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

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

一、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Branch of Women′s Health Care,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产后保健服务指南》文中提出一、概述孕产期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基石,是妇幼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孕产期保健包含了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期和产褥期保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孕产期保健系统,孕产妇可在孕期获得全程和系列的保健服务,孕产妇孕期保健意识较强,基本都能达到5次以上的产前检查,产前检查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积极促进住院分娩,保障母婴安全。产后保健服务管理不断规范,服务内涵不断丰

李青伟[2](2021)在《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舌诊作为望诊的重点内容,是获取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所需客观指标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医微观化、客观化领域的现代化研究方兴未艾,并把舌诊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并以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等基本原则指导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而微生态学作为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二者在基本理论观点上具有相似性,这也是二者得以合作的切入点。随着舌苔微生态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更新更好的微生物技术的使用,将能更好的发现理解疾病与中医舌象变化、舌苔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不断深入挖掘中医舌诊的科学内涵,使中医舌诊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乃至现代医学诊疗中发挥优势与作用。然而目前舌苔微生态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疾病的特定舌苔类型,受疾病特异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本研究以健康人群的八种舌苔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探寻不同舌象的微生物学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目的从舌苔微生物的角度,研究中医舌象的科学规律与形成机制,揭示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舌象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描绘健康人舌象的微生物学特征,寻找不同舌象各自的标志性微生物,与糖尿病相同舌象相对照,寻找“异病同证”背景下的疾病特异性相关的特征微生物。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中医舌象诊断标准化,建立可靠的舌象辅助辨证方法,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研究方法在舌象辅助辨证的基础上,我们将健康人群的舌苔按颜色、厚度和湿润度分为八种类型,包括薄白、薄白腻、白厚腻、白厚燥、薄黄、薄黄腻、黄厚腻、黄厚燥。首先使用中国上海DAOSH公司研制的DS01-G舌象采集仪,对健康志愿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舌苔进行标准化拍照。其次在口腔清洁后使用无菌植绒棉拭子按标准化操作流程在舌中部位采集微生物群,并保存在微基微生物标本冻存管,-80度冰箱内保存。使用蛋白酶K裂解结合苯酚氯仿提取法从样品中提取总DNA。在1.2%琼脂糖凝胶上运行样品检测。测序文库由 NEBNext(?)UltraTM DNA Library Prep Kit for Illumina(?)(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美国)构建。利用微基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Illumina Novaseq 6000、150-bp配对末端技术对基因组文库进行了测序。将预测的基因进行聚类,并使用CD-HIT包构建非冗余基因目录(参数:一致性identity=95%,覆盖率coverage=90%)。利用BEDtools中的基因组计算覆盖度功能快速估算了基因的丰度。使用DIAMOND软件对非冗余数据库(Non-Redundant Database,NR)进行分类。使用R语言函数中的cor.test进行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和检验,使用R的igraph软件(版本1.2.5)进行共生网络构建。使用R中的prcomp和分类学丰度信息执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R中的ggplot2将其绘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微生物群结果进行分析,使用 LEfSe v1.0 进行 LEfSe 分析。统计学使用 SPSS(版本 24)及 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P值<0.05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一:1.舌象辅助辨证我们分析了 72例入组舌象中间部位的L值、A值与B值。结果显示,LAB色彩量化体系与人工舌象诊断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反应色彩亮度的L值在各组中无显着差异。B值与苔色正相关,白苔整体B值低,黄苔整体B值高。在利用道生手持舌象仪拍摄条件下,b值低于8.5可判定为白苔,高于8.5可判定为黄苔;A值与舌苔厚薄呈负相关,薄苔整体A值高,厚苔整体A值底。白苔中低于21为厚苔,高于21为薄苔,黄苔中低于17为厚苔,高于17为薄苔。研究二:1.基线特征通过病例筛查入组的180人中,最终有94人的舌苔样本被用于舌苔微生物群分析。队列中女性占74.47%,男性占25.53%。每组的年龄一般在45岁至55岁之间,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最常见的舌苔是薄白、薄黄腻和薄白腻,每种舌苔人数超过20例。72.24%的舌苔可以定义为薄苔,而27.76%属于厚苔,白色舌苔的百分比为57.45%,高于黄色舌苔的42.55%,腻苔受试者比例69.15%。2.舌苔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人群中最丰富的属是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平均丰度为15.7%,奈瑟菌(Neiseria)为13.1%。其次依次为链球菌(Strptococcus)为10.8%,放线菌(Actinomyces)为8.8%,韦永氏菌(Veillonella)为8.4%等。最常见的门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达到最高丰度27.9%,其次是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丰度分别为21.9%、19.9%、18.9%、5.7%。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不同的舌苔类型,它们的微生物β多样性并没有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舌苔类型特征微生物选取LDA高于3的细菌作为特征微生物。其中薄白苔为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 order);白厚腻舌苔为微小球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韦永氏菌(Vellonella)及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薄黄苔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黄厚腻舌苔为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及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4.不同舌苔微生物的临床疾病对应关系白厚腻苔的韦永氏菌是一种特定的“寒态”胃炎的致病菌,微小球菌在胃癌患者的舌苔中富集,而婴儿链球菌则表明了癌前级联反应;薄黄苔中莫拉菌属(Moraxella genus)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Neisseria elongate)是口咽部常见的细菌菌群。莫拉菌属可以增加引起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有机会引起心内膜炎、骨髓炎和胰腺癌;黄厚腻舌苔的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和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短小奇异菌(Pobium parvulum)能够引起脓毒症,等。5.舌苔微生物群的共生网络白厚腻舌苔中高度富集的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oris)呈正相关;薄黄苔特征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Neisseria elongate)与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s sputigena)呈正相关;黄厚腻舌苔中,产黑素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melaninogenic)、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和短小奇异菌(Atopobium parvulum)呈显着正相关性,表明这些细菌在黄厚腻舌苔中的共存和共生关系。6.糖尿病疾病特异性细菌标志物在糖尿病患者的黄厚腻舌苔中,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genus)高度富集,这种具有潜在致病能力的细菌与牙周炎和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与糖尿病患者相比,产黑素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melaninogenic)在健康人群中更显着地富集。7.糖尿病黄厚腻苔与健康人黄厚腻苔的功能差异T2DM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抗药性基因表达,主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T2DM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酶表达,主要为糖苷水解酶;T2DM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催乳素信号通路等聚类基因表达,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细胞凋亡聚类基因表达,提示胆固醇的转运调节、催乳素水平、氧化还原反应及细胞凋亡可能是二者生理病理功能方面的主要差异。结论基于Lab色彩体系辅助中医舌象辨证研究结果显示了中医舌象辨证的主观性,发现A、B色彩量化能够规范、辅助中医辨证,总结出A、B值辅助辨证的具体参考数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研究结果经更多舌象图片辨证与数字化的验证之后,能够实现色彩量化辅助、规范舌象辨证的广泛应用。随后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微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具有健康人群不同类型舌苔的独特细菌特征,构建了舌苔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这为破译舌苔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今后的中医现代化诊断提供了方便。此外,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健康个体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标记细菌,证明了疾病对舌苔微生物的特异性影响,并强调了在健康人群中识别不同舌苔类型标记细菌的必要性。

