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铌电容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1](2021)在《基于超级电容与水力机组结合的快速调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的大力开发及应用,风电、光伏发电等具有随机性的发电机组本身不响应系统频率的波动,并入电网会造成系统惯性响应不足,带来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问题。同步水力机组本身承担调频任务,且在清洁能源中占比较大,但其调节能力不能满足新型电网的建设需求,对风光并网的响应能力逐渐不足,当前对提高同步水力机组调频速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器参数优化与控制策略的改进上,但改进后的机组调节能力还是不能满足风、光占比不断上升的电网的调节需求,需要有外部储能设备来弥补风光机组造成的系统的惯性响应缺量,提升常规水电机组的快速响应能力,而通过附加具有快速响应特性的超级电容储能装置,可以与同步水力机组协调运行,增强同步水力机组的快速调节能力,对于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对超级电容的储能原理与工作模式的研究,建立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的Simulink仿真模型,在该模型中,双向DC-DC转换器控制超级电容的工作状态,充放电时高压侧直流电压稳定则由电压型变换器负责,后通过充放电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其次,建立水力机组调节系统模型,提出超级电容-水力机组协调控制策略,通过附加超级电容的虚拟惯性控制与虚拟下垂控制来改善机组的调频特性,前者针对频率偏差值变化率,后者针对频率偏差值,这种改进了的控制方式在提升频率调节效果的同时不会引起超级电容过充过放:然后,对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的容量配置原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规模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公式验证了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的经济可行性;最后,以Matlab/simulink平台为基础,进行仿真实验,根据水力机组际容量与容量配置原则配置超级电容,计算实际超级电容模组的成本,比较有无超级电容辅助调频时,机组在单机与并网两种工况下受到负荷扰动时的频率响应特性,证明了超级电安信保确实可以辅助同步水力机组调频,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欧强[2](2020)在《中国铌资源需求趋势分析及供应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铌是重要的战略新兴矿产,且有“工业味精”之称。主要用以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级铌铁(铌铁合金HSLA)、铌化学品、铌合金和金属等。我国是全球铌资源第一大消费国,但受资源约束,中国几乎没有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铌矿资源,且全球范围内没有经济可行的替代品,铌资源保障程度低。随着我国钢铁产业升级和产品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铌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解决我国铌资源的安全供应问题极为迫切。首先,本文从铌资源的需求入手,详细分析铌资源的主要消费领域。通过分析各部门的消费情况,得出受全球疫情的影响短期中国铌的需求增速将放缓,但仍将保持着快速增长。分析发现,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着铌资源,全球范围的铌消费国竞争着有限的铌资源,因而资源供给和贸易渠道对供应风险研究至关重要。在供给环节,通过分析储量、矿山铌产量、中国铌资源生产,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在贸易概况分析,研究世界主要贸易格局发现中国和巴西铌资源贸易关系紧密,进而着重分析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关系及巴西的供应不稳定因素,然后探讨铌的定价机制和铌资源两次资源回收与利用,并分析整个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其次,在风险评价研究时,从铌资源的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找出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存在的供应风险,选出对供应风险影响较大,且便于量化的指标。引入熵权法思想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每个指标的风险值进行量化分析,结合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铌资源的供应风险进行测算。最后,通过铌资源各部门的需求分析,发现铌资源消费从2018年的2.02万吨,到2025年需求量将达到2.97万吨,年平均增速为6.72%。高于全球铌资源平均增速。中国铌资源需求量快速增长,将会对中国铌资源的供应造成巨大压力。供应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铌资源的供应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总结出供应风险长期过高的主要原因;我国铌资源矿产品进口集中度过高中国铌资源资源匮乏、需求量大,导致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主要资源国巴西基础设施不健全、铁路、公路和港口系统发展滞后;矿山生产集中度高,生产地区及市场呈现寡头垄断;定价权缺失,价格波动增加供应风险;主要资源国不稳定,给供应风险带来不利因素。
