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韵》日母字在今长治方言中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锡丽[1](2021)在《邯郸方言(老派)中古舒声字文白异读(下)——零星型、源自不同音切型文白异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星型文白异读因为缺少"系统性"在以往的研究往往被轻视,本文对这一类型的文白异读特别是白读音的分析着力颇深:一是特别注意横向联系共时平面的其它方言,使得在某一方言看起来零星的语言现象由一个点连成一片,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系统",提升其研究价值;二是特别注意探究白读音的历史层次及其本字。本节还通过对"输~赢(书母)"和"瑞(禅母)"在邯郸方言声母都读同日母合口、但其来历和语音层析却并不相同的实例分析,得出在方言交界区"不同音类在某方言中读音相同也可能是不同层次的遗留"的结论,这对以往的研究结论做出了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个别通行面很广的白读音(如"深"声母读送气塞擦音)的产生时代进行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分析。本文还对以往关注不多的源自不同音切的文白异读予以了认真分析,指出其中的文读音并非都是承自古代,有的是晚近从普通话那里借来的;同时对这类文白异读的用字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亚明[2](2021)在《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文中指出隆尧方言作为冀鲁官话邢衡小片方言之一,具有典型的冀鲁官话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隆尧方言中存在的一些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分析本县这些语音现象能够丰富河北南部地区的语言材料,以期为明清官话的研究提供绵薄之力。由于隆尧县南部县市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方言,西北部紧邻的临城县部分地区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方言,加之明清时期历史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隆尧地区内部出现晋语、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混杂的情况。本文从隆尧方言语音现象入手并结合成书于清初隆尧地区的《五方元音》,对其中一些语音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隆尧方言的研究现状,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并对方言材料的基本调查情况进行说明。第二章对隆尧方言和《五方元音》的音系特征做简单介绍,以便突现第三章语言现象的特殊性。第三章对隆尧县存在的一些词汇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包括对文白异读、全浊声母清化读送气音、日母字读音以及声母在合口呼中读音异常的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还选取方言中几个鼻音韵尾消失的词汇进行描写和解释,重点分析方言中存在的分音词现象,并提出分音词可能产生于秘密语的猜想。第四章总结。
王利,刘芳[3](2020)在《从一家四代看七十年来长治方言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其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长治小片。建国70年来,长治方言内部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从长治一家四代人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来看,1代和2代方言特点一致,3代既保留了1代和2代的特点,又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4代已成无方言族。方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语音上,声母中日母经历[?l]-[?/l/?]-[?]、古蟹摄开口四等泥母平声字由[m]-[m/η.]-[η.]的演变;韵母中果摄合口一等帮组字由[?]-[o],果摄合口一等溪母去声字由[u?]-[?],止摄开口三等并母、明母少数字由[i]-[i/ei]-[ei],蟹摄合口一等泥来母字[uei]-[uei/ei]-[ei]演变,咸山摄和宕江摄、深臻摄和曾梗通摄由合流到区分清楚,入声韵由[ɑ?、??]-[??]-消失。声调体现在去声分阴阳到不分。词汇和语法相对稳定,但也有明显变化。总体来看,长治方言在保留自身演变的同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
张丽[4](2020)在《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河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偏东边界,本文对唐河县内的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进行调查,并对其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探索其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章还将唐河方言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枣阳方言和郧阳区方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这些同处于过渡地带的方言之间有何亲疏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汉语方言分区角度看,唐河方言位于中原官话南鲁片的边缘,适合进行“古-今”与“内-外”相结合的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对唐河方言的语音进行全面调查并研究的成果有待补充,以唐河方言语音情况作为中原官话南鲁片的代表,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目前仍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选择位于唐河县境内中部偏北、同等半径范围内距离县城较近的古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此获取其音系、基本词汇及其他共时层面的语音信息;同时,文章以《广韵》为中古音参照系,拿古城乡的音系与之对比,借以总结其“古-今”演变规律;此外,本文还将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唐河县古城乡方言在两字组连读变调、三字组连读变调、叠词、儿化等方面的共时语音特征。