赵淑冉[3](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期间的心理感受和切实需求,为制定适用于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2.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专家讨论等方式构建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在GDM患者产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5~7月于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病房的17名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和需求的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2.量性研究:根据文献查阅和质性研究结果,结合专家讨论和预试验,确定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GDM患者母乳喂养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孕24~28周的GDM患者140例,2019年8~9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2020年5~6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组接受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包括在孕晚期、住院期和出院后提供的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护理措施。应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和喂养方式调查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进行调查,产后第3天、产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为调查时间点,比较两组的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情况。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价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研究结果访谈17名GDM患者后资料达到饱和,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最终形成5个主题和14个副主题,即(1)知识和技能不足(产前学习意识淡薄、母乳喂养知识匮乏、欠缺正确哺乳技能);(2)消极的心理感受(泌乳状况增加哺乳压力、巨大儿吸吮行为引发喂养顾虑、疑虑和担忧乳汁质量);(3)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获得感、纯母乳喂养的幸福感);(4)母乳喂养的阻碍(强烈的身体疲惫感、家属传统喂养认知的干扰、新生儿疾病改变喂养态度、医护人员的不同喂养指导);(5)社会支持的需求(期望专业人员的针对性指导、希望配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在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两组GDM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基线均衡可比,干预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的结果显示:(1)干预组的泌乳Ⅱ期在产后24~48h启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72h启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产后3天、1个月、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在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GDM患者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干预前测评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干预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为产后3个月>产后1个月>产后3天>干预前(P<0.05),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DM患者产后早期会面临多方面的母乳喂养压力,其主要来源于产后泌乳相关问题、自身知识和能力、个体心理、新生儿健康问题、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支持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GDM患者的情感和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家属的母乳喂养支持能力,促使GDM患者成功母乳喂养。2.本研究构建的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该方案有利于增加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提高对科学母乳喂养的了解;有利于降低产后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促进纯母乳喂养;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改善产后母乳喂养状况。

王烟[4](2021)在《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母乳是婴儿的完美营养,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使母乳完全符合婴儿的需求。母乳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生物流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可以在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成熟的同时,为婴儿提供营养并保护他们免受疾病侵害。母乳的成分会因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并根据其年龄和其他特征来满足婴儿的需求。脂肪酸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和免疫功能,并提供约50%的乳汁能量。母乳中的脂肪酸来源于母体储存、乳腺的内源性合成和母体血浆的摄取。δ-5去饱和酶基因(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s,FADS1)变异已被证明在人乳中影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合成。但是FADS1基因中很多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未被鉴定,并且如何影响乳汁PUFA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搜索国内外关于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收集长春地区孕妇血液样本,验证FADS1基因变异与血浆磷脂PUFA水平的关系。通过DHA干预,分析FADS1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的mi RNA,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 RNA是否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收集产后健康乳母乳汁,探讨基因变异与mi RNA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FADS1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目的:对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检测孕妇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FADS1基因变异与孕妇LC-PUFA水平的关系,明确SNP对PUFA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四个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重要关键词如脂肪酸、单核苷酸多态性、δ-5去饱和酶基因(英文:fatty acid,SNP,FADS1 gene)和rs174546/rs174547等,搜索在2020年10月5日前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纳入在长春某三甲医院分娩的孕妇1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基本信息和血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磷脂脂肪酸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IBM SPSS 24.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对PUFA水平的影响。结果:1.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二高-γ-亚麻酸(dihomo-gamma-linolenic acid,DGLA)和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2.rs174546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δ-5去饱和酶(δ-5 fatty acid desaturase,D5D)活性(AA/DGLA)、n-6途径(AA/LA)和n-3途径(EPA/ALA)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3.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AA、EPA和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4.rs174547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D5D和δ-6去饱和酶(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D6D)活性(GLA/LA)以及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5.孕妇血浆中LA百分含量最高。6.rs174546和rs174547完全连锁不平衡(R2=1)。7.在n-6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P=0.002)和DGLA(P=0.047)水平显着升高,而AA(P<0.001)水平显着降低。8.在n-3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产物EPA(P=0.031)和DHA(P=0.004)水平显着降低。9.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D5D活性(P<0.001)和D6D活性(P=0.050)水平降低;n-3途径(P=0.001)和n-6途径(P<0.001)合成效率显着下降。结论:1.meta分析显示,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DGLA和A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明显升高,GLA、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2.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血浆LA、DG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第二部分:DHA干预对不同FADS1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DHA摄入对FADS1基因不同SNP的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3例健康乳母,在产后60±5天进行DHA补充剂420 mg/d干预30天,收集干预前后的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rs174547、rs174553和rs1745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transcription factors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过氧化酶体增值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DHA摄入与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P=0.002)水平显着下降,DHA(P<0.001)水平显着升高。2.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31)。3.