田超[3](2019)在《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形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锰阴极模压片式钽电容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压高、容量大、漏电流小、等效串联电阻低、温度和频率特性好、可靠性高和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整机线路中,起着储能、滤波、旁路、耦合等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子整机系统不断向微型化、集成化、大功率化和高频化等方向快速发展,对片式钽电容器的耐压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研究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与其介质氧化膜形成电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阳极氧化方法。本文以片式钽电容器为实验样品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原理上讲,片式钽电容器的耐压能力与其介质氧化膜形成电压符合正比关系,即介质氧化膜形成电压越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越强。但存在部分形成电压高的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反而低于形成电压低的片式钽电容器,分析得到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片式钽电容器的介质氧化膜形成后,在后续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应力、机械应力和电气应力等冲击,介质氧化膜劣化,导致其耐压能力下降。2、基于片式钽电容器介质氧化膜受应力劣化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介质氧化膜形成方法,即在传统的阳极氧化前增加一次在低温、高形成电压和高形成电流密度条件下的快速形成,快速形成生成的五氧化二钽氧化膜仅仅附在阳极钽块的外表面,起到保护后续形成的氧化膜免受热量的、机械的和电气的冲击损伤,降低其耐压性能劣化,从而达到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目的。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快速形成方法的片式钽电容器击穿电压明显高于未采用快速形成的片式钽电容器采用快速形成方法的片式钽电容器无论在何种测试电压下的浪涌电流失效率均低于未采用快速形成的片式钽电容器,尤其是在高倍率测试电压下的浪涌电流失效率差异尤为明显。3、研究了快速形成方法的工艺参数选择,根据理论并结合实验结果,快速形成液选择碱金属的强碱性溶液,形成温度最高不能超过15℃,否则电容器电容量将大幅衰减;升压电流密度选择3A/mg;恒压时间90s;快速形成电压不能低于片式钽电容器额定电压的4倍,但最好不超过额定电压的6倍。4、由于钽粉本身存在极限形成电压,因此快速形成的方法仅适用于额定电压为25V及以下的片式钽电容器。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性能的形成方法,并得出了该方法的最优工艺参数,为高可靠性和低形成倍率的片式钽电容器制造提供了一种阳极氧化方法,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张银[4](2019)在《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铌是一种战略性新兴矿产,在超导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铌消费大国,在全球铌资源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国内铌资源禀赋不好,产量低,铌资源对外依存度较大,未来中国钢铁产品的升级,中国铌资源的消费量将呈现增加态势,因此,对中国铌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中国铌资源的安全进行分析,对于保障我国铌资源的安全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保障我国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整理铌资源的资源的储量、产量、消费量、贸易量、价格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全球铌资源供需高度分离,贸易主要由巴西,加拿大铌生产大国流向中国,美国,韩国等铌资源消费大国,由于全球铌资源储采比较高,价格稳定增长并保持稳定。基于中国钢铁产量的变化和中国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比值的变化,利用公式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对2030年之前的中国铌资源需求进行预测,预测显示,在2020年-2030年间,我国铌资源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未来钢铁行业仍然是中国铌资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到2020年,我国铌资源需求将达到1.2-1.8万吨左右;到2025年,将达到2.2-3万吨;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2.7-3.9万吨左右。分析我国铌资源的安全影响因素,列出评价指标,分析影响中国铌资源的安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评价,分析得出中国铌资源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外依存度高、地区生产集中度高、市场集中度高,总结中国铌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中国铌资源资源缺乏,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对国际铌资源的市场控制力不够,资源的进口集中度过高,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资源禀赋条件不佳,国内可以开采的铌矿山太少,铌的选冶技术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研究,对中国铌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中国铌资源的安全形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国内铌资源勘查、铌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利用、加强海外布局、加强对铌资源的战略储备、积极开发铌的替代品、加大对铌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铌资源的采选冶炼技术。
