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RBA/JAVA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窦健[1](2020)在《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当今社会中,电网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之一,建立一套稳定且可靠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以此来保障电网的更加经济、稳定地运行,是人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相关监测软件开发存在着可复用性差、维护难度高、开发周期长、价格昂贵等缺点,使其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采用能够良好支持软件复用的组件化技术来构建软件各个功能模块,并将其组合起来构成定制的监测软件,这对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维护成本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并设计了一种组件化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多种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应用组件化和框架技术,结合实际需求,逐步确定电力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及通信机制。将复杂的工程进行模块化,将系统主要分为了控件库模块、控件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及分布式交互模块4大模块,减少了监测管理软件的开发难度。(2)以目前流行的基于组件化思想“框架+插件”的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以控件管理和控件库为基础的数据监测显示架构,研究并实现基于主题的数据发布订阅机制,从显示和传输层面实现了用户在客户端上进行信息显示方式的灵活配置。(3)通过对该电力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管理,并进行数据监测分析,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应用运行情况,验证了利用组件化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经试运行,系统稳定运行、效果良好,与传统系统相比,在可定制、可扩展、可靠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黄德松[2](2020)在《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有力地推动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随之扩大了通信网络规模,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复杂度,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电力通信网的省地监控集约化管理,对生产管理平台提出了“应用集中部署、系统互联互通、网络集中监控、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目前,XX电网已建成了省地两级SDH光传输网AB平面及省级OTN传输网,一共有30多套传输网管,分别在省级主站和各个地市呈分布式管理,每套网管系统只针对各自的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数据存在散、乱状态,缺乏集中存储数据,不能实现对运行系统的综合监控,没有对网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距离网络集中监视、设备统一维护、资源集中存储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关的通信资源分散在各个运维人员的手中,未进行资源整合及网络共享,管理人员对全网的综合分析困难重重,不能实现通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动态化管理。本课题针对XX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组网现状进行研究,主要采用B/S三层结构,UI界面采用HTML+CSS技术进行布局和设计,结合JQuery、AJAX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并采用主流的CORBA北向接口技术进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设计而形成的电力通信管控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应用,集中化管理数据,集中监控网络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网管综合监控功能的全方位管理。
张钰[3](2020)在《分布式环境下的车载娱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并伴随互联网浪潮,车载娱乐系统从原先附加值不高的边缘零部件,逐渐成为车辆的卖点和营销重点,受到各汽车企业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投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各汽车企业纷纷进行不同的尝试。本项目在车厂自有系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现有功能,提出创新点,以便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本系统基于原先的单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扩展成分布式系统。与传统方式不同,分布式车载系统在车内部署多块独立的显示屏,支持前座和后座的多位乘客同时独立使用。其优点是,可以同时服务于驾驶者和乘客的不同需求,如驾驶者使用导航和蓝牙电话的同时,乘客可以观看视频、使用其他应用程序。作为一种较新的应用场景,本课题讨论了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研究目标是分布式系统不同模块间的协作方式。系统功能由分布在多台机器上的多个模块协作完成,由于每台机器的职责定位不同,需要对各模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并考虑模块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发生冲突时的协调和仲裁机制。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实现稳定高效的跨机通信,以及符合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第二个研究目标是如何在多块不同显示屏之间进行媒体文件共享,可共享的媒体文件来源包括USB、iPod等外接设备,以及手机蓝牙音乐。