效显着
        4.3.1 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3.2 科技成就在新疆得到应用和发展
    4.4 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4.4.1 新疆大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4.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创举
        4.4.3 新疆边防进一步巩固
    4.5 培养干部任贤用能
        4.5.1 重用政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4.5.2 培养少数民族各级党政干部的举措
        4.5.3 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新疆工作的关键
    5.2 深化“中华一体”的认同
    5.3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5.4 巩固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5.5 推动新疆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5.6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词

(2)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地方行业院校
        1.4.2 人才培养特色相关概念
    1.5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5.1 理论基础——三螺旋模型理论
        1.5.2 分析框架
第2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1949-1997)
    2.1 地方行业院校地位的确立
        2.1.1 产业发展需求
        2.1.2 教育体制改革
        2.1.3 院校自身发展
    2.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2.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行业性
        2.2.2 课程体系的专门性
        2.2.3 师资队伍的双重性
        2.2.4 校企合作的密切性
    2.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的驱动因素
        2.3.1 院系调整
        2.3.2 产业发展新需求
        2.3.3 院校自我定位
第3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淡化(1998-2009)
    3.1 地方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的分野
    3.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危机
        3.2.1 学科专业设置的大众化
        3.2.2 课程体系的理论化
        3.2.3 师资队伍的科研化
        3.2.4 校企合作的淡化
    3.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淡化的原因
        3.3.1 教育体制改革
        3.3.2 产业发展体制改革
        3.3.3 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
第4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回归(2010年至今)
    4.1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行业院校
        4.1.1 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4.1.2 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
    4.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特色
        4.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融合性
        4.2.2 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4.2.3 师资队伍的多样性
        4.2.4 产教融合的深入性
    4.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的举措
        4.3.1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4.3.2 产业需求与合作意识增强
        4.3.3 院校积极调整和改革
第5章 规律与建议
    5.1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1.1 影响因素
        5.1.2 基本经验
        5.1.3 特色总结
    5.2 发展建议
        5.2.1 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5.2.2 地方行业院校积极内部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宁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发现
        (二)问题背景
        (三)解题思路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边境民族地区(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一、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概况
    二、宁明县教育发展概况
        (一)宁明县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二)宁明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
    三、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分析(学生卷)
        (一)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二)样本背景调查分析
        (三)实行普职融通现状及样本态度调查分析
    四、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分析(教师卷)
        (一)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二)样本背景调查分析
        (三)实行普职融通现状及样本态度调查分析
    五、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分析(家长卷)
        (一)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二)样本背景调查分析
        (三)样本态度调查分析
    六、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结果
        (一)关于普职融通了解程度方面
        (二)关于实行普职融通现状方面
        (三)关于学习成绩与选择普教或是职教的关系看法方面
        (四)关于实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态度方面
        (五)关于实行普职融通发展前景方面
        (六)其它方面
    七、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面临问题分析
        (二)问题原因分析
第三章 对策建议
    一、借鉴国外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
        (一)英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双主体融通式模式
        (二)美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普职一体化模式
        (三)日本高中阶段教育方案:普职渗透式模式
        (四)国外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带来的启示
    二、借鉴国内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
        (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发展困境
        (三)部分省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通”方案
        (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带来的启示
    三、对策建议:实行普职融通“宁明方案”
        (一)领导重视普职融通
        (二)政策支持普职融通
        (三)统筹编制普职融通方案
        (四)广纳英才落户
        (五)加强师资培训
        (六)改变评价机制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 :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致谢

(5)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一) 土家山歌
        (二)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
    三、文献综述
        (一) 民族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二) 民歌运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
        (三) 民俗文化运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
        (四) 土家山歌的相关研究
        (五)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土家山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探讨
    一、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二、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价值
    三、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第二章 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现状
    一、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运用的现状调查
        (一) 幼儿园教师土家山歌的认识程度
        (二) 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实施状况
        (三) 土家山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案例
    二、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 幼儿园土家山歌音乐教育活动的有益经验
        (二) 幼儿园土家山歌音乐教育活动面临的困境
    三、影响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的因素
        (一) 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的不足
        (二) 土家山歌体系庞杂难以整理