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GLA和AA水平以及D5D活性水平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36)。4.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AA和EPA水平以及D5D活性和n-3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40)。5.在不同基因型组间,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而DH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6.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5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20)。7.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8.在次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FADS1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DHA补充使乳母乳汁中DGLA水平显着降低,DHA水平显着升高,PPAR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DHA补充使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FADS1和PPARγ表达显着降低。2.DHA干预前后,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乳汁AA水平和D5D活性水平显着下降,表明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脂肪酸水平差异;rs17454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2和FADS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s17455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第三部分:mi R-149-5p靶向FADS1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FADS1基因变异和mi R-149-5p对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ADS1基因SNP位点及其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功能性预测。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mi RNA对FADS1基因位点的靶向作用。纳入24例健康乳母,收集产后40~65天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检测FADS1 rs174546基因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SREBP-1c、PPARγm RNA和mi R-149-5p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rs174546与mi R-149-5p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s174546位点可能与mi R-149-5p结合。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ADS1 rs174546次等位基因T可与mi R-149-5p靶向结合。3.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D6D活性水平(P=0.044)和n-3途径(P=0.014)合成效率显着下降。4.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FADS1(P<0.001)和FADS3(P=0.007)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5.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mi R-149-5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结论: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2.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乳母乳汁mi R-149-5p水平较高;FADS1和FADS3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下降;D6D活性水平和n-3途径合成效率下降。总结:1.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UFA底物水平升高,PUFA产物水平降低。2.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基因变异与血浆和乳汁脂肪酸水平相关;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乳汁脂肪酸水平差异。3.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

赖秋文[5](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循证医学文本中长难句的英译汉策略》文中指出笔者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参与了国际Cochrane循证医学系统综述的汉译项目。在为期17个月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共完成了12,161字的英汉翻译任务,所译素材涉及新冠肺炎、脑卒中、痛经治疗、戒烟管理等多个话题,所有译文均已发表在Cochrane中文协作网或已通过终审等待发表。本文正是对笔者的这一实践经历的汇报。医学文本通常包括医学论文、医患会话、医学综述和病例报告等。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是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搜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所获得的综合性结论,是有关医学临床研究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这类文本中存在较多冗长且难以理解的句子,因此给译者的翻译实践提出了挑战。结合相关的句法学理论,在本报告中笔者把英语长难句定义为:包含至少25个单词且语法结构复杂或修饰成分较多的句子。基于对所译文本句型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本报告总结了循证医学系统综述长难句翻译的四个难点:关系词的翻译、并列结构的翻译、名物化结构的处理、被动结构的翻译。从笔者的翻译实践体会出发,本报告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托,对以上四个翻译难点的实际解决过程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归纳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例如,在处理并列结构时,可采取直接翻译策略,通过保留或重复其并列连词以明晰其并列关系;在处理名物化结构时,可将其翻译成对等的汉语小句,将隐含的论元明示,释放其内在逻辑关系,以最大化语境效果。通过汇报循证医学文本中长难句翻译策略的探索,本文期待能给相关的医学翻译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为Cochrane系统综述汉化项目中长难句机器翻译的底层设计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张壹[6](2021)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随着辅助生殖技术成为治疗不孕症有效方案之一,“试管婴儿”出生率占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1%[2]。IVF-ET妊娠带来新生命的同时,技术的安全性、子代的生命健康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性,为IVF-ET妊娠提供有关围产期保健以及妊娠期并发症预防、监测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产科分娩IVF-ET妊娠的孕妇共718例,按1:3比例完全随机收集同期于我院产科分娩的自然妊娠孕妇共215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统计标准的IVF-ET孕妇共692例,对照组孕妇共2139例。分析两组患者总体的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随后两组患者根据胎儿个数及年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妊娠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结果:IVF-ET妊娠低龄孕妇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71倍(aOR=1.71,95%CI 1.21-2.4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85倍(aOR=1.85,95%CI 1.16-2.95);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73倍(aOR=2.73,95%CI 1.56-4.77);早产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78倍(aOR=1.78,95%CI 1.24-2.56);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22倍(aOR=3.22,95%CI 1.53-6.79)。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84)、胎盘早剥(P=1.00)、胎膜早破(P=0.15)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高龄孕妇组:妊娠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5.81倍(aOR=5.81,95%CI 1.89-17.90)。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1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5)、子痫前期(P=0.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1.00)、早产(P=0.09)、胎膜早破(P=0.99)、胎盘早剥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单胎妊娠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40倍(aOR=2.40,95%CI 1.53-3.76);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的3.88倍(aOR=3.88,95%CI 2.23-6.75);早产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15倍(aOR=3.15,95%CI 2.14-4.65);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21倍(aOR=3.21,95%CI 1.64-6.29)。与自然妊娠患者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2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58)、胎膜早破(P=0.22)、胎盘早剥(P=0.99)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双胎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4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69)、子痫前期(P=0.5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31)、早产(P=0.95)、前置胎盘(P=1.00)、胎盘早剥、胎膜早破(P=0.98)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低龄孕妇组:与自然妊娠相比,低出生体重儿(P=0.61)、巨大儿(P=0.10)、出生缺陷(P=0.43)、新生儿死亡(P=0.28)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高龄孕妇组:与自然妊娠相比,低出生体重儿(P=0.49)、巨大儿(P=0.31)、出生缺陷(P=0.41)、新生儿死亡(P=1.00)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单胎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92倍(aOR=2.92,95%CI 1.80-4.72);巨大儿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64倍(aOR=1.64,95%CI 1.10-2.45)。与自然妊娠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P=0.73)、新生儿死亡(P=0.99)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VF-ET双胎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于自然妊娠,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自然妊娠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P=0.16)、新生儿死亡(P=0.42)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与自然妊娠相比,IVF-ET妊娠妊娠期并发症风险增加,主要包括子痫前期、早产、前置胎盘,加强IVF-ET妊娠期管理及监测,重点预防早产、预防子痫前期、晚孕期关注胎盘位置,做到妊娠期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IVF-ET双胎妊娠较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发病率高,建议选择单胚胎移植。