冯绍凯[5](2019)在《钽箔力学性能及其组织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钽箔在电子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导师项目,通过单向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维氏显微硬度、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表征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钽箔微观组织、再结晶织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讨论了不同厚度退火态钽箔在拉伸性能上表现出的尺寸效应现象,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退火温度对钽箔的显微组织、再结晶织构和力学性能有着显着影响。通过对厚度为100μm钽箔的进行等时不等温退火实验发现:退火温度在900℃以下时,钽箔只进行回复过程,织构组分以较强的{001}<110>为代表的α织构为主;900℃退火钽箔中出现了再结晶晶核,此时钽箔中依然存在较强的α织构组分;退火温度在1000℃以上时钽箔发生完全再结晶,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晶粒逐渐长大,此阶段α织构逐渐消失,形成了以{111}<110>和{111}<112>为主的较强的γ织构组分。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和再结晶过程的完成,钽箔的组织越来越均匀,显微硬度逐渐下降直至趋于稳定。(2)退火温度对钽箔的拉伸性能也有显着影响。中低温回复阶段,由于轧制组织的影响,钽箔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只发生弹性变形,基本不发生塑性变形,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延伸率;随着退火温度的逐渐提高,钽箔的再结晶过程的结束,显微组织变得更加均匀,钽箔的塑性变形能力逐渐提高,并在退火温度为1100℃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3)不同厚度钽箔的室温拉伸性能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随着钽箔厚度从200μm减小到30μm,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增大的趋势,延伸率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对微观断口的观察研究发现钽箔的塑性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为主;基于考虑流动应力的Hall-Petch关系和表面层理论构建了的钽箔的本构方程,并能较好的吻合实验结果。(4)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研究了钽箔变形前后的组织变化和织构变化。钽箔变形后,等轴状的晶粒被拉长,由于变形过程中晶粒的转动,钽箔微织构出现明显变化;晶粒内部出现了大量小角界面和形变组织,微带在晶粒内部呈不均匀分布,微带的形貌与晶粒的取向和拉伸力轴的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在拉伸力轴∥<110>的晶粒中微带的密度通常最大;大多数微带的迹线均与拉伸方向(RD方向)呈25°-45°的夹角,并且与具有Schmid因子最大值或次大值的{110}滑移面或{112}滑移面近似平行。
陈双平[6](2016)在《不同条件下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击穿失效机理及耐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因其体积小、容量大、漏电流小、温度和频率特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在电子装备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因为耐压性能的要求一再提高,伴着市场的大量应用呈现各种的质量原因,此中凭据数据分析以击穿失效居多,钽电容器击穿失效以成为制约片式钽电容器在高可靠性领域一大阻碍。目前大部分的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失效是与其生产工艺过程和使用方法密切相关,而作为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家,尽可能分析钽电容器击穿原因及耐压性能,达到提高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的可靠性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内容。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之所以获得普遍的应用,除了钽电容器中钽及其氧化膜高度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电容量大、温度特性好等优点外,一个重要的优点是这种片式钽电容器闪火击穿时会呈现自愈而恢复正常,同时二氧化锰可以在五氧化二钽因氧迁移使漏电流增大时为其补充氧原子、维持五氧化二钽分子的稳定性,从而有维持漏电流的稳定,保证电容器的可靠性。片式钽电容器在出厂前的筛选、试验、测试过程中发生的闪火击穿自愈是否会对可靠性产生影响,能否通过特殊的测试手段剔除闪火击穿自愈的产品,我厂采用的恒流二极管老化技术是否会有利于自愈的发生,该项筛选工艺技术的采用是否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近年来产品贮存后发生漏电流大、短路、耐湿试验短路等问题是否与该项技术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目前均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通过本文研究,获得了闪火自愈及对片式钽电容器可靠性影响的重要结论,主要有片式钽电容器的闪火击穿电压随充电电流和温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判断恒流二极管老化技术容易导致片式钽电容器击穿后自愈,影响后续使用可靠性。通过对闪火自愈和未经闪火自愈两组产品可靠性对比试验数据分析,闪火自愈产品在通过高温、耐溶剂、威布尔加速寿命等可靠性后呈现出明显高的失效概率,证明生产、筛选过程中的闪火自愈现象对片式钽电容器长期工作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建议取消恒流二极管老炼这一不利于淘汰不良产品的工艺。通过本论文研究,提出有效的可靠性评价和测试方法,对提高产品实物质量、降低失效概率、提升装备可靠性水平,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毛杰[7](2015)在《乌国稀土矿综合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乌国稀土矿综合产业项目开发作为研究案例,针对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和对稀有矿产需求缺口巨大的问题,通过研究乌国稀土矿综合产业项目能否投资开发,对项目建设意义、建设条件、产品分析、市场分析、财务和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政治、技术、经济方面对项目的投资给出了结论性意见。