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华迎旭[1](2021)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教材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7版课程标准的更新指导着2019版教材的编制,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用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版教材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改变与挑战,基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2019版教材使用初期与2004版教材进行对比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与启示,帮助其领悟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法、比较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人教版2019版、2004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与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主要比较两版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差异及新旧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教材《有机化学基础》整体内容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教材结构的对比、内容编排情况、呈现方式的对比;具体内容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概念、教材课时内容、内容难度的对比及教学案例开发。研究结果表明,2019版教材的优势在于与课程标准契合度更高,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把握得更好,逻辑性更强,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呈现方式上强调了教材作为直接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和插图,重点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能够类比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强调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在有机化学部分的习题中增加真实的情境;2.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3.注重实验探究的开展;4.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
胡丹娅[2](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尹丹丹[3](202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程倡导教学应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课程改革应凸显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STSE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TSE教育强调化学教学应从四者的关联性出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本研究主要围绕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通过渗透STSE教育理念优化《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提高A中学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究STSE教育开展范式并为一线教师开展STSE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验和访谈等相关研究方法,以实习学校为例调查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呈现出的问题主要有:STSE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部分师生对STSE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缺乏对STSE素材的积累和挖掘、部分师生对《化学反应原理》与STSE教育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教学评价中缺乏对STSE教育理念的渗透等,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考试制度的要求、化学课时不充裕、教师自身因素的限制等等。基于此,对2019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2018-2020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中的STSE试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教学设计策略。最后在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后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利用SPSS23.0软件对学生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实践教学效果。在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渗透STSE理念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化学成绩;(2)渗透STSE理念的教学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王淑婷[4](2021)在《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合STEAM理念的比较研究 ——以“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教育多元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培养全面型综合人才,一种新的STEAM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此教育理念掀起了世界诸多国家的研究热潮。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特点是跨学科性,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间的融合,其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6月7日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自2006年STEAM教育理念被美国提出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纷纷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并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与开发、创客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学科领域以及教材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化学学科是与科学和工程等学科紧密联系的,研究STEAM教育理念,将会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渗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不同于其他教学素材,是最能直接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载体,同时还是最能体现国家当前教育主流思想和观点的重要素材。中外教材比较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国外优秀的教材比较分析,能不断为我国教材编写提供借鉴的方向。美国是STEAM教育的发源地,STEAM教育现在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研究体系,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同时非常强调让学生在全球背景的学习中,通过跨学科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与STEAM教育理念相一致。