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克华,姚松林,杨超,张弘智,王慧澄[1](2019)在《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贵州山区在棘胸蛙育苗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共性问题,总结并梳理了在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过程中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环境条件及养殖设施、饲料、亲蛙的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幼蛙饲养、环境管理与调控、环境敌害控制与病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环节和要点,以期为贵州山区棘胸蛙规模化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张平,廖常乐,王慧颖,胡建平,吕卫权,苏勇[2](2019)在《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棘胸蛙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与越南北部山区的大型蛙类,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等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蛙类。由于栖息地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人工养殖棘胸蛙是缓解其野外生存压力、满足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成蛙驯养、种蛙繁殖、孵化与蝌蚪饲养、生态因子、疾病防控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述,旨在为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标准与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陈强[3](2017)在《棘胸蛙蝌蚪的生理生态研究及全年候生长养殖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研究棘胸蛙蝌蚪生理生态指标以探讨全年候养殖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水温和不同频率超声波对棘胸蛙蝌蚪生长的影响;棘胸蛙蝌蚪对5种不同试验原料的消化能力;结合试验结果进行棘胸蛙蝌蚪的全年候生态养殖技术探索。旨在为棘胸蛙蝌蚪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水温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幼蛙的影响。结果表明,26℃试验组体重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均显着高于其他(22℃、24℃和28℃)试验组(P<0.05),分别为(15.59±0.04)x100%和(2.38±0.05)x100%且变态出来的幼蛙体重同样高于其他试验组;24℃试验组和26℃试验组在相同时间进入变态发育,两者体长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26℃试验组;28℃试验组最早进入变态发育,但成活率、变态率和体长增长率均最低,分别为:84.67±1.15%、变态率为 77.13±5.14%、(2.05±0.10)x100%,且变态出来的幼蛙体重最轻;22℃试验组在试验时间内未能完成变态发育。2、研究不同频率超声波辐射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kHz试验组在体重增长率、体长增长率、特定体重增长率、特定体长增长率和变态率均最高,分别为 429.45±10.13%、128.39±4.87%、3.33±0.04%·d-1、1.65±0.05%· d-1和95.06±2.40%,并在53d进入变态发育;40kHz试验组在试验时间内未能完成变态,且成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为16.00±4.00%(P<0.05);对照组、20kHz和28kHz试验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3、比较棘胸蛙蝌蚪对5种试验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棘胸蛙蝌蚪对面粉中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最高,分别为79.93±2.81%和82.97±2.04%;玉米淀粉中两者的消化率均最低,为35.59±8.88%和65.83±2.30%;马铃薯淀粉中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地瓜淀粉(P<0.()5);次粉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马铃薯淀粉(P<0.05)。4、棘胸蛙蝌蚪的全年候生态养殖试验,设置超声波辐射频率为20kHz,水温26℃。结果表明,60d的实验过程中,生态养殖试验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棘胸蛙蝌蚪在60d开始进入变态发育、质量相对增加率为868.52%、棘胸蛙蝌蚪成活率为93%,特定生长率为3.78%· d-1,水体pH值在7.10-7.62之间、氨氮浓度为0.08-2.25mg · L-1之间、亚硝酸盐浓度在0-0.22mg ·L-1之间。
