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法院机构改革面貌一新(论文文献综述)
张权[1](2021)在《我国现行宪法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尚奇[2](2021)在《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女司机”作为隐喻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为例》文中指出女司机是新中国的新女性的代表,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反映。作为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女司机从家庭走向公共劳动场所,通过掌握汽车这一现代化机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女司机媒介形象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媒介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为受众勾勒出女司机在不同历史文化中的形象,纠偏受众形成的对女司机负面的刻板印象。本研究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以1978年至2020年《人民日报》、2016年至2020年新浪微博中的女司机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期女司机形象呈现的特征与变化原因;并从“女司机”的身份话语入手,探讨在历史的语境与不同媒介中,“女司机”话语的意义生成与转变方式,分析媒介对于女司机形象与身份话语的建构策略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从改革开放至今,《人民日报》中的女司机形象经历了“爱岗敬业的‘四化’建设者”、“奉献社会的劳动者”、“文明服务者与违法失范者”的演变过程。微博新闻中的女司机形象分为正面的职业女司机形象与负面的违法女司机形象。通过对女司机的身份话语的研究,可以看出,总体上报道中塑造的女司机身份话语经历了由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的转向。女司机形象与身份话语的变化与不同媒体的性质、不同时期媒体的编辑内容直接相关。在新闻场域中,女司机形象与身份话语的建构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力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商业力量和大众文化力量的影响,以及社会性别文化中社会角色与气质方面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女司机形象的变化。
隋从容[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刘可[4](2020)在《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研究(1973-1992)》文中研究说明堕胎问题在美国一直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做出的堕胎合法化的判决,更是使得整个美国社会在堕胎问题的立场上产生了严重分裂。美国天主教主教团作为美国天主教的领导机构,一直秉持着支持生命权的反堕胎理念,同时也在反堕胎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努力,也只能减缓美国堕胎合法化的进程,“罗伊诉韦德案”的决定始终没有被反堕胎力量推翻。本文利对1973-1992年这一时间阶段内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反堕胎运动进行考察,具体分析美国国内“生命权”派与“选择权”派的论战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支持生命权的态度和反堕胎举措,及其最终的效果。旨在探究美国天主教这一宗教力量在这一时期对美国社会事务的影响力的情况,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他宗教派别在美国社会事务上影响力的变化是否具有共性。除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大规模开展反堕胎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州都进行了堕胎法改革,放松了对堕胎行为的限制,之后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将堕胎行为合法化,也将堕胎争论进一步扩展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生命权”派与“选择权”派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也各自为营、针锋相对。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支持生命权这一立场的缘由和他们在堕胎问题上的具体态度。在“罗伊诉韦德案”发生之后,美国天主教主教团从神学角度出发,积极发布牧函、进行演说,再三强调生命权的重要性,增强了美国社会中的支持生命权的声音,也为其他“生命权”派开展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具体的反堕胎举措。主教团同时对教内教外民众和政府两个主体进行反堕胎宣传,进一步扩大了“生命权”派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主教团成立了各类“生命权”组织,发布了“支持生命行动教务计划”,从普通大众出发,扩大了支持生命权这一理念的传播程度,使其深入到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同时,主教团也策划成立了全国争取维护人类生命修正案委员会,在总统竞选中强调反堕胎态度,从领导阶层出发,使“生命权”派接触到了核心的政策决策层。在80年代,红衣主教伯纳丁还提出了“无缝外套”理论,将反堕胎置于更广泛的生命伦理当中,重申了生命权对于天主教而言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归纳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的影响。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天主教群体的影响、对女权主义的影响和对美国堕胎政策的影响。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借助堕胎这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不仅为自己日后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借鉴,也对天主教道德观进行了更明确的分析和讲解。在这一时期,尽管反堕胎运动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特定的成绩,但是女权主义在反堕胎运动的刺激下亦有了新的发展,主教团试图推翻“罗伊诉韦德案”的目标也始终没有实现,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宗教势力的影响力并不能与其自身的巅峰期相提并论,其影响力明显呈现出减弱和式微的态势。