研究过程可以作为开展矿业项目投资的参考案例。政治上符合各方利益诉求,是可行的。符合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有效“消耗”国内过剩产能。项目带动乌国当地就业,为乌国增加税收,改善其基础设施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生产出的磷肥、钢材可为乌国及周边国家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保障,得到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企业进行投资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扩大了企业在非洲地区影响力,利于企业在国际上的投资。技术上成熟且不存在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是可行的。项目资源储量大,伴生有价金属多,综合开发价值大。矿石分选回收技术指标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供水供电有保障,交通条件较好。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好,虽然工业基础较为落后,但是工业设备均可以在国内生产加工。经济上有盈利,投资回收期短,是可行的。生产的产品从目前分析来看,不存在滞销的风险且竞争能力强。计算项目成本及费用,项目的盈利、清偿、抵抗风险的能力,表明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项目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含2年建设期的税后投资回收期为6.49年。在对本项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对项目市场、工程技术、财务、经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评价。依此就是否应该投资开发该项目给出结论性意见,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项目下一步建设提供建议。
张晓,万庆峰,刘云峰,马跃忠,童泽堃,杨文明,韩鹏[8](2013)在《电容器级钽丝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电容器级钽丝发展现状、技术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在世界钽工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分析了我国钽丝加工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钽丝原料工艺、细直径钽丝直线度、钽丝生产中钽棒成型工艺落后、垂熔烧结的缺点、整体工艺自动化连续化程度较低及相应的替代产品研发缓慢等问题,对电容器级钽丝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刘涛[9](2012)在《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用碳/铝复合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容器作为主要的电子元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铝电解电容器作为电容器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容器研究者最热衷的话题之一。目前,铝电解电容器正朝着片式化,小型化,高电容的发展方向改进。由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存在漏液、ESR高、温度特性差、寿命短等缺点,人们开发出以有机半导体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为电解质的固体铝电解电容器。在固体铝电解电容器中用腐蚀法制得的铝箔作为负极箔,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负极氧化,而造成ESR变大,电容降低。开发一种新固体电容器电极材料是固体铝电解电容器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利用浆料法和等离子物理化学气相沉积(PCVD)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碳/铝复合箔。对浆料法制备中的浆料成分、涂覆方式、真空度以及烧结温度对碳层牢固度和电极比电容的影响;对PCVD法制备过程中沉积温度对沉积碳层表面形貌和机械性能进行研究,并比较了PCVD复合法两种工艺制备的碳/铝复合箔在表面形貌和不良样品比例。结果表明碳层厚度为20μm,涂覆方式为印刷法,保温时间为20小时的情况下可得到牢固度较好的复合箔。浆料中加入催化剂后,铝箔表面会生成碳纳米线,对碳层牢固度的提高有良好效果。当碳层厚度为50μm,经600℃、20h的热处理工艺制得的复合箔比电容高达912μF/cm2。PCVD法制备碳/铝复合箔,在沉积温度为350℃,丙烷氢气比在3比1时,可得到机械性能和表面碳层良好的碳/铝复合箔。沉积温度超过400℃,铝箔的机械性能损害严重。经PCVD复合工艺处理后碳/铝复合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通过该种工艺制备的碳/铝复合箔达到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基本要求,为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开发添砖加瓦。
严心羽[10](2007)在《铌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子行业中,钽电容器由于体积小、容量高,适应表面贴装技术和电子电路的微型化的要求,所以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计算机、航空航天等行业。但也由于钽电容器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造成钽资源的缺乏。