        (三)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第三章 土家山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四句歌在大班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二、礼仪歌在中班韵律活动中的运用
    三、叙事歌在小班打击乐活动中的运用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土家山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改进建议
        (一) 挑选合适的音乐材料
        (二) 进行科学的素材创编
        (三) 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四) 进行充足的活动准备
        (五) 组织有效的活动实施
        (六) 丰富活动拓展与延伸
        (七) 建设幼儿园土家山歌课程资源包
        (八) 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财务监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1.2.2 高校财务监管的特点与问题研究
        1.2.3 高校财务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1.2.4 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第2章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经济人解释
        2.1.1 经济人假说
        2.1.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经济人特征
        2.1.3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经济人特征对财务监管的影响
    2.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非对称信息
        2.2.3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代理成本
    2.3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目标和内容
        2.3.1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目标
        2.3.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主要内容
    2.4 实现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机制
        2.4.1 财务集中管理制
        2.4.2 会计委派机制
        2.4.3 财务“一支笔”审批机制
第3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
        3.1.1 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3.1.2 对二级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现状
        3.1.3 对二级单位财务的预算执行情况
        3.1.4 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主要环节的内控
    3.2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3.2.1 财务预算脱离实际较严重
        3.2.2 财务预算调整率和追加率高
        3.2.3 财务创收经费监管不到位
        3.2.4 财务资产采购和监管不力
    3.3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现状的成因分析
        3.3.1 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
        3.3.2 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
        3.3.3 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
        3.3.4 财务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考评机制不完善
第4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方案设计
    4.1 改进方案的指导原则
    4.2 改进方案的实施目标
    4.3 改进方案的主要措施
        4.3.1 科学编制财务预算
        4.3.2 健全预算执行过程监管
        4.3.3 实施预算支出综合评价制度
        4.3.4 实施内部会计委派制度
        4.3.5 健全和落实内控监管制度
第5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5.1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实施步骤
    5.2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保障措施
        5.2.1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
        5.2.2 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监督机制
        5.2.3 强化创收收入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领导负责制
        5.2.4 加大财务信息透明度
        5.2.5 重视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5.3 改进后的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预期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3 小结
    1.4 本研究理论基础
        1.4.1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研究的教师能力发展理论
        1.4.2 基于教育能力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1.5.2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研究
        1.5.3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研究
    1.6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假设
        1.6.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
    2.1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内涵
        2.1.1 “能力”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
        2.1.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已获取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对幼儿身体方面的体育锻炼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的系统引导”是合适的种差
    2.2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外延
        2.2.1 专家积极性
        2.2.2 专家意见集中度
        2.2.3 调查结果分析
        2.2.4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的一般能力
        2.2.5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的专项能力
        2.2.6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研究
    3.1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的现状
        3.1.1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现状的调查设计
        3.1.2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状况
    3.2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2.1 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认识存在偏差
        3.2.2 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不合理
        3.2.3 课程内容未能基于社会和专业需求
        3.2.4 专业专职教师缺乏
        3.2.5 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教育技能培养
        3.2.6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教材建设滞后,幼儿体育教育理论薄弱
    3.3 国外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以英国为例
        3.3.1 英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的经验
        3.3.2 英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3.4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策略
        3.4.1 基于职业能力形成渗透式实践教学
        3.4.2 建设高专业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3.4.3 支持职业能力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资源建设
        3.4.4 建设以技能体系的实施为主线的实训基地
        3.4.5 建设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研究
    4.1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现状
        4.1.1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调查设计
        4.1.2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状况
    4.2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2.1 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4.2.2 尚需要幼儿教师的自觉参与
        4.2.3 不能满足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发展的需要
        4.2.4 农村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基础薄弱
        4.2.5 民办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更值得关注
    4.3 国外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经验及启示——以美国为例
        4.3.1 美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的经验