过渡地带的方言语音特征不排除因“接触”而具备混合性,因此本文另对县境南部、距离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枣阳最近的苍台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借以验证这方面的具体表现。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在声、韵、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不排除是枣阳方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不排除普通话的影响,但是深入讨论后可进一步确定: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内部语音不平行演变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系统性,苍台镇方言中的“又音现象”是零散的,表明苍台方言正处于变化之中,具有离散式音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索包括唐河方言在内的南鲁片中原官话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相接壤的地区之间有何语音方面的亲疏关系?当前对这一过渡地带的方言分区是否合理?本文又遵循选点均匀的原则,利用文献法将唐河方言与枣阳方言、以及距离唐河县较远、同属于鄂北小片的郧阳方言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唐河方言语音与枣阳、郧阳方言仍各具特色。虽然枣阳方言和郧阳方言相对而言受到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的影响更明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近于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但是其中与中原官话的“共通性”都是晚起的,不能作为重新划分方言区域的标准,所以唐河方言仍旧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枣阳、郧阳方言也应该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
陈哲盛[5](2020)在《汕头溪南大新话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以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大新话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对溪南镇大新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与比较研究,揭示其语言特点,分析溪南镇大新话和潮汕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溪南镇大新话与粤方言接触的特点和规律,力图为潮汕方言内部比较研究、闽语的整体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语言材料,为语言接触理论、语言演变理论提供一些新的依据。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介绍溪南镇人文地理及语言分布概况,闽语研究现状综述,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溪南镇大新话语音研究。描写溪南镇大新话的声韵调系统以及声韵配合规律;通过大新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历时比较分析,揭示大新话的音韵特征;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潮汕方言六个方言点内部的语音亲疏关系;专题考察大新话两字组连读变调和三字组连读变调的规律,并与其他潮汕方言以及其他闽方言代表点的连读变调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彼此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专题探讨大新话文的白异读现象,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闽方言代表点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和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专题探讨大新话古阳声韵、入声韵演变规律,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其他闽方言代表点阳声韵、入声韵演变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章,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研究。基于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探求溪南镇大新话词汇构成的特点,考察溪南镇大新话词汇与其他潮汕方言词汇、广州话词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广东境内闽语与粤语接触交融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章,溪南镇大新话语法专题研究。