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分级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粒子分级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一、颗粒级配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苏炜,肖磊,胡玉冰,张光普,高红旭,赵凤起,郝嘎子,姜炜[1](2021)在《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现状》文中提出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在武器弹药高效释能和可控反应方面应用广泛,已作为重要的提升国防技术水平的关键材料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并争相研究。为了充分发挥含能材料的能量潜能、满足武器装备的高性能需求,并为我国纳米炸药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综述了常规含能材料的纳米化制备工艺及其在火炸药领域的应用现状。首先,归纳梳理了针对高能燃料、单质炸药、强氧化剂与储氢材料等相适应的纳米化技术,并对其工艺特点和细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比讨论了纳米化后的单质含能材料与其他配方组分间的作用特性,并阐述其在推进剂、战斗部、火工品等应用场合的优越性;最后,从粒子分散、氧化失活、吸湿结块等角度提出当前限制纳米单质含能材料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附参考文献197篇。

苏醒,那青,党丽,王思雨,李轩[2](2020)在《增材制造技术在含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含能材料以及传统装药技术进行了介绍,通过简要分析喷墨打印、光固化成型和挤出成型等3种不同类型的增材制造技术的特点,结合装药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当前不同类型的增材制造技术在含能材料制造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发展现状、技术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含能材料在选择与其适配的打印方法时,应从打印方式的可行性、生产安全性、生产要求及成本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并对含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吕振飞[3](2020)在《用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冶金、陶瓷、矿业、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宗固废种类多、数量大、环境污染重,研究利用相关固废制备高值矿物材料技术非常迫切。本论文针对国内废电瓷大量用于填埋/铺路等低值减量性消化现状及我国耐火矿物原料的储量降低/开采成本高/环境影响大等突出问题,基于废电瓷的块状、可颗粒化、致密有硬度及具有一定耐高温性能等特性,充分挖掘废电瓷可高值化利用潜力,研究以废电瓷为主要原料制备可在1100-1300°C温度范围内使用的耐高温材料,解决废电瓷中色釉料组分高温容易产生液相对材料高温性能有害影响的突出问题,对于拓展废电瓷高值规模化利用途径、节约耐火原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对废电瓷原料表征分析结果,研究废电瓷色釉料组分在高温下物相优化调控行为及性能有害组分的屏蔽效果。结果表明废电瓷坯体在1250°C高温下微观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研究了色釉料包覆剂的组分设计及其在色釉料接触层区域与色釉料高温下液相组分反应生成新的耐高温物相,发现新物相有更优耐高温性能对色釉料中性能有害组分有很好的“屏蔽”效应,减弱其劣化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全体量废电瓷耐高温材料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粗颗粒:中颗粒:细粉的比例为35:30:35时,经1200℃热处理3 h后试样综合性能最佳,其常温抗折强度为33.20 MPa,常温抗压强度为89.48 MPa。(2)分别研究添加铝灰和铝矾土熟料细粉对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铝灰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5.31 MPa和67.48 MPa,相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的试样分别提高了59%和40%;添加25%铝矾土熟料细粉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8.15 MPa和81.41 MPa,相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试样分别提高了77%和69%。分析认为添加适量铝灰后材料中原位生成的纤维状/针状莫来石和晶须状/柱状刚玉产生桥联效应,均可增加材料内部阻碍裂纹扩展的路径,协同增韧提高材料的力学强度;适量的铝矾土熟料细粉可以促进高温液相反应中莫来石晶体的生成,保持试样高温形状稳定。(3)研究添加不同结合剂和硅溶胶在不同温度对试样强度协同贡献机理,结果表明硅溶胶结合剂中低温强度获得主要依靠-Si-O-Si-的胶结作用,添加磷酸二氢铝后会在中温时生成偏磷酸铝及其聚合物,提高试样中温强度;添加偏高岭土后可促进莫来石和尖晶石晶核在试样内形成,有利于提高其高温强度。获得偏高岭土/硅溶胶制备废电瓷基免烧成材料的抗折强度-热处理温度关系,揭示材料抗热震性增强机理。

李命遥[4](2020)在《HMX基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克托今(HMX)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猛炸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中,其高感度特性所导致的低安全性一直是含能材料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它的结构特征、性质表现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方式。本文以奥克托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第一性原理(DFT)方法研究HMX不同晶型及HMX/LLM-105共晶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并围绕共晶的形成机制展开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压力和温度下HMX感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变化,以充分认识HMX不同晶型对外部刺激的响应规律;通过晶体形貌和界面行为探究,揭示HMX/LLM-105共晶体系的形成机制。以期全面认识HMX,探索降低HMX感度的有效途径,提升HMX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奥克托今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拓展其应用范围。通过系列模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GGA/PBE的水平上对δ-HMX在静水压强为0GPa~12GPa作用下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特征的演化行为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随着压强的缓慢增加,δ-HMX晶体的密度ρ随之增大,这表明压缩有助于提高其爆轰能量;δ-HMX不同方向压缩系数不同,在压致成型时晶体沿a、b轴的方向更容易压缩;且根据静水压强下能带展宽增加和带隙变窄的电子特征,得出压强增加时δ-HMX的感度和稳定性均在下降。2、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COMPASS力场,对比研究了β-HMX、α-HMX和β/α-HMX-2:1三种模型的引发键键长、内聚能密度、力学参数等随温度升高(248-398 K)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升高,HMX的稳定性降低,感度升高;混合体系的综合性能明显不如单质炸药晶体好,且温度高于373K时,其力学性能会进一步劣化。3、根据附着能模型模拟了真空中HMX和LLM-105的生长形貌,表现为HMX有5个主要生长晶面,分别是(011)、(11-1)、(020)、(100)、(10-2),LLM-105有6个主要生长晶面,分别是(011)、(020)、(110)、(10-1)、(11-1)、(101)。据此,构建6种HMX/LLM-105界面结构模型,分别对其执行DFT和NPT-MD模拟,计算结果表明:HMX晶体表面与LLM-105表面的相互作用强度顺序如下:(11-1)/(110)>(011)/(110)>(11-1)/(020)>(11-1)/(011)>(011)/(011)>(011)/(020),除了(011)/(020)界面(Ⅱ)外,所有界面结构均存在较强的氢键和vd W相互作用,界面内的氢键相互作用主要来源于HMX的O和LLM-105的H,且(11-1)/(110)界面(Ⅵ)中的非键相互作用最强;此外,HMX(11-1)晶面与LLM-105(110)晶面的界面处静电势具有突出的周期性,此模型中相互作用最强,界面绞结程度最高,此界面是HMX/LLM-105共晶形成的关键因素。(11-1)/(110)形成的HMX/LLM-105共晶力学性能更优异。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模拟方法,探索HMX基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对HMX不同晶型的认识,给出了HMX/LLM-105的一种共晶机制,可为合成奥克托今的共晶炸药和拓展HMX的使用范围提供理论参考。