班佳[5](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治安形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动员,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模式实行了包括镇压反革命、禁毒、禁娼、禁赌、改造罪犯等几项主要警政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镇压反革命、扫清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初步成功改造罪犯等辉煌成就;迅速稳定了社会大局,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了空前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威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的公安工作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对当下的公安工作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特定的国情社情,坚持用中国方式稳定社会局势,探索出与外国不同且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新模式。同时,在具体制度运行中体现出强调党的领导、推崇群众路线、立足服务大局的行为特征。公安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人民民主专政到民主法治的演进,革命、专政、镇压的色彩逐渐淡化,服务、为民、法治的理念日益深化。当时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形成的基本经验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时代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直以来,特别是近代以降,警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虽然在个别方面有些矫枉过正,却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在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前提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创新精神、建警理念、实际效果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发展。
杨可心[6](2020)在《成都市青羊区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是实现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按照我国行政体制的架构,市辖区级政府处于我国行政体制的末端,处于依法行政的前沿位置。中国约有四万余个基层政府,其中数以万计的政府是与人民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的县级和乡镇政府。基层依法行政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综合分析我国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现状,可以发现,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基层依法行政观念较为薄弱,必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依法行政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等。笔者认为,应该从法治观念的转变,行政制度的重新构建,行政措施的继续完善等方面着手,继续深化我国基层政府在依法行政的改革进程。本文以法治政府理论、有限政府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基础,使用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搜集依法行政相关学术资料,将成都市青羊区政府在推进依法行中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基层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存在的普遍性影响因素做对比。通过对成都市青羊区依法行政实践案例的研究,总结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成因,如成都市青羊区还存在着行政决策机制不健全,行政执法方式不够创新,行政监督体系尚未落实,行政公开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具体成因则是由于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机制未跟进等。本文从问题成因的相关角度对成都市青羊区政府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能力给出建议,包括健全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提升依法行政的执法水平,完善内外行政监督体系,科技赋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等,从成都市青羊区政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的研究为起点,由点及面,以望能对我国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梁宝伟[7](2019)在《1978—1992年民主法律化历程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每一项执政活动都引人瞩目,给人深思。“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紧密,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方式。其中,民主法律化作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艺术。民主法律化,就是将人民民主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稳定化、权威化。民主法律化源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论断。在邓小平思想论断的指导下,人民民主在法律的保障下不断迈进,推动着改革开放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治国理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使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为今后继续推进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民主要发展,法治要加强,成为将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执政的重要准则。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具有历史思维、历史视野。1978年至1992年的这段时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民主法律化的重要发展时期。由此决定了对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的研究,既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问题。通过研究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发展历程,梳理其发展脉络,看待其历史影响,总结其历史经验,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有助于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经验参考,增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本文以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进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运用党史学、政治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民主法律化进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论述这段时期重要法律制定的背景原因、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作用影响等,力图达到展示过程、梳理脉络、把握规律和总结经验。