本研究选取了我国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2019版)与美国IB课程中标准水平的化学教材(standard level chemistry,2014年版)进行了研究比较。论文主要分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提出从国内外教育背景、STEAM在学科教育中的发展、教师对于化学学科和教材中融入STEAM理念的需求分析等方面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界定相关定义,梳理研究现状。界定了STEAM教育、教材的核心定义,阐述了国内外对于STEAM教育,以及教材研究现况。进行了理论基础概述,主要涉及了情境认知理论、认知神经科学、学习金字塔理论、STEAM金字塔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制定评价维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部分,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融合STEAM理念比较模型的构建。首先阐述教材比较模型的构建依据,初步确定教材评价模型及水平模型,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进行了2轮专家效度调查,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得到本研究的教材评价模型,一级维度分别为知识维度、思想与文化维度、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三个一级维度所对应的二级维度分别为学科融合度和知识难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情境激活、内容加工和习题巩固;并在此二级维度上分别划分了4个不同水平。第四部分,教材文本内容的分析及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教材文本研究分析,我国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和美国IB高中化学教材中都在知识维度、思想与文化维度、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接下来在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教材案例编写及调查学生对于此教材案例应用后的自评。首先编写融合STEAM理念的教材案例,同时制定了学生对于应用融合STEAM理念教材案例的自评量表,并运用SPSS和Rasch模型分析此量表的信效度以及质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知识维度方面,两本化学教材中都涵盖了这五门学科,体现了STEAM教育的跨学科内容,学科融合度水平可以达到3,即涉及STEAM学科表主学科科学(S)以外的其他的多个主学科,但是各学科没有较好的融合度;难度方面,其中IBC教材的总体难度相比较于我国人教版教材较难一些,但我国教材整体上体现STEAM理念的难度更大一些。(2)在思想与文化维度,科学精神方面,IBC教材在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内容都在水平2,人教版在有机化学的科学精神可以达到水平3,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上为水平2;人文精神方面,除IBC教材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中的水平为1外,两本教材在其他内容的水平均为2,可以看出,两国教材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都可以采用具体的方式引发学生关于科学和人文内容的分析问题和讨论交流。(3)在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其中只有人教版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情境为水平2,两国教材基本都能够设计较高的情境水平3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即都能设计体现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体现STEAM学习方式时,虽然都有水平3和4的内容,但是相对较少,整体上处于水平1和2;在习题巩固方面,人教版在两部分内容中整体上体现的是水平2,即习题的设计在题干上体现了社会生活背景的渗入较多,探究型和实践型习题相对较少。(4)从学生对于应用融合STEAM理念教材案例的自评量表选项可以看出,学生选择选项“一般符合”居多,结合教师的访谈可知,教师表示学生对于应用教材中融合STEAM教育理念持积极态度,而且STEAM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会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有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普遍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难度较高,同时教师也担心学习课时的分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在教材跨学科、难度、情境、学习活动设计以及习题方面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并进行了研究反思与展望。
王贺[5](2020)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文中认为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首先提出,是探讨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理论范式。该模型包含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ationship)、自信心(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要素,简称“ARCS”动机模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苯及芳香烃”的知识内容为例,结合有关文献,提出了在教学中融入动机要素的“四环节”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并在和田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进行教学实践。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主要叙述动机模型的研究背景,根据新课标对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阐明选题缘由,综述ARCS动机模型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ARCS动机模型及混合式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动机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及该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对ARCS动机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业水平现状进行前测,收集前测数据,选用SPSS 25.0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所选班级化学成绩无明显差异。通过问卷前测调査,了解学生对苯及芳香烃的学习现况。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基于前几章的分析,以“苯及芳香烃”的知识点为教学实例。并混合PPT、图片、视频、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将ARCS动机模型四要素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四环节”教学设计中。应用“四环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了《苯》《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教学案例。第五部分:结果与分析。教学实施完成后,进行“苯及芳香烃”相关知识的专项测试及学习状态的后测调查。使用SPSS 25.0软件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问卷星”软件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教学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基于教学案例的实施情况汇总研究成果,阐述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论证了将动机要素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动机要素的“四环节”教学设计模式,并进行了“苯”、“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张甜甜[6](2020)在《近10年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现状、特点与趋势 ——基于国际化学教育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提出纵观我国近年来的教育研究,很少有将“国际化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纵向的系统研究。