宁可[5](2020)在《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了实现CL-20在熔铸炸药中的应用,为CL-20的应用领域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的改善TNT基熔铸炸药的性能。采用以TNT/DNAN为低共熔混合载体,并制备了多种不同粒度的CL-20,采用颗粒级配的方式,研究微纳米CL-20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基础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在不同的配方体系下,浇注工艺温度参数和几种常见的功能助剂(N-甲基-4-硝基苯胺、三-(2-氯乙基)磷酸酯、邻苯二酚、石蜡)对TNT/DNAN基熔铸炸药力学性能和爆炸性能的影响。总之,本文具体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微力高效精确施加”原理,用HLGB-10型粉碎机,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纳米CL-20。纳米CL-20呈类球型形貌,其平均粒度d50为165 nm,且纳米CL-20的粒度分布较窄,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得到的纳米CL-20中CL20含量在99.9%以上,基本上没有杂质,得到的纳米CL-20纯度很高。原料粗颗粒CL-20和纳米CL-20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RD谱图的峰形、峰位置一致,峰的相对强度也基本一致。与原料粗颗粒CL-20相比,纳米CL-20的爆炸百分数降低了28%,纳米CL-20摩擦感度相对降低了38.9%,纳米CL-20的特性落高提高了15 cm,纳米CL-20撞击感度降低了114.4%,纳米CL-20的起始分解温度(Ti)、终止分解温度(Tf)和DTG峰温均提前,DTG峰温提前约5.38℃。纳米CL-20的表观活化能比原料粗颗粒CL-20小4.7k J-mor1,指前因子的数量级一样,减少了3.74×1018。纳米CL-20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降低了约2.6%。基于浇铸成型工艺,以TNT/DNAN作为低共熔载体,微纳米CL-20颗粒作为主体炸药,成功制备了质量比为10.5/24.5/65的TNT/DNAN/CL-20熔铸炸药。研究了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TNT/DNAN/CL-20熔铸炸药的影响,以及N-甲基-4-硝基苯胺、三-(2-氯乙基)磷酸酯、邻苯二酚三种功能助剂对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CL-20基熔铸炸药分别进行了SEM、粘度、密度及均一性、XRD、机械感度、力学性能以及爆速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原料粗颗粒CL-20和100nm CL-20的质量比为70:30,添加0.5%三-(2-氯乙基)磷酸酯时,制备的熔铸炸药表面光滑,内部无明显缺陷,密度均一性好,与只含有粗颗粒CL-20的熔铸炸药相比,其撞击感度降低了32.7%,摩擦感度降低了57.1%,抗压强度从7.93 MPa提高到33.74 Mpa,抗拉强度从3.48 MPa提高到4.94 Mpa,爆速从8188 m·s-1提高到8225 m·s-1,提高了37.0m·s-1,综合性能明显提高。基于浇铸成型工艺,以TNT/DNAN作为低共熔载体,微纳米CL-20颗粒作为主体炸药,成功制备了质量比为9/21/70的TNT/DNAN/CL-20熔铸炸药。研究了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TNT/DNAN/CL-20熔铸炸药的影响,以及石蜡、N-甲基-4-硝基苯胺、三-(2-氯乙基)磷酸酯、邻苯二酚四种功能助剂对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CL-20基熔铸炸药分别进行了SEM、粘度、密度及均一性、XRD、机械感度、力学性能以及爆速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原料粗颗粒CL-20和1μm CL-20的质量比为90:10,添加0.5%三-(2-氯乙基)磷酸酯时,制备的熔铸炸药表面光滑,内部无明显缺陷,密度均一性好,与只含有粗颗粒CL-20的熔铸炸药相比,其撞击感度降低了15.6%,摩擦感度降低了22.4%,抗压强度从16.6 MPa提高到22.63 Mpa,抗拉强度从3.05 MPa提高到4.26Mpa,爆速从8216 m·s-1提高到8251 m·s-1,提高了35m·s-1,综合性能明显提高。

孟祥军[6](2020)在《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降感方法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硝化纤维素/硝化甘油的传统发射药与推进剂易被外部激励(火焰、撞击和冲击波等)意外激发,从而发生灾难性事故。因此,降低发射药与推进剂的感度成为了科研人员多年来努力的目标。目前,研究者利用含能热塑性弹性体等取代部分硝化纤维素研制了低易损发射药、低敏感高能发射药和低敏感推进剂,以降低弹药对于意外刺激的敏感性。但是,这些新型配方发射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力学性能不佳等问题。硝化纤维素作为发射药与推进剂配方中的粘结剂及主要含能组分,自从无烟发射药发明以来,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若是直接对硝化纤维素进行降感处理,可为低敏感高能发射药与低敏感推进剂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与其分子结构等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硝化纤维素的降感方法与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首先,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热分析技术、摩尔活性指数和氧平衡法研究了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与其分子结构和热分解性能之间的关系。其次,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晶体结构、形貌和尺寸的纤维素,再经硝化反应制备了相应的硝化纤维素产物,然后测试其机械感度。结果表明,硝化纤维素的感度与O-NO2键解离能和释放NO2气体能力强弱相关,且氮含量越高,硝化纤维素的撞击感度越大。晶体结构、形貌和尺寸等因素对硝化纤维素的撞击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形貌和尺寸影响较为显着。但是,对于摩擦感度并无影响,硝化纤维素的摩擦感度主要受其分子链段间的内摩擦力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产生机制,并且可以为硝化纤维素的降感方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化学方法改善硝化纤维素的晶体品质。利用混酸溶液水解微晶纤维素制备了纳米球形纤维素复合晶体,再经硝化反应制备了相应的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的水解产物是15~30nm的纳米球形纤维素复合晶体,其硝化产物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是I型硝化纤维素和II型硝化纤维素的复合晶体,且结晶度(70.5%)高于普通硝化纤维素(66.2%)。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氮含量是14.89%,高于普通硝化纤维素相的氮含量值。因此,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热分解起始温度降低了约40℃,分解热提升了66.0%。但是,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撞击感度却比普通硝化纤维素低44.6%,摩擦感度无明显变化。因此,改善硝化纤维素的晶体品质可以降低其对撞击作用的敏感性。(3)通过缩合反应在硝化纤维素表面接枝二氧化硅凝胶降感包覆层。利用溶胶-凝胶法和超声辅助分散法在硝化纤维素表面接枝二氧化硅凝胶包覆层,制备了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凝胶是无定形态,且与硝化纤维素表层之间以C-O-Si键结合。