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重症新生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彭昊,龙博文,肖晨,邓敏,张翼[1](2021)在《重症监护室患儿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指标的变化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危重症患儿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或胃肠功能衰竭是应激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诱因,因而监测血清GAS、MTL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儿血清GAS、MTL的变化及其临床监测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300例住院患儿。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GAS、MTL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不同疾病类型、治疗前不同胃肠功能状态患儿血清GAS、MTL水平。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极危重患儿血清GAS、MTL水平高于非危重、危重患儿(P<0.05);治疗后非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血清GAS、MTL水平与其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患儿血清GAS、MT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功能衰竭患儿血清GAS水平高于无胃肠功能障碍患儿(P<0.05),胃肠功能衰竭患儿血清GAS水平高于胃肠功能障碍患儿(P<0.05);胃肠功能障碍患儿血清MTL水平高于无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功能衰竭患儿(P<0.05),无胃肠功能障碍患儿血清MTL水平高于胃肠功能衰竭患儿(P<0.05)。结论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胃肠功能状态的患儿血清GAS、MTL变化是不同的,临床可通过监测患儿血清GAS、MTL变化来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胃肠功能状态及临床治疗的效果。
毛妍[2](2019)在《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围产期医学及急救医学的发展,选择性剖宫产率增加,多胎的出生比例也不断增高,而双胎妊娠是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些年来早产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向,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领域内早产的发生率为9.60%,而晚期早产儿的增加是重要原因,在早产儿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占所有早产儿的75%[2]。因晚期早产儿与成熟儿相接近,医护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常被视为低危人群,但是相对于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有着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呼吸系统疾病、喂养问题等,并且逐渐呈上升趋势[3]。双胎晚期早产儿相对于足月儿来说,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健全,支配早产儿吸吮、吞咽和呼吸的神经发育也不成熟,经常出现喂养困难,因此喂养问题是双胎晚期早产儿的常见问题之一。目的:研究及归纳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早期发现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144对(288例)双胎晚期早产儿,并且从同期出生的单胎晚期早产儿中随机抽取252例,最后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得到双胎组112对(224例),单胎组240例,观察组为双胎晚期早产儿,对照组为单胎晚期早产儿,比较分析两组出现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以及因喂养不耐受而延长住院时间的例数;(2)在双胎晚期早产儿组(观察组)中,对发生喂养不耐受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27)0.05的项目再纳入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于单胎晚期早产儿;(2)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发生在刚出生后及开始喂养48?96小时内,以咖啡渣样胃内容物所占比例最高;(3)与喂养耐受组相比,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组在窒息(?2=17.254,P(27)0.005)、动脉导管未闭(?2=4.855,P(27)0.01)、使用机械通气(?2=12.069,P(2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分娩方式(?2=0.139,P(29)0.05)、性别(?2=0.852,P(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窒息(OR=2.796,P(27)0.05,95%CI=1.046?7.476)、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OR=1.11,P(27)0.05,95%CI=1.01?1.954)、使用机械通气(OR=3.910,P(27)0.05,95%CI=1.265?12.086)是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单胎晚期早产儿高,窒息、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使用机械通气是双胎晚期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需尽早发现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积极进行干预。
韦志友[3](2017)在《复元针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复元针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开展临床试验研究。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ICU、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ICU分别收治的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复元针法组,基础治疗组给予脓毒症患者抗感染及脏器功能支持等基础治疗,复元针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元针法针刺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AGI分级、肠鸣音、腹腔内压力、腹围、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死亡率等。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显着性水平设定为P=0.05。