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设备管理和内容检索,播放控制,会话管理以及主从节点的控制策略等。与消费类电子不同,车载系统的性能要求十分苛刻,包括系统启动性能以及跨模块通信性能。因此如何设计出满足车载性能要求的系统方案,成为了本课题的第三个研究目标。针对第一个研究目标,在对消息队列和远程过程调用等分布式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和对比后,本系统根据应用场景选择了ZeroMQ和CORBA作为基础组件和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本文围绕项目的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对系统的逻辑架构、通信架构、以及系统组网策略进行了阐述,并对系统重要功能进行设计实现。重点功能包括:系统电源状态管理,音频仲裁和声音通道管理,Media播放控制,Media多屏同步管理,车载性能优化等。车载电源状态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石,将对系统的所有功能产生影响。本文详细探讨了电源状态的设计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定义并实现了11种电源状态,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每种状态下的功能约束。整车音频通道属于竞争性资源。系统存在多种使用车载音频的场景,如蓝牙通话、音乐播放、消息提醒、导航提示、语音识别等,当这些场景并发时会产生冲突。本文对音频通道进行了整体规划,建立并实现了音频通道的仲裁规则及切换机制。针对第二个研究目标,利用第三方播放引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Media播放方案。一台机器负责设备管理和内容检索,另一台机器负责播放控制。其中,Bluetooth Audio和其他Media的播放机制不同,需要分别处理。除了单独的Media播放,本文还对Media多屏同步的场景进行设计和实现。所谓多屏同步,是指在多个独立HMI模块之间共享内容,主要涉及到会话的建立和主从节点的管理。针对第三个研究目标,作为分布式系统,针对启动速度以及跨机通信效率这两方面,本文综合软件架构、通信架构、系统组网等多方面因素,对系统优化方案进行了探讨。系统通过多轮测试对软件质量进行保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多轮验收测试。本文对测试用例设计、defect记录、测试情况与验收结果进行了阐述。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系统最终成功上线。最后本文对车载娱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冯雷洁[4](2020)在《中国银行积分兑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全国各地众多家银行纷纷抢占先机,快速占取本地区各个行业的有利资源,为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银行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以及行业内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加快银行业务营销速度、引导和鼓励客户使用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中国银行设计出银行积分兑换系统。该系统为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与使用提供了丰富的营销手段,更好的维护了客户关系。本论文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与实现对银行积分兑换系统的整体开发过程进行描述。银行积分兑换系统结合了当前的主流技术和公司的业务需求,采用JAVA语言编写,使用分层架构的模式使业务模块和功能模块进行分离,并通过分层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前端采用HTML、Free Marker和vue技术实现页面的展示和数据的渲染,持久层框架采用了Mybatis来实现定制化SQL、存储过程以及高级映射,通过Spring框架实现对JAVA Bean的管理以及依赖注入和事务的管理。系统可实现用户积分查询、积分兑换、订单查询、电子礼券兑换、航空里程兑换和增值服务预约等功能,同时,管理员可实现系统管理、商户管理、订单管理、商品管理、营销管理、内容管理、页面管理和报表管理等功能。目前,银行积分兑换系统已经上线运行,有效提升了积分兑换渠道的客户体验,完善了积分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积分营销活动的效率。本系统为客户提供了完善的礼品兑换服务,提高客户体验的同时也为银行提升了客户粘性,挖掘了客户价值。
宋天煜[5](2019)在《面向密文数据库的中间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着像个人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各种账号密码、病人就诊资料等隐私数据,因此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变得至关重要。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加密后存入数据库中能够有效地保护隐私数据,但是存在操作密文数据困难、加解密过程会增加服务器硬件负担和用户访问控制困难的问题。因此,设计并实现一款以代理的形式完成对数据加解密操作的中间件系统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课题,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按照软件设计开发的流程,使用例图对中间件系统做了需求分析,抽象出了中间件系统应有的功能模块。然后设计中间件系统的整体结构,确定了系统的整体流程,并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随后通过时序图确定了各个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依赖关系。最后使用Java编程语言结合NIO接口和JSQLParser解析器实现了面向密文数据库的中间件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本文使用JavaFX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本文的创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设计中间件系统的架构,其运行在密文数据库前后端之间,支持多种数据库客户端,使用可搜索加密方案以支持对密文数据直接操作,减轻密文数据库的硬件压力。其次,基于数据库报文协议实现与密文数据库前后端的数据传输方案,支持字节流处理,提高中间件系统的通用性,同时减小了与数据库的连接频率并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效率。最后,为了实现有效的用户访问控制,通过使用用户身份属性进行权限计算,防止其越权操作。对用户的每次登陆进行身份认证,并动态更新认证信息。