杨程[4](2017)在《pH对棘胸蛙蝌蚪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效应》文中提出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质量(0.548±0.062)g]为实验材料,以经自然曝气48h自来水[水温(24±0.2)℃、pH7.30±0.01、DO(7.30±0.01)mg/L]为实验水源,设置5.5、6.5、7.0、7.5、8.5和9.5等6个pH处理组,在静水停饲的条件下,观察pH对蝌蚪行为活动和尾部皮肤色差Hunter L、A、B值影响的同时,较系统开展了pH对其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以及胁迫和恢复条件下棘胸蛙蝌蚪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SH)以及尾部皮肤ATP酶和抗氧化酶(SOD、CAT)活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蝌蚪分布水层、集群状况和运动频率与其所处pH值关系紧密,pH 5.5-6.5实验组棘胸蛙蝌蚪分布于水体上层且呈分散特征,且伴有浮头现象;pH 7.0实验组和pH9.5实验组棘胸蛙蝌蚪分布整个水体,且伴有浮头现象;pH 7.5-8.5实验组棘胸蛙蝌蚪分布于整个水体且呈集群特征;pH 5.5-7.0实验组蝌蚪运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2)L值可表示蝌蚪尾部皮肤色差感应pH的指标,pH 8.5时L值最小,表明pH 8.5为显着改变蝌蚪皮肤色差的临界值;(3)pH 7.5-9.5时的耗氧率在各时段及夜均、昼均和日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其余组别(P<0.05),故pH 7.5为蝌蚪表露正常耗氧特征的最低临界值;各实验组排氨昼夜节律变化均呈夜均>昼均(P<0.05),且其日均排氨率与夜均、昼均排氨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即蝌蚪排氨率在pH胁迫下未受到影响;窒息点含氧量随pH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其pH 7.5时窒息点含氧量最低;(4)pH 7.5为蝌蚪肝脏SOD和CAT酶耐受pH胁迫的最适值,pH 8.5为最高临界值,且恢复时长仅需6d可恢复到pH7.0水平;GSH酶在pH 7.5时未受到胁迫。(5)pH 7.5为蝌蚪尾部皮肤SOD和CAT酶耐受pH胁迫的最适值,pH 8.5为最高临界值,且恢复时长仅需6d可恢复到pH7.0水平;ATP酶在pH 7.5时未受到胁迫。
彭英海,周先文,熊钢,何斌[5](2017)在《棘胸蛙的繁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国内外对棘胸蛙的形态特征、两性差异、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归纳了棘胸蛙的繁殖技术,以期为棘胸蛙驯养繁殖提供参考。
陶志英,余智杰,黄江峰,李志元[6](2016)在《孵化方式与光照强度对棘胸蛙孵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单因子试验设计了不同孵化方式和光照强度下棘胸蛙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情况,结果表明:原池孵化方式下棘胸蛙的受精率、孵化率虽均高于人工捞卵孵化,但成活率并不高。40×100-70×100Lux光照强度下孵化率是适宜的;30×100-65×100Lux光照强度成活率是适宜的。
朱卫东,任夙艺,申屠琰,邹李昶,王志铮[7](2016)在《水温对棘胸蛙(Paa spinosa)蝌蚪行为及尾部皮肤和肝脏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重(0.548±0.062)g]为实验对象,在观察水温对蝌蚪行为和尾部皮肤表观色泽Hunter L、A、B值影响的基础上,设置19°C(对照组)、21.5°C、23°C、24.5°C、26°C五个水温梯度,并以96h为水温胁迫时长,12d为水温恢复时长,研究了水温胁迫及恢复条件下棘胸蛙蝌蚪尾部皮肤ATP酶和抗氧化酶(SOD和CAT),以及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SH)活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棘胸蛙蝌蚪分布水层、集群状况、个体移动率均与其培育水温关系密切,14°C和26°C分别为可显着改变蝌蚪分布水层和个体移动率的水温临界;(2)L值可作为表征蝌蚪尾部皮肤感应培育水温的指示色差,水温26°C为致其发生显着改变的高温临界;(3)蝌蚪尾部皮肤ATP酶耐受水温的最适高限为24.5°C,适宜范围为21.5—24.5°C;(4)蝌蚪尾部皮肤和肝脏表露SOD酶活力的最适水温均为23°C,而表露CAT酶活力的最适水温则分别为23°C和24.5°C,水温26°C时肝脏SOD酶已表露受损;(5)蝌蚪肝脏表露GSH酶活力的最适水温为24.5°C,水温26°C为该酶表露受损的高温临界。