研究结果1基础资料及基线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及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整体病情两组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ACHE Ⅱ评分:F=0.289,P=0.594>0.05;SOFA 评分:F=0.762,P=0.388>0.05)。3胃肠功能3.1急性胃肠损伤分级两组病例AGI分级变化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治疗满3天、7天、21天及28天四个观察时间点上,两组AGI分级变化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39、0.011及0.000,P值均<0.05。3.2腹围比较两组腹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5,P=0.490>0.05)。3.3腹腔内压力比较两组腹腔内压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4,P=0.417>0.05)。3.4肠鸣音比较3.4.1肠鸣音次数两组肠鸣音每分钟次数平均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513,P=0.004<0.05);两组肠鸣音每分钟次数最小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38,P=0.001<0.05);两组肠鸣音每分钟次数最大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057,P=0.005<0.05)。3.4.2肠鸣音性质两组肠鸣音的性质变化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治疗满3天、7天、21天及28天四个观察时间点上,两组肠鸣音的性质变化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21、0.000及0.000,P值均<0.05。4炎症指标4.1降钙素原两组降钙素原变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2,P=0.612>0.05)。4.2C-反应蛋白两组C-反应蛋白变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3,P=0.837>0.05)。结论1.复元针法可以显着降低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具有修复脓毒症患者的急性胃肠损伤,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2.复元针法可以显着改善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患者异常的胃肠道动力,改善患者每分钟肠鸣音次数及肠鸣音性质,使异常肠鸣音趋于或恢复至正常。
吴佩莼[4](2008)在《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GAS、VIP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妇科腹部术后患者由于麻醉、腹膜刺激、术中操作对胃肠的牵拉、术后腹腔内少量渗血渗液及手术本身的创伤、水电解质失衡、胃肠激素调节紊乱等都不同程度抑制了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而且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痛阈低,对疾病的反应往往更为强烈,术后常害怕疼痛而不敢翻身及下床活动,因此常常出现腹胀腹痛、纳呆、恶心呕吐,甚或盆腹腔粘连、肠梗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中西医对妇科腹部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各有优劣。西医多主张自然恢复,往往是在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才对症用药,如出现肠梗阻,则作胃肠减压,甚至需再次手术行剖腹探查术。相对于西医,中医对腹部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内外治手段较多,疗效较好,而且中医药可主动干预,预防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在围手术期有明显优势。随着妇科手术日益增多,在围手术期发挥中医药优势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腹部手术创伤为一现代致病因素,具有自身的病理特点。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治则以通里泻下、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健脾和胃等为主。治法有内服中药(中成药),外用如保留灌肠、敷脐,针灸治疗等。而我们认为,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来说,脾失健运是其关键的病机,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法。据此,我们选用运脾饮以健运脾胃,理气祛湿。运脾饮是张玉珍教授主持研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医生集体研究的经验方,其组成有苍术、枳实、厚朴、藿香各12g,丹参、黄芪各15g,陈皮6g,具有健运脾胃、理气消胀的作用,目前已完成了前期研究表明,运脾饮能明显缩短肛门排气时间,较好较快地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并能使血浆MTL、GLU短时间内恢复术前水平。西医学认为腹部术后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的原因主要有术中麻醉、腹膜刺激、术中操作对胃肠的牵拉、术后腹腔内少量渗血渗液及手术本身的创伤、术后解剖位置改变、水电解质失衡、胃肠激素调节紊乱等。其中胃肠神经激素调节紊乱是造成较持续性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近年的研究多集中于腹部术后胃肠运动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胃泌素(GAS)是由G细胞分泌的一种17肽消化道激素,亦属脑肠肽之一,具有循环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酶等消化酶分泌,而且能直接刺激胃肠平滑肌细胞,从而使胃肠蠕动增强、加速胃肠排空,并促进胃肠黏膜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相关的研究表明,手术后GAS水平的下降是导致胃肠道抑制的重要原因。血管活性肠肽(VIP)为28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肽,是一种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NANC)抑制系统的神经递质,对胃肠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可松弛胃体部,而且VIP受体能阻断电刺激和迷走神经反射所引起的胃肌条收缩,对胃肠蠕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通过研究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血清胃泌素(GAS)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进一步观察运脾饮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诸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研究中医药防治围手术期疾病及围手术期新药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的病例选自2007年11月—2008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选择拟行腹部手术者,麻醉方式为硬外麻、或硬腰联合麻、或全麻,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或恶心呕吐、纳呆、舌苔厚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者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患者年龄为31—49岁,平均41.03±5.92岁,麻醉时间2.00—6.91小时,平均3.58±0.97小时,手术时间1.60—5.75小时,平均2.98±0.79小时;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5—62岁,平均38.00±8.54岁,麻醉时间2.33—5.50小时,平均3.76±0.90小时,手术时间2.00—4.91小时,平均3.08±0.79小时。