硝化纤维素表层在接枝二氧化硅凝胶包覆层以后,导致复合材料热分解的分解率下降,而其热释放量与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制备的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试样的撞击感度均下降了35.0%以上,但是对硝化纤维素的主要分子结构没有影响,导致摩擦感度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对硝化纤维素进行表面包覆只能降低硝化纤维素的撞击感度。(4)采用共晶技术改变硝化纤维素的内部分子组成。以非含能粘结剂乙酸丁酸纤维素作为共晶配体,利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结果表明,硝化纤维素和乙酸丁酸纤维素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相互结合,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中形成了新的晶体结构,且其形貌呈片状结构。共晶复合物中硝化纤维素分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无变化,而乙酸丁酸纤维素分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下降了27℃。与硝化纤维素相比,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试样能量的降幅分别是35.0%、50.1%和60.8%,而撞击感度的降幅分别达到了40.2%、75.7%和114.5%,摩擦感度降至为0,NC的机械感度得到显着降低。因此,通过共晶技术改变硝化纤维素内部分子组成可以显着降低硝化纤维素的机械感度。(5)采用乙酰基侧链接枝硝化纤维素分子。在二氯甲烷溶剂中,利用乙酸酐和硝化纤维素分子上活性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了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结果表明,活性溶剂会改变纤维素硝酸乙酸酯产物的形态结构,乙酰化反应须在惰性溶剂中进行。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热稳定性略高于硝化纤维素,而分解热基本保持不变。相比于硝化纤维素,纤维素硝酸乙酸酯能量的降幅是13.4%,其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下降了13.2%和8.0%,撞击感度的降幅比较明显。因此,对硝化纤维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性是降低其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6)采用惰性粘结剂聚乙二醇改变硝化纤维素的分子结构。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偶联剂,聚乙二醇作支链改性硝化纤维素合成了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结果表明,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形貌近似球形,具有更加完整的晶相结构。但是,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热稳定性能和分解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硝化纤维素相比,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能量的降幅是47.1%,而其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下降了93.2%和76.0%,机械感度的降幅比较显着。因此,对硝化纤维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性可以有效降低其机械感度。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硝化纤维素的机械感度与其分子结构等内部本质因素有关,形貌、尺寸等品质会影响硝化纤维素的撞击感度。硝化纤维素表面接枝二氧化硅凝胶包覆层、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硝化纤维素侧链接枝乙酰基和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四种降感方法与技术都是在牺牲较小能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硝化纤维素的机械感度,而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降感方法可在提高其能量的情况下显着降低硝化纤维素的撞击感度。其中,硝化纤维素表面接枝二氧化硅凝胶包覆层和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降感方法只能降低硝化纤维素的撞击感度,且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制备时间较长;硝化纤维素侧链接枝乙酰基降感方法的机械感度降幅较小;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和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降感方法的机械感度降幅显着,且二者制备方法较为简单,是较为适宜的硝化纤维素降感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低敏感高能发射药与低敏感推进剂的配方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姜洪伟[7](2020)在《高致密球形RDX基浇注炸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测试分析高致密球形RDX(H-RDX)与普通RDX纯品及浇注炸药的物理性能、爆轰性能和安全性能,探索了H-RDX在浇注炸药中的应用前景。H-RDX颗粒呈类球形,表面光滑、晶体缺陷较少。与普通RDX相比,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静电感度分别低20%、8%和47%~85%;表观活化能Ea和活化焓ΔH分别高10.79 k J/mol和10.81 k J/mol。将10~12目、12~24目的大球分别与100~150目的小球进行了级配,以探讨颗粒级配后H-RDX的最大堆积密度。结果表明:大小球质量比分别为4.05:1、4.67:1时,对应的最大堆积密度可达1.552 g/cm3、1.466 g/cm3。将H-RDX应用于84RDX/1C/15HTPB配方的浇注炸药中,药柱均匀性较好,密度差≤1.5%;与普通RDX相比,药浆黏度低45%,装药密度高3.9%,爆速高3%,冲击波感度低18%,且无雷管感度。H-RDX的高流散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装药密度,最高固含量可达90%(89H-RDX/1C/10HTPB)。含Al炸药配方59H-RDX/30Al/1C/10HTPB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中药浆黏度9.10Pa·s,装药密度1.79 g/cm3,抗压强度2.231 MPa,爆速7754 m/s,水下爆炸冲击波超压、冲击波能和气泡能分别为9.89 MPa、1.124 MJ/kg和2.314 MJ/kg。H-RDX自身晶体缺陷少、流散性好、安全性高,应用在浇注炸药中,装药工艺、药柱的爆轰及安全性能均比普通RDX更优异,有望将其应用在浇注炸药体系的武器装备中。

丁亮亮[8](2019)在《PELE弹活性内芯配方与弹体结构设计及毁伤机理研究》文中认为PELE弹(Penetrator with Enhanced Lateral Effect,横向效应增强型弹丸)作为一种新型穿甲战斗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弹丸壳体和内芯材料性质的差异将弹体部分轴向动能转化为破片径向动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穿甲弹后效不足的问题。活性材料(以金属/聚合物的混合物类型为例)是一种新型含能材料,在常态下十分钝感,但在高速冲击加载下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远大于其本身的动能。为了提高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以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将活性材料应用于PELE弹内芯的可行性,并对活性内芯PELE弹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对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全面分析了常见氟聚物和(类)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此确定了活性内芯的主要基元的初选范围。根据各基元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特点,设计出了6种活性材料配方。基于不同类型力学性能试验对试样尺寸的要求,确定了不同的烧结工艺,得到了力学性能较好的试样。(2)对6种活性材料配方开展了释能能力的定性测试试验和定量测试试验,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出释能能力最佳的活性材料配方为PTFE/Al/Si。