张光宇[6](2019)在《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和天文数据智能处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天文观测对望远镜分辨率要求的提高,一方面望远镜本身的口径越来越大,相机等设备也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图像质量,越来越多的望远镜选择在高原、高山、南极、太空等特殊的环境来建造。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望远镜对其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南极望远镜在无人值守和卫星网络的条件下,更要求望远镜能够实现完全自主观测。而随着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其数据量也随着指数量级的增加,比如2.5米口径的WFST的大焦面巡天成像,以及FAST望远镜的巡天数据。这些大型望远镜每天观测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对精度的要求也更高,一些传统的天文数据处理算法在处理效率和效果上无法令人满意。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提出,使得天文数据处理算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国内大型光学望远镜较少,主要是LAMOST望远镜和一些1-2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许多望远镜还都采用手动或半手动的观测模式,由天文学家提供观测目标,再由观测助手操作望远镜进行观测。LAMOST望远镜的观测控制系统基于CORBA开发,实现了一定的组件化架构设计,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限制,仍然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自主化程度还需提高。现在已有的开源望远镜控制框架只有RTS2,但这个框架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更多大型光学望远镜和极地望远镜的建设,对望远镜的自主观测控制要求越来越迫切。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大型望远镜和极地望远镜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一些望远镜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两种望远镜观测和控制框架,一种是基于RTS2和EPICS的望远镜观测和控制框架,另一种是基于ZeroMQ的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两种框架同时发展了软硬件结合技术,面向焦面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天文相机进行了软硬件结合的构架,使得上层框架能方面地获取底层硬件的信息,同时设备层的控制也和硬件的固件系统紧密配合,使得整个系统无缝衔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故障诊断能力,这对整个望远镜的自主观测和自主控制尤为重要。因此在基于自主观测和控制的需求下,本文完成了一种小型相机控制的通用SDK和应用软件,并通过AreaDetector很方便地融入上述两个控制框架中,同时针对大焦面拼接式相机完成了 DAQ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对于望远镜的自主观测和控制来说,除了观测控制的自主化,另一个重要技术就是天文大数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包括在线处理和离线处理。随着计算能力的越来越强劲,在线处理和离线处理的界限也在模糊化。随着天文巡天需求的增加,不论是光学望远镜还是射电望远镜,数据量都是急剧增加。本文基于射电望远镜中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数据处理需求,针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和FAST河外HI数据进行了相应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数据处理流水线,可通过配置文件灵活组合各种流程和算法模块,并对流水线的性能进行了优化,使流水线处理速度满足了 FAST望远镜的数据处理需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来自宇宙早期阶段的残余电磁辐射,其观测对于研究宇宙早期结构和宇宙演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包括Boomerang探空气球和Planck卫星等多个地基和太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设备。但是直接接收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包含了大量的前景噪声。目前已有的噪声处理算法主要是通过光谱分析来重建前景噪声并加以去除。本论文针对微波背景辐射的前景噪声去除技术,列举了三种算法模型,包括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实现了从21cm中性氢原子谱线预测出对应区域的CMB前景噪声信号,算法在Planck卫星数据和HI4PI数据上进行了模型训练和测试,发现CMB前景噪声信号和21cm中性氢原子谱线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并且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出结果最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基于自主观测和控制的整体需求,发展了两种控制框架,包括基于RTS2和EPCIS的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基于ZeroMQ的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基于ZeroMQ实现了国内首个通用的分布式望远镜自主观测框架,框架采用了层次化结构设计,支持按计划自动观测、基于规则的故障监控、以及远程控制界面和日志参数可视化界面。(2)基于自主观测和控制在设备层的需求,面向焦面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天文相机进行了软硬件结合的构架,完成了通用的跨平台的相机控制SDK和应用软件。针对大焦面拼接式相机的完成了数据获取系统(DAQ)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基于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最大程度地优化了相机控制系统,并和上层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无缝结合。(3)针对FAST射电望远镜的21 cm中性氢原子谱线数据实现了自动化数据处理流水线。同时面向天文大数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用于通过21cm中性氢原子谱线预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前景噪声。算法在Planck卫星的CMB数据上验证,得到了较好效果。