为弥补钽资源的缺乏,研发一种资源充足、性价比优越的铌电解电容器来代替钽电解电容器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铌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依托钽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在原钽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铌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技术,本论文对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赋能和被膜工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本课题依据钽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要求,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一种性能先进的铌电解电容器赋能工序中氧化膜介质层自动控制技术,分析了赋能工序中氧化膜介质层自动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上给出了控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赋能工序实验方案的建立和赋能工序中Nb2O5氧化膜层质量和氧化膜层生长效率的综合实验研究,最终确立了铌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中的关键工序——赋能工序的优化工艺。同时,也通过被膜工序新技术的综合实验研究,确立了铌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中的关键工序——被膜工序的优化工艺,从而获得了比较完整系统的铌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参数,这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通过实际生产的运用,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工艺且生产出了合格产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不但填补了国内铌电解电容器工艺技术的空白,而且使以往对工艺参数的盲目调整有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从而使铌电解电容器的性能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二、铌电容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铌电容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级电容与水力机组结合的快速调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水力机组调频现状与研究趋势 |
1.2.2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趋势 |
1.2.3 超级电容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研究 |
2.1 超级电容器 |
2.1.1 超级电容的工作原理 |
2.1.2 超级电容的性能指标 |
2.1.3 超级电容的性能特点 |
2.1.4 超级电容的充放电方式 |
2.1.5 超级电容的等效电路模型 |
2.2 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回路 |
2.2.1 双向DC-DC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2 双向DC-DC转换器的数学模型 |
2.2.3 双向DC-DC转换器的参数 |
2.3 超级电容的充放电控制策略研究 |
2.3.1 电压型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3.2 电压型变换器的数学模型 |
2.3.3 储能控制策略研究 |
2.4 超级电容充放电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超级电容-水力机组协调运行调频策略研究及容量配置 |
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
3.1.1 调速器数学模型 |
3.1.2 伺服系统数学模型 |
3.1.3 引水系统数学模型 |
3.1.4 水轮机数学模型 |
3.1.5 发电机及负载数学模型 |
3.2 超级电容与水力机组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
3.3 参数优化策略 |
3.4 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的容量配置原则与经济效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超级电容辅助水力机组调频的仿真实例分析 |
4.1 容量配置与成本计算 |
4.2 仿真实例 |
4.2.1 单机带负荷无差调频 |
4.2.2 并网运行有差调频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对本文所做工作的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铌资源需求趋势分析及供应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 |
1.2.2 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铌资源需求特征分析 |
2.1 铌的性质及用途 |
2.1.1 基本特性 |
2.1.2 应用领域 |
2.2 各国铌消费概况 |
2.3 各消费部门需求趋势分析 |
2.3.1 部门需求预测法 |
2.3.2 建筑及大型钢结构 |
2.3.3 汽车工业 |
2.3.4 油气管道 |
2.3.5 不锈钢 |
2.3.6 铌化学制品消费情况 |
2.3.7 铌金属和合金消费情况 |
2.4 中国铌需求趋势 |
2.5 铌的替代品 |
3 供给特征分析 |
3.1 铌成矿介绍 |
3.2 全球铌储量分布 |
3.3 铌矿山的开采供应情况 |
3.4 中国铌资源生产 |
3.5 铌资源二次资源回收与利用 |
4 贸易特征分析 |
4.1 贸易情况概述 |
4.1.1 全球铌资源贸易 |
4.1.2 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密切 |
4.2 巴西的铌资源 |
4.2.1 巴西投资环境及和资源政策 |
4.2.2 巴西企业生产情况 |
4.3 铌资源的历史价格 |
4.3.1 铌铁价格 |
4.3.2 铌精矿价格 |
5 铌资源供应风险评价 |
5.1 供应风险的理解 |
5.2 评价指标的建立 |
5.3 基于熵权法的供应风险评价 |
5.3.1 熵权法介绍 |
5.3.2 供应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3 供应风险值计算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形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片式钽电容器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
1.1.1 钽金属 |
1.1.2 片式钽电容器的发展历史 |
1.1.3 片式钽电容器主要作用及应用领域 |
1.1.4 片式钽电容器的发展趋势 |
1.2 片式钽电容器简介 |
1.2.1 片式钽电容器结构原理 |
1.2.2 片式钽电容器主要制造流程 |