通过国际化学教育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把握国际化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论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作为主要文献数据来源,选取美国《化学教育杂志》、英国《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两大着名国际化学教育期刊作为研究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进行分析并绘制2010-2019年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的相关知识图谱,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文献分析研究,总结出近十年国际化学教育的研究的现状、特点及趋势。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国际化学教育研究主体以美国为核心,主要研究机构以威斯康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以及迈阿密大学为核心组成的三大凝聚群;权威学者包括Melanie M Cooper、Stacey Lowery Bretz、Jeffery R Raker、Marcy H Towns、Vicente Talanquer、Scott E.Lewis以及Keith S.Taber等。(2)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学生化学学习”、“化学教学”、“化学课程”、“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化学教育”。(3)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热点有“化学知识”、“化学迷思概念”、“化学概念”、“科学态度”、“学习成就”、“心智模型”、“高中/化学导论”;高等化学教育研究热点有“基于探究/发现的学习”、“动手学习/动手操作”、“跨学科/多学科”、“分析化学”以及“测量评估”等。(4)近十年国际化学教育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化学教育的实证研究居于主要地位;中学化学教育关注学生的概念理解与表征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等化学教育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测量评估手段的开发与使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模型与建模是国际高等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另外,近年来化学教育研究重视课程的调整完善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研究领域不断拓宽,重视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新型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得到了有效的融合。(5)未来国际化学教育的研究趋势: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形式研究;高等化学课程的跨学科研究;高中化学导论课程以及普通化学课程的成效研究;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解存在的困难原因及其解决途径研究;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设计研究;非正规和可持续性化学教育的前景研究。(6)通过国际化学教育研究,对我国化学教育研究的启示:重视对化学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加强化学教育实证研究;注重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注重开展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手段的科学化研究;着力研究学生在化学概念理解与表征方面的困难成因;密切关注国际化学教育研究动态。
彭妮[7](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育人为本”作为目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迁移和应用,这都需要学生将浅层次的学习转变成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研究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本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查阅有关文献,整理深度学习理论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编制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高一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分析影响高一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阐述深度学习路线与化学教学的结合,提出基于深度学习路线的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并提出不同类型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中;第四部分是实践研究,在实验班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设计,经过一单元学习后,通过自编试题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分析所得数据得出最终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处在比较浅的层次。学生有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但总体上不是很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意识不强,能够自主进行预习和复习的学生不多;学生的批判意识比较浅,只有部分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学生知识迁移水平不够,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生元认知能力不强,缺乏对于自身的监控与调节。阻碍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因素从教师层面包括: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不了解深度学习理论;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诉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从学生层面包括:主动性不够,缺少思考;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式;没有学习规划,缺少反思精神。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但对于学生的浅层学习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本研究提出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是有效的。
张强,薛璐瑶,史娟,孙志锋,郭豫梅[8](2019)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实验科学,有机化学实验作为理论课的实践部分,是有机化学教学课程体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有机化学课程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文对有机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教学设备、角色转变、科研反哺教学、绿色化学四个方面对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实践,为高水平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改革提供建议。