章海鑫,余智杰,马保新,陶志英,黄江峰,张爱芳,李志元,朱桂根[8](2014)在《不同饲养环境因子水平对棘胸蛙蝌蚪变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进行了不同饲养密度、光照、水温环境因子对棘胸蛙蝌蚪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700尾/6m2时,蝌蚪成活率为83.14%,成活变态率和总变态率均最高,分别达91.41%和76.0%;光照强度为2 0003 500lx/d时,蝌蚪成活率、成活变态率和总变态率均最高,分别达85.00%、91.24%和77.56%;养殖水温为(23±0.5)℃时,蝌蚪成活率为93.89%,成活变态率和总变态率均最高,分别达92.90%和87.22%。
赵蒙蒙,郑荣泉,宋婷婷,严红,胡文芳[9](2014)在《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显着。动物蛋白含量最高的Ⅰ组饲料喂养的蝌蚪于70 d左右进入变态期,80日龄时的体重为0.625 g;动物蛋白含量最低的Ⅵ组饲料喂养的蝌蚪进入变态期最晚,90日龄时的体重为0.553 g。在同一营养水平下,高温Ⅵ组蝌蚪的变态时间最短,70 d左右出现变态。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动物蛋白含量和较高水温均有利于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刘韬,庄志鸿,杨声强,张伟定[10](2013)在《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孵化后10日龄的蝌蚪采用4种含不同蛋白质成份的饲料喂养,测定蝌蚪生长过程中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动物源蛋白含量高的B配方最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70日龄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70.65 mm和3.10 g,显着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在变态发育方面,使用B配方85日龄时蝌蚪变态率达95.50%;动物源蛋白与植物源蛋白含量相当的A配方次之,90日龄时变态率达90.00%;饲喂以植物源蛋白为主的C和D配方,蝌蚪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日龄100天时仍未出现变态。棘胸蛙蝌蚪期饲喂动物源蛋白含量较高的饲料有利于其生长与变态发育。
二、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育苗技术体系 |
2.1 环境条件及养殖设施 |
2.1.1 场地选择与水源要求 |
2.1.2 育苗设施 |
(1)育苗场地及建筑结构。 |
(2)亲蛙养殖池。 |
(3)漂卵池。 |
(4)孵化箱。 |
(5)蝌蚪和幼蛙养殖池。 |
2.1.3 养殖池消毒 |
2.1.4 养殖水排放 |
2.2 饲料 |
2.2.1 饲料种类 |
2.2.2 饲料来源与质量 |
2.3 亲蛙的选择与培育 |
2.3.1 亲蛙来源 |
2.3.2 亲蛙选择 |
2.3.3 雌雄鉴别 |
2.3.4 亲蛙放养 |
(1)亲蛙消毒。 |
(2)放养比例。 |
(3)放养密度。 |
2.3.5 饲养管理 |
2.4 产卵与孵化 |
2.4.1 产卵 |
(1)产卵条件。 |
(2)产卵时间。 |
(3)产卵附着物。 |
(4)卵块收集。 |
2.4.2 孵化 |
(1)孵化转移。 |
(2)孵化密度。 |
(3)孵化条件。 |
2.5 蝌蚪培育 |
2.5.1 饲养 |
2.5.2 放养密度 |
2.5.3 适时分池 |
2.5.4 变态控制 |
2.6 幼蛙饲养 |
2.6.1 蛙体消毒 |
2.6.2 放养密度 |
2.6.3 饲养管理 |
2.7 环境管理与调控 |
2.7.1 防暑降温管理与调控 |
2.7.2 越冬管理与调控 |
(1)越冬方式。 |
(2)环境调控。 |
2.8 环境敌害管控与病害防治 |
2.8.1 环境敌害管控 |
2.8.2 病害防治 |
3 讨论 |
(2)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成蛙驯养 |
1.1 养殖场选择与蛙池建设 |
1.2 野生蛙驯化 |
1.3 成蛙管理 |
2 种蛙养殖 |
2.1 两性差异 |
2.2 繁殖习性 |
2.3 繁殖力 |
2.4 种蛙管理 |
3 胚胎发育与蝌蚪饲养 |
3.1 胚胎发育 |
3.2 蝌蚪池建造 |
3.3 蝌蚪饲养管理 |
4 生态因子 |
4.1 水质 |
4.2 光照 |
4.3 温度 |
5 疾病防控 |
5.1 白内障 |
5.2 烂皮病 |
5.3 歪头病 |
5.4 红腿病 |
5.5 蝌蚪气泡病 |
6 结语 |
(3)棘胸蛙蝌蚪的生理生态研究及全年候生长养殖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棘胸蛙蝌蚪生物学特性 |
1.2.1 生物学分类及分布 |
1.2.2 生活习性 |
1.2.3 饮食 |
1.2.4 两种形态 |
1.2.4.1 蝌蚪变态时发生的器官退化过程 |
1.2.4.2 蝌蚪变态时发生的新形态形成过程 |
1.2.4.3 蝌蚪变态的原因 |
1.3 影响棘胸蛙蝌蚪生长的环境因素 |
1.3.1 温度 |
1.3.2 饲料 |
1.3.3 超声波 |
1.3.3.1 超声波简介 |
1.3.3.2 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
1.3.3.3 超声波在养殖上的应用 |
1.3.4 氨氮及亚硝酸盐 |
1.3.4.1 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来源 |
1.3.4.2 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作用 |