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七个篇章:第一部分为引言,独立成篇。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五章,对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进程给予重点阐释。第一章介绍民主法律化的思想发端及内涵要求,第二、三、四章是对民主法律化具体实践过程的论述,第五章则对该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第一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思想的提出(1978)”。以邓小平“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论断为主要阐释,重点论述了民主法律化思想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和要求。第二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的起步(1979—1982)”。本章以1979年至中共十二大召开前为时间段节点,立足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步开始的时代背景,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恢复与法律建构、维护人民民主的刑法颁布等方面,主要对《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选举法》《刑法》的制定过程、主要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的展开(1982—1989)”。本章以中共十二大以后至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为时间段节点,立足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时代背景,从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三大的战略决策对民主法律化的影响出发,从宪法的根本法律保障、人大制度的法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立法、村民自治组织法律的制定以及人民群众享有权益的扩大与法律保护的加强等方面,重点对《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民族区域自治法》《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作了阐述。第四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在坚持中发展(1989—1992)”。本章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为时间段节点,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法律化的影响出发,围绕基本民主制度法律化的继续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法律化的继续加强这两个方面,重点对《代表法》《城市居委会组织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民事诉讼法》以及保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等作了阐述。第五章题目为“基于民主法律化历程的认识和总结”。本章围绕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历程,进行概括总结,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了民主为什么要法律化和民主能够法律化,指出了实行民主法律化的必然性,以此从理论上阐述了民主法律化的合理性。二是分析了十四年民主法律化进程的历史影响,认为它较好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推动了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三是总结十四年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法律化的执政经验,主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改革开放等八条经验。第三部分为结语章“对民主法律化与依法治国的思考”。本章在阐述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对民主法律化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作了阐释,指出十四年民主法律化历程必然走向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主法律化,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要坚持民主法治的紧密结合。
陈海兰[8](2019)在《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研究(2013-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侵蚀社会健康肌体,蚕食社会公平正义。我国的腐败形势曾严重威胁党和国家的安全。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解决腐败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持续报道反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日报》2013年至2017年的807篇反腐报道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重拳反腐元年,为了强化反腐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有意识地加大对反腐议题的宣传力度,反腐报道数量达到几年间的顶峰。反腐步入正轨后,《人民日报》的反腐报道数量趋于平缓。届末之年,为迎接十九大的到来,《人民日报》对反腐成果、反腐制度化建设进行充分宣传,反腐报道数量重新增长。研究发现,五年来,《人民日报》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探索进行了全面宣传,数量多、力度大、体裁丰富,反腐报道涵盖了中央反腐精神、八项规定、惩治腐败、制度化建设和廉洁宣传等议题。在此过程中,《人民日报》充分运用内容策略、版面策略等加强宣传效果。经过五年的努力,《人民日报》的反腐报道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人民日报》的反腐报道也有两点不足:一是自下而上的报道较少,二是对网络媒体的引导不够。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囿于笔者政治学素养不足,没有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反腐报道。