沈婷[9](2008)在《化学新课程中STSE课程形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STSE教育作为世界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范式,目前已深入我国中学教育之中。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在化学课堂中开展STSE教学正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方式。论文选择了“化学新课程中STSE课程形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通过国内外STSE课程的比较研究,分析了STSE课程的不同形式,并借鉴国外STSE教学优秀案例,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探索新课程下化学课程中开展STSE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释STSE教育的教学现状与教学需求;第二部分:介绍STSE教育的溯源与理论基础,重点分析国内外STSE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课程形式演变过程;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STSE理念在美国《社会中的化学》、英国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教材及我国化学选修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第四部分:借鉴国外优秀STSE教学案例,结合我国的化学教材形式,提出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角色扮演、课堂讨论与班级辩论会、科学探究、STSE练习五项STSE有效教学策略;第五部分: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年级开展STSE教学实践研究,将五项STSE教学有效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第六部分: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对课程实施,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促进STSE教育的有效开展。论文成果为中学化学课堂中STSE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
江安凤[10](2006)在《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恢复高校教学工作基础上,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至今为止,高校教学改革已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等宏观层面的改革转向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涉及到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并进一步向纵深层次发展。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是从历史教学角度出发,以理工科院校发展为主线,回顾了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恢复与探索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不断深入与创新阶段。第三部分以武汉大学、东北大学两所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历程。第四部分在回顾三个阶段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并着重分析了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思路及趋势。
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教材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现状 |
二、国外化学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一)中国与美国的化学教材对比 |
(二)中国与英国的化学教材对比 |
(三)中国与德国的化学教材对比 |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
四、有关《有机化学基础》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化学课程评价的OCPP模式 |
二、建构教科书体系原则——三序结合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统计法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新旧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
一、课程结构的比较 |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
三、课程内容的比较 |
(一)内容主题的比较 |
(二)具体内容的比较 |
四、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小结 |
(一)课程结构 |
(二)课程目标 |
(三)课程内容 |
第二节 新旧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一致性分析方法 |
二、编码统计 |
(一)确定二维编码框架体系 |
(二)教材编码 |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一)Porter一致性分析 |
(二)曲面图分析 |
(三)柱形图分析 |
四、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小结 |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新旧教材整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结构体系的对比分析 |
一、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
二、内容编排的比较 |
三、结构体系的对比分析小结 |
第二节 呈现方式的对比分析 |
一、栏目设计的比较 |
(一)栏目类型及频数比较 |
(二)各栏目的具体比较 |
二、图表的比较 |
(一)图片的比较 |
(二)表格的比较 |
三、实验的比较 |
四、习题的比较 |
(一)节后习题的比较 |
(二)复习题的比较 |
五、对呈现方式对比分析的小结 |
第五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新旧教材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概念比较 |
第二节 教材课时内容的比较 |
第三节 教材难度比较 |
一、难度评价模型 |
二、数据统计 |
(一)整合广度 |
(二)表征深度 |
三、结果分析 |
(一)一致性检验 |
(二)整合广度分析 |
(三)表征深度分析 |
第四节 教学设计开发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习题难度没有分析 |
二、教材难度的实例欠缺 |
三、欠缺实践操作结论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一、教学建议 |
(一)在有机化学部分的习题中增加真实的情境 |
(二)选用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 |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开展 |
(四)建立抽象思维模型 |
二、对以后研究的建议 |
(一)研究课程标准与旧版教材 |
(二)充分研究教学资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2017 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变化表 |
附录 B 新旧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具体编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教材 |
2.教材栏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比较教育学 |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学情分析 |
五、教学目标 |
六、教学重难点 |
七、方法手段 |
八、教学准备 |
九、教学过程 |
十、板书设计 |
十一、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课程标准对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要求 |
1.1.3 教学现状的启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第3章 高中化学STSE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3.3.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3.2 问卷结果与分析 |