两组的年龄、病种、麻醉时间、手术方式及时间等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采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治疗组于术后第1天服运脾饮,每次100ml,每天2次,连服2天;对照组术后2天内服等量的温开水。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体温、舌象、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且于术前、术后第1天早晨(治疗组未服中药干预)及术后第3天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GAS和VIP水平。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1)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达95.0%,对照组有效率为69.7%;两组疗效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2)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肛门排便、起床和进食的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提早(P<0.05)。(3)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天均出现GAS明显下降(P<0.05),VIP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天,治疗组患者GAS含量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VIP含量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GAS和VI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腹部术后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出现GAS含量降低,VIP含量升高的变化,运脾饮能增加术后患者的GAS,降低VIP水平,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2)本研究表明,增加术后患者GAS的浓度,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酶等消化酶分泌,直接刺激胃肠平滑肌细胞,增强胃肠蠕动、加速胃肠排空,并促进胃肠黏膜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同时降低VIP的水平,解除该激素对胃肠道蠕动的抑制作用及其抗体对电刺激和迷走神经反射所引起的胃肌条收缩阻断,促进胃肠平滑肌细胞收缩,可能是运脾饮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机理之一。运脾饮是否还通过其他机制防治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再次证明了以运脾除湿、行气消胀立法的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缩短术后患者的肛门排便时间,减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李在玲,叶鸿瑁,王继山,韩彤妍,王新利[5](2008)在《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及临床情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其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及临床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组共125例,其中出生时有合并症的早产儿(危重评分≤90)共95例,分为早喂组48例,非早喂组47例。30例出生时无合并症的早产儿(危重评分>90)为正常对照组。并对其胃肠道喂养耐受情况,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监测。对照组生后6 h开始试喂糖水,每次1~2 ml/kg,1~2次后喂配方乳,逐渐加量至足量。早喂组生后72 h 内开始给予微量喂养刺激,0.5~1 ml/kg,3 h 1次,逐渐加量至足量。非早喂组病情平稳后(最早生后72 h),再给予胃肠内喂养。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3组生后1、3、7 d 的血清胃泌素的水平。结果(1)胃泌素含量:对照组、早喂组的血清胃泌素在生后1、3、7 d 均呈上升趋势。生后1 d,早喂组[(82.4±24.5)ng/L]和非早喂组[(87.0±40.2)ng/L]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6.4±19.7)ng/L](F=3.36,P<0.05)。3、7 d 早喂组胃泌素[(96.3±14.6)ng/L,(113.0±16.5)ng/L]水平较非早喂组[(73.9±13.5)ng/L,(92.4±12.2)ng/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指标:对照组、早喂组、非早喂组喂养不耐受的人数(2/30,5/48,14/47)、达足量喂养的时间[(20.6±5.7)d,(27.8±6.1)d,(39.5±4.7)d]、住院天数[(29.0±4.6)d,(39.0±4.8)d,(48.0±5.6)d]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长发育指标:早喂组与非早喂组患儿在出生1~2周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9)g/d vs(5.0±2.1)g/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9.8±4.2)d vs(25.2±5.1)d],出生3~4周体重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2.4)g/d vs(11.9±3.3)g/d](P<0.05)。(4)出现合并症的情况:3组均无 NEC 及其他消化道合并症出现。早喂组与其他两组相比,感染、贫血、呼吸暂停、低血糖等合并症的发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症早产儿合适的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发育,且不增加合并症的发生。