        4.3.2 美国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4.4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策略
        4.4.1 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
        4.4.2 重视入职五年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训
        4.4.3 健全完善园本培训制度
        4.4.4 创新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4.4.5 着力开展培训师资的培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专家咨询-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结构(首轮咨询)
    专家咨询-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结构(次轮咨询)
附录2- 访谈提纲-入职前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满意度调研
附录3- 调查问卷-入职前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满意度调研
附录4- 调查问卷-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
附录5- 访谈提纲-入职后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活动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研究区域高职院校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意义
        二、挖掘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区域高职院校
        二、“3+5 城市群”
        三、研究对象的说明——位于“3+5 城市群”大范围的五所学校
        四、高职院校的音乐社团活动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状研究
        二、高职院校音乐社团价值研究
        三、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发展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3+5 城市群”内五所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活动调研
    第一节 各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现状
        一、研究对象及其音乐社团现状简介
        二、五所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及活动概况
        三、音乐社团活动的场地、经费投入情况
    第二节 各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指导教师情况
        一、各学校指导教师构成及学历水平
        二、各学校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情况
    第三节 各高职院校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情况
        一、高职学生音乐基础调查
        二、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情况调查
第三章“3+5 城市群”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活动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从学校层面分析
        一、社团未纳入评估体系,不符合“3+5 城市群”人才培养目标
        二、社团组织不完善,活动内容缺乏创新
        三、“3+5 城市群”音乐社团资源共享不够
    第二节 从教师层面分析
        一、指导教师素养单一,缺乏竞争力
        二、音乐教师培训欠缺,各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合作
    第三节 从学生层面分析
        一、有明显的音乐学习诉求,但缺乏学习环境
        二、学习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三、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持续的积极性
第四章 对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第一节 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各学校要利用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
    第二节 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的创新性发展
        一、音乐社团活动要符合国家各项政策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音乐社团活动要符合高职院校所在地区“3+5 城市群”发展需求
        三、音乐社团活动要符合“3 + 5 城市群”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节 对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3+5 城市群”发展契机,重视音乐教育
        二、不断提高指导教师指导能力
        三、发挥社团作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
        四、创设区域音乐社团共建活动,打造区域社团文化艺术节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获奖情况

(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相关研究概述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视阈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研究的起点
        2.1.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概念界定
        2.1.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内涵
    2.2 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终身教育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2.2.2 终身教育理论与自学考试的共通性
    2.3 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需要
        2.3.1 个性化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2.3.2 个性化教育理论与自学考试的实践契合点
    2.4 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分析视角
        2.4.1 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内涵与分析视角
        2.4.2 教育生态学对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研究的适切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及价值取向
    3.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
        3.1.1 专业培养目标是导向
        3.1.2 专业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是核心
        3.1.3 教材建设和社会助学服务体系是保障
    3.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与结构特征
        3.2.1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2.2 构成要素的结构特征
    3.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
        3.3.1 自学考试的价值诉求
        3.3.2 自学考试价值取向的二元对立思维
        3.3.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定位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演化机理
    4.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功能目标
        4.1.1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
        4.1.2 与教育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
        4.1.3 与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4.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4.2.1 价值与内容的一致性
        4.2.2 内在系统结构与功能目标的一致性
        4.2.3 主体与外在环境的适合性和耐受性
    4.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影响因素
        4.3.1 主体作用因素
        4.3.2 共生演化因素
        4.3.3 环境制约因素
    4.4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运作机制
        4.4.1 应对内在系统的问题反馈机制
        4.4.2 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动预警机制
        4.4.3 应对变化的更新联动机制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测度模型构建
    5.1 测度模型构建的方法选择
        5.1.1 层次分析法(AHP)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2 评价指标集确定
        5.2.3 评价指标解释
    5.3 评价方法及测度模型构建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5.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值计算
        5.3.3 综合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6.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6.1.1 评价指标权重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6.1.2 指标体系频数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6.2 样本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
        6.2.2 样本数据的效度分析
    6.3 样本数据计算
        6.3.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6.3.2 三级指标隶属度计算
        6.3.3 二级和一级指标隶属度计算
    6.4 调查结果与分析
        6.4.1 调查结果