刘艳[7](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叶慧[8](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营养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妇女其子代患超重、肥胖等疾病风险较高,母乳喂养是降低这些疾病风险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和比较患有GDM和正常妊娠妇女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宏量营养素、小分子代谢物及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旨在探明妊娠期糖尿病对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宏量营养素、小分子代谢物及微生物多样性可能存在的影响,为指导合理母乳喂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19年05月至2020年9月期间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45名患有GDM乳母和90名正常妊娠乳母的基线资料,并收集三个阶段的母乳(初乳、42天和3个月成熟乳),利用Miris-HMA母乳成分分析仪检测母乳宏量营养素(包括脂肪、总蛋白质、真蛋白质、乳糖、干物质和总能量)。运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母乳中的小分子代谢物,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其中正常妊娠组(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group,NGT)三个阶段样本各15个,GDM组的初乳和42天成熟乳样本各15个,3个月样本7个。结果:1、从泌乳阶段分析,总蛋白质和真蛋白质含量在两组中均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少(P<0.05)。与初乳相比,42天成熟乳的脂肪、乳糖和干物质含量在两组均显着增加(P<0.01)。GDM组3个月成熟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比42天成熟乳显着增加(P<0.01),但NGT组的脂肪和干物质在两个成熟乳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2天成熟乳阶段的GDM组干物质和总能量显着高于NGT组(P<0.05),而初乳和3个月成熟乳阶段的各母乳宏量营养成分在两组间则无显着差异(P>0.05)。3、利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不同泌乳阶段的母乳小分子代谢物,结果显示如下:在NGT组中,与初乳相比,42天成熟乳中丁酸酯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柠檬酸盐、二甲胺和甲酸盐等16种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显着下降(P<0.05);与42天成熟乳相比,3个月成熟乳中醋酸、丙氨酸和谷氨酸等6种代谢物相对含量显着增加(P<0.05),肉碱、柠檬酸盐和二甲胺等7种代谢物相对含量显着降低(P<0.05)。在GDM组中,与初乳相比,42天成熟乳的肉碱、谷氨酸、丙酮等5种代谢物相对含量显着增加(P<0.05),6-SL、半乳糖和肌酐等6种代谢物相对含量显着降低(P<0.05);42天与3个月成熟乳阶段的小分子代谢物均无显着差异(P>0.05)。4、利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GDM组与NGT组母乳小分子代谢物,结果显示如下:在初乳阶段,两组未发现显着差异性代谢物(P>0.05)。在42天成熟乳阶段,两组间有11种差异性代谢物。与NGT组相比,GDM组母乳中3-FL和LNDFHⅡ相对含量较低(P<0.05),而2-FL+LNFPⅠ、半乳糖和肉碱等9种代谢物的相对含量较高(P<0.05)。在3个月成熟乳阶段,两组间有17种差异性代谢物。GDM组母乳中LNDFHⅠ、丙氨酸和牛磺酸等12种代谢物的相对含量显着低于NGT组(P<0.05),而甲酸盐、尿素、2-FL+LNFPⅠ和Fucα1,4Glc NAc代谢物相对含量显着高于NGT组(P<0.05)。5、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在NGT组中,初乳与42天成熟乳相比,在门分类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初乳中相对丰度更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在42天成熟乳中的相对丰度更高。在属分类水平,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在42天成熟乳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初乳(P<0.05),链球菌(Streptococc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孪生球菌属(Gemella)在初乳中的相对丰度高于42天成熟乳(P<0.05)。在GDM组中,初乳与42天成熟乳相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初乳中更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初乳中相对丰度更高(P<0.05)。在属分类水平,GDM组初乳中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黄杆菌科中的未分类细菌属(unclassified_f_Xanthobacteraceae)、红球菌属(Rhodococcus)的相对丰度均低于42天成熟乳,Cutibacterium相对丰度高于42天成熟乳(P<0.05)。GDM组与NGT组的42天成熟乳和3个月成熟乳中所有种属的微生物组成无论是在门分类水平还是在属分类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GDM组与NGT组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初乳阶段两组微生物构成并未存在显着差异。在42天成熟乳阶段,与NGT组相比,GDM组在门分类水平的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和Patescibacteria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属分类水平,GDM组中的黄杆菌科中的未分类细菌属(unclassified_f_Xanthobacteraceae)相对丰度较高(P<0.001),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3个月成熟乳阶段,与NGT组相比,GDM组在门分类水平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属分类水平,GDM组的黄杆菌科中的未分类细菌属(unclassified_f_Xanth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较高(P<0.001),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较低(P<0.05)。7、母乳小分子代谢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相关性。在初乳阶段,门分类水平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等5种菌门与母乳小分子代谢物有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代谢物的不同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在属分类水平,Cuti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与母乳小分子代谢物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2天成熟乳阶段,门分类水平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等7种菌门与母乳小分子代谢物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在属分类水平,链球菌(Streptococcus)、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等10种菌属与母乳小分子代谢物有显着相关性(P<0.05)。在3个月成熟乳阶段,门分类水平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7种菌门与母乳小分子代谢物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在属分类水平,红球菌属(Rhodococcus)、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和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等9种菌属与母乳小分子代谢物存在的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泌乳阶段对母乳宏量营养素存在显着影响。在GDM组中三个泌乳阶段宏量营养素均存在显着差异,在NGT组中初乳与42天成熟乳存在差异,从42天后到3个月成熟乳阶段各宏量营养素无显着变化。泌乳阶段对母乳小分子代谢物存在显着影响。在NGT组中三个泌乳阶段的小分子代谢物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在GDM组中初乳和42天成熟乳的小分子代谢物含量存在明显变化。泌乳阶段对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显着影响,NGT组和GDM组对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类似,初乳阶段与42天成熟乳阶段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从42天后至3个月阶段逐渐形成稳定的微生物群落。GDM对不同泌乳阶段的母乳宏量营养素的影响表现在42天成熟乳中的干物质含量和总能量更高,而对其他阶段的母乳宏量营养素均无影响。GDM对42天成熟乳阶段后的母乳小分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影响,在初乳阶段母乳小分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和母乳微生物多样性与正常妊娠乳母无异。