杨彤,林希平,黄献文[6](2008)在《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胃黏膜pH值的变化与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时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胃黏膜pH值(胃pHi)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72例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和60例无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对照组)的MTL、GAS和胃pHi,比较两组患儿检测值的差别。血浆MTL和血清GAS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根据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计算出胃pHi,同时做胃液潜血检查。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组MTL(158.6±21.7)ng/L、胃pHi(7.280±0.045)均较对照组(198.2±19.5)ng/L、(7.410±0.037)低,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而GAS(171.9±19.1)ng/L较对照组(110.4±16.3)ng/L高,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胃液潜血检测:胃肠功能障碍组阳性61例,对照组仅2例阳性。结论MTL、GAS及胃pHi与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当MTL、胃pHi降低,GAS升高时,则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功能障碍。
田明[7](2007)在《术愈通颗粒治疗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肠道在腹部手术后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纳差、肛门无自主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等一系列症状,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西方医学认为:包括麻醉、术后疼痛、应激等导致神经体液调节失调的因素是引起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祖国医学辩证则认为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下降,属气机郁结,腑气不通以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肠动力紊乱治疗的效果对于患者术后其它脏器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以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作用。西药已开发研制出多种促进胃肠动力方面的药物,中医药在胃肠功能领域上的调理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大量临床实验表明了中药能够促进术后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目前已有大承气汤,通腑汤,四磨汤等中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术愈通颗粒有通里攻下,行气止痛之功效,对于治疗胃肠气滞之证有着显着的作用。为了更大地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在查阅文献基础上,并在导师王广副教授指导下,应用术愈通颗粒对48例腹部非胃肠道吻合手术患者术后48小时肠功能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并与安慰剂对照组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术愈通颗粒能够明显缩短术后肠道的排气时间。文献综述包括两个部分:1.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2.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临床研究部分:术愈通颗粒由大黄、枳实、厚朴克、芒硝、白术、茯苓、泽泻、甘草、赤芍、莱菔子等组成,具有通里攻下、健脾燥湿、行气止痛之功效。可使肠蠕动迅速恢复,可治疗各种手术后引起的胃肠动力紊乱。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术愈通治疗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疗效。此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对48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分别给予术愈通颗粒及安慰剂治疗,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目的主要是观察术愈通颗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观察指标:肠鸣音的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术愈通颗粒可使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的肠鸣音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提前,中医证候可以明显改善,疗效确切,可用于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
董军,张淑文,段美丽,王宝恩,王红,阴赪宏,文艳[8](2006)在《通腑颗粒治疗MODS胃肠功能障碍140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通腑颗粒治疗MODS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种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0家北京三级医院ICU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以加斯清和通腑颗粒治疗.于入选后0h、给药后48h、第7天或死亡前,观察患者肠鸣音及腹部B超肠管积气、积液的情况;抽血并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血浆D-乳酸水平;进行两组胃肠功能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第7天加斯清组与通腑颗粒组患者肠鸣音(2.29±1.685次/minvs3.62±1.762次/min,P<0.01),腹部B超积气或积液阳性率(34.4%vs13.5%,P<0.05),血浆内毒素(180±30EU/Lvs111±21EU/L,P<0.05),血浆DAO(4.45±1.67μkat/Lvs3.17±0.83μkat/L,P<0.01),血浆D-乳酸(14.594±2.022mg/Lvs10.49±4.185mg/L,P<0.05),胃肠功能评分(0.407±0.12vs1.32±0.14,P<0.01),各项监测指标差异显着.结论:通腑颗粒能够明显促进MODS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蠕动,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陈建丽,靳蓉,王鸿娟,黄栋,王彦德[9](2006)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重患儿血促胃液素、胃动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危重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时血促胃液素(GAS)、胃动素(MTL)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进行检测,探讨其水平变化与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危重患儿50例及非危重患儿30例血GAS、MTL及IGF-1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危重患儿血GAS、MTL及IGF-1各组均数差异有显着性(F=49.61,55.18,18.23 P均<0.001),胃肠功能障碍组血GAS、MTL及IGF-1水平变化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4.455、4.241、2.672 P均<0.001)。