王思琪[7](2019)在《综合资源数据采集稽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综合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电信运营商要求必须建设的标准系统之一,目前各运营商省公司都已经建立多年。某运营商省公司综合资源系统经过近十年建设,已管理了全网所有专业的资源数据,数据来源涵盖专业网管采集、人工现场普查、工程新建录入等多种渠道。在后续数据维护过程中,由于管理原因,维护人员需在不同系统中多次维护同一份数据,有很多情况下在专业网管进行了变更调整,综合资源系统却没有及时进行数据维护,或者综合资源系统维护的数据同专业网管有差异,这都造成了资源数据的不准确,导致综合资源系统不能为前端业务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全业务系统为例,业务开通时间要求在一天内甚至几小时内,以现有的数据质量情况,综合资源系统很难准确支撑。目前运营商综合资源系统基本都有数据准确性保障方案,其中,从各专业网管采集全量数据进行数据比对,是业界比较成熟的稽核解决方案。但仍然存在专业网管众多、数据处理耗时长、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本课题所研究的某运营商省公司综合资源数据采集稽核系统,在借鉴业界成熟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提高稽核系统执行效率。稽核比对策略上,采用全量采集稽核比对与增量采集稽核比对相结合的方式,即满足数据及时准确性要求,又不占用过多IT资源。数据处理环节上,通过任务管理、环节划分、并发执行等方式提高执行效率。数据解析方面借助Perl语言在文件解析方面的优势,满足大量的、多种格式的数据文件快速处理要求。数据录入与比对环节上,借助Oracle分区表等相关特性,优化数据库处理效率。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了某运营商省公司综合资源数据采集稽核系统的整体执行效率、减轻了专业网管压力、提高了综合资源的数据准确性。特别是在用户关注的全业务开通方面,当前的数据质量已经能够满足用户在一天内甚至几小时内完成业务开通,开通成功率达到了99.8%以上,有效增强了某运营商省公司的竞争力。
周珊[8](2019)在《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日益加强,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了深化、整合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科技风险控制、系统安全等逐渐成为突出问题,存在巨大风险和隐患,不仅严重制约业务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而且有可能威胁国家金融安全。为了更好的加强科技风险管理的风险体系,改善因金融科技的日益发展而导致银行内部监管机制不佳的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的现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中小银行科技分析管理系统。系统开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深入研究了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状况,分析了科技风险管理流程,总结归纳了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系统的需求。第二,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系统的核心模块和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核心模块的流程设计和主要数据集的结构设计。第三,依托J2EE、Struts三层架构开发框架和Oracle数据库的支持,完成了系统的开发。第四,设计了测试方案,从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两个方面完成了系统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系统开发经历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开发和测试等各个环节,兼顾实用性、模块规范性、接口一致性、编程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基本原则。实践证明,系统运行平稳,能够满足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投入使用。
贾宇琪[9](2019)在《基于MIB动态解析技术的集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信息化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由于信息与网络具有强耦合性,网络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网络管理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地发展为一套成熟稳定的系统。然而,目前的网管系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在设备管理界面的绘制方面,由于不同设备的可配置参数千差万别,程序开发者往往需要为不同的设备个性化地定制不同的图形界面,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多,开发成本巨大。其次,在大型网络的管理方面,虽然管理域的引入,使得网络系统被横向切分并划分给不同的管理员分别管理,但管理员与管理域之间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并不灵活。然后,在软件性能的提升方面,虽然集群系统的引入增强了网管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但集群系统的部署流程一直很繁琐,在人工部署的过程中极易出错。最后,在图形界面的开发上,开发者往往会探索性地使用新型图形库来提高开发效率,然而,新旧图形库之间可能会因为底层实现机制的不同而带来兼容性问题。因此,本论文从上述四个方面对当前的网管系统作出了改进。首先,在软件自动化处理上,本论文基于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提出了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动态解析方案,实现了配置文件到图形界面的自动化处理,使得网管系统可以为不同的网络设备自动生成相应的图形界面,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成本。其次,在管理域的处理上,本论文提出了“用户组-用户-管理域”的三层管理方案,实现了管理域向下与网络紧耦合,向上与用户的松耦合,管理中心可以为管理员动态分配管理域,从而兼顾了管理的灵活性和统筹性,提升了管理效率。然后,在集群系统的部署上,本论文在已有的MySQL Cluster集群部署流程上,用自定义脚本实现了参数的自动化配置,简化了部署流程。而在集群系统和网管系统的对接上,也探索实现了故障处理机制,使得网管系统能够检测到集群系统的云同步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最后,在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上,本论文探索性地使用ILOG JViews图形库实现了一个背景缩放功能和一个功能丰富的缩略图组件。此外,本论文也解决了RCP(Rich Client Platform,富客户端平台)框架与ILOG JViews图形库之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