3.4 调查总结 |
第4章 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 |
4.1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统计与分析 |
4.1.1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统计 |
4.1.2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分析 |
4.2 高考试题中的STSE内容分析 |
4.3 STSE教学设计策略 |
4.3.1 注重新授课教学 |
4.3.2 实验过程强化STSE教育理念 |
4.3.3 开展STSE第二课堂 |
4.3.4 习题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 |
第5章 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过程 |
5.4 教学实践案例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基于学生成绩的分析 |
5.5.2 基于访谈结果的分析 |
5.6 研究结论 |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1 反思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2 STSE教育实践后访谈提纲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合STEAM理念的比较研究 ——以“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际教育改革需要 |
1.1.2 国内教育改革需要 |
1.1.3 STEAM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 |
1.1.4 教师对于化学学科和教材中融入STEAM理念的需求分析 |
1.2 研究设计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STEAM教育 |
2.1.2 教材 |
2.2 研究现状 |
2.2.1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2.2.2 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3 理论基础 |
3.1 情境认知理论 |
3.2 认知神经科学 |
3.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3.4 STEAM金字塔理论模型 |
4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融合STEAM理念比较模型的构建 |
4.1 教材比较模型的构建依据 |
4.1.1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比较的研究主题内容 |
4.1.2 依据国内外对于教材的评价维度确定教材比较的一级维度 |
4.1.3 依据STEAM教育理念的学科分布与特点确定教材比较的二级维度 |
4.1.4 水平划分的依据 |
4.2 教材比较模型的确立与分析 |
4.2.1 初步确定教材评价维度及水平模型 |
4.2.2 专家效度调查 |
4.2.3 评价维度的确定 |
4.3 教材评价的信度确立 |
4.3.1 教材解读信度的保证 |
4.3.2 教材评价内容信度的保证 |
5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融合STEAM理念的文本内容分析 |
5.1 教材评价内容信度 |
5.2 知识维度的分析 |
5.2.1 学科融合度的分析 |
5.2.2 知识难度的分析 |
5.3 思想与文化维度的分析 |
5.3.1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科学精神的分析 |
5.3.2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人文精神的分析 |
5.4 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的分析 |
5.4.1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情境激活的分析 |
5.4.2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内容加工的分析 |
5.4.3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习题巩固的分析 |
6 教材案例及应用研究 |
6.1 教材案例编写 |
6.1.1 STEAM化学教材编写原则 |
6.1.2 教材案例设计流程 |
6.1.3 STEAM 教材案例 |
6.2 调查研究 |
6.2.1 量表信效度及相关性研究 |
6.2.2 基于Rasch模型量表质量分析 |
6.2.3 学生对应用融合STEAM理念教材自评结果 |
6.2.4 教师对于应用融合STEAM教材案例的访谈结果 |
7 研究总结及教材编写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材编写建议 |
7.3 研究创新 |
7.4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I STEAM教育现状调查 |
附录 II专家效度调查 |
附录 III学生对融入STEAM理念化学教材案例自评量表 |
致谢 |
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5)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 |
1.1.2 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现状的需求 |
1.2 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1 ARCS动机模型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ARCS动机模型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ARCS动机模型的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动机概念 |
2.1.2 学习动机分类 |
2.1.3 ARCS动机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混合式教学 |
2.2.2 游戏教学 |
2.2.3 数字化微格教学与微课 |
2.2.4 PBL教学 |
2.2.5 CBL教学 |
2.2.6 思维导图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期望价值理论 |
2.3.4 成就动机理论 |
第三章 动机教学前期分析与准备 |
3.1 学业水平成绩的前测统计与分析 |
3.2 学生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2.1 前测调查问卷编制与发放 |
3.2.2 前测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3 教学课时安排 |
3.4 教学微课设计及制作 |
3.4.1 基于ARCS动机要素的化学微格教学技能整合 |
3.4.2 微课的前期制作 |
3.5 ARCS动机教学模型的建构 |
3.5.1 教学模型的建构 |
3.5.2 教学研究对象 |
3.5.3 教学实施方案 |
第四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4.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苯”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4.1.1 教材分析 |
4.1.2 学情分析 |
4.1.3 教学目标 |
4.1.4 教学思路 |
4.1.5 教学过程 |
4.1.6 教学反思 |
4.2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苯的同系物”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4.2.1 教材分析 |
4.2.2 学情分析 |
4.2.3 教学目标 |
4.2.4 教学思路 |
4.2.5 教学过程 |
4.2.6 教学反思 |
4.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芳香烃”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4.3.1 教材分析 |
4.3.2 学情分析 |
4.3.3 教学目标 |
4.3.4 教学思路 |
4.3.5 教学过程 |
4.3.6 教学反思 |
第五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实施结果与分析 |
5.1 课堂教学实践展示 |
5.1.1 教学课堂展示 |
5.1.2 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示 |
5.2 学业水平后测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5.2.1 “苯及芳香烃”专项习题编制 |