对溪南镇大新话的封闭性词类和几种特色句式进行描写研究。主要围绕代词、副词、介词、比较句等进行专题探讨。结语,总结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最后,以附录形式附上大新话同音字表和两字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宋羽[6](2020)在《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泽县居“三晋要塞”之地,隶属临汾市管辖。因其“山岭相阴”、“石厚土薄”、地广人稀等特点,成为外省难民迁移的理想之地。自“丁戊奇荒”以来,大批冀、鲁、豫及其他省市的移民涌入安泽,形成“土着丁口不过万余,而鲁直豫三省客民暨本省平遥潞沁等处客民则几倍之”的局面。时至今日,安泽境内近90%的人口都是外省移民及其后代,境内方言更是复杂多样。故本文以安泽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实地记录语音的前提下,描写安泽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的音系,揭示其内部差异及演变特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影响莱芜移民方言发展演变的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山东莱芜移民在安泽县内占比较重,且主要分布于府城镇、和川镇和良马乡三地。故笔者通过实地摸排走访,重点考察莱芜移民在安泽的分布现状、人口数量、迁徙时间及成因,并严格依据选点要求,选取府城镇飞岭村、大黄村、和川镇法井村、良马乡小寨村四个莱芜移民聚集村落作为方言代表点。此外,将莱芜移民占比近80%的大黄村山东莱芜移民方言作为代表方言,在记录其语音系统和发音特点的同时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安泽县莱芜移民方言与源方言、中古音的比较,安泽境内莱芜移民方言内部的比较,安泽莱芜移民方言同周边方言(含移民方言)的比较,借此从语言接触、区域地理环境、语言自身演变等角度探索山东莱芜移民方言的历史演变类型、细节以及发展、演变趋势。
亢小井[7](2020)在《山西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泽位于山西临汾东部,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地带。“境内移民和移民后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素有“晋冀鲁豫县”之称。其中河北人口占比较大,河北人又以武安为主。境内河北武安移民主要分布在府城及以北的和川、议宁,中东部的良马地区。从共时平面分析河北武安移民方言演变特征与规律,通过河北武安移民方言与中古音比较,理清移民方言历时演变层次,对方言作历时透视。以武安移民方言内部语音差异,观察移民方言不平衡性及融合演变情况,深化方言演变的规则。并把武安移民方言置于源方言、周边方言比较的环境中,发现声母特征主要在六个方面:(1)古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白读层部分字,全清一二等送气,次清三四等不送气;(2)书禅匣母开口二三等部分字读作塞擦音;(3)泥日组仄声字有混作半舌音的;(4)精组字逢细音,和川、议宁、府城、郭家坡一般为舌尖音[ts][tsh][s],府城、郭家坡少数字出现[t?][t?h][?];(5)知庄章组声母分三类,a知=庄=章,和川型。b知≠庄≠章,议宁型。c知=章≠庄,良马型;(6)止开三日母字,除书面语外一般读声化韵[?]。韵母特征主要在六个方面:(1)遇摄合口一三等;(2)蟹止摄合口一三等;(3)深臻摄开口三等;(4)咸山摄阳声韵;(5)咸山、宕江摄入声韵;(6)深臻曾梗摄入声韵。声调特征主要在三个方面:(1)调类的分合;(2)调型的升降;(3)入声大量舒化归入相应调类的某调值。在比较中探究方言演变原因并结合新老派方言演变路径预测安泽河北武安移民方言未来发展趋势。
胡馨之[8](2020)在《山西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泽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南部。境内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安泽县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素有“晋冀鲁豫县”之称。全县移民中,河南移民人口占比最多。河南移民中,河南辉县移民最具有代表性。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主要分布在马壁乡马壁村、良马乡良马村、冀氏镇北孔滩村、府城镇石桥沟村、杜村乡河阳村等村落。笔者选择马壁村语音作为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研究代表。文章以安泽县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对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调查分析与总结,揭示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的演变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文章首先描写并说明马壁乡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发展演变规律;其次,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安泽全境辉县移民方言语音进行内部差异比较,再次,从方言自身演变和方言接触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的演变特点及其演变原因。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声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尖团音的区分与否,合口影、疑、喻母字与微母字、开口中古疑、影、喻母字的读音,泥来母分混的情况,知庄章组今读,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的合流,日母字的读音差异。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韵母特点主要体现在:假摄开口三等精知组、喻母今读,蟹止摄合口一三四等今读差异,遇摄合口一等泥精组、遇摄合口三等章组今读差异,遇摄合口三等字?舌尖化韵母的消失,咸山摄韵尾今读,深臻曾梗通摄今读。声调特点主要体现在调类归并和调值的异同等方面。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极具特色,这是多种方言以及普通话综合影响的结果。