1.2.3 片式钽电容器的主要电性能参数和失效模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形成机理及性质特征 |
2.1 五氧化二钽介质氧化膜形成过程 |
2.1.1 形成设备 |
2.1.2 五氧化二钽介质氧化膜形成过程 |
2.2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形成过程机理 |
2.2.1 正负极电极反应 |
2.2.2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形成的离子迁移理论 |
2.2.3 高场强下的离子电导基本方程 |
2.3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结构特征及晶化现象 |
2.3.1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结构特征 |
2.3.2 钽氧化膜晶化 |
2.3.3 钽氧化膜晶化的危害 |
2.4 钽氧化膜厚度测量 |
2.5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漏电流机理 |
2.5.1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漏电流机理 |
2.5.2 PF(Poole Frankel)效应 |
2.5.3 电子隧穿 |
2.6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的热处理 |
2.7 五氧化二钽氧化膜性质及应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与其介质氧化膜形成电压的关系 |
3.1 固体电介质击穿理论 |
3.1.1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
3.1.2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机制 |
3.1.3 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与电介质厚度的关系 |
3.2 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表征及其测试系统 |
3.2.1 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表征 |
3.2.2 片式钽电容器击穿电压测试系统 |
3.2.3 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测试系统 |
3.3 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与其介质氧化膜形成电压关系实验 |
3.3.1 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测试方法 |
3.3.2 片式钽电容器击穿电压与其形成电压关系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3 片式钽电容器耐浪涌电流能力与其形成电压关系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与其形成电压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形成方法 |
4.1 快速形成方法的设计 |
4.2 快速形成的工艺条件选择 |
4.2.1 形成液的选择 |
4.2.2 形成温度的选择 |
4.2.3 快速形成电压的选择 |
4.2.4 快速形成的电流密度和恒压时间 |
4.3 快速形成方法的适用范围 |
4.4 快速形成方法对片式钽电容器耐压性能的提升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矿产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
1.3.2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研究现状 |
1.3.3 铌资源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铌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
2.1 性质和用途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3 铌资源分布 |
2.3.1 全球铌资源 |
2.3.3 中国铌资源 |
3 全球铌资源供需现状 |
3.1 铌的生产现状 |
3.2 铌的消费历史和现状 |
3.2.1 铌的消费历史 |
3.2.2 铌的消费现状 |
3.3 铌资源供需格局 |
3.3.1 全球铌资源的贸易 |
3.3.2 中国铌资源贸易 |
3.3.3 铌资源的历史价格 |
4 中国未来铌资源需求 |
4.1 预测方法 |
4.2 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 |
5 中国未来铌资源供应安全分析 |
5.1 评价方法 |
5.2 中国铌资源供应安全分析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钽箔力学性能及其组织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尺寸效应的研究进展 |
1.2.1 材料力学性能尺寸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2 尺寸效应机理的研究现状 |
1.3 体心立方金属的塑性变形 |
1.3.1 单晶体的滑移 |
1.3.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
1.4 织构概述 |
1.4.1 织构的类型 |
1.4.2 织构的表示方法 |
1.4.3 织构的应用 |
1.5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退火制度 |
2.2.2 金相分析 |
2.2.3 X射线衍射 |
2.2.4 维氏硬度 |
2.2.5 拉伸试验 |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7 电子背散射衍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钽箔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和性能演变 |
3.1 退火温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3.2 退火温度对宏观织构的影响 |
3.3 退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钽箔拉伸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 |
4.1 原始钽箔的组织与织构 |
4.1.1 金相分析 |
4.1.2 宏观织构分析 |
4.2 室温拉伸性能 |
4.2.1 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 |