查萌萌[10](2018)在《ESB接口处理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大型通信公司的运维模式需要对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通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从而进行问题定位和解决方案制定,但是业务系统存在数据大量重复定义,数据易名定义等问题,直接影响数据关联分析的准确性,也无法推进现阶段集约化运维工作的转型。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有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也提供规范化的标准接口,它的出现着力解决一级业务系统和二级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ESB系统的研发设计可以保证采集上传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提供数据的共享能力。本文主要讨论ESB的数据接口问题。首先研究了数据采集业务流程,通过大量的资料和现场的调研分析,整理出现有ESB系统在实际业务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引出系统的三个接口问题:文件采集接口、数据质量保障以及单点登录接口。对于文件采集接口,首先分析了接口的难点,通过对技术要求、文件目录标准化、文件名标准化和文件采集自动压缩等几个方面,详细规划了接口的具体实现,主要是将被采集的不规范文件格式转化成符合系统采集接口规范的标准化文件数据,统一上传到总部进行数据共享存储。对于数据质量保障接口,在分析接口的两个业务难点的基础上确定解决方案,通过检索海量二级业务系统服务器上的采集数据和一级业务系统服务器上的上传数据,对数据的构造等进行分析对比,及时发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断传、漏传和延时等问题,并通过短信或者邮件的方式进行及时预警。对于单点登录接口,详细讨论了接口流程和账号管理等,具体介绍了接口的实现过程,保证ESB系统、论坛系统和考核系统的用户管理模块进行账号统一,实现外围系统可以单点登录到ESB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解决了相关业务系统信息孤岛的问题。三个接口的设计和实现都是为了解决ESB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业务问题,设计与实现以后都进行了相关的应用测试。文件采集接口,解决了采集文件不符合规范的问题;数据质量保障接口,解决了数据上传过程中的断传、漏传和延时不能及时预警问题;单点登录接口,解决了ESB及其周边业务系统的账号统一问题,保证使用者的用户体验和感知。
二、CORBA/JAVA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RBA/JAVA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监测 |
1.2.2 组件化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组件化相关技术 |
2.1.1 组件化 |
2.1.2 组件模型 |
2.1.3 常见组件技术 |
2.1.4 分布式交互相关技术 |
2.2 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 |
2.3 本章小结 |
3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分析 |
3.1.1 用户定制功能 |
3.1.2 系统管理功能 |
3.1.3 配置访问功能 |
3.2 系统设计 |
3.3 控件库模块 |
3.3.1 产生类型子模块 |
3.3.2 控件功能子模块 |
3.3.3 控件使用子模块 |
3.4 控件管理模块 |
3.4.1 基本管理子模块 |
3.4.2 扩展管理子模块 |
3.5 用户管理模块 |
3.5.1 数据库关联子模块 |
3.5.2 系统管理子模块 |
3.6 分布式交互模块 |
3.6.1 发布订阅机制接口的实现 |
3.6.2 通信中间件的功能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
4.1 数据采集管理 |
4.1.1 数据召测 |
4.1.2 用户定制 |
4.2 数据监测分析 |
4.2.1 电力数据分析 |
4.2.2 配变运行监测 |
4.2.3 停电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
1.3.1 CORBA体系结构 |
1.3.2 AJAX和 j Query技术 |
1.3.3 基于Web的B/S结构 |
1.3.4 LAMP平台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传输网管系统接入 |
2.3.2 光缆资源接入 |
2.3.3 系统架构 |
2.3.4 开发环境和工具介绍 |
2.4 页面实时交互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支撑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组成部 |
3.2 系统软件配置 |
3.2.1 应用环境部署 |
3.2.2 COBRA北向接口的相关配置 |
3.3 CORBA接口设计 |
3.3.1 建立会话连接 |
3.3.2 传输告警采集接口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结构 |
4.1.1 拓扑管理功能 |
4.1.2 资源管理功能 |
4.1.3 配置管理功能 |
4.1.4 告警管理 |
4.1.5 值班管理功能 |
4.1.6 系统管理功能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拓扑管理功能实现 |
4.2.2 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
4.2.3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 |
4.2.4 告警管理功能实现 |
4.2.5 值班管理功能实现 |
4.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4.3 数据分析与应用 |
4.4 系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系统总结 |
5.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分布式环境下的车载娱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技术分析 |