1.3.4.3 对养殖动物的作用机制 |
1.4 棘胸蛙蝌蚪的养殖方式概况 |
1.4.1 养殖模式 |
1.4.2 养殖管理 |
1.5 棘胸蛙养殖现状与产业前景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水温对棘胸蛙蝌蚪生长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3 指标检测及数据处理 |
2.4 试验结果 |
2.4.1 不同水温对棘胸蛙蝌蚪体重和体长的影响 |
2.4.2 不同水温对棘胸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 |
2.4.3 不同水温对刚变态幼蛙的影响 |
2.4.4 不同水温对棘胸蛙蝌蚪成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 |
2.5 讨论与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指标检测及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不同频率超声波辐射对棘胸蛙蝌蚪行为的影响 |
3.3.2 不同频率超声波辐射对棘胸蛙蝌蚪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频率超声波对棘胸蛙蝌蚪体重增加率和体长增加率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棘胸蛙蝌蚪对几种饵料的表观消化率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饲料 |
4.2.2 试验蝌蚪 |
4.2.3 试验方法 |
4.2.4 计算公式 |
4.3 试验结果 |
4.4 讨论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棘胸蛙蝌蚪全年候生态养殖技术探索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试剂 |
5.2.2 试验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条件及材料 |
5.2.4 试验方法 |
5.2.4.1 前期准备 |
5.2.4.2 蝌蚪饲养与管理 |
5.2.4.3 氨氮及亚硝酸盐分析方法 |
5.2.4.4 水体浮游动物检测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水体pH |
5.3.2 养殖水体浮游动物含量变化 |
5.3.3 养殖水体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
5.3.4 棘胸蛙蝌蚪成活率变化 |
5.3.5 棘胸蛙蝌蚪全年候生态养殖技术 |
5.3.5.1 不换水模式 |
5.3.5.2 不用药模式 |
5.3.5.3 定时定量定点投喂模式 |
5.3.5.4 全年候养殖模式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pH对棘胸蛙蝌蚪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棘胸蛙蝌蚪的研究进展 |
1.2 影响水体pH值变化的因素 |
1.3 pH对水生动物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pH对水生动物的行为和体色的影响 |
1.3.2 pH对水生动物呼吸排泄的影响 |
1.3.3 pH对水生动物抗氧化酶及ATP酶活力的影响 |
1.4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pH对棘胸蛙蝌蚪行为和体色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理化条件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行为 |
2.4.2 尾部皮肤色差 |
2.5 讨论 |
第三章 pH对棘胸蛙蝌蚪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理化条件 |
3.2 实验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耗氧率 |
3.4.2 排氨率 |
3.4.3 窒息点 |
3.5 讨论 |
第四章 pH对棘胸蛙蝌蚪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理化条件 |
4.1.3 检测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SOD酶 |
4.4.2 CAT酶 |
4.4.3 GSH酶 |
4.5 讨论 |
第五章 pH对棘胸蛙蝌蚪尾部皮肤抗氧化酶及ATP酶活力的影响 |
5.1 实验动物 |
5.1.1 理化条件 |
5.1.2 检测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数据处理 |
5.4 实验结果 |
5.4.1 SOD酶 |
5.4.2 CAT酶 |
5.4.3 ATP酶 |
5.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棘胸蛙的繁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 |
1.1 形态特征 |
1.2 棘胸蛙的两性差异 |
2 棘胸蛙的繁殖 |
2.1 人工繁殖特性和催产 |
2.2 温度 |
2.3 光照 |
2.4 胚胎发育 |
3 结语 |