毛皓强[9](2018)在《莫普改革与近代国家的主权建构》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国家的主权理论,虽然肇始于法国法学家、思想家博丹,但绝不仅仅局限于博丹。他的“君主主导下的立法主权理论”由于符合统治者中央集权的需要,被其后的路易十四等法国统治者奉为圭臬,但却无法解释诸如法国1615年以前在等级会议中的立法以及其他诸如英格兰议会这样的主权机构(虽然在博丹死后出现)为何存在。而18世纪的卢梭更是直接抛弃博丹的理论,转向了人民主权。究竟主权是体现在君主手中,还是应当借助人民的名义才能得到体现呢?抑或是这个问题其实无关宏旨。或许当我们引入阿克曼的叙述方式时就会发现,当人民作为高级法院出场决定国家的命运时,他们也只是主权者的非常态化的短暂政治身体。因此,抛却美国和法国在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差异,博丹和卢梭穿越时空的对话主题——谁才是民族国家主权权力的唯一主体——并不是近代国家在建构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有时,与其纠结于思想家的争辩,倒不如直接回顾这些思想家企图给出合理解释理路的历史事件来得清晰。以博丹和卢梭共同生活的法国为考察对象,在所谓的“旧制度”彻底瓦解之前,关于行政、立法与司法的三方博弈就曾在17701774年之间上演过。莫普凭借其主导的司法改革所希冀的就是重塑集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于一身的绝对君主(博丹笔下的主权者)形象。通过流放巴黎巴列门全体法官,摄政官莫普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做到了重回路易十四时代——君主主导下的国家立法和行政治理。然而,通过对莫普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加以思考会发现中世纪国家司法治理的主体巴列门在孕育出近代官僚制行政机构后竟然被其反噬,近代国家的政治常态化被理解为“立法主权战胜了司法治理并据此完成了近代国家的建构”等等这些历史现象和学术理论都是值得玩味的。当然,任何时代的学术话语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厘清彼时的理论进路对理解当下的政治命题和改革动向有着借鉴意义。本文的任务就是梳理从博丹到法国大革命以前的主权理论,借助布鲁斯·阿克曼“人民作为高级法院出场”的概念,反思博丹、霍布斯以及后来的卢梭单一将君主或人民作为主权者的理路,进而思考近代国家政治常态化除却“立法主权”以外的内涵。在历史材料的选择方面,本文试图通过阐述莫普改革这一历史事件说明“立法主权”并不是近代国家政治常态化唯一的思考进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借助回顾路易十四至法国大革命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政治与法律变革来阐释近代国家政治常态化在刨除“立法主权”之后的一些动因,而“莫普司法改革”之于近代国家的政治常态化就是一件绕不过的历史事件。按照博丹的理论,作为行政代理人的莫普在征得主权者/立法者(路易十五)的同意后,革除了法国最高司法机构——巴黎巴列门,这在制度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次打破了孟德斯鸠所谓“三权分立”的假设并在中世纪的“司法治国”理论的脸上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且就在莫普改革失败的十五年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更有甚者将莫普改革视作“大革命”的先声。在这一层面上看,莫普改革与近代国家的政治常态化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微妙的紧张关系,梳理这一关系并揭示此二者的联系也是本文的野心。此外,笔者试图借助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一种假设,若将上述的理论进路纳入卢曼所谓的社会子系统中进行理解,是不是有可能存在这种可能性——将从博丹以来各主权学说的分支和理论分歧纳入一个完整体系框架之中,毕竟伟大的思想家并不完全等同于伟大的法学家,而法学家在建构立法主权话语的同时也不太可能兼顾到政治的和更加技术层面的智识。
谢文晶[10](20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宪修宪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探讨中国近代宪法文化的产生为起点,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修改宪法的历程,初步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修宪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完善路向。第一章从新中国宪法诞生以前宪法的创制与衍变入手,探讨早期知识分子的宪法思想和追求宪政的实践,探讨了清末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尝试制宪的过程、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进步性。第二章探讨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制宪与修宪。分析了《五四宪法》在制宪模式、制宪程序、内容以及规范表述等方面参考国外宪法经验,并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力求在本土与国外经验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它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之基。判断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看一国宪法实施的状态,有宪法而不实施,等于没有宪法,更遑论法治与宪法政治建设。“文革”后期的《七五宪法》,《七八宪法》未摆脱“左”的影响,无法展现社会主义立宪的精神与原则。第三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与现行宪法。建设法治中国的水平,从本质上来说是由立法的质量决定的。《八二宪法》的颁布实施难能可贵,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历了四次修改,总共通过了 31条修正案,集中反应了执政党的理念创新,民主法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现行宪法最大的闪光点,是解决了执政党与法律的问题,宣扬了摒弃极权,推崇民主、尊重人权、追求自由、保障权利和提倡公正等价值准则。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成果,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为立法提供宪法依据。第四章探讨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宪法制定与修改的历史经验。规范中国共产党与宪法的关系,释放宪法修改的多元化价值,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修宪,宪法修改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标志。第五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发展和演进。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宪法普适性价值的认可,确立了民主、法治和人权价值观,说明中国步入权利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宪法责任,依宪执政,维护宪法的至上权威,使宪法更加完善的同时努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在宪法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以推动法治向前发展。
二、全国法院机构改革面貌一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法院机构改革面貌一新(论文提纲范文)
(2)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女司机”作为隐喻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性别理论 |
(二)隐喻理论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点 |
三、文献综述 |
(一)性别与传播研究 |
(二)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女司机群体的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与分期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问题 |