魏晓彤[9](2021)在《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而儿童肥胖可能是代际传递的结果。代际传递被定义为“一代人所经历的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发展有关的条件、暴露因素和环境因素”。生命早期是子代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且对外界的暴露因素敏感性强,而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导致子代超重肥胖。生命早期多种因素,尤其是非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但研究较少且尚未有定论。虽然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会增加子代超重肥胖的风险,但并非所有的母亲-子代超重肥胖都会出现代际传递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超重肥胖代际传递风险预测这一问题,但仍缺乏成熟的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目标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依托出生队列开展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并明确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流行现状;二是探讨可能影响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临床筛查、孕妇自我居家管理两个应用场景,开展适用于孕期(包括备孕期、孕早、中、晚期)的风险预测;三是探讨可能影响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相关影响因素,并仅针对婴儿期和针对全生命早期(包括孕期和婴儿期)分别开展风险预测,为防控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提供实际有效的方案和工具。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孕早期孕妇进行基线调查,分别在孕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分娩、产后42天、婴儿6月龄和12月龄)对母婴和父亲进行现场随访。母亲孕前体重和身高在基线调查时获取。儿保科专业调查员对婴儿身长、体重等指标进行标准化测量。各阶段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物样本采集、临床数据采集。孕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孕期基本信息、体格信息、既往疾病史、家族疾病史、孕产史、分娩史、本次妊娠情况、用药史、体检及问诊情况、临床检查指标、辅助检查项目、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暴露因素、配偶情况等内容。婴儿期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婴儿情况调查、父亲情况调查和母亲情况调查;婴儿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喂养情况、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家庭环境及养育环境。父母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等内容。数据录入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tata 15.1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并将饮食、运动等因素划分为四分位数进行分析。使用线性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母亲相关信息、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超重肥胖及发育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部分将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月龄超重肥胖组进行匹配作为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组,即暴露组;以其他三组(孕前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婴儿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以下简称“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此外还将孕前超重肥胖-婴儿超重肥胖组(OM-OC)与孕前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组(OM-NOC)单独比较分析。在风险预测过程中,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初步筛查候选预测因子,进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依据预测因子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并利用Bootstrap自助法开展内部验证(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1.本项目最终共对908对母子完成了孕期随访调查。孕前超重肥胖的母亲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风险都显着增加。在完成婴儿期随访的对象中,6月龄和12月龄的超重肥胖率分别是27.9%和29.1%;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为婴儿各月龄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6月龄OR=2.93,95%CI:1.64-5.25;12月龄OR=3.22,95%CI:2.07-5.01)。2.在构建适用于孕检筛查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为对照构建的模型为:Logit(P)=-3.41-0.98×(本科/大专及以上)+0.86×(孕中期空腹血糖)+2.05×(孕晚期血压)+0.88×(孕晚期胆固醇)+0.60×(孕晚期腹围)。以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子代非超重肥胖(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2.83-0.65×(本科/大专及以上)+0.75×(孕中期服糖2小时后血糖)+1.95×(孕晚期血压)+0.78×(孕晚期胆固醇)。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81;AUC=0.78)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4.69和7.48,P>0.05)良好。在构建适用于居家管理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7.27+1.05×(孕早期静坐型体力活动>18METs)+1.30×(孕中期睡眠指数≥8)+1.3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07×(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1.51×(孕晚期抑郁)。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3.39-2.31×(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44.3-54METs)-1.61×(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54METs)+1.56×(孕中期睡眠指数≥8)+1.14×(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1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1.46×(孕晚期抑郁)。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77;AUC=0.79)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6.81和9.23,P>0.05)良好。3.在构建仅针对婴儿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2.31+0.70×(剖腹产)-1.13×(6月龄晚上睡眠时长≥9h)-0.85×(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差)-0.93×(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好)-1.79×(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非常好)-1.06×(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1.21×(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1.80×(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2.01×(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57×(产后高血压)。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4.56-1.84×(6月龄晚上睡眠时长≥9h)-1.02×(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0.9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1.9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83×(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11×(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07×(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好)-1.80×(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非常好)。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77;AUC=0.75)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7.15和5.56,P>0.05)良好。在构建针对全生命早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共纳入11个预测因子,模型为:Logit(P)=-1.46-1.13×(本科/大专及以上)+1.83×(孕早期静坐型体力活动>18METs)+0.89×(孕中期空腹血糖)+1.5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02×(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0.61×(孕晚期腹围)+0.90×(孕晚期胆固醇)+1.41×(孕晚期抑郁)-1.25×(6月龄睡眠时长≥9h)-0.80×(6月龄养育环境较差)-1.31×(6月龄养育环境较好)-1.58×(6月龄养育环境非常好)-1.5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25×(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22×(母亲产后高血压)。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纳入8个预测因子,模型为:Logit(P)=5.95-1.47×(本科/大专及以上)-0.80×(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44.3-54METs)-0.98×(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54 METs)+0.72×(孕中期服糖后2小时血糖)+1.1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二位点(Q2/Q4))+3.10×(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3.93×(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0.76×(孕晚期胆固醇)+1.39×(孕晚期抑郁)-1.63×(6月龄睡眠时长≥9h)-1.79×(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2.09×(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36×(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80;AUC=0.85)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2.45和4.33,P>0.05)良好。结论:1.本研究依托出生队列,开展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研究,并针对两大人群、两个时期(孕期和产后)和两个应用场景(孕期检查/儿童保健现场和居家自我管理情景)进行风险预测。2.在孕检筛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和产妇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孕中期血糖、孕晚期血压/胆固醇/腹围等因素。在孕妇自我居家管理过程中,孕早、中、晚期风险预测关注点有所侧重,分别是孕早期体力活动、孕中期饮食模式和孕晚期心理状况。3.在产后风险预测研究中,针对婴儿期和全生命早期分别开展风险预测,产后应重点关注分娩方式,6月龄婴儿的睡眠和养育环境,12月龄婴儿的饮食种类和母亲产后血压等预测因素。