吕玲杰[9](2019)在《长治林移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一些河南林州人为躲避自然灾害,背井离乡逃荒至山西省长治县韩店镇一处荒地。随着人口增多,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然村,并命名“林移村”。村民所用的河南林州话长期被当地长治话包围,最终形成孤岛型河南方言岛。本文以林移村河南林州方言岛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描写该方言岛语言面貌,并与源林州方言、长治县当地方言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方言岛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异项;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对方言岛移民的语言使用现状以及语言变异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探析了该方言岛语言变异的原因,并预测了该方言岛语言的发展趋势。调查结果表明,该方言岛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语言。在语言使用上,第一,该方言岛移民的林州话听说水平最高,当地话次之,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差。第二,该方言岛移民多以两语共用、三语共用为主,且移民以林州话为第一选择语比例最高,其次是当地话,普通话最小。第三,该方言岛移民的语言模式与交流对象有关。在与家庭成员交流时,移民多选完全的林州话模式,且林州话与当地话双语模式也备受移民青睐;在与不同来源地人交流时,移民多使用林州话、当地话与普通话三语模式。第四,该方言岛移民的语言选择与交流场合有关。在正式场合中,移民优先选用普通话或当地话;非正式场合且脱离本村语境时,移民首选当地话;只有关系亲密或同为移民时,移民才倾向于选择林州话。究其原因,青年一代移民对源林州方言态度较为消极,且移民最先习得的语言逐渐以当地话或普通话为主,加上交通便利、媒体传播以及移民自身教育程度提高、职业多元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源方言的优势逐渐被瓦解。目前,方言岛语言使用频繁,与当地话、普通话共同活跃在移民的口中,但方言岛语言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其使用范围仅限于村子内部、移民之间,生存空间大大缩减。随着老一代的逝去、新一代的成长,该方言岛终被吞噬取代。
张启慧[10](2019)在《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蟒河镇隶属于山西省阳城县,位于阳城县东南部,与河南省济源市毗邻。其方言与阳城城关话和河南济源话有较明显的区别。本文采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比较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先对蟒河方言语音进行全面地描写,呈现其基本面貌,再将其与中古音、普通话及周边方言的语音进行比较,总结蟒河方言语音演变规律,比较蟒河方言与其他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异同。本文主要研究蟒河方言语音。全文由六部分构成,分别为:绪论、语音系统、两字组连读变调和子变韵、与中古音的比较、与普通话及周边方言语音的比较、结语。第一部分介绍阳城县及蟒河镇的历史地理概况、阳城方言归属及内部划分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阳城方言的归属有上党片晋城小片和邯新片获济小片两种观点。第二部分总结蟒河方言的音系、声韵调配合关系、同音字汇、文白异读现象及特点。第三部分总结蟒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规律及类型,分析子变韵与基本韵的对应规律及子变韵合音成分的性质。蟒河方言共40个基本韵,10个子变韵,其子变韵的合音成分应为“子”。第四部分是纵向比较,通过分析蟒河方言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总结蟒河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第五部分将蟒河方言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周边方言(阳城城关方言、晋城方言、长治方言、济源方言)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蟒河方言与普通话及周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异同,对比蟒河方言与周边各方言的相似度,从而确定阳城方言的归属。第六部分总结蟒河方言的语音特点,在蟒河方言与周边方言比较的基础上,确定阳城方言应归属于上党片晋城小片。
二、《广韵》日母字在今长治方言中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韵》日母字在今长治方言中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邯郸方言(老派)中古舒声字文白异读(下)——零星型、源自不同音切型文白异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零星型文白异读 |
(一)韵母文白异读分析 |
1. 与四呼有关的阴声韵韵母文白异读分析 |
2. 与四呼有关的阳声韵韵母文白异读分析 |
3. 主要元音不同的文白异读分析 |
(二)声母文白异读分析 |
1. 书母日母字的文白异读分析 |
2. 晓组声母文白异读 |
3. 帮母字“谱”文白异读分析 |
(三)调类文白异读分析 |
(四)声韵两项文白异读分析 |
1.“铸”字文白异读的分析 |
2.“尾”“蹲”文白异读分析 |
二、源自不同音切型文白异读 |
(一)“胞”“文白异读分析 |
(二)“虹(绛)”的文白异读分析 |