第一章 女司机的媒介形象呈现(1978至2020 年)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中的女司机形象(1978至2020 年) |
一、《人民日报》报道中女司机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不同时期《人民日报》中女司机形象的演变 |
第二节 微博中女司机的网络形象(2016至2020 年) |
一、网络百科对“女司机”形象的新建构 |
二、微博报道中女司机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三、微博报道中女司机形象的呈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女司机形象建构的媒介话语策略 |
第一节 报道主题 |
一、《人民日报》报道呈现多元的女司机内容 |
二、微博报道中主要呈现女司机的违法内容 |
第二节 报道种类 |
一、《人民日报》报道多元的关注向度 |
二、微博报道以社会报道为主 |
第三节 报道体裁 |
一、《人民日报》报道体裁多样 |
二、微博报道注重事实层面 |
第四节 报道信源 |
一、《人民日报》报道以媒体、官方信源为主 |
二、微博报道以公众、官方信源为主 |
第五节 修辞话语分析 |
一、女司机报道中句子与词汇特征 |
二、修辞特点 |
第六节 微博报道中话语主体的互动方式与话语聚焦 |
一、微博报道的话语主体与话语秩序分析 |
二、微博话语主体间的互动方式 |
三、微博报道的话语聚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女司机形象的媒介话语构成 |
第一节 不同的身份话语: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 |
第二节 女司机话语的媒体表达 |
一、女司机话语的凸显与遮蔽 |
二、女司机的性别话语 |
第三节 报道中关于“女司机”的隐喻话语 |
一、报道中“女司机”隐喻的类型 |
二、“女司机”隐喻的话语涵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女司机媒介形象与身份话语变化的原因 |
第一节 媒介话语与意识形态环境 |
第二节 市场格局中商业力量的渗入 |
第三节 媒介本身的原因 |
第四节 社会性别文化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研究(1973-199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堕胎合法化与美国的堕胎论争 |
(一)美国堕胎政策的放宽 |
1.20 世纪60年代各州堕胎法的松动 |
2.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的堕胎合法化判决 |
(二)“生命权”派与“选择权”派的争论 |
二、美国天主教主教团支持生命权的立场 |
(一)罗马天主教会的天赋生命权理念 |
1.教内经典文献的训诫 |
2.《人类生命》通谕重申生命权 |
(二)堕胎成为美国社会的尖锐问题 |
(三)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对罗马教会态度的沿袭 |
1.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枢纽作用与早期回应 |
2.美国天主教主教团谴责堕胎合法化判决 |
三、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反堕胎举措 |
(一)积极动员美国民众 |
1.对天主教徒的动员 |
2.对非天主教徒的动员 |
(二)参与政治事务 |
1.策划成立全国争取维护人类生命修正案委员会 |
2.在总统竞选中强调反堕胎态度 |
(三)红衣主教伯纳丁提出“无缝外套”理论 |
四、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的影响 |
(一)对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影响 |
1.进一步明晰道德观念 |
2.在社会事务中担任道德领袖 |
(二)对女权主义者的反向刺激 |
(三)对美国堕胎政策的影响 |
1.取得的部分成果 |
2.未能推翻“罗伊诉韦德案”的判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缘起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的早期努力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治安形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思想基础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体制建设 |
第一节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 |
第一节 公安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公安法制建设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机关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 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 |
第三节 改造罪犯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历史审视 |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
第二节 公安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论着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成都市青羊区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依法行政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依法行政的相关概念 |
2.1.1 行政权 |
2.1.2 依法行政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法治政府理论 |
2.2.2 有限政府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3 政府加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应然路径分析 |
第三章 成都市青羊区政府依法行政的发展阶段及成效 |
3.1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青羊区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发展阶段 |
3.1.1 全面推进、集中攻坚阶段(2014 年-2017 年) |
3.1.2 巩固完善、深化提升阶段(2018 年-2020 年) |
3.2 成都市青羊区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举措及成效 |
3.2.1 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
3.2.2 依法依规制定政策 |
3.2.3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
3.2.4 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
第四章 成都市青羊区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及成因 |
4.1 成都市青羊区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
4.1.1 依法行政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
4.1.2 依法行政执法方式不够规范 |
4.1.3 依法行政监督体系尚未落实 |
4.1.4 依法行政公开制度不够完善 |