2.1 异步通信 |
2.1.1 消息队列 |
2.1.2 各种消息队列产品对比 |
2.1.3 消息队列ZeroMQ特点分析 |
2.2 远程过程调用 |
2.2.1 远程过程调用基本原理 |
2.2.2 CORBA和 Web Services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
3.1 系统需求 |
3.1.1 功能性需求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架构 |
3.2.1 逻辑架构 |
3.2.2 通信架构 |
3.2.3 系统组网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重要模块的设计 |
4.1 车载系统电源状态 |
4.1.1 电源状态设计因素 |
4.1.2 电源状态定义 |
4.1.3 电源状态迁移 |
4.2 音频仲裁和声音通道管理 |
4.2.1 车载音源分类 |
4.2.2 音频仲裁设计 |
4.2.3 逻辑音频通道设计 |
4.2.4 逻辑音频通道仲裁规则 |
4.3 媒体播放控制 |
4.3.1 CSM端设计 |
4.3.2 HMI端设计 |
4.4 媒体多屏同步管理 |
4.4.1 多屏同步播放 |
4.4.2 同步播放会话 |
4.4.3 码流提供端 |
4.4.4 码流接收端 |
4.4.5 当前播放的音源 |
4.5 车载性能优化 |
4.5.1 系统启动性能优化 |
4.5.2 系统组网与数据传输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重要模块的实现 |
5.1 电源状态的实现 |
5.2 音频仲裁的实现 |
5.3 媒体播放控制的实现 |
5.3.1 内容检索服务 |
5.3.2 播放控制服务 |
5.4 媒体多屏同步管理的实现 |
5.4.1 依赖的服务 |
5.4.2 对外接口 |
5.4.3 不同屏幕的播放状态迁移 |
5.4.4 会话状态迁移 |
5.4.5 多屏同步管理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用例设计 |
6.2 故障记录 |
6.3 测试情况与验收结果 |
6.4 产品界面原型图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国银行积分兑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介绍 |
2.1 Spring框架 |
2.2 Spring MVC框架 |
2.3 Mybatis框架 |
2.4 Solr搜索引擎 |
2.5 Free Marker模板引擎 |
2.6 Oracle数据库 |
2.7 Redis缓存技术 |
2.8 加密技术 |
2.9 Nginx负载均衡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2.1 安全性需求 |
3.2.2 性能需求 |
3.2.3 标准需求 |
3.2.4 可扩展性需求 |
3.2.5 可复用性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概要设计 |
4.1 技术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选取及命名规则 |
4.3.2 数据库的设计实现 |
4.3.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前台功能模块 |
5.1.1 礼品搜索模块 |
5.1.2 购物车模块 |
5.1.3 礼品列表模块 |
5.1.4 礼品兑换模块 |
5.2 后台功能模块 |
5.2.1 系统管理模块 |
5.2.2 角色管理模块 |
5.2.3 商户管理模块 |
5.2.4 商品管理模块 |
5.2.5 订单管理模块 |
5.2.6 权限管理模块 |
5.3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的目的与意义 |
6.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
6.2.1 礼品兑换功能模块测试 |
6.2.2 订单及积分查询功能模块测试 |
6.2.3 角色管理模块测试 |
6.2.4 菜单管理模块测试 |
6.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3.1 兼容性测试 |
6.3.2 页面响应时长测试 |
6.3.3 系统安全性测试 |
6.3.4 API网关测试 |
6.3.5 协同过滤算法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面向密文数据库的中间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密文数据库技术 |
2.2 中间件技术 |
2.2.1 中间件技术综述 |
2.2.2 中间件分类 |
2.2.3 数据库中间件 |
2.3 用户访问控制 |
2.3.1 传统的访问控制 |
2.3.2 云计算环境下访问控制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密文数据库中间件系统需求分析 |
3.1 目标 |
3.2 功能需求 |
3.3 数据需求 |
3.3.1 加密粒度 |
3.3.2 密钥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密文数据库中间件系统设计 |
4.1 体系结构 |
4.2 数据传输模块 |
4.2.1 面向数据库客户端 |
4.2.2 面向数据库服务器 |
4.3 用户管理模块 |
4.4 加密功能模块 |
4.4.1 SQL语句改写模块 |
4.4.2 加解密模块 |
4.4.3 密钥管理模块 |
4.5 人机交互设计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密文数据库 |
4.6.2 用户管理数据库 |
4.7 系统业务流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密文数据库中间件系统实现 |
5.1 实现环境 |
5.2 NIO接口 |
5.3 JavaFX |
5.4 JSQLParser |
5.5 数据传输模块实现 |
5.5.1 通信接口 |
5.5.2 字节转化 |
5.6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6.1 用户权限判断 |
5.6.2 动态身份认证 |
5.7 加密功能模块实现 |
5.7.1 SQL语句改写模块 |
5.7.2 加解密模块 |
5.7.3 密钥管理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密文数据库中间件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性能测试 |
6.2.1 测试用例设计 |
6.2.2 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 人机交互功能测试与分析 |
6.4 安全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和天文数据智能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望远镜简介 |
1.1.1 大型光学望远镜 |
1.1.2 射电望远镜 |
1.1.3 极地望远镜 |
1.2 望远镜观测控制技术 |
1.2.1 CORBA |
1.2.2 DDS |
1.2.3 ZeroMQ |
1.2.4 基于套接字的自定义协议 |
1.3 天文数据处理概述 |