5.2.2 “苯及芳香烃”专项试卷编制 |
5.2.3 “苯及芳香烃”专项试卷成绩统计与分析 |
5.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3.1 后测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5.3.2 后测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近10年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现状、特点与趋势 ——基于国际化学教育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我国化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1.1.2 提高我国化学教育研究国际化水平的需要 |
1.1.3 顺应教育实证研究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际化学教育研究主体分析 |
3.1 国家(地区)共现分析 |
3.2 机构共现分析 |
3.3 作者共现分析 |
3.4 作者共被引分析 |
3.5 学术团体分析 |
4 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
4.1.1 《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关键词共现分析 |
4.1.2 《化学教育杂志》关键词共现分析 |
4.2 关键词领域梳理 |
4.3 关键词年度分析 |
4.4 突发性术语分析 |
4.5 共被引文献分析 |
4.6 热点关键词总结 |
5 国际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现状与特点 |
6.1.2 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
6.2 研究启示 |
6.2.1 加强高等化学教育研究,重视跨学科的化学教育研究 |
6.2.2 加强化学教育实证研究,提高化学教育研究水平 |
6.2.3 注重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提高化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
6.2.4 注重开展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手段研究,提高其科学化水平 |
6.2.5 着力研究学生化学概念理解与表征方面的困难成因,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 |
6.2.6 密切关注国际化学教育研究动态,提高我国化学教育国际化水平 |
7 研究反思与展望 |
7.1 研究反思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3 新课改下师生的需要 |
1.2 相关概念 |
1.2.1 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 |
1.2.2 深度学习的内涵 |
1.2.3 深度学习的特征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4.1 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
1.4.2 建构主义理论 |
1.4.3 元认知理论 |
2 问题的提出 |
2.1 过往研究的不足 |
2.2 本研究的内容 |
2.3 本研究所用的方法 |
2.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4.1 研究目的 |
2.4.2 研究意义 |
3 高一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高一学生化学深度学习问卷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的对象及实施 |
3.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
3.2 高一化学深度学习情况教师访谈 |
3.2.1 访谈计划 |
3.2.2 访谈结果记录 |
3.3 影响高一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 |
3.3.1 教师方面 |
3.3.2 学生方面 |
3.4 高一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结论 |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
4.1 深度学习路线 |
4.2 深度学习路线与化学教学的结合 |
4.2.1 设计标准与课程 |
4.2.2 预评估 |
4.2.3 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 |
4.2.4 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 |
4.2.5 获取新知识 |
4.2.6 深度加工知识 |
4.2.7 评价学生的学习 |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 |
4.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
4.4.1 事实性知识特点及教学策略 |
4.4.2 事实性知识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
4.4.3 理论性知识特点及教学策略 |
4.4.4 理论性知识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
4.4.5 技能性知识特点及教学策略 |
4.4.6 技能性知识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
5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对象与测量工具 |
5.3 实践内容 |
5.4 实践结果分析 |
5.5 实践结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金属及其化合物》试题 |
致谢 |
(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 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欠缺 |
1.2 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的能动性较差 |
1.3 教学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 |
1.4 对实验的危害性考虑欠缺 |
2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 |
2.1 完善教学科研一体化管理 |
2.2 翻转课堂, 加强互动 |
2.3 科教融合, 科研反哺教学 |
2.4 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营造绿色化实验课堂 |
3 结语 |
(9)化学新课程中STSE课程形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STSE教育的教学现状与需求 |
1.1 时代发展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对STSE教学的需求 |
1.2.1 现行科学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的需求 |
1.2.2 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
1.3 学生个体发展对STSE教学的需求 |
1.3.1 开展STSE教学,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 |
1.3.2 开展STSE教学,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1.3.3 开展STSE教学,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
1.4 江苏省中学STSE教学现状的调查与需求的分析 |
1.4.1 问卷调查的内容与实施 |
1.4.2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1.4.3 调查结论 |
2 STSE教育的溯源与理论基础 |
2.1 STSE教育的溯源 |
2.1.1 STSE教育的起源 |
2.1.2 STSE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 |
2.2 STSE教育在科学课程形式上的演变 |
2.2.1 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内容点缀 |
2.2.2 科学课程中的配角(贯穿于科学课程始末) |
2.2.3 科学课程中的主角(统整科学课程) |
2.3 STSE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建构主义是STSE教育的理论基石 |
3 关于多种化学教材中STSE理念体现的研究 |
3.1 美国《社会中的化学》(ChemCom)中STSE理念的体现 |
3.1.1 ChemCom教材产生的背景 |