对PTFE/Al/Si开展了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PTFE/Al/Si活性材料配方的基本力学性能参数,构建了同时考虑应变硬化效应、应变率硬化效应以及温度软化效应的烧结PTFE/Al/Si活性材料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3)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PELE弹的侵彻穿靶过程,通过在Autodyn有限元软件中添加断裂软化算法和随机失效算法对现有数值仿真方法进行了改进。除了从改变PELE弹内芯来提高PELE弹综合毁伤威力外,本文还从改变弹体的结构外形和外壳体组合类型两个方面设计了两种新型PELE弹,即:截锥形PELE弹和分段式PELE弹。基于改进的数值仿真算法,将两种新型PELE弹与传统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侵彻能力和破片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型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均优于传统PELE弹,并且截锥形PELE弹比较适合侵彻单层厚靶板,而分段式PELE弹则更适合侵彻多层间隔薄靶板。(4)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破片径向飞散速度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破片径向飞散动能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外壳体自身的轴向动能、内芯材料因泊松效应对壳体产生的径向压缩势能、活性内芯材料发生反应释能的化学能。基于数值仿真,得到了PELE弹内芯沿轴线的压力分布近似呈指数衰减。利用Autodyn有限元软件内嵌的Powder Burn状态方程,对活性内芯PELE弹和传统PELE弹的侵彻能力和破片效应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活性内芯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优于传统PELE弹。综上所述,本文从活性材料配方设计、制备与烧结工艺、释能能力和力学性能研究、仿真算法改进、新型弹体结构设计、毁伤机理分析、活性内芯弹丸数值仿真等7个方面对活性内芯PELE弹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对于高效毁伤PELE弹的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关结论和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活性材料释能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的认识。

金大勇[9](2019)在《RDX基熔铸炸药大尺寸结构精密装药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RDX基熔铸炸药大尺寸结构精密装药工艺。主要研究内容为:大尺寸结构熔铸炸药缺陷生成机理及消除方法、RDX基熔铸炸药配方工艺性优化设计技术、大尺寸结构装药精密块铸技术、大结构尺寸铸装工艺安全性设计技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RDX基熔铸炸药缺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载体炸药(TNT、DNAN等)的体积收缩造成的裂纹和缩孔,以及外来气体的混入导致的气孔。裂纹的消除方法主要是控制减小装药内部的热应力;缩孔的消除方法主要是实现对炸药凝固收缩时的补充;气孔的消除方法主要是采取合理有效的除气措施。(2)选取粒度合适,表面平整光滑、外形为球形或接近球形的RDX颗粒,采用双元或多元粒度级配技术,可以获得粘度适中和浇注质量优异的炸药装药。(3)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对典型RDX基熔铸炸药装药质量影响程度为:R(处理时间)>R(真空度)>R(温度)。最佳装药工艺条件为:药浆处理时间15 min,药浆处理真空度-0.090 MPa,药浆温度95℃。(4)创新研制的预整形同步块铸技术与常规的块铸工艺相比,大幅度减少或者消除了熔铸混合炸药的装药缺陷,其装药密度达到了1.726g·cm-3,相对密度达到95.8%,与常规块铸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0.041g·cm-3和2.2%。(5)通过对典型RDX基熔铸炸药装药工艺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其安全风险因素及分类;利用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手段,对炸药的本质安全性、相容性、热刺激等安全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测试与研究,并与实际工艺过程参数条件进行比较分析,获得了确定工艺安全性的结论与方法,此结果对大尺寸结构装药的工艺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思路与方法参考。

徐弘[10](2019)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超亲水涂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透明材料防雾性能等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关于材料表面特殊浸润性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超亲水涂层的制备途径主要包括光致超亲水以及在高表面能材料表面构筑粗糙结构。然而,由于光致超亲水在无光条件下其亲水性能会逐渐衰弱,一定程度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在高表面能材料表面构筑粗糙结构成为当下超亲水涂层的研究热点。此外,超亲水涂层的制备多涉及昂贵的仪器设备,复杂的工艺条件,高温热处理过程,难以实现大面积的涂层生产,使超亲水涂层的商业化过程倍受阻碍。为了推进超亲水涂层的生产应用,本文应用颗粒级配原理,采用简单制备工艺在常温下制备了超亲水SiO2涂层。本文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在酸催化和碱催化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粒径大小的稳定的SiO2溶胶,并研究了反应条件对SiO2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酸催化条件下,随着乙醇用量的增加,溶胶粒径逐渐减小;随着水用量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以及反应时间的延长,溶胶粒径逐渐增大;随着pH值的增大,溶胶粒径先增后减,当pH=4时达到最大值。在碱催化条件下,随着乙醇用量的增加,pH值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以及反应时间的延长,溶胶粒径均逐渐减小;随着水用量的增大,溶胶粒粒径先增后减,当水酯比为11时达到最大值。此外,无论在何种催化条件下,所得溶胶均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结合颗粒级配原理,采用浸涂法在常温下制备了SiO2涂层,并对涂层的微观形貌,浸润性能以及防雾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一粒径SiO2溶胶制备亲水涂层时,涂层的接触角随着溶胶粒径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溶胶浓度的减小而增大;当溶胶粒径为9.26nm,浓度为2vol%时,涂层接触角减小至11.8°,具有良好的防雾效果。采用多级粒径SiO2溶胶制备亲水涂层时,根据二级颗粒级配中的六方最密堆积模型,选取的粒径为60.29nm和9.26nm的SiO2溶胶在浓度比为10:3时,所得涂层接触角达到6.6°。根据三级颗粒级配中的六方最密堆积模型,选取的粒径为60.29nm,9.26nm和3.68nm的SiO2溶胶在浓度比为7.5:2:0.5时,所得涂层接触角达到2.3°,实现超亲水特性,具有优异的防雾效果。

二、颗粒级配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颗粒级配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1.1 强氧化剂与单质炸药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1.1 物理粉碎法
        (1)高能机械球磨法
        (2)高速撞击流粉碎法
        (3)超音速气流粉碎法
        1.1.2 化学重结晶法
        (1)溶剂-非溶剂法
        (2)反相胶束法
        (3)溶胶-凝胶法
        (4)气相沉积法
        (5)超临界流体法
        (6)微流控结晶法
    1.2 高能燃料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2.1 电爆炸法
        1.2.2 直流电弧法