4.2.2 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 |
4.2.3 塑性变形阶段的加工硬化 |
4.3 拉伸断口形貌 |
4.3.1 宏观断口 |
4.3.2 微观断口 |
4.4 基于尺寸效应本构方程的构建 |
4.4.1 Hall-Petch关系式 |
4.4.2 基于表面层理论的本构方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钽箔拉伸变形组织研究 |
5.1 金属材料的变形显微结构 |
5.2 拉伸变形前后的组织变化 |
5.3 拉伸变形前后晶粒的微观取向变化 |
5.4 拉伸变形后晶粒的显微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不同条件下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击穿失效机理及耐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片式钽电容器的历史 |
1.1.1 钽元素 |
1.1.2 钽电容器的发展历史 |
1.1.3 片式钽电容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市场情况 |
1.2 片式钽电容器的性能及制造工艺简介 |
1.2.1 片式钽电容器的结构原理 |
1.2.2 片式钽电容器的主要生产流程 |
1.2.3 片式钽电容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1.2.4 片式钽电容器的主要失效模式 |
1.3 片式钽电容的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1.3.1 片式钽电容器闪火击穿自愈特性简介 |
1.3.2 闪火击穿自愈特性测试及其对可靠性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闪火击穿自愈特性测试系统 |
2.1 闪火击穿自愈特性测试原理 |
2.2 闪火击穿自愈特性测试系统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条件下片式钽电容器闪火击穿自愈特性测试及耐压性能研究 |
3.1 不同电流条件下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3.1.1 测试条件及抽样 |
3.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 不同温度下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3.2.1 测试条件及抽样 |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不同比容和不同电流条件下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3.3.1 测试条件及抽样 |
3.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不同比容和不同温度下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3.4.1 测试条件及抽样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不同形成电压和不同电流条件下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3.5.1 测试条件及抽样 |
3.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6 不同形成电压和不同温度下闪火击穿自愈特性 |
3.6.1 测试条件及抽样 |
3.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闪火击穿自愈对片式钽电容器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
4.1 可靠性对比试验 |
4.1.1 部分主要试验的简要介绍 |
4.2 对比试验结果及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4.3 二极管老化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闪火自愈特性的片式钽电容器批次质量评估方法 |
5.1 评估目的 |
5.2 本评估方法的设计思路 |
5.3 抽样方法 |
5.4 样品的预处理程序 |
5.5 测试电压和电流选择 |
5.6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5.6.1 闪火击穿电压取值 |
5.6.2 数据处理 |
5.6.3 分析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乌国稀土矿综合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概述 |
2.1 项目简介 |
2.2 公司概况 |
2.3 项目来源 |
2.4 政府支持 |
2.5 项目建设意义 |
2.5.1 国家“走出去”战略的要求 |
2.5.2 中非友好及产业发展的需要 |
2.5.3 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推波助澜 |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
3.1 项目资源条件 |
3.2 矿石加工性能 |
3.3 供电条件 |
3.4 供水条件 |
3.5 交通位置条件 |
3.6 区域经济及其他条件 |
第四章 产品定位及市场分析 |
4.1 产品定位及建设规模 |
4.2 产品方案 |
4.3 市场分析 |
4.3.1 本项目主要产品的性质及用途 |
4.3.2 磷精矿及东非地区磷肥的市场供需分析 |
4.3.3 铁精矿及乌国钢材市场分析 |
4.3.4 钪产品市场供需分析 |
4.3.5 铌产品市场供需分析 |
4.3.6 稀土的市场供需分析 |
4.4 竞争能力分析 |
4.4.1 技术优势 |
4.4.2 资源优势 |
4.4.3 成本优势 |
第五章 项目投资及财务分析 |
5.1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
5.1.1 建设投资概算内容及范围 |
5.1.2 资金筹措 |
5.2 财务分析及评价 |
5.2.1 销售收入、税金及损益 |
5.2.2 成本及费用 |
5.3 风险分析 |
5.3.1 政策风险 |
5.3.2 市场风险 |
5.3.3 技术及建设风险 |
5.3.4 资金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电容器级钽丝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市场现状 |
2 性能现状 |
3 生产工艺 |
4 代替产品 |
5 存在的问题 |
6 技术与市场展望 |
(9)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用碳/铝复合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电容器简介 |
1.2.1 电容器的概念 |