张锦姮[10](2020)在《沈阳市某区中小学生过敏性疾病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沈阳市某区中小学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日常生活作息行为,了解沈阳市现阶段中小学生过敏性疾病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5月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所初中的全部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儿童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食物过敏4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家长和同学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所有参加调查对象发放“学生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由家长和学生共同逐项填写完整。问卷回收经检查合格后采用SPSS22.0软件统一录入并分析。其中判定儿童是否患过过敏性疾病需要经过医生诊断。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此次共收集有效问卷3233份。其中男生1610人(49.8%),女生1623人(50.2%)。调查的6~16岁学生按年龄段划分为:6~12岁组2576人(79.7%),13~16岁组657人(20.3%);2)根据过敏性疾病诊断标准,既往发生过过敏性疾病的学生共1487人,总体报告率为46.0%(1487/3233)。其中男生报告率为47.6%(767/1610),女生报告率为44.4%(720/1623),4种过敏性疾病的报告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其中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报告率在男女性别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27)0.01);3)6~12岁组过敏性疾病报告率为47.7%(1228/2576),13~16岁组报告率为39.4%(259/657),过敏性疾病的报告率在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低年龄组的报告率明显高于高年龄组;4)6~16岁学生中过敏性疾病报告率最高的是湿疹(34.3%),其他依次为食物过敏(12.7%)、过敏性鼻炎(12.2%)和哮喘(3.0%)。发生过湿疹的学生以后发生过敏性鼻炎、哮喘及食物过敏的发病风险也明显增高。2.儿童4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特点:1)53.4%的患儿在6岁之前发生过过敏性鼻炎;2)儿童首次出现湿疹的年龄为0月,其中6~12月是儿童湿疹的高发时期,1岁内发生湿疹的比例高达66%左右;3)65%的患儿在6岁之前发生过哮喘;4)76.6%的患儿在6岁之前发生过食物过敏。引起儿童食物过敏最常见的食物为海鲜、鸡蛋和芒果,分别占20.1%、19.1%和17.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母孕期含糖饮料摄入、母孕期心情、儿童性别、母亲过敏体质、糖尿病家族史、儿童经常感冒(P值均(27)0.05);2)与儿童湿疹发生相关的因素有母孕期心情、母孕期抗生素使用情况、新生儿分娩方式、辅食添加时间、家里是否经常开窗通风、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四个月内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母亲怀孕年龄、母亲过敏体质、是否有兄弟姐妹、糖尿病家族史、孩子食欲、是否挑食、喜欢食物的味道、儿童经常感冒(P值均(27)0.05);3)与儿童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母孕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儿童性别、母亲过敏体质、是否有兄弟姐妹、糖尿病家族史、儿童经常感冒(P值均(27)0.05);4)与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母孕期心情、母孕期抗生素使用情况、母孕期维生素D使用情况、四个月内喂养方式、母亲过敏体质、糖尿病家族史、儿童是否挑食、儿童经常感冒(P值均(27)0.05)。4.多因素分析Logistic结果显示:1)母孕期经常饮用甜饮料或果汁(OR=2.774,95%CI=1.305~5.897)、性别为男生(OR=1.769,95%CI=1.409~2.221)、母亲是过敏体质(OR=2.055,95%CI=1.529~2.763)、有糖尿病家族史(OR=1.389,95%CI=1.022~1.889)、经常感冒(OR=1.729,95%CI=1.083~2.761;OR=1.537,95%CI=1.132~2.088)是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儿童从出生到4个月的喂养方式中,配方奶喂养相对于混合喂养是儿童发生湿疹的保护因素(OR=0.615,95%CI=0.449~0.841),父亲文化程度高(OR=1.523,95%CI=1.052~2.206;OR=1.546,95%CI=1.095~2.184)、母亲过敏体质(OR=1.700,95%CI=1.272~2.271)、母孕期使用抗生素(OR=2.406,95%CI=1.120~5.168)、有糖尿病家族史(OR=1.680,95%CI=1.270~2.222)、经常感冒(OR=2.120,95%CI=1.397~3.217)是儿童湿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母孕期使用抗生素(OR=3.628,95%CI=1.503~8.754)、性别差异(OR=5.794,95%CI=3.017~11.125)、儿童经常感冒(OR=1.674,95%CI=1.090~2.573)是儿童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母孕期补充维生因素D是儿童患食物过敏的保护因素(OR=0.792,95%CI=0.631~0.994),母亲过敏体质(OR=2.492,95%CI=1.875~3.311)、经常感冒(OR=2.238,95%CI=1.446~3.463)是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母孕期心情差与喂养方式为配方奶或牛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780,95%CI=1.284~2.466);母孕期心情差与怀孕年龄(29)29岁之间存在在交互作用(OR=2.012,95%CI=1.455~2.802);分娩方式为剖腹产与喂养方式为混合喂养间存在交互作用(OR=1.480,95%CI=1.084~2.022);怀孕年龄(29)29岁与混合喂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576,95%CI=1.100~2.259);怀孕年龄(27)25岁与配方奶或牛乳喂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047,95%CI=1.268~3.305);怀孕年龄(29)29岁与母孕期经常喝含糖饮料或果汁存之间在交互作用(OR=1.457,95%CI=1.227~1.730);分娩方式为剖腹产与母孕期经常喝含糖饮料或果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5.029,95%CI=1.063~23.787);母孕期心情差与母孕期经常喝含糖饮料或果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438,95%CI=1.214~1.704)。6.归因危险度结果显示:在母孕期因素中,暴露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报告率为69.2%,明显高于非暴露组49.0%(P<0.05,AR=20.2%);在儿童自身因素中,暴露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报告率67.3%,明显高于非暴露组40.4%(P<0.05,AR=26.9%)。结论:1)沈阳市某区6~16岁学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报告率分别为:湿疹34.3%,食物过敏12.7%,过敏性鼻炎12.2%,哮喘3.0%。2)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受母孕期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母孕期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影响不同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有差异。3)儿童经常感冒、糖尿病家族史、父亲较高的文化程度、母亲过敏体质、母孕期使用过抗生素都是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4)母孕期某些因素与新生儿喂养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二、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保健服务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一)定义
        1.产褥期
        2.产褥期保健
        3.产后保健
    (二)健康教育与指导
        1.原则与方式
        2.主要内容
二、常规保健内容
    (一)住院期间保健
        1.产妇保健
        2.新生儿保健
    (二)产后访视
        1.产后访视前的准备
        2.产妇访视内容
        3.新生儿访视
        4.产后访视记录
    (三)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产妇健康检查
        2.婴儿健康检查
    (四)产后3~6个月健康检查
        1.产妇健康检查
        2.婴儿健康检查
三、产妇重点保健内容
    (一)产褥期卫生指导与保健
        1.产褥期卫生指导
        (1)休养环境
        (2)个人卫生
        (3)休息与活动
        (4)产后性生活
        2.产褥感染预防
        (1)注意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防止会阴伤口感染。
        (2)指导产妇学会测量体温,观察伤口和恶露性状等。
        3.产后出血预防
    (二)产后营养与体重管理
        1.膳食管理
        (1)膳食能量摄入推荐
        (2)均衡饮食且多样化
        (3)合理补充营养素
        (4)忌烟酒,避免浓茶和咖啡
        2.体重管理
        (1)产后体重滞留
        (2)适宜体重
        (3)体重管理策略
    (三)产后运动与骨健康
        1.运动指导
        (1)尽早适当运动
        (2)运动方式、时间
        2.产后骨健康
    (四)产后心理保健
        1.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
        2.识别高危产妇和测评
        3.心理咨询和保健指导
        (1)基本原则
        (2)轻度焦虑抑郁
        (3)产后抑郁
    (五)母乳喂养
        1.健康教育和指导
        2.尽早建立母乳喂养行为
        3.实施母婴同室,鼓励按需哺乳
        4.及时评估母乳喂养效果
        5.鼓励纯母乳喂养
        6.不要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使用人工奶嘴或安抚奶嘴
        7.指导产妇母婴分离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8.建立母乳喂养社会支持体系
        9.母乳家庭储存指导
        10.母亲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
        (1)母亲用药与母乳喂养
        (2)母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3)肝炎
        (4)梅毒感染
        (5)流感
        11.母乳喂养常见问题指导
        (1)乳头扁平或内陷
        (2)乳头皲裂、乳头疼痛
        (3)乳房肿胀
        (4)乳腺管阻塞和乳腺炎
        (5)乳汁不足
    (六)产后避孕
        1.健康教育
        (1)主要内容
        (2)健康教育形式
        2.个性化咨询指导
    (七)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1.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
        2.检查与评估
        (1)询问病史
        (2)妇科检查
        (3)专科检查
        (4)盆底功能评估
        (5)特殊检查
        (6)常用问卷调查
        3.康复时间
        4.康复方法
        (1)康复原则
        (2)注意事项
        5.随访时间和内容
    (八)孕期合并症与并发症产后随访与慢病管理
        1.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1)随访时间及处理
        (2)干预与指导
        2.妊娠期糖尿病
        (1)随访时间及处理
        (2)干预与指导