        1.2.3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
        1.2.4 高能固相球磨法
    1.3 储氢材料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3.1 高能固相球磨法
        1.3.2 纳米限域法
        1.3.3 液相化学法
        1.3.4 氢化化学气相沉积法
2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的应用现状
    2.1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的增效基础研究
        2.1.1 纳米强氧化剂及单质炸药
        (1)纳米强氧化剂及单质炸药的热解增效
        (2)纳米硝胺炸药的降感增效
        2.1.2 纳米高能燃料
        (1)纳米高能燃料对强氧化剂的热解增效
        (2)纳米高能燃料与单质炸药的热解增效
        2.1.3 纳米储氢材料
        (1)纳米储氢材料对强氧化剂的热解增效
        (2)纳米储氢材料对单质炸药的热解增效
    2.2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研究
        2.2.1 纳米强氧化剂及单质炸药
        2.2.2 纳米高能燃料
        2.2.3 纳米储氢材料
3 结束语

(2)增材制造技术在含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含能材料的成型制备技术
    1.1 混合炸药的装药
    1.2 发射药的装药
    1.3 固体推进剂的装药
2 增材制造技术
    2.1 喷墨打印技术
    2.2 光固化成型技术
    2.3 挤出成型技术
    2.4 增材制造技术总结
3 含能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分析
4 含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4.1 含能材料的喷墨打印技术
    4.2 含能材料的光固化立体成型技术
    4.3 含能材料的挤出成型技术
    4.4 含能材料的熔融沉积成型
    4.5 小结
5 结语

(3)用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瓷的性质、生产工艺及产业发展现状
        1.1.1 电瓷的概念、性质及其发展
        1.1.2 电瓷的原料及生产工艺
        1.1.3 电瓷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分类
    1.2 废电瓷的产生及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1.2.1 废电瓷的产生及存在现状
        1.2.2 废电瓷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3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技术进展及其结合剂研究现状
        1.3.1 耐高温材料发展历程
        1.3.2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技术进展
        1.3.3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结合剂概述
    1.4 耐高温材料用工业原料及固体废弃物概述
        1.4.1 铝矾土熟料
        1.4.2 黏土
        1.4.3 铝灰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废电瓷的表征及色釉料高温性能有害组分屏蔽研究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原料的处理和废电瓷与黏土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2.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废电瓷及其与黏土高温产物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2.3.1 废电瓷的表征及分析
        2.3.2 废电瓷色釉料性能有害组分高温转相和屏蔽效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的颗粒级配和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及分析
        3.3.1 颗粒级配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 热处理温度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保温时间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添加铝灰/黏土对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4.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及分析
        4.3.1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4.3.2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4.3.3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显微形貌和元素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4.3.4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添加铝矾土熟料细粉对废电瓷基耐高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影响研究
    5.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设备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5.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及分析
        5.3.1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5.3.2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5.3.3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显微形貌和元素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5.3.4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合剂对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性能影响及强度获得机制研究
    6.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仪器设备
    6.2 实验过程
        6.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6.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及分析
        6.3.1 不同硅溶胶结合剂制备试样不同温度下强度获得机制探讨
        6.3.2 不同硅溶胶结合剂制备试样1300℃热处理后表征分析及讨论
        6.3.3 免烧成废电瓷基耐高温材料热震损伤原理及抗热震性提高机制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HMX基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奥克托今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奥克托今的研究进展
        1.3.1 多晶型结构
        1.3.2 改善晶体品质降低奥克托今的感度
        1.3.3 共晶奥克托今
        1.3.4 奥克托今高聚物粘结炸药
        1.3.5 微纳米化降低感度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原理
    2.1 引言
    2.2 第一性原理方法
        2.2.1 密度泛函理论
        2.2.2 密度泛函模拟的过程
    2.3 分子动力学
        2.3.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过程
        2.3.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力场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
    2.4 分析方法
        2.4.1 结构分析
        2.4.2 力学参数的分析
第三章 高压下δ-HMX的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建模及模拟过程