4.2 成都市青羊区政府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依法行政意识淡薄 |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 |
4.2.3 法治配套机制未跟进 |
第五章 推进成都市青羊区依法行政的对策建议 |
5.1 落实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 |
5.1.1 助力提升行政立法质量 |
5.1.2 依法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
5.1.3 细化依法行政决策制度 |
5.2 提升依法行政的执法水平 |
5.2.1 转变行政执法观念 |
5.2.2 深化执法制度建设 |
5.2.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5.3 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体系 |
5.3.1 完善依法行政的内部监督机制 |
5.3.2 完善依法行政的外部监督机制 |
5.4 科技赋能优化依法行政模式 |
5.4.1 完善信息平台推动依法行政 |
5.4.2 建设智慧城市助力依法行政 |
5.4.3 内嵌大数据模块于涉民生审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1978—1992年民主法律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一章 民主法律化思想的提出(1978) |
第一节 “使民主法律化”思想论断的提出 |
一、“文革”结束后的反思 |
二、邓小平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论断 |
第二节 民主法律化思想的内涵和要求 |
一、民主法律化思想的内涵 |
二、民主法律化思想的要求 |
第二章 民主法律化的起步(1979—1982)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恢复与法律建构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 |
二、《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的制定 |
三、选举民主的法律恢复与发展 |
四、正确认识人大建设法律化的逻辑顺序 |
五、《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与《选举法》的作用 |
第二节 维护人民民主的《刑法》颁布 |
一、刑事法律是维护人民民主的重要利器 |
二、发展人民民主要求制定刑法 |
三、《刑法》的制定与维护人民民主的特点 |
四、《刑法》维护人民民主的历史功效 |
第三章 民主法律化的展开(1982—1989) |
第一节 中共党代会对民主法律化的决策部署 |
一、中共十二大召开与民主法律化的任务要求 |
二、中共十三大对民主法律化的指导 |
第二节 “八二宪法”对人民民主的根本法律保障 |
一、宪法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法律化形式 |
二、“八二宪法”的制定是发扬民主的过程 |
三、“八二宪法”对人民民主的顶层设计 |
四、“八二宪法”保障人民民主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化的继续展开 |
一、继续加强各级人大组织的法律建设 |
二、选举民主法律化的进一步推进 |
三、推动人大议事决策规范化的法律建设 |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专门立法 |
一、民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基础 |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特点 |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带来民主和繁荣 |
第五节 村民自治组织的试行立法 |
一、村民自治组织法律化的必要性 |
二、《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及主要特点 |
三、《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历史影响 |
第六节 人民群众享有权益的丰富与法律保护的加强 |
一、《民法通则》的制定对人民权利的丰富 |
二、“民告官”的法律保障 |
三、社会治安法律规制的加强 |
第四章 民主法律化在坚持中发展(1989—1992) |
第一节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法律化的影响 |
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
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法律化的继续肯认 |
第二节 基本民主制度法律化的继续发展 |
一、加强人大代表规范化的法律建设 |
二、《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拓展 |
第三节 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法律化的继续加强 |
一、加强公民行使权利的法律规制以维护社会稳定 |
二、保护人民群众民事诉讼权利的法律完善 |
三、加强对特定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
第五章 基于民主法律化历程的认识和总结 |
第一节 对民主法律化必然性的认识 |
一、民主为何要法律化 |
二、民主能够法律化 |
第二节 14年民主法律化的历史影响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
第三节 14年民主法律化的历史经验 |
一、民主法律化必须坚持的根本经验 |
二、民主法律化需要坚持的基本经验 |
结语 对民主法律化与依法治国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8)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研究(2013-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 |
1.4 论文结构 |
2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时间维度分析 |
2.1 中央反腐沿革与价值动态演进 |
2.2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报道时间演进:近似“凹”模型 |
3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的议题偏好分析 |
3.1 聚焦于“中央反腐精神”报道与解读 |
3.2 曝光违纪违法行为 |
3.3 重视反腐成果宣传 |
3.4 助推反腐倡廉党内法规的落地实施 |
3.5 助力形成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导向 |
4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策略分析 |
4.1 案例内容策略:告知结果隐藏细节 |
4.2 版面篇幅策略:位置移动、幅度调试 |
4.3 敏感主题处理策略:公开及时、凸显正当 |
5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不足及改进建议 |
5.1 发挥党报监督功能,加强自下而上报道 |
5.2 发挥党报引导功能,确保网络媒体对反腐报道严肃性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成果清单 |
后记 |
(9)莫普改革与近代国家的主权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转型期:路易十四时代的主权体现 |
第一节 从中世纪到路易十四时代的“送法下乡” |
一、日耳曼诸王国的政治模式 |
二、“王之和平”在英国和法国的发展 |
三、简短的小结和隐藏的问题 |
第二节 博丹的问题 |
一、博丹对“主权”的定义及其眼中的主权者 |
二、霍布斯眼中的主权者 |
三、现代性(modernity)断裂对“主权”的影响 |