1.3.1 FAST数据处理 |
1.3.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1.3.3 深度学习在天文中的应用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 |
2.1 RTS2和EPICS简介 |
2.2 基于RTS2和EPICS的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框架 |
2.2.1 设备控制层 |
2.2.2 观测控制层 |
2.2.3 用户层 |
2.3 BSST自动观测流程 |
2.3.1 观测模式 |
2.3.2 观测计划 |
2.3.3 命令执行器 |
2.4 监控和报警 |
2.5 RTS2存在的问题 |
2.6 RACS2分布式观测控制框架 |
2.6.1 RACS2消息总线 |
2.6.2 框架内部结构 |
2.6.3 RACS2用户界面 |
2.6.4 RACS2自动观测流程 |
2.6.5 EPICS兼容层 |
2.6.6 RACS2日志系统 |
2.6.7 故障监控专家系统 |
2.6.8 自动构建和测试 |
2.6.9 性能测试 |
2.7 应用案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主观测控制的相机控制 |
3.1 天文相机介绍 |
3.2 单传感器相机控制系统 |
3.3 通用相机控制软件 |
3.3.1 相机控制SDK |
3.3.2 基于C#的相机控制软件 |
3.3.3 基于AreaDetector的相机控制软件 |
3.4 大型拼接式相机控制系统 |
3.5 WFSTDAQ硬件设计 |
3.5.1 整体架构 |
3.5.2 数据通信协议 |
3.5.3 10G以太网UDP/IP通信性能调优 |
3.5.4 图像上传格式 |
3.5.5 FITS图像存储格式 |
3.6 相机控制与自主观测结合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文数据智能处理 |
4.1 FAST望远镜19波束数据自动化处理 |
4.2 CMB前景噪声处理 |
4.3 CMB和21 cm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
4.4 CMB数据模型 |
4.4.1 平均值模型 |
4.4.2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
4.4.3 线性模型 |
4.5 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综合资源数据采集稽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常见数据采集接口 |
2.1.1 FTP接口 |
2.1.2 CORBA接口 |
2.1.3 DB接口 |
2.1.4 SNMP接口 |
2.1.5 SOCKET接口 |
2.1.6 Telnet接口 |
2.2 Oracle11g |
2.3 Perl |
2.4 Shell |
2.5 三层架构 |
2.6 J2EE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释义 |
3.1.1 综合资源系统 |
3.1.2 稽核系统 |
3.2 可行性分析 |
3.3 客户业务需求 |
3.4 系统功能需求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稽核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后端程序结构设计 |
4.3 专业网管数据采集 |
4.3.1 采集接口规范 |
4.3.2 程序实现流程图 |
4.4 数据处理设计 |
4.4.1 数据解析处理 |
4.4.2 结构化数据录入采集库 |
4.4.3 采集库数据汇总 |
4.5 采集库与正式库稽核比对 |
4.6 配置管理设计 |
4.7 任务管理设计 |
4.8 工单管理设计 |
4.9 数据库设计 |
4.9.1 采集库设计 |
4.9.2 任务配置关系 |
4.9.3 稽核结果输出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采集稽核系统的实现 |
5.1 配置管理 |
5.1.1 网管配置 |
5.1.2 任务管理 |
5.2 稽核结果输出 |
5.3 工单管理 |
5.4 后台Shell程序实现 |
5.4.1 执行数据库操作 |
5.4.2 查询结果导出为文件 |
5.4.3 任务管理表操作 |
5.4.4 专业网管数据采集 |
5.4.5 数据处理阶段程序实现 |
5.5 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系统后台脚本程序的部署 |
6.3 专业网管数据采集配置及采集功能测试 |
6.4 数据处理功能测试 |
6.5 时效性模拟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研发背景 |
1.2 系统研发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系统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J2EE技术 |
2.1.1 J2EE概念 |
2.1.2 J2EE核心技术 |
2.1.3 J2EE的优势 |
2.2 Oracle数据库 |
2.2.1 Oracle数据库的简介 |
2.2.2 Oracle数据库的优势 |
2.2.3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2.2.4 我们使用的开发工具 |
2.2.5 使用Oracle数据库的理由 |
2.3 工作流技术 |
2.3.1 工作流定义 |
2.3.2 参考模型 |
2.3.3 jBPM综述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1.1 银行科技风险管理涉及的组织机构 |
3.1.2 科技风险管理业务流程 |
3.1.3 科技风险监测数据采集 |
3.2 系统功能分析 |
3.2.1 系统功能概览 |
3.2.2 系统管理模块 |
3.2.3 科技风险监测模块 |
3.2.4 科技风险指标管理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性能需求分析 |
3.3.2 系统安全性需求分析 |
3.3.3 其他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相关技术指标 |
4.3 系统功能结构 |
4.4 系统的逻辑架构与物理架构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4.5.2 数据库信息表设计 |
4.5.3 系统数据库链接 |
4.6 风险管理模块的设计 |
4.6.1 风险库管理 |
4.6.2 检查项管理 |
4.6.3 风险计划 |
4.6.4 风险评估 |
4.6.5 风险事件处置 |
4.6.6 风险工作管理 |
4.6.7 风险报告管理 |
4.6.8 工作监督 |
4.7 科技运行管理模块的设计 |
4.7.1 事件管理 |
4.7.2 问题管理 |
4.7.3 变更管理 |
4.7.4 知识库 |
4.7.5 工作管理 |
4.7.6 工作台 |
4.7.7 发文流程管理 |
第五章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1 风险管理 |
5.2 科技运行 |
5.3 信息安全管理 |
5.4 资产管理 |
5.5 外包管理 |
5.6 项目管理 |
第六章 测试和部署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案 |