        6.4.2 存在的问题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提升路径与对策
    7.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主体与环境互动能力
        7.1.1 体现社会价值诉求
        7.1.2 以考生利益为本
        7.1.3 与终身教育理念契合
    7.2 构建自学考试核心课程体系,增强主体适应能力
        7.2.1 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7.2.2 改革课程设置模式
        7.2.3 科学制定考试大纲
    7.3 推进自学考试制度再创新,发挥潜在适应能力
        7.3.1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7.3.2 加强教材和学习媒体建设
        7.3.3 完善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7.4 建立自学考试专业生态系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7.4.1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7.4.2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反馈-反思-评价”机制
        7.4.3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预警-更新-联动”机制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10)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研究状况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三、基本结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文科
        二、专业
        三、应用性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诸种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本研究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科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
        一、学术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
        三、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和区分标准
    第二节 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
        一、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分化
        二、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
    第三节 文科专业应坚持应用性发展方向
        一、理论依据
        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五、国家教育政策规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内涵、当代特点与具体体现
    第一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内涵理解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相关研究观点
        三、对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三种错误理解
        四、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内涵
    第二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当代特点
        一、针对性
        二、学术性
        三、职业性
        四、技术性
        五、人文性
        六、综合性
    第三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具体表现
        一、专业设置方面
        二、培养目标方面
        三、培养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
        四、培养途径方面
        五、师资队伍方面
        六、培养条件方面
        七、质量评价方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形成基础
    第一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
        一、中世纪的宗教性
        二、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期的世俗化
        三、19世纪中期至二战前的初级应用
        四、二战后应用性的多样化
        五、文科专业应用性的丰富
        六、文科专业应用性发展的分析
    第二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性
        二、制约性
        三、动态性
        四、诸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形成基础
        一、社会发展基础
        二、学科发展基础
        三、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四、多种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现状
    第一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框架的构建
        一、评价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评价维度的初步选择
        三、评价框架的初步确定
    第二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估问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二、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最终确定
    第三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文科本科专业与理工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状况比较
        二、文科本科专业与理科、工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状况比较
        三、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状况比较
        四、文科内部8个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应用性状况比较
        五、调查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大学自身的问题及原因
        一、专业体系需要改进
        二、培养过程、教学内容需要优化
        三、师资力量需要提升
        四、评价功能需要强化
        五、内部管理需要重整
    第二节 利益相关方的困境
        一、学生
        二、政府
        三、企业等用人单位
        四、其它社会组织
        五、多种主体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改进设想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三、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人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四、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文科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二节 大学自身的改革
        一、优化文科本科专业体系
        二、改进人才培养过程
        三、改革质量评价模式
        四、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六、改善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节 发挥其它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功能
        四、发挥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功能
    第四节 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确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原则
        二、建立健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和获得的奖项
附录
    附录一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访谈
    附录二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如何评价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程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调查问卷
致谢

四、论湖南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D]. 哈克木·阿里甫汗. 西北大学, 2019(04)
  • [2]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韦莉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3]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4]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宁明县为例[D]. 林波.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土家山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D]. 陈锦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研究[D]. 李佳楠. 湖南大学, 2017(07)
  • [7]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研究[D]. 燕飞. 山西大学, 2016(05)
  • [8]区域高职院校音乐社团活动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例[D]. 戴黛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D]. 李宏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10]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D]. 张兄武. 苏州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湖南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有利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