危重患儿器官功能障碍中4个器官功能障碍与2个器官功能障碍比较,MTL与IGF-1差异有显着性,GAS差异无显着性。危重患儿治疗前后血GAS、MTL及IGF-1水平及非危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3.232、4.352、4.706 P均<0.001)。结论危重患儿MODS时血GAS、MTL及IGF-1可能参与危重症病情的发展,且与胃肠功能障碍及MODS发生有关,结合患儿临床对其血GAS、MTL及IGF-1进行监测,对估计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韦联彬,李宏[10](2006)在《早产儿胃肠喂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二、危重症新生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重症新生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监护室患儿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指标的变化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GAS、MTL水平比较 |
2.2 治疗前不同疾病类型患儿血清GAS、MTL水平比较 |
2.3 治疗前不同胃肠功能状态患儿血清GAS、MTL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创新点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方法 |
2.2 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方案 |
2.3 早产儿疾病(窒息、动脉导管未闭、宫内感染) |
2.4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
2.5 步骤路线图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双胎组与单胎组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
3.2 一般情况 |
3.3 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分析 |
四、讨论 |
4.1 方法学分析 |
4.2 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分析 |
4.3 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结果分析 |
4.4 局限性分析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九、致谢 |
(3)复元针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概念、诊断标准及流行病学 |
2 胃肠损伤相关概念、诊断标准及其评估系统 |
3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病机制 |
3.1 胃肠动力障碍 |
3.2 细菌/内毒素移位 |
4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主要监测指标 |
4.1 血浆二胺氧化酶与D-乳酸 |
4.2 胃动素与胃泌素 |
4.3 血管活性肽与生长抑素 |
4.4 胃黏膜内pH值 |
4.5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4.6 瓜氨酸 |
4.7 腹腔内压力 |
4.8 肠道菌群 |
5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防治 |
5.1 序贯性营养 |
5.2 微生态制剂 |
5.3 肠道选择性清洁疗法 |
5.4 胃肠黏膜保护剂 |
5.5 胃肠道动力药 |
综述二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中医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1.1 脓毒症病因病机 |
1.2 脓毒症辨证规律 |
2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中医认识 |
2.1 急性胃肠损伤的病位 |
2.2 急性胃肠损伤的病因 |
2.3 急性胃肠损伤的病机 |
3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中医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4 复元针法的源流与针刺机理探析 |
4.1 复元针法溯源 |
4.2 复元针法方义 |
4.3 复元针法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不良事件观察 |
1.6 试验终点标准 |
1.7 安全性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数据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整体病情 |
3.3 胃肠功能 |
3.4 炎症指标 |
3.5 结局指标 |
3.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概述 |
4.2 复元针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疗效分析 |
4.3 创新点 |
4.4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4)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GAS、VIP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摘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概述 |
二、国内外对腹部术后诸症的研究进展 |
(一) 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机理研究 |
1. 西医对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基本病理生理研究 |
2. 中医对腹部术后诸症病因病机研究 |
(二) 中西医对腹部术后诸症治疗的研究 |
1.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治疗的研究 |
2. 中医对腹部术后诸症治疗的研究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诸症的研究现状 |
三、运脾饮的前期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二、一般资料 |
三、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指标 |
(三) 疗效标准 |
(四) 胃肠激素的检测 |
(五) 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值(分)结果 |
(二) 两组疗效比较 |
(三) 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功能(活动)的比较 |
(四) 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测定结果 |
五、讨论 |
(一) 中医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作为衡量胃肠动力指标的可行性 |
(三) 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与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相关性探讨 |
(四) 运脾饮组方原理和疗效 |