        3.2.1 模型
        3.2.2 计算细节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晶胞参数
        3.3.2 能带结构
        3.3.3 态密度(DO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α-HMX及其混合体系的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模拟方法
        4.2.1 模型
        4.2.2 计算参数和步骤
        4.2.3 体系平衡判别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引发键键长
        4.3.2 分子表面电势分布
        4.3.3 内聚能密度(CED)
        4.3.4 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MX/LLM-105 共晶体系的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建模及计算方法
        5.2.1 生长形貌预测
        5.2.2 界面模型
        5.2.3 计算参数和步骤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5.3.1 体系的平衡判定
        5.3.2 界面相互作用能
        5.3.3 径向分布函数
        5.3.4 界面电势分布
        5.3.5 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前言
    1.2 TNT基熔铸炸药的简介与研究现状
    1.3 熔铸炸药的配方设计
    1.4 CL-20 的简介及其应用
    1.5 CL-20 在TNT熔铸炸药应用中的难题
    1.6 颗粒级配在火炸药中的应用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2 纳米CL-20 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 纳米CL-20 的制备过程
    2.3 CL-20 的形貌与粒度表征
    2.4 纳米CL-20 的纯度分析
    2.5 CL-20 的感度分析
    2.6 CL-20 的热分解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微纳米级配CL-20/DNAN/TNT(65/24.5/10.5)熔铸炸药的研究
    3.1 实验原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2 TNT/DNAN基熔铸炸药配方选择和设计
    3.3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药柱的制备
    3.4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基础表征
    3.5 不同配方的CL-20/TNT/DNAN熔铸炸药粘度测试
    3.6 密度计算
    3.7 TNT/DNAN/CL-20 熔铸炸药及其组分晶体结构分析
    3.8 机械感度分析
    3.9 力学性能分析
    3.10 爆速分析
    3.11 本章小结
4 微纳米级配CL-20/DNAN/TNT(70/21/9)熔铸炸药的研究
    4.1 实验原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 TNT/DNAN基熔铸炸药配方选择和设计
    4.3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药柱的制备
    4.4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基础表征
    4.5 不同配方的CL-20/TNT/DNAN熔铸炸药粘度测试
    4.6 密度计算
    4.7 机械感度分析
    4.8 力学性能分析
    4.9 爆速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降感方法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2 硝化纤维素的制备、性质与应用
    1.3 硝化纤维素的改性研究
    1.4 感度的定义与分类
    1.5 热点理论
    1.6 含能材料的降感方法研究
        1.6.1 控制含能材料粒径
        1.6.2 提高含能材料晶体品质
        1.6.3 表面包覆降感
        1.6.4 超分子化学方法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产生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与测试仪器
        2.2.3 研究或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产生机制理论研究
        2.3.2 尺寸对于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影响研究
        2.3.3 形貌对于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影响研究
        2.3.4 晶体结构对于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降感方法与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与测试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参数对纳米球形纤维素复合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3.3.2 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形貌尺寸表征与分析
        3.3.3 纳米球形纤维素复合晶体及其硝化产物的化学结构表征与分析
        3.3.4 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拉曼光谱分析
        3.3.5 纳米球形纤维素复合晶体及其硝化产物的晶体结构表征与分析
        3.3.6 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元素与能量分析
        3.3.7 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热性能分析
        3.3.8 纳米球形硝化纤维素复合晶体的机械感度试验与降感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硝化纤维素表面接枝二氧化硅凝胶包覆降感技术与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与测试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机理
        4.3.2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征与分析
        4.3.3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表征与分析
        4.3.4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表征与分析
        4.3.5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表面元素分析
        4.3.6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4.3.7 硝化纤维素/二氧化硅凝胶复合材料的机械感度试验与降感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降感技术与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与测试仪器
        5.2.3 研究或实验方法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分析
        5.3.2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与分析
        5.3.3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5.3.4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征与分析
        5.3.5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形貌表征与分析
        5.3.6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元素与能量分析