6.2.1 单元测试 |
6.2.2 集成测试 |
6.2.3 系统测试 |
6.2.4 测试通过标准 |
6.3 功能性测试 |
6.4 非功能性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MIB动态解析技术的集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管系统的相关技术简介 |
2.1 总体架构 |
2.1.1 C/S架构 |
2.1.2 CORBA分布式架构 |
2.2 核心组织框架 |
2.2.1 Eclipse RCP软件框架 |
2.2.2 SWT/JFace图形库 |
2.3 网络管理协议SNMP |
2.3.1 SNMP协议概述 |
2.3.2 SMI管理信息结构 |
2.3.3 MIB管理信息库 |
2.3.4 SNMP的管理功能简介 |
2.4 图形开发库概述 |
2.4.1 图形开发库的分类 |
2.4.2 AWT/Swing图形库 |
2.4.3 ILOG JViews图形库 |
2.4.4 优缺点分析 |
2.5 异步处理 |
2.5.1 多进程与多线程 |
2.5.2 非UI线程管理 |
2.5.3 UI线程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IB动态解析技术的实现 |
3.1 方案设计 |
3.2 MIB文件到XML的转换 |
3.2.1 Mibble开源库 |
3.2.2 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3 XML存储规范说明 |
3.2.4 工作原理框图 |
3.3 XML的图形化渲染 |
3.3.1 SNMP4J开源库 |
3.3.2 方案可行性分析 |
3.3.3 XML到图形界面的映射 |
3.3.4 工作原理框图 |
3.3.5 XML校验小程序 |
3.4 性能评估与结果分析 |
3.4.1 性能评估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形界面的新功能实现 |
4.1 拓扑视图的背景功能开发 |
4.1.1 拓扑视图界面的工作原理介绍 |
4.1.2 ILOG JViews图形库的引入 |
4.1.3 背景的显示功能开发 |
4.1.4 背景的切换功能开发 |
4.1.5 背景的缩放功能开发 |
4.2 拓扑视图的缩略视图开发 |
4.2.1 缩略图的开启与关闭 |
4.2.2 缩略图的镜头功能和拖拽功能 |
4.3 管理域登陆功能开发 |
4.3.1 设备发现机制简介 |
4.3.2 设备群的管理域划分及云储存 |
4.3.3 管理域的权限管理 |
4.4 性能评估与结果分析 |
4.4.1 性能评估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5.1 集群服务器的部署 |
5.1.1 服务端程序简介 |
5.1.2 MySQL Cluster集群技术简介 |
5.1.3 MySQL Cluster集群的部署 |
5.1.4 服务端与集群系统的对接问题 |
5.2 集群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
5.2.1 集群系统的文件目录结构 |
5.2.2 集群系统的自动化参数配置 |
5.2.3 集群系统的批处理脚本 |
5.3 性能评估与结果分析 |
5.3.1 性能评估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ESB接口处理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流程分析 |
2.1 相关业务分析 |
2.2 相关功能分析 |
2.3 ESB系统运行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业务流程分析 |
3.1 数据采集业务流程梳理 |
3.1.1 数据采集适配 |
3.1.2 数据采集处理 |
3.1.3 数据采集存储 |
3.2 调研问题及业务需求 |
3.2.1 文件采集接口需求 |
3.2.2 数据质量保障接口需求 |
3.2.3 单点登录接口需求 |
3.3 ESB系统主要接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件采集接口实现及测试 |
4.1 接口难点 |
4.2 接口难点分析处理 |
4.2.1 接口流程 |
4.2.2 省分被采集系统联调 |
4.2.3 公司总部联调 |
4.3 接口具体实现 |
4.3.1 文件采集接口技术要求 |
4.3.2 文件目录标准化 |
4.3.3 文件名标准化 |
4.3.4 文件采集自动压缩 |
4.4 文件采集接口应用效果 |
4.4.1 任务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质量保障接口实现及测试 |
5.1 接口难点 |
5.2 接口难点分析处理 |
5.2.1 接口流程 |
5.2.2 接口触发条件 |
5.2.3 接口业务功能 |
5.3 接口具体实现 |
5.3.1 数据库建表 |
5.3.2 接口输入输出参数 |
5.3.3 详细处理逻辑 |
5.4 数据质量保障接口应用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点登录接口实现及测试 |
6.1 接口难点 |
6.2 接口难点分析处理 |
6.2.1 接口流程 |
6.2.2 账号管理 |
6.3 接口具体实现 |
6.3.1 数据库建表 |
6.3.2 详细处理逻辑 |
6.4 单点登录接口应用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CORBA/JAVA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窦健.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德松. 广西大学, 2020(03)
- [3]分布式环境下的车载娱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中国银行积分兑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冯雷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面向密文数据库的中间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宋天煜.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6]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和天文数据智能处理的研究[D]. 张光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综合资源数据采集稽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思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中小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珊. 苏州大学, 2019(04)
- [9]基于MIB动态解析技术的集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贾宇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10]ESB接口处理研究与实现[D]. 查萌萌.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