1.2.2 电容器的分类 |
1.2.3 电容器的电介质 |
1.3 铝电解电容器的基本特征 |
1.3.1 铝电解电容的构造 |
1.3.2 铝电解电容器的电气性能 |
1.3.3 铝电解电容器的等效电路 |
1.3.4 铝电解电容器的附生电容量及其影响 |
1.3.5 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 |
1.3.6 杂质对腐蚀的影响 |
1.4 铝电解电容器的现状 |
1.4.1 铝电解电容器电极的研究 |
1.4.2 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的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内容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碳浆料的制备 |
2.2.1 环氧树脂 |
2.2.2 PVB |
2.2.3 导电炭黑 |
2.2.4 无水乙醇 |
2.2.5 锡粉 |
2.3 碳层预涂覆 |
2.4 热处理工艺 |
2.4.1 真空热处理 |
2.5 碳/铝复合箔比电容的测定 |
2.6 碳/铝复合箔的微观形貌及物相组成 |
2.7 碳/铝复合箔表面碳层的牢固度 |
2.8 碳/铝复合箔的温度特性 |
2.9 碳/铝复合箔机械性能的测试 |
第三章 :浆料法制备碳/铝复合箔工艺及结合力的研究 |
3.1 碳/铝复合箔浆料的制备 |
3.2 工艺参数对碳层的牢固度影响 |
3.3 催化剂对碳层牢固度的影响 |
3.4 实验工艺对碳/铝复合箔比电容的影响 |
3.4.1 真空度对比电容的影响 |
3.4.2 碳层形貌对比电容的影响 |
3.4.3 碳层涂覆方式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
3.4.4 孔洞对于比电容的影响 |
第四章 :PCVD 法制备碳/铝复合箔的研究 |
4.1 等离子表面技术简介 |
4.2 等离子在铝箔表面沉积工艺的研究 |
4.2.1 温度对 PCVD 法在铝箔表面沉积碳层的影响 |
4.2.2 沉积温度对复合铝箔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 复合工艺制备碳/铝复合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铌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钽电解电容器的发展及应用 |
1.1.1 国外钽电容器的研制、生产和需求 |
1.1.2 国内钽电容器的研制、生产和需求 |
1.1.3 钽电容器的应用和发展 |
1.1.4 钽电容器的市场预测和展望 |
1.2 铌电解电容器的发展及应用 |
1.2.1 铌电容器制造的工艺流程 |
1.2.2 铌电解电容器项目研究及开发的意义 |
1.2.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铌电解电容器的设计 |
2.1 铌电解电容器的主要结构 |
2.2 描述铌电解电容器电性能的主要参数 |
2.2.1 容量 |
2.2.2 损耗角正切 |
2.2.3 漏电流 |
2.2.4 额定电压 |
2.2.5 等效串联电阻 |
2.3 铌电解电容器所需主要原材料的技术条件 |
2.3.1 铌粉 |
2.3.2 铌丝 |
2.3.3 银膏 |
2.3.4 引线框架 |
2.3.5 环氧塑封料 |
2.4 小结 |
3 铌电解电容器氧化膜介质层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赋能工序中氧化膜介质层自动控制理论 |
3.3 赋能工序实验方案的建立 |
3.3.1 实验装置 |
3.3.2 实验条件 |
3.4 实验方案 |
3.5 赋能工序中Nb_2O_5氧化膜层质量和生长效率的综合实验研究 |
3.5.1 赋能溶液的改进 |
3.5.2 解决溶液的分压问题 |
3.5.3 赋能其它参数的调整 |
3.6 小结 |
4 铌电解电容器被膜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被膜工序特性分析 |
4.3 被膜工序基本装置 |
4.3.1 被膜工序简介 |
4.3.2 被膜工序基本装置 |
4.4 被膜工序新技术的综合实验研究 |
4.4.1 浸渍工艺的调整 |
4.4.2 再形成的调整 |
4.5 小结 |
5 铌电容器失效原因分析及改善方法 |
5.1 铌电容器失效原因分析 |
5.1.1 不同容量铌电容器的失效 |
5.1.2 热致失效 |
5.1.3 制造工艺对铌电容器失效率的影响 |
5.2 固体铌电解电容器改善性能的方法 |
5.2.1 阳极设计 |
5.2.2 形成 |
5.2.3 被膜 |
5.2.4 改进工艺流程 |
5.3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铌电容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级电容与水力机组结合的快速调频策略研究[D]. 刘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国铌资源需求趋势分析及供应风险研究[D]. 欧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3]一种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耐压能力的形成方法研究[D]. 田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4]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D]. 张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钽箔力学性能及其组织结构研究[D]. 冯绍凯.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6]不同条件下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击穿失效机理及耐压性能研究[D]. 陈双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3)
- [7]乌国稀土矿综合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D]. 毛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8]电容器级钽丝的现状与展望[J]. 张晓,万庆峰,刘云峰,马跃忠,童泽堃,杨文明,韩鹏.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3(06)
- [9]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用碳/铝复合箔的研究[D]. 刘涛.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2)
- [10]铌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技术研究[D]. 严心羽.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