        3.妊娠高血压疾病
        (1)随访时间及处理
        (2)干预与指导
        4.妊娠合并乙肝
        (1)随访时间及处理
        (2)干预与指导
        5.妊娠合并梅毒
        (1)随访时间及处理
        (2)干预与指导
        6.妊娠合并HIV感染
        (1)随访时间及处理
        (2)干预和指导
四、新生儿和婴儿基本保健
    (一)住院期间新生儿保健
        1.个体特点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二)出院后新生儿保健
        1.个体特点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1)新生儿访视
        (2)营养与喂养
        (3)生活护理
        (4)疾病预防
        (5)早期发展
    (三)1~3个月婴儿保健
        1.个体特点
        (1)体格发育
        (2)心理发展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1)营养与喂养
        (2)生活护理
        (3)疾病预防
        (4)早期发展
        (5)健康检查
    (四)4~6个月婴儿保健
        1.个体特点
        (1)体格发育
        (2)心理发育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1)营养与喂养
        (2)生活护理
        (3)疾病预防
        (4)早期发展
        (5)健康检查
编写委员会

(2)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舌苔微生物在现代医学诊疗中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舌苔菌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Lab色彩模型辅助中医舌象辨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舌象图片中部位置的设定及中医医生舌象辨证流程
        2.2 L值与舌象分类不相关
        2.3 利用B值进行白苔与黄苔的区分
        2.4 利用A值进行薄苔与厚苔的区分
        2.5 a值,b值与舌象判定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研究二 基于宏基因组学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苔微生态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舌苔微生物群落特征
        3.3 与不同舌苔类型的特征细菌有关的疾病
        3.4 舌苔微生物群的相关网络分析
        3.5 疾病特异性舌苔细菌标志物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依据
    3 相关概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结果
        1 GDM患者的一般资料
        2 研究结果
    讨论
        1 加强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2 关注和改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心理状况
        3 完善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伦理问题
        3 研究方法
        4 干预内容及方法
        5 资料收集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样本脱落情况
        2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3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4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的影响
        5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喂养方式的影响
        6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讨论
        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结局指标的影响
        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结论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1 研究创新性
    2 研究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产后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4)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命早期1000 天营养
        1.1.1 前1000 天内妇女和婴儿的营养需求
        1.1.2 母婴营养不良的影响
    1.2 母乳营养
        1.2.1 宏量和微量营养素成分
        1.2.2 生物活性物质
    1.3 脂肪酸代谢
    1.4 乳汁脂肪酸的营养基因组学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FADS1 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rs174546和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方法
        2.2.2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2.3.2 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2.3.3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DHA干预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2 研究对象干预前膳食PUFAs摄入情况
        3.3.3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PUFA水平
        3.3.4 膳食PUFAs与乳汁PUFAs的关系
        3.3.5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m RNA表达水平
        3.3.6 FADS1 基因SNP分型情况
        3.3.7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基本信息
        3.3.8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膳食PUFA摄入情况
        3.3.9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PUFA水平
        3.3.10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水平
        3.3.11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PUFA的影响程度
        3.3.12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的影响程度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miR-149-5p靶向FADS1 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株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4 研究方法
        4.2.5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4.3 结果
        4.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
        4.3.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3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
        4.3.4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RNA表达水平
        4.3.5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iR-149-5p表达水平
        4.3.6 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乳汁酶活性水平
        4.3.7 miRNA水平二分位mRNA表达水平
        4.3.8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酶活性水平
        4.3.9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mRNA表达水平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 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目的论视角下循证医学文本中长难句的英译汉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Report
    1.3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edical Translation
        2.1.1 Researches on Medical Translation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2.1.2 Researches on Translation Problems,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riteria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LCS
        2.2.1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LCS
        2.2.2 Researches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LCS
    2.3 Skopos Theory
        2.3.1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2.3.2 The Applicability of Skopos Theory to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3 Task De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3.1 Task Description
        3.1.1 EBM and EBM Systematic Review
        3.1.2 Features of EBM Systematic Review
        3.1.3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s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2.1 Before-translation
        3.2.2 While-translation
        3.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LCS
    4.1 The Translation of Relative Words
        4.1.1 Omission of Relative Words
        4.1.2 Translating Relative Words into Antecedent or Pronouns
    4.2 The Translation of Parallel Structure
        4.2.1 Retain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4.2.2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Compound-Complex Sentence
    4.3 The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
        4.3.1 Adding Information
        4.3.2 Shifting the Part of Speech
    4.4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4.1 Translating Passive into Active in Chinese