        5.3.7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5.3.8 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共晶复合物的机械感度试验与降感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硝化纤维素侧链接枝乙酰基的降感方法与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与测试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4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酰化体系对于纤维素硝酸乙酸酯形态的影响
        6.3.2 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化学结构表征与分析
        6.3.3 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形貌表征与分析
        6.3.4 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晶体结构表征与分析
        6.3.5 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元素与能量分析
        6.3.6 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热性能分析
        6.3.7 纤维素硝酸乙酸酯的机械感度试验与降感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降感技术与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与测试仪器
        7.2.3 实验方法
        7.2.4 测试与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合成反应动力学分析
        7.3.2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表征与分析
        7.3.3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拉曼光谱分析
        7.3.4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晶体结构表征与分析
        7.3.5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形貌尺寸表征与分析
        7.3.6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元素与能量分析
        7.3.7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热性能分析
        7.3.8 分段类梯形硝化纤维素的机械感度试验与降感机理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高致密球形RDX基浇注炸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RDX理化性能研究
    2.1 物理形态
    2.2 机械感度
    2.3 热稳定性
    2.4 静电积累与火花感度
    2.5 本章小结
3 浇注炸药制备研究
    3.1 H-RDX的颗粒级配
    3.2 浇注炸药的制备
    3.3 浇注工艺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浇注炸药性能研究
    4.1 装药密度
    4.2 力学性能
    4.3 爆轰性能
    4.4 安全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8)PELE弹活性内芯配方与弹体结构设计及毁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PELE弹的研究背景
        1.1.2 传统PELE弹概念的提出
        1.1.3 活性内芯PELE弹概念的提出
        1.1.4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研究意义
    1.2 传统PELE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ELE弹诞生的试验过程
        1.2.2 PELE弹侵彻及破碎机理研究
        1.2.3 PELE弹横向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聚四氟乙烯及金属/聚四氟乙烯基本特性
        1.3.2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1.3.3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
        1.3.4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冲击反应临界条件及释能特性研究
    1.4 活性内芯PELE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活性内芯PELE弹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 适用于PELE弹的活性材料配方亟待进一步确定
        1.5.2 活性材料的成型和烧结工艺亟待进一步改进
        1.5.3 活性材料的反应释能机理和本构模型亟待进一步研究
        1.5.4 PELE弹的结构设计亟待进一步优化
        1.5.5 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亟待进一步探索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活性内芯材料配方设计及制备烧结工艺研究
    2.1 活性内芯的基元组分选取
        2.1.1 氟聚物的选取
        2.1.2 PTFE的基本特性
        2.1.3 金属粉末的选取
        2.1.4 其他组份的选取
    2.2 活性内芯的制备与烧结工艺
        2.2.1 活性内芯的配方设计
        2.2.2 主要基元材料与仪器设备
        2.2.3 材料成型模具
        2.2.4 基元粉末材料的混合
        2.2.5 试样压制成型工艺
        2.2.6 试样烧结工艺
    2.3 小结
第三章 活性内芯材料的释能能力及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3.1 活性内芯材料的释能能力研究
        3.1.1 传统落锤试验
        3.1.2 基于落锤系统的释能能力测试试验
        3.1.3 活性材料的配方确定及特性落高(H_(50))试验
    3.2 活性内芯材料的准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3.2.1 准静态压缩试验方法
        3.2.2 未烧结试样的准静态压缩试验
        3.2.3 烧结试样的准静态压缩试验
    3.3 活性内芯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3.3.1 SHPB压杆试验技术的基本假定和测试原理
        3.3.2 待测试样设计原则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3.3 SHPB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活性内芯材料的本构模型
        3.4.1 本构模型的选择
        3.4.2 Johnson-Cook本构模型简介
        3.4.3 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参数确立
    3.5 小结
第四章 PELE弹的结构优化设计
    4.1 PELE弹数值仿真算法改进的理论基础
        4.1.1 Mott环理论和Grady层裂理论
        4.1.2 断裂软化算法
        4.1.3 随机失效算法
    4.2 基于断裂软化和随机失效算法的PELE弹穿靶过程仿真研究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材料模型和参数的选取
        4.2.3 改进算法后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4 小结
    4.3 截锥形PELE弹的结构设计及研究
        4.3.1 截锥形PELE弹的结构设计思路
        4.3.2 有限元模型
        4.3.3 材料模型参数和仿真工况
        4.3.4 截锥形PELE 弹与传统PELE 弹的侵彻能力对比
        4.3.5 截锥形PELE 弹与传统PELE 弹的破片效应对比
        4.3.6 小结
    4.4 分段式PELE弹的结构设计及研究
        4.4.1 分段式PELE弹的结构设计思路
        4.4.2 有限元模型
        4.4.3 仿真工况
        4.4.4 毁伤威力评估指标
        4.4.5 不同类型分段式PELE弹的毁伤威力对比分析
        4.4.6 分段式PELE 弹(1:1)与传统PELE 弹的毁伤威力对比分析
        4.4.7 小结
    4.5 小结
第五章 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及数值仿真研究