(三)“伸”的文白异读分析 |
(四)“舒”的文白异读分析 |
结语 |
(2)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方言代表点、发音人情况简介 |
第二章 隆尧方言及《五方元音》音系概述 |
2.1 隆尧县语音系统 |
2.1.1 声母 |
2.1.2 韵母 |
2.1.3 声调 |
2.1.4 中古音对照表 |
2.1.5 隆尧方言声韵配合表 |
2.2 《五方元音》的音系特征及性质 |
第三章 隆尧方言若干语音现象讨论 |
3.1 文白异读 |
3.1.1 声韵调中的文白异读 |
3.1.2 文白异读分类及成因 |
3.1.3 《五方元音》中宕江通摄入声归派 |
3.2 全浊声母清化读送气音 |
3.3 日母字读零声母 |
3.4 声母在合口呼中的异常现象 |
3.4.1 精组在合口读音中的异常现象 |
3.4.2 帮组、端组及泥来组合口介音消失 |
3.4.3 “在”“堆”等字读音异常 |
3.5 鼻音韵尾脱落 |
3.5.1 “今天t?i33k?” |
3.5.2 “温暾u33tu” |
3.5.3 “囟门子?i31mi35l?” |
3.6 分音词 |
3.6.1 分音词概况 |
3.6.2 分音词探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同音字表 |
附录 B 分类词表 |
附录 C 不同地区的分音词 |
致谢 |
(3)从一家四代看七十年来长治方言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音差异 |
(一)声母差异比较 |
1. 古日母字读音比较 |
2. 古蟹摄开口四等泥母平声字读音比较 |
(二)韵母差异比较 |
1. 古果摄合口一等帮组字读音比较 |
3. 古止摄开口三等并母、明母少数字读音比较 |
4. 古蟹摄合口一等泥来母字读音比较 |
5. 咸山摄和宕江摄是否合流 |
6. 深臻摄和曾梗通摄是否合流 |
7. 入声韵的分合 |
(三)声调差异比较 |
二、词汇差异 |
三、语法差异 |
(4)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唐河县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人口概况 |
1.2 唐河方言研究综述 |
1.3 调查情况及发音人介绍 |
1.4 调查材料说明 |
1.5 中古音专业术语说明 |
第2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音系分析 |
2.1 声母 |
2.2 韵母 |
2.3 声调 |
2.4 声韵调拼合关系 |
小结 |
第3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同音字汇 |
第4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历时音变 |
4.1 声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
4.2 韵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
4.3 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 |
4.4 特字举隅 |
4.5 小结 |
第5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共时音变 |
5.1 两字组连读变调 |
5.2 三字组连读变调 |
5.3 叠字组连读音变 |
5.3.1 ABB型词语连读音变 |
5.3.2 AAB型叠词连读音变 |
5.3.3 AABB型叠词连读音变 |
5.3.4 ABAB型叠词连读音变 |
5.4 “的”尾词 |
5.5 儿化 |
5.5.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 |
5.5.2 汉语方言的儿化音变与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闪音” |
5.6 合音现象 |
5.7 分音现象 |
第6章 唐河县境内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
6.1 苍台镇方言的音系 |
6.1.1 声母 |
6.1.2 韵母 |
6.1.3 声调 |
6.2 古城乡与苍台镇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
6.2.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
6.2.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
6.2.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
6.3 有关苍台镇方言古生、书、船、禅母今读[f]的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唐河县方言与枣阳、郧阳区方言比较与分析 |
7.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
7.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
7.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
附录 |
表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声母演变表 |
表2.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韵母演变表 |
表3.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
表4. 唐河(古城乡)方言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痴及答辩情况表 |
(5)汕头溪南大新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溪南镇自然地理、人口及语言概况 |
(一)自然地理 |
(二)人口概况 |
(三)语言概况 |
二、潮汕方言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简介 |
四、凡例 |
第一章 溪南镇大新话语音研究 |
一、溪南镇大新话的声韵调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四)溪南镇大新话声韵调配合关系 |