3.1.2 ChemCom教材内容体现了STSE的理念 |
3.1.3 ChemCom教材编排体现了STSE的理念 |
3.2 英国索尔特(Salters)高级化学课程教材中STSE理念的体现 |
3.2.1 英国《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教材体系介绍 |
3.2.2 独特的教材体系有利于STSE理念的贯彻 |
3.2.3 以STSE情境为中心展开化学知识 |
3.2.4 习题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 |
3.3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STSE理念的体现 |
3.3.1 STSE内容以配角的形式贯穿于诸多模块中 |
3.3.2 STSE内容为主线的选修模块 |
4 高中化学课程中STSE教学策略的研究 |
4.1 STSE有效教学策略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4.1.1 情境教学概述 |
4.1.2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STSE情境教学的方法 |
4.1.3 创设有效的STSE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
4.2 STSE有效教学策略二:角色扮演 |
4.2.1 角色扮演与STSE教育的关系 |
4.2.2 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4.3 STSE有效教学策略三:课堂讨论与班级辩论会 |
4.3.1 课堂讨论 |
4.3.2 班级辩论会 |
4.4 STSE有效教学策略四:科学探究 |
4.4.1 科学探究概述 |
4.4.2 STSE教学与科学探究 |
4.4.3 开展科学探究的要求 |
4.5 STSE有效教学策略五:STSE练习 |
4.5.1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关心社会 |
4.5.2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科学的最新发展 |
4.5.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实现学科间的融合 |
5 高中化学课程中STSE教学策略的实践 |
5.1 实践研究的对象、时间、地点和班级基本情况 |
5.2 STSE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
5.2.1 创设片断型和专题型情境,使化学学习更轻松 |
5.2.2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加强STSE情感体验 |
5.2.3 组织班级辩论会,在思考与表达中形成STSE观念 |
5.2.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
5.3 STSE教学活动结果调查与分析 |
5.3.1 学生科学知识的增长 |
5.3.2 学生科学技能的提高 |
5.3.3 学生科学观念的进一步形成 |
6 STSE课程形态与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的结论与反思 |
6.1 STSE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一种理想性范式 |
6.2 确立了不同类型学生应采用不同的STSE教学策略 |
6.3 界定了化学新课程中开展STSE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
6.3.1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
6.3.2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6.3.3 教师价值观念的加强 |
6.4 完善STSE教学的评价方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化学STSE教学现状调查表 |
附录2 班级辩论会活动评分标准 |
附录3 探究实验报告 |
附录4 探究实验自评表 |
附录5 STSE教学活动部分课件 |
研究生期间个人研究成果 |
后记 |
(10)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改革开放后理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
2.1 恢复与探索阶段(1978-1993年) |
2.1.1 恢复 |
2.1.2 探索与尝试 |
2.2 全面发展阶段(1993-1999年) |
2.3 进一步深入与创新阶段(21世纪初期) |
3 案例分析 |
3.1 学校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
3.1.1 以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
3.1.2 以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东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
3.2 学科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
3.2.1 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
3.2.2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
3.2.3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
4 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
4.1 成就分析 |
4.1.1 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提高 |
4.1.2 教学改革范畴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
4.1.3 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
4.2 问题思考 |
4.2.1 新世纪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出现了低水平重复 |
4.2.2 教学改革实践中考虑学生因素的相对缺乏 |
4.2.3 跨学科、综合改革开放程度不够 |
4.2.4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 |
4.2.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
4.3 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
4.3.1 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以理念作为先导,使教学改革更加理性化 |
4.3.2 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注意教育哲学层次的理念更新 |
4.3.3 增加跨学科改革的开放程度,破除学科与专业壁垒 |
4.3.4 学生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过程 |
4.3.5 加强教学改革立项的宏观管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教材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为例[D]. 华迎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D]. 尹丹丹. 喀什大学, 2021(11)
- [4]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合STEAM理念的比较研究 ——以“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 王淑婷. 西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D]. 王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近10年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现状、特点与趋势 ——基于国际化学教育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 张甜甜.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 彭妮.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 张强,薛璐瑶,史娟,孙志锋,郭豫梅. 广东化工, 2019(03)
- [9]化学新课程中STSE课程形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 沈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10]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D]. 江安凤.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