(6)孵化方式与光照强度对棘胸蛙孵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场所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孵化方法 |
1.5 仪器与设备 |
1.6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孵化方式下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情况 |
2.2 不同光照强度下孵化率、成活率情况 |
3 讨论 |
3.1 两种孵化方式的优劣 |
3.2 棘胸蛙孵化中适宜的光照强度 |
(7)水温对棘胸蛙(Paa spinosa)蝌蚪行为及尾部皮肤和肝脏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棘胸蛙蝌蚪 |
1.1.2理化条件 |
1.1.3检测试剂盒 |
1.2 实验方法 |
1.2.1水温胁迫下蝌蚪行为及尾部皮肤表观色泽Hunter L、A、B值的观测 |
1.2.2水温胁迫及恢复后蝌蚪尾部皮肤组织和肝脏相关功能酶活力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行为 |
2.2 尾部表观色泽 |
2.3 ATP酶 |
2.4 SOD酶 |
2.5 CAT酶 |
2.6 GSH酶 |
3 讨论 |
3.1 水温胁迫下棘胸蛙蝌蚪尾部的行为调节 |
3.2水温胁迫及恢复条件下棘胸蛙蝌蚪尾部的生理调节 |
3.3 肝脏抗氧化酶对水温胁迫及恢复的响应特征 |
(8)不同饲养环境因子水平对棘胸蛙蝌蚪变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棘胸蛙蝌蚪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设计 |
1.2.1 放养密度试验 |
1.2.2 光照强度试验 |
1.2.3 水温试验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密度下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 |
2.2 不同光照强度下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 |
2.3 不同水温下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棘胸蛙蝌蚪的影响 |
3.2 光照强度对棘胸蛙蝌蚪的影响 |
3.3 养殖水温对棘胸蛙蝌蚪的影响 |
(9)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来源 |
1.2 试验设计及饲料配比 |
1.3 试验管理及指标测量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
2.2 水温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来源 |
1.2 方法 |
1.2.1 蝌蚪分组 |
1.2.2 饲料配比及营养成份 |
1.2.3 饲喂 |
1.2.4 采样与测量 |
1.2.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体长的影响 |
2.2 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体重的影响 |
2.3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变态的影响 |
3 结论 |
4 讨论 |
四、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技术体系研究[J]. 吴克华,姚松林,杨超,张弘智,王慧澄. 绿色科技, 2019(24)
- [2]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概述[J]. 张平,廖常乐,王慧颖,胡建平,吕卫权,苏勇. 湖南林业科技, 2019(05)
- [3]棘胸蛙蝌蚪的生理生态研究及全年候生长养殖技术探讨[D]. 陈强. 福州大学, 2017(05)
- [4]pH对棘胸蛙蝌蚪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效应[D]. 杨程.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5]棘胸蛙的繁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 彭英海,周先文,熊钢,何斌. 江西水产科技, 2017(01)
- [6]孵化方式与光照强度对棘胸蛙孵化的影响[J]. 陶志英,余智杰,黄江峰,李志元. 江西水产科技, 2016(01)
- [7]水温对棘胸蛙(Paa spinosa)蝌蚪行为及尾部皮肤和肝脏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影响[J]. 朱卫东,任夙艺,申屠琰,邹李昶,王志铮. 海洋与湖沼, 2016(01)
- [8]不同饲养环境因子水平对棘胸蛙蝌蚪变态的影响[J]. 章海鑫,余智杰,马保新,陶志英,黄江峰,张爱芳,李志元,朱桂根. 贵州农业科学, 2014(12)
- [9]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J]. 赵蒙蒙,郑荣泉,宋婷婷,严红,胡文芳.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0)
- [10]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J]. 刘韬,庄志鸿,杨声强,张伟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