二、溪南镇大新话语音与中古音比较 |
(一)声母比较 |
(二)韵母比较 |
(三)声调比较 |
三、溪南镇大新话语音特点 |
(一)声母特点 |
(二)韵母特点 |
(三)声调特点 |
四、溪南镇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语音亲疏关系计量分析 |
(一)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音值比较 |
(二)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音类比较 |
(三)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音值、音类分混特征加权平均相关系数值 |
(四)关于大新话与其他潮汕方言相关分析结果的讨论 |
五、溪南镇大新话语音专题研究 |
(一)溪南镇大新话连读变调 |
(二)溪南镇大新话的文白异读 |
(三)鼻音韵尾-n和入声韵尾-p、-t的脱落情况 |
第二章 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研究 |
一、溪南镇大新话词汇结构类型 |
二、溪南镇大新话词汇构成的特点 |
(一)存留较大规模的古语词 |
(二)方言创新词 |
(三)吸收其他外来词 |
三、溪南镇大新话词汇与其他潮汕方言词汇的计量比较 |
(一)完全一致的词语 |
(二)存在差异的词语 |
四、溪南镇大新话词汇与广州话词汇的计量比较 |
(一)大新话和广州话说法一致的词语 |
(二)大新话和广州话说法不同的词语 |
五、大新话与粤语接触交融的特点和规律 |
第三章 溪南镇大新话语法专题研究 |
一、溪南镇大新话词类研究 |
(一)状态形容词 |
(二)代词 |
(三)副词 |
(四)介词 |
(五)助词 |
(六)动词的体貌系统 |
二、溪南镇大新话句式研究 |
(一)比较句 |
(二)否定句 |
(三)被动句 |
(四)处置句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附录一 :大新话同音字表 |
附录二 :大新话两字组连读变调表 |
附录三 :大新话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
致谢 |
(6)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安泽县地理环境概况及历史沿革 |
1.1.1 安泽县地理环境概况 |
1.1.2 安泽县历史沿革 |
1.2 安泽县境内人口源流及方言分布情况 |
1.2.1 安泽境内人口源流 |
1.2.2 安泽境内方言分布情况 |
1.3 国内移民方言及安泽境内方言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移民方言研究现状 |
1.3.2 安泽县境内方言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5 莱芜移民分布的分布情况及方言点的选取 |
1.5.1 莱芜移民的分布情况 |
1.5.2 方言点的选取 |
1.6 发音合作人的选取条件及基本信息 |
1.6.1 发音人选取条件 |
1.6.2 发音合作人基本信息 |
2 府城镇大黄村莱芜移民方言音系 |
2.1 声母(共25个,包括零声母) |
2.2 韵母(共39个) |
2.3 声调 |
2.4 单字音表 |
2.5 文白异读 |
3 安泽县莱芜移民方言同音字汇 |
4 府城镇大黄村莱芜移民方言与中古音的比较 |
4.1 声母的演变及其规律 |
4.2 韵母的演变及其规律 |
4.3 声调的演变及其规律 |
5 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内部比较 |
5.1 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代表点音系 |
5.1.1 府城镇飞岭村山东莱芜移民方言音系 |
5.1.2 和川镇法井村山东莱芜移民方言音系 |
5.1.3 良马乡小寨村山东莱芜移民方言音系 |
5.1.4 和川镇和川村山东莱芜移民方言音系 |
5.2 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内部比较 |
5.2.1 声母的比较 |
5.2.2 韵母的比较 |
5.2.3 声调的比较 |
6 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与源方言的比较 |
6.1 山东莱芜新派城南方言音系 |
6.1.1 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 |
6.1.2 韵母(37个) |
6.1.3 声调(3个) |
6.2 山东莱芜老派城南方言音系 |
6.2.1 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 |
6.2.2 韵母(37个) |
6.2.3 声调(4个) |
6.3 山东莱芜新派与老派城南方言的比较 |
6.3.1 声母的比较 |
6.3.2 韵母的比较 |
6.3.3 声调的比较 |
6.4 山东莱芜移民方言与源方言的比较 |
6.4.1 声母的比较 |
6.4.2 韵母的比较 |
6.4.3 声调的比较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山西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安泽地理历史概况 |
1.2 安泽人口来源及方言概况 |
1.3 国内移民方言及安泽移民方言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方言点选择及标准、发音人简况 |
2 安泽和川镇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 |
2.1 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音系 |
2.2 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文白异读 |
2.3 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同音字汇 |
3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今读特点 |
3.1 声母今读特点 |
3.2 韵母今读特点 |
3.3 声调今读特点 |
4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与中古音比较 |
4.1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广韵》声母 |