(五) 运脾饮促进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结论 |
二、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术愈通颗粒治疗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胃肠动力学发展简史 |
1.2 胃肠运动的生理 |
1.2.1 咀嚼与吞咽及调节 |
1.2.2 胃的运动及调节 |
1.2.3 小肠运动及调节 |
1.2.4 结肠运动及调节 |
1.3 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发病机制 |
1.3.1 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
1.3.2 神经肽和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
1.3.3 手术时间及操作强度 |
1.3.4 麻醉方式和术后镇痛药物 |
1.3.5 解剖关系的改变 |
1.3.6 手术方式 |
1.3.7 机械通气 |
1.3.8 电解质和代谢 |
1.3.9 情绪 |
1.3.10 其它原因 |
1.4 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诊断 |
1.4.1 临床症状和体征 |
1.4.2 常用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及评价 |
1.5 促胃肠动力药物研究进展 |
1.5.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
1.5.2 5-HT 受体制剂 |
1.5.3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
1.5.4 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 |
1.5.5 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 |
1.5.6 GABA-β受体激动剂 |
1.5.7 阿片肽受体拮抗剂 |
1.5.8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
1.5.9 -γ羟基丁酸(GHB) |
1.5.10 钙离子拮抗剂 |
1.5.11 拟胆碱药 |
1.5.12 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
1.5.13 其他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2.1 中医对术后胃肠气滞证的认识 |
2.1.1 胃肠脏腑功能的认识 |
2.1.2 胃肠动力与脏腑关系 |
2.1.3 术后胃肠气滞证的认识 |
2.2 治疗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治法与方药概述 |
2.3 单味中药的促胃肠动力研究 |
2.3.1 泻下药 |
2.3.2 理气药 |
2.3.3 补益药 |
2.3.4 消食药 |
2.3.5 芳香化湿药 |
2.3.6 活血药 |
2.3.7 其他 |
2.4 促胃肠动力方剂研究进展 |
2.4.1 泻下剂 |
2.4.2 理气剂 |
2.4.3 和解剂 |
2.4.4 补益剂 |
2.4.5 消食剂 |
2.4.6 利水渗湿剂 |
2.4.7 针灸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选择 |
2.1.1 纳入病例标准 |
2.1.2 排除病例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1.4 受试者退出标准 |
2.1.5 终止研究标准 |
2.2 研究用药 |
2.3 服药方法 |
2.4 观察项目 |
2.4.1 观察指标 |
2.4.2 观察时点 |
3 评价标准 |
3.1 术后早期肠麻痹(肠痹病)西医诊断标准 |
3.2 肠痹病中医辨证标准 |
3.3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
3.4 病情分级标准 |
3.5 临床疗效分析 |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4.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4.1.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2 试验结果 |
4.2.1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4.2.2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情况比较 |
4.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 |
4.2.4 安全性检测 |
5 讨论 |
5.1 中西医对术后早期胃肠功能运动功能下降的原因机理的探讨 |
5.2 术愈通颗粒的方药组成及功能主治 |
5.3 临床疗效评价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重患儿血促胃液素、胃动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10)早产儿胃肠喂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产儿胃肠道特征 |
2 胃肠喂养的优点及方式 |
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药物治疗 |
四、危重症新生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监护室患儿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指标的变化及意义研究[J]. 彭昊,龙博文,肖晨,邓敏,张翼. 中国全科医学, 2021(32)
- [2]双胎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毛妍. 湖北医药学院, 2019(02)
- [3]复元针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观察[D]. 韦志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GAS、VIP影响的研究[D]. 吴佩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5]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及临床情况的研究[J]. 李在玲,叶鸿瑁,王继山,韩彤妍,王新利. 中华儿科杂志, 2008(04)
- [6]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胃黏膜pH值的变化与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J]. 杨彤,林希平,黄献文.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01)
- [7]术愈通颗粒治疗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的临床研究[D]. 田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通腑颗粒治疗MODS胃肠功能障碍140例[J]. 董军,张淑文,段美丽,王宝恩,王红,阴赪宏,文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35)
- [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重患儿血促胃液素、胃动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变化[J]. 陈建丽,靳蓉,王鸿娟,黄栋,王彦德.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22)
- [10]早产儿胃肠喂养的研究进展[J]. 韦联彬,李宏. 现代医药卫生,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