四、“人民”与“君主”——主权的一对矛盾? |
第三节 路易十四时代:“立法主权”取代了“司法治国”? |
第二章 徘徊期:莫普改革的制度前提与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启蒙运动是因还是果 |
一、本土派学者的经典解释 |
二、外国学者的修正解释 |
三、折衷派给出的后修正解释 |
四、提供一种新型解释进路的可能性 |
第二节 旧制度末期的国家治理模式 |
一、起源以及路易十四时期的巴列门 |
二、路易十五时期的巴列门 |
三、伏尔泰眼中的巴列门与国王 |
第三节 莫普改革的双重背景 |
一、莫普小传 |
二、改革的间接背景——捐官制度(vénalité des offices) |
三、直接背景——布列塔尼事件(Brittany Affair)和各省巴列门的联合 |
第三章 重回路易十四时代:莫普的努力与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失败原因探析 |
第二节 政治常态化的英国语境与法国语境 |
一、对比分析 |
二、“历史的巧合” |
代结语 政治常态化之于主权理解的诸种视角 |
第一节 近代国家的主权常态化体现 |
第二节 考察国家主权的诸种视角 |
一、科层制的视角 |
二、系统化的视角 |
参考文献 |
附录 法国捐官制度的“大事件”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宪修宪的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立论依据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三)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宪法诞生以前宪法的创制与衍变 |
一、新中国宪法诞生以前宪法的创制 |
(一) 新中国宪法诞生以前宪法的创制概述 |
(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宪法主张 |
(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宪法创制 |
二、新中国宪法诞生以前宪法的衍变 |
(一)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宪法发展 |
(二) 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宪运动 |
(三) 新中国宪法的过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制宪与修宪 |
一、中国共产党与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
(一) 《五四宪法》的制定背景 |
(二) 《五四宪法》的制宪准备 |
(三) 《五四宪法》的正式诞生 |
二、《五四宪法》的结构和基本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五四宪法》的结构及基本内容概述 |
(二) 《五四宪法》存在的问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的修改 |
(一) 文革时期宪法修改的提出 |
(二) 文革时期的宪法修改及评价 |
四、社会主义修宪史的转折:《七八宪法》及其两次修改 |
(一) 《七八宪法》的第一次修改 |
(二) 《七八宪法》的第二次修改 |
(三) 对《七八宪法》及两次修改的评价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现行宪法(《八二宪法》) |
一、现行宪法修改的背景与修改的过程 |
(一) 现行宪法修改的背景 |
(二) 现行宪法修改的过程 |
二、中国共产党对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 |
(一) 1988年第一次修改 |
(二) 1993年第二次修改 |
(三) 1999年第三次修改 |
(四) 2004年第四次修改 |
三、现行宪法修改的内容及评价 |
(一) 确立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
(二) 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 |
(三) 确立了列举与概括的政府权力体制和公民权利保障 |
(四) 确立了违法主体与违宪主体一体的模式 |
(五) 是宪法制定走向成熟的标志 |
(六) 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
(七) 体现了“新”宪政保障人权与保护私有财产的价值 |
(八) 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法治价值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制定与修改的历史经验 |
一、规范中国共产党与宪法的关系 |
二、释放宪法修改的多元化价值 |
三、宪法修改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标志 |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修宪工作 |
(一) 从近代中国宪法失败原因中汲取教训 |
(二) 坚持宪法修改的限制性原则 |
(三) 拓宽公众参与制宪修宪的途径与方式 |
第五章 余论: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发展路向 |
一、宪法观念发展简论 |
二、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
(一) 宪法变迁:公民权利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 |
(二) 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之演变:由工具价值走向目标价值 |
三、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责任 |
(一) 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宪法责任的核心内容 |
(二) 维护宪法的至上权威,中国共产党责任重大 |
(三) 使宪法更加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宪法责任的要务 |
(四) 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国法院机构改革面貌一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现行宪法发展机制研究[D]. 张权. 武汉大学, 2021
- [2]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女司机”作为隐喻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为例[D]. 杨尚奇. 兰州大学, 2021(1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4]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研究(1973-1992)[D]. 刘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D]. 班佳.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成都市青羊区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可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1978—1992年民主法律化历程研究[D]. 梁宝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研究(2013-2017)[D]. 陈海兰. 暨南大学, 2019(02)
- [9]莫普改革与近代国家的主权建构[D]. 毛皓强.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宪修宪的历程与经验研究[D]. 谢文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