        4.4.2 Translating Passive into Passive in Chinese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Gains from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5.3 Limitations and Expec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1: List of Terms
    Appendix 2: Source Texts

(6)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妊娠期糖尿病
    2.2 妊娠期高血压
    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2.4 前置胎盘
    2.5 胎膜早破
    2.6 双胎及多胎妊娠
    2.7 早产
    2.8 出生体重
        2.8.1 低出生体重儿
        2.8.2 巨大儿
    2.9 新生儿死亡
    2.10 出生缺陷
    小结
第3章 研究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临床资料
        3.2.1 研究对象人群特征及分娩方式
        3.2.2 妊娠期并发症
        3.2.3 新生儿结局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4.2.1 按年龄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4.2.2 按胎儿个数分层,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4.3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4.3.1 按年龄进行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4.3.2 按胎儿个数进行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4.4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类型
第5章 讨论
    5.1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比较
    5.2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收集
        3.2.2 分组情况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4.2 危险因素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营养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宏量营养素影响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调查与母乳样本收集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 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宏量营养素比较
        2.3 GDM组与NGT组在各泌乳阶段母乳宏量营养素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小分子代谢物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的选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代谢组学测定
    2 结果
        2.1 母乳中小分子代谢物的鉴定
        2.2 不同泌乳阶段对母乳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
        2.3 GDM组与NGT组母乳小分子代谢物在各泌乳阶段差异性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样本测序量说明
        2.2 稀释曲线
        2.3 母乳样本中微生物组成
        2.4 母乳菌群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2.5 母乳中微生物群落构成差异分析
        2.6 基于~1H-NMR代谢谱图特征与母乳微生物区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母乳主要成分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序言
第一部分:母婴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及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与孕前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与孕前超重肥胖相关性分析
        3.2 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3.2.1 基本特征及孕前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相关性研究
        3.2.2 孕前超重肥胖与LBW、HBW、SGA和 LGA的相关性研究
        3.3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3.1 婴儿基本特征及体格发育情况分析
        3.3.2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6 月龄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3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6 月龄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3.4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 月龄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5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 月龄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4 基于队列研究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现状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组间基本特征比较分析
        3.2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2.1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2.2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2.3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3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3.1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3.2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3.3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仅针对婴儿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模型构建
        3.1.1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1.2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1.3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2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预测模型构建
        3.2.1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2.2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母源性肥胖对子代健康效应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沈阳市某区中小学生过敏性疾病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2.1 问卷制定
        2.2.2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2.2.3 调查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3.1.1 儿童过敏性疾病总体情况
        3.1.2 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
        3.1.3 不同性别儿童4种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
        3.1.4 不同年龄组儿童4种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
    3.2 儿童四种过敏性疾病发病特点
        3.2.1 儿童过敏性鼻炎首次发病时间
        3.2.2 儿童湿疹首次发病时间
        3.2.3 儿童哮喘首次发病时间
        3.2.4 儿童食物过敏首次发病时间
    3.3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儿童过敏性鼻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儿童过敏性鼻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儿童湿疹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儿童湿疹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儿童湿疹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儿童哮喘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儿童哮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5.2 儿童哮喘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 儿童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儿童食物过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2 儿童食物过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7 影响因素联合作用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3.8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归因危险度分析
    3.9 儿童湿疹的发生对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保健服务指南[J]. Branch of Women′s Health Care,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06)
  • [2]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D]. 李青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D]. 赵淑冉. 青岛大学, 2021(02)
  • [4]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D]. 王烟. 吉林大学, 2021
  • [5]目的论视角下循证医学文本中长难句的英译汉策略[D]. 赖秋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 张壹. 吉林大学, 2021(01)
  • [7]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8]妊娠期糖尿病对产后不同泌乳阶段母乳营养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D]. 叶慧.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D]. 魏晓彤.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沈阳市某区中小学生过敏性疾病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张锦姮.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婴儿糖尿病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