4.2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广韵》韵母 |
4.3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广韵》声调 |
5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内部比较 |
5.1 安泽境内其他地方河北武安移民方言音系 |
5.1.1 唐城镇议宁村音系 |
5.1.2 府城镇府城村音系 |
5.1.3 良马乡郭家坡村音系 |
5.2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内部异同 |
5.2.1 声母异同 |
5.2.2 韵母异同 |
5.2.3 声调异同 |
6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与源方言异同 |
6.1 武安方言音系 |
6.2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武安方言异同 |
6.2.1 声母异同 |
6.2.2 韵母异同 |
6.2.3 声调异同 |
7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特征及成因 |
7.1 声母特征及成因 |
7.1.1 古清声母 |
7.1.2 书禅匣母开口二三等 |
7.1.3 泥日组仄声 |
7.1.4 精组字声母 |
7.1.5 知庄章组声母 |
7.1.6 止摄开口三等日母 |
7.2 韵母特征及成因 |
(一)阴声韵 |
7.2.1 遇摄合口一三等 |
7.2.2 蟹止摄合口一三等 |
7.2.3 深臻摄开口三等 |
(二)阳声韵 |
7.2.4 咸山摄舒声 |
(三)入声韵 |
7.2.5 咸山宕江摄入声 |
7.2.6 深臻曾梗摄入声 |
7.3 声调特征及成因 |
7.3.1 调类的分合 |
7.3.2 调型的升降 |
7.3.3 入声调舒化归类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西安泽武安移民史证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山西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安泽县地理人口与历史沿革 |
1.1.1 地理人口 |
1.1.2 历史沿革 |
1.2 安泽境内人口分布和方言概况 |
1.2.1 安泽县境内移民人口分布情况 |
1.2.2 安泽县方言概况 |
1.2.3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人口分布及方言语音情况 |
1.3 安泽境内辉县移民方言相关研究 |
1.3.1 移民方言相关研究 |
1.3.2 安泽境内辉县方言相关研究 |
1.3.3 源方言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5 被调查发音人信息 |
2 马壁乡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 |
2.1 马壁乡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音系 |
2.1.1 声母(21个,包括零声母) |
2.1.2 韵母(50个) |
2.1.3 声调(6个) |
2.2 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文白异读 |
2.2.1 声母的文白异读 |
2.2.2 韵母的文白异读 |
3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同音字汇 |
4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演变规律 |
4.1 与中古音比较 |
4.2 声母演变规律 |
4.3 韵母演变规律 |
4.4 声调演变规律 |
5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内部异同 |
5.1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代表点音系 |
5.1.1 冀氏镇北孔滩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音系 |
5.1.2 杜村乡河阳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音系 |
5.2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比较 |
5.2.1 声母比较 |
5.2.2 韵母比较 |
5.2.3 声调比较 |
6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与源方言异同 |
6.1 辉县音系 |
6.2 声母异同比较 |
6.3 韵母异同比较 |
6.4 声调异同比较 |
7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特点与形成原因 |
7.1 声母的演变特点与成因 |
7.1.1 尖团音 |
7.1.2 影疑喻微母的读音 |
7.1.3 泥来母的分混 |
7.1.4 知庄章组读音 |
7.1.5 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 |
7.1.6 中古日母字 |
7.2 韵母的演变特点与成因 |
7.2.1 假摄开口三等精知组、喻母 |
7.2.2 蟹止摄合口一三四等 |
7.2.3 遇摄合口一等泥精组、遇摄合口三等章组 |
7.2.4 遇摄合口三等字?舌尖化韵母的消失 |
7.2.5 深臻曾梗通摄 |
7.3 声调的演变特点与成因 |
7.4 入声的比较 |
7.4.1 入声韵比较 |
7.4.2 入声调分阴阳 |
7.4.3 舒声促化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吕氏移民史证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长治林移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长治县林移村概况 |
1.1.1 地理人口 |
1.1.2 历史沿革 |
1.1.3 语言概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长治县方言研究现状 |