    5.1 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分析
        5.1.1 活性内芯PELE弹的结构简化
        5.1.2 活性内芯PELE弹侵彻作用过程描述
        5.1.3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破片径向飞散速度理论模型
        5.1.4 活性内芯PELE弹的内芯压力分布
    5.2 Powder Burn状态方程
        5.2.1 燃烧分数
        5.2.2 气体压力
        5.2.3 反应速率
        5.2.4 点火前沿速度
    5.3 活性内芯PELE弹的侵彻数值仿真
        5.3.1 有限元模型
        5.3.2 材料模型和仿真工况
        5.3.3 活性内芯PELE弹的侵彻能力研究
        5.3.4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破片效应研究
        5.3.5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破片径向飞散速度理论模型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RDX基熔铸炸药大尺寸结构精密装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方法、技术途径
第二章 大尺寸结构熔铸装药缺陷分析
    2.1 装药裂纹的形成机理及消除方法
        2.1.1 装药裂纹的形成机理
        2.1.2 装药裂纹的消除办法
    2.2 装药缩孔的形成机理及消除方法
        2.2.1 装药缩孔的形成机理
        2.2.2 装药缩孔的消除办法
    2.3 装药气孔的形成机理及消除方法
        2.3.1 装药气孔的形成机理
        2.3.2 装药气孔的消除办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DX基熔铸炸药配方工艺性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3.1 固相颗粒粒度对配方工艺性的影响
        3.1.1 固相颗粒密堆积机理
        3.1.2 RDX基悬浮体中粒子的聚结及吸附作用
        3.1.3 RDX基悬浮体中粒子的沉降作用
    3.2 固相颗粒级配特性对配方工艺性的影响
    3.3 固相颗粒形貌对配方工艺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熔铸炸药大尺寸结构精密块铸技术研究
    4.1 熔铸炸药精密块铸工艺原理
    4.2 高质量药浆制备技术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3 预整形同步块铸技术研究
        4.3.1 工艺原理
        4.3.2 工艺实验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工艺安全性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尺寸结构铸装工艺安全性设计技术研究
    5.1 RDX基典型炸药本质安全性分析
        5.1.1 配方相容性的安全性分析
        5.1.2 RZD-1 炸药与典型制式配方的安全性能对比
    5.2 大尺寸装药铸装工艺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5.3 热损伤对炸药工艺过程安全性影响分析
    5.4 大药量熔铸炸药工艺过程热安全性分析
        5.4.1 慢速烤燃实验
        5.4.2 大药量炸药温度场仿真计算
        5.4.3 大药量炸药装药冷却凝固过程热安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超亲水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润湿性
        1.2.1 材料表面的润湿性
        1.2.2 材料表面润湿的理论模型
    1.3 超亲水机理的研究
    1.4 超亲水涂层材料体系
        1.4.1 光敏材料
        1.4.2 介孔材料
        1.4.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5 超亲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1.5.1 溶胶-凝胶法
        1.5.2 模板法
        1.5.3 相分离法
        1.5.4 气相沉积法
        1.5.5 层层自组装法
    1.6 超亲水涂层的应用
        1.6.1 光学领域
        1.6.2 生物医学领域
        1.6.3 油水分离
        1.6.4 其他应用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SiO_2 溶胶的制备
        2.2.2 SiO_2 涂层的制备
    2.3 表征分析方法
        2.3.1 溶胶粒度分布分析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3 扫面电子显微镜
        2.3.4 原子力扫描探针显微镜
        2.3.5 水接触角测试
        2.3.6 防雾性能测试
第3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 溶胶
    3.1 引言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 溶胶反应机理
    3.3 反应条件对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3.1 乙醇用量对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3.2 水用量对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3.3 p H值对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一粒径SiO_2 溶胶制备超亲水涂层
    4.1 引言
    4.2 涂层组成及形貌表征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透明度分析
        4.2.3 SEM分析
        4.2.4 FM分析
    4.3 涂层浸润性分析
    4.4 涂层防雾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粒径SiO_2 溶胶制备超亲水涂层
    5.1 引言
    5.2 颗粒级配模型
        5.2.1 单一颗粒堆积
        5.2.2 二级颗粒级配
        5.2.3 三级颗粒级配
    5.3 二级颗粒级配制备SiO_2 亲水涂层
        5.3.1 涂层形貌表征
        5.3.2 涂层浸润性分析
    5.4 三级颗粒级配制备SiO_2 亲水涂层
        5.4.1 涂层形貌表征
        5.4.2 涂层浸润性分析
        5.4.3 涂层防雾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颗粒级配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现状[J]. 王苏炜,肖磊,胡玉冰,张光普,高红旭,赵凤起,郝嘎子,姜炜. 火炸药学报, 2021(06)
  • [2]增材制造技术在含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J]. 苏醒,那青,党丽,王思雨,李轩. 新技术新工艺, 2020(12)
  • [3]用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吕振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HMX基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模拟研究[D]. 李命遥.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D]. 宁可.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硝化纤维素机械感度的降感方法与机理研究[D]. 孟祥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高致密球形RDX基浇注炸药性能研究[D]. 姜洪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PELE弹活性内芯配方与弹体结构设计及毁伤机理研究[D]. 丁亮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RDX基熔铸炸药大尺寸结构精密装药技术研究[D]. 金大勇. 西北大学, 2019(04)
  • [10]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超亲水涂层的研究[D]. 徐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粒子分级技术及其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