1.2.2 方言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2 林移村方言岛与林州方言、长治县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
2.1 三地方言音系描写 |
2.1.1 林移村方言岛音系 |
2.1.2 林州方言音系 |
2.1.3 长治县方言音系 |
2.2 三地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
2.2.1 声母比较 |
2.2.2 韵母对比 |
2.2.3 声调比较 |
3 移民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
3.1 移民语言使用水平 |
3.1.1 移民的林州话水平 |
3.1.2 移民的当地话水平 |
3.1.3 移民的普通话水平 |
3.2 移民的语言使用组合类型 |
3.3 移民的语言使用模式 |
3.3.1 与家庭成员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模式 |
3.3.2 与不同来源地人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模式 |
3.4 不同场景下移民语言的语言选择 |
3.4.1 去集贸市场买东西时的语言选择 |
3.4.2 去医院看病时的语言选择 |
3.4.3 去政府部门办事时的语言选择 |
3.4.4 与亲朋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的语言选择 |
3.5 方言岛语言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
3.5.1 方言岛语音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
3.5.2 方言岛词汇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
4 移民语言演变的原因探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
4.1 语言态度 |
4.1.1 语言忠诚 |
4.1.2 语言主观评价 |
4.1.3 对母语未来发展态度 |
4.2 语言习得 |
4.3 社会因素 |
4.3.1 宗族观念 |
4.3.2 社会心理 |
4.3.3 婚姻 |
4.3.4 地理交通 |
4.3.5 人口构成与老龄化 |
4.3.6 学校教育 |
4.3.7 媒体传播 |
4.4 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 |
4.5 发展趋势预测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阳城地理历史概况 |
1.1.1 阳城县地理概况 |
1.1.2 阳城县历史沿革 |
1.1.3 蟒河镇概况 |
1.2 阳城方言归属和内部划分 |
1.3 阳城方言语音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1.5 调查点概况及发音合作人 |
2 语音系统 |
2.1 单字音系 |
2.1.1 声母 |
2.1.2 韵母 |
2.1.3 声调 |
2.2 声韵调配合关系 |
2.2.1 声韵配合关系 |
2.2.2 声韵调配合关系 |
2.3 同音字汇 |
2.4 文白异读 |
3 两字组连读变调和子变韵 |
3.1 两字组连读变调 |
3.1.1 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
3.1.2 两字组连读变调举例 |
3.1.3 两字组连读变调相关讨论 |
3.2 子变韵 |
3.2.1 子变韵与基本韵对应规律 |
3.2.2 子变韵举例 |
3.2.3 子变韵相关讨论 |
4 蟒河方言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 |
4.1 声母对应关系 |
4.1.1 帮系声母 |
4.1.2 端系声母 |
4.1.3 知系声母 |
4.1.4 见系声母 |
4.2 韵母对应关系 |
4.2.1 阴声韵 |
4.2.2 阳声韵 |
4.2.3 入声韵 |
4.3 声调对应关系 |
5 蟒河方言与普通话及周边方言语音的比较 |
5.1 蟒河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 |
5.1.1 声母比较 |
5.1.2 韵母比较 |
5.1.3 声调比较 |
5.2 蟒河方言与周边方言语音的比较 |
5.2.1 声母比较 |
5.2.2 韵母比较 |
5.2.3 声调比较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广韵》日母字在今长治方言中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郸方言(老派)中古舒声字文白异读(下)——零星型、源自不同音切型文白异读分析[J]. 王锡丽. 邯郸学院学报, 2021(03)
- [2]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D]. 胡亚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从一家四代看七十年来长治方言的变化[J]. 王利,刘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D]. 张丽. 山东大学, 2020(11)
- [5]汕头溪南大新话研究[D]. 陈哲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安泽县境内山东莱芜移民方言语音研究[D]. 宋羽.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山西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研究[D]. 亢小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山西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研究[D]. 胡馨之.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长治林移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D]. 吕玲杰.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方言语音研究[D]. 张启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